導航:首頁 > 教育大全 > 近年來教育教學實踐中的熱點問題

近年來教育教學實踐中的熱點問題

發布時間:2021-01-10 14:09:39

1. 我國中小學教師專業建設中存在的熱點問題

我國教師專業化發展存在的問題
1.從教師的專業知識來看,現行師范院校課程的設置不利於入職前教師專業知識的養成。目前,我國師范院校的課程設置過於強調各核心專業的學科知識,專業基礎課比例過大,而與一般教學知識、學科教學知識、情景教學知識相對應的教育專業課程比例過小。這使得師范院校的學生在班級管理、教育科研、教育評價、教學實驗、多媒體教學等方面缺乏有效的訓練。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我國師范院校的課程設置忽視了師范院校學生發展的實際和社會發展的需要,不利於入職前教師專業素質的養成與入職後教師專業能力的提高。
2.從教師的專業道德來看,社會對教師的道德期待和教師自身的道德要求之間尚存在著一定的矛盾。尤其是在當前改革開放的環境下,存在著某種程度的師德滑坡、職業怠倦等現象,這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某些與教師職業道德操守相背離的行為。
3.從教師的專業訓練來看,同世界大多數國家相比,我國中小學教師的學歷水平偏低。近年來,我國中小學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有了明顯的提高,小學、初中、高中專任教師的學歷達標率比1997年大約提高了5~19個百分點。截至2005年,全國小學、初中、高中專任教師學歷合格率已經分別提高到98.62%、95.22%和83.46%。但是,這仍與世界大多數國家存在著差異,難以滿足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日益增長的需求,難以適應我國現代化建設,特別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實施新課程改革的需要。
4.從教師的專業發展來看,大多數教師缺乏必要的在職進修與培訓。我國教師隊伍龐大、狀況復雜,許多教師長期工作在教育教學第一線,缺乏必要的專業再教育。這使得他們在面對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教學理論以及現代信息技術的沖擊時,感到力不從心、束手無策,他們亟需在學習與研究中提高理論水平和工作能力。
5.從教師的專業自主來看,忽視教師專業自主發展的現象尤為普遍。在我國,人們過分強調了教師的義務,卻忽視了教師在專業領域應享有的權利。例如,教師無權決定自己專業發展的方向,無權制定自己專業發展的計劃,無權對其培訓課程進行選擇,無權參與學校政策的制定與教學、課程的設置等等。目前,我們過多地強調教師的自律意識,忽視了教師的責任意識,這既嚴重地阻礙了教師專業的發展,又容易導致教師的職業倦怠。
6.從教師的專業組織來看,我國純粹由教師組成的教育專業組織力量薄弱。目前,我國以提升教學的專業性、改善教學人員的利益、促進公共教育事業發展為宗旨的教師組織尚處於初創階段。它們在影響政府教育決策、為教師爭取福利方面的力量還比較薄弱,更談不上為教師專業化設立各項標准,為教師提供各類專業的發展空間。

2. 中小學數學教育方面近年來的熱點問題有哪些急!!!麻煩各位幫幫忙。

數學教育與文化差異
數學教育的功能
數學教育研究方法與數學課程改革實驗
課堂教學和計算機輔助數學教學如何提高數學課堂教學質量,是專題組十分關心的又一個話題。

3. 如何解決當前我國基礎英語教育的十大熱點問題

英語「四位一體」教學法是一個輸入型(input-based)的教學法,強調可理解性的、一定量的輸入。輸入信息、資源、材料要考慮到學生水平。通過聽
和讀來輸入,這與精講精練不矛盾。我們一直反對多講多練,精講多練。因為多講多練會害了學生,不是素質教育。同樣精講多練也是違反素質教育精神的,也不符
合「四位一體」的思想。所以我們一直堅持精講精練,這一點已被外語及其它學科所接受。這就涉及到一個度的問題,「精」指精細的,經過老師加工過的,學生們
輕易接收的東西。精講精練指在有限的時間內,在沒有目的語環境的條件下,受到母語很大的干擾(interference)的情況下,怎樣搞好英語外語教
學。學生們不僅僅學外語這一門課程,盡管外語是一門非常重要的課程,但還有很多別的學科也要學好。這就要求我們要堅持精講精練,要進行大量的、可理解性的
輸入。假如我們採用輸出性教學(output-based
instruction),用一些所謂的表演、討論和任務型的練習來佔用我們課堂的輸入的時間,這樣就會導致我們的主戰場課堂教學質量出現問題。使用英語
(using
English)在課堂上占的時間過多。這就提出了課堂上課要怎麼上這樣一個問題。在中國,英語教學是以正規的課堂作為主戰場的,所以我們必須堅持以教學
為主,以課堂教學為主,以接收式為主,以間接經驗(知識)為主,以傳授式為主,以「雙基」為主,這都是我們堅定不移要堅持的。輸入型教學就要保證一定的輸
入量,要量化,而且要保證一定的質量,即可理解性輸入。所以在整個的課堂及其它教學活動當中一定要保質、保量。

4. 教育技術學的理論與實踐領域的熱點和新發展有哪些

教育技術
目前最熱門的研究方向>>

1· 網路文化
2· 互聯網心理學
3· 教育傳媒技術
4· 教學系統設計
5· 學習科學
6· 創新性技術研究
7· 教育技術哲學文化研究
8· 教育技術藝術基礎研究
9·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
10·當代信息技術前言跟蹤與教育應用研究
11·教育人工智慧研究
12·績效技術與企業培訓
13·遠程教育與遠程培訓
14·協作學習與研究性學習
15·知識工程學研究
16·教育技術理論基礎與基礎理論研究
17·國外本專業的培養目標、課程結構、教學模式、評價管理模式及優秀論著與教材的引進
18·國外優秀教育技術專業網站資源研究
19·我國教育技術專業辦學模式、合理分布與發展規劃

教育技術研究
當前的熱點問題>>

當前教育技術研究的熱點:
·ICT(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與教師專業化
·學習共同體(利用技術構建)
·學習型軟體開發
·學習社區
·傳統教育中的技術與現代技術
·遠程教育模式、控制、評估、監控
·學習資源庫建設
·基於資源的學習RBL
·構建網路教師教與學的共同體
·技術在教育評價中的應用
·如何利用司空見慣的技術促進學習
·教師信息技術素養與培養
·學生信息技術素養與培養
·不可避免的技術帶來的問題——弊端
·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整合
----
(關於這個問題,實際上是一個很討厭的問題,事實上,信息技術無處不再,它只是一種工具,講到這個問題,就好像教你如何使用一把斧頭,它能劈、砍、錘、敲……,並且該這樣辟、這樣砍、這樣錘、這樣敲……,你覺得是一個什麼樣的問題呢?熟練使用而已!)
總之,教育、教學、學習有多少問題,教育技術就有多少問題!
教育、教學、學習有多少理論和實踐,教育技術就有多少理論和實踐!
有教育、教學、學習就有教育技術的未來與發展!
教育技術就是教育主流中的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不要管別人怎麼看,做教育技術的人只需要干自己的事,就是對專業的貢獻。
---------------------------------------------

學科研究領域>>

教育技術學作為一門獨立的應用學科,其研究領域可以分為基礎性探索和應用性探索兩個層次(如圖1.1)。基礎性探索所產生的是教育技術學的一般性的具有普遍意義的成果,包括理論創新和技術創新,這為教育技術的各種應用領域提出了共同的基礎,集中體現了教育技術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學術貢獻和創新。在學科交叉與研究發展過程中,在此層面主要有三種傾向的研究做出了突出的貢獻:教學設計(學習環境設計)、面向教育需求而出現的創新性技術研究以及關於教育技術的哲學文化研究。應用性探索直接面向教育技術的各種應用領域,探討、回答源於實踐領域的問題,集中體現了教育技術學的獨特應用價值。教育技術的應用領域可以劃分為在學校教育領域中的應用和在學校以外的企業培訓、終身學習中的應用。近年來,隨著網路通訊技術的發展,遠程學習日益引起了人們的關注,這種方式一方面拓展了學校教育,成為遠程教育,而另一方面可以實現面向企業等機構的遠程培訓。遠程方式本身也日益滲透到教育和培訓機構的內部,不只作為其外部延伸。面對面方式和遠程方式日益表現出融合的趨勢,而不再像遠程教育出現之初那樣界限分明。基礎性探索和應用性探索之間並沒有截然分明的界限,基礎性探索為應用性研究提供了基本依據和基礎,而應用性探索所提出的需求以及所提供的帶有具體領域特色的研究成果可以反過來推動和豐富基礎性探索,比如面向企業人力資源培訓所出現的績效技術就對教學設計理論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下面,我們就按照這一框架對當前的教育技術學研究做一概要分析,以說明這些分支性研究領域的現狀。

教育技術學的基礎性探索
在基礎性探索層面上,當前教育技術學的研究集中體現為三大主要研究傾向:教學設計(學習環境設計)、創新性技術和哲學文化研究。
(一)教學設計(Instructional Design)研究
此方向主要是教育心理取向的研究。教學設計也稱為教學系統設計,它以學習理論和教學理論為基礎探討教學設計的理論與方法,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系統論思想和傳播理論的影響。教學設計是教育技術學最核心的內容,對教學設計理論與方法的研究歷來是教育技術學理論研究的最基本的組成部分。 隨著學習理論從行為主義到認知主義再到建構主義的發展,教學設計理論也經歷了一個發展過程,從教師中心的教學設計到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設計,建構主義者則更多稱之為「學習環境設計」(Learning Environment Design)。而教學設計研究不簡單是搬用學習理論的研究成果,它同時也推動、豐富了學習與教學理論的發展,兩者之間呈現出雙向的互動關系。 當前,學習理論至少有三種新的發展傾向特別值得關註:即強調學習的建構性、社會互動性和情境性。我們需要在這樣的觀念指導下重新審視教學過程的設計,用新技術支持、促進新教學觀的實現,這對當前的教學設計、教育技術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而教育技術也提出了新的挑戰,比如超媒體環境會帶來更有效的學習,還是只會帶來蜻蜓點水、走馬觀花式的膚淺的學習?如何解釋在計算機媒介通訊(Computer- Mediated Communication, CMC)這種新條件中的人際溝通和知識建構?等等。而這些問題的提出和探討恰恰體現了教育技術學的獨特貢獻。因此,在此領域中有兩個重要的前沿性研究方向,其一是基於新的學習理論、以新技術的發展為背景來研究新的教學設計理論與方法,分析新技術在這種新教學模式中的功能及其實現。諸如喬納森(D. Jonassen)的學習環境設計模型、CTGV提出的錨式情境教學(Anchored Instruction)以及瑞格魯斯(C. M. Reigeluth)、梅瑞爾(M. D. Merrill)等的工作均在此方面具有重要影響。 其二是面對新的信息技術環境重新審視人類的認知學習過程,回答在傳統學習環境中所不存在或不甚突出的問題。比如基於CMC的人際溝通與協同知識建構,超媒體網路環境中的信息搜索、獲取與整合,網路環境中的分布式認知(distributed cognition)、基於信息技術的知識建模與可視化表徵,等等。美國匹茲堡大學學習研究與發展中心(The Learning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enter)、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瑪夏琳(Marcia Linn)課題組等均在此方面有豐富的研究,在國內,北師大心理系的陳琦教授及其課題組在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當然,上述這兩個方向是密切聯系在一起的,比如美國的「創新學習技術中心」(The Center for Innovative Learning Technologies (CILT))作為一個全國范圍內的合作研究機構,其核心研究主題明顯同時結合了上述兩個方向,如可視化與建模(visualization and modeling)、社群工具(community tools)、學習測評等,其中既涉及對新環境中的認知學習過程的研究,也涉及到如何利用新的學習理論和新技術來設計新型學習環境的問題。
(二)創新性技術(The Emerging Technologies )研究
這里的創新性技術研究是指面向教育需求探討新技術的綜合應用方式,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在這種需求的推動下對信息技術本身進行創新,包括硬體及軟體技術的創新(而不僅僅是對現成技術的應用),以新技術發展推動教育技術的進步。這類研究的直接結果是導致了面向教育需求對技術應用方式或技術本身所進行的創新,正是這一點才使這類研究具有了基礎性探索的特徵,一般意義上的教學軟體開發不屬於這一類研究,而應歸屬在應用性探索之列。創新性技術的研究集中體現信息科學的交叉滲透和影響,在整個教育技術研究領域中具有重要作用。而這種在教育應用層面上的技術發展尤其是技術創新也集中體現了教育技術學的學術貢獻。在此方面的工作包括基於人工智慧技術所進行的關於智能輔導系統(Intelligent Tutoring System, ITS)的研究,有關智能代理(Intelligent Agent)的研究,等等。當前所進行的關於泛在計算(Ubiquitous Computing)的研究也格外值得關注,即超越桌面計算機以及傳統人機交互方式的局限,發展無所不在的、可以隨時隨地使用的技術工具。掌上電腦、無線聯網以及新的人機交互技術的研究等均為此提供了條件,而這些技術創新將更好地支持學生在學校及家庭中更便利地使用信息技術,更好地實現跨時空的開放學習方式,並促進全體學生的平等使用,減少數字鴻溝。泛在計算也是美國「創新學習技術中心」的一個重要研究主題。
(三)哲學文化研究(philosophical and cultural investigations)
哲學與文化學取向的研究所關注的是技術發展應用對社會及和人類自身發展、教育目的、教育價值、教育過程與體制的深層影響及其應對方式,以此來指導新技術條件下的教育變革。與前面兩個研究方向不同,前兩個研究方向更多關注的是如何解決問題,而哲學文化研究則首先需要對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方法本身做批判性反思:將信息技術引入教育真的是必要的嗎?這會對教育、對人的發展、對社會文化產生怎樣的挑戰和深層影響(積極的、消極的)?等等。這一研究方向集中體現了哲學(尤其是教育哲學、技術哲學等)、文化學、社會學等學科的交叉滲透和影響,而這一領域中所提出的一系列的新的深層問題也反映了教育技術學研究的學術貢獻。當前,後現代哲學的技術觀對於科技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做了批判性反思,反對技術至上的觀點,突出了理性方法的有限性、集權性和中心性。有關技術哲學的研究在重新審視技術的實質、發展及其與人類的關系,強調將技術放在具體的社會文化之中,分析技術問題的文化根源。當前的教育哲學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新的進展。所有這些都會對教育技術研究產生重要的影響。另外,在教育領域中的新信息技術的發展也為哲學家提出了新的課題,數字化時代的人類生存方式,信息時代人的素質結構與教育的目標,對傳統讀、寫、算能力的新解讀,多媒體多帶來的視覺文化,網上虛擬空間中的師生交往等等,這些都是需要以哲學為基礎進行深入思索的問題。在此方面,國外學者展開了一些探索工作,諸如《數字化生存》等著作中的有關思想。在國內,桑新民教授等在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除上述研究外,教育技術中的文化學、社會學問題近年來也開始格外引起了西方學者的關注。研究者發現,任何一種教育技術產品都體現了它所產生的文化和社會的特徵,白人文化中所形成的教育技術未必能適應黑人文化。另一方面,同一種技術工具在不同文化之中可能產生完全不同的應用方式,正如美國一部電影中所描述的,一個可口可樂瓶子在一個原始部落中可以意想不到地被用作各種各樣的工具。在我國,計算機教學軟體在其發展早期即出現了習題庫式課件的泛濫,而網校發展也首先以升學輔導為起點,這些不能不說都體現了中國文化的影響。所以,如何揭示出教育技術的社會文化性?應該如何適應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等等,這些都是有待研究的問題。
總之,教學設計(學習環境設計)、創新性技術和哲學文化研究構成了當前教育技術學研究中三個主要的基礎性探索方向,這是教育技術學研究發展的三大生長點(根基)。而這三者之間並不是孤立的,而是存在緊密的互動關系。信息技術的創新會推動和支持學習環境設計理論與方法的發展,而新的學習環境設計又會對技術提出更新的需求;哲學文化研究對於前兩者的發展及應用均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而學習環境設計的變化、技術的創新發展又會對哲學文化研究提出新的挑戰。這些基礎性探索構成了應用性探索的共同基礎。

5. 如何提升教學質量主題研討問題清單

推進新課程改革五年來,應該說我們有很多探索的艱辛,也有很多失去理論導向的茫然。作為一個小學教學管理工作者,就個人的視角而言,這些艱辛與茫然的凝結點就是提升教育教學質量中相關熱點問題的出現。大致嘗試歸納如下:
熱點一:關於「真實」
真實是教育的真諦,是教育教學質量提升的靈魂。然而,對教育相關政策出台的懷疑甚至抵觸;對領導人格和信譽度的不信服甚至蔑視;對教育教學功利和形式主義的冷漠甚至不屑,對現行課改管理模式的茫然甚至憤怒;也包括關於質量監測的種種謠言……。無一不透漏出當前形式下,對教育真實的呼喚。
一句話:我們曾經擁有的真誠——這一教育發展的重要資本,面臨著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機。
熱點二:關於「專注」
教育教學質量提升的最重要秘訣就是專注,專注是一所學校生存和發展的生命!而學校有關工作匯報流水帳般的「豐功偉績」,能說明專注嗎?隨心所欲塗鴉的學校特色,會專注嗎?學校發展理念中缺乏針對性而又羅列了諸多「時尚的詞彙,無所不包」,會專注嗎?
引用幾位教學校長的感慨:忙忙碌碌了幾年,回頭才發現,原來很多最基本的東西我們並沒有做好!
我們的確缺乏專注的學校;我們的學校也的確缺乏專注。我們需要把有限的精力和有限的能力投入到每一個學校更應該專注的方向上。
最好是與眾不同的,最好是專而又專的。一所學校所專注的,也應該是最獨特和最好的,其它學校一遇到類似的問題就會想到這所學校。我們可曾擁有這樣的學校?
熱點三:關於「興趣」
教育教學質量提升不是一件輕松愜意的事情,因此很難讓人把它和興趣聯系起來。然而,一件事業的成功,最好的動力當然是對此擁有足夠的興趣,在一定時期內也可以稱做激情。如果提升教育教學質量有了興趣做保障,就可以忘掉各種功利主義的意識。關鍵是如何把我們領導和教師的興趣集中到教育教學質量提升上來。
很多教育教學管理者失去了對此的興趣,許多教師失去了研究教育教學的興趣,這應該是一個極其危險的信號。
熱點四:關於「勤奮」
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99%還是要靠勤奮的。學校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的能力,教師素質的提升,學校文化內涵的發展,是需要不斷更新,不斷完善的。因而,勤奮和持之以恆是必由之路。
而我們的勤奮在哪裡哪?
是那些在教師眼中曇花一現的現場會、研討會?
還是質量監測前,全天都是語文數學課?或者加班加時?
這是不是我們應該堅守的,或者說唯一「勤奮」的方式?

6. 當前教育技術的研究熱點在哪有啥趨勢

教育技術 目前最熱門的研究方向>> 1· 網路文化2· 互聯網心理學3· 教育傳媒技術4· 教學系統設計5· 學習科學6· 創新性技術研究7· 教育技術哲學文化研究8· 教育技術藝術基礎研究9·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10·當代信息技術前言跟蹤與教育應用研究11·教育人工智慧研究12·績效技術與企業培訓13·遠程教育與遠程培訓14·協作學習與研究性學習15·知識工程學研究16·教育技術理論基礎與基礎理論研究17·國外本專業的培養目標、課程結構、教學模式、評價管理模式及優秀論著與教材的引進18·國外優秀教育技術專業網站資源研究19·我國教育技術專業辦學模式、合理分布與發展規劃 教育技術研究 當前的熱點問題>> 當前教育技術研究的熱點:·ICT(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與教師專業化·學習共同體(利用技術構建)·學習型軟體開發·學習社區·傳統教育中的技術與現代技術·遠程教育模式、控制、評估、監控·學習資源庫建設·基於資源的學習RBL·構建網路教師教與學的共同體·技術在教育評價中的應用·如何利用司空見慣的技術促進學習·教師信息技術素養與培養·學生信息技術素養與培養·不可避免的技術帶來的問題——弊端·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整合----(關於這個問題,實際上是一個很討厭的問題,事實上,信息技術無處不再,它只是一種工具,講到這個問題,就好像教你如何使用一把斧頭,它能劈、砍、錘、敲……,並且該這樣辟、這樣砍、這樣錘、這樣敲……,你覺得是一個什麼樣的問題呢?熟練使用而已!)
總之,教育、教學、學習有多少問題,教育技術就有多少問題!
教育、教學、學習有多少理論和實踐,教育技術就有多少理論和實踐!
有教育、教學、學習就有教育技術的未來與發展!
教育技術就是教育主流中的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不要管別人怎麼看,做教育技術的人只需要干自己的事,就是對專業的貢獻。--------------------------------------------- 學科研究領域>>
教育技術學作為一門獨立的應用學科,其研究領域可以分為基礎性探索和應用性探索兩個層次(如圖1.1)。基礎性探索所產生的是教育技術學的一般性的具有普遍意義的成果,包括理論創新和技術創新,這為教育技術的各種應用領域提出了共同的基礎,集中體現了教育技術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學術貢獻和創新。在學科交叉與研究發展過程中,在此層面主要有三種傾向的研究做出了突出的貢獻:教學設計(學習環境設計)、面向教育需求而出現的創新性技術研究以及關於教育技術的哲學文化研究。應用性探索直接面向教育技術的各種應用領域,探討、回答源於實踐領域的問題,集中體現了教育技術學的獨特應用價值。教育技術的應用領域可以劃分為在學校教育領域中的應用和在學校以外的企業培訓、終身學習中的應用。近年來,隨著網路通訊技術的發展,遠程學習日益引起了人們的關注,這種方式一方面拓展了學校教育,成為遠程教育,而另一方面可以實現面向企業等機構的遠程培訓。遠程方式本身也日益滲透到教育和培訓機構的內部,不只作為其外部延伸。面對面方式和遠程方式日益表現出融合的趨勢,而不再像遠程教育出現之初那樣界限分明。基礎性探索和應用性探索之間並沒有截然分明的界限,基礎性探索為應用性研究提供了基本依據和基礎,而應用性探索所提出的需求以及所提供的帶有具體領域特色的研究成果可以反過來推動和豐富基礎性探索,比如面向企業人力資源培訓所出現的績效技術就對教學設計理論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下面,我們就按照這一框架對當前的教育技術學研究做一概要分析,以說明這些分支性研究領域的現狀。
教育技術學的基礎性探索
在基礎性探索層面上,當前教育技術學的研究集中體現為三大主要研究傾向:教學設計(學習環境設計)、創新性技術和哲學文化研究。
(一)教學設計(Instructional Design)研究
此方向主要是教育心理取向的研究。教學設計也稱為教學系統設計,它以學習理論和教學理論為基礎探討教學設計的理論與方法,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系統論思想和傳播理論的影響。教學設計是教育技術學最核心的內容,對教學設計理論與方法的研究歷來是教育技術學理論研究的最基本的組成部分。 隨著學習理論從行為主義到認知主義再到建構主義的發展,教學設計理論也經歷了一個發展過程,從教師中心的教學設計到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設計,建構主義者則更多稱之為「學習環境設計」(Learning Environment Design)。而教學設計研究不簡單是搬用學習理論的研究成果,它同時也推動、豐富了學習與教學理論的發展,兩者之間呈現出雙向的互動關系。 當前,學習理論至少有三種新的發展傾向特別值得關註:即強調學習的建構性、社會互動性和情境性。我們需要在這樣的觀念指導下重新審視教學過程的設計,用新技術支持、促進新教學觀的實現,這對當前的教學設計、教育技術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而教育技術也提出了新的挑戰,比如超媒體環境會帶來更有效的學習,還是只會帶來蜻蜓點水、走馬觀花式的膚淺的學習?如何解釋在計算機媒介通訊(Computer- Mediated Communication, CMC)這種新條件中的人際溝通和知識建構?等等。而這些問題的提出和探討恰恰體現了教育技術學的獨特貢獻。因此,在此領域中有兩個重要的前沿性研究方向,其一是基於新的學習理論、以新技術的發展為背景來研究新的教學設計理論與方法,分析新技術在這種新教學模式中的功能及其實現。諸如喬納森(D. Jonassen)的學習環境設計模型、CTGV提出的錨式情境教學(Anchored Instruction)以及瑞格魯斯(C. M. Reigeluth)、梅瑞爾(M. D. Merrill)等的工作均在此方面具有重要影響。 其二是面對新的信息技術環境重新審視人類的認知學習過程,回答在傳統學習環境中所不存在或不甚突出的問題。比如基於CMC的人際溝通與協同知識建構,超媒體網路環境中的信息搜索、獲取與整合,網路環境中的分布式認知(distributed cognition)、基於信息技術的知識建模與可視化表徵,等等。美國匹茲堡大學學習研究與發展中心(The Learning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enter)、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瑪夏琳(Marcia Linn)課題組等均在此方面有豐富的研究,在國內,北師大心理系的陳琦教授及其課題組在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當然,上述這兩個方向是密切聯系在一起的,比如美國的「創新學習技術中心」(The Center for Innovative Learning Technologies (CILT))作為一個全國范圍內的合作研究機構,其核心研究主題明顯同時結合了上述兩個方向,如可視化與建模(visualization and modeling)、社群工具(community tools)、學習測評等,其中既涉及對新環境中的認知學習過程的研究,也涉及到如何利用新的學習理論和新技術來設計新型學習環境的問題。
(二)創新性技術(The Emerging Technologies )研究
這里的創新性技術研究是指面向教育需求探討新技術的綜合應用方式,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在這種需求的推動下對信息技術本身進行創新,包括硬體及軟體技術的創新(而不僅僅是對現成技術的應用),以新技術發展推動教育技術的進步。這類研究的直接結果是導致了面向教育需求對技術應用方式或技術本身所進行的創新,正是這一點才使這類研究具有了基礎性探索的特徵,一般意義上的教學軟體開發不屬於這一類研究,而應歸屬在應用性探索之列。創新性技術的研究集中體現信息科學的交叉滲透和影響,在整個教育技術研究領域中具有重要作用。而這種在教育應用層面上的技術發展尤其是技術創新也集中體現了教育技術學的學術貢獻。在此方面的工作包括基於人工智慧技術所進行的關於智能輔導系統(Intelligent Tutoring System, ITS)的研究,有關智能代理(Intelligent Agent)的研究,等等。當前所進行的關於泛在計算(Ubiquitous Computing)的研究也格外值得關注,即超越桌面計算機以及傳統人機交互方式的局限,發展無所不在的、可以隨時隨地使用的技術工具。掌上電腦、無線聯網以及新的人機交互技術的研究等均為此提供了條件,而這些技術創新將更好地支持學生在學校及家庭中更便利地使用信息技術,更好地實現跨時空的開放學習方式,並促進全體學生的平等使用,減少數字鴻溝。泛在計算也是美國「創新學習技術中心」的一個重要研究主題。
(三)哲學文化研究(philosophical and cultural investigations)
哲學與文化學取向的研究所關注的是技術發展應用對社會及和人類自身發展、教育目的、教育價值、教育過程與體制的深層影響及其應對方式,以此來指導新技術條件下的教育變革。與前面兩個研究方向不同,前兩個研究方向更多關注的是如何解決問題,而哲學文化研究則首先需要對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方法本身做批判性反思:將信息技術引入教育真的是必要的嗎?這會對教育、對人的發展、對社會文化產生怎樣的挑戰和深層影響(積極的、消極的)?等等。這一研究方向集中體現了哲學(尤其是教育哲學、技術哲學等)、文化學、社會學等學科的交叉滲透和影響,而這一領域中所提出的一系列的新的深層問題也反映了教育技術學研究的學術貢獻。當前,後現代哲學的技術觀對於科技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做了批判性反思,反對技術至上的觀點,突出了理性方法的有限性、集權性和中心性。有關技術哲學的研究在重新審視技術的實質、發展及其與人類的關系,強調將技術放在具體的社會文化之中,分析技術問題的文化根源。當前的教育哲學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新的進展。所有這些都會對教育技術研究產生重要的影響。另外,在教育領域中的新信息技術的發展也為哲學家提出了新的課題,數字化時代的人類生存方式,信息時代人的素質結構與教育的目標,對傳統讀、寫、算能力的新解讀,多媒體多帶來的視覺文化,網上虛擬空間中的師生交往等等,這些都是需要以哲學為基礎進行深入思索的問題。在此方面,國外學者展開了一些探索工作,諸如《數字化生存》等著作中的有關思想。在國內,桑新民教授等在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除上述研究外,教育技術中的文化學、社會學問題近年來也開始格外引起了西方學者的關注。研究者發現,任何一種教育技術產品都體現了它所產生的文化和社會的特徵,白人文化中所形成的教育技術未必能適應黑人文化。另一方面,同一種技術工具在不同文化之中可能產生完全不同的應用方式,正如美國一部電影中所描述的,一個可口可樂瓶子在一個原始部落中可以意想不到地被用作各種各樣的工具。在我國,計算機教學軟體在其發展早期即出現了習題庫式課件的泛濫,而網校發展也首先以升學輔導為起點,這些不能不說都體現了中國文化的影響。所以,如何揭示出教育技術的社會文化性?應該如何適應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等等,這些都是有待研究的問題。
總之,教學設計(學習環境設計)、創新性技術和哲學文化研究構成了當前教育技術學研究中三個主要的基礎性探索方向,這是教育技術學研究發展的三大生長點(根基)。而這三者之間並不是孤立的,而是存在緊密的互動關系。信息技術的創新會推動和支持學習環境設計理論與方法的發展,而新的學習環境設計又會對技術提出更新的需求;哲學文化研究對於前兩者的發展及應用均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而學習環境設計的變化、技術的創新發展又會對哲學文化研究提出新的挑戰。這些基礎性探索構成了應用性探索的共同基礎。
二、教育技術學的應用性探索
在應用性探索層面上,當前教育技術學的研究領域主要包括三個重要主題:面向學校教育所進行的關於IT整合於學校教育的研究、面向企業培訓所進行的績效技術研究以及遠程教育與遠程培訓研究。
(一)IT整合於學校教育(Integrating IT into schools)
學校教育無疑是教育技術首要的應用領域,當前,研究者在此方面所關注的首要主題是如何在學校課程及教學中充分利用IT所提供的潛力,提高教學的效果和效率,促進學校教育的變革。自90年代以來,研究者日益看到,IT用於學校教育決不簡單是將IT作為一種工具或一門課「添加」到傳統學校之中,而是涉及到一系列深層變化。所以,如何將IT整合(或融合)到學校課程及教學之中,推動學校教育的全面深層變革?這成了研究者們關注的重要主題。在國內,我們更多將這一問題稱為「教育信息化」。英國很早就在將IT整合於各科教學方面進行了探索性工作,對數學、語文、科學等各學科在教學中所應使用的信息技術及應達到的效果提出了明確的指導意見,並開展了追蹤研究。倫敦大學的M. Cox等均在此方面有豐富的研究。美國國際教育技術協會(ISTE)也提出了學科教育中應用技術的標准。從各國的經驗來看,IT在學校教育中的整合應用至少涉及到4個相互聯系的基本環節:硬體設施建設運行、內容資源設計開發、教師培訓和制度文化改革,這決不簡單是在學校中添置計算機設備。在這些方面,IT在各類課程中的整合應用模式、應用效果(包括短期及持久影響),基於IT的課程資源設計開發,IT應用與新型教學模式的整合,教師教育技術培訓的標准與模式,等等,這些問題都是最近國際教育技術界關注的問題。
(二)績效技術(performance techniques)與企業培訓
終身學習在學校教育之外,企業培訓以及終身學習也是教育技術的重要應用領域。與偏重文化傳承與人的全面發展的學校教育不同,企業培訓具有更具體的目標指向性,更關注受培訓者在特定領域中的績效水平的提升,是人力資源開發的一種具體途徑。績效技術就是主要針對企業等機構的培訓而發展起來的,它運用分析、設計、開發、實施評價的系統方法來提高個人和組織機構的工作業績水平。 績效支持系統(Performance Support System)的設計、實現及績效評估等成了這一領域中的重要問題。這一領域近年來日益引起了研究者及企業界的關注。美國100佳企業均在員工培訓上投以巨資。在國際信息處理聯合會(IFIP)於2001年7月召開的世界計算教育大會(WCCE)上,專門成立了關於終身學習的專業組,核心問題是探討「面向企業的大學」(University for Instry, UfI),主要是探討如何以IT支持企業培訓。應該說,這一應用領域為教育技術提供了新的具有吸引力的發展空間,但研究上相對而言還比較薄弱,有待大力推進。
(三)遠程教育與遠程培訓
遠程教育與遠程培訓最初是學校教育及企業培訓等的拓展形式,用以使遠離優勢教育資源的人能有機會接受更好的教育和培訓,大大提高教育和培訓的開放性。隨著網路通訊技術的發展,遠程教育與培訓從廣播電視教育過渡到了以網路教育為核心的階段,當前引起了人們的格外關注,網路課程系統及學習支持系統的設計開發及遠程學習的評估、管理等問題成了研究者探討的重要問題。值得注意的是,當前研究者開始更多用分布式學習(Distributed Learning)而不是遠程學習(Distance Learning)來描述基於網路的虛擬化學習方式。遠程學習或遠程教育所強調的是把教育資源傳遞給身處遠方(可能是偏遠地區)的往往有全職工作的學習者,為他們提供開放的教育機會。而分布式學習所強調的不是學習者身處遠方,他們可能就在當地學校中,但他們在學習中會接觸、利用分布於不同地方的(而不僅僅是眼前伸手可及的)資源。另外,分布式學習所適應的不僅是空間與時間的距離,而且要適應學生知識經驗背景、學習風格等方面的差異。 這種發展趨勢使得學校教育中的IT應用與遠程教育之間的差別越來越淡化,在校學生也往往在其課程學習中廣泛採用網路學習方式,獲取異地的學習資源,與身處其他地方的學習者、專家等進行跨時空的溝通、協作。所以學校教育與遠程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了整合的趨勢。同樣,企業培訓本身也大量採用了遠程培訓的方式。

【參考文獻】
[1] 張建偉.當代教育技術學研究領域的基本架構——教育技術學在做什麼?[J]《教育研究》.2002

7. 當今小學教育熱點是什麼具體分析闡述下。。。

一、當今小學教育熱點
1、地區差別:教育差距加大

中國是世界上地區差異特徵最顯著的國家之一。據上海智力所的研究,我國義務教育的差異度,全國可分為五類地區,最發達的A類地區為北京、上海、天津;B類地區為遼寧、江蘇、浙江、廣東;最差的E類地區包括寧夏、甘肅、雲南、貴州、青海、西藏。1994年,A、B、E類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人均GDP)之比5.6:2.9:1.0;當年小學生生均教育經費之比為3.0:2.0:1.0,與1988年(這一比率為2.8:1.5:1.0)相比,呈加大趨勢。

我國地區差距的另一個特點是:不僅各省區之間差距明顯,在同一省內、以及地區之內縣際差異同樣很大。據上海智力所對縣際差距變化的研究,Gini系數由1994年的0.238下降為1997年的0.235,縣際差距在總體上得到控制;但最低10%縣的不利狀況更加突出。

據對1782個縣的統計分析,小學生和初中生生均經常性支出,東中部地區與西部地區之間,地區內縣際差距大於地區間差距。比較而言,小學入學機會平等較令人滿意;東中部地區與西部地區初中入學率差距比較突出,少數民族自治縣與非民族縣的初中入學率組間差距也較明顯。由於初中教育的急劇發展,初中教育投資增長滯後的矛盾突出。

2、城鄉差別:農村教育問題仍然突出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我國城鎮人口所佔比例26.23%;1995年1%人口抽樣調查,該比例為28.85%,1997年10月,該比例為29.92%,農村人口約佔70%。

隨著九年義務教育的逐漸普及,農村教育有了很大的發展,但整體仍然落後,教育機會不均等的現象依然嚴重存在。城鎮和農村之間適齡兒童的小學入學率、初中入學率、在校生的比重差距明顯,

1995年,農村義務教育適齡兒童佔全國適齡兒童總數的80%以上,而在校生佔全體總數的比例為小學在校生佔70.5%,初中在校生佔57.17%。以1998年我國城鄉普通中學的狀況看,農村學生擁有初中教育份額約一半強,但在高中階段在校生僅佔一成四。城鄉之間的差距,就高中教育而言, 1998年比1995年擴大了2個百分點。

農村學生輟學、流失率仍然較高,初中生輟學率上升,農村輟學率偏高。1998年全國初中在校生輟學率3.23%,達167萬人,比1997年上升0.09個百分點。農村輟學率為4.2%,高於全國平均水平0.97個百分點。有的地方農村輟學率高達10%以上。應當指出,就許多地方的實際觀察,農村學生的流失輟學率,比統計數字要高得多。

由於義務教育經費嚴重不足,全國目前現有危房約1300萬平方米,集中在中西部農村。雖然危房佔全國中小學總校舍的比例不足 1%,但在「二片地區」、「三片地區」比例較高,寧夏中學危房面積達5.32%,小學達4.6%;新疆中學危房達4.05%,小學佔3%;青海中學佔3.16,小學佔4.33。有的貧困縣危房面積高達10%-15%以上,如甘肅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小學危房率高達28.3%。由於七八十年代解決校舍問題時經費不足、建築質量差,80年代末興建的校舍中有「豆腐渣」工程,使一些地區劣質房的比例較高,不足10年的校舍成為危房,新危房出現率每年約為2%-3%。大面積拖欠教師工資的問題仍然沒有根本解決。
3、階層差別:關注弱勢群體和貧困學生

80年代以來,我國社會階層逐漸分化,貧富差距逐漸拉大,成為我們觀察公平問題的另一個重要視角。

據李強的研究,1997年,我國城鄉居民家庭人均收入最高的1/5人口佔全部收入的51.
4%,次高的1/5人口佔有8.63%,收入最低的1/5人口佔有4.06%,高收入階層佔有總收入的比例是低收入階層的12.7倍。城鄉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的基尼系數,1979年為0.31,1988年為0.38,1994年為0.434,1997年0.4577,已經超過國際上一般認為的適度范圍,超過國際中等不平等程度的國家。另據國家統計局1999年第三季度城鄉居民家庭收入的調查結果,如果按戶人均收入由低到高將全部調查戶五等份分組,其中20%的高收入戶占總收入的42.4%;20%的低收入戶僅占總收入的6.5%,高收入組和低收入組的戶人均收入比為8∶1,差距相當大。按1999年8月份戶人均收入計算的基尼系數達到0.354。

由於義務教育階段實際的教育收費不斷增加,高中階段教育和高等教育實行收費,社會弱勢群體的教育權利受地不同程度的影響,校園中的「貧困生」群體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之一。對農村大量出現的流失輟學的調查顯示,貧困仍然是使許多任上不起學的第一位的原因。但與以前不同的是,當前許多地方出現的令農民難以承受的教育負擔,是由不規范的亂集資、亂收費造成的。

在城市化的過程中,全國數千萬流動人口及其子女的教育問題,是被忽視的。

由於大學、中專等非義務教育階段的教育實行收費,校園中出現了一個不斷擴大的貧困生階層。據魏新的研究,即使是在前幾年每年1千多元學費的條件下,全國普通高校在校生中尚有25%左右的貧困學生。研究顯示,1997年入學學生組對普通高等教育需求的價格彈性為1.095,這意味學費增加10%時,約有11%的學生會因難以負擔而放棄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

貧困階層分為城市和農村兩種情況,農村的是絕對貧困階層;城市則是原先的中等收入階層降下來的失業者、退休者等,心理壓力和相對剝奪感更大,社會影響力也更大。由於升學和進入好學校除了能力競爭之外,越來越依賴家長的社會關系、經濟能力,弱勢群體往往缺乏選擇性,城市不同階層對入學機會和學校質量差距造成的不公平感受增加。

一些調查顯示,在城市的重點中學,以及高等教育入學機會上,不同階層、家庭背景存在明顯差別。占人口90%以上的體力勞動者的子女在分數面前人人平等的考試競爭中顯然處於不利地位。北京市招辦統計:1990年北京市錄取新生17248人,其中幹部、軍人、職員子女13474人,佔78%;工農子女3561人,佔21%。北京市一所重點理工科大學1998年招收的新生,其中出身幹部家庭的佔27.0%、知識分子佔9.4%、職員佔3.6%、軍人佔2.1%,工人佔26.4%、農民占 18.7%、其它佔12.2%。名牌大學、重點大學和熱門專業,來自幹部和知識分子家庭的子女比重越來越高。即便上大學,貧寒家庭的學生進入軍校、師范、農林及一些冷門專業。在城市的重點中學,幹部和知識分子家庭的學生占絕大多數,幹部家庭的學生比例遠遠超過其它階層。

不同階層在學業成功上的差異同樣巨大,在各級學校教育中學習失敗、輟學留級、中途棄學的,主要是家境貧寒、社會地位較低的階層的孩子。

4、女性教育和少數民族教育

近十年來,我國女性教育和少數民族教育在整體上有很大進步,發展的態勢也較好,見表二、表三。1998年與1990年相比,男女童入學率差距由1.28個百分點降至0.14個百分點;民族聚集區與全國平均水平的差距由3.7個百分點降至0.7個百分點。女性教育的問題集中在農村的貧困邊遠地區,主要表現為女童教育不足。1997年,我國仍有1.45億成人文盲,其中青壯年文盲3775萬,70%為女性。 「八五期間」全國掃除文盲2441萬,女性僅佔41%,比男性低8個百分點。在城市和高層次的教育中,主要表現為女大學生、女研究生在擇業過程中受到的歧視和不公正待遇,涉及用人制度和傳統觀念的改變,正在成為社會關注的問題。全國55個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8.04%(1991年)。比較而言,少數民族學生在各類學校在校生的比率不低,但發展極不平衡,目前尚未普及初等教育的主要是西部貧困的少數民族自治縣。
二、熱點的背景,運作,意義
我國當前出現的種種教育不平等,主要是由其發展中狀態決定的:經濟落後導致教育的有效供給不足,經濟、文化的不平衡發展導致巨大的地區差距、城鄉差距和貧富分化,重男輕女的文化傳統導致女童教育的薄弱,等等。這一現實是歷史形成的,並將會在我國長期存在,只能通過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逐步加以解決。

值得重視的,是在這一實際國情中,導致教育不公平的制度性原因。政府公共政策的不同取向或偏差,往往會加劇現實中的教育不公;同時,相對於縮小歷史形成的發展差距而言,通過制度安排和政策調整來增進社會公平,是更為容易實現的。因而,認識和調整這一制度性因素,應當是我們關注的重點。這種制度性的不公,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教育資源配置不公、教育政策和規則不公。

1、育資源配置的失衡

對於歷史形成的地區之間、城鄉之間的巨大發展差距,教育資源配置的應當體現:一是規則的公平,以不再繼續擴大差距;二是在可能的情況下向落後地區傾斜,以主動縮小差距。建國以來,在計劃經濟體制的運作中,東西部之間、城鄉之間教育資源配置失衡的狀況雖有所改變,但改革開放之後,各地的發展差距又拉大了地區之間、城鄉之間的差距。

造成這種不平衡的傳統原因之一,是強調教育的直接功利價值,希望迅速改變工業、科技落後局面,因而,教育的實際重心在高等教育。而計劃體制下的教育資源配置,從國家整體利益出發,並不是從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而進行的。因而,盡管在一段時間內也有平衡布局的政策,但地區差距還是沒有有效地縮小。例如,中西部許多省區長期以來沒有一所重點大學。

重高等教育,體現的是國家對「效率」的直接追求。由於國家壟斷了教育資源,又財力不足,致使基礎教育長期薄弱。輕基礎教育的現實,不僅嚴重損害了教育公平,而且由於國民素質、勞動力素質低下的制約,總體而言對經濟發展並不是高效的。

2、重點學校制度加劇了教育不公

八十年代以來,隨著九年義務教育的逐漸普及,尤其是基礎教育管理權的下放,大大加快了教育民主化的進程。這一過程同樣受到「公平-效率」矛盾的制約,基礎教育面臨這一選擇:是優先滿足大多數兒童的教育需求,使所有兒童地受到必要的教育;還是通過強烈的競爭和篩選,使一小部分人受到較好的教育?我們事實上選擇了走培養「尖子」的精英教育路線。層層設置的重點學校制度,加劇了基礎教育領域內部資源配置的失衡,導致在地區內、區域內學校之間差距的拉大,甚至是人為地製造差距,造成了一大批基礎薄弱的「差校」、「垃圾學校」。重點學校絕大多數設在城市、城鎮,從而有利於城鎮學生的升學。這種把學校、學生分為不同等級,為了選拔少數「尖子」,而使多數兒童的利益受損、強烈競爭性的教育,是違背義務教育的性質和宗旨的,是「應試教育」的制度基礎,目前正在糾正、改變之中。但公立學校之間業已形成的重大差距,已經成為目前市民關注的新的教育不公的動因。

3、教育政策中的「城市取向」

長期以來,在城鄉二元結構、高度集中的計劃體制下,形成了一種忽視地區差別和城鄉差別的「城市中心」的價值取向:國家的公共政策優先滿足甚至只反映和體現城市人的利益,例如過去的糧油供應政策、就業、醫療、住房、勞保等各項社會福利等等。隨著城市化的進程和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漸建立,這一思路顯然已經不合時宜;但作為一種和思維定勢它仍有較大的慣性,依然潛存於社會決策之中。對此應當有相應的認識並予以矯正。

例如,無視城市和農村兒童、發達地區和貧困地區兒童在教育環境、教育資源上的巨大區別,主要以城市學生的學力為依據制定的全國統一大綱、統一教材和統一標准,對農村和邊遠地區的學生無疑是很不公正的。多項調查表明,導致農村學生流失輟學居第二位的重要原因(僅次於經濟負擔),是由於教學難度過高,致使許多學生難以勝任,成為學業的失敗者。 [xv]這一「規則的不公」導致了在受教育機會上「起點的不公」。其背後,正是「城市中心」的價值取向作祟。

4、高等教育入學機會不公

我國現行的統一高考制度,具備了形式上的公平——分數面前的人人平等。但由於實際錄取學生採取分省定額劃線錄取的辦法,各省市區的錄取定額並不是按照考生數量平均分布的,而是按計劃體制下形成的優先照顧城市考生的准則,因此出現同一份考卷,各地錄取分數線的極大差異,從而加劇了原本已經存在的城鄉之間的教育不平等。

1998年,太原市中專錄取分數線,非農村學生為376分,農戶生按不同區劃分別為532分、529分,最大差距達156分,引起強烈不滿。 [xvi]近年來各省市高校錄取線的極大差距,也引起社會的高度關注。

中國最窮的貴州省,1998年人均GDP為2323元(北京為1.8萬元,為貴州的7.75倍),理工科本科重點線480分,文史類(含外語)知道線為514分,也高於北京市。

此外,一些政策、制度安排不當,也是造成地區之內、階層之間教育不公的原因。例如,由於農村基礎教育管理許可權下放到縣以下,致使鄉際之間的教育差距拉大,部分貧困地區的鄉級財政則無力支撐基礎教育。又如教育收費問題。教育費用過高成為制約農村教育發展和貧困家庭的孩子接受高等教育的嚴重問題。

希望對你有用!!謝謝採納!!

8. 當前小學教育教學中的熱點,和難點問題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就能把「要我學」變成「我要學」,這樣一來,真的就是師逸而功倍了!

9. 地理教學實踐中的熱點問題有哪些

我國地抄理教育教學研究中的熱點襲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地理教育改革的理論和實踐缺乏有機的聯系,兩張皮的現象仍然存在,改革觀念處於表面狀態,課程內容識記的知識點較多,對能力和情感態度培養顯得不足,課程評價還是強調甄別、選拔功能,而沒有注重學生的綜合素質如何,課程管理過於集中等。上述原因造成我國中小學生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比較扎實,但動手能力、創新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不足,這一切都是有悖於我國的社會經濟發展目標以及未來社會對個人發展的要求。為了基礎地理能更好的與地理科學發展接軌,與當代的教育思想一致,必須要對基礎地理教育走過的改革之路有清楚的認識。因為她可以使我們聯系歷史更好的理解、更加理性的看待目前的教育改革。明白該繼承些什麼,應該改造些什麼,怎麼改造,從而最終走向一條科學合理、充滿潛力的創新之路.

10. 熱點問題:教育教學能力條件有哪些要求

《實施辦法》第八條規定:申請認定教師資格者教育教學能力應當符合下列要求: 1. 具備承擔教育教學工作所必需的基本素質和能力。具體測試辦法和標准由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制定。參加教師資格考試制度改革試點的省份,其教師資格考試標准由國家統一制定。 2. 普通話水平應當達到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頒布的《普通話水平測試等級標准》二級乙等以上標准,其中語文教師、對外漢語教師不低於二級甲等,語音教師不低於一級乙等。省級教育行政部門有其他規定的,按其規定執行。 3. 具有良好的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無傳染性疾病,無精神病史,有完全的法律行為能力等,適應教育教學工作的需要,在教師資格認定機構指定的縣級以上醫院體檢合格。 有關艾德教育全國總校的問題,可以使用以下服務:向TA提問

閱讀全文

與近年來教育教學實踐中的熱點問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