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教育學有哪些著名理論
分析如下:
一、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
(1)馬斯洛的動機理論是依據人類的基本需要提出的。馬斯洛提出,基本需要有不同的層次,由下而上分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其中生理需要是最基本的需要,自我實現是高層次的需要。
(2)需要的出現遵循著層次排列的先後順序,一般來講,人在低級需要得到滿足的基礎上才會產生對高一級需要的追求。
(3)如果一個人的衣、食、住條件尚未得到保障,那麼他會全力以赴工作,以獲得最基本的物質保障;在基本的生存需要得到滿足之後,他才會考慮如何進一步學習,如何獲得成就,如何得到他人的尊重,如何自我實現等等。
二、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1)在一般情況下,動機愈強烈,工作積極性愈高,潛能發揮的愈好,取得的效率也愈大;與此相反,動機的強度愈低,效率也愈差。因此,工作效率是隨著動機的增強而提高的。然而,心理學家耶基斯和多德森的研究證實,動機強度與工作效率之間並不是線性關系,而是倒u形的曲線關系。
(2)上述研究還表明:動機的最佳水平不是固定的,依據任務的不同性質會有所改變。在完成簡單的任務中,動機強度高,效率可達到最佳水平;在完成難度適中的任務中.中等的動機強度效率最高;在完成復雜和困難的任務中,偏低動機強度的工作效率最佳。
四、艾賓浩斯遺忘曲線:
(1)心理學研究證明,遺忘是有規律的。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最先對遺忘現象作了比較系統的研究。他選用無意義音節作為學習材料,為了盡量避免已有的經驗對學習和記憶的影響。
(2)實驗時先讓受試者將材料記熟,之後再分別按不同的時間間隔重新學習這些材料,將重學時所節省的時間或次數作為指標,用以測量遺忘的進程。
(3)結果表明,學習材料記熟後,經過l/3小時再重新學習,可以節省58.2%左右誦讀時間;經過一天之後再學習,可節省33.7%左右誦讀時間;六天後再學習,節省時間就緩緩地下降到25.4%左右。艾賓浩斯依據這些數據資料繪制了著名的遺忘曲線。
(4)之後,一些心理學家選用無意義材料或有意義材料對遺忘的進程進行重復實驗,結果與艾賓浩斯遺忘曲線的描述基本上是一致的。
五、從遺忘曲線中可以看出遺忘的進程:
(1)遺忘是先快後設的。識記材料後在頭腦中保持材料的數量隨時間的延長而遞減,在識記後的短時間內特別迅速,遺忘最多。
(2)遺忘是不平衡的。保持數量隨著時間的延長漸趨穩定,遺忘的速度逐漸緩慢。
(3)總的趨勢是最初忘得快,忘得多,以後忘得慢,忘得少。
六、皮亞傑的兒童道德發展規律:
(1)服從規則,認為規則是神聖不可改變的。
(2)從行為的物質後果來判斷是非,而不是從動機來判斷好壞。
(3)單方面尊敬權威,有一種遵守成人標准和服從成人規則的義務感。
(4)看待行為有絕對化傾向(或全對,或全錯),不能設身處地看問題。
(5)贊成嚴懲,認為受懲罰的行為本身就說明是壞的。把自然法則與道德法則相混沼,以為不端行為會受到自然力量(上帝)的懲罰,所以認為人們生病受災乃是自己行為不端的結果。
(1)教育心理學告訴教師在復雜的教學情境中擴展閱讀
1、教育學是一門研究教育現象、教育問題及其規律的社會科學。它廣泛存在於人類生活中。通過對教育現象、教育問題的研究來揭示教育的一般規律。
2、19世紀中葉以後,馬克思主義的產生,近代心理學、生理學的發展,為科學化教育奠定了辯證唯物主義哲學和自然科學基礎。現代生產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教育實踐的廣泛性、豐富性,更進一步推動了教育學的發展。
3、教育學的研究對象是人類教育現象和問題,以及教育的一般規律。是教育、社會、人之間和教育內部各因素之間內在的本質的聯系和關系,具有客觀性、必然性、穩定性、重復性。如教育與社會的政治、生產、經濟、文化、人口之間的關系。
4、教育活動與人的發展之間的關系,教育內部的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家庭教育之間的關系,小學教育、中學教育、大學教育之間的關系,中學教育中教育目標與教學、課外教育之間的關系,教育、教學活動中智育與德、體、美、勞諸育之間的關系,智育中教育者的施教與受教育者的受教之間的關系。
5、學生學習活動中學習動機、學習態度、學習方法與學習成績之間的關系等等都存在著規律性聯系。教育學的任務就是要探討、揭示種種教育的規律,闡明各種教育問題,建立教育學理論體系。
6、基本觀點:
(1)教育是一種社會歷史現象,在階級社會中具有鮮明的階級性,不存在脫離社會影響的教育。
(2)教育起源於社會性生產勞動,勞動方式和性質的變化必然引起教育形式和內容的改變。
(3)現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使學生的全面發展。
(4)現代教育與現代大生產勞動的結合不僅是發展社會生產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5)在與政治、經濟、文化的關繫上,教育一方面受它們的制約,另一方面又具有相對獨立性,並反作用與它們,對於促進現代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具有巨大的作用。
(6)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辨證法和歷史唯物主義是教育科學研究的方法論基礎,即要看到教育現象的復雜性,不能用簡單化的態度和方法來對待教育研究,又要堅信教育現象是有規律可循的,否則就會陷入不可知論和相對論的泥坑中去。
(7)馬克思主義的產生為教育學的發展奠定了科學的方法論基礎,但是由於種種原因,在實際教育學研究過程中,許多人沒能很好地理解和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往往犯一些簡單化、機械化的毛病,這是我們在學習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時應當特別注意的。
7、批判教育類
(1)20世紀70年代後興起的一種教育思潮,也是當前在西方教育理論界佔主導地位的教育思潮,代表人物有美國的鮑爾斯、金蒂斯、阿普爾、吉魯,法國的布厄迪爾等。
(2)代表性著作有鮑爾斯與金蒂斯的《資本主義美國的學校教育》(1976)、布厄迪爾的《教育、社會和文化的再生產》(1979)、阿普爾的《教育中的文化與經濟再生產》(1982)、吉魯的《教育中的理論與抵制》(1983)等。
8、基本觀點是:
(1)當代資本主義的學校教育不是一種民主的建制和解放的力量,而是維護現實社會的不公平和不公正的工具,是造成社會差別、社會歧視和社會對立的根源;
(2)教育是與社會相對應的,有什麼樣的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就有什麼樣的學校教育機構,社會的政治意識形態、文化樣態、經濟結構都強烈低制約著學校的目的、課程、師生關系、評價
(3)批判教育學的目的就是要揭示看似自然事實背後的利益關系,幫助教師和學生對自己所處的教育環境及形成教育環境的諸多因素敏感起來,即對他們進行「啟蒙」,以達到意識「解放」目的,從而積極地尋找克服教育及社會不平等和不公正的策略;
Ⅱ 社會心理學和教育心理學有什麼區別
1、社會心理學是研究個體和群體的社會心理現象的心理學分支。個體社會心理版現象指在社會環境中個人的思想、權感情和行為。群體社會心理現象指群體本身特有的心理特徵;
2、教育心理學是研究教育教學情境中學與教的基本心理規律的科學,它主要研究教育教學情境中師生教與學相互作用的心理過程、教與學過程中的心理現象,是心理學在教育領域的應用;
3、兩者主要區別在於:社會心理學所研究的是社會心理現象,是關注於整個社會的心理變化;而教育心理學是關注於教學過程中的心理現象和變化。應該說,社會心理學所研究的范圍比教育心理學更大,所以也是更基礎的心理學科,但兩者有一定的交叉。比如教育心理學在環境對教學效果的影響等方面就會使用到社會心理學知識。
Ⅲ 教育學心理學一般有哪些常見的問答題
常見的問來答題有:教育源心理學研究對象、教育心理學發展歷程、個性心理差異。
教育學是一門獨立的學科。
教育學是研究人類教育現象和解決教育問題。
教育學揭示一般教育規律的一門社會科學。
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的心理現象、精神功能和行為的科學。
心理學既是一門理論學科,也是一門應用學科。
Ⅳ 試說明教育心理學是研究學校教育情境中學、教、環境三者互動時的心理活動及其規律的科學
教育心理學是主要研究教學過程和學習的一般規律的學科,它主要側重於正常學生群體的心理規律的研究,考察這些學生在常態的教學中是如何學習知識、掌握技能的。
在我國,教育心理學是講授給將要從事或已經從事教育工作的人的一門理論知識,並指導教師的實踐。教育心理學者除了到學校做實驗外,並不介入學校的心理輔導、咨詢、評估和矯正學生的實際活動中。總之,教育心理學具有抽象性、理論性的特點,是以研究課題為核心的。
研究學校情景中學與教的基本心理規律的科學
教育心理學研究教育和教學過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理活動現象及其產生和變化規律的心理學分支。它是一門介於教育科學和心理科學之間的邊緣學科。教育心理學研究的內容主要是學校教育過程中心理活動的規律,如學生應怎樣去掌握書本上的知識,學生的學習動機與學習成績有什麼關系,復習有哪些好的方法,等等。
教育心理學在十九世紀末才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但歷史上的許多教育家已能夠在教育實踐中根據人的心理狀態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中國古代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啟發式教學方法。古希臘的蘇格拉底也提出「我不是給人知識,而是使知識自己產生的產婆」這樣的教育心理學思想。
教育心理學的產生,就是心理學與教育結合並逐漸形成一個獨立分枝的歷史過程。19世紀,隨著心理學的發展,不少學者試圖用心理學的觀點來論證教育過程。赫爾巴特是第一個明確提出將心理學作為教育學理論基礎的學者。早在1806年,他就發表了《普通教育學》一書。該書企圖用心理學的觀點來闡述教育的一些問題,特別是教學的理論問題。1835年,他又寫了《教育學講授綱要》,對前書所述的一系列教育心理學思想作了補充與發揮。赫爾巴特將心理學與教育相結合的嘗試,對教育心理學的產生,起了較大的推動作用。繼赫爾巴特之後,在教育工作中最早嘗試應用心理學知識的,是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
他於1868年發表的《人是教育的對象》,不僅在俄國教育心理學發展史上有重大的意義,而且對於世界各國研究教育心理學發展史學的工作,都是不可忽視的重要著作。其後,俄國教育家卡普捷列夫於1877年發表了《教育心理學》一書。這是最早正式以教育心理學命名的一部教育心理學著作。
但由於它並沒有提供一個獨立的學科內容體系,因此,並不意味著教育心理學作為一個獨立的學科從此確立了。繼前面幾位先行者的心理與教育相結合的嘗試之後,類似的著作在其他各國不斷出現,但這些著作多數是把心理學知識通過推論,移植於教育的,對實際的教育心理學問題很少專門研究。這類著作的主要貢獻在於促使人們去關心教育心理學問題,但並不等於很好地解決了教育問題。由此,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出現了提倡對兒童身心進行實驗研究的「實驗教育學運動」。「實驗教育學運動」的倡導者是德國教育家莫依曼和拉伊。
他們重視對兒童身心發展與改進教育方法的實驗研究思想,深深打動了歐美的許多教育家和心理學家。在他們的倡導下,掀起了一場實驗教育運動。這對後來教育心理學研究中測驗與實驗的應用、兒童身心的發展,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對教育心理學產生做出突出貢獻的是美國心理學家桑代克。
他立志於用准確、精密的數量化方法研究和解決有關學習問題。1903年,他寫成《教育心理學》一書,後來擴展為三卷本的《教育心理學》,並於1913—1914年出版。在該書中,桑代克創建了一個教育心理學的完整體系,從而正式確立了教育心理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地位,標志著教育心理學的正式誕生。
桑代克1903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學》一書,以學校情境詳盡說明學習的概念,從而使教育心理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實驗科學,這是近代教育心理學的真正開端。1913年,這一著作擴充為三大卷,內容包括人的本性、學習心理學、個別差異及其原因三大部分。他提出的學習三大定律(效果律、准備律、練習律)及個別差異理論,成為20年代前後教育心理學研究的重要課題。
由於桑代克把教育心理學研究的重點放在學習心理方面,導致了中國的教育心理學界長期把學習心理作為教育心理學研究的主要對象。
巴甫洛夫學說傳入中國以後,在20世紀50年代不僅影響了心理學的基本理論,也影響了教育心理學。他的兩種信號系統學說,給教育心理學提供了新的理論根據,也給教育心理學找到了與自然科學相聯系的紐帶。第二信號系統學說的提出,使兒童言語與思維的問題成為教育心理學研究的主要對象。
為適應教育不斷發展的需要,教育心理學的任務也不斷增加,研究對象的范圍逐漸擴充。教育心理學由初期偏重於學習心理的研究和學習律的討論,並且大多集中於智育方面的問題,隨著教育對人的全面發展的日益重視,越來越重視道德行為、道德情感以及審美情感的培養。
近代科學的發展,特別是近代生物學、人類學、社會學、醫學及精神病學的發展都對教育心理學產生影響,促使它不斷更新內容,以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
中國把發展教育置於重要地位,教育心理學研究有著十分廣闊的前景。
Ⅳ 教育心理學是研究教育教學情境中學與教的基本心理規律的科學。
樓主真聰明。。
Ⅵ 「教育心理學」的定義什麼
這個定義是我讀抄大學的襲時候老師講的,當時記在筆記上,現在正好給你用。
教育心理學:是研究教育和教學過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理活動現象及其產生和變化規律的心理學的分支。它是一門介於教育科學和心理科學之間的邊緣學科。教育心理學是研究教育教學情境中教與學的基本心理規律的科學,它主要研究教育教學情境中師生教與學相互作用的心理過程、教與學過程中的心理現象。
Ⅶ 如何在教育教學中促進學生學習遷移
1、確定明確而具體的教學目標
首先,明確而具體的教學目標是整個教學活動的導引,也是學習評價的依據。其次,明確而具體的教學目標可以使學習者對與學習目標有關的已有知識形成聯想,即發揮先行組織者作用,會有利於遷移的發生。
2、學習者的認知結構與學習遷移
比如,俗語「溫故而知新」中的「故」和「舉一反三」中的「一」, 就表明了頭腦中已有的認知結構對於學習新知識、新課題以及解決新的情境中的問題的重要性。
3、將學習內容以最佳的知識結構和最佳的呈現順序教給學生
按照認知心理學信息加工的觀點,將知識分為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兩大類,但無論哪一類知識都需按照某種合理而有序的結構結合在一起,顯示出知識點之間的關系和順序。據此學習內容的結構和順序是影響學習遷移的客觀因素。
4、運用恰當的教學媒體,創設與應用情境相類似的學習情境
學習情境與日後運用所學知識內容的實際應用情境最好相類似,這樣有助於學習的遷移。例如學習計算技能,不僅要讓學生單純地進行計算練習,還應該使他們通過應用問題(文字題)的操練養成能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實際計算問題的能力。
5、教學策略的制定
(1)先行組織者教學策略:所謂先行組織者是指安排在學習任務之前呈示給學習者的引導性材料,它比學習任務具有更高一層的抽象性和包攝性。
(2)培養學習者主動學習的態度,讓學習者學會學習:教育和教學的最終意圖是為了不教,讓學習者學會自學,在以後的工作和學習中學會運用先前的經驗處理新的問題。所以在教學中就應培養學習者主動學習的態度,讓學習者學會學習。
6、教學評價的設計
教學評價可以引導學習者向著完成教學目標的方向努力,所以,教學評價也可以做為提高學習者學習保持效果和遷移效果的工具。一般情況下,理解、應用和解釋水平的學習結果保持的時間會比知識水平上的學習結果更長一些,且遷移性也較大。
Ⅷ 什麼叫關注生存階段,教育心理學
教師的成長總結為三個階段,即「關注生存」、「關注情境」、「關注版學生」三個階段。
處於關權注生存階段的一般是新教師,他們非常關注自己的生存適應性,最擔心的問題是「學生喜歡我嗎」?「同事們如何看我」?「領導是否覺得我幹得不錯」?等。因而可能會把大量的時間都花在如何與學生搞好個人關繫上,想方設法控制學生,而不是更多地考慮如何讓學生獲得學習上的進步。
處於關注情境階段的教師關心的是如何教好每一堂課的內容,以及班級大小、時間壓力和備課材料是否充分等與教學情境有關的問題,如「內容是否充分得當」?「如何呈現教學信息」?「如何掌握教學時間」?等。傳統教學評價集中關注這一階段,一般來說,老教師比新教師更關注此階段。
當教師順利地適應了前兩個階段後,成長的下一個目標便是關注學生。教師將考慮學生的個別差異,認識到不同發展水平的學生學生有不同的需要,根據學生的差異採取適當的教學,促進學生的發展。
能否自覺關注學生是衡量一個教師是否成熟的重要標志之一。
Ⅸ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教學情景中生理的各種機能嗎
1.教育心理學是一門研究學校情境中教與學的基本心理規律的科學。2.教育心理學的發展,大致經歷了四個時期初創、發展、成熟、完善。3.教育心理學是應用心理學的一種,是心理學與教育學的交叉學科。4.學與教相互作用過程是一個系統過程,該系統包含學生.教師教學內容、教學媒體、教學環境等五種要素;由學習過程、教學過程、評價/反思過程這三種活動過程交織在一起。5.教育心理學對教育實踐具有描述、解釋.預測.控制的作用。6.教學內容是學與教的過程中有意傳遞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現為教學大綱.教材.課程。7.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因素任何教學手段必須通過學生而起作用。學生這一要素主要從兩個方面來影響學與教的過程,一為群體差異,二為個體差異。8.教學媒體是教學內容的載體,是教學內容的表現形式是師生之間傳遞信息的工具,不僅影響著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和容量的大小,而且對教師和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教學組織形式以及學生的學習方法等都產生深遠的影響。9.教學環境包括物質環境和社會環境兩個方面。10學習過程教育心理研究核心內容。11學生心理發展有四個基本特徵連續性與階段性、定向性與順序性.不平衡性.差異性。12影響人格發展的社會因素有家庭教養模式.學校教育.同輩群體。13、學生原有的知識水平或心理發展水平對新的學習的適應性,稱為學習准備,其中縱向指從出生到成熟的各個年齡階段的學習准備,橫向指每個年齡段出現的各個內部因素相互影響的學習准備。14.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將從嬰兒到青春期的認知發展分為感知運動階段、前運算階段、具體運算階段、形式運算階段15.自我意識是個體對自己以及自己與周圍事物的關系的意識。一般認為自我意識包括三種成分自我認識、自我體驗、自我監控。16智力的差異包括個體差異.群體差17.性格的特徵差異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分析對現實態度的性格特徵、性格的理智特徵、性格的情緒特徵、性格的意志特徵。18.依據個人心理活動的傾向性可以把人的性格分為外傾型與內傾型兩類。19IQ是指智商它有兩種確定方法斯坦福-比納量表、韋克斯勒量表。20.學生的學習是人類學習中的一種特殊形式,其學習內容大致可分為三個方面知識、技能和學習策略的掌握、問題解決能力和創造性的發展、道德品質和健康心理的培養。21。加涅根據學習情境由簡單到復雜、學習水平由低級到高級的順序,把學習分成八類信號學習、刺激-反應學習、連鎖學習、言語聯結學習、辨別學習、概念學習、規則或原理學習、解決問題學習。23.加涅後來在早期學習分類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五種學習結果智慧技能、認知策略、言語信息、動作技能、態度。24.我國心理學家主張把學生的學習分為知識的學習、技能的學習和行為規范的學習。25.布魯納認為學習的實質是主動的獲取知識,並通過把新獲得的知識和已有的認知結構聯系起來,積極地建構其知識體系。26.布魯納認為掌握學科基本結構的教學原則有動機原則、結構原則、程序原則、強化原則。27.奧蘇伯爾曾根據學習材料與學習者原有知識結構的關系把學習分為接受學習與發現學習;根據學習進行的方式把學習分為機械學習與意義學習。28.接受學習也是概念同化的過程,是課堂學習的主要形式。29.奧蘇伯爾認為學生的學習主要是有意義的接受學習。30.意義學習的目的就是使符號代表的新知識獲得心理意義。31接受學習是學習者掌握人類文化遺產及先進科學技術知識的主要途徑。32建構主義是當代學習理論的革命。33.在皮亞傑和早期布魯納的思想中已有了建構的思想,維果斯基的思想對建構主義思想的發展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他強調社會文化歷史的作用,特別強調活動和社會交往在人的高級心理機能發展中的突出作用。34.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個體建構自己的知識過程,這意味著學習是主動的,學生不是被動的刺激接受者,而要對外部信息做主動的選擇和加工。35.個體在學習活動中感到有某種欠缺而力求獲得滿足的心理狀態稱為學習需要,它的主觀體驗形式是學習者的學習願望或學習意想,從作用上看,它即為學習的內驅力。36.奧蘇伯爾認為,學校情境中的成就動機主要由以下三方面的內驅力組成認知的內驅力、自我提高的內驅力、附屬的內驅力。37.個體對學習活動所要達到目標的主觀估計就是學習期待,就其作用來說,它就是學習的誘因。38.能夠激起有機體的定向行為,並能滿足某種需要的外部條件或刺激物叫做誘因。39.學習動機與學習效果關系並不是直接的它之間往往以學習行為為中介。40.馬斯洛認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種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41.自我實現作為一種最高級的需要,包括認知、審美和創造的需要。42.在學習活動中,自我實現是一種主要的學習動機。43.成敗歸因理論把歸因分為三個維度內部歸因和外部歸因、穩定性歸因和非穩定性歸因、可控性歸因和不可控性歸因。44.學習動機是指激發個體進行學習活動、維持已引起的學習活動,並致使行為朝向一定的學習目標的一種內在過程或內部心理狀態。45符號學習的主要內容是詞彙學習。46.知識就是個體通過與環境相互作用後獲得的信息及其組織。47下位學習又稱類屬學習是一種把新的觀念歸屬於認知結構中原有觀念的某一部位,並使之相互聯系的過程。48.上位學習也叫總括學習,即通過綜合歸納獲得意義的學習。49.知識學習的過程包括知識的知識獲得、知識保持和知識提取,在這三階段中,應解決的主要心理問題分別是知識的同化、保持和應用。50.直觀是主體通過對直接感知到的教學材料的表層意義、表面特徵進行加工,從而形成對有關事物的具體的、特殊的、感性的認識的加工過程。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主要有三種直觀方式,即實物直觀、模象直觀和言語直觀。51.概括指主體通過對感性材料的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等深度加工改造,從而獲得對一類事物的本質特徵與內在聯系的抽象的、一般的、理性的認識的活動過程。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對於知識的概括存在著抽象程度不同的兩種類型,即感性概括和理性概括。52.現代認知心理學將人的記憶系統分為瞬時記憶、短時記憶、長時記憶三個子系統。53.技能是通過練習而形成的合乎法則的活動方式,它具有如下幾個基本特點技能是通過學習和練習而形成的、技能是一種活動方式、技能中的各動作要素及其執行順序要體現活動本身的客觀法則的要求,不是一般的習慣動作。54.操作技能也叫動作技能、運動技能,是通過學習而形成的合法則的操作活動方式;心智技能也稱智力技能、認知技能,是通過學習而形成的合法則的心智活動方式。55根據動作的精細程度與肌肉運動強度不同,可以分為細微型操作技能與粗放型操作技能;根據動作的連貫與否可以分為連續型操作技能與斷續型操作技能;根據動作對環境的依賴程度的不同,可以分為閉合性操作技能與開放性操作技能;根據操作對象的不同又可以分為徒手型操作技能與器械型操作技能。56.一般認為操作技能的形成可以分為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與操作熟練四個階段。57.就有效的操作技能的形成而言,模仿需要以認知為基礎。58.示範可以促進操作技能的形成,但示範的有效性取決於許多因素,如示範者的身份、示範的准確性、示範的時機等。59進行言語講解與指導時,要注意言語的簡潔、概括與形象化;不僅要講解動作的結構與具體要求,也要講解動作所包含的基本原理;不僅要講解動作的物理特性,也要指導學生注意、體驗執行動作時的肌肉運動知覺。60.加里培林將心智動作的形成分成五個階段動作的定向階段、物質與物質化階段、出聲的外部言語動作階段、不出聲的外部言語動作階段、內部言語動作階段。61.安德森認為心智技能的形成需要經過三個階段認知階段、聯結階段、自動化階段。62.我國教育心理學家通過教學實驗,提出了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內化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階段論。63.我國心理學界一般認為,用心理模擬法來建立心智活動的實踐模式需經過兩個步驟創擬確立模型和檢驗修正模型。64.學習策略是指學習者為了提高學習的效果合效率、有目的有意識地指定的有關學習過程的復雜的方案。65.一般來說,學習策略可分為認知策略、元認知策略和資源管理策略等三個方面。66.認知策略包括復述策略、精細加工策略、組織策略;元認知策略包括計劃策略、監視策略和調節策略;資源管理策略包括時間管理策略、學習環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和社會資源利用策略。67.學習策略訓練的原則有主動性原則.內化性原則.特定性原則.生成性原則.有效的監視.人自我效能感。68.元認知是對認知的認知,★它具有兩個獨立但又相互聯系的成分對認知過程的知識合觀念的調節和控制和對認知行為的調節和控制。69.學習策略訓練的方法有指導教學模式.程序化訓練模式.完型訓練模式、.互動式教學模式.合作學習模式。70問題就是給定信息和要達到的目標之間有某些障礙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它含有三個基本成分給定的條件、要達到的目標、存在的限制或障礙。71.個人應用一系列的認知操作,從問題的起始狀態到達目標狀態的過程叫做問題解決,它有下面幾個基本特點目的性、認知性、序列性,存在兩種類型常規性問題解決、創造性問題解決。72.同質不同形的各種問題的例證叫做問題的變式。73.創造性是指個體產生新奇獨特的、有社會價值的產品的能力或特性。74.發散思維是創造性思維的核心,其主要特徵有三個流暢性、變通性、獨創性。75.影響創造性的因素主要有環境、智力、個性。76.通過集體討論,使思維相互撞擊,迸發火花,達到集思廣益效果的創造性思維方法叫做頭腦風暴訓練。77.態度是通過學習而形成的、影響個人行為選擇的內部准備狀態或反應的傾向性,它包括認知、情感、行為三種成分,其中,情感是態度的核心成分。78.能力決定個體能否順利完成某些任務,而態度則決定個體是否願意完成某些任務。79。品德是道德品質的簡稱,是社會道德在個人身上的體現,是個體依據一定的社會道德行為規范行動時表現出來的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徵和傾向,它的心理結構包括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行為。80.皮亞傑認為,在從他律到自律的發展過程中,個體的認知能力和社會關系具有重大影響。81.柯爾伯格將道德判斷分為三個水平前習俗水平、習俗水平、後習俗水平,六個階段處罰服從取向、相對功利取向.尋求認可取向、遵守法規取向、社會契約取向、普遍倫理取向。82.常用而有效的態度與品德培養的方法有有效的說服.樹立良好的榜樣、利用群體約定、價值辨析、給予恰當的獎勵與懲罰.83.心理健康就是一種良好的、持續的心理狀態和過程,表現為個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積極的內心體驗,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夠有效發揮個人的身心潛力以及作為社會一員的社會功能。84.心理評估有兩種參考架構健康模式和疾病模式。85.所謂心理輔導就是在一種新型的建設性的人際關系中。。86.心理輔導的一般目標為學會調適、尋求發展。87.教學目標是預期學生通過教學活動獲得的學習結果。88.布魯姆等人在其教育目標分類系統中將教學目標分為認知、情感和動作技能三大領域。89CAI具有這樣幾個優越性交互性即時反饋、生動形象、自定步調。100.教學目標具有教學測量和評價.選擇和使用教學策略、指引學生學習等功能。101綜合是指將所學的零碎知識整合為知識系統包括三個水平用語言表達自己意見.處理事物.推演抽象關系。102.行為目標的陳述具備三個要素具體目標、產生條件、行為標准。103心理與行為相結合的目標由兩部分構成一般教學目標具體教學目標。104.加涅指出在教學中,要依次完成以下九大教學事項引起學生注意、指示教學目標、喚起先前經驗、呈現教學內容、提供學習指導、展現學習行為、適時給予反饋、評定學習結果、加強記憶與學習遷移。105.確定教學目標並進行任務分析之後,教師要組織教學過程中幾個基本要素,如教學事項、教學方法、教學媒體和材料以及教學情景等。106.教師常用的教學方法有講解法、演示法.課堂問答、練習、指導法、討論法、實驗法、游戲、參觀法、實習作業107選教學媒體時教師要綜合權衡教學情景.學生學習特點.教學目標性質.教學媒體的特性等方面的因素。108.教學媒體包括非投影視覺輔助投影視覺輔助.聽覺輔助、視聽輔助。109.教師採取的有效達到教學目標的一切活動計劃,包括教學事項的順序安排、教學方法的選用、教學媒體的選擇、教學環境的設置以及師生相互作用設計等稱為教學策略。120.合作學習的特徵分工合作、密切配合、各自盡力、社會互助團體歷程。課堂管理就是指教師通過協調課堂內的各種人際關系而有效地實現預定教學目標的過程。121.課堂紀律是對學生課堂行為所施加的准則與控制,分成四種類型教師促成的紀律、集體促成的紀律、任務促成的紀律、自我促成的紀律。122.影響課堂管理的因素是教師的領導風格、班級規模、班級的性質、對教師的期望。123.學生群體對個體活動是產生促進作用還是阻礙作用,取決於四個因素活動的難易、競賽動機的激發、被他人評價的意識、注意的干擾。124.約束群體內成員的行為准則,叫做群體規范,包括成文的正式規范、不成文的非正式規范。群體規范的形成經歷三個階段相互影響階段、出現一種占優勢的意見、評價、判斷和響應行為上的一致性。125.課堂氣氛可以分成積極的、消極的.對抗的三種類型;影響課堂氣氛的主要因素是教師的領導方式、教師對學生的期望、教師的情緒狀態。126.勒溫將教師的領導方式分為集權型、民主型、放任型。127.教師期望通過四種途徑影響課堂氣氛接受、反饋、輸入、輸出。128.吸引與排斥、合作與競爭是課堂里主要的人際關系。129.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情境這三大課堂要素的相對穩定的組合模式就是課堂結構,它包括課堂情景結構與課堂教學結構。130.群體動力的要素包括群體凝聚力.群體規范、群體氣氛.群體人員的人際關系等。131.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情境是課堂的三大要素,這三大要素的相對穩定的組合模式就是課堂結構。課堂情境結構要考慮班級規模的控制、課堂常規的建立、學生座位的分配;課堂教學結構要考慮教學時間的合理利用、課程表的編制、教學過程的規劃。132.教學評價是指有系統地收集有關學生學習行為的資料參照預定的教學目標對其進行價值判斷的過程,其目的就是是對課程、教學方法以及學生培養方案作出決策,包括確定評定目標、收集有關資料描述並分析資料、形成價值判斷、作出決定等步驟。133.教學測量與評價的分類,從實施教學評價的時機而言,可分為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根據教學評價資料的處理方式,分為常模參照評價和標准參照評價;從教學評價的功能看,分為配置性評價和診斷性評價;根據教學評價的嚴謹程度,分為正式評價和非正式評價。134.由專家或學者們所編制的適用於大規模範圍內評定個體學業成就水平的測驗叫做標准化成就測驗,其優越性在於客觀性、計劃性、可比性。135.由教師根據具體的教學目標、教材內容和測驗目的,自己編制的測驗叫做自編測驗,它通常用於測量學生的學習狀況,分為客觀題和主觀題。136.有效自編測驗的特徵有信度、效度、區分度。137.非測驗的評價技術有案卷分析、觀察、情感評價等。138.教師專業需要某些特殊能力,其中最重要的可能是思維的條理性、邏輯性以及口頭表達能力和組織教學活動的能力。139.在教師的人格特徵中,有兩個重要特徵對教學效果有顯著影響:一是教師的熱心和同情心;一是教師富於激勵和想像的傾向性。140跡象表明教師特徵與學生的個別差異和年齡階段特徵存在相互作用。141.羅森塔爾借用古希臘神話中的典故,把教師期望的預言效應稱做皮格馬利翁效應。142.研究表明,專家型教師和新教師在課前計劃、課堂教學過程和課後教學評價三個方面都存在差異。143.福勒和布朗根據教師的需要和不同時期所關注的焦點問題,把教師的成長分為關注生存階段、關注情境階段、關注學生階段等三個階段。144教師成長與發展基本途徑觀摩和分析優秀教師的教學活動.開展微格教學.進行專門訓練.反思教學經驗。145.波斯納提出了一個教師成長公式。146.布魯巴奇等人提出了四種反思的方法反思日記、詳細描述、交流討論、行動研究。147.對教學經驗的反思,又稱反思性實踐或反思性性教學,這是「一種思考教育問題的方式,要求教師具有作出理性選擇並對這些選擇承擔責任的能力」。148、中學生記憶特點中有意記憶佔主導地位,理解記憶是主要的識記方法。149、中學生思維能力更加成熟,抽象邏輯思維能力占優勢地位。辯證思維和創造性思維有了很大的發展。150、皮亞傑把人的個體發展階段分為四個階段,這四個階段是感覺運動階段,前運算階段,具體運算階段,形式運算階段,其中出現守恆的階段是具體運算階段。151、蘇聯的維果斯基十分強調人類社會文化對人的心理發展的重要作用以及社會交往作用對認知發展的重要性,他提出了文化歷史發展理論。152、埃里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把人格的發展分為8個階段,其主要矛盾是勤奮感對自卑感的階段是變得勤奮階段,主要矛盾是主動性對內疚的階段是發展主動性階段。153、用智商年齡和實際年齡的比值來反映智商是比率智商。一個學生的智商年齡是8歲,實際年齡是7歲,那麼其智商是。154、美國心理學家維特金根據參照物的不同把人的認知方式分為場獨立型和場依存型,其中,以自己內在為參照物的是場獨立型。155、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學校情境中的學與教的基本心理規律的科學。是心理學和教育學的交叉學科。156、學習與教學的要素主要包括學生,教師、教學內容、教學環境和教學媒體。157、學習與教學的過程包括學習過程、教學過程和評價以及反思過程
Ⅹ 什麼是教育心理學
教育心理學是教育活動與心理學相結合的產物,是探討教育過程中學與教的心理規回律的答科學。迄今為止,教育心理學作為一門科學,僅有一百年的歷史,還是一門很年輕的科學。
教育心理學是研究在教育情境下人類的學習、教育干預的效果、教學心理,以及學校組織的社會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的重點是把心理學的理論或研究所得應用在教育上。教育心理學可應用於設計課程、改良教學方法、推動學習動機以及幫助學生面對成長過程中所遇上的各項困難和挑戰。
(10)教育心理學告訴教師在復雜的教學情境中擴展閱讀:
教育心理學的領域是記憶研究、認知過程和個體差異(通過認知心理學)對人類學習過程中產生的理論和策略。研究的主要任務是學生如何學習和教師如何教學的基本心理學規律,揭示學習規律並運用規律有效地促進學生學習。
學生的學習既受到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動機,學習策略等學習者自身內部心理因素的制約,還受到諸如家庭,學校,教材,教師的教學等各種外部因素的制約。教育心理學要研究的是這些因素對學習產生影響的心理機制和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