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體育課堂如何進行教學改革
在新的體育課程改抄革下,體襲育課教些什麼,該怎樣教?已經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首要問題。眾所周知,新課程改革,只有課程標准,沒有現成的教學內容與教學參考書,對於我們體育老師來說是一個考驗,也一個挑戰。一堂好課的標准在於教師如何激發學生體育學習興趣,如何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讓學生在學習中學而不疲,主動、積極地參與到體育學習中,這是上好一節體育課的前提。因此,作為課改中的教師要加強教學和研究,打破傳統的教學觀念,選擇、更新了體育教學的內容和方法,並結合本學校的特點,在體育課教學上大膽做一些新的嘗試。在此,談談自己的看法與大家一起交流。
② 淺談怎樣組織體育課堂教學
(1)推進備課改革
在改變備課的形式上,教案里增設了「教材分析與學情分析」、「教學方法與策略」、「教學反思」三個環節,顯然這些都是與本課題研究緊密相關的,只有了解了學生的實際情況,教材的難易程度,運用合理、科學的教學方法,才能駕馭本節課,使教學效果得到提升。同時,總結反思上過的課,找出問題所在,並找到相應的改進方法,為下次課做好准備。
(2)改進課堂教學方法
改進教學方法對於提高體育課堂教學效果,有很大的作用。體育課堂教學是一個科學、合理、有序的教學過程,教學方法是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通過改進教學方法,學生提高了學習興趣,並加速了體育運動技能的形成,同時也提高了體育課堂效果。教學方法的改進有利於學生學習興趣的提高。教學方法得當,學生積極性就很高,學習興趣就會有濃厚,反之,就會表現出對體育課無興趣,注意力不集中,課堂低效。學生存在很大的個體差異,為達實效,在課堂教學中,利用多媒體、移動音箱、手繪圖解和自製簡單器材等多種教學手段,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採用分層次分段教學,按技術水平分組教學,按性別分組教學等多種渠道,讓學生通過分組、分層次的討論學習,找到自信,找回自我,再通過小組展示,來證明自己,展示學習成果,來激發學生的積極參與性,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充分動起來,達到鍛煉的目的。
(3)改進學生的學習策略
課改提倡學生是課堂的主體,要求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教師只是起到主導,引導作用,即要學生達到 「學會」, 並要「會學」,與之相應的教師 「學法指導」也就非常重要。在教學中要求學生學會觀察,教師在講解示範前一定要明確觀察的目的、觀察的內容(重點)、觀察的方法和觀察的要求。教師在日常的體育課堂教學中及時給予學法指導,及時改進學法策略,讓學生明白我為什麼這么做?做什麼?怎麼做?從而使學生學會學習,提高體育課堂學習效率。
③ 小學體育課堂教學模式中怎樣分組
小學體育教師在進行分組之前必須對學生整體有一個深入的了解,包版括每個學生的體質權、體育基礎、運動能力以及心理需求等。首先,教師可以根據學生以往的體育成績進行初步的判定,再根據學生平時體育活動中的表現進行觀察認定,最終根據教學目標進行客觀分組。特別注意的是,每個小組成員都不是固定不變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具體的實施情況對小組成員進行合理調整,這是一個動態的過程。
④ 怎樣進行分組討論式教學
在高效課堂改革中,「效」很重要。 對於這個「效」字,我嘗試進行分組討論式教學。我主要針對分組討論式教學的必要性,如何分組,舉例說明如何授課,課堂評價以及合作學習中的問題。和實施分組討論式教學的結果,這種教學形式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又能鍛造各方面的能力,養成良好的習慣,培養豐富的情感,滿足終身發展的需要。
心理學家誇美紐斯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的確,興趣是探求知識的原動力,是學習的「催化劑」,也是發明創造的精神源泉。課堂教學中教師只有充分發揮自己的智慧,把學生置於教學的出發點和核心地位,適時的為學生尋找適宜的學習方法,學生才能顯現真正的活力,課堂才能煥發勃勃的生機,高效課堂問題才得以解決。
現在高中教學有一個非常突出的問題:教師教的越來越辛苦,學生學得越來越痛苦,教學效率很低,我們的學生卻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解決的方案之一就是我們的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要能指導學生有效學習,使課堂的效益發生變化,從而達到最有效地教學。教學是一種為學生創造性學習的服務,教學的過程也是教師自身發展過程。
在我國教育發展到現階段,學生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使合作能力和團隊精神的培養更成為急待解決的問題和難題。主要難在以下兩個方面:1、學生從小獨處的時間多,不善於與人交流;2、家庭投入大,學生從小就會接受各種興趣班的訓練,個人能力強,體會不到合作必要性.
合作學習流於形式,合作學習方式在課堂教學中的採用,無論是從學生的學習方式,還是從教師的教學觀念方面都是一個重大的變革。然而在現實中,合作學習流於形式的情況比較普遍。教師在教學中,大都採用分組的形式讓學生自己討論合作,且無論什麼樣的課都採用。從表面上看,課堂氣氛比較活躍,課堂教學熱熱鬧鬧。但從實際的教學效果看,學生並沒有學到什麼東西,教師也沒有完成教學任務。究其根本的原因有一是教師沒有真正掌握它的理論精髓。二是受功利主義的影響,搞形式主義。而其更深層次的原因就是缺乏教學有效性的觀念。
在新授課中,教師要先給學生預習提綱並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預習新知識,在上課的過程中,針對預習提綱中的問題,讓學生在小組內進行討論,找代表發言,同學們進行評價,教師進行適當的指導和提示,同時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在提出一些問題讓他們思考回答。最後學生自己進行小結本節課都學習了哪些內容,學會了哪些內容。這種授課形式中,教師的課前工作量很大,預習提綱的質量直接影響著教學的各個環節,影響著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習慣、學習能力。要根據學科特點來設置,做到知識問題化,問題層次化。基礎知識、典型例題、課堂檢測、作業設置等相應內容要考慮高、中、低三個層次,按由易到難的順序編排,作業要設置選做題。上完課後,教師還要根據導學案在課前及課堂的使用情況進行反思,並進行記錄,以備進一步對導學案修正完善。
實施方法:6個人為一個小組,其中兩個人是優等生,兩個是中等生,兩個是基礎比較差的學生。其中同等水平的坐在課桌的對面以 便於討論。每組的組員分別編號為:優等生A1、A2中等生B1、B2基礎比較差的C1、C2。每班6個小組。每組設置一名組長,組長不一定是學習最好的,但一定是最熱心、最有責任心組織管理能力最強的。培訓好組長發揮學習小組長的管理、組織、檢查作用,創新小組評價機制,杜絕為評價而評價,用恰當的評價培養小組積極思考、深入研究、高效學習的學習精神,把評價變為一堂課的作料,自然順暢。班級中設有小組的和個人的評價規則,實行量化評分制,和月獎勵、周獎勵。
一、 在合作式學習中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當代中學生思想活躍,充滿朝氣,自我表現強,敢想敢做,但同時他們對任何新奇的事物都有好奇心,學習興趣頓時高漲起來。通過學生根據實驗目的自己設計實驗方案,最能看出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學生實施實驗方案時,邊思考邊實施,其思維量之大是可想而知的。久而久之,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會逐漸提高。
案例:以人教版選修五第三章第三節羧酸 酯中的科學探究為例
利用圖中所示的儀器和葯品,設計一個簡單的一次性完成的實驗裝置,驗證乙酸、碳酸和苯酚溶液的酸性強弱。
首先,學生小組內討論設計並畫出裝置圖,將各組的裝置圖都展示在大屏幕上,分別讓每組的一個組員介紹本套裝置圖的原理,組內的組員進行補充,其他小組的同學可以自由提問
這樣做的好處有:充公發揮了學生的創造能力,和思維能力,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合作能力。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通過同學的評選,得出如下兩套裝置圖,
小組之間評價:總結出最好的裝置圖(第二幅圖)
學生動手組裝儀器進行實驗,驗證實驗結果,學生總結實驗現象得出結論
在這個教學過程中充分體現了自主學習的特徵,學生在學習活動之前自己能夠確定學習目標、制定學習計劃、做好具體的學習准備;在學習活動能夠對學習進展、做好具體的學習准備;在學習活動中能夠對學習進展、學習方法做出自我監控、自我反饋和自我調節;在學習活動後能夠對學習結果進行自我檢查、自我總結、自我評價和自我補救。
二、課堂評價是學生前進的動力
任何人都有得到別人肯定的慾望,都渴望一種超越別人的成就感,內在的那種成功的喜悅才是學生進步的真正的動力。要重視小組的評價,用恰當的評價培養小組的積極思考、深入研究、高效學習的精神,把評價變為一堂課的作料自然順暢,並利用評價板展示各小組的情況,但堅決杜絕為評價而評價。合作學習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進步」作為教學所追求的一種境界,同時也將之作為學習評價的最終目標和尺度,他將個人之間的競爭變為小組之間的競爭。
三、小組合作學習中的問題
小組合作交流作為一種新的學習形式出現在學習過程中。一開始組織實施時,學生會因缺乏方法而顯得生疏,有時課堂特別亂,難免會出現亂說亂叫,為一道題大吵大鬧,秩序混亂等狀況。為了達到良好的合作效果,教師必須進行恰當的引導。許多學生的特點是心直口快,往往還沒有想好就急於脫口而出,有時會說半截話,有時說一半又重說。對於這樣的學生,要求小組成員對他們提出更正意見,重新說。還要培養學生認真傾聽的習慣,小組成員在交流時讓其他成員必須認真聽,才能聽清楚別人的意思。當然,學生培養需要一個過程,只有教師有意識的引導,讓學生形成良好的交往習慣,小組合作交流的質量才會得到逐步提高。
⑤ 如何組織好學生課堂上的分組討論
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指導者,組織者,我想對於課堂上每一個教學環節,教學活動都應該予以重視,尤其是不能把課堂分組討論等新課改所倡導的教學活動當作湊熱鬧,趕時髦。別的老師在課堂上搞分組討論,你上課也來分組討論,那是不行的。課堂分組討論學習,必須是上課者認為是必要的,然後思想上給予重視,並付諸於教學組織活動。那麼,我們如何操作課堂分組討論學習呢?我想,可以分兩個階段進行敘述。
1. 課前
課前需要做好討論的分組工作和備課工作
(1)分組,即將全班同學分成若干個小組,一般以5—6個同學為較好。分組應該明確小組組長以及聲音控制人。小組組長主要負責組織小組成員參與討論;聲音控制者主要負責在課堂參與討論時,順便留意本組成員參與討論的聲音的音量。聲音過大,會影響到鄰班同學上課。對於自覺性不是很高的七年級學生來說,聲音控制人是必不可少的。否則,討論時,他們就像出了籠的小鳥,大聲討論甚至討論到高興時還會大笑,影響別人上課。至於小組發言人,我認為不宜確定,由小組組長和全組成員共同決定每一次的發言人;讓每一個同學都得到發言的鍛煉;另外,也防止發言人確定後出現的一人包辦發言的現象。
(2) 認真備課,精心設計討論問題
備課的重要,不用我多說。如果你要確定在某節課來個分組討論,那就得在認真備好課的同時,精心設計討論的問題。
在備課准備討論問題時,要考慮學生的特點。就我教的兩個班而言,七年級(1)班的學生語文基礎相對較好,但他們不大喜歡討論,不喜歡發表自己獨特的見解和認識;而七年級(2)班的學生,好動,思維較活躍,也喜歡發言,說出自己的見解和認識,但他們的語文基礎相對較薄弱。鑒於這種情況,在准備討論問題時,我會為(1)班准備一些相對輕松的但課文內容又較難理解的問題;為(2)班准備一些較為嚴肅又不難理解的問題。
每節課准備的問題,我想3個較好,一般不超過4個。准備問題時,還應考慮在課堂上讓學生在完成討論問題後自己提出問題,教師自己解答或不解答。
2. 上課
在課堂進行分組討論學習,我認為教師應參與討論,到各小組看看,一方面可以了解是否所有同學都參與討論,另一方面,也可以在某些小組討論問題難以打開局面或難以深入時,給以適當的引導,以便討論得以順利進行、深入。教師最好不要在學生討論時,靜靜地站在講台上。分組討論時,我們不應過於強調課堂紀律,可以讓學生走出座位,幾個同學聚在一起討論,討論結束時再坐回原位。討論時間一般不宜超過10分鍾。
對於學生的討論結果,如果合理的,都應該給以肯定和鼓勵。如果不合理的,也要給學生解釋清楚,不能簡單地予以否定。
總之,課堂分組討論學習,是必要的,它是新課改所倡導的新的課堂活動;它能活躍課堂氣氛,也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當然,課堂分組討論學習必須組織好,讓每一次討論都能取得積極、良好的教學效果!
⑥ 如何有效的組織體育課堂教學
確保教學目標的達成。只有合理而周密的組織教學,才可能使學生從心理和物質上作版好充分准備,權從而保證體育教學過程的順利進行。因此,組織好教學是上好體育課的關鍵。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學生、教材三者通過復雜的相互作用使教學成為一個動態的統一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採取一定的組織教學形式和手段來完成一定的教學任務
⑦ 如何組織好體育課堂教學
,確保教學目標的達成。只有合理而周密的組織教學,才可能使學生從心理和物質上作好充分准備,從而保證體育教學過程的順利進行。因此,組織好教學是上好體育課的關鍵。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學生、教材三者通過復雜的相互作用使教學成為一個動態的統一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採取一定的組織教學形式和手段來完成一定的教學任務,實現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目的。然而,教無定法,任何教學方法和組織形式都是根據一定的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而制定的。如何組織小學體育課堂教學?就筆者多年的教學經驗,談談初淺的理解和做法,僅供參考。 一、抓住課堂常規,實施教學過程 體育課堂常規是規范體育課的必要條件。因此,教師必須嚴格認真抓好體育課堂教學常規精心組織教學。堅持不懈地抓好體育課堂常規教育。尤其是要抓好整隊集合、服裝、精神狀態、禮貌行為、組織紀律、學生守則、場地器材的布置與收拾等常規訓練與教育。在教學中,教師要嚴格要求,反復訓練,使學生變成自覺行動,以保證體育課的順利進行。 抓好體育課堂各階段的組織教學。體育教學過程,常規是由開始、准備、基本、結束四個部分組成的(也可為三個部分),由於四部分教學內容和學生情緒各不相同,因此,教學中教師要靈活地組織教學,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切忌出現先緊後松、龍頭蛇尾的不良現象。 上課前,教師要組織學生布置好場地器材等,為上課作好准備;上課開始時的組織教學特別重要,教師要抓住學生大都還處在課間休息活動的興奮狀態中的特點,採用趣味游戲,如:「請你跟我這樣做」、「高人矮人」或「反口令訓練法」等方法集中學生注意力,使他們興奮的情緒穩定下來; 基本部分是體育課中的重點部分,教師應力求做到精講多練,語言生動,並不斷改變練習方法,如在練習中引入競爭性游戲,不同形式的分組練習等,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結束部分學生的情緒容易鬆懈,此時教師的組織教學更不能忽視,應採用一些調節情緒和恢復體力的放鬆性練習,保持學生興趣 ,如舞蹈放鬆、意念放鬆,同時作好課堂的小結。 二、抓住教學內容,認真組織教學。 同一教材的組織教學。體育課中,同一教材在不同課時中重復練習的難度要求是不一致的。如三年級投擲教材第一次課的要求是教會學生投擲方法;第二次則要求學生初步掌握投擲方法,通過多次的重復練習,使學生進一步掌握投擲方法等,每一次重復練習的難度都有所提高。對此,教師在教學中對同一教材的重復練習如果每次都採用同樣的組織教學方法,學生自然會感到枯燥無味而分散注意。因此,對於同一教材的重復練習,教師要根據「動型」規律逐步提高動作難度,適當改變組織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如上面舉的投擲一例,隨著課時的變化,教師可採用「打靶」一類趣味性游戲或競賽等,達到激趣的目的。 不同教材的組織教學,小學體育包括田徑、球類、技巧、武術、體操等多種教材,不同的教材有其不同的特性。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善於把握教材特點。挖掘教材潛力,將組織教學與教材特點有機結合,改變傳統中單一的千篇一律的組織教學形式,變學生被動的接受為主動的學習,從而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提高教學效果。如田徑教材的「跑」,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跑的特點,運用競賽、奔跑游戲等增加教材的趣味性。 三、抓住生心特點,激發學習興趣 兒童的生理和心理特點主要表現為:有意注意時間短,興奮過程和無意注意佔優勢,好奇、好動、好模仿、好競爭等。同時,一節課中,學生學習的注意力、意志和情緒等心理活動的變化也是不同的。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兒童生理和心理特點進行組織教學,合理安排教學內容。由於學生注意力在課的前半部達到最佳,意志力在課的中後部達到最強,情緒則在課的後半部達到最好。根據這一特點,教師在組織教學中應把新教材安排在課的前半部分。有利於學生對新教材的學習、理解和掌握;在課的後半部分則應安排一些競爭性、游戲性較強的內容,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同時,要做好主教材與輔助教材的搭配,尤其要抓住主教材與輔助教材的內在聯系進行組織教學,以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在教學中,針對兒童生理和心理特點,靈活運用組織方法。教師的組織教學要盡量體現出「新、奇、活、實」的原則,採用形式多樣的、生動活潑的,使學生能夠產生強烈興趣和新鮮感的組織形式,以增強教學的吸引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如一節課中,把准備部分(熱身)設計為:「開放式」教學,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相互合作、交流等。克服傳統的慢跑、集隊、做操。把基本部分(傳授知識、技能)教學設計為:「情境」教學,讓學生感受情境中體育魅力,感悟活動的樂趣,陶冶美的情操。把結束部分設計為:舞蹈放鬆(隨音樂)、意念放鬆(智力拚圖)。同時,教師在教學中還要充分發揮「手勢、眼神、語言」的作用,即用「手勢指揮,眼神暗示,語言激勵」組織方法。「手勢、眼神」是無聲的語言,具有其它組織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學生在教學中注意力分散開小差時,教師用眼神暗示,就會集中學生注意力等,教師的語言激勵要以表揚性、勉勵性的語言為主,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總之,教師在教學中要根據教學內容,因地制宜,因人而異,因材施教;根據具體情況,靈活運用組織教法,創新教學過程,確保課堂教學的有效實施,從而實現教學目標。
⑧ 如何讓課堂分組討論更有效
1.明確合作學習的目的。之所以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來學習,還在於讓學生在合作、內交往過程中得容到情感體驗和能力發展。所以合作學習作為新課改所提倡的學習方式,其本質是對人的關注而非是對知識的關注。2.構建一個適合學生合作學習的環境。新課程是「以學生發展為本」的課堂教學,注重的是學生在感受和參與中體會成功的快樂。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存在的疑惑不可能全靠教師幫忙培養
⑨ 如何有效組織小學體育的課堂教學
確保教學目標的達成。抄只有合理而周密的組織教學,才可能使學生從心理和物質上作好充分准備,從而保證體育教學過程的順利進行。因此,組織好教學是上好體育課的關鍵。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學生、教材三者通過復雜的相互作用使教學成為一個動態的統一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採取一定的組織教學形式和手段來完成一定的教學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