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育大全 > 美術教育智慧教學

美術教育智慧教學

發布時間:2021-01-09 20:09:39

Ⅰ 有效教學」的提出是「教育是藝術還是科學

教育不是藝術,不是所有的教育家都是藝術家,但教育能使人懂得藝術,能使人如從事藝術一樣地從事教育。
教育不是科學,它不能直接作用於生產力的提高,但教育能使人掌握科技,能以科學的方式方法來讓人們獲得知識。

Ⅱ 學前教育專業好就業嗎

首先我要肯定的回答,學前教育專業是好就業的,因為隨著國家二胎政策的實行,幼兒園老師是很需要的,而現在每年高校培養幼教老師的數也是遠遠完全不夠的,所以說學前教育的就業是很不錯的。


Ⅲ 怎樣理解學前兒童美術教育的涵義

學前美術教育的概念

學前兒童的美術教育,從美術角度來講是延續和發展人類的美術文化而實施的教育的最初環節,這種價值取向將美術本身及其功能視為首要的東西。幼兒階段是實現這種價值的最初階段,它為這種價值的完全實現打下了基礎。

從教育角度來講是以美術作為教育的媒介,通過美術教育,追求一般幼兒教育的價值。具體地說,就是通過學前兒童美術教育,順應兒童的自然發展,保證兒童身心的健康成長,培養兒童的道德感、審美情趣、認知能力、意志品質以及創造性。學前兒童美術教育立足於真、善、美的和諧統一,要求藝術滲透整個教育過程,使幼兒能按照其本來面目健康成長,最終成為藝術的、完美的人。

一般來講,學前兒童的美術教育是以教育為取向的普通美術教育為主,但又和中、小學校的普通美術教育有所不同,學前兒童的美術是他們本真的生命活動。兒童的美術活動就是一種成長性需要的滿足,沒有直接的功利性,以活動過程本身為目的、為滿足。從這個層面上來說,學前兒童的美術也是一種特殊的純藝術的領域,它的著眼點是美術本身,即由美術本位出發的美術取向的美術教育。因此,以教育為手段,對學前兒童傳授一些基本的、簡要的美術知識和技能,在美術文化的意義上進行發展和延續也是必要的。當然,在教育的過程中教師和家長不能用成人的審美標准和意志去規范和扼殺兒童與生俱來的創造性和繪畫熱情,使兒童的繪畫失去兒童特有的天真、稚拙和淳樸。

學前兒童美術教育的意義
學前兒童美術教育最重要的是給幼兒自由表現的機會,給予幼兒親身體驗的機會。
1、引導幼兒接觸周圍環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豐富他們的感性經驗和審美情趣,激發他們表現美、創造美的情趣。
2、在藝術活動中面向全體幼兒,要針對他們的不同特點和需要,讓每個幼兒都得到美的熏陶和培養。對有藝術天賦的幼兒要注意發展他們的藝術潛能。
3、提供自由表現的機會,鼓勵幼兒用不同藝術形式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像,尊重每個幼兒的想法和創造,肯定和接納他們獨特的審美感受和表現方式,分享他們創造的快樂。
4、在支持、鼓勵幼兒積極參加各種藝術活動並大膽表現的同時,幫助他們提高表現的技能和能力。

Ⅳ 哲學,史學,音樂,藝術對人的作用影響.

哲學對人的影響和用處:

哲學的用處,這個命題的分析要從「用處」這個概念開始。首先要確定什麼是「用處」。這個詞在不同的環境有不同的解釋。For example, 在經濟領域,「用處」意味著可以獲得利潤;在日常生活中,「用處」意味著可以使用。那麼哲學的用處是什麼?吃穿住行好像都不可以,也不能幫助你增長工資,無法叫你存活與世界上。那麼,為什麼有這么多的人研究哲學?

哲學與其說是一種職業,不如說是一種愛好,一種終生的像鴉片般上癮的愛好。學習哲學,其實是學習人生,學習一種態度。

這個態度使你與眾不同,鶴立雞群。使你在逆境中揚帆起航,在順境中小心謹慎,使你用平和的心態面對豐富的世界,讓你有與上帝對話的自信和力量。哲學不是智慧,它是尋找智慧的一條途徑,一條最近的途徑。智慧不是知識,智慧是對現有知識的靈活運用。哲學的作用就是打開你的視野,開放你的心靈,在迷茫中追尋真理的曙光。因此,哲學帶給人類的往往是痛苦和迷惑,不解和抑鬱。世間萬物追尋等價交換原則,追求智慧和真理必定要越過無比艱辛的無人理解的孤獨的荊棘路,前人的屍骨未寒,後人已經開始披荊斬棘。

哲學是一種勇氣,一種感受寂寞,忍受孤獨的勇氣。總是欣賞孤獨的頭狼,在月光下的吟唱,一種憂郁,一種勇氣。

音樂對人的作用不可與一頓飯對人的作用相比。音樂是用旋律書寫的作品,表達作者的歡樂、喜悅、彷徨、憂愁、憤怒、激情、滄桑、堅強、希望的情緒。與文字作品不同,音樂具有模糊性和不確定性。音樂更像是一種互動的交流。音樂作品所表達的情緒對不同的人是會有不同的結果,對一部分人來說,音樂所包含的信息是無限的,但對另外一部分人,它也可能什麼也不是。音樂是雙向互動的。在某種程度上,音樂的作用是唯心的。不同的人從音樂中獲得的感受不盡相同。音樂是一種精神產品,它的形式,它的旋律,會令人陶醉、引人遐想。不可否認的是,受體必須具備認同產品的基本要素。從這個意義上說,音樂是一種高層次的精神產品,理解音樂必須以理解人生為基礎。或許中國古代的先哲們明白其中的差異,區分出了下里巴人和陽春白雪。
音樂不是簡單的聲音元素的組合, 一般認為,它承載了作者對物質精神生活的主觀感受,演奏者對作品的理解和再現作品的技巧和能力,以及傳播音樂的載體的形式。作者的深刻和作品的內涵是基本條件,演奏技巧和理解力是必要條件,傳播載體是重要條件。
於是,經過了這樣的三個過程,我們聽到了各種音樂作品。從資源論觀點出發,資源各環節之間必然存在著損耗,這里指的是音樂作品本來的完整性受到的削弱。比如理解能力、演奏技巧對原作的削弱,傳播載體對演奏效果的削弱等等。盡管存在著不能避免的削弱和損耗,盡管它到達我們的時候已經不一定是最初的模樣,但它還是來了,音樂還是音樂,而且一樣帶給我們許多的感悟。從音樂產生的過程,我們知道我們獲得的是這樣一種過程產品。它喚醒我們內心精神某種共鳴的情感,鼓勵我們寂寞、脆弱的神經,撫平我們的躁動,安慰我們的心靈,激發我們的靈感。
正因為音樂是多種過程的綜合產品,現在對音樂的其它過程給予了越來越多的關注。音樂已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音樂作品本身了。我們把目光更多地投向音樂的表現形式,甚至音樂的載體和傳播方式。作者、表現者和載體越來越被認為是一個音樂作品不可分割的整體。從原始的歌唱到美聲、民族、流行、ACAPPELLA唱法,從原始樂器的發明,到古典、室內樂,藍調,鄉村音樂,搖滾樂,NEW AGE,人們注重各種流派的音樂類型,注重它們對社會文化的影響以及商業價值。音樂在不斷地與時俱進,更加關心時代潮流中的人們,更加華麗和媚俗,離思考和感悟越來越遠。
音樂的模糊性是音樂具有無窮魅力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因為模糊,便有遐想空間,每個人都可以在想像的空間自由馳騁。我們大多數人對音樂的感受其實來源於聯想,就是我們說的音樂形象,現實環境和音樂容易互為印象,因此便容易產生這樣的聯想。把音樂當作作品來聽的只是一部分人,這部分人毫無疑問對生活有著較為深刻的理解和認識。原因之二是音樂的旋律性。音樂的使用場合都是相對重要的禮儀場所,旋律的莊重和優美的形象已經在幾千年的社會生活中給人留下了不可改變的深刻印象。說到音樂,聯想到的自然是優美、陶醉、浪漫、熱情、素雅、寫意,人們不吝嗇頌揚的詞藻,反映了音樂的旋律性帶給人們的自然印象。
音樂是沒有國界的?音樂是人類的第二種語言,音樂所要表達的情緒相對於語言更易於理解,但是音樂的表現形式、表現元素不可能不打上地域的民族烙印。所以音樂首先是民族的,然後才是世界的。音樂只是某個社會文化的一種表現方式,離開文化是不能單獨存在的。

李大釗在《歷史與哲學》一文中指出:「凡一種學問必於實際有用處,文學、史學都是如此。」他認為,史學作為一種學問,其「用處是多方面的」,其中,最要緊的用處,是用他來助我們人生的修養,史學、文學、哲學者與生活有密切的關系,並且有他們的好處。史學「與人生有極大的影響,我們不但要研究他且當宣傳他,引起人們研究的興味,以促史學的進步。」
吳玉章認為「凡一個民族,如果缺乏詳實的歷史記載,則會減弱民族的自尊心和奮斗的自信心。」所以,「為了激發同胞的愛國精神」,就「不能不發揚民族」固有的「愛國思想」,就不能不研究我們民族的歷史。

翦伯贊說:「我們研究歷史,不是為了宣揚我們的祖先,而是為了啟示我們正在被壓抑中的活的人類,不是為了說明歷史而研究歷史。反之,是為了改變歷史而研究歷史。」

歷史總的來說有兩大作用,用俗話說就是:忘記歷史意味著背叛;讓歷史告訴未來。唐太宗有句名言:「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他以史為鑒,吸取歷史上封建王朝治亂興亡的教訓,檢討現實,對照自己,勵精圖治,終於出現了著名的貞觀之治,也使自己成為我國最英明的皇帝之一,成為一代偉人。

歷史是螺旋式的發展,她要重復出現,但又不是完全的重復。了解歷史,了解傳統,就能在社會中處於不敗的地位。說小點一個人的學習過程也可以說得上了一部歷史,如果你運算比較粗心,那麼這個歷史就會重復出現,但並不是每一次運算都會粗心,但總有規律,抓往它,在容易粗心的地方留心,就會決定這一問題。
歷史有一定的規律,我們不能破壞這個規律。比如說現在不少的城市提出建立國際大都會的口號,但這可以現實,能夠現實嗎?就連最發達的美國,也沒有幾個國際大都會。國際大都會,並不是說建就建成的,她是城市歷史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這個必然,又與其國家的實力有一定的關系,不是以人的意識為轉移,而作為發展中國家的我國的這些城市,有多少能現實的條件?恐怕少得可憐。

了解歷史,了解自己,才能認清自己在社會的地位,才能在若干問題上站得高,看得遠。

藝術教育的獨特性和重要性

藝術教育主要包括美術、音樂、舞蹈、戲劇等學科的教學工作,其目的是充分開發學生的潛能,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能力,促進學生的個性的發展和人格心智的完善。藝術教育的獨特性在於:從藝術中學生可以得到有關我們自身和世界的知識、信仰和價值,這些知識、觀點、體驗和意義是任何其他學科不能提供和代替的①。在藝術教育的實踐活動中,我們通過訓練用眼、耳或肢體去感受和觀察事物,使學生對事物的感知力得到拓展和發掘,並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縱觀古今中外,我們發現,只要有人類的地方就有藝術。文明與藝術同時產生,不管在哪個文明和哪種文化中,藝術都是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藝術滋潤著我們的心靈,豐富著我們的經驗。沒有藝術,我們的生活就缺少色彩和光澤,藝術總為我們提供一個多姿多彩,令人心馳神往的世界。從孔子聽韶國音樂,3個月不知肉味的故事,到南朝畫家張僧繇畫龍點睛,破壁飛騰的傳說,都可以深刻地感受到藝術所具有的神奇魅力。從西班牙阿爾塔米拉洞穴中琳琅滿目的原始壁畫到青海孫家寨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生氣勃勃的舞蹈紋彩陶盆;從扣人心弦,動人心魄的《命運交響曲》到表達人類良知與和平願望的《格爾尼卡》……這些形形色色,豐富多彩的藝術,始終表現著人類的感覺、情感和經驗世界。由此可見,藝術常常是時代精神的敏銳導體,文明變遷的內在動力②。它直接關繫到我們教育的下一代是否能健康成長,適應未來社會發展需要的問題,所謂健康成長,就是人格心智的全面發展,即:道德——意志行為(求善)、知識——智慧本領(求真)、體魄——身心健康(求強)、情感——關系態度(求美)等方面的合諧統一③。其中,道德和情感智力因素,不僅是個體行為的內在驅動力,而且也是社會行為的推動力,更是一種巨大的原動力。人們在追求自由、幸福和真理的過程中,不怕艱難險阻、百折不撓,就是因為有這種情感的動力。而藝術教育在道德和情感智力因素中,起到極大的決定作用。因此,藝術教育是學校素質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它對實施素質教育起著重要的作用。

二、藝術教育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

(一)藝術教育具有陶冶情操,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質的作用。

優秀的藝術作品所反映的事物,通常是經過作者的藝術加工,使生活的原形更加生動、典型化,從而更真實地反映了事物的本質。這些優秀的藝術作品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和靈魂。如:女畫家周思聰的中國畫《人民和總理》,表現了敬愛的周恩來總理赴地震災區看望人民群眾的感人場面,歌頌了總理愛人民、人民愛總理的真實情景;中國油畫家羅中立的《父親》表現了典型的中國農村勤勞、朴實、善良的農民父親形象;著名畫家徐悲鴻的《奔馬》反映了不屈不撓、奔騰昂揚的民族氣節;西班牙立體派畫家畢加索的《格爾尼卡》揭露了侵略戰爭的罪惡和醜行,這些作品深刻揭示了社會的本質,給人們提供了美與丑、善與惡的標准,從而引起人們心靈的共鳴,使人們提高了思想認識,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波蘭鋼琴大師肖邦的愛國樂章之所以讓侵略者膽顫心驚,也正是藝術這一不可抗拒的力量有著震撼心靈的作用,它催人奮進、使人向善,推動著人類社會的文明發展。

(二)藝術教育具有增強審美意識,使學生身心得到健康發展的作用。

通過優秀的藝術作品鑒賞,如:欣賞璀璨、輝煌的中國瓷器和絲綢織錦藝術,往往使人贊嘆不已、盪氣回腸,憑添無限的民族自豪之情和振奮之志,激發學生對祖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以及審美的追求和創作熱情。每當我們聆聽歡快、悅耳、充滿生機的樂曲《藍色的多瑙河》,還是放聲歌唱一曲盡情的心聲,或是觀看、參與盛裝的節日舞蹈,在對這些美好事物的親身感受中,可以增強學生的審美意識和生活情趣,不但激發了學生對文藝活動的愛好和興趣,還提高了學生的心理素質以及心理適應能力、應變能力。尤其是舞蹈和藝術體操等表演活動,可以鍛煉和加強學生身體健美的諧調性,從而使學生身心得到健康發展,造就樂觀豁達的性格,使他們更加熱愛生活。

(三)藝術教育具有啟迪智慧,提高和發展創新思維的作用。

藝術教育實踐中,使學生懂得敏銳的用眼去觀察事物,用耳去感受事物,用心體會事物的能力,它是由形象思維的訓練上升到邏輯思維的過程。孔子最愛觀賞壯麗的江河和雄偉的高山。每到名山大川,必留連忘返。有一次弟子問他:「老師,你為什麼總愛在大江大河前一動不動地站立半天,而毫不勞累,好象總也看不夠,我們怎麼看一會兒就覺得沒有什麼可看的了呢?」孔子回答說:「對於我來說,這大江大河是最受看的東西,你看這滔滔江水日夜奔騰,每時每刻都在變換著自己的神態和面容,此時之水已經不是彼時之水,從這水中我看到了變動不居的「道」。這水以自己的軀體滋養兩岸的植物、牲畜和人類,自己總在付出,卻從不要求任何回報,所以最有德;這水雖然不時遭遇險惡的高山和深谷,卻從不畏懼,總是一路高歌,勇敢面對,所以最勇敢;這水,每當填滿深谷和淺坑,就變得像一面平平的鏡子,所以最公平;這水,縱然千迴百折,卻始終指向東方,從不三心二意,所以最忠實;這水,總避高就低,遇到障礙便繞行,所以最智慧。正是由於以上理由,所以君子每見大水,必留連忘返」 。可見,藝術和藝術教育的作用,就是把每個人的眼睛和耳朵的潛能喚醒、點燃、開發、發展。就像孔子那樣,從一種景色中看到更多的東西和意味,也就是敏銳的觀察力和豐富的想像力,使我們的認識能力、理解能力和創造能力等綜合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從而,起到啟迪智慧,提高和發展創新思維的作用。平時經常有人說:「給我一雙慧眼吧!為什麼你看到了,我怎麼沒看到?你想到了,我怎麼沒想到呢?」其實:這就是觀察能力和感知能力是否上升到透過現象看本質,透過現在看將來的問題,感性上升到理性的智慧發展是否具有創新思維的問題。學生在感受藝術美的時候,得到美的啟迪和享受。從而激發學生創造美,開拓新事物的美好願望。無論是美術、音樂還是舞蹈、戲劇等藝術,都是通過具體可感的藝術形象來再現社會生活的現實圖景。這種認識是富於理想和創造激情的,可以更容易記憶到人的腦海中去,而且會顯的更加深入和持久。這種激情和創造力,可以促進學生智力的全面發展。

(四)藝術教育具有發展學生個性和培養學生合作意識的作用。

個性是社會組織中豐富性和多樣性的基礎,同時也是個人價值實現的基礎,藝術課程是最尊重和保護人的個性的課程之一。現代教育的最基本理念就是:「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以學生的發展為本」。作為基礎教育的藝術課程正是本著這一精神,具有典型的人文性,它關注的並非單純是有關藝術知識極其技能的精湛,更重要的是極力追求一種對人類生存意義和價值的終極關懷精神,經常表現出以人為對象、以人為中心,對人無限關愛的思想傾向,追求獨特的思路、純真的情感、心動神馳的體驗、脫俗的品位、廣闊的胸懷和伸張正義的勇氣。眾所周知,任何真正的藝術創造和表現,都具有強烈的個性和與眾不同的特徵,而越是具有突出、清晰的個性特徵,就越能促進人的發展。因此,藝術課程在教學方面,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個性化學習,教師盡可能的為學生創造寬松的藝術學習氛圍,展現個性的民主。孩子們在藝術課上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特長,選用不同的材料、方式,通過各種途徑進行富有個性的藝術活動。比如:在美術創作課上,學生可以用不同的畫筆、顏料或橡皮泥、樹葉、木頭、羽毛等各種材料製作美術作品,自由地表達他們對周圍世界的感受和獨特理解。 正是在這種尊重個性的藝術學習氣氛中,孩子的創造潛能得到極大開發,學生們的個性價值得到充分展現。但藝術課程並不只是單純注重激發學生個性的發展,而且還強調學生間的合作。比如:在音樂和歌舞表演等藝術活動中就要求學生具有強烈的合作意識。否則,就不能充分發揮群體的創造智慧,感受集體力量的激情和震撼。在這些藝術活動中,教師應當讓學生懂得,合作就象一首美妙的樂曲中每一個音符都相互關連、密不可分,只有音符間密切合作,才能奏出完美的樂曲。社會生活中,故然需要體現個人價值的意義,但社會團體的進步和發展更多的是建立在團結協作的基礎上,也就是說,我們培養的人才,既是要有個性的,同時還應該是具備合作意識、團結協作精神的綜合性人才,這也是現代人必備的行為素質。

綜上所述,藝術教育對素質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作為學校藝術教育工作者,應與時俱進,不斷拓寬專業知識,努力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深刻領會新課程的教育理念,認真鑽研現代教學方法,切實有效地開展學校藝術教育。同時,也希望全社會都能更加重視和關心藝術教育,從而加快實現推進素質教育的步伐,提高全民族的綜合素質。

Ⅳ 談談美術教學中智慧教育的認識和經驗

談談美術教學中智慧教育的認識和經驗
教育實踐與研究Ecational Practice and Research01-B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版」。紀律是學習的保障,課堂權教學的有組織性是上好每一節課的有力保證,課堂紀律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由於美術課課堂具有生動性和趣味性,課堂氣氛追求活躍,這也導致了部分學生注意力分散,出現紀律散亂的現象。如何使得課堂活而不亂、靈動有序,美術老師要考慮選擇什麼樣的教學形式來完成教學內容,在教學過程中課堂上有可能出現什麼問題?如何控制課堂氣氛和駕馭課堂的能力,都有可能產生亂的情況。再則教育理念不同對「活」的認識也不同,用傳統的教學思想來看「活」,可能就是亂,但如果用新課標的「生本」理念來看待「亂」,「亂」也就可能是活。從「亂」調整到「活」上面來,就是一種教學智慧。一、研究教材並包裝教材格爾特蘭德指出,「在課堂控制中,應有大約95%依靠動機與興趣,5%依靠紀律約束。為了激發學生的動機,我們必須了解他們的需要與興趣,學生就會積極...

Ⅵ 幼兒園里超前教育有什麼危害

一、超前幼兒教育扼殺了童年的美好
超前幼兒教育無異於「揠苗助長」,無視孩子身心發展的年齡特徵,無視幼兒教育的規律,無視幼兒的認知接受能力,將幼兒當做吸納知識的容器,使幼兒童年生活壓 力巨大,索然無味,不能體驗到童年的快樂、趣味與美好。《從邁克爾•傑克遜的兒童化行為談童年期的重要性》給我們敲響了警鍾。

二、讓孩子適應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
超前幼兒教育的內容,孩子不能夠接受,不懂得學習方法,為了迎合家長的需要,幼兒教師會教給孩子一些死記硬背的方法,孩子學習得很辛苦,時間久了會將機械記憶當成唯一的方法,不願意動腦筋思考問題。這對於孩子今後的學習非常不利。

三、讓孩子產生學習畏難厭學的心理
超前幼兒教育的內容,超過了孩子的身心發展水平與認知接受能力,孩子學習時感覺壓力大,很吃力,體驗不到學習的樂趣。如此,學習成了孩子的心理負擔,談學色變,對學習產生畏難情緒,嚴重時會產生厭學心理。這樣的話,實在是得不償失啊。

四、對孩子入小學後的學習極為不利
幼兒進行了超前幼兒教育,提前學習了小學低段的知識,對孩子入小學後的學習極為不利:一方面超前教育時採用的是機械的死記硬背的方法,強調結果,而小學要求的是明白算理,強調過程,兩者教育要求會產生沖突,孩子會不適應,感覺無所適從;另一方面,孩子超前學習,會感覺自己比同伴強,產生自滿心理,上課時不願意炒現飯,不願意重復學習,覺得該好好地玩一玩,把消逝的童年給補回來,聽講不認真,學習習慣也會變得不良,導致入小學後的學習後勁不足。 既然超前幼兒教育具有諸多危害,短期效果與長期效果都不利,那麼,親愛的家長朋友,現在您該知道如何決策了吧

Ⅶ 傅雷家書弗雷是如何贊揚孩子的教育智慧

信中的內容,除了生活瑣事之外,更多的是談論藝術與人生,灌輸一個專藝術家應有的屬高尚情操,
讓兒子知道「國家的榮辱、藝術的尊嚴」,做一個「德藝俱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
愛子之情本是人之常情,而傅雷對傅聰和傅敏的愛卻沒有成為那種普通的溫情脈脈,
而是始終把道德與藝術放在第一位,把舐犢之情放在第二位。

Ⅷ 大學生怎樣做一個有素質的中小學美術教師2000字

美術教師的專業素質之探究

基礎美術教育的改革確立了美術教育的人文素質,對美術教師的專業素質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師職業逐漸走向專業化的時代趨勢之下,本文對新時期美術教師的專業素質作一初步的探討。

教育家葉瀾指出:教師的專業化的應然方向──教師教育不應只是解決其專業知識的科學基礎問題,更應是解決其人文精神、實踐理性的支撐問題。教師應是集教者、學者、研究者於一身的專業人員。

教師專業化勢必對美術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學科專業知識、文化素養、教育研究與教學能力等諸多方面,一位合格的美術教師均須具備相應的素質,並且使得多方面素質綜合一體而升華為專業智慧。

一、學科專業知識與藝術修養

作為美術教師,除了具備所有教師的人格修養和通識素養之外,當然還有其自身必備的特殊的學科專業知識和藝術修養。

(一)學科專業知識

能勝任教育教學的教師首先應具備所教學科專業知識,即「教什麼」的知識,也稱為本體性知識或學科知識。菲尼克斯建議選擇學科課程內容的標准為:1.教學內容必須來自有組織的學科;2.必須選擇能夠說明學科中有代表性觀念的內容;3.必須選擇能夠說明學科探究方法的內容;4.必須選擇能夠喚起學生想像的教學內容。[2]教師所必須具備的美術教學的專業學科知能包括美術學科專門知識與學科知識教授的理論與技能,即美術課堂所用之教學策略、美術課程設計等,兩者應內化為教師人格的一部分,完善其專業成長。

以往重視美術學科本身理解的教育取向應轉為重視學生基本能力的培養,教學模式、方法也應趨於多元。學科教學應技理並重,注重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在方法上應引入主題學習,注重學生專題研究能力的培養。

(二)藝術修養

藝術修養是指「對於各種藝術形態的認知、分析、判斷、情意與創作,這些藝術形態包含設計美感的人類活動及其產品」以及「個人對於藝術的解析、判斷與表現能力的綜合體。」[3]教師教育尤應注重藝術素養的提升,因為中小學美術教師面對的是廣大中小學生,擔負著培養未來具藝術素質的國民的重任,教師藝術素養的高低直接影響其學生藝術素養的成長。中小學生所需要的是美術的普通教育,美術技能之外更強調領會藝術共通規律,通過美術以涵養美感,藉助技法傳播美術理念,提高藝術修養,在教授美術技能的同時不能忽視創意與美感的培養。美術教師不是僅僅掌握一、兩門繪畫技能的「匠才」,而是具有廣闊的文化藝術視野的、不斷求取、創新的美術教育人才。

二、教育研究與教學能力

能勝任美術教育教學的教師應具備的專業知識還包括「怎麼教」「為什麼教」的知識,即條件性知識。其中主要是美術教育教學中所運用的教育學、心理學、美術教育原理及兒童美術心理學等,為美術學科知識提供支撐;另外還包括實踐性知識,即實際的課程設計及教學策略的制定能力。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所具備的課程情景知識及課堂教學知識,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予以總結、升華,逐漸成為教育教學經驗的積累。

從基礎文化知識、學科知識與教育專業知識三方面來看,美術教師所掌握的學科知識較為精深,通識性的基礎知識不夠廣博,教育類知識相對較為欠缺。現代美術教師知識結構要求寬厚的基礎知識、扎實的美術專業知識與美術教學能力相統一,具有合理的構成,以使教師具備人格的、學科的、教育的三方面專業素養。

三、專業智慧

「智慧」是多方面素養的綜合效應,是知識和技能的蒸騰升華。馮契先生倡導「轉識成智」,就是十分看重和強調智慧。教師職業的更高境界,也就在於這種「專業智慧」的涵養。

古羅馬思想家西塞羅(Cicero,前106—前43)認為,教育的目標不僅是培養具有某些專門技能的人,教育的崇高目標應當是培養使其他德行相形見絀的「唯一的優秀品質(virtus)」,是真正的至上人格的人。文藝復興時期的思想家借用virtus一詞來表達人所能達到的至善至美的境界。它包括人的價值、能力、學識、智慧、勇敢精神和道德修養等,是一種高度綜合的品質。

上文所提到的教師專業實踐理論和多方面素養均可以升華為專業智慧。本文將其分為敏銳力、創造力、反思力、精進力與協同力五項能力及其綜合體現,以便於理解和把握。

1.敏銳力,即對美術學科發展動向、教育情境、社會環境等覺察的敏銳性,能即時做出判斷。

2.創造力,對專業智慧的形成至關重要,一是在教育教學具體情境中解決問題的能力、機智的集中表現;二是採用創意教學,積極啟發學生的創意思維。

3.反思力,可分為行動前反思,即教學前的思考與計劃。有經驗的教師洞察力更強;教學是一個在行動中認知的專業,教學中始終伴隨著反思。行動後反思,對於發生過的經驗,進行經驗的再體驗與再評估,新舊經驗產生聯結,形成新的個人實踐知識,從而提升情境理解能力。視覺文化學習中更需要反思力以促進美術與生活經驗的關聯。

4.精進力,表現為對美術教育進行持續研究的能力,使實踐經驗與專業理論相輔相成,具備專業自我發展能力。

5.協同力,是指合作的專業文化之建立,通過開放自我經驗、經驗分享、專業對話,達到專業視野的擴展。

Ⅸ 200字優美的片段,多拿幾個

1第一捧茉莉花
啊,這些茉莉花,這些潔白的茉莉花!
我彷彿記起了那一天,我第一次雙手捧滿這些茉莉花,這些潔白的茉莉花。
我曾熱愛陽光、天空和青翠的大地;
我曾聽見河流汩汩的喁語穿過午夜時分的黑暗;
秋日的夕陽曾在孤寂的荒原上,在道路的弧彎處迎著我而來,像新娘揭起面紗迎接她的愛人。
而我的記憶,卻依然為了孩提時捧在手裡的那第一捧白色的茉莉花而芬芳。
許多快樂的日子曾來到我的生命之中,在節日之夜我曾與嬉戲作樂者一同歡笑。
在灰濛蒙的雨日之晨我曾低聲哼唱過許多悠閑的小曲。
我的脖子上曾經戴過愛人之手用醉花編織的黃昏之花環。
而我的心,卻為了孩提時捧在手裡的那第一捧白色的茉莉花而芬芳。

2 心的綠葉
心的無數無形的綠葉,千年萬代一簇簇在我的周圍舒展.
我隱附於林木,它們是渴飲陽光的執著的化緣僧,每日從青天舀來光的甘汁,把貯存的看不見的不燃的火焰,注入生命最深的骨髓;從繁花,從百鳥歌唱,從情人的摩挲,從深愛的承諾,從噙淚獻身的急切,提煉淳香的美的結晶.

被遺忘的或被銘記的美質的眾多形態,在我的條條血管里留下"不朽"的真味.

各種沖突促發的苦樂的暴風,搖撼散發我情愫的葉片,加添密集的喜顫,帶來羞辱的喝斥,忐忑不安的窘迫,污染的苦惱和承受生活重壓的抗議.

是非對抗的奇特的運動,澎湃了心靈的情趣的波瀾,激情把一切貪婪的意念,送往奉獻的祭殿.

這千古可感而不可見的綠葉的絮語,使我清醒的痴夢幻滅,在蒼鷹盤旋的天邊那杳無人煙,蜜蜂嗡鳴的正午的閑暇里,在淚花晶瑩,握手並坐的戀人無言的纏綿上,落下它們綠蔭的同情,它們輕拂著卧眠床榻的情女起伏的柔胸上的紗麗邊緣. 3 我是一朵白雲,親情是我包容我的藍天
我的一棵綠樹,親情是滋養我的土地 我是一隻小鳥,親情是我溫馨的鳥巢.
我是一條溪流,親情是我清澈的溪水.
我是一棵小草,親情是我沐浴的陽光.
我是一棵蔬菜,親情是我成長的肥料.
我是一條小魚,親情是我生活的海洋.
我是一隻飛鳥,親情是庇護我的森林;
我是一股清泉,親情是擁抱我的山巒。

閱讀全文

與美術教育智慧教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