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教師應培養學生哪些方面的合作學習的技能
第一,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大部分學生的智力水平差不多,但他們的成績卻專有著明顯的差異,歸屬根結底是其學習習慣導致的。因此,教師要重視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
第二,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習慣
引導學生養成按時作息、科學飲食和勞逸結合的生活好習慣,以保證學生有一個好的身體,為其終身學習做好准備。
第三,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
教育學生要有禮貌,會主動使用「您好、謝謝、對不起」等禮貌用語;尊敬老師和長輩,團結同學,愛護比自己小的學弟學妹;對殘疾人有同情心,主動熱情幫助別人等。
(1)做好教育教學態度與行為擴展閱讀:
教師要提高教學質量。不管是藝術教育還是普通教育,學校都要培養人才,要按教育規律辦事。教師要練內功,增強實力,好好上課,講好每一堂課。現在信息技術發達,教師講的知識點,學生很快就能從互聯網上查到,甚至比教師知道得還多。
教師要在關鍵時刻點撥學生。技術發展太快,知識是教不完的,因此,教師要教會學生具備創新意識。同時,現在的大學生要有實踐能力,為就業打開廣闊天地。
② 教育活動的目標包含情感態度、認知、行為三個方面內容。這三方面具體指向是什麼
(1)目標應著眼於學前兒童的發展。包含著兩層意思:一是目標的制訂應適應學前兒童已有的發展水平,符合學前兒童語言發展的規律;二是目標的制訂應將促進學前兒童的語言發展作為落腳點,落實到學前兒童對語言內容、語言形式和語言技能的掌握上。(2)活動目標的內容和要求,在方向上應與總目標、年齡階段目標相一致。活動目標要為階段目標和終期目標服務,總目標和年齡階段目標要通過一個個具體的活動目標落實在每個學前兒童身上。要根據學前兒童的年齡特徵和發展水平,由淺到深、循序漸進地提出目標,使學前兒童從具體到抽象,從直接到間接地獲得語言經驗。(3)目標的內容應包含認知、情感態度和能力三個方面。第一,應涉及到知識概念的學習,包括所獲得知識的數量和種類,以及操作這些知識的技能和能力;第二;情感態度的培養,氦涪份皇莓郝逢酮撫捆包括興趣、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的變化。第三,能力的訓練,包括組詞成句的能力和在具體語境中運用語言的能力。(4)語言教育活動目標的表述應該採用特定的術語。教育活動目標通常可以用兒童學習行為變化進行表述。一個恰當的目標應能成功地向別人表達教師的教育意圖,應便於觀察者在活動後通過學前兒童的行為變化加以評價。
③ 歷史教師專業標准中對學生的態度與行為有哪些要求
《教師專業標准》試題及答案
一、填空題
1. 《教師專業標准》是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 》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 》而制定的。 2. 《教師專業標准》是國家對幼兒園、小學和中學 專業素質的基本要求,是教師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的基本規范,是引領小學教師專業發展的基本准則,是教師培養、准入、培訓、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據。
3.《小學教師專業標准》強調以 學生為本,倡導以 師德為先,重視 教師能力提升 ,踐行 終身學習理念。 4. 《小學教師專業標准》的基本內容從教師的專業理念與師德、專業知識和專業能力這三個維度13個領域共提出58條具體要求。
5. 在「專業知識」部分,《標准》從小學生發展知識 、學科知識 、 教育教學知識 、通識性知識 四個領域對小學教師的專業知識提出具體要求。
6.在「專業能力」部分,《標准》從教育與教學設計、組織和實施、 激勵與評價、溝通與合作 、反思與發展五個領域對小學教師的專業能力提出具體要求。
7.《小學教師專業標准》明確了一名合格小學教師的道德坐標 、知識坐標與能力坐標 ,它是我國教師專業化進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8.在人際溝通方面,《標准》中明確提出小學教師要做到使用符合小學生特點的語言、善於傾聽 、與小學生進行有效溝通等。在人際合作方面,《標准》中明確提出小學教師要與家長有效溝通 ,共同促進小學生發展,協助小學與社區建立合作互助良好關系。
9、通過學習宣傳,幫助廣大中小學、幼兒園教師和師范生准確理解《專業標准》的基本理念,全面把握《專業標准》的內容要求,切實增強專業發展的自覺性,把《專業標准》作為開展學校管理、提升專業發展水平的行為准則。
10、《專業標准》的制定目的是為促進小學教師專業發展,建設高素質小學教師隊伍,依據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
11、《專業標准》的基本理念包括學生為本、師德為先、能力為重、終身學習四個方面。 12、《專業標准》中關於基本內容的描述包括職業理解與認識、對小學生的態度與行為、教育。
13、作為小學教師的基本要求,我們要了解小學教育工作的 意義,熱愛小學教育事業,具有 職業理想 和 敬業精神。
14、小學教師需要具有良好的 職業道德,掌握系統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 。
15、作為教師應該樹立 育人為本 、 德育為先 的理念,將小學生的 知識學習 、能力發展 與 品德養成 相結合,重視小學生 全面發展 。
16、教師教學中要靈活使用 多元評價 方式,給予小學生恰當的 評價 和 指導 。
17、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使用符合 小學生特點 的語言進行教育教學工作。同時教學中注意引導小學生體驗 學習樂趣,保護小學生的求知慾和 好奇心,培養小學生的廣泛興趣、 動手能力 和 探究精神 。
http://wenku..com/link?url=myGB9iGSL8XrHyhxB2u2VMJJAq_-hrXea-
④ 教育教學的態度與行為 教師如何引導學生學習
古語有雲:「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古人把「傳道」擺在首位,可見它內在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容傳道」即是傳授學習的方法,只有掌握了學習的方法和規律,才能事半功倍,學有所成。因此,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必須意識到這點,「受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那麼如何把「漁」授予學生呢?我們就要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腦,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這就要求教師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最大限度地發揮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那麼教師如何引導學生學會學習,下面我就談一談自己的淺見:
一、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學習
二、引導學生有計劃的學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把握好以課本和課堂兩個中心,提高學習效率。
四、建立平等互動的師生、生生關系,使自主學習更好的實施
總之,面對課程改革,作為教師,我們要以淵博的學識、良好的人格魅力、積極飽滿的情緒,新穎有趣的方法,公正平等的態度來創設豐富的教育情境,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領會教育理念,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讓他們學會、會學、樂學,在愉快中反省,在探索中提高。
⑤ 幼兒園教育的五大領域有哪五個
一、健康
增強幼兒體質,培養健康生活的態度和行為習慣
1、適應幼兒園的生活,情緒穩定;
2、生活、衛生習慣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3、有初步的安全和健康知識,知道關心和保護自己;
4、喜歡參加體育活動。
二、科學
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發展認識能力
1、有好奇心,能發現周圍環境中有趣的事情;
2、喜歡觀察,樂於動手動腦、發現和解決問題;
3、理解生活中的簡單數學關系,能用簡單的分類、比較、推理等探索事物;
4、願意與同伴共同探究,能用適應的方式表達各自的發現,並相互交流;
5、喜愛動植物,親近大自然,關心周圍的生活環境。
三、社會
增強幼兒的自尊、自信,培養幼兒關心、友好的態度和行為,促進幼兒個性健康發展
1、喜歡參加游戲和各種有益的活動,活動中快樂,自信。
2、樂意與人交往,禮貌、大方,對人友好;
3、知道對錯,能按基本的社會行為規則行動;
4、樂於接受任務,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
5、愛父母、愛老師、愛同伴、愛家鄉、愛祖國。
四、語言
提高幼兒語言交往的積極性、發展語言能力
1、喜歡與人談話、交流;
2、注意傾聽並能理解對方的話;
3、能清楚地說出自己想說的事;
4、喜歡聽故事、看圖書。
五、藝術
豐富幼兒的情感,培養初步的感受美、表現美的情趣和能力
1、能初步感受環境、生活和藝術中的美;
2、喜歡藝術活動,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大膽地表現自己的感受與體驗;
3、樂於與同伴一起娛樂、表演、創作。
拓展資料:
幼兒園特性
一、基礎性、啟蒙性
從教育體質的角度看,幼兒園教育是學制的最初環節,是整個學制的基礎。幼兒園課程作為學前教育的載體,直接影響幼兒現時的發展,為幼兒今後甚至一生的發展奠定基礎。
從人的發展角度看,幼兒正處於人生發展的起始階段,是從懵懂邁開腳步走向社會的開始,因此幼兒課程不尋求傳授知識的高深、系統,只需讓幼兒體驗關於自然,社會與人類的最淺顯的知識和觀念,幫助幼兒認識她們周圍的世界,開啟幼兒的智慧與心靈,萌發他們優良個性和品質。
二、全面性、生活性
幼兒園課程是實現幼兒教育目標的手段,是實現幼兒全面發展的中介,因此,幼兒園課程應以實現幼兒在身體、認知、情感、社會性等方面的和諧發展為目標,要具有全面性。
幼兒在現實生活中,通過與大量的人、事物相互作用,從而獲得知識、習得態度;體驗情感,形成個性。因此,幼兒園課程必然帶有濃厚的生活特性。課程內容要來自於幼兒生活,課程實施要貫穿於幼兒生活。
三、活動性與直接經驗性
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決定了幼兒主要是通過感官來認識世界。在豐富的感性經驗的基礎上,幼兒才理解事物,對世界形成相對抽象的認識。幼兒的這種行動性和形象性的認知特點,使得幼兒園課程必須以幼兒主動參與的教育性活動為其基本的構成成分。在活動中幼兒獲得的直接經驗是幼兒發展的根本是幼兒理解世界的基礎。
四、潛在性
與中小學課程相比,幼兒園課程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課程的潛在性和隱蔽性的特徵。當然,中小學課程也存在隱性課程,但畢竟顯性課程的力量要強大的多。
⑥ 初中生學業自我效能感,求助態度與求助行為的關系研究
一、小學學困生學業自我效能感現狀
在班杜拉的理論中,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對自己在某一活動中行為能力的主觀判斷和評價。它是個體對自己能力的一種主觀感受。當人確信自己有能力進行某一活動時,他就會產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並會去從事那一活動。同時,班杜拉還認為,由於不同活動領域之間的差異性導致其所需要的能力也有所不同。因此,人在從事不同的活動時會產生不同的自我效能感。
小學階段是學生對自己學習能力判斷的主觀感受———學業自我效能感———發展的重要時期。而學困生是小學生中的一個特殊群體,其學業自我效能感低是一個現實問題。我們常常會看到:學困生在課堂上不敢大膽發言,不敢表達自己的觀點,怕招致老師的批評和同學的嘲笑;在學習中不敢接受挑戰,遇到困難時往往不做任何努力就輕易放棄或急於尋找外界的支持和幫助,所以,在學困生身上常常會出現抄襲的現象;他們對自己的學業也不抱太大的希望,即使是力所能及的學習任務往往也不能勝任。所有這些都是學困生學業自我效能感低的結果。這種低學業自我效能感又將對他們今後的學習產生影響。因此,加強對學困生學業自我效能感的培養非常必要。
二、小學「學困生」學業自我效能感較低的原因
(一)教育方式不恰當
對於一些學困生的父母來說,由於學困生的成績不理想,經常會使用簡單粗暴的方法對孩子進行教育,或是乾脆忽視了對於孩子的教育。粗暴教育會使學生緊張、焦慮,甚至對學習產生厭惡。而家長對於孩子教育的忽視,則會讓孩子感受不到來自家庭的關愛,缺少努力學習、展現自己的動力。
對於教師來說,應當將教育針對於全體學生,不斷提升學生的能力。當下我國重視素質教育的實施,但是一些學校和教師,還是將成績看作是評價學生的標准。而一些教師為了班級的整體成績的提升,往往會對成績優秀的學生青睞有加,對學困生特別對待。
(二)缺乏合理的言語評價和勸說
小學階段正是學生對自我認識不斷深入、發展的階段,學生的自我意識也隨著自我評價的發展而逐漸形成。在這個階段,承認的態度以及語言評價,對小學生自我的評價有著很大的影響。特別是與小學生相處時間很長的教師,其語言更是能對小學生的自我效能感造成影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可能無意識地使用了一些不恰當的批評語言或是勸說語言,會使得小學生的精神緊張、心理焦慮,不利於學習的進步與自信心的培養。長此以往,小學生不僅會對學習喪失興趣,甚至還會厭學、逃學,影響十分嚴重。
(三)缺少成功體驗的鼓勵
學生對於自我效能感的提升,大都是需要對以往的學習經驗不斷進行總結,並由以往取得的成就,使得學習的自信心不斷得以增強。小學生通常對於自我的認識不夠,在學習方面又不能獲得成功的體驗或是愉快的經歷,又無法發現自己在其他方面的閃光點。久而久之在學習過程中就會產生很大的壓力,甚至對自己的學習能力產生懷疑,不斷喪失學習的信心。
三、小學「學困生」學業自我效能感的培養策略
(一)營造良好的校園環境
努力凈化校園環境,抵制社會上各種不良風氣的滲透和影響,抑制低俗文化趣味和非理性文化傾向,引導校園文化氛圍向健康高雅方向發展。創造相互幫助、相互鼓勵的學習環境,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和班級文化活動,讓學困生在其健康活動中發揮特長,找回失去的自尊自信心。
而良好的校園環境,除去那些學校的硬體設施之外,最主要的就是人際關系。在小學校園人際關系中,師生關系的好壞更是關繫到學困生轉化成功與否。師生關系是教育過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際關系,是進行正常的教育教學活動的保證,也是取得良好教育教學效果的前提。良好的師生關系,往往會使學困生得到較好的轉化。尤其是小學階段,孩子更是愛憎分明。因此,我們需要展示教師的自身魅力,培養良好的師生情誼。
(二)幫助「學困生」克服心理障礙
1.激發學困生自信心
信心是成功的基礎,一個人只有對自己充滿自信,才會對取得成功充滿渴望,才能向著一個目標去努力、去拼搏、去奮斗。因此,學困生們要走出困境,首先要有自信心。不可否認,許多學困生不論是在學校,還是在家,都會受到各種冷嘲熱諷和唇齒相譏。在這樣的環境中,他們感受不到愛的溫暖,對學習也就毫無興趣,覺得在學校的生活非常枯燥。
面對這樣的學生,就要求我們教師在批評引導的同時,把更多的愛灑在他們身上。教師要多鼓勵學困生在原有的基礎上取得進步,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戰勝自我,讓他們明白在老師的心中永遠有他們的位置,老師永遠都在關注他們,並對他們今後的發展表現出熱情和信心。要知道,教師一個信任的眼神,一句鼓勵的話語,都會給學困生帶來莫大的勇氣和自信,會使學生產生積極的、主動的學習動機,增強信心,克服自卑,糾正厭學情緒。
2.提高學困生學習興趣
心理學研究表明,興趣是求知的向導。興趣一旦被激發,學習就會對某些對象給予優先的注意,並伴隨著緊張的情緒和意志,去積極地認識某種事物和從事某項活動。在學習上,它表現為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興致勃勃、孜孜以求、津津有味,甚至廢寢忘食。因此,老師要有意識地利用多種途徑,科學地激發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1)進行學習目的教育
明朝的著名宰相王守仁說:「志不立,如無舵之船,無銜之馬,飄盪奔逸,終亦何所底乎?」老師要將學習目的教育與理想教育相結合,召開故事會,介紹一些名人奮發讀書的故事,開主題班會,如:「美好的理想」、「二十年後來相會」,教育學生把個人理想與當前的努力學習緊密聯系在一起,使學生明確學習目的,端正學習態度,自覺刻苦學習。
(2)提高的課堂教學藝術
教師要根據教材和小學生的特點,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因此,老師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藝術,採用先進教學手段、科學的教育手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語言准確、生動、簡潔、形象、幽默、邏輯性強、重點突出,學生的大腦皮層就會興奮起來,注意力集中。老師還要經常使用幻燈、投影、實驗、錄音、錄像等現代化的教學手段。適當減少死板的抄寫等應試性、重復性的作業,把學生從題海中解放出來。
(三)家校聯合,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
1.家長要主動跟老師溝通,同時提高自身素質
家長首先要轉變觀念,要以積極的態度對待孩子的學習,要明白孩子受教育的重要性。在知識經濟口益成為主流的今天,對知識的尊重和人才的需求是社會發展的方向和必然,在現代社會,社會成員的受教育程度與其收入水平、社會地位總體來講是呈現高度正相關關系,很長時間以來,農民送孩子上學是為了「跳農門、考大學」的現象,也從側面說明了,學歷以及與之密切相關的知識水平和文化素質對於現代人有著重要的意義。
2.學校要指導家長教育孩子,家校聯合共同提高
首先,學校要利用家長學校指導家長如何教育孩子。同時,通過家長會、訂家教周刊等形式向家長宣傳如何教育孩子做人、如何指導孩子的學習、如何指導孩子進行自我心理調適和培養自控能力等,並大力宣傳優秀家長的身教言教並重的事跡。指導家長改善家庭環境,把家庭治理成孩子生活的避風港、學習的芳草地;宣傳一味溺愛、打罵、體罰、放縱等教育方式的危害性,指導家長與學校配合,幫助學生擺脫「學困」。
其次,學校要注重教師素質的提高。一要改變教師的教學觀念。改變教師的觀念要從「教育愛」開始。中外教育家認為教師的勞動是以「愛生」為前提,日本學者把這種愛稱之為「教育愛」。任何學生都需要這種教育愛,尤其是學困生,他們更需要得到教師的尊重、關心、愛護和幫助。教育愛會產生期望效應,其效應的大小有無,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育愛的深淺程度。因此,教師要愛護相信學困生,相信他們在適當的教育方法下,能夠轉化為好學生。
小學階段學困生自我效能感的培養至關重要,雖然學困生在現階段處於落後的狀態,但是只要學生家長、教師、學校共同努力,對學生缺乏自我能效感的原因進行分析,並總結出行之有效地解決方法就能在教學過程中不斷使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得以提升,並不斷獲得自信心,培養良好的性格,最終實現成績的提升。
⑦ 教師的教育教學態度與行為有哪些方面
(1)、改變教學方法,著重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2)、在教學中,培養學生勇於嘗試大膽創新
⑧ 教育教學的態度與行為 教師如何引導學生學習
首先,教師要用一顆真摯的愛心去點燃學生的學習激情,要讓學生喜歡你這門學科,得讓學生喜歡你這個人,在教學中要善於去觀察學生,才能抓住學生的心裡傾向,掌握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利用他們對新知識的焦慮,好奇以及急於求成的心理,採用一些主動的、探究、甚至有些冒險和社會活動去激起他們對成功的渴望。在此同教師還應去引導學生自定學習目標,通過努力實現自擬的預定目標,從而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在幫他們制定目標時要去設計一些他們感興趣的、合作競爭性的活動,以促進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他們提供適當水平的發展平台,調整任務使之與動機水平相匹配,通過給予學生決策的一定自主權以提高自我發配感,專遞合理的期望與品質,降低表現的焦慮感,為學生創設一個支持性的環境使學生取得一定成功為學生創設一個支持性的環境,即課本和學生日常生活及背景聯系起來,感受到知識的實用性。同時老師應時刻去引導他們、幫助他們實現短期目標,關注學生評估達標的進展情況,允許他們對自己學習由單一的模式轉變成合作式的學習方法,隨時肯定學生已取得的成功。接著還應強調萬變不離其宗的道理,使課本和生活緊密相連起來,本著知識的實用性,能夠使他們運用以前學過的知識來掌握新內容,提高他們對新知識的慾望。
其次,老師應多去為學生設置問題、創設情境,去誘導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勵他們在課堂上善於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在這方面教師要善於從教材、學生的實際出發,提出難易適度的問題,即問題應緊扣教材的重點,難點,同時還應適當的去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多途徑、多方面進行分析,領會教材,同時問題的設置應由易到難,由小到大,由簡到繁,由具體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最後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注意廣度和密度,盡量使每位學生都有發言的機會。在發言的同時及時發現疑點,這樣才能加深對教材內容的理解程度,在學習的過程中多問幾個為什麼,這本身就是勤於思考,勇於自主學習的體現形式,由問求答,使課堂從封閉走向開放。引導學生研究認識自己的學習的方式,從而尋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和技巧。
⑨ 怎樣成為一名從事特殊教育的老師
1、教育培訓:特殊教育、教育學、心理學、康復等專業大專及以上學歷。
2、工作版經驗: 具有人道主義精神,權關心特殊兒童,掌握特殊教育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遵守職業道德,完成教育教學工作,能吃苦、有愛心、耐心、會溝通。
3、幫助學生培養感情和社交能力,教學生生活的技能,使其盡可能的獨立;照顧學生生活,保障學生在學習期間的安全;與學校心理學家、社會工作者、家長以及專業的治療專家合作,以改善學生的生理及心理狀況等等。
(9)做好教育教學態度與行為擴展閱讀:
開班特殊教育的高校包括:
1、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北京聯合大學
2、河北:邯鄲學院、保定學院,唐山師范學院,石家莊學院。
3、天津:天津體育學院
4、上海:華東師范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
5、浙江:浙江師范大學、杭州師范大學、浙江特殊教育職業學院
6、重慶:西南大學、重慶師范大學、重慶文理學院
7、貴州: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
8、河南:鄭州工程技術學院(原中州大學)、鄭州師范學院等等,
⑩ 教育教學的態度與行為
既然是教抄育教學,我襲認為為人師表和以身作則最重要。當老師教學生本身就是個良心活,我們認真教才對得起家長對我們的信任,社會對我們的信任。 還有自己的行為不端,怎麼教育孩子?只會把孩子引入歧途。所以,師德修養也是必須的。我是董老師,希望幫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