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學校開放課堂教學課改對聯
願往教誨究終始 韓愈《誰氏子》至今斅學效遺風 杜甫《杜鵑行(一作司空曙詩)》「斅」這個字,這個字象「教」,也象「學」(學),字典說念「xiào」,但的確是「教-學」兩義兼有之
Ⅱ 對聯教學應走進語文課堂
無論是作為文學作品閱讀還是作為寫作訓練,對聯從未正式列入《語文教學大綱》,語文教材中也沒有「對聯」的正式教學篇目。但依筆者陋見,這並不意味著「對聯」該在語文教學中銷聲匿跡。就目前的語文教學現狀來說,只有極少數(在局部來說是極個別)語文教師在對聯教學方面有所涉及或嘗試,中學乃至大學畢業的學生不懂對聯甚至不辨上下聯區別的情況很普遍。這與對聯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是不相稱的。故而筆者以為,在中學階段的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相機引入「對聯」教學,中學語文教材中也應適當編入有關對聯的篇目或內容。
從詩歌中的對偶句發展成為楹聯之後,對聯便與人們的生活發生了密切聯系。相傳最早是唐末五代西蜀的孟昶在過新年時,於寢門桃符板上題詞雲「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之後,在他的影響下,到了宋代,楹聯之風大行。由於與書法藝術的緊密結合,使得楹聯具有很強的裝飾性效果,因而文人雅士、權貴豪紳便紛紛將其作為廳堂、苑囿、古跡、聲邸、祠堂等處的點綴與裝飾,成為舉首可見的人文景觀。現在,家家戶戶貼春聯,能提得住毛筆的人都要書寫對聯,從城市到鄉村,從政府機關到農家小院,對聯成為節日慶典中不可或缺的。可以說,沒有哪一種傳統文化現象如對聯這般凸顯。據此亦可認為,對聯在某種程度上已成為漢民族文化的象徵之一,是傳統文化中最普及最具生命力的,也是最具文明性的。因而,具有中等以上文化程度的人自然應懂得一定的對聯知識,能閱讀欣賞對聯。社會上應具有一定人數的對聯創作隊伍,對聯作為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應得到發揚光大,作為健康文明的民俗習慣定將代代傳承。今人學對聯並不是附庸風雅之舉,而是對傳統文明習尚的保持和發揚。
在明清以來的私塾教育中,先生教弟子往往將對「對子」作為語言啟蒙和語言訓練的常用手段,也作為檢測學子學識和語言才華的方法。現代語言教學中如果一味地採取這種手段和方法當然是古板單調的,也是迂腐可笑的。但任何事物都具兩面性,對聯教學偶且為之、時而為之又不失其新鮮感。從筆者的教學實踐來看,學生對此還是興趣頗濃的。比如教師布置了上聯,學生馬上躍躍欲試,凝神動手對下聯,部分學生還對得象模象樣。其實在語文課中可以從不同途徑引入對聯教學:如在講授一些篇目時,引用名聯激趣導入;撰寫(或教師給上聯學生對下聯)對聯概括課文情節內容;可結合節令、喜慶活動等直接給學生布置撰寫和應對對聯的作業;可按專題安排學生搜集相關對聯;可安排名聯賞析和對聯專題講座等。總之,只要操作得當,對聯教學肯定是活化語文教學的手段之一,也是能突出漢語言特點的教學方法。
對聯講究詞性、節奏(句子結構)、韻律(平仄相錯)和修辭,對語言感知能力的要求很高;另外,對聯一般來說句式短小,但內容高度濃縮,對語言表達和語言分析的要求很高,需要相當的語言基礎。對聯創作過程中,作者常常會為斟酌好一個詞而搜腸刮肚,冥思苦想,為使聯句工穩而反復斟酌,再三修改,這種對辭句的刻求程度往往是高於其它文體寫作的。所以,指導學生創作對聯的意義就不止於對聯創作本身,對訓練學生語感、提高語言表達技巧來說是切實可行的,也是相當有效的。這有利於改掉學生遣詞造句隨意的毛病,便於培養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
Ⅲ 以鴉片戰爭為例,談談對聯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在歷史教學中要追求導入語的藝術化,教學手段的新穎化、多樣化,教學過程的活動化,教學語言的形象性、趣味化,就能以趣激學,使教與學真正成為「愉快的藝術」。詩詞作為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瑰寶,富含哲理,使人陶醉。詩詞有著很高的史學、文學和思想價值。這就為我們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引用它們開辟了更為廣闊的空間。所以古詩詞對歷史教學有著巨大的價值,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引用古詩詞會發揮重要的作用。若能在歷史教學中對古詩詞進行大力挖掘,加以利用,將對學生大有裨益。
一、利用詩詞導入新課,創設歷史情境
用詩詞導入教學能在短時間內安定學生情緒,吸引學生注意力,打開學生心扉,使學生的思維的齒輪運轉起來。例如,《秦朝的統一》這一課時,我就借用了毛澤東的《沁園春・雪》中的下闕詩詞導入新課,歌詞出現採取了配樂朗讀的方式,在學生聽全詞的時候,我就把下闕給學生寫在黑板上:「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學生聽完全詞後,我就用彩色粉筆把「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劃出來並分別給學生作解釋。在毛澤東筆下的幾位古代帝王,秦始皇是首當其沖,那麼我們這節課就來看看秦始皇有哪些功績值得放在首位呢?從而帶學生一同走進了《秦朝的統一》這一課。例如在組織《紅軍不怕遠征難》一課教學時,教師先說道:同學們學過毛澤東主席的詩《七律・長征》嗎?能背誦下來嗎?學生的激情一下被調動起來,激情的背誦著。接著老師說,毛澤東主席以磅礴的氣勢描述了人類歷史上這次偉大的行程。有人說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的奇跡,有人說長征是無與倫比的英雄史詩,也有人說長征是――由此導入新課,就很快把學生的思緒帶到了五十多年前紅軍長征這一特定的歷史情境中,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二、新課學習中,巧用詩詞,點燃學習激情,突破重難點
在新課學習過程中,巧用詩詞,能調動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使學生積極參與歷史教學活動,突破重難點。例如,學習《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一課中,介紹西城,就利用學生學過的詩句,讓學生齊背《涼州詞》,「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渭城曲》,「渭城朝雨�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學生的熱情一下子就被點燃,教師進而提出問題,詩中的玉門關、陽關以西和以東在和人眼中是兩個不同的世界。那麼玉門關、陽關和西 城有關系呢?學生很快就理解和掌握了西域的理概念。知道西城是指玉門關、陽關以西或更遠的地方。「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非常形象地描繪出東漢末年由於長期戰亂造成的荒寂凄涼的社會現實。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反映了三國兩晉南北朝時佛教盛行的情況。統治階級為鞏固統治,利用佛教欺騙和麻痹廣大人民,當時許多皇帝、王公、貴族和大臣都大力推崇佛教,以此出現了佛寺遍布各地,給勞動人民帶來了沉重的負擔。
三、利用詩詞進行教學教學小結,有利於記憶所學內容
教學結束後,利用詩詞總結,往往有利於加深學生對本課所學歷史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學習《左宗棠收復新疆》,我就用「大將籌邊尚未還,湖湘弟子滿天山;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度玉關。」來總結左宗棠收復新疆,治理邊疆的偉大功績。
四、利用古詩詞有助於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思想感情
詩詞是歷史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主要內容。這方面的例子不勝枚舉:屈原那憂傷的「長太息以掩涕兮,衰民生之多艱」,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林則徐的「苟利國家生死以,敢因禍福避趨之」,光緒皇帝為鄧世昌撰寫的輓聯「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吉鴻昌的「國破尚如此,我何惜此頭」……凡此種種都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極佳詩句。在教學過程中適時引用,能夠引起學生心靈的共鳴,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
總之,把古代詩歌詞曲巧妙適時的引入歷史教學之中,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加深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更重要的是啟發學生對歷史事物進行聯想、分析等認知活動,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價值觀。但在具體運用時要注意精心挑選難度適宜、同歷史知識關系緊密的詩歌,不可生搬硬套、牽強附會。否則,不僅不會達到預定的效果,甚至得不償失。在歷史教學中引用古詩要做到准確、恰當;盡量引用淺顯易懂,學生容易理解的;一定要選用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切忌引述過繁過濫,一定要依據教材而選擇詩詞,使之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Ⅳ 如何實現農村中學語文課堂教學的
新課的導入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要使學生在上課的短短幾分鍾便把注意力中到所學課文上,並產生躍躍欲試的感覺,導入課文的技巧至關重要。那麼,用怎樣的方法導入為好呢?
一、故事導入
學生都愛聽故事,在新課之前講一個小故事,使課堂產生一種輕松活潑的學習氣氛,激發學生學習新課的興趣。如學習《競選州長》一文,可以用故事導入: 馬克•吐溫發表《競選州長》後,一次偶然的機會遇到了紐約州州長霍夫曼,霍夫曼見到這位大名鼎鼎的小說家,便惡意攻擊說:「馬克•吐溫,你知道世界什麼東 西最堅固嗎?什麼東西最銳利嗎?我告訴你,我的防彈轎車的鋼板最堅固,我手槍里的子彈最銳利。」馬克•吐溫笑著回擊說:「我以為世界上最堅固、最厚實的是 你的臉皮,而最銳利的還是你的胡須。你的臉皮那麼厚,可你的胡須居然能夠刺破它長出來,還不銳利嗎?」故事引起了同學們的笑聲,老師乘興提出:「馬克•吐 溫的語言特色就是幽默、辛辣,你能從《競選州長》中說說這種特點嗎?」好,我們今天就開始學習這篇課文。
二、設疑導入
教授新課時,巧妙的設疑,往往能引起學生高度的思維,積極地思考問題。如教學《蘇州園林》時,可從漫談一些城市的美稱入手,先在副板書的位置上寫上 「城市的美稱」幾個字,然後說:「 我國不少城市都有自己的美稱,例如上海可叫不夜城,廣州可叫羊城,南昌可叫英雄城……那麼蘇州叫什麼城?同學們猜猜?」(老師在正板書位置上寫「蘇州」二 字)不少學生不約而同地發出響亮回答:「園林城!」於是老師順勢在「蘇州」二字後面寫上 「 園林 」 二字。這樣,引導學生在感受新知識的樂趣中導入新課,話語不多,卻使學生心裡豁然開朗,興味盎然,增加了學習新課的驅動力,急於了解蘇州的園林的特色。
三、對聯導入
對聯字數相等,句式對稱,內容相關或相反,巧妙地將這一語言藝術引進課堂,能給有限的課堂帶來無限的生機,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教學《范進中舉》時,用一幅恰好能概括范進中舉前後的不同境遇的對聯,以此來導入本課的閱讀欣賞。
回憶去歲飢荒,五六七月間,柴米盡焦枯。貧無一寸鐵,賒不得,欠不得,雖有近戚遠親,誰肯雪中送炭?
僥幸今朝中舉,一二三場內,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經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張三李四,都來錦上添花。
對聯一出,學生嘩然,學習興趣馬上調動起來了。
Ⅳ 對聯教學設計及課堂實錄
教育教學是人類社會特有的一種活動,教育教學活動的特點就是要有版明確的目的、要系統權化、要循序漸進,並且要可控制等。因此,教育教學活動必須排除盲目性和隨意性,必須事先對教學活動進行安排。從這個意義上講,教育教學活動需要設計。而教學是一個由教師、學生、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媒體和教學方法等多個要素構成的動態的、復雜的系統。為了整體地、全面地把握這些要素之間的關系,就要用系統科學的思想來指導教學系統設計,對教學中的多種要素進行整體的、綜合的規劃和安排。
Ⅵ 對聯教學要重視課堂評改
一、為何要重視課堂評改
1、課堂評改體現了及時反饋,是高效課堂的特徵之一。
課堂教學是師生之間的雙邊活動,評改更是集中體現了這一點。根據反饋原理:課堂作為一個完整的學習過程,必須包括學習者吸收信息並輸出信息,通過反饋和評價知道正確與否。所以要實現楹聯教學的高效課堂,就要適時把握學生學習狀況,及時了解學生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必須及時的反饋評價。
及時有效的評改,有助於學生矯正錯誤,形成能力。寫得好,表揚幾句,學生有成就感,更增興趣。作品有問題,改正了,解除了學生困惑,他們也有著進步的喜悅。
2、課堂評改,能促進老師的專業發展。
對聯教學不同有些講座,把別人的課件拿過來,熟悉熟悉,就可登台亮相,堂而皇之的去做報告。對聯教學就不行,沒有實踐的能力,自己創作不多,就上不好對聯課。
學生對聯水平的提高,是實打實的,來不得半點虛假。學生寫了聯,老師一看,要迅速知道它符不符合聯律,好不好。這評改,自身沒有幾刷子,以己昏昏,怎能使人昭昭?
教學相長,教對聯,能促進教師自己下功夫去琢磨,多讀多寫,提高自身水平。
二、課堂評改形式
1、插入以前的修改作業以添其趣
課堂評改不是只評改學生當時的作業,為擴充其見識,也可有意識的插入之前的修改作品。通過比較,看看別人的水平,以增加教學的豐富性和趣味性。每教一期選修課,我都要收集學生的作品,以備教學及研究。我還收集到我區楹聯學會會員譚伯渠老先生在1947年到1948年讀私塾時的楹聯作業。他的塾師是何秉中老師,何老師布置有對聯作業,對譚老先生交上的作業有些進行了修改。我每次上到對仗時,都要列舉些,叫學生評一評何老師改得如何。比如,何老師出的「華陀廟」,譚老先生對的是「廣寒宮」,何老師改為「文昌宮」;何老師出的「城門失火」,譚老先生對的是「關口結冰」,何老師改為「關口扎兵」;何老師出「徵兵緊急」,譚老對「上糧太忙」,何老師改為「運糧匆忙」;何老師出「逆水行舟」,譚老對「大路過轎」,何老師改為「翻山坐橋」。
事實證明,插入點前幾期學生的修改作業,以及私塾時期的作業,學生很感興趣。
2、讓學生合作評改以助其興。
改革學習方式,提倡合作探究,成為了當下課改的新潮流。《語文課程標准》把學生評改作文(包括自我評改和相互評改)能力納入學生作文能力的有機組成部分,把主動修改、樂於相互交流修改的態度作為重要的人生態度加以培養。對聯教學,也當遵循。學生合作評改,七嘴八舌,取長補短,熱熱鬧鬧,興致有了,信心也有了。
合作評價時,老師可一個作業一個作業的評價,也可把幾個人的作業一起呈現,叫學生比較分析。比如我讓學生對「知識用心學」,就集中在屏幕上打出幾個同學的,讓學生評改,作品有:
(1)筆法書寫勤。(尹呈)
(2)天才刻苦成。(王飛)
(3)漫江流水過。(林書宇)
(4)困難輕易解。(張文傑)
(5)對聯努力思。(王貴川)
學生合作評改前,老師先提示評改的要點,比如詞性、結構,句子通不通,意蘊如何,病聯如何修改等等,做到有針對性。學生分組討論時,老師當加入,聽學生發言,真實了解學生水平,精講時做到有的放矢。
評改後,每一個習作選一副改得好,前四人的改聯依次為:
(1)好文練筆來。
(2)天才勵志成。
(3)時間流水過。
(4)困難有人幫。
3、教師邊評改邊賞品以高其識
老師的評改當高於學生的評改,如何高出?我覺得評改中當帶有賞品性。品賞聯是否工整,是否切題,藝術性如何,那些需要注意,以整體提高學生的見識和審美能力。雖是三言兩語,卻為畫龍點睛。這一點,不可不重視。如此,方才評改到位,上了一個檔次。
比如,有一次我叫學生課堂練習2015年第3期《對聯》(下旬刊) 「學生三級擂台」欄目的出句。第四句出句是「春來垂下萬絲金」,評改後選出對得好的有:
夏至覽得千丘綠。(劉嵐)
秋至染成一片赤。(胡凱周旋)
冬至妝成千山雪。(杜金)
秋至鋪開一地毯。(冉鈺鑫)
夏至泛出千點綠。(葉洛杉)
夏去收得千粒粟。(賀睿)
秋至催熟千樹果。(陳華珠)
秋去迎來萬里雪。(余陳倩倩)
雪去現出千里綠。(肖宗林)
夏至盛開千朵艷。(程越)
冬至妝成千樹玉。(王禹涵)
冬至飄來千里雪。(凌鑫)
這些為什麼好呢?我總結,一是切,結構,對仗,意蘊等,都比較好。二是雅,每個聯,文字優美。三是構思新。有些動詞很靈動,比如「妝」「泛」「鋪」「染」等。
之後我們及時寄了出去,2015年第6期《對聯》(下旬刊)上,凌鑫、杜金、陳華珠、肖宗林、程越、王禹涵六人作品榜上有名。
三、課堂評改注意事項
師生在課堂評改時,要循序漸進。評改對聯,先要注意「工」。「工」即工整,要求有字數相等,詞性一致,結構對應,節律對拍,平仄對立。之後要注意「通」,即聯語要通順。聯雖字數不多,但學生戴起鐐銬寫時,往往問題多多,諸如生造詞語,搭配不當,難以理解,不合邏輯等。三要注意「切」。「切」即切題,還要上下句要相關,不可各唱各的調。對句時,要琢磨上句意蘊,下句與上句渾然一體。自己創作時,要揣摩出題者或明或暗的要求。
課堂評改時,老師要以激勵為主,發現問題,要及時歸納,要重點強調出現的共病。
另特別要注意,老師評後的改不要做無用功,不要過了,不要越俎代皰,不要束縛了學生的思維。葉聖陶在《對於小學作文教授之意見》中對評改有著精闢的論述:「其意義不謬誤而尚有不完全之處者,不必為之增;字句已通順而欠凝練高古者,不必為之改。……是以批改只應注意於謬誤之推理,不通之字句。外此之事,不妨於發還時評論及之。」 此精典之論,對聯教學的課堂評改當引以為鑒,要鼓勵學生多修改。老師的改則要適時適量適度,糾正、解惑以及作為範例的改是可以的,但不能泛濫。
Ⅶ 對聯使語文課堂教學不再平靜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准(實驗)》指出:「高中語文課程應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審美能力、探究能力」「高中語文課程必須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學生受到優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熱愛祖國和中華文明、獻身人類進步事業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奮發向上的人生態度」。
如何實現「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使學生受到優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熱愛祖國和中華文明的精神品格」的目標?我認為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對聯知識及對聯教學,不失為一種有益的方式。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對聯知識及對聯教學,既可以增強語文課的趣味性,又可以拓寬語文學習的途徑,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達成課程目標的實現。
對聯是中華傳統文化瑰寶之一。它是根據我國方塊字一字多義、一字多音的特點,運用了古代詩賦中的對偶、押韻、平仄及各種修辭等手段,又採用民間桃符的形式、傳統書法的造型藝術等形成的獨特文化品種,它是漢語獨有的文學樣式,是中華文化遺產的精粹。
對聯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是廣泛靈活的,也是多角度全方位的,可以說中學語文教學自始至終皆可運用對聯。
一、在導語中運用對聯,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對聯作導題形式,是多方面的,可導出時代背景,可導出作者,可導出內容主題,可導出文體,可導出寫作特點。由於對聯有文學性、藝術性的特點,它形象生動,能激發同學們的興趣、求知慾,從而可以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效率。符合「樂學原則」和「啟發性」教學原則。如教學《秋水》時,我用「東魯春風吾與點,南華秋水我知魚」導入,此聯包含諸多內容,引起了學生求知的興趣。
二、在講讀課中運用對聯。可以概括課文內容、人物性格
如教完《守財奴》後可用對聯總結葛朗台的個性:「金子乃命根,守財奴成金迷;人生是交易,老父親無人情」;概括故事情節如《項鏈》中路瓦栽夫人「借項鏈――窮出風頭;丟項鏈――樂極生悲。賠項鏈一自討苦吃;假項鏈――無可奈何」。真可謂「一夜風頭項鏈即鎖鏈;十年辛苦悲劇實鬧劇」;可概括主題如《游褒禪山記》「非常之觀在於遠處險峰;博達之學在於深思慎取」。
三、在作文教學中運用對聯,可以訓練學生遣詞造句、煉字煉詞的能力
對聯體現了寫作中的構思、主題、材料、結構、表達、章法、筆法等,前人學詩作文也是先從「對課」開始。就拿表達來說,對聯可記敘,可描寫,可議論,可抒情,可說明。如蘇小妹和秦觀的「雙手推開窗前月,一石擊破水中天」是記述(也含描寫)。「兩船並行,櫓速(魯肅)不如帆快(樊噲),八音齊奏,笛清(狄青)難比簫和(蕭何)」是議論。「天下皆春色,吾門獨素風」是抒情。又拿作文的「構思」來說,對聯的巧妙也是很值得借鑒的。如:「水涼酒,一點二點三點;丁香花,百頭千頭萬頭」,用嵌數構思巧妙;「東岳廟死個和尚;西竺國添一如來」,用「抑揚法」曲折生姿,皆值得中學生模仿。現在學生寫詩作文往往淺、露、直,少委婉含蓄,因此可以通過學習對聯創作中的通感、意境、意象、象徵、移情、拈連等等手法。來提高寫詩作文和欣賞詩文的能力。本來律詩、詞曲的許多句子也是對聯句式,像律詩中的頸聯和頷聯皆成兩副對聯。如杜甫《登高》中間四句:「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就是很工整的對聯。
四、在語文教學中運用對聯,可以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觀
寓美育於教學之中,是現代語文教學的熱門話題。利用對聯進行語文教學,有美感作用,符合語文教學與審美教育相結合的原則。如王勃《滕王閣序》中許多對句,其實就是優美的對聯,讀來也是一種美的享受。如果老師分析得好,學生會因之而陶醉:「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陳驚寒,聲斷衡陽之浦」。講這種對聯,學生可以學會感受美、欣賞美、評價美,從而去體現美、創造美。
對聯的引用或擬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也有娛樂作用。對聯古來即是文人墨客爭智鬥巧的文字游戲,作茶餘飯後增添雅興之用。趣聯巧對及對聯故事有計劃地與課文配合介紹,可活躍課堂氣氛,協調師生關系,增加知識之用。如有人把金庸的14部武俠小說聯成對聯,讀來其樂無窮:「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
五、在語文教學中運用對聯。可以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對聯在語文教學中運用還可以起到表達觀點,進行思想政治的作用,寓德育於語文教學之中,符合「文道合一」的教學思想。如蒲松齡的自勉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卧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可用來鼓勵學生自強成才。對聯還可以用來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的教育。如用「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袁世凱千古,國民萬歲」(寓袁世凱對不起國民)以宣傳愛國主義思想。
總之,語文教學引入對聯,對激活課堂,輔助教學,培養興趣,學會表達都是很有好處的。它一方面能讓學生繼承、發揚祖國傳統文化,從中受到藝術熏陶,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另一方面能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提高學生的語言概括與表達能力,提高學生運用語文知識、語言文字的能力,提高綜合實踐活動能力。
Ⅷ 高中語文奇妙的對聯課堂教學反思
這節課相對來說比較簡單,因為之前已經學習了求比一個數多(少)幾分之幾的數是回多少,所答以學習起來相對容易一些,讓學生根據求比一個數多或少幾分之幾的應用題的解題思路,作為鋪墊,重點是找准單位「1」,掌握求比一個數多(或少)百分之幾的數是多少的問題的解決方法.本節課按導學案的模式去講,上課前先復習了「求比一個數多(或少)幾分之幾是多少」的計算方法,找准單位「1」的練習,知道多用加,少用減,
Ⅸ 對聯課堂教學案例精選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部分的寫作要求:三個操作要求:(1)分析《課程標准》的專要屬求.(2)分析每課教材內容在整個課程標准中和每個模塊(每本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3)分析高中每課教材內容與初中教材相關內容的區別和聯系.
(二)學生分析
學生分析部分的寫作要求:三個操作要求:(1)分析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和能力狀況.(2)分析學生存在的學習問題.(3)分析學生的學習需要和學習行為.
(三)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部分的寫作要求:三個操作要求:(1)確定知識目標.(2)確定能力、方法培養目標及其教學實施策略.(3)確定引導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教學選點及其教學實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