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誰知道水袖舞的資料啊急用,做ppt教學用的
說起水袖,大家不會感到陌生。它來自於戲曲舞蹈中,我們今天的中國古典舞借鑒回和繼承答了戲曲舞蹈獨特、鮮明的風格和形態。水袖也是繼承和發展的一部分。本文所要談的兩個「力」——用力及表現力,是相輔相成的、不可分割的。如果不經過正確的「用力方法」來訓練,到了舞台上水袖就象兩條不聽使的 布條,收不回,出不去,演員和觀眾都捏一把汗,毫無美感可言,更無法談及「表現力」了。反之亦然。如果只掌握了水袖的技法,卻沒有通過身體的表現力去體現水袖那如「行雲流水」般的美感,那麼水袖僅僅只是一種技能而已,不但不能體現出舞蹈中的韻律美,反覺多餘、牽強。我認為這兩個「力」之間的關系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也可將二者合而為一,理解為同一個「力」的兩個階段:始於「用力方法」,即用身體的協調力和表現來帶動水袖正確的用力技巧;成於「表現力」,運用水袖的修長、多變來表現人體形態和思想感情。
㈡ 開設古典舞身韻水袖課的.有什麼好處
身韻的出現做為一項重要的中國古典舞教學成果,使中國古典舞的訓練走向自身形式的規范化、舞種化。它不僅是完整的訓練體系,而且是訓練與創作、表演相互統一的中國古典舞審美特徵的體系。就目前的教學而言,對古典舞神韻的作用與價值的認識,應該說在觀念上仍然處在模糊的狀態,在教學中還沒能擺正它的位置,更沒有在教學的每一個過程、每一個細節中將「身韻」的教學滲透到基訓課的「骨髓」中,真正的將其作為古典舞的「核」來加以正確對待。
現在的舞蹈教學一般是將基訓與身韻做為兩門課程安排,不免會給人一種錯覺,即片面認為基訓是主科,身韻是副科,基訓是學生訓練的關鍵,身韻是為加強風格而設立的點綴課。表層的主與次不是內在的質,是「殼」還是「核」,應通過兩門課程所體現的精髓來確定。因此,關鍵問題不在設置的是一門課程還是兩門課程,而在於中國古典舞的教學實質是什麼。假若基訓課和身韻課體現的是各自的質,而不是統一的質,那麼就形成了「兩層皮」的局面,基訓也就變成了只有技術的「殼」,而沒有身韻的「核」,兩者很難形成一個統一於一體的古典舞風格,最終的結果只能是片面追錄古典舞的形,卻忽略了古典舞的神,而我們要求的恰恰是形神兼備,只有勁與律的協和統一。才能全面的達到古典舞訓練的基本要求,這才是二者訓練所要求的一致標准。由此發展到更深層次,就是要求在基訓課教學中的每個動作,每個過程, 每個細節,每個過渡的環節動作,靜與動的變化,技術與技巧的操作,都要由身韻的神、形、勁、律來統帥,並貫穿於教學的始終,從而達到「殼」與「核」的完美統一。即使是兩門課的設置與安排,也能達到合二為一的效果。那麼基本功訓練的標准和身韻的訓練標準是什麼?是統一於一體的兩個階段,還是將所要達到的目的自始至終地溶為一體完成整體訓練的目的?就目前而言,兩門課程的安排要求我們任課教師把握一個標准,就是在基本訓練的教學過程中,將身韻滲透到基本訓練的全過程,在課堂中體現中國古典舞的精髓。
說起水袖,大家不會感到陌生。它來自於戲曲舞蹈中,我們今天的中國古典舞借鑒和繼承了戲曲舞蹈獨特、鮮明的風格和形態。水袖也是繼承和發展的一部分。本文所要談的兩個「力」——用力及表現力,是相輔相成的、不可分割的。如果不經過正確的「用力方法」來訓練,到了舞台上水袖就象兩條不聽使的 布條,收不回,出不去,演員和觀眾都捏一把汗,毫無美感可言,更無法談及「表現力」了。反之亦然。如果只掌握了水袖的技法,卻沒有通過身體的表現力去體現水袖那如「行雲流水」般的美感,那麼水袖僅僅只是一種技能而已,不但不能體現出舞蹈中的韻律美,反覺多餘、牽強。我認為這兩個「力」之間的關系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也可將二者合而為一,理解為同一個「力」的兩個階段:始於「用力方法」,即用身體的協調力和表現來帶動水袖正確的用力技巧;成於「表現力」,運用水袖的修長、多變來表現人體形態和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