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三教中有什麼不同處
儒教最主要的是一個字:「倫」,也就是倫常。封建社會由於人們所處社會地位和階級的不同,每個人都應各安其位。儒家認為天下一盤棋,上天把你擺放在哪裡,賦予你什麼權力、職責、義務,那麼你就遵守履行屬於你的責權義,你就要樂天知命,這其實就是最早的「螺絲釘理論」。
道家的核心是「命」,既是生命的「命」,也是修煉的「命」―――是意義完整的作為一個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個機器,有這樣的「命」或人生,你這個人才算是活得有價值,你要修一個好的人生,快樂的人生,健康的人生,那才過得有價值。老子的《道德經》雖然只有五千言,但是他是世界上影響最大的哲學家。《道德經》的每一句話都是「蜂王漿」。老子可能三五個字就夠我們用一輩子。現在大家引用最多的「大智若愚」,其實還不是老子最核心的觀點,其最核心的是「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朴。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
佛家講的是「見性」。「性」是什麼?是「心性」,也就是修養。佛家有七個字:「見性、救世、通萬有。」見到你的心性,叫「內觀內照」,就是你自己要想到有一盞探照燈,來照亮你,你自己首先要能看明白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這是它的一種很客觀的修煉方法。佛家的修行基本上都有三步,叫做「戒、定、慧」。戒是有所不為,不能說謊話、不能殺生、不能做壞事之類。定是不為萬物所擾,哪怕泰山塌下來,我也不為所動。慧呢?由戒和定入手,慢慢會產生智慧,就是所謂的「定慧雙修」,不定就不能產生智慧,有了智慧以後又可以更好入定。佛學是非常高深的古典哲學,而佛教是一種非常嚴格的宗教形態,這樣,「佛」就包含了佛家、佛學、佛教三個東西,家、學、教三者都有了,形態是最完備的。佛教佛學的主要東西是什麼?可以用乾隆的話來概括,乾隆給北京的五塔寺寫的一篇記里頭是這樣說的:「塔,標義;經,標口;佛,標身。」意思是說,佛廟里的塔代表的是佛教崇高向上的意義;佛像代表的是佛的形象,告訴你佛是一個什麼樣的人,而佛經代表的是佛祖的嘴巴,告訴你他講過一些什麼的話―――前兩者是外在形式,它的精髓在於「經標義」,佛經(包括一個偉大的中國宗教家惠能的《壇經》)就和儒家的《四書五經》或道家的《道德經》和《莊子》一樣,是偉大的思想寶庫。
經過長期的演變之後,儒、釋、道三家已經互相滲透、互相同化,某種程度上已經「三教一體」了。少林寺有一個供奉釋加牟尼、孔子、老子的地方,對聯是:「百家爭理,萬法一統;三教一體,九流同源」,少室山還有一幅對聯:「才分天地人總屬一理,教有儒釋道終歸一途」,概括得很到位,也就是說我們可以從不同的方向出發,但最終我們能達到共同的目標。
從對個人的修養角度來說,三教說法不同,但勸人為善和勸人向上的精神是相同的:儒家是「修身、治世、平天下。」道家是「養生、遁世、窮萬物。」釋家(佛家)是「見性、救世、通萬有。」
㈡ 請問上海理工大學1教和三教的教室有暖氣嗎最近要去考試非常著急,請大家幫個忙,謝謝!!!
上理哪個教室都沒有暖氣~~三教離4食堂較近,後面是上理圖書館,比較新的教學樓了,1樓,2樓中部有接熱水的地方....祝你考個好成績~~~
㈢ 什麼是三教三學
「三教三學」,即實教實學、巧教巧學、樂教樂學。
實教實學,強調的是認認真真工作,踏踏實實做事。我們幼兒園每個班級採用師徒合作的方式進行教師搭配,每個年輕教師都被分配到工作經驗豐富的老教師班裡,與老教師一起工作,這樣老教師就成了新教師的師傅。每天工作中有什麼不懂或不知道的地方,隨時都可以詢問,現學現用,對新教師的成長非常有效。而且老教師身上認真刻苦、戰戰兢兢的工作精神,也會被新教師繼續傳承下去。只有教師實實在在地成長了,孩子才能實實在在地學好了。巧教巧學,是教學能力,需要教師的智慧。當然一個老師的智慧是有限的,但很多老師的智慧是無限的,怎麼把有限變無限,這就成立了「愛上課」俱樂部。每個老師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長和興趣選擇語言、科學、健康、數學等七個領域,組長帶領組員每隔一周進行一個下午的教研活動。內容包括研討如何在該領域發揚《指南》精神,如何上好該領域的課,還會進行一些現場教學現場點評的活動。到學期結束時,每組會把組里大家的智慧都綜合在一起,由一名老師來向全園展示她們的課堂成果。經過這么一個過程,相信教師會比以前教得巧,孩子也會學得更巧。樂教樂學,是一種精神,更是一種境界,這需要教師以孩子為中心。愛玩,愛游戲,愛自然,是孩子的天性。因此,結合我園的體育健康特色,為孩子開展了形式多樣的體育活動,孩子們玩得不亦樂乎,無形中也學到了很多東西。比如,每天早晨中大班的孩子都可以去西山公園晨跑,既鍛煉身體,又可以看看秋天的腳印,和大自然親近,別提他們有多高興了。另外,隨著男教師的加入,一個星期有兩節專門的體育課,孩子們看到男教師特別興奮,玩得也特別盡興,學習真的成了一件樂事。
㈣ 為什麼要三教合一,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學校教育
教育不能唱獨角戲,而應該是大合唱。教育的光環不能只戴在學校一家頭上,教育的責任也不能由學校一家來扛。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一樣,根本目的在於育人。學校要開門、開明、開放、開智辦學,用學校教育喚醒社會教育、家庭教育,形成學校、社會、家庭的教育合力。
學校教育在開發學生的智力,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適應社會需求和經濟發展方面的人才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一個人從小到大的成長,性格、能力和信念及責任心的形成與家庭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一個孩子在不同的環境中有著不同的角色,在學校是學生,在家中是孩子,在社會是小公民,成長受著各種環境的影響。
(4)課堂教學三教三不教育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父母對孩子進行教育時,對於其表現出的良好行為給予肯定和表揚,會使孩子感到高興,以後自然願意再重復這種良好行為,這種做法稱之為正強化。有些父母的眼睛總是盯住孩子的缺點,並翻來覆去地講這些缺點,這就稱之為負強化。負強化不僅改變不了孩子的不良行為習慣,反而易於強化這種習慣。
有些人會認為沒有比較就不會有進步,事實上確有些極端的父母是蓄意把自家孩子跟別的孩子比較,以為可以激勵孩子。其實這是錯誤的。無疑人生是有比較才有競爭,但若一個人的競爭對象是四周的人,在班級內要打敗其它同學,在同事當中要踩低所有人,那麼這個人的一生會很痛苦。
㈤ 在現帶教育上說的「三教,三不教」的內容是什麼
學生已會的不教
學生能學會的不要教
學生學不會的不要教。
概念、遠離關鍵字詞的內涵外延要教專
易錯、易混、易忘內容要教。
教學屬設計中應處理好
三不教\三教:
1、建立在已有認知基礎上的不教,如:雨來是個什麼樣的孩子,文中第幾部分最能體現他這方面的特點。
2、建立在生生互動基礎上的不教,可以通過自己討論解決,如:文中象聲詞的使用,三次出現「我是中國人!我愛自己的祖國!」等
3、建立在合理取捨基礎上的不教,如鮮活生動的語言風格(方言)
三教:
1、聚焦重點段落——《智斗鬼子》,體會人物語言、動作以及表達的思想感情。
2、針對學生的質疑,即時生成問題即時討論指導。
3、明確價值取向,促進認識的形成和升華,如,「英雄」是全文的題眼,學生通過一節課的學習,應該有自己的理解,在課堂的最後環節,教師可以這樣提問:今天我們學到這里,大家對英雄有了更新的認識,說說你們對英雄的理解。
《夜鶯》、《最後一頭戰象》這樣的長文,也可以利用這樣方法進行長文短教。
(望採納,謝謝)
㈥ 「五體投地」「三教九流」都分別指哪些
典故: 兩手、兩膝和頭一起著地。是佛教一種最恭敬的行禮儀式。比喻佩服到了極點。
出處: 唐·玄奘《大唐西域記·三國》:「致敬之式,其儀九等:一、發言慰問,二、俯首示敬,三、舉手高揖,四、合掌平拱,五、屈膝,六、長跪,七、手膝踞地,八、五輪俱屈,九、五體投地。」
三教:
佛教、道教、儒教。
九流:
上九流:
一流佛祖 二流仙 三流皇帝四流官 五流燒鍋 六流當 七商 八客 九種田
中九流:
一流舉子 二流醫 三流風水 四流批 五流丹青 六流相 七僧 八道 九琴棋
下九流:
一流巫 二流娼 三流大神 四流幫 五剃頭 六吹手 七戲子 八叫花子 九賣糖
另一種說法是:
"三教九流"這詞的意義曾經是坡為高雅的。
"三教"的說法起自三國時代,指的是儒、釋、道三種教派。儒,孔子所創,並非宗教,而漢儒為了抬高孔子的地位,把儒家學說渲染的像宗教一樣,就被人們看做宗教了。釋,指東漢時傳入我國的佛教,以其為印度釋迦牟尼所創而簡稱為釋。道,是東漢時創立的一種宗教,講究煉丹修道,尋求長生不老之法。河南嵩陽書院里有一尊三神像,在一個頭上雕出了孔子、老子和釋迦牟尼的面孔。
"九流"的說法,最早見於《漢書·藝文志》,指的是春秋戰國時代的儒、墨、道、法、雜、農、陰陽、縱橫等學術流派。後來,人們把宗教、學術中的各種流派統稱之為"三教九流"。隨著時間的推移,有時人們又把它作為貶義詞,泛指那些在江湖上從事各種行當的人。
另一說法
三教:
儒教 孔子(-551~-479)《十三經》
佛教 喬達摩.悉達多 (-565~-485)《大藏經》
道教 張陵(34~156?)《老子五千文》《正一經》
九流:
儒家 孔子 孟子
道家老子 莊子
墨家 墨翟
法家 韓非商鞅
名家 公孫龍
陰陽家 鄒衍
縱橫家 蘇秦 張儀
農家 許行
雜家 《呂氏春秋》
㈦ 三教是甚麼教
1. 何謂三教九流? 解 答: 一、 三教指儒、佛、道三教。見三教條。 九流指先秦至漢初的九大學術流派。見九流條。 三教九流指各種學術流派。元˙王實甫˙西廂記˙第四本˙第二折:一個通徹三教九流,一個曉盡描鸞刺綉。後亦用於指社會上各種行業或各色人物。鏡花緣˙第九十九回:細細看去,士農工商,三教九流,無一不有。亦作九流三教。 資料來源:教育部國語辭典 ( http://140.111.1.22/mandr/clc/dict/getcontent.cgi?database=dict&docnum=137564&graphicword=yes&querystring=九流 ) 二、 「三教九流」是人們經常遇到的詞語,但對其所包含的內容能完整表達出來的卻不多。所謂「三教九流」,是指舊中國對人的地位和職業劃分的等級。 根據相關資料解釋,其具體內容為: 三教:指儒教、道教和佛教。《北史·周高祖記》載:周武帝建德二年「十二月癸巳,集群官及沙門道士等,帝升高座,辨釋三教先後。以儒教為先,道教次之,佛教為後」。 九流:指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 九流按傳統分法又可分為上九流、中九流和下九流。 上九流:一流佛祖二流天,三流皇上四流官,五流閣老六宰相,七進(進士)八舉(舉人)九解元。 中九流:一流秀才二流醫,三流丹青(畫家)四流皮(皮影),五流彈唱六流金(卜卦算命),七僧八道九棋琴。 下九流:一流高台二流吹,三流馬戲四流推,五流池子六搓背,七修八配九娼妓。 資料來源:http://66.102.11.104/search?q=cache:kpv24baq6ewj:www.yss-nsh.org.cn/yqyd/sjjl.htm+%e4%b8%8a%e4%b9%9d%e6%b5%81+%e4%b8%8b%e4%b9%9d%e6%b5%81&hl=zh-tw&ie=utf-8 三、 「三教九流」一般都理解為古代職業的名稱,並認為這是泛指舊時下層社會闖盪江湖從事各種行業的人。古代白話小說中的「三教九流」,往往含有貶義。 「三教」指的是儒教、佛教、道教。 「九流」,指先秦的九個學術流派,見於《漢書·藝文志》。這九個學派是指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 「九流」分為「上九流」、「中九流」、「下九流」。「上九流」是:帝王、聖賢、隱士、童仙、文人、武士、農、工、商。 「中九流」是:舉子、醫生、相命、丹青(賣畫人)、書生、琴棋、僧、道、尼。 「下九流」是:師爺、衙差、升秤(秤手)、媒婆、走卒、時妖(拐騙及巫婆)、盜、竊、娼。
2.
(佛光教科書) 第十冊宗教概說(1-20) 第十五課 佛教對三教九流的看法 儒、釋、道並稱為三教的說法,由來已久。釋教即指佛教,為釋迦牟尼佛的教法。儒教其實即指孔、孟重倫理、禮治等儒家的教化而言。道教則是以貴生為主旨,含括以丹鼎、齋醮、符籙、積善、經戒為道法的各道派之教。儒、道屬於中國本土文化,佛教則傳自印度,因此,三教不論在教義思想或信仰儀禮方面,多有差異。但是,三教在中國流傳的過程中,由於相互影響,繼而產生三教合流之說。九流之說根據《漢書?藝文志》所記載,一曰儒家流、二曰道家流、三曰墨家流、四曰法家流、五曰名家流、六曰陰陽家流、七曰縱橫家流、八曰雜家流、九曰農家流。是春秋戰國時代,諸子百家中重要的學說流派。 九流各有所長。儒家的孔孟中心思想著重於「仁」,強調三綱五常,四維八德,學習六藝,堪稱為知識分子。老莊道家之學,「以道為理,以德為體,以常為宗,以無為本,充其極致,乃至於無所不為」。老子力主返璞歸真,順乎自然。墨家的創始人為墨翟,主張「兼相愛,交相利」,以自苦利人為神聖,重視勇士的精神,即令赴湯蹈火,在所不惜,末流遂演變為游俠幫派。法家主張積極變法以富國強兵,通過嚴刑峻法使萬民承順。李悝、商鞅、慎到、申不害、韓非皆為其中翹楚,此家學說對秦始皇統一六國的過程中發揮了極大的作用,但由於嚴苛的暴政也引起人民強烈的反彈。名家是專研「名實」關系的學術派別,偏好辯說理論,對邏輯學的思惟方式饒有貢獻,惠施、公孫龍等專研解析名相,不過其中含有混淆辯證的矛盾觀念。陰陽家以土、木、金、火、水五行相勝之理來解釋朝代興衰,預言未來變化,創始人鄒衍提出「五德終始」之說,雖然引起爭霸天下的諸侯好奇,但是最終成為讖緯迷信。縱橫家有如現代的外交專家,當時游說於戰國諸侯之間的蘇秦和張儀,採取的「合縱對抗」及「連橫和解」政策,即大大影響戰國七雄與秦始皇的決策。雜家試圖「兼儒、墨,合名、法」,綜合諸家思想而理出一套治國方術,以秦朝呂不韋為代表人。農家為農業生產技術專家,致力於「播百穀,勤農桑,以足衣足食」。創始人許行還倡導「君臣並耕」。九流各具特色,皆因當時社會所需而衍生,然因時代的變遷,至今除儒、道二家仍然屹立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前列外,其餘大多於春秋戰國時代後就漸漸沒落了。但是,若以現代觀點來看「三教九流」,發現它們仍舊融於社會的各個領域,如:教育學說、法律典制、政治理論、外交公關、邏輯演算、民俗節慶、幫派教會、卜卦算命、心理諮商、農業知識等各行各業中。先秦的「九流」對中國社會的發展,的確有著啟發帶動的貢獻,它匯集先民智慧經驗的大成,是傳統文化的寶貴遺產。 儒、釋、道三教歷經時代文化的融會後,修行的立論,濟世的宗旨,難免會有相互比附之處。比如:儒說「正心」,釋說「明心」,道說「煉心」;儒以「治世」,釋以「治心」,道以「治身」;儒近「人道」,釋近「佛道」,道近「天道」;儒曰「獨善其身,兼濟天下」,佛曰「上求菩提,下化眾生」,道曰「清凈守心,無為而治」等。不過,仔細的探本溯源,三教說理的淺深,陳義的歸趣,還是迥然不同。儒教說:「未知生,焉知死。」舉凡有關宇宙來源、神秘現象、生死問題皆置之不理,一切順天由命。道教則以「一氣化三清」的理念,將宇宙的生成與神仙思想結合,並認為天地萬物皆由三清尊神所化,這是唯物思想的體現。佛教則揭櫫「緣起性空」之理,以解答宇宙成、住、壞、空的因緣觀,並以善惡因果、三界輪回的學說,打破人們對生死的迷惑。佛教的教義圓融無礙,使佛教能躋身於儒道九流之中,而能久遠流傳。 現今的「三教九流」已脫胎換骨融入社會上的各種行業中,形成嶄新的風貌。更由於科技文明的日新月異,新的行業不斷的出現,已非昔日的三百六十五行可以涵蓋得盡。新的行業無奇不有,然好壞、正邪雜然紛陳,因此,應以佛教的正見、正命來辨別正邪,只要合乎因果業報、五戒十善等清凈律儀,能自我要求、自我凈化及發起自利利他的菩薩心腸,則傳統的「三教九流」,現代的「百家爭鳴」,都能在善美戒法的規范之下,使社會更祥和安定,世界更趨於清凈美好。
㈧ 什麼是"三教"
佛教、道教、儒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