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育大全 > 內蒙古自治區高等教育教學名師名單

內蒙古自治區高等教育教學名師名單

發布時間:2021-01-07 14:54:34

① 內蒙古師范大學怎麼樣

內蒙古師范大學創建於1952年,是新中國成立後黨和國家在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最早建立的高等學校,自治區重點大學,是具有鮮明教師教育和民族教育特色的綜合性師范大學。經過幾代人的艱苦創業、實踐探索,現已成為自治區培養基礎教育、民族教育師資和蒙漢兼通少數民族復合型人才的重要基地,是自治區中學教師培養中心、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中心、基礎教育與民族教育改革發展研究中心。學校也是國家及自治區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教育培訓基地、國家級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基地、自治區民族雕塑研究中心、專業藝術創作基地、人文社科普及基地,是自治區各類體育專業人才和全國八省區蒙古族體育人才、中國北方民族音樂人才、自治區美術、藝術設計教育人才培養基地,被社會譽為「民族教育的搖籃」。

學校有賽罕校區和盛樂校區,佔地總面積3800餘畝(約253公頃),校舍建築面積90餘萬平方米,固定資產總值28億余元,其中教學儀器設備總值5.2億余元。館藏圖書250萬余冊,電子圖書170萬余冊。學校下設28個教學機構,2個合作辦學學院,1個獨立學院,2所附屬學校。現有教職工2128人,其中專任教師1350人,具有碩士、博士學位教師1168人,占專任教師總數的86.5%,具有副高級以上職稱教師685人,占專任教師總數的50.7%;有博士生、碩士生導師1043人,有自治區級教學名師20人,國家和自治區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24人,2002年至今,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萬人計劃」、自治區「新世紀321人才工程」145人(次)、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27人,獲自治區「草原英才」項目資助30人。

學校有在校全日制本專科生31677人,其中蒙古語授課本專科生6593人,有各類研究生4330人,各類成人教育學生905人,各類留學生645人,形成了多層次的人才培養體系。學校開設92個本科專業(其中蒙古語授課專業37個),涵蓋10大學科門類。有國家級精品課程1門,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1門,國家級教學團隊2個,教育部特色專業建設點6個;有自治區級品牌專業32個,自治區重點建設專業4個,國家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1個,自治區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1個,自治區精品課程79門,自治區級教學團隊15個;有自治區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9個,自治區重點學科和重點培育學科18個,校級重點學科37個。

學校擁有博士學位授予權一級學科5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1個,碩士學位授予權一級學科26個,碩士專業學位10種;具有碩士研究生免試推薦入學資格。學校擁有省部級科研平台30個,其中自治區級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14個、自治區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3個、高等學校重點實驗室(含培育)3個、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4個、院士專家工作站2個、自治區協同創新中心1個、教育部國別和區域研究中心3個。同時擁有自治區級科技創新團隊7個、全國「人文社科普及基地」1個、自治區首批科普示範基地1個。

建校66年來,學校形成了「求真務實,育人至上,學術創新,服務社會」的辦學理念,強化了「雙學位教師教育和蒙漢兼通人才培養」的辦學特色,秉承「獻身、求實、團結、奮進」的校訓,已培養輸送各類畢業生25萬餘人。學校堅持開放辦學,與蒙古、俄羅斯、日本、韓國、馬來西亞、美國、英國、德國、法國、荷蘭、加拿大、澳大利亞等20幾個國家及50餘個國內知名院校和科研機構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2009年被批准為漢語國際教育碩士研究生培養單位。學校先後聘請包括5位兩院院士和4位學部委員在內的400餘位國內外著名專家學者任學校學術顧問、客座教授和兼職教授。

在新的歷史發展階段,學校正按照「融入社會、服務社會、引領社會」的理念轉型發展,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一帶一路」建設,為把學校建設成為特色鮮明的創新型高水平綜合性師范大學而不懈努力。

② 內蒙古醫科大學怎麼樣

簡介: 內蒙古醫科大學坐落於內蒙古自治區首府呼和浩特市,是一所以醫學為主,集理學、管理學、工學、文學、法學於一體的多科性高等醫葯院校。學校成立於1956年,是新中國在少數民族地區最早建立的高等醫學院校之一,當時隸屬於國家衛生部,1958年劃歸內蒙古自治區管理。前身為內蒙古醫學院,2012年3月,經教育部批准,更名為內蒙古醫科大學。 經過60年的建設和發展,內蒙古醫科大學為國家培養各級各類人才7萬余名,為自治區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科技創新、文化傳承、民族團結、邊疆穩定做出了重要貢獻,已成為一所具有鮮明辦學特色的地方高等醫葯院校。2007年,學校順利通過國家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被評為「優秀」等次。 學校現有金山校區、新華校區、錫林校區三個教學園區,總佔地面積1230141平方米,總建築面積453591平方米。其中,教學行政用房面積203636平方米。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35343.22萬元,各類圖書文獻105萬冊(種)。 學校設有基礎醫學院、葯學院、中醫學院、蒙醫葯學院、公共衛生學院、口腔醫學院、衛生管理學院(自治區衛生政策研究所)、外國語學院、計算機信息學院、護理學院(衛生技術學校)、思想政治理論教研部、實踐教學部、體育教學部、研究生學院、國際教育學院(對外合作與交流中心)、繼續教育學院等16個教學單位,有3所直屬附屬醫院、4所非直屬附屬醫院,8所臨床醫學院。在區內外設有實踐教學基地120個。其中,醫學類專業實踐教學基地50個、非醫學類專業實踐教學基地70個。 學校自1956年開始招收本科生,1978年開始招收研究生,1981年獲得碩士學位授權資格,1999年獲得同等學力人員申請碩士學位的授權資格,2003年獲准成為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培養單位,2009年獲准成為口腔醫學碩士專業學位培養單位,從2005年起,先後與北京中醫葯大學、首都醫科大學、天津中醫葯大學聯合培養蒙醫學、中西醫結合、中醫內科學、影像醫學與核醫學、外科學、細胞生物學、中葯學等7個學科的博士研究生。2009年,學校被內蒙古自治區政府確定為自治區博士學位授權立項建設單位。率先在全國建立了能夠同時培養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層次齊全的民族醫學高等教育體系,形成了現代醫葯學、中醫葯學、蒙醫葯學高等教育「三位一體」的辦學特色。學校現有6個一級學科、47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29個本科專業。其中,基礎醫學、臨床醫學、中醫學、葯學、中葯學、護理學6個碩士學位授權學科為一級學科。本科專業中,蒙醫學、中葯學和蒙葯學被評為教育部第二類特色專業;蒙醫學專業被教育部批准為「本科教學工程」地方高校第一批本科專業綜合改革試點之一。臨床醫學、中醫學、葯學、蒙醫學、中葯學、護理學、影像醫學與核醫學、口腔醫學、麻醉學、葯物制劑技術等13個專業為自治區品牌專業;組織學和胚胎學、病理解剖學、葯用植物學和生葯學、葯理學、病理生理學、中醫診斷學、生物化學、兒科學、外科學、蒙醫診斷學、天然葯物化學、基礎護理學、診斷學、醫學遺傳學、蒙醫療術學、葯物分析、護理學基礎、中醫內科學、葯物化學、影像醫學與核醫學、社區護理學、人體解剖學、口腔頜面外科學、蒙醫方劑學等40門課程為自治區精品課程。學校現有全日制在校生14605人。其中,本科生10643人、專科生2325人、研究生1473人、留學生89人,民族預科生70人,中職生2173人,本科各專業面向國內28個省、市、自治區招生。 學校現有3個國家臨床重點專科——骨外科學、神經外科學和普通外科學,3個國家中醫葯管理局重點學科——蒙醫學、蒙葯學、傷寒學,1個國家中醫葯管理局重點專科——蒙醫脾胃病學;有1個自治區優勢特色學科——中醫學(蒙醫學),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眼科學、影像醫學與核醫學、外科學(普外、骨外)和民族醫學(蒙醫學)5個自治區重點學科,人體解剖與組織胚胎學、內科學(血液病)2個自治區重點培育學科,自治區臨床醫學領先學科7個,自治區臨床醫學重點學科7個。有自治區蒙醫葯協同創新培育中心、自治區腫瘤生物治療協同創新培育中心2個自治區級協同創新中心;有自治區中蒙葯重點實驗室、自治區醫學細胞生物學重點實驗室、自治區分子病理學重點實驗室、自治區分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自治區分子影像學重點實驗室5個自治區重點實驗室;有新葯篩選工程研究中心、動物臟器高值化利用生物活性肽工程實驗室2個自治區工程研究中心(實驗室);有分子與功能影像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自治區數字轉化醫學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個自治區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有生物醫學綜合實驗教學中心、形態學實驗教學中心、葯學基礎實驗教學中心、中蒙醫臨床模擬實驗教學中心、護理實驗教學中心、臨床技能培訓實驗教學中心6個自治區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其中,中蒙醫臨床模擬實驗教學中心被評為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蒙醫學虛擬模擬實驗教學中心被評為國家級虛擬模擬實驗教學中心。內蒙古蒙醫葯博物館、內蒙古自治區衛生政策研究所、心血管研究所、骨科研究所設在我校。學校緊密依託蒙醫葯學院和葯學院的教學資源支撐、內蒙古國際蒙醫醫院的醫療資源支撐、內蒙古蒙醫葯博物館的館藏文獻資源支撐、蒙葯研究所和GLP實驗室的科技創新平台支撐,全力打造蒙醫葯學科與專業特色,使該學科成為學校的優勢特色學科,被自治區和國家中醫葯管理局評為重點學科,進一步鞏固了學校該學科在世界范圍內的領跑地位,2009年6月,蒙醫葯學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目前,國內僅有的2名該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烏蘭、阿古拉,均是我校的研究生導師。 學校現有專任教師926人。其中,教授220人,副教授211人,具有博士學位人員185人,碩士學位人員504人,專任教師中具有碩士及以上學位教師的比例為74.41%。有碩士生導師513人,兼職博士生導師14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63人,國家和自治區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35人,國家「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1人,自治區「新世紀321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人選72人次,自治區高等教育「111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人選9人,自治區傑出人才6人,自治區草原英才創新團隊22個、自治區草原英才47人,有全國優秀教師1人,自治區師德標兵1人,自治區教學名師11人,自治區優秀教師8人,自治區教壇新秀8人,自治區重點建設專業2個,創建了1個國家級教學團隊和8個自治區級教學團隊,4個自治區科技創新團隊和2個自治區高等學校創新團隊,學校著名蒙醫專家蘇榮扎布、吉格木德教授榮獲全國「國醫大師」榮譽稱號。 近年來,學校承擔各級各類科研項目1500餘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53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項。學校參與研究的科研成果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自治區科學技術獎76項(一等獎2項、中青年科技創新獎1項、二等獎31項、三等獎42項);自治區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政府獎11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9項)。獲得國家專利授權30項。其中,發明專利18項、實用新型專利10項、外觀設計專利2項。學校主辦的《內蒙古醫科大學學報》被教育部科技司評為「中國高校特色科技期刊」,被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確定為「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出版的《疾病監測與控制》是中華預防醫學會系列雜志。 學校一貫堅持開放辦學的方針,重視與國內外高校的交流與合作。與北京大學、北京中醫葯大學、中國軍事醫學科學院、首都醫科大學、天津中醫葯大學等高等院校建立了長期的合作關系;與日本、美國、英國、澳大利亞、俄羅斯、蒙古、白俄羅斯、匈牙利等國家和地區的多所醫葯院校或科研單位開展了多層次、多領域的學術交流與合作。 內蒙古醫科大學作為一所地方高等醫葯院校,肩負著為民族地區培養應用型醫葯衛生高級專門人才,開展醫葯科學研究,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崇高使命。多年來,「內醫人」始終秉承 「博學、尚行、精誠、至善 」的校訓,不斷弘揚德才並舉、群英薈萃的治校理念,眾志成城,艱苦奮斗,頑強拼搏,開拓創新,努力開創內蒙古醫科大學美好的明天! (2016年5月更新)

③ 內蒙古師范大學

內蒙古師范大學成立於1952年,是新中國成立後黨和國家在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最早建立的高等學校之一,自治區重點大學,是培養基礎教育、民族教育師資和蒙漢兼通少數民族復合型人才的重要基地,是自治區中學教師培養中心、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中心、基礎教育與民族教育改革發展研究中心,被譽為「民族教育的搖籃」。
內蒙古師范大學創建於1952年,是新中國成立後黨和國家在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最早建立的高等學校之一,自治區重點大學,是培養基礎教育、民族教育師資和蒙漢兼通少數民族復合型人才的重要基地,是自治區中學教師培養中心、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中心、基礎教育與民族教育改革發展研究中心,被譽為"民族教育的搖籃"。
內蒙古師范大學
本數據來源於網路地圖,最終結果以網路地圖數據為准。
學校佔地面積3800餘畝,校舍建築面積80餘萬平方米,固定資產總值14億余元,其中教學儀器設備總值2億余元。館藏圖書220餘萬冊,電子圖書1600GB,長年購置的電子文獻數據達9種,長期訂閱中外文期刊(含電子期刊)近14000種。學校下設22個職能處室,34個二級學院,1個獨立學院,3個教研部。現有教職工2400餘人,其中,專任教師1500餘人,具有碩士、博士學位的教師占專任教師總數的55.03%,具有副高級以上職稱的教師占專任教師總數的42.43%,有博士生導師20名、碩士生導師544人;有自治區高等學校教學名師7人,國家和自治區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18人,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自治區"新世紀321人才工程"、自治區高等教育人才培養"111人才工程"共120人(次),享受政府津貼教師40人,榮獲內蒙古傑出人才獎1人,烏蘭夫基金獎1人。 學校在校全日制本專科生28000餘人,各類研究生3700餘人,各類成人教育學生6000餘人,各類留學生300餘人,形成了多層次的人才培養體系。學校開設61個本科專業,涵蓋9大學科門類。有國家級精品課程1門,國家級教學團隊2個,教育部特色專業建設點6個;有自治區級品牌專業25個,自治區精品課程42門,自治區級教學團隊3個;有自治區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9個,自治區重點學科和重點培育學科18個,校級重點學科37個。 學校擁有博士學位授予權一級學科2個,碩士學位授予權一級學科18個、二級學科112個,專業碩士8個,此外,還招收高校教師在職攻讀碩士學位。2008年,經教育部批准,學校正式成為具有碩士研究生免試推薦入學資格的高校。學校有科研機構66個,自治區級重點實驗室3個,自治區高校重點實驗室2個,中央與地方高校共建基礎實驗室和特色實驗室8個,自治區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4個,自治區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1個。"十一五"以來,學校共承擔國家級課題77項,省部級課題224項,廳局級課題260項,橫向課題74項,科研經費總額達到5600餘萬元。共發表學術論文3647篇,出版學術專著 224部,被三大檢索收錄的論文126篇。獲省部級以上獎勵207項,申請專利14項,省部級以上鑒定成果60項。2011年,2010年內蒙古自治區學位委員會初審通過增列的12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名單和審核通過增列的68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名單,已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二十八次會議審議批准。其中,我校心理學獲批為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理論經濟學、社會學、教育學、體育學、藝術學、歷史學、數學、化學、生物學、材料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等11個學科獲批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 半個多世紀以來,在自治區黨委、政府的領導和關懷下,學校經過幾代人的艱苦創業、實踐探索,積累了豐富的辦學經驗、形成了優良的辦學傳統。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學校審時度勢,深刻認識自身在自治區現代化建設事業中的地位和作用,客觀分析學校的發展歷史與現狀,經過多次教育思想大學習、大討論,明確提出了"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和民族政策;堅持內涵發展為主,外延發展為輔,以學科建設為龍頭,以本科教育為主,本科教育與研究生教育協調發展;培養寬口徑、厚基礎、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艱苦奮斗、改革創新,努力把內蒙古師范大學建設成為特色鮮明的教學研究型綜合性師范大學"的辦學指導思想。 在多年的辦學實踐中,學校對大學的功能、使命和規律的理性認識逐漸深化,經過沉澱、凝練和升華,形成了"求真務實,育人至上"的辦學理念,強化了"雙學位教師教育和蒙漢兼通人才培養"的辦學特色。半個多世紀的發展歷程中,學校秉承"獻身、求實、團結、奮進"校訓,已培養輸送各類畢業生15萬餘人。學校堅持開放辦學,加強對外交流,與美國、英國、荷蘭、俄羅斯、日本、韓國、蒙古國等國家及國內一些知名院校和科研機構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積極發展留學生教育,成立了蒙漢語留學生教育中心。先後聘請包括五位兩院院士在內的二百餘位國內外著名專家學者任學校學術顧問、客座教授和兼職教授。 目前,學校正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科學發展觀,按照"抓機遇、求發展、創特色、上水平、建名校"的辦學思路,艱苦奮斗,開拓創新,為實現"把學校建設成特色鮮明的教學研究型綜合性師范大學"的宏偉目標而努力奮斗! 領導機構 黨委領導

黨委書記 陳中永

黨委副書記 楊一江、斯日古楞、傅永春

紀委書記 傅永春

黨委委員 王希明、亞新、雲煒恆、雲國宏、阿拉騰巴特爾、格日樂圖、韓猛

行政領導
校長 楊一江

副 校 長 王希明、亞新、雲煒恆、照日格圖、鄭福田、雲國宏
巡 視 員 劉新華

校長助理 阿拉騰巴特爾

校本部:
呼和浩特市昭烏達路295號;
盛樂校區:
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盛樂經濟園區; 辦學條件學校佔地面積2746376平方米,校舍建築面積68.46萬平方米,固定資產總值8.56億元,其中教學儀器設備總值1.35億元。館藏圖書204萬余冊,電子圖書47萬冊,藏書中以蒙文圖書和蒙古學圖書資料豐富而獨具特色,長期訂閱中外文期刊(含電子期刊)近14000種。 學校下設20個職能處室,21個二級學院,6個直屬系、教研部。設有網路中心、學術期刊社和高等教育研究所。擁有圖書館2個,博物館1個,附屬中學2所,實驗中學2所,實驗幼兒園1所。學校編輯出版5個版本的《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蒙漢文哲社版、自然科學版及教育科學版),以及《語文學刊》、《作文導報》等刊物。

教職工 現有教職工2151人,其中專任教師1332人,具有碩士、博士學位的教師占專任教師總數的48%,具有副高級以上職稱的教師的比例達到45.7%。有碩士生導師286人,兼職博士生導師8人;國家和自治區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19人,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自治區新世紀「321人才工程」、自治區高等教育人才培養「111人才工程」共121人(次),享受政府特殊津貼教師46人。 全日制本專科生24238人,全日制研究生1110人,成人教育學生10232人,留學生53人,形成了多層次的人才培養體系。 開設53個本科專業,涵蓋了8大學科門類,有自治區重點學科8個,校級重點學科21個。現有博士學位點和碩士學位點共131個,1個教育碩士專業學位點。有48個科研機構,其中遙感與地理信息系統實驗室為自治區重點開放實驗室。
學校現有院系
教育科學學院 蒙古學學院 文學院 外國語學院 國際交流學院 歷史文化學院 旅遊學院 法政學院 經濟學院 音樂學院 體育學院 美術學院 國際現代設計藝術學院 雕塑藝術研究院 數學科學學院 物理與電子信息學院 化學與環境科學學院 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 地理科學學院 傳媒學院 計算機與信息工程學院 田家炳教育書院 繼續教育學院 青年政治學院 人民武裝學院 基礎教育學院 社會學民俗學學院 科學史與科技管理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 軍事教研室 公共體育部 公共管理學院(籌) 鴻德學院 大學外語部編輯本段科研成果
近五年來,該校教師出版學術著作291部;發表論文6776篇,其中被SCI、EI等收錄的論文337篇;獲得國家和省部級科研獎勵255項;擁有國家發明專利6項。學校教師在荷蘭進修期間在國際權威刊物《Nature》發表論文1篇。目前,學校主持或參與各級各類科學研究項目510項,科研經費近5000萬元。

盛樂校區(20張)編輯本段積累經驗
半個多世紀以來,在自治區黨委、政府的領導和關懷下,學校經過幾代人的艱苦創業,實踐探索,積累了豐富的辦學經驗,形成了優良的辦學傳統。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學校審時度勢,深刻認識自身在自治區現代化建設事業中的地位和作用,客觀分析學校的歷史發展與現狀,經過多次教育思想大學習、大討論,明確提出了辦學指導思想,即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和民族政策;以教師教育為主體,以學科建設為龍頭,以本科教育為主,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協調發展;培養寬口徑、厚基礎、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艱苦奮斗,改革創新,努力把學校建設成為特色鮮明的教學研究型師范大學。在多年的辦學實踐中,學校對大學的功能、使命和規律的理性認識逐步深化,經過積淀、凝練和升華,形成了「與時俱進,改革創新,育人為本,人才強校,教學為主,協調發展,民族團結,艱苦奮斗」的辦學理念和「大力發展民族高等教育,培養蒙漢兼通的少數民族復合型人才」的辦學特色。 半個多世紀的發展歷程中,學校秉承「獻身、求實、團結、奮進」的校訓,已培養輸送畢業生8萬餘人,遍布內蒙古自治區和全國各地,歷屆畢業生中有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陳奎元,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吳曉靈,北京師范大學副校長史培軍,中科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所長劉鈍,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所長劉紀遠等眾多傑出人才。編輯本段對外交流
學校堅持開放辦學,加強對外交往,與美國、荷蘭、俄羅斯、日本、韓國、蒙古國等國家及國內一些知名院校和科研機構建立了合作關系;積極發展留學生教育,建立了蒙漢語留學生教育中心。先後聘請包括五
內蒙古師范大學圖書館
位兩院院士在內的百餘位國內外著名專家學者任學校學術顧問、客座教授和兼職教授。編輯本段當前任務
當前,學校正在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四中全會精神,按照「抓機遇,求發展,上規模,上水平,創特色,建名校」的辦學思路,艱苦奮斗,開拓創新,為實現「把學校建設成特色鮮明的教學研究型師范大學」這一目標而努力奮斗!編輯本段歷任校長
內蒙古師范大學歷任校領導一覽表
內蒙古師范大學盛樂校區學生公寓管理中心
姓名 性別 民族 職務 任職時間 左智 男 漢 院長 1951.7---1953.9 副院長 1957.2---1959.6 副書記、院長 1959.6---1967.2 郭以青 男 漢 書記兼院長 1955.11---1956.12 郝紹堯 男 漢 副院長 1954.8---1959.12 戈瓦 男 蒙古 副院長 1954.8---1957.2 冀丕揚 男 漢 副院長 1954.8---1971 副院長 1978.11---1983 韓明 男 漢 書記兼院長 1957.2---1959.6 書記 1959.6---1961.3 特木爾巴根 男 蒙古 副書記 1957.7---1961.3 書記 1961.3---1964.6 副書記、副院長 1979.2---1982.6 紀之 男 漢 副院長 1959.5---1964.1 副書記 1962.2---1964.1 書記 1964.1---1971 王修 男 漢 副書記、副主任 1972.11---1973.8 書記、主任 1973.9---1981.12 王煒 男 漢 副主任 1973.12---1978.6 高源涵 男 漢 副書記、副主任 1973.1---1978.3 圖和 男 蒙古 副書記、副主任 1973---1978.2 關方 男 滿 副主任 1975.1---1977.12 林陽 男 漢 副院長 1978.11---1980.1 王建平 男 漢 副院長 1978.2---1983.9 岳正仁 男 漢 副院長 1978.2---1980.9 葛洪儒 男 漢 副院長 1978.2---1983 土木爾 男 蒙古 副院長 1978.6---1979.3 賽西婭 女 蒙古 副院長 1979.1---1983.4 馬振鐸 男 蒙古 書記 1981.12---1983.3 沙駝 男 鄂溫克 副書記、院長 1981.12---1983.4 書記 1983.4---1988.7 李向義 男 漢 副書記 1981.12---1983.3 劉獻文 男 漢 副書記、副院長 1981.12---1982.6 竇伯菊 女 漢 副院長 1981.12---1983.4 副書記、校長 1983.4---1992.9 那音太 男 蒙古 副校長 1981.5---1991.3 新思 男 達斡爾 副校長 1982.6---1989.1 敖特根 男 蒙古 副書記 1983.4---1983.10 白音 男 蒙古 副校長 1983.9---1984.7 副書記 1984.7---1988.7 書記 1988.7---1990.8 趙維章 男 漢 副校長 1983.9---1992.1 梁仲仁 女 漢 副書記 1984.7---1991.4 韓永久 男 蒙古 副書記 1990.2---1990.8 書記 1990.8---1992.1 曹世明 男 漢 副校長 1991.4---1992.9 副書記、校長 1992.9---1998.5 楊效春 男 漢 副書記 1991.3---1995.8 副書記、校長 1998.5---2000.6 書記 2000.6---2001.12 德力格爾 男 蒙古 副書記 1991.3---1995.8 呼格吉勒圖 男 蒙古 書記 1992.1---2000.6 陳山 男 蒙古 副校長 1992.1---1995.8 烏漢格日勒 男 蒙古 副校長 1992.1---1995.8 副書記 1995.8---2000.6 申建中 男 漢 副校長 1992.9---1995.8 范勇 男 漢 副書記 1995.8---1995.11 能乃扎布 男 蒙古 副校長 1995.8---1999.9 陳中永 男 蒙古 副校長 1995.8---2000.6 副書記、校長 2000.6---2006.4 初志壯 男 漢 副校長 1995.8---2006.4 劉麗華 女 漢 副書記 1997.3---2000.6 劉新華 男 漢 副校長 1997.3--- 亞新 男 蒙古 副校長 1999.8--- 王占榮 男 漢 副書記 2000.6---2001.12 書記 2001.12---2006-4 特木爾 男 蒙古 副書記 2000.6---2004 王希明 男 漢 副校長 2000.6--- 石忠文 男 漢 紀檢委書記 2000.6---2005

斯日古楞男 蒙古 黨委副書記 2004.3--- 照日格圖 男 蒙古 副校長 2004.3--- 鄭福田 男 漢 副校長 2004.3--- 趙麗娟 女 漢 紀檢委書記 2005.4--- 陳中永 男 蒙古 書記 2006.4--- 楊一江 男 漢 校長 2006.4--- 雲煒恆 男 蒙古 副校長 2006.4--- 傅永春 男 漢 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 2007.5--- 雲國宏 男 蒙古 副校長 2007.5---編輯本段鴻德學院
學院坐落於呼和浩特市區內機場路北側,佔地500多畝,建築面積15.6萬平方米,緊鄰新建火車東站,是距離呼市政府、內蒙政府大樓最近的高等學府。學院自主擁有漂亮的教學樓、宿舍樓、餐廳、運動場地及休閑場所;建有多個計算機房、多媒體教室、舞蹈室、鋼琴室等;開辟多家校內外實習實訓基地;館藏50多萬冊圖書;現有教師298人,其中正教授佔8%,副教授佔30%,聘請來自美國、英國、加拿大、日本等各國的外籍教師14名。學院現有辦學條件能同時滿足4500名在校生的各種教學與生活需求。 內蒙古師范大學鴻德學院秉承內蒙古師范大學的文化傳統,依託其優質教育教學資源,面向當代經濟發展和社會需求,著力培養寬口徑、厚基礎、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 2008年之前鴻德學院是一所全日制高等專科院校,08年成為了一所全日制本科獨立院校,首次列入學院招生計劃的有英語、旅遊管理、學前教育、工程管理、新聞學、藝術設計6個本科專業,共14個專業培養方向。學院在全日制本科生的教學管理、學籍管理、學生管理、就業推薦及畢業派遣等方面,按照國家和自治區的有關規定落實執行。新生入學即可依據國發[2007]13號文件享受國家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國家助學金及國家助學金貸款等高校助學政策。 學院將充分利用以新機制、新模式舉辦高等教育優勢,堅持以質量打品牌,以特色謀求發展,努力將學院辦成國內同類高校中的一流的、以有效教學見長的新型大學,為社會培養更多的優秀人才。編輯本段師資情況
內蒙古師范大學鴻德學院-校園文化教職工總數為294人,其中外聘教師109人、專職教師111人、行政後勤保衛人員55人、外籍教師19人。2009年度學院擬定教師招聘計劃48人,截止2009年年末,專職教師人數將曾到159人。從事教學第一線的教師絕大部分是近幾年從各高校畢業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按照擇優錄取的原則,經過學院的嚴格審定和考核,進行聘用。教師們在經歷了專科段和本科段的教學實踐,課堂組織教學能力和教學技能均得到大幅度提高,受到學院廣泛認可和學生的稱贊,為我院的可持續性發展和內蒙古自治區民辦高等教育做出了一定的貢獻。目前,教師們除了進行教學研究和科研研究外,非師范類教師正在積極參加內蒙古自治區教育招生考試中心定期舉辦的教育學、心理學考試,為早日獲取大學教師資格證而努力。

④ 內蒙古財經大學怎麼樣

內蒙古財經大學是1960-09-01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回民區注冊成立的,注冊地址位於內北二環185號。
內蒙容古財經大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121500004600297019,企業法人杜金柱,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內蒙古財經大學的經營范圍是:培養高等學歷財經人才

⑤ 內蒙古交通職業技術學院的辦學條件

學院分兩個校區,舊校區位於赤峰市紅山區;新校區位於赤峰市新城區,新校區已於2006年9月投入使用。建有教學大樓、綜合實習實驗樓、學生公寓樓、圖書館、學生餐廳、足球場等設施。
學院具備能夠滿足汽車、交通土建、計算機等方面十幾個專業進行理論和實踐一體化教學的實習實訓室、實驗室42個,國家乙級公路實驗廠一個。同時還具有先進的計算機教學中心、多媒體電教中心、多媒體語音室,並通過主控室寬頻接入Internet網,成為內蒙古中東部地區裝備現代遠程設施的院校。
學院新校園坐落在赤峰市新城王府大街2號,佔地面積656畝,建築面積13萬平方米。擁有汽車、計算機、公路等專業圖書總量達35萬余冊(其中專業圖書超過70%),教學用計算機總量達到1000餘台;擁有現代化的電子閱覽室,擁有現代遠程教育網路教學中心,現已與北方交通大學聯網投入使用,汽車、公路、計算機等專業實習室和基礎實驗室40餘個,其中公路實驗室達到國家二級實驗室標准。經過評估學院總固定資產近5億元。 教師中有教授13人,副教授45人,講師87人,「雙師型」教師176人。還有一級實習指導教師22人。其中,內蒙古自治區高等學校教學名師2人,交通部教學名師1人,教師中有多人參加了全國職業院校汽車專業教材的編寫工作。
學院始終重視師資隊伍建設,採用分層次、分重點的教學方式方式培養教師,重視教學骨幹、專業帶頭人的培養,採取高校進修、企業鍛煉、技術服務、立項科研等多種形式的培養培訓方式,建設了一支專業技術水平高,能夠吃苦耐勞的師資隊伍。各專業學科帶頭人均已達到碩士研究生以上學歷。 學院實行獎學金、助學金制度,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可參加學院組織的勤工助學活動。
學院廣泛開拓就業渠道,與百餘家用人單位建立了比較穩定的供需關系,這些單位包括北京現代汽車製造廠、天津津京汽車維修有限公司、沈陽汽車修理廠、內蒙古公路局等,畢業生廣泛分布於北京、天津、遼寧、河北、廣東等省市和內蒙古自治區各盟市。
學院高度重視學生素質教育,認真落實國家實施的技能型緊缺人才培養培訓指導方案,把學生培養成為既適應人才市場需要,又具有良好職業道德的技能型人才。

⑥ 有誰知道內蒙古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怎麼樣好嗎

學院前身內蒙古工業學校,創建於1952年9月,原名扎蘭屯工業學校。1953年7月經內蒙古自治區政府專工業部批准屬更名為"內蒙古工業學校 ",1956年8月由扎蘭屯遷到呼和浩特現址至今,是新中國成立後內蒙古自治區成立的第一所工科類中等專業學校。2003年5月經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獨立升格為高等職業技術學院,更名為內蒙古機電職業技術學院,隸屬於自治區教育廳。2006年根據自治區黨委、政府的統一要求,將成立於1956年的原內蒙古水利學校整體並入內蒙古機電職業技術學院,使學院的辦學空間和專業領域進一步拓展,辦學實力明顯增強。建校56年來,共培養出27000多名畢業生。

⑦ 內蒙古大學怎麼樣啊

內蒙古大學,簡稱內大,是國務院1978年確定的88所全國重點大學之一,是英國《簡明版大不列顛網路全書》所列權中國15所著名大學之一,是內蒙古自治區唯一的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的高校。
內蒙古大學創建於1957年,是新中國成立後在少數民族地區最早創立的一所綜合性大學,在國家高等教育布局中具有重要作用和特殊區域定位。1997年成為首批國家「211工程」建設院校,2004年成為內蒙古自治區和中國教育部共建大學,2012年入選中國國家「中西部高校綜合實力提升工程」高校。有28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蒙古學和生命科學兩個學科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區特色,在國內外享有盛譽。是一所擁有哲學、經濟學、法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農學、管理學、藝術學等10大門類學科的中國重點綜合研究型大學。

⑧ 內蒙古師范大學專升本

想去內師大英語教育專業,是高職高專的,這專業能升本;在專科畢業那一年參加統招專升本考試,錄取後在內蒙古師范大學再上二年本科,畢業本科為第一學歷,與普通本科待遇一樣。

⑨ 內蒙古中醫學院有成人考試領取畢業證的嗎

可以的!
內蒙古中醫學院前身是內蒙古醫學院中蒙醫系,成立於1958年,是全國西醫院校中設置中醫學專業較早的系部之一。2004年9月經上級批准更名為「中蒙醫學院」;2006年12月中醫和蒙醫分為2個學院,成立了「內蒙古醫學院中醫學院」。
建院(系)以來,一直以中醫本科教育為主,並積極發展研究生教育(83年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及成人教育,是內蒙古自治區培養中醫葯高級人才唯一的教學基地。50多年來,已為省內外培養出中醫葯高級人才近3000餘名,多數已成為各級醫療、科研、教學、管理崗位的學術帶頭人和業務骨幹。
學院目前設中醫基礎學、中醫臨床醫學、針灸推拿學3個系,設置中醫學、針灸推拿學2個本科專業及中西醫結合、中醫養生康復2個本科專業方向;中醫學專業於2011年成為碩士學位授予一級學科。17個教研室,1個實驗中心,1所附屬中蒙醫院,17所臨床實習醫院。在校全日制本科生近千名,碩士研究生30餘名。
目前學院有在編教職工76名,其中專業教師64人,教輔人員8人,行政管理人員2人,工勤人員1名。教師隊伍中具有高級職稱人員40人(教授人24,副教授16人)中級職稱9人,初級職稱16人,實驗人員8人,兼職博導2人,碩士生導師30人;具有博士學位者4人;碩士學位者16人,在讀博士3人,在讀碩士4人;2名教授被授予自治區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2名教授被評為自治區醫療衛生學術技術帶頭人;有10幾名教師在各級中醫葯學會任職,2名321人才工程第二層次。
中醫學專業於2007年被評為自治區品牌專業,「中醫診斷學」於2007年被評為「自 治區精品課程」,2008年中蒙醫臨床模擬中心被評為自治區實驗教學示範中心,中醫內科學於2010年「自治區精品課程」,針灸推拿學於2011年被評為「自治區品牌專業」,2011年,一名校級教學名師,一名校級優秀主講教師,一個校級優秀教學團隊,10個校級精品課程。
我院一貫重視本科教學質量與效果,以科研促進教學,勇於實踐與創新,現有國家級課題4項,省部級課題29項,科研經費已達到236.4萬元。歷屆畢業生深受用人單位的好評,不少學子在中醫學界已具有較大影響力。
近10年我院應屆畢業生每年的考研錄取率均在30%左右,居全校第一;畢業生首次就業率達80%以上,在同類院校中名列前茅。
我院與國內各中醫葯院校及部分西醫院校開展廣泛交流,建立了經常性的往來和聯絡,借鑒各校辦學經驗,取長補短,努力使中醫學院成為內蒙古自治區中醫葯一流人才的培養基地,為加快建設有中國特色的中醫葯衛生保健體系、構建和諧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

⑩ 2012 年內蒙古教育系列評高級的要求什麼

第六條 教師資格要求
具有高等學校教師資格。
第七條 學歷、資歷要求
(一)申報教授(研究員)資格應符合下列條件之一:
1.具有博士學位、研究生學歷,受聘副教授(副研究員)崗位滿2年;
2.具有碩士學位、研究生學歷,受聘副教授(副研究員)崗位滿4年;
3.具有大學本科學歷,受聘副教授(副研究員)崗位滿5年。
(二)申報副教授(副研究員、高級實驗師)資格應符合下列條件之一:
1.具有博士學位、研究生學歷,受聘講師(助理研究員、實驗師)崗位滿2年;
2.具有碩士學位、研究生學歷,受聘講師(助理研究員、實驗師)崗位滿4年;
3.具有大學本科學歷,受聘講師(助理研究員、實驗師)崗位 滿5年。
(三)本評審條件中規定的學歷(學位),是指國民教育序列中與申報學科相同或相近專業的學歷(學位)。所學專業與申報學科不同的,須參加申報學科1年以上進修並取得結業證書(思政系列除外)。
第八條 考核要求
具有良好的業務能力和身體心理健康素質,能較好地履行現任職務崗位職責,任現職以來年度考核均為合格以上等次。
第九條 外語水平和計算機應用能力要求
外語水平按照《內蒙古自治區人事廳關於印發<內蒙古自治區職稱外語考試暫行規定>的通知》 (內人發(2007)60號)規定執行;計算機應用能力按照《內蒙古自治區人事廳關於印發<內蒙古自治區計算機應用能力考試暫行規定>的通知》(內人發[2007) 61號)規定執行。
第十條 繼續教育要求
按照自治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教育廳,相關文件執行。
第十一條 破格條件要求
(一)符合以下條件之一者,可不受學歷、資歷、外語水平和計算機應用能力考試成績等條件的限制,申報高一級專業技術資格。
1.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2.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
3.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
4.自治區引進的「草原英才」工程人選;
5.「自治區傑出人才獎」獲得者;
6.自治區「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
7.自治區「深入工農牧業生產第一線做出突出貢獻的科技人員」;
8.科技成果國家級獎獲得者或省部級一等獎獲得者;
9.經過自治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審核同意的自治區支柱產業急需的人才以及特殊行業、有特殊貢獻的特殊人才。
(二)取得中級專業技術職務後具備符合要求的學歷,且符合以下條件之一者,可不受中級資格取得年限的限制,申報副高級專業技術資格。
1.自治區「新世紀321人才工程」一、二層次人選;
2.科技成果省部級二等獎獲得者;
3.自治區「高等學校1 11人才工程力一、二層次人選;
4.優秀教學成果省部級一等獎獲得者。
(三)破格評審業績成果參照正常晉升條件,已用於破格的條件不能作為評審條件重復使用。
第十二條 轉系列要求
(一)高校內教師、自然科學研究、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實驗等不同系列專業技術資格之間,從一個專業技術職務系列晉升另一個專業技術職務系列上一級專業技術職務時,必須按照相關規定,先轉後評。由於工作變動,已評高校教師系列專業技術資格的人員,需轉評高校自然科學研究、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實驗等系列專業技術資格,可根據本人實際,直接評審相應的專業技術資格。其他系列的專業技術人員,擬評高校教師系列專業技術資格,須取得現有專業技術資格後,在高校教師崗位工作滿2年,方可轉評同級教師專業技術資格,其業績成果以高校教師崗位工作的業績、成果為主,原從事專業技術工作的論文、研究成果僅作參考。
(二)轉系列滿1年後,具備本評審條件規定的學歷、資歷等相應要求,可參加高一級專業技術資格評審。
第十三條 引進人才要求
經認定從國(境)外引進的高層次人才,回國後在高校教學科研崗位工作滿1年以上,根據其資歷和實際水平,可直接申報相應的專業技術資格。
第十四條 調入人員要求
由黨政機關調入高等學校從事教學、科研工作的人員,三年之內第一次申報專業技術資格,可不受專業技術任職資格的限制,可以根據本人的學歷和業績成果等條件,比照同類人員申報副高級以下相應的專業技術資格。以後按正常程序、條件申報。
第十五條 博士後人員要求
出站博士後人員,經學校考核能夠勝任高校教學科研工作,並符合本評審條件規定的,可以直接申報副教授資格。
第十六條 返聘人員要求
被返聘從事教學科研工作的退休人員,可以申報高一級專業技術資格,但不兌現相關待遇。
第十七條 兼職人員要求
兼任管理工作的教師,教學工作量要求不低於同學科專任教師的二分之一;經學校同意參加培訓進修或在職攻讀學位的教師,任現職期間年均教學工作量不得少於規定教學工作量的三分之一。
第十八條 延遲申報人員要求
出現下列情形之一的,在本評審條件規定的任職年限基礎上延遲申報:
(一)任期內受警告處分者,延遲1年申報;任期內受記過以上處分者,廷遲2年申報.
(二)任期內有教學事故者,延遲1年申報;任期內有重大教學事故者,延遲2年申報。
(三)謊報學歷、資歷、業績,剽竊他人成果等弄虛作假行為者,除取消當年申報資格外,延遲3-5年申報。
(四)任期內年度考核不合格、未定等次者,延遲1年申報。

第三章 業績成果條件
第十九條 本科院校教授、副教授業績成果條件(見附件1)
第二十條 高職高專院校教授、副教授業績成果條件(見附件2)
第二十一條 藝術類學科教授、副教授業績成果條件(見附件3)
第二十二條 體育類學科教授、副教授業績成果條件(見附件4)
第二十三條 自然科學研究員、副研究員業績成果條件(見附件5)
第二十四條 高級實驗師業績成果條件(見附件6)
第二十五條 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員、副研究員業績成果條件(見附件7)
第二十六條 業績成果補充說明
(一)本評審條件中的業績,均為任現職以來取得的成果。
(二)本評審條件要求的論文必須是第一作者完成並發表在具有「CN"、「ISSN"刊號的省級以上學術刊物上;專著或教材必須是有「ISBN力書號的正式出版物。在學術刊物的「增刊、特刊、專刊、專輯」上發表的論文以及論文集上收錄的論文均不計入規定的數量。
(三)按要求提交的論文,須有三分之一以上在非本單位主辦的期刊上發表。同一原創作品多次獲獎,以最高獎項只計1次。
(四)本條件所稱核心學術期刊指收錄在最新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攬》(北京大學出版社)、《人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CSCD)、《藝術與人文科學引文索引》(A&HCI)中所列核心期刊。
(五)經全國大中專蒙文教材編審委員會批准立項並審定的教材,為國家級規劃教材。
(六)教學質量工程項目包括:國家特色專業、自治區品牌專業、精品課、雙語教學示範課、教學團隊、教學名師、實驗示範中心、國家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等。
(七)本條件中規定的學歷、年限、數量、等級等凡冠以「以上』』者,均含本級。如本科以上含本科,二等獎以上獎勵含二等獎,等等。
第四章 附 則
第二十七條 已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資格評審權的高等學校要結合本校實際情況,制訂不低於本條件的評審條件,報自治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教育廳審核後方可執行。
第二十八條 本評審條件由內蒙古自治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教育廳負責解釋。
第二十九條 本評審條件自下發之日起試行。之前相關規定同時廢止。

閱讀全文

與內蒙古自治區高等教育教學名師名單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