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書院在教育管理方面有哪些特點
書院在教學和管理上的主要特點:
第一、書院的教育經費來源多樣化。書院的學田和經費,專得到屬官府的資助,也依靠民間自己籌集。
第二,書院實行山長負責制,管理體制日趨完備。
第三、宋代書院的學術風氣活躍。第四、宋代書院通過制定學規章程來規范教學宗旨、方法及培養目標。大多數情況下,書院都能在教育領域發揮積極的作用,彌補了官學的不足,豐富和擴大了中國古代教育的內涵,成為中國封建社會中後期一種重要的教育組織形式。
❷ 討論我國古代的書院制度及其教學特點對今天民辦教育有哪些啟示。
將知識的教育和言行的教育合一 將一些必要的道德融入人的基本情感心理中 知行合一 行比知更重要 要重視實踐性
❸ 試論我國古代書院的發展對我國教育改革有什麼影響
書院是中國歷史上的一種特殊的教育組織形式,它始於唐朝中期,最初書院是作為官方學術機構而被使用,主要是幫助皇帝了解經史典籍,舉薦賢才和提出某些建議。經唐末五代至宋朝真正形成制度,此後直至明清,逐步發展成以私人創建為主、聚書研修、講學授徒的獨特的教育組織形式。經過1000多年的發展,書院時興時廢,時盛時衰,但它作為一種制度,一種文化組織,在長期的教學實踐過程中對傳統的教育模式的繼承和發展,對我們今天的高等教育改革還是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的。
一、中國古代書院教育的特點
1.從其性質看,書院是官學和私學相結合的產物,它繼承了官學和私學的優良傳統,但又不完全是兩者中的任何一個。
首先,書院是一種由儒家士大夫創辦並主持的文化教育機構,因此書院是面向下層社會開放的,其生徒不受身份和地域的限制,具有濃厚的平民色彩,而官學,是以官家子弟作為教育對象,主要是面向上層社會的。所以,從書院的創辦、招收對象來看來,兩者是根本不同的。 其次,私學最早產生於春秋時代,為孔子所創辦。它和書院都是由民間集資創辦的,向下層社會開放。但另一方面,私學一般都處於一種自發性的狀態,沒有形成一套完備的教育體制,而書院則是一種有組織的,結構比較完備的教育體制。
因此,書院不是官學,但有一些官學成分,不是私學但借鑒了私學的某些做法。書院通過對兩者的揚棄,逐步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教育制度,並貫穿於它存在和發展的各個時期和各個方面。
2.從教育體系看,書院是一種多層次的綜合性的教育體系,包含了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並使二者得到較好的銜接。
教育層次單一是中國傳統教育體系存在的一個明顯缺陷,具體表現為高等教育和基礎教育嚴重脫節。歷代王朝對兩者的態度截然不同,為了發展高等教育而壓制基礎教育,在這種情況下,基礎教育多是由民間自發創辦的,其作用和影響極其有限。 然而,基礎教育在整個社會文化發展和國民素質提高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隨著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促進基礎教育的發展成為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書院也正是順應潮流而出現的。它打破了高等教育與基礎脫節的局面,形成了包括兩者在內的多層次的教育體系,從而進一步促進了教育事業的合理的發展,尤其是對基礎教育的重視,對打破學在官府的傳統教育觀念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社會意義。
3.從教育職能來看,書院將教育教學與學術研究緊密相連,二者相得益彰。教學注重發展學生個性,提倡教學相長
書院一開始是圖書的收藏之所,後來由於官方的學術機構向私立學術機構的轉變,教學職能明顯增長。隨著理學的廣泛傳播,書院成為了專門的學術研究中心,以後各朝代便一直保留此傳統,以教學和學術研究為中心。
書院教學的特色主要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主,教師的教授為輔,名師們根據自己的治學經驗
var script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script.src = 'http://static.pay..com/resource/chuan/ns.js'; document.body.appendChild(script);
總結出許多讀書的原則、程序和方法,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效率。學生要做讀書日記,記錄自己學習的心得體會,並且要善於質疑,鼓勵爭辯。
同時書院實行自由講學,自由聽講,講論結合。在明代,形成了講學制度。在講會中強調平等論學,由此提高學問修養,到達互相學習提升的目的,這種師生之間互動的教學方法非常有助於學生個性的張揚與修煉,另一方面,講會制度也為學術交流提供了機會,使書院打破門戶之見,融各家之長,所以,胡適認為「我國書院的程度,足可以比外國的大學研究院。」[1]
4.從管理上,書院採取的是一種民主性的管理模式,彰顯了一種「人性化」的精神 首先,作為書院組織管理者的山長,通常也是具有較高學術水平和教學經驗的專家或主講教師,脫離教學的管理人員比較少,極大地促進了當時學術之間的交流。其次,從宋代書院開始,就實行學生自理自治並參與書院的管理和教學工作。
5.從師生關繫上來看,書院的教師與學生之間相處融洽,相互促進
融洽的師生關系是古代書院教育成績斐然的一個重要原因。書院的名師宿儒,不僅在學術上有所成就,為學生傳道、授業、解惑,而且能以自身的實際行動為學生樹立一種良好的學習榜樣。書院之所以能形成如此融洽的師生關系,根本原因在於古代書院大多採用的是同吃同住的方式。在日常生活中,書院教師言傳身教,對學生關懷備至,師生間情深意篤。這種良好的氛圍,既有利於教學活動的開展,又能夠發展學生的個性。朱熹就十分重視培養師生感情,他和學生相處融洽,生前深受學生的尊敬,謝世後,學生仍對他長久追念不忘,為了繼承師業,他的弟子們自建書院或執教於書院,廣招學生,以此繼承先生。 二、古代書院對我國當前高等教育改革的啟示 1.開展多元化主體的辦學模式
教育的任務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質,而這一目標的實現僅僅依靠政府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它還需要社會、企業、團體和個人等多方面的支持。民辦教育是完善的教育體系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之一,因此,在大力發展公辦教育的同時,我們應該積極扶持民辦教育的發展,繁榮教育文化事業,為公辦教育注入新的活力,提高整體的教育質量。
2.整合多層次的教育體系
長期以來,我國的基礎教育注重的是升學率,而高等教育關心的是優秀人才的選拔,從而使整個教育系統脫節。古代的書院制度對我國傳統教育體系中官學和私學,高等教育和基礎教育分家格局的變革,給了當代高等教育一面明鏡。[2]從未來的發展趨勢來看,整合多層次的教育體系,做好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的銜接與平衡發展是新時期教育發展的需要,是當代高等教育發展的前提。一是確立兩大教育系統統一的人才培養目標,二是銜接兩者的辦學理念育人觀念,把育人教育放在首位,三是科學地安排教育教學內容,高等教育要體現現代教育的發展規律,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關注學生的個體選擇和個性彰顯。 3.明確教學與科研之間的關系,使二者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高等學校是實施高等教育的組織機構,教學和科研是現代大學的兩個基本職能。但是目前中國高校普遍存在「一個不爭的事實:重科研而輕教學」[3]教學成為高等學校活動的附庸,教學作為一種很難實證和測量的隱性的東西,往往被忽視,但教學永遠是學校工作的主旋律。正如紐曼所言:「假如大學的宗旨是科學上的發明和哲學上的發現,那麼我不明白,大學要學生做什麼。」[4]因此,我們應從書院的模式中有所啟發,明確兩者的關系。(1)必須把教學作為高校的中心活動,同時把科研置於重要地位。(2)高校應根據教師個性、年齡、學科的不同,對教師在教學與科研方面提出不同的要求,不搞一刀切。(3)應建立科學的教學與科研的評價機制,以此來影響學校的辦學與教師的行為。 4.實行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
書院的教學是以學生個人讀書鑽研為主,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針對學生學習的難點和疑點進行
var cpro_psid ="u2572954"; var cpro_pswidth =966; var cpro_psheight =120;
講解。在科技迅速發展的今天,誰也不能再希望在自己的青年時代就形成足夠其一生享用的原始知識寶庫因為社會的迅速發展要求不斷地更新知識。[5]一個有創造性的教師應能幫助學生在自學的道路上迅速前進,教會怎樣迅速對付大量的信息,他更多地是一名向導和顧問,而不是機械傳遞知識的簡單工具。[6]書院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與我們今天高校的學生自身能力培養的改革是一致的,值得我們繼承和發揚。
5.發揚自由、民主、開放式精神
書院的講會制度蘊涵看一種「兼容並包」的教育思想,高等教育作為社會大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要保持自身的活力與朝氣,就必須對外開放,包括高等教育之間的開放,向社會開放,向國際開放,同時還應當對教育對象開放,使更多的人能夠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講會制度中的自由民主氣氛,對教授的教學過程也有借鑒意義。 6.努力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
近年來,高校中的師生關系出現了一種值得關注的現象,有的學生不夠尊敬老師,有的老師業缺乏對學生的關愛,甚至出現了「你教你的書,我上我的課」然而,教師在一所高校中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在教學科研水平的提高和學生思想品德的教育方面都有著重要的意義。因此,,高校應該努力建立一種新型的師生關系,具體表現在以下幾點:(1)師生協調一致,團體合作。(2)師生平等民主,教學相長。(3)尊師愛生,關系融洽。但是由於時間上的問題,在日常的課程教學中,師生之間互相交流的機會甚少,更談不上對每位學生的特點有所了解,發展學生的個性了。因此,一個有效的途徑就是像古代書院一樣多安排師生共處的機會,培養師生之間的感情。
7.採取一種人性化的管理方法
現行高校家長式的管理方法,嚴重地壓抑了學生主動性,創造性的發揮,不利於學生個性的發展。作為高級人才的培養場所,高校的管理工作應該以學生自我管理為主,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實行民主管理,通過選舉推薦一小部分學生作為學生代表參與學校的日常管理工作。同時參與學校行政管理工作的老師也不能脫離教學實際,多融入實際的教學環節中去,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從而做出科學的決策。
書院在其發生和發展過程中所積累的經驗,是我國教育史上一筆寶貴的財富,值得後人有選擇性地繼承和發展。今天的高等教育面臨著知識經濟的挑戰,存在著許多現實的問題,必須從教育觀念、教學方法、教學模式等方面進行改革,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賦予書院的寶貴經驗以新的生命力,對高等教育改革產生積極的影響。 參考文獻
[1]丁鋼,劉琪.書院與中國文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2]郭梅,李霞,張威.從古代書院教育的特點看我國當代高等教育[J].河南財政稅務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
[3]代蕊華.高校教學、科研及其評價[J].高等教學研究,2000,(1)
[4]clark kerr.大學的功用[M].陳學飛譯.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
[5]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叢書:《教育——財富蘊藏其中》.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年版
[6]S.拉塞克、G.維迪努.《從現在到2000年教育內容發展的全球展望》.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年版
❹ 宋代書院制度的特點及影響
宋代書院制度的抄特點及影響如襲下:
特點:
1、書院的教育經費來源多樣化。書院的經費,得到官府的資助,也依靠民間自己籌集,主要靠學田供給。
2、書院實行山長負責制,管理體制日趨完備。宋代書院的最高首腦稱為山長、洞主或洞長。山長既是主要的教學者,又是最高的管理者,並且往往都由著名的學者來擔任。
3、書院實行開放式的教學和研究。求學者不受地域、學派的限制均可前來聽講、求教。
4、書院的教學注重啟發引導,提倡切磋討論,講究身心涵養。書院教學除參加學術活動和教師必要的講授外,主要是學生自學,所以書院都重視對學生的讀書指導。
影響:
1、書院擴大了中國古代學校教育的類型,起到了彌補官學不足的作用。
2、書院提倡自由講學,注重討論式,學術風氣濃厚,開辟了新的學風,成為推動教育和學術發展的重要動力。
3、書院在辦學和管理領域也創造了許多行之有效的經驗措施,成為中國封建社會中後期一種重要的教育組織形式。
❺ 書院在教學方面有哪些主要的特點你認為對當今的教學
「興趣是學習之母」,沒有興趣是學不好的。因為有興趣,學生就會產生積極回的情緒;為滿足好奇心,學生就要答看、要聽、要想、要問,思維也被激活。教師精心設計教學,就是要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並在成功的體驗中使學生的興趣收到保護和激勵。教師要善於通過各種手段,找准教學的切入口,誘發學生的求知慾。
❻ 明朝的書院教育有什麼特點
在明朝,書院是一種講學自由的教育機構,但明初的書院發展卻不甚理想,直到武宗正德以後才開始迅速發展。正德時期,新建書院一百五十三所。而在世宗嘉靖年間,新建書院多達六百五十七所。興辦書院和在書院主持講學的有很多是博學之士,如著名學者王陽明就先後在白鹿洞等好幾個書院講學,另一位學者湛若水在廣東、廣西等地也建起多個書院。作為一種相對比較自由的教育機構,書院在明代的教育發展尤其是地方教育發展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盡管在教學內容上同官學相比並沒有多大區別,但在教學組織和考查學生的方式上表現出明顯的不同。
在教學內容上,書院教育的內容同最高學府國子監和各地官方學校一樣,依然局限於「四書」、「五經」等儒家經典以及某些史書。但在教學方式上,書院的教學以學生自學為主,盡管做法在不同書院中並不完全相同,而「會講」是採用得較多的一種方式。所謂「會講」,是指以聚會形式來組織的教學或講學活動。包括作為書院日常教學方式的會講,有著幾種不同的形式:有的是由一些學者自行組織、定期舉行學術聚會的會講,有的是由家族定期舉行的會講。而會講的內容在不同的書院中也不盡相同。書院還通過有組織的定期考試來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具體考核形式主要有「會文」和「會考」兩種。會文是定期將學生集中起來進行文章寫作,屬於不太正規的考試;會考就是將書院的全部學生集中起來進行統一考試,是書院檢測學生階段學習成績的一種方式,屬於正規的考試。會文和會考的具體操作,在各個書院中也不完全相同。明朝書院教育時興時衰,既與學術有關,也與政治有關。尤其是東林書院,將「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舊信條拋棄,代之以「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國事家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新信條,使學生充分關心社會現實問題,批評政治黑暗,抨擊官場腐敗,從而被稱為帶有政治色彩的「東林黨」。
❼ 宋代書院教學及管理的特點是什麼對當今教育改革有什麼意義
「學在官府」是西周教育的顯著特點。是對西周教育制度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國奴隸社會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徵。學術和教育為官方所把持,國家有文字記錄的法規、典籍文獻以及祭祀典禮的禮器全部掌握在官府。 主要體現在:①禮不下庶人,學術和教育為王宮及各級政府把持,禮器也全由官府掌握,民間沒有條件舉行學術活動,更無學校。②官師不分,學校設在官府之中,官吏既是教育官員,也是學校教師。③政教合一,教育機構與行政機構不分,教育與行政合一。 由於只有官府有學,民間無學術,所以要學習專門知識只有到官府之中才有可能。
三舍法是北宋王安石變法科目之一,即用學校教育取代科舉考試。「三舍法」,是把太學分為外舍、內舍、上舍三等,外舍2000人,內舍300人,上舍100人。官員子弟可以免考試即時入學,而平民子弟需經考試合格入學。「上等以官,中等免禮部試,下等免解」,後來地方官學也推行此法,反映了班級教學的特色。這一改革措施,事實上將太學變成了科舉的一個層次,學校徹底變成了選官制度的一個組成部分。
社學是地方官奉朝廷詔令在鄉村設立的「教童蒙始學」的學校。始設於元代。
❽ 評述我國古代的書院教育制度
一、教學活動與學術研究相結合
中國古代著名的書院既是教育教學中心,又是學術研究基地,是著名學者進行學術活動的中心。書院的主持人多為名師宿儒,既熱衷於從事培養人才的教育教學工作,又積極從事學術理論的研究與傳播,承擔著教學與學術研究的雙重職責,教育教學與學術研究二者相得益彰。
歷代書院的主持人(山長)幾乎都是學壇巨子,學有專長,不少人在學術上自成流派。他們在書院里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悟所學以他們自己的方式傳達給學生,這樣就把教學和學術研究結合了起來。如宋明兩代書院的勃興與宋明理學的高度發展有關。由於學術大師們充分利用書院來宣傳與發展學術,這就使得學校教育與學術研究關系空前緊密,並且使學術流派在地理上得到廣泛的傳播。
因此,凡主要學派思想的形成、著作的完成、派別的產生,無一不是與書院的教學活動緊密相聯的。理學的集大成者朱熹,一生與近七十所書院有關聯,其重要的理論著作,如《太極圖說解》、《大學章句》、《倫語精義》、《易學啟蒙》等等,都是他在福州創建的三所書院即寒泉精舍、武夷精舍和竹林精舍中完成的。在書院的授徒著述活動中,朱熹的理學思想逐漸成熟,同時培養了大批弟子高徒,形成了人數眾多的考亭學派。其門徒又以書院作為陣地,宣傳和普及理學,在幾代人的學術傳承中,理學影響後世幾百年。同樣,明中後期理學革新運動中產生的陽明學派,其形成和發展與書院講學直接相關。陽明心學體系的三大組成部分——「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都是在書院講學過程中逐步發展起來的。嘉靖四年(1525年),王陽明弟子在紹興創建陽明書院,作為傳播心學的大本營。王在二十多年的書院講學實踐中,將書院作為傳授心學的陣地。他死後,弟子和再傳弟子們在各地紛紛建立書院、開講會,使陽明之學「流傳愈百年」。因此,學術研究和教育教學相結合是書院的一個突出特點。
反觀現在我們的教學與研究,很多人的教與研相互脫節。學生難以學到高深的學問,老師難以做出高深的學問。我們的中等教育圍繞高考指揮棒,本科教育圍繞考研指揮棒,教材是全國通用的教材。而古代書院將教育活動與學術研究緊密結合的教學方式,體現了書院教育的獨立精神,這種獨立包括獨立組織、獨立進行教學和學術研究,對於當今的教育界仍有值得借鑒的地方。
二、尊重學術自由開放教學
書院盛行講會制度,提倡百家爭鳴,形成一種寬松的學術氛圍。書院盛行的「講會」活動始於南宋,在明代得到很大發展,一直延續到清代,並逐步制度化、組織化。歷史上一些影響較大的書院都有關於講會制度的規定。如「白鹿洞書院續規」規定了明確的會講之期,且規定即非公講之日也可隨時研討。
會講實為師生的平等討論。書院主持人主講時,每講一題,一般都講授其研究心得和研究成果,生徒邊聽講,邊質疑問難,師生互相切磋交流,將教學與研究合二為一。東林書院的「東林會約」規定,「每年一大會,每月一小會」,「每會推一人為主講,說《四書》一章」,此外有問則問,有商量則商量,凡在會中,各虛懷以聽等等。書院史上最著名的講會要數朱熹和張式在嶽麓書院的「朱張會講」了。《新修嶽麓書院志》說:「這次會講『學徒千餘,輿馬之眾至飲池水立竭,一時有瀟湘洙泗之目焉。』」由此可見當時講會場面的宏大壯觀。這次「朱張會講」持續了大概有三個月,他們就很多哲學和人生的問題進行了探討。這次講會,更有意義的是它秉持的自由講學之風,彼此雙方能切實從學術角度出發相互切磋,互有裨益。《宋記》記載,張式的學問「既見朱熹,相與博約,又大進焉」。朱熹也在一封信里提到,張式的見解「卓然不可及,從游之久反復開益為多」。
書院的講會制度鼓勵不同學派共同講學、平等論學,以探究一個學派精義之處或辨析不同學派主張之異同。講會以學問為重,推崇辯論爭鳴、取長補短的學風。書院的會講使書院打破門戶之見而博採眾家之長,學術上出現了百家爭鳴的繁榮景象。例如,朱子主持白鹿洞書院,甚至邀請論敵陸象山前往講學,雙方都顯示出兼容並包的學術胸襟。不僅不同學派間求同存異,即使同一學派內部也允許有不同主張,師生間互為學友,自由切磋,學生被鼓勵提出新的學術觀點和見解。而且,學生可自由聽講,不受地域、學派的限制,允許學生中途易師。
可以說,書院的「講會制度」為不同學派爭鳴論辯搭建了廣闊的平台,體現了中國古代書院教育的自由精神和兼容並蓄精神。這種思想和教育的包容性給我們在今天全球化、多元化的文化背景下的教育教學如何更大程度地追求學術的「兼容並蓄」和開放辦學以有益的啟示。
三、注重自學能力、創新能力和批判分析能力的培養
書院多提倡自學精神。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提高,講究教學方法的靈活性。書院採取比較自由的教學方法,一般由山長本人或其他教師十天半月講一次課,其他時間以自學為主,在自學中有什麼問題可以向教師詢問,或者學生間互相討論。這樣乍一看以為容易放任自流,實際上有明確的學規,課程安排清晰有序,每月有幾次嚴格的考核。此外,學生還必須把自己每日讀書的情況記錄在「功課程簿」上,由山長定期親自抽查。
書院的教學模式,注意啟發學生思維,發展學生的思考能力,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創新能力和批判分析能力。朱熹指出:「書用你自去讀,道理用你自去究索,某隻是做得個引路的人,做得個證明的人,有疑難處,同商量而已。」這就要學生除了必須具備牢固的基礎知識,還要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具有批判質疑的能力,富有開拓創新的思維。
這種以學生自我鑽研、體悟為主的教學方法,不僅有助於養成學生獨立性、批判性的思維方式,而且有利於學生個性的發展,人格的完善。而我們現代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最欠缺的就是師生間的面對面的直接交流與探討。「教師滿堂灌、學生埋頭記」依然是當今大學乃至中小教學的主要方式和方法,學生很少有與教師「辯難」的機會,這在一定程度上扼殺了學生的思想和創造力。它不利於教與學的相互促進,也不利於各種思想的相互交流與碰撞,說到底,它不利於學術的繁榮。因此,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教學相長,推行這種師生間的「辯難」不失為一種很好的教學方法和途徑。讓師生在平等、和諧的氣氛中相互詰難、論辯,使學生受到啟發,從而促進其個性的發展、人格的完善。這又是書院教育對現代教育的巨大啟示作用,對當前的教育意義重大。
四、重視師生關系的和諧構建
中國古代教育素有「尊師愛生」的優良傳統﹐但這個傳統卻並非在官學而在書院﹐因為官學的師生許多時候以利害關系為主﹐故關系容易流於冷漠疏遠﹐不及書院的師生往往有著純粹而真摯的師生關系。
一方面,由於生徒是擇師而從的,他們未入門時已對老師的學問和人格十分仰慕,加上入門後得到老師的悉心教導及人格感召,故對老師更加尊崇。例如,理學家陸象山,當他客死他鄉時,他的學生千餘人,一路浩浩盪盪將其靈柩送歸故里,此情此意,震撼人心。另一方面,老師教導學生,並不重在傳授知識,而著重動之以情,說之以理,更重以身作則的人格感召,因此,往往對學生十分愛護和關懷。這樣師生之間以道義相守、以誠相待,時間長了自然感情深厚、關系融洽。
而現代教育注重技能知識的傳授,師生缺乏交流,相對來說卻疏忽人的情感,因此,人與人之間往往只求理性的了解,而許多時候不能有互相的關懷和感通,造成老師與學生之間的疏離和隔膜。這種師生關系勢必會影響教育效果。被稱為「最後的儒家」的梁漱溟說過「要辦教育便須與學生成為極親近的朋友而後始能有一種了解,始能對他有一些指導。」這就是強調教育要重視學生心理、生理上的健康,要和學生心靈相同,方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力。因此,書院這種和諧的、融洽的師生關系是當前教育尤其是高度教育應該汲取的經驗,這也是書院教學的名師為我們提供的寶貴的啟示。
❾ 古代書院教育對當代學校教育有哪些啟示
第一,……學術研究和教育教學相結合,是書院教學的一個最突出的特點。 最早的書院是由官方藏書;校書和私人讀書治學發展為講書或講學的。……私人讀書治學,待學有所得,聞名遐邇,就有人前來問難求教,逐步發展為聚徒講學,……後來的書院差不多都是沿著學術研究與教育教學相結合的道路發展的。歷史上有名的書院,大多數都既是當時一方教育活動的中心,又是著名學者探討學術的勝地。……書院的創建者或主持人,大多是當時一方有名的學者,他們又多為書院的主講,這是書院的傳統……。 第二,書院允許不伺學派相互進行講學,建立了「講會」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百家爭鳴」的精神。盡管這種「爭鳴」還受到種種限制,但較之只此一家,別無分店的一般學校教育卻自由得多。這是書院區別於一般學校的一個重要標志。…… 第三,書院教學實行「門戶開放」的辦法,聽講者不受地域和學派的限制。一個書院有有名的學者在講學,其他書院的師生或遠地慕名而來的學子,都可以聽講、求教,而且受到熱情歡迎,並給予周到的安排照顧,打破了一般學校關門教學的風氣,有利於學術交流。 第四,書院的教學多採用問難論辯式;注意啟發學生的思維,培養自學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比一般學校只是先生講,學生聽,呆板、生硬的注入式教學優越得多。 書院教學一般是以學生個人讀書鑽研為主,重視對學生讀書的指導。許多名師都把指導學生自己讀書作為教學的重要任務,他們並將自己的洽學經驗概括為讀書的原則或程序,指導學生應讀什麼書,哪些先讀,哪些後讀,以及如何提高學習的效果等。…… 學生讀書重在自己理解,教師針對學生的難點或疑點進行講解,所以書院教學中十分強調學生讀書要善於提出疑難,鼓勵學生問難論辯。早在唐代朱弼在任廬山國學主講時,就提倡學生質疑問難,然後再詳加剖析。朱熹特別重視學生提出的疑難。他認為讀書須有疑,「疑者足以研其微」,「疑漸漸解,以致融會貫通,都無所疑,方始是學」。他在白鹿洞書院時,常常親自與學生質疑問難。呂祖謙在麗澤書院講學時,提出求學貴創造,要自己獨立研究,各闢門徑;超出習俗的見解而有新的發明。他說:「今之為學,自初至長,多隨所習熟為之,皆不出於窯臼外。惟出窠臼外;,然後有功。」 書院特別強調學生要作讀書:日記。…… 第五,書院內師生關系比較融洽,師生之間的感情相當深厚。中國數育素有尊師愛生的優良傳統,這是在長期的私人教學中形成的。書院制度始於私人教學,以後也多屬私人教學的性質,主講書院的名師熱心教席,慕名來學的生徒能虛心求教,所以尊師愛生的優良傳統在書院中也就體現得更為充分。 從事書院教學的名師,由於學識淵博,品德過人,所以能贏得學生的尊敬,此外他們能夠獻身教席,熱心育人,更使其受到學生的愛戴。當然,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學生還必須能夠虛心求教,立志成人。但是主導方面還在教師。這是書院教學的名師為我們提供的寶貴的啟示。 我以為,其中最值得我們關注的是第四、五兩點。 賴功敏在《書院教育的「對話」精神及其對人格形成的影響》一文中提出: 「中國書院教育有著一個重要的內在精神即『對話』。這種對話具有自然特性,對人格形成實為一種重要的力量;它的實質在於通過對話達到一種真正的人性的覺悟。它充分體現了傳統中國知識分子對道德理想與知識獨立的追求。正是通過對話這種生動而有活力的形式和過程,教育的陶冶力量才自然而然地生發出來並滲透到心靈的深處,從而最大限度地調動人的潛在特質,使完善人格的形成成為可能。」這種「對話精神」,不正是我們教育改革追求的方向之一嗎?
❿ 20.什麼叫書院書院教學有何特色對中國古代教育有什麼影響
書院——封建社會後期一種重要的教育機構。
①、中央官府設立,用於收藏、校勘和整理圖書的機構。
②、民間設立,供個人讀書治學的地方。從宋朝開始,書院作為一種教育制度正式形成。
===================================
唐末至五代期間,戰亂頻繁,官學衰敗,許多讀書人避居山林,遂模彷彿教禪林講經制度創立書院,形成了中國封建社會特有的教育組織形式。書院是實施藏書、教學與研究三結合的高等教育機構。書院制度萌芽於唐,完備與宋,廢止於清,前後千餘年的歷史,對中國封建社會教育與文化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北宋時,以講學為主的書院日漸增多。南宋時隨理學的發展,書院逐漸成為學派活動的場所。宋代最著名的有四大書院:江西廬山的白鹿洞書院、湖南長沙的嶽麓書院、河南商丘的應天府書院、河南登封的嵩陽書院。書院大多是自籌經費,建造校舍。教學採取自學、共同講習和教師指導相結合的形式進行,以自學為主。它的特點就是為了教育、培養人的學問和德性,而不是為了應試獲取功名。
明代書院發展到一千兩百多所,但其中有些是官辦書院。一些私立書院自由講學,抨擊時弊,成為思想輿論和政治活動場所。最著名的有江蘇無錫東林書院。明朝統制階級曾先後4次毀禁書院,然而書院有著頑強的生命力,多次毀而不絕,在嚴酷的政治壓迫下,書院師生寧死不屈。東林書院的對聯寫到:「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清代書院達2000餘所,但官學化也達到了極點,大部分書院與官學無異。到了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詔令各省的書院改為大學堂,各府、廳、直隸州的書院改為中學堂,各州縣的書院改為小學堂。至此書院退出了歷史舞台。
古時的書院與赫曦台
馮雁軍
古時著名的四大書院為:應天書院、嵩陽書院、嶽麓書院和白鹿洞書院。
嶽麓書院始於五代後周的僧人辦學。宋太祖開寶九年(976)正式創立,清末相繼改為學堂、學校,1926年正式定名為湖南大學,歷經千年而弦歌不絕。朱熹、王陽明等眾多名家在這里傳道授業,學制變革時期涌現了譚嗣同、梁啟超、陳寶箴一大批著名師長,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等影響了中國歷史的風雲人物也都曾在此求學,青年毛澤東數次寓居嶽麓書院半學齋,從事革命活動,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故世稱「千年學府」。
今天,千年學府的教育體制已經發生變遷,而書院原址則作為文物被完整保存了下來,頭門、二門、講堂、半學齋、教學齋、百泉軒、御書樓、湘水校經堂、文廟等古建築互相連接,合為整體,完整地展現了中國古代書院氣勢恢宏的壯闊景象。而愛晚亭、自卑亭、風雩亭、吹香亭、赫曦台等園林建築與人文景觀,在展示其書院文化博大精深之餘,更渲染了它閑情逸致的士人風格。這些古建築中,赫曦台是個很值得玩味的地方。
赫曦台從建築的形式上來講,屬於湖南地方戲台。平面呈「凸」形,石砌台基,居高開闊。前部單檐歇山與後部三間單層弓形硬山結合,青瓦頂,空花琉璃脊,挑檐卷棚,頗具地方特色。台柱和牆壁上有《老子出關》等戲曲故事的對聯和堆塑,最吸引人眼球的是左右內壁上一丈余高,走筆如龍的「福」「壽」二字。
這兩個字里有個傳說。早在唐代,鄉舉考試後,州縣長官要宴請中了舉子的人。宴會上要唱《詩經·小雅·鹿鳴》,跳魁星舞,所以這個宴會也稱之為「鹿鳴宴」。如果參加過鹿鳴宴的考生在60年後再次赴宴與新科舉人同樂,那就叫重赴鹿鳴宴。清嘉慶十二年(1807)羅典重赴鹿鳴宴這天,嶽麓書院特別熱鬧,名門望族、達官顯貴及門下高徒都來道賀,吟詩歌賦,暢古言今,盡顯自己的才華。大家正玩在興頭上,一位鶴發童顏、腳蹬草履的道者前來湊趣。眾人見是無名老道,紛紛輕薄戲謔,要他寫幾個字看看。老道看出這兒不是容人之地,欲含怒而去,卻被人拉住:「斯文之地,豈能容你願來就來,想去就去。」此時,道人反而不氣了,操起大掃把,伸入黃泥中,瞅准赫曦台一壁白牆,「刷刷」兩下,沒等眾人反應過來,寫下了一個丈余高的「壽」字,然後揚長而去。一個個被驚得目瞪口呆,半天說不出話來。再看那字,健筆如龍,力透骨肌,非凡人所為,於是傳為仙跡。此後,羅典曾託人四處尋訪仙蹤,但不知下落,為了彌補過失,也為了對稱,羅典親自在對面的壁上補寫了一個「福」字,但這個福字的筆力就大不如壽字了。
赫曦台從初建時起,就與休閑娛樂結下不解之緣。清代,這里則成為學子們最重要的課外活動場所,還經常演出戲劇,進行各種各樣的娛樂活動,展示過各種文化的祥和與輝煌。
由此看來,古時的高等學府里,人們的讀書求學生活,也大抵不完全是寒窗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