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SRT是什麼的縮寫
大學生研究訓練計劃(Students Research Training,簡稱「SRT」計劃),是針對在校本科生開展的科學研究訓練項目,是在本科教育階段實施實踐教學改革的一項措施。
在國外,有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實行的UROP計劃(大學生研究機會計劃)。UROP,意為Undergraate Research opportunities Program,即給本科生一個參與科學研究訓練的「機會」,MIT已經有70%的本科生在大學四年期間參加過這個活動。
在國內,清華大學首先借鑒UROP計劃,從1996年開始創建並實施的SRT計劃。目前已經有眾多國內高校開展了「SRT」計劃。
「SRT」計劃項目的形式是在教師指導下,以學生為主體開展課外科學研究活動。參加對象主要為本科生。「SRT」計劃實行導師和同學雙向選擇,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項目。與課堂教學相比,「SRT」計劃項目中涉及的知識領域更廣泛。在這個過程中能充分發揮學生的獨立工作能力和能動性,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敢於懷疑的批判精神。學生能做到「以我為主」,進行調查研究、查閱文獻、分析論證、制定方案、設計或實驗、分析總結等方面的獨立能力訓練,導師則發揮其主導作用。完成SRT計劃的學生可以獲得相應的學分和成績,其中達到一定水平的還可以取代其相關的課程設計乃至畢業設計(綜合論文訓練)。
「SRT」計劃的開展已經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以清華大學為例,從1996年到2002年,已設立「SRT」項目近1800項,參加學生人數4000多人。尤其是2002年,「SRT」計劃的項目立項數及參加學生人數(共設立「SRT」項目632項,參加學生人數達到1200多人)均已增至1996年的6倍多。2000年以來參加「SRT」計劃的同學目前有1000多人已經獲得課程學分,並涌現了一批優秀指導教師和優秀學生項目,如完成軟硬體研製並實際應用獲得好評、參加學術會議、發表核心刊物和SCI等文章、獲得專利、參加「挑戰杯」科展及系列賽事活動等。在清華大學的本科生中「SRT」計劃的參加比例已經達到了30%左右。
2. 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建設資金
(一)「本科教學工程」項目建設經費由中央財政、地方財政和高校自籌經費共同支持。中央部門所屬院校的「本科教學工程」建設項目和公共系統建設項目的經費由中央財政專項資金支持;地方所屬院校的項目列入國家「本科教學工程」的,建設經費原則上主要由地方財政或高校自籌經費支持。
中央財政專項資金按照統一規劃、單獨核算、專款專用的原則,實行項目管理。財政部將會商教育部制訂《「十二五」期間「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和教學改革工程」專項資金管理辦法》(另發)。地方教育、財政主管部門或高等學校應制訂相應的專項資金管理辦法。項目承擔學校和單位根據相應專項資金管理辦法,具體負責經費的使用和管理。
(二)鼓勵各地方根據區域經濟發展特點,在做好「本科教學工程」國家級項目的基礎上,積極籌措資金設立省級「本科教學工程」項目,支持本地高等學校提高質量。鼓勵各高等學校根據學校特色,積極籌措資金設立校級「本科教學工程」項目。
(三)教育部成立「本科教學工程」領導小組,決定「本科教學工程」的重大方針政策和總體規劃。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具體負責「本科教學工程」的日常工作。各地教育主管部門和項目承擔學校應指定相關部門作為專門機構,統籌負責本地、本校「本科教學工程」項目的規劃和實施。
(四)領導小組辦公室根據「本科教學工程」建設目標和任務,制訂、發布項目指南和規劃方案。學校建設項目的立項主要考慮高校布局、辦學特色和改革基礎等因素,採取規劃布點的方式,減少項目評審,充分體現加強省級教育統籌和高校自主規劃的思路。公共系統建設項目主要採用委託的方式審核立項。堅持立項公平公正,規范評審程序,實現陽光評審。加強立項監督,實行全程公示。
(五)項目承擔單位按照統一部署,根據「本科教學工程」的總體目標和任務,依據所承擔項目的要求,在充分調查研究論證的基礎上,確定項目建設實施方案,組織項目實施,並保證項目建設達到預期成效。
(六)成立「本科教學工程」專家組,負責項目審核立項、咨詢檢查、績效評估。領導小組辦公室根據專家組意見,對有關地區或單位的項目、資金數量進行調整。
(七)項目資金的管理和使用情況應接受教育部及財政、審計等部門的檢查、審計。
(八)項目建設完成後,領導小組辦公室組織專家會同相關部門分別組織驗收。「十一五」期間的「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項目,要繼續按照立項方案進行建設。教育部將在適當時候,根據項目性質和特點,分別組織檢查驗收。
3. 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介紹
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簡稱「本科教學工程」,該工程項專目將以質量屬標准建設為基礎,探索建立中國特色的人才培養國家標准。中央財政將安排專項資金支持「本科教學工程」5個方面的內容建設。2011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印發了「本科教學工程」實施意見,正式啟動了「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
4. 你是怎麼看待現在的大學教育的究竟是不是混日子
教育部發布關於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意見,文件要求,嚴把考試和畢業出口關,加強考試管理,嚴肅考試紀律,堅決取消畢業前補考等「清考」行為。
嚴把考試和畢業出口關。完善過程性考核與結果性考核有機結合的學業考評制度,綜合應用筆試、口試、非標准答案考試等多種形式,科學確定課堂問答、學術論文、調研報告、作業測評、階段性測試等過程考核比重。加強考試管理,嚴肅考試紀律,堅決取消畢業前補考等「清考」行為。
加強學生體育課程考核,不能達到《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准》合格要求者不能畢業。科學合理制定本科畢業設計(論文)要求,嚴格全過程管理,嚴肅處理各類學術不端行為。落實學士學位管理辦法,健全學士學位管理制度,嚴格學士學位標准和授權管理,嚴把學位授予關。
一是加強基層教學組織建設。基層教學組織是夯實人才培養工作的組織基礎。通過加強教研室、課程模塊教學團隊、課程組等基層教學組織建設,制定完善相關管理制度,激發基層教學組織活力。
二是完善教師培訓與激勵體系。加強高校教師發展中心建設,重點面向新入職教師和青年教師,開展崗前和在崗專業科目培訓,提升教學能力。鼓勵高校為長期從事教學工作的教師設立榮譽證書制度,鼓勵社會組織對教師出資獎勵,營造尊師重教良好社會風尚。
三是健全助教崗位制度。通過明確助教崗位職責要求,完善選拔、培訓、評價、激勵和反饋的全流程助教崗位管理制度,不斷強化助教隊伍建設。
四是完善教師考核評價制度。突出教育教學業績在績效分配、職務職稱評聘、崗位晉級考核中的比重,明確各類教師承擔本科生課程的教學課時,切實落實教授全員為本科生上課的要求,推動教授到教學一線為本科生講授基礎課和專業基礎課。
5. 多所高校更名引熱議,更名是否會提升教學和辦學的質量
今天的中國社會已經形成了以名擇校的習慣思維。人們普遍認為,名校的質量高於名校,名校的質量高於名校,學術類院校的質量高於應用(職業)類院校的質量,這自然導致了大學更名的熱潮。實際上,這是社會和高校對高質量發展的片面認識和盲目行動。真正的高質量發展,是不同層次、不同類型高校辦學目標的適宜性,是與辦學效果的一致性,即高校辦學質量的提高,而不是辦學水平的提高和類型的轉變,這是高等教育發展與高校發展不能混淆的問題。
校名作為大學文化和精神的象徵之一,不僅能向社會傳遞辦學特色的信息,而且能給社會以積極的心理暗示,增強社會對學校的認同。尤其是對於歷史悠久的大學來說,它們的名字也承載著歷史,彰顯著傳統,寄託著情感,激勵著師生。如果隨意更改校名,不僅是對師生的不尊重,更是對優良傳統的漠視。
6. 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辦學歷史
我國教育事業已經站在從教育大國向教育強國、從人力資源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邁進的新的歷史起點上。高等教育作為科技第一生產力和人才第一資源的重要結合點,在實現「由大到強」的轉變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從總體上看,我國高等教育還不完全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同國際先進水平相比還有差距。在這樣一個重要節點上,啟動實施「本科教學工程」,要緊緊地把握住三點:一是在思路上,要全面貫徹落實胡錦濤總書記在慶祝清華大學建校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和教育規劃綱要,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大力提升本科人才培養水平。二是在定位上,要充分發揮國家級項目的引領、示範、輻射作用,以點帶面,整體推進。三是在內容上,要緊緊抓住影響本科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領域、薄弱環節和突出問題,力爭取得重點突破。
教育規劃綱要明確提出,「提高質量是高等教育發展的核心任務,是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基本要求」,要「全面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胡錦濤總書記在慶祝清華大學建校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強調,不斷提高質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線,必須始終貫穿高等學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各項工作之中。為貫徹落實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教育部正在抓緊研究制定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意見。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總體框架下,「本科教學工程」定位本科人才培養,進一步引導高等學校適應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推動社會和諧進步的要求,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大力提升本科人才培養水平。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核心是大力提升人才培養水平,為此,必須要注重整體推進,牢固確立人才培養在學校各項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和本科教學在大學教育中的基礎地位,緊密圍繞優化結構布局、改革培養模式、創新體制機制、健全質量保障體系等全面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引導各級政府和高等學校把教育資源配置、學校工作著力點集中到強化教學環節、提高教育質量上來。啟動實施「本科教學工程」就是要發揮國家級項目在教學改革方向上的引導作用、在教學改革項目建設上的示範作用、在推進教學改革力度上的激勵作用和在提高教學質量上的輻射作用,以點帶面,整體推進,調動地方、高等學校和廣大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在高等教育戰線師生員工的積極參與和社會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下,形成共同關注、共同推進本科教育教學改革的新局面。
「本科教學工程」定位於本科人才培養,突出本科教學改革,特別是要針對高校專業結構不盡合理、辦學特色不夠鮮明、教師隊伍建設與培養培訓薄弱、大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不強等關鍵領域、薄弱環節和突出問題上,通過一段時間的改革建設,力爭取得明顯成效,更好地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應用型人才、復合型人才和拔尖創新人才的需要。通過啟動實施「本科教學工程」,重點抓五個方面:一是抓基礎,研究制定人才培養標准;二是抓龍頭,推進專業綜合改革;三是抓保障,推進優質資源建設共享;四是抓重點,強化實踐教學;五是抓關鍵,提高教師教學能力。
7. 本科生教育
一、日常教學運行
(一)教學工作平穩有序
2012年全年開設課程總門數為1022門,其中春季學期474門,秋季學期548門。主講教師總人數為1108人,其中春季學期544人,秋季學期564人。教授授課250門,副教授授課494門,教授承擔本科課程占總課程數的24.46%。各學院為本科生上課的教授(60歲以下)為163人,佔60歲以下教授總數的95.88%。
在考試管理工作中,順利完成了各項考試安排,嚴格執行考試標准,嚴肅考風考紀,努力促進良好學風形成。
(二)學籍管理服務到位
截至2012年10月,共有在校本科生8395名。完成了2146名學生的電子注冊、2046名畢業生的審核、證書發放和注冊工作。411名學生獲得免試推薦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資格。段豐娟獲得北京市教委2012年度學籍學歷管理先進個人。
二、教學建設與改革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項目建設為龍頭,堅持以人為本,統籌兼顧,積極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加強教學內涵建設。在特色專業、精品課程、教學團隊、教學名師與精品教材等方面,加大建設力度,明確重點目標,獲得教育部「本科教學工程」建設項目資助經費1000萬元。
(一)專業建設
2012年,學校根據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12年)》、《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設置管理規定》及《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新舊專業對照表》完成了本科新舊專業的對照整理工作,整理後學校共有49個本科專業。以實施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和「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建設為契機,有步驟、有計劃地開展專業綜合改革。石油工程、安全工程、測繪工程和土地資源管理等4個專業獲得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試點專業;石油工程、安全工程和測繪工程等3個專業獲得教育部「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支持,材料科學與工程、地球物理學和地下水科學與工程等3個專業獲得了校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支持。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通過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有效期延長申請,這對於提高學校工程人才培養質量、推動學校本科教育與國際工程教育接軌具有重要意義。
(二)教材建設
學校積極進行教材建設,制定了教材建設管理辦法等綱領性文件,對教材管理、編寫、選用、評選等做出規定,從制度上保證了教材建設的有序進行和順利開展。2012年,學校共資助出版12本教材;立項8本教材;《基礎礦床學》(薛春紀)和《結晶學與礦物學》(李勝榮)2本教材獲得第一批「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國家級規劃教材書目。
(三)課程建設
制定精品課程建設計劃,有計劃、有步驟地申報國家級精品課程。《走近地球》(顏丹平、程捷主講)和《玉雕與玉器》(郭穎、余曉艷主講)2門課程獲得教育部2012年度精品視頻公開課第二批建設選題名單。
(四)教師教學能力建設
2012年,學校啟動首屆校級教學名師的評選,共評選出許虹、周訓和黃文輝等3名校級教學名師;推薦許虹和周訓2名教師參加北京市教學名師獎的評選,其中許虹獲得第八屆北京市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稱號。與教學名師培養體系相銜接的新教師教學上崗培訓、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比賽得到進一步深化。圓滿完成了第十二屆新教師上崗培訓活動,共有23名教師順利結業;根據新教師的培訓體會,編輯完成了第十二屆《新教師教學上崗培訓心得體會匯編》。啟動第十三屆新教師上崗培訓活動,共有27名教師參加本期培訓。22名從各學院(部)脫穎而出的青年教師參加了學校組織的「第八屆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比賽」,其中一等獎1人,二等獎3人,三等獎6人。
(五)教學研究與改革
學校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積極推進教改項目的立項和教學成果的培育,「以立項促改革,以教改促成果」。2012年,學校共資助校級教改重點項目9項,一般項目36項,名師配套項目6項;在北京市支持中央在京高校共建項目中,共有3個專業綜合改革項目、5個教改項目、5個精品教材項目、2個教學名師項目、1個基地建設項目獲得支持。組織評選了2012年校級教學成果獎,其中一等獎15項、二等獎15項、三等獎20項。
三、實踐教學
(一)實踐教學平台
實習基地是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實驗室,學校不斷加強實習基地建設,完善實習經費管理辦法,為實踐教學工作順利開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2012年,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雲南有色資源集團工程實踐教育中心和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中煤平朔煤業有限責任公司工程實踐教育中心獲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建設項目。雲南有色資源集團、中煤平朔煤業有限責任公司、北京建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遼河油田分公司獲國家級工程實踐中心建設項目。
(二)校外實習
校外實習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關鍵環節,學校每年集中安排低年級本科學生的校外實習任務。2012年,學校共有1272名學生赴北戴河進行地質認識實習,1070名學生赴周口店進行地質教學實習,另外還接待了青海大學80餘名師生和內蒙古農業大學30餘名師生在周口店的地質實習。學校長期以來依託自身優勢資源強化國際合作,跨境地質實習逐步形成規模,開拓了學生的國際視野。2012年,學校共安排33名學生赴韓國、越南、納米比亞和中國台灣等地進行跨境地質實習和交流,同時接待了40餘名來自韓國、越南、納米比亞、俄羅斯和中國台灣等國家和地區的學生來學校交流並在北京周邊進行地質實習。
(三)學科競賽
為進一步推進創新人才的培養工作,培養學生實踐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學校持續加大對學科競賽的關注與投入。截至2012年12月16日,學校本科學生參加校級以上學科競賽26項,共獲校級以上獎勵(不含校級)187項。在第二屆全國大學生地質技能競賽中,學校共獲得3個單項一等獎,並獲團體一等獎。
(四)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
學校非常重視大學生科研創新活動的開展,投入專項經費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學校整合優勢資源建設了7個校內大學生創新實踐基地,為學生創新活動的開展提供平台。2012年,共立項支持創新創業訓練項目357項,其中國家級150項,北京市級22項,校級185項,經費總額達237.35萬元。參加項目的學生以第一作者發表論文40餘篇,其中核心期刊以上11篇。創新實驗項目的開展有力地推動了學校的教學改革,加強了對學生實踐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五)畢業設計(論文)
本科畢業設計(論文)是大學四年教育的重要環節之一,也是檢驗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有效手段。2012年,參加本科畢業設計(論文)的應屆學生為1960人。畢業設計(論文)選題來自科研、教育、生產等方面,所佔比例分別為61.5%、9.1%和10.6%。指導本科畢業設計(論文)的教師共507人,其中具有高級職稱的指導教師比例為65.9%。在優秀學士學位論文評選中,共遴選出校級優秀學士學位論文8篇。
四、教學質量監控
(一)教學質量監控
2012年,學校堅持執行春季學期和秋季學期的期中教學質量檢查,對檢查中發現的問題,及時與院(部)溝通,在分析各院(部)檢查總結報告的基礎上,發出學期檢查通報,做到有安排、有總結、有提高。嚴格執行領導幹部聽課制度和學校、院(部)和教研室三級聽課制度,為教學管理部門提供了很好的第一手教學信息。
(二)教學督導工作
為了加強課堂教學工作,提升教師教學能力,根據本科教學督導組的職責和2012年度督導組的工作要點,全體督導員按既定分工范圍,以隨堂聽課為主,參與了各院(部)與本科教學相關的多項活動,累計聽課130多人次,抽查審核畢業論文130餘份,參加多次新教師培訓活動,發現和解決了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及時與有關院(部)、教研室交換反映相關意見或建議,對教學質量的提升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三)教學系列評優
為進一步加強課堂教學質量,提高教學效果,激發教師的教學積極性,學校組織完成2012年本科教學系列評優工作,地球科學與資源學院、能源學院和珠寶學院3個學院獲得本科教學管理先進單位獎;30名教師獲得「本科教學優秀獎」,其中一等獎8人,二等獎11人,三等獎11人。匯總3個先進管理單位的經驗總結和8名「本科教學優秀獎」一等獎獲得者的工作體會,編輯了《教學系列評優先進事跡匯編(十二)》。
(四)學生評教
在教學質量評價過程中,學校更加註重學生評教對教學質量評價的重要意義。2012年組織全校本科生對2012年春季學期和2012年秋季學期全體上課教師進行了網上評價,累計參評學生140604餘人次,學生參評率達到95.75%。根據學生評教數據以及學生對教師課堂教學的評語進行整理分析,完成了2012年春季學期和2012年秋季學期的《課堂教學質量評價結果》;對暑期189名教師的實習、實驗課教學進行質量評價,完成了《實踐教學質量評價結果》。評價結果及時反饋至學院和教師本人,為教師改進教學方法提供了重要的參考數據。
(五)基礎資料收集
學校重視基礎資料的收集和編輯工作,堅持翔實、客觀地記錄本科教學工作的基本情況和教學研究與改革成果。完成《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2年教學基礎資料匯編》;完成並上報市教委《北京地區本科高等學校教學質量狀態核心數據採集表》和《北京高等學校教育質量分析報告》;完成並上報教育部《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2年本科教學質量報告》。
五、附錄
表1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本科新舊專業整理審核匯總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中國地質大學年鑒.2013·北京
註:1.專業代碼後帶「W」的表示目錄外專業;
2.專業代碼後帶「Y」的表示引導性專業;
3.專業代碼後帶「*」的表示目錄內需一般控制設置的專業。
數據來源:《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關於報送現設本科專業整理結果的函》(中地大京函字〔2012〕123號)。
表2 2012年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本科招生專業
續表
續表
註:1.專業代碼後帶「W」的表示目錄外專業;
2.專業代碼後帶「Y」的表示引導性專業;
3.專業代碼後帶「*」的表示目錄內需一般控制設置的專業。
表3 2012年全年開課情況
續表
表4 2012年在校生統計
續表
註:數據統計時間截至2012年12月31日。
表5 2012年應屆本科生畢業、學位授予情況
續表
註:數據統計時間截至2012年12月31日。
表6 2012年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試點專業
數據來源:《教育部辦公廳關於公布第二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高校學科專業名單的通知》(教高廳函〔2012〕7號)。
表7 2012年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業名單
數據來源:《教育部關於批准實施「十二五」期間「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2012年建設項目的通知》(教高函〔2012〕2號)。
表8 2012年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情況
數據來源:《教育部辦公廳關於公布2011年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結論及有效期延長申請審核結論的通知》(教高廳函〔2012〕5號)。
表9 2012年正式出版教材匯總表
表10 2012年教材立項匯總表
續表
數據來源:《關於公布2012年度教學研究與教學改革項目評審結果的通知》(教發〔2012〕29號),表中註明「*」的項目為自籌經費項目。
表11 2012年國家級規劃教材匯總表
數據來源:《教育部關於印發第一批「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國家級規劃教材書目的通知》(教高函〔2012〕21號)。
表12 2012年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建設選題名單
數據來源:《關於公布2012年度精品視頻公開課第二批建設選題名單的通知》(教高司函〔2012〕91號)。
表13 2012年北京市教學名師獎名單
數據來源:《北京市教育委員會關於公布第八屆北京市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獲獎名單的通知》(京教高2012〕14號)。
表14 2012年校級教學名師獎名單
數據來源:《關於公布2012年校級教學名師獎獲獎名單的通知》(中地大京發〔2012〕71號)。
表15 2012年第八屆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比賽獲獎名單
續表
數據來源:《關於表彰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第八屆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比賽獲獎教師和單位的決定》(中地大京發〔2012〕104號)。
表16 2012年校級教改項目
續表
續表
數據來源:《關於公布2012年度教學研究與教學改革項目評審結果的通知》(教發〔2012〕29號),表中註明「*」的項目為自籌經費項目。
表17 2012年校級教學成果獎獲獎名單
續表
續表
續表
數據來源:《關於公布2012年校級教學成果獎獲獎名單的通知》中地大京發〔2012〕89號。
表18 2012年北京市支持中央在京高校共建項目明細表
表19 2012年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名單
數據來源:《教育部關於開展「本科教學工程」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建設工作的通知》(教高〔2011〕7號)及《教育部關於批准實施「十二五」期間「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2012年建設項目的通知》(教高函〔2012〕2號)。
表20 2012年國家級工程實踐中心名單
數據來源:《教育部等部門關於建設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的通知》(教高〔2012〕8號)文件。
8. 如何評價《中山大學關於全面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提高
提高教學質量的方法頗多,我們要因材施教,實事求是地採取適合本校條件、情況的版具體措施來完權善常規教育教學。然而,提高自我,研究課標,活化教材,融洽師生關系,活躍教學氣氛,優化課堂結構,狠抓落實,始終是行之有效的重要方法。只要付諸具體行動,持之以恆,我們的教學就一定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9. 高考綜合改革的「3+2+1」模式是什麼意思
3+1+2模式中的3是指語文、數學、外語,是必選課;1和2是指:如果孩子選擇了一門文科課程,那麼接下來就要選兩門理科課程;如果孩子選了一門理科課程,那麼接下來就要選兩門文科課程。從選課的這種規定上大家可以看出,孩子選課時要費一番思量的不是3,而是1和2。這里就孩子如何選擇1和2談點筆者的看法。
1.把興趣擺在選課的首位。選課程而不考慮興趣,對學生來說,是盲目的;就以後的學習過程來說,是痛苦的。常言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選課時,學生必須充分考慮自己的興趣。興趣偏文,多選文科課程,理科選自己感到容易學好的課;興趣偏理,多選理科課程,文科選自己感興趣的。這是選課的首要原則。
從我國每年各大學錄取的研究生比例上看,理工類專業比文史類專業要多得多;但從錄取難度上看,理工類和文史類相差不大。因此,考生在高一選科時,這個問題也要多多少少考慮一下。常言道: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對現在的高中生來講,高一選科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在給你以後的人生選擇一條適合你自己的人生道路:高一選對了,你以後的人生會很精彩;高一選錯了,你以後的人生可能會黯淡無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