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專生的德育課怎麼上最好有教案急啊急
德育活動課教案
借我一雙慧眼
——崇尚科學、反對迷信
一、教學設計說明:
1、 指導思想
從學生需要、 情感、 興趣出發,通過德育實踐活動,為學生提供獨立思考和自主選擇的道德實踐機會,使他們在實踐活動中不斷提高道德認識,培養道德情感,促進自身的品德發展。
2、 整體思路
根據青少年群體的心理特點,針對校園出現的現代迷信問題,通過活動,幫助學生正確發展好奇心,培養科學精神,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
二、教學分析:
1、 活動課內容分析
迷信思想在青少年中的傳播,給他們身心健康發展帶來很大的危害。本次德育活動課,針對這些問題,幫助學生遠離迷信,追求健康生活。
2、 教學對象分析:
青少年普遍對新事物好奇,但心理發育還不夠成熟,成長過程中有很多不確定性,又急於知道自己未來,特別是當學生面對升學、考試等多方面壓力時,有時會對前途感到茫然,以命運預測為代表的現代迷信,正好符合了他們在這特殊時期的心理需要。傳統迷信已經難以使青少年相信,而披著「科學」外衣的迷信卻頗受青睞,這說明青少年內心對科學是崇尚的,只要撕下現代迷信的偽科學性面具,讓學生感受到真科學的力量。
三、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通過活動形成對世界的正確認識,了解科學知識,提高辨別是非的能力。
2、 過程與方法
通過課前准備和課堂展示的實踐過程,使學生掌握認識世界的科學方法
3、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此次德育實踐活動課,使學生形成崇尚科學,反對迷信的情感和態度。
四、教學重點:
使學生認識到校園迷信對青少年的危害。
教學難點:
揭露現代迷信的偽科學性質。
五、教學媒體的選擇與使用:
選擇多媒體輔助教學
六、教學過程設計:
1、 課前
① 確定主題
針對校園中流行的星相、網上算命等現象,確立破除現代迷信、弘揚科學精神這一主題。
② 搜集資料
將學生根據性格、特長、興趣、愛好或以自願為原則分成四個小組。第一小組負責調查校園迷信的現狀,設計好情況調查表,並對調查情況歸納整理;第二小組分析校園迷信的危害;第三小組揭露迷信真相;第四小組宣傳科學知識。
③形成成果
各組根據各自的內容以製作網頁、表演小品、演講等形式在課堂上展示成果。
2、課堂互動實踐過程
① 激發興趣,引入新課
第一組同學展示校園迷信流行現狀的調查結果,以及對周邊同學采訪、錄像等,引出話題,校園迷信的流行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現象。
調查表
班 級 姓 名
你認為校園中的哪些現象屬於迷信?
你認為這些迷信流行的原因是什麼?
你認為這些迷信的流行是否有危害?危害是什麼?
如何避免迷信在當代中學生中的流行?
校園中流行的常見迷信種類:
1、幸運數字
2、幸運顏色
3、星座
4、歪理邪說
5、電腦算命
6、面相與手相
7、名字與命運
②師生互動、突破難點
第三組派代表組織全班討論並根據查找到的資料,揭露這些迷信的真相。
A、 古人對四字的喜愛,你知道在古代有哪些事物與四有聯系?
我國古代有「四書」: 論語、大學、中庸、孟子。
戰國「四君」 孟嘗君、平原君、春申君、信陵君
相傳我國古代還有四美女:西施、王昭君、貂禪。楊玉環。
元曲有四大名門: 關漢卿、鄭光祖、白樸、馬致遠。
小說有四大名作:《紅樓夢》《三國演義》《西遊記》《水滸傳》。
文房有「四寶: 筆、墨、紙、硯。
文人「四事」: 琴、棋、書、畫。
天地有「四方」:東、南、西、北。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
歲寒有「四友」:梅、蘭、竹、菊。
B、對一些迷信現象的揭露
人們為什麼會相信迷信呢?那是因為有些人缺乏科學文化知識,對自然界的一些現象不能以科學的解釋,所以藉助妖魔鬼怪來說服。比如說,磷遇水或鹼會產生磷化氫,動物的屍體腐爛後也會產生磷化氫,並常常會自動燃燒(因為磷的燃點很低)。人們在夏夜看見這火焰時,便以為是鬼火。有時候,我們的眼皮也會無緣無故地跳起來,這是由於眼睛周圍的肌肉受到刺激而引起的。而有些人則說是「左眼跳財,右眼跳災」。
③創設情境、合作探究
第二組同學以表演小品等形式,揭示校園迷信的危害,並提出問題,為什麼有些同學會相信現代迷信。
A、小品表演《凶與吉》、《幸運日期》等
B、數字與生活
近年來,數字「8」在人們的生活中變得活躍起來,因為「8」與「發」諧音而身價倍增。開業、慶典日期要逢「8」,車牌號碼、電話號碼花錢買「8」。與此相反,由於「4」與「死」諧音
便厭棄它,見「4」無人問,逢「4」要避開。其實,這是一種迷信思想在作怪。從科學上講,數字與吉凶禍福根本沒有必然聯系。其實,在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里,「4」是吉祥、。
完美、周全的意思,它與許多美好的事務有著密切聯系。
C、觀看學生製作的多媒體課件,揭露歪理邪教對人類危害。
參與天安門廣場自焚中央音樂學院學生陳果痛苦地躺在病床上。
事件的陳果, 她是郝惠君
的女兒,中央音樂學院二
年級學生。
④聯系實際,應用發展
第四組負責將本次活動搜集的資料和形成的成果製作成網頁向他人宣傳科學,並向全校同學發出倡議「崇尚科學,反對迷信」。請全校師生簽名。
倡議書:
偉大的文學家高爾基曾經說過:「應當熱愛科學,因為人類沒有什麼力量比科學更強大,更所向無敵了!」培根也說過:「知識就是力量!」 反對迷信,崇尚科學。我們首先要認真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多讀課外書,增長知識,開闊視野。其次,我們自身不能參與迷信活動,同時還要勸告親友,不搞迷信活動,不信邪教。我們要用所學的科學知識向人們揭示事情的真相,使人們不再相信迷信,而相信真理,相信科學!科學的發展推動了人類社會。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科學發展的成果。我們要堅信:只有科學才能把我們引向更美好的明天。讓迷信遠離我們,讓科學永駐人間!
⑤成果展示,總結評價
教師總結,點評
七、教學評價
學生思想品德形成過程是學生政治的、思想的和道德的認識、情感和行為習慣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從舊質到新質的矛盾運動過程,是知、情、意、行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共同發展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要求受教育者作為參與德育活動的主體,主動積極地認識、體驗、踐行,把社會和國家的思想、政治、道德規范和要求內化為精神財富,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結構,能夠自主地解決知不知,懂不懂,信不信,行不行的問題。這一目的的實現,無疑要通過社會實踐、社會交往和道德生活等一系列實踐性、活動性的德育過程。德育活動課作為一種教育方式,就是對學生德育過程施加外在的影響,使思想品德形成過程的內在結構發生變化。
德育過程強調學生的情感體驗,本節課充分體現學生的自覺自願性和自主參與性,不是強迫他們按照已經安排好、策劃好、完全確定下來的程式去做,而是給他們以選擇的權利,活動的內容由學生自己選擇,活動的方式和具體要求由學生自己安排,活動的材料也由學生自己去搜集整理。使學生在活動中得到鍛煉,思想得到升華。
⑵ 中專汽修專業教案怎麼寫
學科教學是中職汽修專業實施德育的重要途徑,中職學生在學習期間的全面發展主要是在各學科的學習和實踐活動過程中實現的,全面加強和改進對在校中職汽修專業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切實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覺悟,不斷提高自身素養,對於提升濟南汽修行業勞動者整體素質,增強未來城市整體競爭力,維護社會總體穩定具有重要意義和深遠影響。因此,全市各校中職汽修專業領導班子要全面提高對汽修專業學科教學德育工作的認識,統一思想,加強領導,使本市中職汽修專業學生培養工作跨上新台階。 二、汽修專業學科教學中德育滲透的目標與任務 從增強愛國情感做起、從確立遠大志向做起、從規范行為習慣做起、從提高基本素質做起,以培養學生的民族精神、文明素養、遵紀守法意識、健康心理品質為重點,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積極探索實現學科教學中德育滲透的有效方式和手段,切實將黨和國家對學生思想道德的要求體現到學科教學之中,充分發揮學科教學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中的特殊作用。 三、學科教學中滲透德育的原則 1、堅持方向性原則。要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的思想,堅持社會主義方向,把培養「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德育
⑶ 求一份《機械制圖》的教案,要中專用的,要全啊,謝謝!
《機械制圖》教案如皋職業教育中心校 仲小霞學科名稱
機械制圖
授課班級
高一汽修
授課時數
2課時
授課日期
2008年5月 16日
課 題
§5-1 機件外部形狀的表達方法——視圖
教學目的
與
要 求
1、理解並掌握視圖的畫法和標注規定。
2、能較恰當地綜合應用各種視圖表達機械零件。
3、在理解和掌握各種視圖的同時,通過學習,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空間想像能力和讀圖繪圖的能力;從而為讀繪零件圖、裝配圖奠定較好的基礎。
教學重點
與
教學難點
1、基本視圖和其它視圖的畫法與標注
2、各種視圖的應用
教學方法
主要採用演示法,運用直觀教具,啟發學生的思維,通過教師的分析講授,板書作圖,讓學生較快的獲取知識,掌握技能。
授 課
主要教具
1、模型:與掛圖配套的組合體、有傾斜結構的組合體,帶有凸台的組合體等。繪圖工具
2、繪圖工具:三角板、圓規。
3、掛圖:19#圖、20#圖
課外作業
(練習題或思考題)
習題冊 Р56
教 研 室
主任審閱
年 月 日
教學過程及
時間分配
主 要 教 學 內 容
教學方法
第一課時
1、組織教學
2、復習、提問
引入新課
約5分鍾
3、講授新課
概述2分鍾
(一)基本視圖
約18分鍾
檢查學生到課人數,穩定學生情緒,師生互問好。
在第四章的內容中,我們已經學習了組合體的視圖用標注。
問:1、組合體的結構形狀是用幾個什麼圖來表達
清楚的?
(用主、俯、左三個視圖表達)
2、在生產實際中,由於機件的結構形狀是多種多樣的,對於簡單的機件,用一個或兩個視圖並配合尺寸就可表達清楚;而有些較復雜的機件,僅用三視圖往往難以表達清楚。
【展示一結構較復雜,且帶有傾斜結構的模型】
3、該組合體用三視圖表達時將出現什麼問題呢?
(較多虛線和傾斜部分出現失真的投影等)
引入:要把機件的形狀表達清楚,達到看圖方便的目的,就必須根據機件的結構特點,選用適當的表達方法。為此,國家標准《機械制圖》規定了表達機件的其他方法。
第五章 圖樣的基本表示法
(本章介紹視圖、剖視圖、斷面圖、局部放大圖等機件的表達方法)
§5-1 機件外部形狀的表達方法——視圖
視圖是根據有關標准和規定,用正投影法所繪制出機件的圖形,主要是用來表達機件外部結構和形狀。一般只畫出機件的可見部分。視圖種類通常有基本視圖、向視圖、局部視圖和斜視圖四種。
一、基本視圖
什麼是基本視圖?(就是在原有三個投影面的基礎上,再增設三個投影面,組成一個正六面體,請同學們看我手上的方盒,它由六個平面構成,相似於空間互相垂直的六個投影面。將空間的物體放入其中,分別向六個投影面投射所得到的視圖)
【模板演示】
1、定義:機件向基本投影面投射所得到的視圖稱為基本視圖。
2、名稱及投射方向
主視圖——由前向後投影所得的視圖
俯視圖——由上向下投影所得的視圖
左視圖——由左向右投影所得的視圖
右視圖——由右向左投影所得的視圖
仰視圖——由下向上投影所得的視圖
後視圖——由後向前投影所得的視圖
【掛圖講述】
3、基本視圖標注及配置
標註:各視圖若按投影關系配置可不標注名稱。
配置:以主視為基準,其它視圖的配置如下。
仰視
右視
主視
左視
後視
俯視
4、投影關系及方位關系
「三等」投影關系,
即: 主、俯、仰、後,長對正;
主、左、右、後,高平齊;
俯、左、仰、右,寬相等。
「六向」方位關系
總結出:「遠離主視是前面」
上課
講述
提問,引起學生思考並回答。
講述
向學生出示模型後,提問,引導學生思考並回答。
向學生提出解決辦法,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板書
講述
板書
講述
板書
講述
將模板展示給學生看,引起學生的興趣
板書
板書
講述投影及展開方法
板書
演示展開後視圖的配置關系
板書
掛圖講解分析投影關系
分析方位關系
(二)向視圖
約15分鍾
4、課時小結
二、向視圖
在實際設計繪圖中,有時圖幅有限,視圖不能放在同一張圖紙上,如何識別讀圖呢?可以將視圖任意配置嗎? 【板圖作圖並講述】
(得出)
1、定義:向視圖是基本視圖的另一種表達形式,或者說,它是移位配置的基本視圖。
2、標註:
【 強調2點:】
①、投影方向必須是正射,用箭頭表示。
②、必須是完整投影,視圖名稱用大寫字母表示。
1、重述基本視圖的概念及視圖配置、投影規律
2、向視圖概念及與基本視圖的區別 (共同點、不同點)
板書
講述
引入問題
學生思考
老師作圖
作圖後,邊分析投影方向邊標注
使學生對向視圖有一個明確的概念
講述
板書
板書
講述
下課
第二課時
1、組織教學
2、引入新課
約2分鍾
3、講授新課
(三)局部視圖
約15分鍾
檢查學生人數,穩定學生情緒。
前面講到用基本視圖和向視圖來表達機件形狀。
問: 是不是有了基本視圖就能將所有機件的形狀表達清楚呢?
【 在學生迷惑之時,教師拿出與投影面傾斜的結構模型】
(可將機件分為兩部分表達,與投影面平行的結構用局部視圖,與投影面傾斜的結構則用斜視圖來表達)
三、局部視圖
1、定義 將機件某一部分向基本投影面投影所得的視圖
【強調定義中的一部分和基本投影面】
2、作用和目的
向視圖是基本視圖的另一種表達形式,它補充基本視圖尚未表達清楚的部分,簡單而明了。
3、配置 標注及畫法
配置形式:兩種 按基本視圖的形式配置
按向視圖的形式配置
表達方式:局部視圖的斷裂邊界以波浪線表示,如外形輪廓成封閉狀態,則可省略波浪線。
【利用教材中圖6-3,強調波浪線的應用】
上課
講述
設問引起學生思考
模型展示
講述解決辦法
板書
講述
板書
強調重點
掛圖講述
教材例題分析
(四)斜視圖
約25分鍾
4、小結
約2分鍾
5、布置作業
四、斜視圖
(當機件上某部分的傾斜結構不平行於任何基本投影面時,在基本視圖中不能反映該部分的實形。我們可選擇一個新的輔助投影面。)
1、定義 向不平行於任何基本投影面的平面投射所得的視圖,稱斜視圖。
2、目的 獲得傾斜部分的真實形狀,以便看圖和標注尺寸
3、配置 標注及畫法
* 配置 盡可能與基本視圖保持直接投影關系
按向視圖的配置形式配置並標注。
* 標注 (當有必要旋轉配置時 )
A、旋轉方向是任意的,可順時或逆時旋轉
B、旋轉符號的注寫方法或注出角度
4、畫法
例
(強調 求實形的方法及與局部視圖的異同點)
【利用教材圖6-5,講述局部視圖和斜視圖的應用】
按板書的順序復述重點內容
習題冊P35 6-1、6-3
板書
講述
掛圖分析
利用掛圖講述投影方向、名稱的注法
模型展示, 分析講述局部視圖和斜視圖的應用
板書作圖
教材例題分析
講述
⑷ 急需中專美術課的教案~!
一、引 言
美術欣賞教學,不僅僅是為了傳播知識,讓學生看懂幾幅美術作品。它的教學目的是為了培養有主動性、能動性、創造性的高素質的人。而要實現這個目標,加強對美術欣賞教學中一些具體而微觀的欣賞策略如感覺能力、描述能力、言語交流與闡釋、美術評論短文寫作的指導是十分必要的。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與作品的對話,與作品的交流,從而體現學生審美的發展,學生審美個性的流露,學生良好的審美情緒的表達。
目前中小學美術教育研究正蓬勃開展,對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教學內容等方面的研究已有一定的深度,但涉及具體的微觀角度而又牽系學生美術素質根本發展的學習策略指導則較為薄弱,在小學美術欣賞教學中,這樣的缺失表現在:1、美術教育把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當作自己的職責,而審美能力首先是從感覺開始的。培養學生的感覺能力,理應是欣賞教學中的一項重要任務。而在現實的欣賞教學中,常有部分教師忽視學生的存在,不給學生充分感覺的時間和機會,而是以教師的感覺作為結論,從而使欣賞教學變得簡單、膚淺;2、過分注重對作品表現形式中色彩、形體、光線、線條、肌理等因素的分析和體味,缺乏欣賞過程中對作品整體審美意味的體驗和理解;3、學生在課堂上的被動欣賞,體現在一方面只聽教師的講解,另一方面總想以作者表達的思想作為理解的准則。如果年代久遠無法查閱作者的想法,就以美術史論的結論作為依據,這種「標准答案」式的欣賞,忽視了學生對美術作品的理解,忽視了對作品的有意味的品味和語言表達,更談不上描述、對話、闡釋等支柱性欣賞能力的提高,創造性欣賞能力的培養更無從談起。
二、欣賞中的人文與對話
新課程標准明確指出:「美術課程具有人文性質。」人文性,是《藝術課程標准》、《美術課程標准》基於對藝術包括美術課程的學科性質的基本定位。它反對任何功利性目的,要求課程的全部重點,必須從事物的世界轉到人格的世界,強調人文學科的價值。在廣泛的文化情況中認識欣賞這一理念,明確指出「美術學習絕不僅僅是一種單純的技能技巧的訓練,而應視為一種文化學習」的觀點。唯有在廣泛的文化情境中去學習美術、感悟美術、理解美術,才能真正擴大和加深學生對美術的體驗、對生活的體驗、對人類社會及文化的體驗,才能讓學生體悟到美術、文化及生活的多樣和豐富的內涵。有了深刻體驗支持的美術學習,才能突破滯留於純粹的技能技巧訓練的局面,將人類的精神財富深化至人的內在世界,確確實實地促成學生人格的完善,在這個基礎上,學生的自我認識,自我完善才產生具體實際的意義。
,美術論文,美術課件,美術教案,美術課例,美術課題研究,素描作品,水粉作品,油畫作品,國畫作品,手工製作
美國教育家列維認為美術教育應以人文學科為基礎,創作過程就是將形式賦予物質的過程,該過程從一個理念入手,通過一種媒介來表現這一理念,如果忽略了作品的形式和作者理念,人文精神就勢必被忽略,所以在欣賞教學中,從技能性的傳授提高到美術文化的層面中,就更能反映素質教育中變專業教育為通才教育的改革思路。小學美術欣賞教學,作為培養學生審美素質的主要途徑,突出人文關懷,與兒童的年齡特點相結合,掌握兒童的欣賞習慣和欣賞特徵就十分必要。
而有效的言語對話、畫面闡釋、美術評論是學生欣賞能力得到切實提高的關鍵。「接受美學」認為,並不是畫家創作了作品就是作品的終結。相反,讀者才是決定作品命運的決定因素,沒有讀者的參與,任何優秀的藝術只是一堆物質材料而已。在欣賞課上最有價值的不是美術作品本身,而是學生對作品的理解。因為在理解的過程中,滲透著學生的想像與創造。而這些,無不需要學生通過有效的言語闡釋與美術評論加以表達。「人的語言表達之質量的提高,展現出人自身存在之質量的提高」(滕宋堯《文化的邊緣》)。因此,欣賞過程中學生有質量的言語闡述與美術評論,對一件作品的形式與內容、意義與價值上的探討,在學生沒有建立起歷史概念的情況下,對提高欣賞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三、對話平台上的欣賞流程設計與運用,美術論文,美術課件,美術教案,美術課例,美術課題研究,素描作品,水粉作品,油畫作品,國畫作品,手工製作:
以欣賞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創造性欣賞行為的策略指導為中心,研究者把指導的步驟擬定為下列三個階段
1、教學觀察、師生溝通階段:此階段的主要任務為通過教師在欣賞教學過程中的觀察研究,摸清學生對欣賞信息的特點與缺點,有意識地創設良好教學氛圍,師生在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基礎上達到情感的交流與溝通。
2、分析改進、策略指導階段:此階段的主要任務為根據教師在欣賞過程中對學生欣賞行為的觀察,師生一起分析存在問題或缺陷的原因,教師進行欣賞過程中的策略指導,有針對性地滿足學生在欣賞過程中對提高欣賞能力的「需要」。
3、創設欣賞流程,強化創造性欣賞行為階段:此階段的主要任務為創設具體可行的欣賞流程,沿用研究者自己獲獎的結題成果《中國畫欣賞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策略研究》(全國二等獎、杭州市一等獎)中的欣賞流程(觀察感受——分析理解——闡釋交流——價值判斷),在流程中強化學生對創造性欣賞行為的靈活運用能力。
(1)描述階段的指導:對作品的第一印象是一種瞬間的強力感受,一種單純的視覺快樂,是兒童直覺地面對作品產生閃光式的認識。對第一印象的描述,就是要兒童說出美術作品外在的、可立即指出的視覺對象。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包括三方面的指導:一是給學生足夠的觀察欣賞時間,讓他們用簡潔的語言說出自己的真實感受,二是耐心傾聽學生的描述,讓學生充分表達;三是教師用啟發、提問的方式給予線索,引導進一步觀察、想像、陳述。
(2)形式分析階段的指導:形式分析就是分析作品所表現的美的形式,是加深學生的審美經驗、提高審美理解能力的關鍵環節。在分析階段,要求學生表達對作品的感受。教師要用啟發誘導性的語言,如"你喜歡什麼?為什麼?"引導兒童反復多次地深入感知、體驗作品,理解藝術語言與形式美原理的內涵,適當地用欣賞所得的體驗進行創造性形式模仿,幫助學生
(3)解釋階段的指導:解釋就是學生通過探討一件美術作品所蘊含的內在意義。把握欣賞作品的所再現、表達出來的情感、意義。在這一階段的指導中,著重於兩個方面:一是適當地介紹作者的小故事、作品的創作背景等,擴大學生對作品欣賞的人文底蘊,形成一個或多個合理的解釋。二是鼓勵學生不拘泥於教師的解釋,不拘泥於作者的原有創作意圖,對作品所傳達信息的體驗和理解,充分發揮想像力、創造力,發表自己的見解
(4)評價階段的指導:評價是判斷欣賞作品的價值。對小學生來說,如果學生能夠對優秀作品說出自己的喜歡之處,說出自己對作品含義的某些理解,或欣賞作品的某些方面能積極影響自己的創作,那麼這種評價的作用是必要而且是非常有用的。
四、引導學生創造性欣賞的策略指導,美術論文,美術課件,美術教案,美術課例,美術課題研究,素描作品,水粉作品,油畫作品,國畫作品,手工製作
(一)文化心境的激發
在美術欣賞過程中,學生接觸到不同歷史年代和題材的作品,這些作品既是從藝術的角度進行審美欣賞的材料,也是從歷史文化的角度了解歷史事件、社會生活、東西方文化差異和人類復雜感情的材料。這有助於開闊學生的視野,擴大其知識面,使他們在欣賞名家名作的同時,也得到一定的社會歷史文化知識和經驗的積累。在這欣賞過程中,教師有意識地創設特定的欣賞情境,有助於學生在審美的同時,學到優秀的人類美術文化,培養人文精神。欣賞心境的創設可分為:
(1)主題式心境:根據某一主題,在欣賞活動開始前或開始時有意識地營造一種情境,學生在這一情境中身臨其境地對作品展開欣賞,如以美術作品所展現人類情緒(喜、怒、哀、樂)為主題的欣賞活動等。
(2)專題式心境:根據一個鮮明的專題,羅列歸屬於這個專題的美術作品進行欣賞。如畫家筆下的「樹」為專題展開的欣賞等。,美術論文,美術課件,美術教案,美術課例,美術課題研究,素描作品,水粉作品,油畫作品,國畫作品,手工製作(3)背景式心境:在美術作品的欣賞過程中,為了達到深化主題,突出欣賞作品的鮮明時代、民族個性特徵,藉助於視覺形象、聽覺形象等創設的情境。如欣賞中國古代山水專題時,藉助於《高山流水》、《雨打芭蕉》等民族名曲作渲染的背景,引發一種古典的心境。
o (4)引導式心境:在美術作品的欣賞中,藉助於語言、音像、動畫等媒介,為即將欣賞的作品作必要鋪墊的情境、氛圍。如講述耶酥與弟子的故事,就耶酥在晚宴上的一句話:「你們中的一個人背叛了我」而引發的名畫欣賞《最後的晚餐》。
(二)感覺能力的誘導
「 審美主體通過感官(主要是視聽感官)對審美對象的感覺,是審美的起點。」(《美學:審美理論》戚廷貴)美學既然是審美理論的科學,我們的美術教學就應當遵循美學理論,把學生的感覺做為審美的第一步,給予重視和培養。研究者在具體欣賞中對感覺能力的培養方法從以下幾種入手:
1、增加感受、體會欣賞對象的機會和時間。良好的感受能力的培養有賴於教師精心設計的教學活動,沒有一定的教學活動做保障,能力的培養就成為一句空話,感覺能力的培養尤其如此。現在學生花在感覺能力培養上時間和機會不多,研究者在本課題的研究中寧可放慢教學的速度,也要多設計一些感受審美對象的活動。如在欣賞《伏爾加河上的纖夫》時,能傾聽一下《伏爾加河船夫曲》,就會從聽覺上加深對作品的認識。在上《樹皮的花紋》一課時,把學生帶到室外,去摸一摸生長校園內的大樹的樹皮,以觸覺親自感受樹皮的紋路變化,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只有學生在欣賞過程中對作品有充分的感受和體會,欣賞才會更現實、生動。美術論文,美術課件,美術教案,美術課例,美術課題研究,素描作品,水粉作品,油畫作品,國畫作品,手工製作
2、以視覺為主,聽覺、觸覺、嗅覺相互作用培養通感能力
課上的感覺培養,應以視覺為主。在本課題研究過程中,給學生創造充分感受作品的機會,引導他們認真分析畫面上的形式語言、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畫面線條的粗細,色彩的冷暖,造型的寫實與象徵。同時加強聽覺、觸覺、嗅覺與視覺的相互作用,有效而完整地培養學生的感受能力。
(三)作品形式分析的指導
美術是一種能夠學習和弄通的語言,也是一種通過學習和實踐可以會「讀」與「說」的交流方式。「讀」指的是作品的視覺表述,「說」指的是創作出視覺表述。對作品形式分析的指導,主要是從色、形、構圖等藝術手法角度出發,理性地探討與分析作品造型的特徵與特點。在欣賞過程中對提高學生作品形式分析能力的策略指導大致有以下幾種:
中國 1、利用現代教育技術,營造作品形式分析的學習平台。
現代教育技術形、聲、色並茂,教育表現手法多樣,富於變化的多樣性,對欣賞過程中付諸於視覺形式的美術作品,都能在現代教育技術作用下,完成形象、線條、色彩、肌理、質感、空間視覺直觀性的再現,易於營造良好的欣賞教學的氛圍,宜於在此種氛圍中促使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作品的欣賞。
2、利用比較欣賞把相關的美術作品置於同一欣賞環境中,提高分析能力,加深理解。
作品的比較能產生雄辨的說服力,有較強的針對性。在美術欣賞教學過程中,把同一畫家不同時期相關題材的作品、不同畫種同一題材的作品、不同民族、國家同一題材的作品、同一繪畫內容不同處理樣式的作品置於同一欣賞環境中,課題研究者將對欣賞作一分析與比較的深度思考。,美術論文,美術課件,美術教案,美術課例,美術課題研究,素描作品,水粉作品,油畫作品,國畫作品,手工製作 (四)畫面闡釋與對話交流的引導,美術論文,美術課件,美術教案,美術課例,美術課題研究,素描作品,水粉作品,油畫作品,國畫作品,手工製作
闡釋學運用到美術欣賞教學中,一方面可以改變傳統欣賞課堂中教師「霸佔」講台一統天下的「教」,轉到學生對美術作品真正的「學」上;另一方面闡釋學的運用有利於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欣賞課主要培養學生的視覺能力和語言能力,學生不但要會用眼睛分析美術作品,還要學慣用語言表達理解,如果教師重視學生對畫面描述能力的培養,重視對觀看作品後感覺的表達,重視對作品作出評價能力的培養,那麼生生之間、師生之間、學生與作品之間的對話與交流就可能成為現實。提高的將是包括思維、創造、感覺、人文精神在內的學生的整體素質。本課題在欣賞過程中對提高學生闡釋交流能力的培養策略基本從以下幾方面開始:
1、對話氛圍的創設:對話是人類的一種特殊語言交流方式。
在對 話中,交流雙方很快達到視野融合。在融合中,相互擴大眼界,使精神生活進入新的更高的層次。這里說的「對話」不是日常生活中的隨便交談,而是在美術欣賞教學過程中,創設的一種平等、開放、自由、民主、協調的具有情趣和美感的氛圍。能夠在此間激發學生對作品發表有新意的見解,能夠在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學生與作品之間產生多向交流,成為真正有「人」、以「人」為主的欣賞學習。
F 新課程標准使我們認識到,教學本質之一是交往,把教學本質定位為交往,是對教學過程的正本清源。"那麼,如何實現這種交往?合作學習不失為一種比較理想的方式。在美術欣賞過程中,無論是對作品主題等的描述,還是對作品的形式分析,或者是對欣賞作品的價值判斷,合作學習都可能開啟學生的新思路,帶給學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增強學生間的合作意識。
2、描述能力的培養:在欣賞活動中,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要用語言對作品進行描述。一方面教師有目的的對作品的適當描述可以喚起學生審美的體驗;另一方面描述能引導學生有目的地觀察藝術作品,能有力地培養學生的想像力與創造力,是學生對作品進行美術評論的一個重要基礎和途徑。本課題在欣賞中通過教師半成品式的描述引導來培養學生的描述能力。比如:媽格利特的《比利牛斯山之城》,是一幅超現實主義繪畫,對兒童來講,接受有一定的難度。但是,一個學生對這幅作品的描述,非常漂亮地道出了超現實主義繪畫之美「……白雲漂浮的藍天,浪潮拍岸的大海,城堡高距的巨岩,這些尋常的景物重新在一起,構成了現實中不可能存在的另一個世界,不免令人驚異。在畫家媽格利特的想像世界裡,可以違反地球引力的存在,而讓巨岩好象白雲一樣漂浮在空中!」
3、差距欣賞的開發:學生與被欣賞作品之間存在著差距,差距妨礙著他們對作品的理解。在美術欣賞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利用學生與作品的差距,引導學生以自己的知識和體驗,主動地去理解作品,充分利用這種差距的積極因素,鼓勵學生努力探索的精神。在研究中通過學生生活實際差異與文化差異兩方面來展開,使學生對美術作品的欣賞理解落到實處。比如:學生有各種各樣的的氣質與個性,有的天真活潑,有的沉穩少語。欣賞藝術作品時,往往會受其影響。一位六年級的女學生性格開朗,喜歡色調明快的藝術作品,所以不喜歡拉菲爾的名作《椅中聖母》,雖然她知道這是世界名作,也承認畫得非常出色。和那些准備把畫掛在家中最明顯位置的同學相比,她要把畫藏在床下,因為她覺得「畫面太暗,有點沉悶」。這不能被認為是一種格調低下的反映,恰恰是在理解中的主動選擇。
4、人文精神的強化:在目前的欣賞課堂中,一些教師對作品的講解只偏重於技能技巧方面的分析,忽視了人文精神的教育。欣賞中作品的形式因素與作者的理念之間內在的聯系被忽略,人文精神勢必被忽略,使學生造成這樣的錯覺:作品的技能技巧與作品的理念是毫不相關的。本課題通過欣賞過程中對人文精神的強化,提高了學生對美術作品的深層次思考。比如:欣賞米勒<的拾穗》,單從色彩、光線、構圖等方面去分析畫面,是遠遠不夠的。這些色彩、光線、構圖的處理,其實都是為了表現米勒對法國農民的深情熱愛。
(五)欣賞與創作相結合的倡導
在美術欣賞活動中,我們強調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對話,不是說教師不可以作任何背景知識的介紹和講解。相反,適當背景鋪墊是為了對話的進一步深入展開。在這過程中,教師以平等的態度參與學生對美術作品的欣賞,同時引導學生指出作品存在的問題,允許學生對作品作各種符合自身要求的改動性創造,進一步提高和加深對被欣賞作品的理解和體會。如在欣賞達芬奇的《蒙娜麗莎》後,同學們對這幅名畫的歷史及藝術特點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教師就趁熱打鐵,提倡學生結合現實進行自己心目中的蒙娜麗莎形象再創作,結果出現了《舞台上的蒙娜麗莎》《穿工作服的蒙娜麗莎》《象媽媽的蒙娜麗莎》《胖胖的蒙娜麗莎》等等。
(六)美術評論短文撰寫的激導,美
艾斯納的DBAE美術教學思想中特別注重對學生進行美術評論能力的培養。在DBAE教學中,美術評論決不是要學生尋求對一幅美術作品的標准答案。學生通過與美術作品的「對話」,增強了視覺分析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一方面體現在對作品的描述、闡釋過程中,另一方面可通過書面形式表現出來。本課題通過欣賞後寫評論短句、評論短文的策略指導,促使學生積極參加討論,進行美術評論,並物化為文字形式,進一步深化了欣賞見識,提高了欣賞能力。如在欣賞補充教材《韓熙載夜宴圖》時,學生立刻被整件作品五段式有機聯系的形式相吸引,教師用錄音根據畫面內容分別播放琵琶演奏、舞曲、輕音樂、笛子和篳篥演奏,引導學生隨音樂而感受夜宴圖的具體內容。學生談感受時,有的說:「夜宴圖首尾統一了聽琵琶演奏、觀舞、休息、聽笛和篳篥演奏、送別五個場面好象看小人書,是一個小小的故事。」有的說:「夜宴圖中這么多人,或站或坐、或正或倒、或抑或靠或動或靜,簡直是生動豐富。」有的說:「畫面顏色金碧輝煌而又古樸可愛,紅綠色相穿插,大塊黑白相間隔,有對比有呼應,色彩不多,卻非常豐富。」
五、突出人文精神與創設對話平台的欣賞實踐反思
1、有利於教師全面綜合、完善的美術教育觀的樹立,美術論文,美術課件,美術教案,美術課例,美術課題研究,素描作品,水粉作品,油畫作品,國畫作品,手工製作
由於社會經濟和文化的快速發展,人文精神正在不同社會領域不斷突顯。當今美術教育界在人本主義理論的影響下,揉和了費德曼教授提出的探究型欣賞教學法與DBAE四階段審美教學模式之優點,在美國已逐漸被「全面綜合性的美術教育」所取代,成為一種具有現代教育理念的新思想、新模式。全面綜合的美術教育關注的是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不僅對學生的美術學科教育負責,同時對學生的整體發展負責。全面綜合的美術教育標志著學校教育從美術學科教育向美術文化教育發展。美術文化教育最有魅力的地方是啟迪人生,關懷生命,提倡審美——利於人格的健全發展。美術文化教育最有價值的超越是培養多元開放的文化胸襟——利於創造性學力的培養。「美術是最具有人性意味和最具綜合性質的人類活動之一」(尹少淳《走近美術》),因此,提倡審美和人文精神教育,在欣賞過程中展開全面綜合的完善人格的欣賞活動,必將促使學生人文教育觀念的植根,有利於教師全面綜合、完善的美術教育觀的樹立。
,美術論文,美術課件,美術教案,美術課例,美術課題研究,素描作品,水粉作品,油畫作品,國畫作品,手工製作
2、有利於教師對美術課程教育理念的實踐
新的美術課程標准闡述了「以人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基本教育理念。課程標准指出,我們應當相信每個學生都具備學習美術的能力,均能在自身的潛質上獲得不同程度的發展。因而美術課程要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要面向全體學生,以學生發展為本,形成其健全的人格。在課程內容上強調課程的基本內容必須具備基礎性,是對學生未來發展有用的,同時要注意層次性,以滿足不同學生的素質差異。美術學習應當為學生的終生學習奠定基礎。因此,關注學生的欣賞學習,把教師情感因素添加到欣賞教學中去,保證思維、情感、行動的整合,欣賞內容與學生的基本需要及生活有密切的聯系,在課題研究中得到了生動、活潑的個案例證,必將充實研究者對新課程教育理念的認識
3、有利於學生欣賞評價和合作交流能力的提高
美術欣賞教學過程的本質是交往。「因為沒有交往,沒有互動,就不存在或未發生教學,那些只有教學的形式表現而無實質性交往發生的「教學」是假教學」(余文森《教學是課程實施的基本途徑》)。在欣賞教學中運用合作學習的方式,可以改變學生學習方式過於單調的局面。在欣賞過程中採用滲透自主學習和探索性學習的合作方式,在欣賞成果的闡述上本著「為促進學生發展而評價」的理念,適應不同個性和能力的學生的欣賞學習狀況,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欣賞能力和藝術批評的水平;鼓勵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點,多方收集美術作品,對感興趣的美術欣賞作品上得獨特的見解,大大地提高了學生欣賞評價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4、有利於學生創造性欣賞能力的發展
「培養創造性水平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今天能得到這樣廣泛的重視,與人本主義心理學對創造性意義的拓展是不無關系的。人本主義心理學認為富有創造性是健康人格的表徵之一,它賦予了創造性較之從前廣泛和普遍得多的意義——創造性可以表現在人們所從事的任何活動之中。人們無論做什麼,都應該以創造性的態度或精神去做,這種態度或精神是根植於人的本性特徵中。創造能力不但包括創新的精神與意識,還包括將新的觀念轉化成為具體事物的能力。所以新的美術課程標准提出要特別注意對學生的個性和創造性的培養,應多方面、多維度、多層次地訓練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並且要培養學生將創新觀念轉化成為具體成果的能力。鼓勵學生主動進行綜合性、探索性學習,學會發現問題、探究問題,並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老子所著《道德經》的開篇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突出人文精神的美術欣賞教學強調對話與交流,可謂是「教可教,非常教;本可本,非常本。」這種美術欣賞學習中的教師已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教師,教師的主導作用更多地體現在對學生欣賞活動中的指導和點撥。教有課本,但已非傳統意義上的課本,生活中到處是美術欣賞的內容。人的自信一半來自自己,一半來自別人。一個人如果從來就不欣賞自己,他就不會擁有自信;一個人如果從來沒有被欣賞,他就不會獲得自信。美術欣賞,欣賞名作,欣賞自己,被別人欣賞。對話可存,人文可存.
http://www.21blue.cn/e/List/List_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