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論語》中體現啟發式教育思想的句子是
1、學而時習之。
譯文:學了(知識)然後按一定的時間復習它。
2、敏而回好學,不恥下答問。
譯文:他聰敏勤勉而愛好學習,又謙虛下問。
3、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譯文:教你知道嗎?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是知道,這才是聰明的。
4、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譯文:工匠想要使他的工作做好,一定要先讓工具鋒利。住在這個國家了,他的大夫的賢人的事,他的士兵的仁慈的朋友。
5、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譯文:孔子說:「溫故而知新,做到這樣的程度了,才可稱為老師啊。「
6、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譯文:三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為我所學習的人。
2. 《論語》對當今社會的啟示
第一,《論語》里仁的思想,有助於我們提高人生道德修養。
第二,《論語》里孝的思專想,有助屬於我們正確地處理好家庭關系。
第三,《論語》里學的思想,有助於我們正確的學習態度與方法。
第四,《論語》里和的思想,有助於我們處理好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
第五,《論語》里為政以德的思想,有助於我們對理想政治制度的認識。
3. 論語對自己的啟發
《論語》告訴我們太多為人處世的原則和道理,像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像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等等,真的非常值得一看。
4. 啟發式教學是教育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的方法,「啟發」最早見於《論語》一書,原語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來自網頁,僅供參考
(1)指點別人使有所領悟。
《論語·述而》:「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朱熹註:「啟,謂開其意;發,謂達其辭。」
(2)指闡發,闡釋。
班固《西都賦》:「啟發篇章,校理秘文。」
1. [arouse;inspire;enlighten]∶開導其心,使之領悟
啟發式特徵碼
啟發人們的心靈
2. [explain]∶闡明;發揮
啟發篇章,校理秘文。——漢· 班固《西都賦》
3. [open wide]∶掀開覆蓋物;暴露
手足全啟發。——宋· 王元之《金吾》
1. 謂開導其心,使之領悟。語本《論語·述而》:「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漢 應劭 《風俗通·正失·彭城相袁元服》:「啟發 和帝 ,誅討 竇氏 。」《資治通鑒·晉孝武帝太元八年》:「 麟 屢進策畫,啟發 垂 意, 垂 更奇之,寵待與諸子均矣。」 楊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七章:「 老李 的話,給了我啟發。」
2. 闡明;發揮。
漢 班固 《西都賦》:「啟發篇章,校理秘文。」《晉書·隱逸傳·索襲》:「游思於陰陽之術,著天文地理十餘篇,多所啟發。」
3. 謂掀開覆蓋物,使暴露在外。
宋 王禹偁 《金吾》:「享年六十九,固不為夭折,考終北牖下,手足全啟發。」
4. 指發掘。
郭沫若 《李白與杜甫·杜甫嗜酒終身》:「所謂『旅殯 岳陽 』,安知不是 宗武 由 耒陽 啟發其父的屍骨,僅運至於 岳陽 而自己病沒,因而暫殯。」
5. 為什麼我們還要去學習論語,論語對於我們有什麼啟示
《論語十則》
1、課文在學習態度上強調了學習態度要謙虛,學習方法版強調了獨立思考與復習。權
2、哪些語句強調了謙虛?哪些語句強調了獨立思考?並分別說明理由?
答:謙虛: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獨立思考,復習:學而不思則罔;溫故而知新;傳不習乎?
3、《論語十則》板書設計:
談學習態度
1、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2、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3、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其不善者而改之。
6. 寫關於論語的啟示50
粗看《來論語》,不過是一本語自錄,和《毛主席語錄》沒什麼差別。可細細品來,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觀、世界觀、教育理念等幾乎都包含在語錄的字里行間。《論語》里最常見的詞彙,無非是中庸、君子、禮仁雲雲。禮,表現了孔子對當時社會的不滿。孔子生活在動盪不安的春秋時代,諸侯國不遵守「周禮」,鬧得一團烏煙瘴氣。孔子的禮的核心是「正名」,即「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孔子致力於維護三綱五常,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因此,當魯國大夫季氏「八佾舞於庭」時,孔子憤怒地說:「是可忍也,熟不可忍也?」 仁,是孔子的道德觀,這後來發展成為了他學生孟子的政治主張。孔子認為,「克己復禮為仁」。剋制自己,遵循「禮」,這就便是「仁」了。「仁者愛人」,這里愛的「人」是指上層社會的王室貴族;尊重朝廷貴族,「不犯上」,也說明孔子對「禮」的尊重。此外,孔子還把「仁」當作「人」的標准:「仁者,人也。」 郭沫若在《十批判書》中說過:孔子「這種所謂仁道,很顯然的是順應著奴隸解放的潮流的。這也就是人的發現。」
7. 學完論語後對你的啟示
【仁】,這是論語的中心思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語錄是孔子及其回弟子關於學習態度、學答習方法以及個人修養等方面的經典論述,都是蘊含著精深哲理的名言警句。學而實習,溫故知新,擇善而從,不管是哪個方面,都對我們具有教育意義。這些,都實現孔子中心思想「仁」的條件。
8. 作文 論語給我的啟示
「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一聽到這句話,大家肯定知道這就是出自我國儒學名著——《論語》。《論語》是我國春秋時期大教育家孔子寫的。相傳他有三千弟子,其中有「七十二賢人」,這部《論語》就是他的弟子將他的語錄收集下來改編而成的。《論語》教會了我很多做人的道理。《論語-為政》中記載:孔子的學生子張向孔子問謀官求職的辦法,孔子對他說:「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其中「言寡尤,行寡悔」(意思是說話少過失,做事少後悔)這六個字對我影響很大。這學期我在學校操場不慎跌傷,造成胸椎壓縮性骨折,需要卧床休息兩個月,並且這期間不能有坐,站的動作。一想到只能躺在床上,又耽誤了功課,還讓爸爸媽媽為我操心,我的心情十分煩躁。還老覺得自己是個倒霉的人,一連幾天都吃不香,睡不好,人也漸漸瘦了。有時甚至因為爸媽給我喂飯不如以往自己吃著舒服而對他們發脾氣,埋怨他們不會照顧人。但是自從讀了《論語》這本媽媽說可以給我靜心的書,我慢慢改變了,特別是讀了「言寡尤,行寡悔」這六個字,我知道自己錯了。我不再抱怨,在老師的幫助下堅持學習,還有同學的關心家人的關愛都在鼓勵著我,終於在期中測試中取得了理想的成績。這件事令我體會到了「言寡尤,行寡悔」的意義。有人說,《論語》已經過時了。而我卻認為,《論語》並沒有過時。俗話說:「半部《論語》治天下」,《論語》是先人的智慧,它時刻激勵著我們,也在時刻啟迪著我……
9. 學了《論語》的啟發
《論語》一書不僅是部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典籍,也是中國教育思想的寶庫。它的許多關於教學言論,即使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依然閃爍著耀眼的光芒。作為一名教師而言,它給了我以下幾點啟發:
1、以身作則,言傳身教
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上級或教師作風行為正派,就是不發命令,下級或學生也會執行;上級或教師作風行為不正派,就是發命令,下級或學生也不聽從。他還說:「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如果不能端正自己,又怎麼能端正別人呢?
孔子的這些話,充分說明教師的以身作則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師是學生的榜樣,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成長子貢稱贊孔子教人「正身以俟」,荀子頌揚孔子教人是「早正以待」。
孔子不僅是以身作則的提出者,而且也是這一原則的實踐者。要以身作則,就要言傳身教,把「有言之教」和「無言之教」結合起來。孔子說:「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意思是說,可以與他談,進行有言之教,而不去同他談,這叫做錯過了人才;不可同他談,只能進行無言之教,卻偏與他談,這叫做浪費了語言。聰明的教師既不要錯過人才,也不要浪費語言,應採用「有言之教」與「無言之教」兩種方式。孔子相信「無言之教」的威力。他對學生說過:「予欲無言」,學生說:「您老人家假若不說話,那我們還有什麼可以傳述的呢?」孔子說:「天說了什麼呢?四季照樣運行,萬物照樣生長,天說了什麼呢」?所謂無言之教,即是通過暗示或榜樣去教育學生,這是有其一定的心理學依據的。
2、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孔子的名言:「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這是對教師的要求:對本人要努力學習永不滿足;對學生要勤奮教導不辭辛勞
孔子還說過:「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爾已矣。」學生說:「正唯弟子不能學也」。至於聖與仁,我不敢當,只不過是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罷了。學生說,這正是我們所難以學到的。學生子貢稱贊道:「學不厭,智也;新不償.仁也。仁且智.夫子既聖矣」。
3、愛護學生,無私無隱
愛護學生、關心學生是一個教師成功的必須具備的條件。孔子說過:「仁者愛人」、「智者知人」。孔子熱愛關心學生品德和學業的增進以及學生們的生活與健康狀況。他看到他的學生閔子騫、子路、冉有、子貢的表現,感到由衷的高興。原憲家貧,他常接濟。冉伯牛有病,他去看望,並十分傷感。顏淵、子路死了,他非常悲痛。他和學生有深厚的情誼,他曾說過,自從得了顏回,學生們更加親密;自從得了子路,再也沒有人敢罵我了。他說:「愛之,能勿勞乎?忠焉,能勿誨乎」。愛學生,能夠不叫他勤勞嗎?忠於學生,能夠不教誨他嗎?又說:「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否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意思是說,學生以為我會隱瞞什麼嗎?我對你們是沒有任何隱瞞的。我沒有什麼不告訴你們的,這正是我孔丘的為人。這說明孔子對學生傳授知識毫無保留,做到了「無私無隱」。
對於青年一代,孔子是寄予很大希望的。他說:「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青年後生是可敬畏的,怎能斷定他們將來趕不上現在的成年人呢?這里包含有青年人超過老年人、學生超過教師、長江後浪推前浪的發展觀點。尤其難能可貴的是,孔子認為當一種正義事業需要人去承擔時,年青一代要敢於勇往直前,責無旁貸,即使在老師面前也不必謙讓。「當仁不讓於師」。面臨著實行仁德的事情,可以不必對老師謙讓。這里包含著在仁德和正義面前師生一律平等的思想以及「吾愛吾師,更愛真理」的觀點。
4、講究教法,循循善誘
孔子認為教師要講究教學方法,善於啟發學生的心智。「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教師必須自己經常溫習故業,融會貫通,做到有新的領悟、新的體會、新的發現,才能勝任教學工作。教師不僅給學生以知識,還要使學生獨立求知,獨立思考,並能做一個有道德修養的人,這樣才算是好的教師。他說:"弗學何以行?弗思何以得?小子勉之"。
孔子教育的成功,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他講究教育教學方法,這是教師必備的一種心理品質。正如顏淵所贊嘆的"夫子循循善誘人",善於啟發學生思維,使學生在學習上有"欲罷不能"之勢,說明孔子教育技巧之高超、教育能力之高強。
總之,熱愛教育,忠於學生,對教育事業表現出充沛的精力和毅力,對青年一代表現出滿腔的熱情和關懷,這就是孔子表現出來的教師應該具有的良好品質。孔子的教育思想和經驗是非常豐富的,他的一些具有方法論因素的格言警語,實際上已成為一個優秀教師不可缺少的營養。
10. 論語給我們的啟示是什麼
《論語》作為一部涉及人類生活諸多方面的儒家經典著作,許多篇章談到做人的問題,這對當代人具有借鑒意義。
其一,做人要正直磊落。孔子認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雍也》)在孔子看來,一個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然而我們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隻是靠僥幸而避免了災禍。按事物發展的邏輯推理,這種靠僥幸避免災禍的人遲早要跌跟斗。
其二,做人要重視「仁德」。這是孔子在做人問題上強調最多的問題之一。在孔子看來,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處於第一位的。孔子說:「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學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這說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礎上做學問、學禮樂才有意義。孔子還認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無私地對待別人,才能得到人們的稱頌。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里仁》)「齊景公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伯夷、叔齊餓死於首陽之下,民到於今稱之。」(《季氏》)充分說明仁德的價值和力量。
那麼怎樣才能算仁呢?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顏淵》)也就是說,只有克制自己,讓言行符合禮就是仁德了。一旦做到言行符合禮,天下的人就會贊許你為仁人了。可見「仁」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後天「修身」、「克己」的結果。當然孔子還提出仁德的外在標准,這就是「剛、毅、木、訥近仁。」(《子路》)即剛強、果斷、質朴、語言謙虛的人接近於仁德。同時他還提出實踐仁德的五項標准,即:「恭、寬、信、敏、惠」(《陽貨》)。即恭謹、寬厚、信實、勤敏、慈惠。他說,對人恭謹就不會招致侮辱,待人寬厚就會得到大家擁護,交往信實別人就會信任,做事勤敏就會取得成功,給人慈惠就能夠很好使喚民眾。孔子說能實行這五種美德者,就可算是仁了。
當然,在孔子看來要想完全達到仁是極不容易的。所以他教人追求仁德的方法,那就是「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顏淵》)即廣泛地學習文化典籍,用禮約束自己的行為,這樣就可以不背離正道了。同時也要重視向仁德的人學習,用仁德的人來幫助培養仁德。而仁德的人應該是自己站得住,也使別人站得住,自己希望達到也幫助別人達到,凡事能推己及人的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雍也》)
其三,做人要重視修養的全面發展。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即:我每天都要再三反省自己:幫助別人辦事是否盡心竭力了呢?與朋友交往是否講信用了?老師傳授的學業是否溫習了呢?強調從自身出發修養品德的重要性。在此基礎上,孔子強調做人還要重視全面發展。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述而》)即:志向在於道,根據在於德,憑籍在於仁,活動在於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做人。那麼孔子為什麼強調做人要全面發展呢?這里體現了孔子對人的社會性的認識,以及個人修養的相互制約作用,他說:「舉於詩,立於禮,成於樂。」(《泰伯》)即:詩歌可以振奮人的精神,禮節可以堅定人的情操,音樂可以促進人們事業的成功。所以,對於個人修養來說,全面發展顯得極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