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數學課堂教學提問設計的原則有哪些
1、目標性原則。教學有法而無定法。不論採取哪種教學方法,而教學目標的達成始終是課堂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這一點不能動搖。也就是說,數學課堂情趣創設必須從課本內容出發,准確理解編者意圖,弄清所教內容在數學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認真用好教材,切不可盲目添加一些所謂「生活數學」乃至笑料,故弄玄虛,嘩眾取寵,一句話,課堂情趣的創設必須與課本內容、教學目標保持相對一致。
2、適度性原則。數學課堂情趣的創設起作喚醒學習需要的作用。教育學認為,當個體(學生)需要未得到滿足時,就處於喚醒狀態,此時,學習者是清醒的、警覺的,其神經系統處於激活狀態,對於即將出現的刺激有一種加工准備傾向,對保證心智活動的效率是非常必要的。根據心理學家耶克斯和多德森研究發現,喚醒水平過高或過低都不利於解決問題,而以中等程度喚醒為最佳(耶克斯——多德森定理),也就是說,適度喚醒是保證學習效率的前提,因此,創設課堂情趣要堅持適度性原則,不是愈熱鬧愈好。
3、啟發性原則。「數學是思維的體操」,數學教學是思維活動的教學,學生的思維有賴於教師的啟發、誘導。因此,課堂情趣的創設應以啟發學生思維為立足點,無論教師的語言,還是提問的設計,都要富有啟發性,孔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讓學生處於憤悱狀態,還是課堂情趣的最高境界。
4、科學性原則。數學是一門嚴密性和邏輯性很強的學科,其語言表達和動作演示的規范性是有目共睹的,在課堂情趣的創設中要做到語言准確,演示規范。比如一年級教學「10」時,說成10這個數字的形象是1棒打下一個桃子,且不談比喻如何,只說教師把「10」說成數字就是一個科學性錯誤,因為阿拉伯數字是(0-9),10是由1和0組成的兩位數,10隻能說成數,而不能說成數字。再如教師在現場演示把10個蘋果平均分給5個小朋友,每個小朋友分得幾個蘋果?只能先每人分一個,餘下的再這樣分,分完時,正好每人分得2個蘋果,而不能一下子每人分2個,那就不是平均分的演示方法。所以說,教師的語言要嚴密,演示要規范,切忌只重情趣而忽視科學性。
『貳』 中學數學課堂教學設計要遵循哪幾個原則
讓學生帶著問題輕松走進課堂,在愉快且又適度緊張中學習、探究;又要讓學生帶著版新的更高層次的問題走出課權堂。要想達到這種教育效果,就要在課堂教學設計上下功夫。
課堂教學設計是指為了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對課堂教學進行系統規劃的過程,也是一個將一般教學理論具體應用於課堂教學實踐的籌劃的過程。課堂教學設計的要點應該是正確地確定教學目標,合理地選取教學方法,它不但包括教學目標、內容、和形式的選取,教學方法和教學媒體運用過程的規劃,還包括課堂上學生的活動及教學管理的設計。搞好課堂教學設計是保證課堂教學質量的前提,一份優秀的教學設計必然是對影響學生學習成果的各種因素加以優選的成果。如何具體地搞好課堂教學設計,將是擺在我們在教學中所面臨和關注的一個問題。
課堂教學設計的原則是我們進行課堂教學設計活動的依據,在遵循一般的教學論的原則的前提下,在高中數學課堂教學設計中,我認為還應該突出以下三個教學設計原則。
『叄』 在教學中如何巧妙使用過渡語,使課堂井然有序
一、直來入式
即教者直接導入源施教的內容,此類用語大多用於一堂課的開頭。教師可直接說今天這節課我們要學習的內容,這樣過渡簡潔明了,直奔主題。
二、歸納式。這類過渡語一般用於教學環節之間或課堂教學環節之末。教師在上環節教學內容結束後,用簡明扼要的語言,擇其重點作一小結,然後過渡到下一環節施教內容。
『肆』 如何運用過渡語,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在教學中如何巧妙使用過渡語,使課堂井然有序渾然一體
在平時的教學中,有時候會遇內到這樣的情況,原來預容設好的教學環節,和下一個環節銜接不起來;或者因為學生的原因,不能使自己的下一個教學環節順利進行。這就需要藝術的教學過渡。藝術的教學過渡,會使教學全過程節奏清晰,又環環相扣,渾然一體。下面我來介紹幾個常用的過渡的方法。一、直入式 即教者直接導入施教的內容,此類用語大多用於一堂課的開頭。教師可直接說今天這節課我們要學習的內容,這樣過渡簡潔明了,直奔主題。二、歸納式。這類過渡語一般用於教學環節之間或課堂教學環節之末。教師在上環節教學內容結束後,用簡明扼要的語言,擇其重點作一小結,然後過渡到下一環節施教內容。這類過渡語的特點是,能把教學的重點再現出來,給學生加深印象,鞏固教學效果。
『伍』 中學數學課堂教學設計遵循哪幾個原則
一、教師傳授知識的過程與學生的認識過程一致性的原則。
學生學習的盡管是前人已知的知識,但這種知識對學生來說仍然是新鮮的未知的。學生的學習過程是學生對數學知識、方法和技能的認識過程,我們的教學過程是改善學生認知結構的過程。如何使我們在課堂上傳授知識的過程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是我們應該給與充分重視的一個問題。學生認識知識的過程總是從特殊到一般,從具體到抽象,從局部到系統的。因此我們所設計的課堂教學過程應符合學生的這種認識規律。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學得順利,這也是保證我們教學成功的關鍵。而我們的教材偏重於一般性的結論和抽象的演繹過程,在課堂教學中照本宣科,往往使學生學起來感到困難。因此常常需要我們教師設計一些問題,作為過度性環節,使學生認識到問題的背景,體會到從具體問題出發,概括出抽象概念和理論的具體過程,理解到這些概念和理論的實際意義,使學生順利地完成從特殊到一般,從具體到到抽象的認識過程。比如在選修系列4中對極坐標的引入,學生感到抽象不好理解,可以設計一個炮兵打炮的問題,為了擊中目標,總是要旋轉炮筒的角度,還要確定炮位與目標的距離,通過這個具體的例子,使學生在認識上有一個飛躍,完成甴具體到抽象的認識過程。數學教學是一種特殊的認識活動,它受人的一般認識規律的支配,又有著它自身的特點,了解和掌握學生的認識過程和規律,使教師傳授知識的過程與學生的認識過程相吻合,這樣可以使學生的認識更加深刻,學習更加順利。
二、傳授知識與思維訓練相結合的原則。
思維能力是各種數學能力的核心,注重思維能力的培養,是現代數學教學與傳統的數學教學的根本區別之一。客觀地說,我們大家都意識到,僅僅傳授知識以及不夠了,在注重基礎知識的同時還要注重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心理學指出,思維正是尋找和發現那些從本質上來說屬於新東西的過程。目前我們廣大的老師對於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都有比較明確的認識,但在課堂教學中如何在注重基礎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是值得我們探討的一個問題。數學總以嚴密的系統的結合和演繹形式出現,直觀、直覺、歸納和類比的結果。因而數學的表現形式,只是思維的結果,我們還必須看到掩藏在結果後面的思維過程。思維能力的構成比較復雜,不能簡單的理解為只是演繹。應當指出,在演繹和各種非演繹思維中,演繹的創新可能性的空間最小,如果僅把思維局限於演繹,這無異於捆住思維的手腳。事實上,那些直觀、直覺、歸納和類比等非演繹思維,則有著較大的創造可能。在教學中應當注重挖掘數學的「表」和「里」,揭示並依據教學的需要改造有關的思維過程,付諸課堂,才能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學實踐表明,教師只有結合教材恰當地設計問題情境,引導學生主動積極地思維,才能使學生對問題有比較深刻的認識。培養思維能力需要揭示思維過程,這恰好與學生學習知識所需要的思維過程吻合,把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落實到課堂上,既能傳授知識,又能落實思維訓練,是我們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有效途徑。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既要重視揭示自己的思維過程,又要重視學生的具體思維過程。恰當合理地設計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逐步深入地進行思維和交流,正是這兩種思維過程的有機結合,這也是提高學生思維能力的具體過程。
三教師引導與學生自主活動相結合的原則。
教學是一種雙邊活動,在這種活動中,師生都有認識客觀世界的任務,但教學的目的決定了學生的認識活動是更重要的一方面,學生是這種認識活動的主體。教師的主導作用在於有效地引導學生逐步加深認識,而在這種認識過程中,必須給學生一定長度自主活動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動腦、動手、動口,在自主的活動中不斷地加深認識。不應該讓學生被動地接受教師的認識過程,被動地理解教師的思維結果。例如在「二項式定理」的教學中,不必甴教師直接給出二項式定理的結論,可以設計學生自主活動,嘗試發現,大膽猜想的過程。
『陸』 數學教學中如何設計課堂導語
1、導語要有針對性,具有針對性的導語才能滿足學生的聽課需要,新課導入必須根據學生回的心答理特徵,緊緊圍繞教學內容,針對不同年級、不同條件、不同環境、不同時間,選擇不同的引入方法。且不可離題萬里,故意繞圈子,追求形式上的活波,過多的佔用課堂教學時間,影響教學效果。因此,在設計導入新課時,必須遵循針對性原則,做到導語精煉。教師用來導入的語言婆婆媽媽,羅里羅嗦,學生會抓不住重點,不能很好地進入學習狀態。絕佳的導語應力求自然、巧妙、有趣,不但要短小精悍,而且要有很強的吸引力和啟發性,能激起學生的興趣,引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學生產生聽之有味、欲罷不能之感。比如小學一、二年級,最好多從講點故事、寓言、做點游戲入手,如果課堂教學使用導語時,教師的態度、語言和藹可親,所講內容是學生喜聞樂見的日常事理,學生聽課來一定能如入勝地而流連忘返。可見,具有針對性的,精練的導語才能滿足學生的聽課需要,實現課堂教學的教育性。
『柒』 中學數學課堂教學設計要遵循哪些原則
1、數學課程觀 課程觀它是所有的學生都要達到的基本的水平,在這個基礎上它期望每一個孩子都能夠適合他個體的、個性化的發展,保底上不封頂。 2、課程內容 又有基本性又有發展性,課程內容首先要反映社會的需要,要反映學科的特點,同時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3、教學觀與學生觀 教育是一個主動的學的形為,因此,學習的主體是學生,我們老師應該學會從如何利用學生學習的角度來進行教學,這是很重要的。一個好的教育核心是啟發學生思考,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所以這是一個真正的教學觀,所以在《義務教育法》里明確寫到了啟發式教學。 4、評價觀: 建立多維的、多元的評價體系。 5、信息技術與課程資源觀 隨著時代的發展信息要求越來越高了,信息技術與我們數學課程的整合。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它有很多好處,它能夠節省時間、能夠幫助老師教學、幫助學生擴展視野有很大的好處;但是最核心的問題,就是通過多媒體教學能夠把課講得更好,讓學生更多的參與、讓學生建起直觀、加深理解。老師還要善於挖掘身邊的資源,把資源用到我們的小學、中學的課堂教學當中。 我在教學中是這樣認真貫徹新課程理念下初中數學課堂教學評價: 1.處理好繼承與創新的關系,具有刻意求新的意識和大膽嘗試的精神。 要重視繼承前人優良的教育傳統,決不意味著墨守成規。而要堅持「古為今用」的原則,既要研究初中數學教育發展史上值得借鑒的經驗,也要以科學、審慎的態度來分析批判以往初中數學教學中失敗的教訓,在教學內容、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等方面作大膽的嘗試,要敢於超越傳統,綜合創新,處理好繼承與創新的關系。 評價中主要觀測:(1)在教學設計上有沒有新的思路?(2)在課堂教學模式上有沒有新的探索,新的嘗試?(3)蘊涵的教學思想有沒有站在時代的前沿? 2.處理好主體與主導的關系,做到服務與指導相結合,教師「教不越位」,學生「學習到位」。 課堂教學是教與學有機協調的系統,重教輕學,課堂教學中缺乏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不能收到好的效果;反之,重學輕教,片面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忽視或輕視教師的主導性,也不可能有好的教學質量。課堂教學改革的實踐證明,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的有機統一,才能獲得最佳教學效果。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能努力擺正自己的位置,力求建立平等、合作的師生關系。 教學中,不僅考慮到教師怎樣教,而且考慮到學生怎樣學。使教學真正從學生的學出發,能依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圍繞教材的重點、難點,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設計。特別是能順著學生的思路來設計教學過程,在教學中不迴避問題,隨時根據學生學的情況調整教學,加強提問的啟發性,處理好主體與主導的關系,力求服務與指導相結合。真正做到北師大的周玉仁教授所提倡的:凡是學生能自己探索得出的,決不替代;凡是學生能獨立思考的,決不暗示。要為學生多創造一點思考的時間,多一點活動的餘地,多一點表現自我的機會,多一點體嘗成功的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