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育大全 > 禪修舞蹈的分解教學

禪修舞蹈的分解教學

發布時間:2021-01-06 14:03:23

① 什麼是禪修,禪修的本質

所謂禪修就是通過對內心的訓練以減少我們的執著。禪修能夠讓我們達到心清氣朗的狀態,並且能平靜、柔和身心,最終達到物我兩忘。禪修在中國佛教禪宗和上座部佛教中都尤為重視,禪修的本質就是心靈的培育,也就是把我們內心最佳的狀態培養起來。禪修最主要的方法就是八正道,通過八正道的修學,輔之以慈悲喜舍等修習,就能夠讓我們逐漸的體會到禪修的內涵。通過打坐、內觀、冥想、靜心等修行方法讓我們逐漸的減少煩惱和困擾,讓心靈得以凈化,最終使我們得到解脫。
禪修是一個較為廣泛的概念,它並不單單是指打坐參禪,真正的禪修是在任何時候都能夠進行的,無論你是否在打坐只要你的內心保持一種禪的狀態,你就是在禪修。生活、工作、學習,無論何時何刻,只要你注意你自己的內心,就都是在禪修。
每一個人都可以修習禪,因每個人的根器不一樣,修禪的進度就有所不同。我們需要正確認識禪修的本質進而才能夠如理如法的進行禪修。很多人最初接觸禪修是為了治病,因身體的痛苦才接觸禪修,禪修確實是會使人的身心達到一種放鬆的狀態,而這種狀態會讓我們的身體逐漸的調節到一個最佳點。放鬆身心同時也會改變我們的性格習氣,平靜的心態會使我們的心專注於一件事,煩惱因此而逐漸減少,智慧就會慢慢的產生。很多人最初開始禪修都是從靜坐開始的,靜坐之後放鬆心態關注著自己的內心,不被外界的環境干擾,身體疼痛了由著他,慢慢的會感到自己的身心和外界的環境達到了合二為一的狀態,這就是禪修的基本入門。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到禪修第一要素是要放鬆,讓我們的心感到沒有壓力獲得輕安的狀態,並且在禪修的過程中要逐漸的領悟一切外在都是表象,和我們的內心沒有直接聯系,只是我們內心對於外在環境的一種反應,無論外界的環境是如何變化,內心總是無所掛礙、清凈無染、一切自然,通過這種修行就可以達到禪的境界。
禪修對於提升我們的精神品質和智慧有極大幫助。通過禪修我們會逐漸改變習氣和思維方式,我們會隨遇而安,不企圖去改變什麼。對於問題我們會去面對、接受並放下,在人我是非上也會逐漸的淡化和褪去,邏輯思維逐漸變得越來越少,這是一種內心的變化,修行的本質是為了減少煩惱,不被物慾所困擾,少了人我執著、人我是非,達到一種自我心性的解脫。禪修到一定程度就演變成定,我們能夠心不動搖就是所謂的禪,心不起妄想雜念,就是定,定是心不亂,本性自清凈,外禪內定就是禪定。所謂「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外在的一切環境無論如何美好或者是惡劣,內心始終堅定不動搖就是禪定。豁然貫通,明了本心就是禪修的最終目的。

② 中國禪修最好的地方在哪裡

您好
五台山,中國佛教第一聖地。位於山西省五台縣境內,方圓五百餘里,海拔三千米,由五座山峰環抱而成,五峰高聳,峰頂平坦寬闊,如壘土之台,故稱五台——供奉文殊菩薩。
文殊菩薩,音譯文殊師利或曼殊師利。意譯:妙德,妙吉祥。又譯:妙首,普首,濡首,敬首。曼殊是妙之意,師利是吉祥之意,簡稱為文殊。為我國佛教四大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觀音菩薩、地藏菩薩)之一。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為釋迦牟尼佛的左、右脅侍,他們合稱為「華嚴三聖」。文殊菩薩智慧、辯才第一,為眾菩薩之首,被稱為「大智文殊菩薩」。文殊菩薩的形象,通常是手持慧劍,騎乘獅子,比喻以智慧利劍斬斷煩惱,以獅吼威風震懾魔怨。
文殊菩薩道場:山西五台山
文殊菩薩生日:農歷四月初四

普陀山是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同時也是著名的海島風景旅遊勝地。如此美麗,又有如此眾多文物古跡的小島,在我國可以說是絕無僅有。普陀山位於杭州灣以東約100海里,是舟山群島中的一個小島,全島面積約12.5平方公里——供奉觀音菩薩
觀音菩薩,梵文 Avalokite?vara,又作觀世音菩薩、觀自在菩薩、光世音菩薩等,從字面解釋就是「觀察(世間民眾的)聲音」的菩薩,是四大菩薩之一。他相貌端莊慈祥,經常手持凈瓶楊柳,具有無量的智慧和神通,大慈大悲,普救人間疾苦。在佛教中,他是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座下的上首菩薩,同大勢至菩薩一起,是阿彌陀佛身邊的脅侍菩薩,並稱「西方三聖」。
南無觀世音 師子無畏音 大慈柔軟音 大梵清凈音
大光普照音 天人丈夫音 能施眾生樂 濟度生死岸
觀世音菩薩道場:杭州普陀山
觀世音菩薩生日:農歷二月十九日

峨嵋山位於中國四川省峨嵋山市境內,景區面積154平方公里,最高峰萬佛頂海拔3099米,是著名的旅遊勝地和佛教名山;是一個集自然風光與佛教文化為一體的中國國家級山嶽型風景名勝。1996年12月6日列入《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名錄》。
供奉——普賢菩薩
普賢菩薩,曾譯遍吉菩薩,音譯為三曼多跋陀羅,中國佛教四大菩薩之一。是象徵理德、行德的菩薩,同文殊菩薩的智德、正德相對應,是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的右、左脅侍,被稱為「華嚴三聖」。許多日本真言宗人士認為衛護佛門的金剛薩埵是普賢菩薩化身,密教是由金剛薩埵所開創。另一說金剛薩埵為大勢至菩薩或其他佛、菩薩所示現。
普賢菩薩道場:四川峨眉山
普賢菩薩生日:農歷二月二十一

九華山位於安徽省池州市青陽縣城西南20公里處,距長江南岸貴池區約60公里。方圓120平方公里,主峰十王峰1342米,為黃山支脈,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九華山共有99座山峰,以天台、十王、蓮華、天柱等9峰最雄偉,群山眾壑、溪流飛瀑、怪石古洞、蒼松翠竹、奇麗清幽,相映成趣。名勝古跡,錯落其間——供奉地藏菩薩
地藏菩薩,梵名 Ksitigarbha,中文譯音克施地嘎訶帕, 八大菩薩之一。據《地藏十輪經》講,由於此菩薩「安忍不動如大地,靜慮深密如秘藏」,所以稱為地藏。
地藏菩薩道場:安徽九華山
地藏菩薩生日:農歷七月三十日

③ 進行禪修時有什麼好的音樂

五會念佛,蓮花生大士心咒,大悲咒,六字大明咒

④ 中道禪舞怎樣在禪定中還可以舞動,是舞動帶來禪定

為啥這樣容易輕信呢?
她給自己這個瞎蹦噠起個名字叫『禪舞』,她就有禪定了?她連禪意都木有。
舞動能帶來禪定?人入禪定時,六根不動,怎麼舞動?
佛和大菩薩才能『不起滅定現諸威儀』。

⑤ 禪修的禪修經典選讀

《阿毗達摩概要精解》
《清凈道論》
《內觀基礎》(馬哈希尊者著)
《禪修入門》(隆波帕默尊者著)
佛說阿彌陀經 佛說觀無量壽經 大方廣圓覺陀羅尼經 維摩詰所說經 解深密經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佛說無量壽經 地藏菩薩本願經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四十二章經 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 六 祖 壇 經 >>自序品第一 << 六 祖 壇 經 >>付囑品第十 << 六 祖 壇 經 >>護法品第九 << 六 祖 壇 經 >>頓漸品第八 << 六 祖 壇 經 >>機緣品第七 << 六 祖 壇 經 >>懺悔品第六 << 六 祖 壇 經 >>妙行品第五 << 六 祖 壇 經 >>定慧品第四 << 六 祖 壇 經 >>決疑品第三 << 六 祖 壇 經 >>般若品第二 摩訶止觀卷第十 摩訶止觀卷第九 摩訶止觀卷第八 摩訶止觀卷第七 摩訶止觀卷第六 摩訶止觀卷第五 摩訶止觀卷第四 摩訶止觀卷第三 摩訶止觀卷第二 摩訶止觀卷第一 華嚴經【賢首菩薩品第八之二】 華嚴經【凈行品第七】 楞嚴經【卷十】 楞嚴經【卷九】 楞嚴經【卷八】 楞嚴經【卷七】 楞嚴經【卷五】 楞嚴經【卷六】 楞嚴經【卷四】 華嚴經【四諦品第四之二】 華嚴經【盧舍那佛品第二之三】 六祖壇經 妙法蓮華經 佛說阿彌陀經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佛說般舟三昧經 楞嚴經【卷三】 楞嚴經【卷二】 楞嚴經【卷一】 華嚴經【盧舍那佛品第二之二】 華嚴經【世間凈眼品第一之二】 華嚴經【世間凈眼品第一之一】 金剛經

⑥ 什麼叫克力禪舞

禪舞,即為以舞修抄行,在覺襲知中舞蹈,發現生命本自具足的美。你與萬物合一,透過舞蹈走向覺醒,活出禪的喜樂、自在、安詳。

禪舞是禪學思想與禪學舞蹈融為一體的一種修身養性的方式,禪舞是在身心寧靜的狀態下,身、心、音樂融為一體而自發產生的一種舞蹈。

拓展資料:

不二禪舞由靜岩禪師於閉關中緣起,由伽南居士傳承,不二禪舞專注於「覺醒」和「慈悲的流動」,是一種將禪修、內觀、丹道、冥想與舞蹈融合在一起的修行方法,下可以健身養氣、中可以調節情緒,上可以悟道覺醒。

不二禪舞不是用思維記憶動作的舞蹈,也不是即興創作。是讓心先進入禪境,在身心專注當下的狀態中自然產生的舞蹈。可以幫助我們從頭腦的掌控中解脫出來。跳出「自我」的身份,認識到自己圓滿具足的真面目。

⑦ 哪裡有可以禪修的地方

據我所知,揚州的高旻寺、趙州的柏林禪寺都是很好的禪宗道場。如果太遠不方專便,那你可以直屬接去你所在城市的寺院去問,哪裡有比較近的禪修道場。

禪修很好,但是禪修一不是變魔術、二不是麻醉葯,要努力去修習才能得到禪修的好處,這是你去學之前必須要了解的。再者,或許你可以離開短短一段時間,但你不是出家人,也不可能每天都往道場跑,回來之後還是有你的日常生活要過,如果你不能把在道場中學到的方法用在你現在想離開的環境,就在你現在不想待的環境里每天下功夫練習,你在道場中一時得到的清凈也只是一種假象。

⑧ 行走時內觀禪修的技巧

行禪的利益

喜戒禪師

在我們的禪修營中,禪修者以四種威儀用功,即在行、住、坐、卧中修持正念。他們必須在一切時中保持正念,不管處於何種姿勢。正念禪修的主要姿勢是盤腿而坐,但因為人體無法坐很多小時而不改變姿勢,所以我們安排經行和打坐交替進行。既然經行很重要,我將討論行禪的性質、意義和利益。

正念禪修可比作燒水。如果要燒水,你把水裝入水壺放在爐子上,然後打開火。但如果火被關掉,即使是短暫時間就隨後再打開,水都不會開。如果你繼續這樣一會開一會關,水就總燒不開。同樣,如果正念的剎那之間有間歇,就無法形成勢頭,因此就不能得定。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教導參加禪修營的禪修者在醒覺的一切時中修持正念,從早晨醒來的剎那直到晚上入睡。因此,經行是連續培養正念不可或缺的部分。

不幸的是,我聽有人批評行禪,說他們不能從經行得到任何益處或好的效果。但正是佛陀本人首先教導的行禪。在《大念住經》里,佛陀兩次講到經行。在「威儀」一節,佛陀教導比丘「當你在走的時侯」知道「我在走」,「當你在站立的時候」知道「我在站立」,「當你坐的時後」知道「我在坐」,「當你在躺的時侯」知道「我在躺」。在叫作「正知明覺」的另外一節,佛陀說:「比丘運用正知明覺於向前走和向回走。」正知明覺即是正確無誤地了知你所觀察的目標。為了正確無誤地了知你所觀察的目標,禪修者必須要有定力,為了獲得定力,你必須運用正念。因此,當佛陀說,「比丘,運用正知明覺」,我們必然理解為不僅必須有正知明覺,還必須有正念和定力。所以佛陀教導禪修者要在走路的時候、在「在向前走和向回走」的時候,運用正念、定力和正知明覺。行禪因此是這個修行過程的一個重要部分。

盡管經中沒有佛陀關於行禪的專門和詳細的教導,但我們相信他一定曾經在某個時候作過這樣的教導。這些教導一定由佛弟子學習並一代一代傳了下來。再者,古時候的禪師一定也會基於自己的實踐編排了禪修指導。當今,我們有一套非常詳細的如何經行的禪修指導。

現在讓我們專門講一講修持行禪。如果你是純粹的初學,禪師可能教你在經行時只是正念觀照一件事:觀照邁步的行動,同時在心中默不出聲地標記,「邁腳、邁腳、邁腳」,或者「左步、右步、左步、右步」。這樣用功的時候你可以比平時走得慢一些。

幾小時後或一兩天後,禪師可能告訴你正念觀照兩件事:(i)邁腳,(ii)落腳,同時作內心標記「邁腳、落腳」。你應當在一步中觀照兩個階段:「邁腳、落腳;邁腳、落腳」。隨後,禪師可能告訴你觀照三個階段:(i)提腳,(ii)移動腳或推前,(iii)落腳。再晚些,禪師可能教你每步中觀照四個階段:(i)提腳,(ii)移腳向前,(iii)放腳;(iv)腳觸地或踩地。禪師會教你全要正念觀照並內心標記這四個階段:「提腳、推前、放腳、踩地。」

起初禪修者或許會覺得難以慢下來,但當告訴他們密切注意涉及的所有動作並且他們真正越來越密切觀察時,就會自動慢下來。他們不必刻意放慢,當他們更緊密觀察時,放慢會自動發生。當在高速路上行駛,你可能開到每小時六、七十甚至八十英里。在這種速度,有些路標可能就看不清。如果你想看清這些路標,就需要慢下來。不需要任何人喊「慢下來!」但司機為了看清路標會自動慢下來。同樣,禪修者為了密切觀察提腳、推前、放腳、踩地的動作,他們會自動慢下來。只有當慢下來他們才能真正地正念觀照和全面覺知這些動作。
盡管禪修者密切觀察並慢下來,可能不是所有的動作和階段都能看得很清楚。所分的各個階段並沒有在內心很好地確定,它們似乎只是一個連續的動作。隨著定力的提升,禪修者會越來越清楚地觀察到一步中的不同階段,至少四個階段比較容易區分。禪修者會明確地知道提腳的動作不會和推前的動作混在一起,推前的動作並不會和提腳或放腳動作混在一起。對所有動作他們都能清楚了解和分別。他們所觀照和覺知的任何東西在心中都會很清楚。

當禪修者持續修行,他們會觀察到很多東西。當他們提腳,會體驗到輕的感覺;當他們推腳向前,會體注意到從一處到另一處的移動;當他們放腳,會感受到重的感覺,因為當腳下降時越來越重;當腳放到地上的時候,他們會感受後跟觸地的觸感。所以,隨著提腳、推前、放腳、踩地,禪修者還會覺知到向上抬腳的輕,移腳的運動,腳往下降的重,以及腳觸地的軟或硬的觸感。禪修者覺知這些過程的時候,他們就是在覺知四界,即地界、水界、火界和風界。密切觀照行禪的四個階段,就覺知到了四界的真實本質,不只是作為概念,而是實際過程,是究竟真實法。

讓我們稍詳細一點看看行禪中四界的特點。在第一個動作,即提腳的動作中,禪修者覺知到輕;當其覺知到輕,實際就是覺知火界。火界的一個特點就是使東西變輕,當東西變輕,它們就上升。在腳向上移動的過程中覺知到輕,就是覺知火界的本質。但是在提腳過程中除了輕的感覺,還有移動。移動是風界的一個特點。然而,輕,即火界,占支配地位;所以我們可以說在提腳階段,火界為主,風界次之。這兩界在禪修者密切觀察提腳的時候會覺知到。

下一階段是移腳向前,在此過程中,風界占支配地位,因為運動是風界的主要特徵。所以當禪修者在行禪中密切注意移腳向前,實際上就是觀照風界的本質。

再下一階段是放腳的動作。當禪修者向下放腳的時候,腳里有一種重的感覺。重是水界的一種特性,如滴出和滲出。液體重,就滲出。所以當禪修者覺知腳的重感,實際上就在覺知水界。

在踩在地上的時候,禪修者會覺知到腳在地上的軟或硬的感覺,這和地界的性質有關。密切注意腳踩地,禪修者實際上就是在覺知地界的性質。

因而我們看到,僅僅在一步之中,禪修者可以看到很多法。他們可以覺知四界和四界的性質。只有那些實際用功的人才有希望看到這些東西。

當禪修者繼續練習行禪,他們會達到這樣的證悟:伴隨每一個動作,還有觀照的那個心,即對動作的覺知。有提腳的動作,還有覺知提腳的心。在下一時刻,有推前的動作,還有覺知動作的心。再者,禪修者會認識到動作和覺知就在那一時刻生起和消失。再下一時刻,有放腳的動作和覺知動作的心,二者在放腳到地上的那一時刻生起和消失。同樣的過程發生在踩地時:有踩地的動作和覺知踩地。就這樣,禪修者認識到:伴隨腳的動作,還有覺知的那些剎那。這些覺知的剎那在巴利中叫作名法,即心法,腳的動作叫作色法,即物質。所以禪修者會看到名與色在每時每刻生起消失。在一個時刻,有提腳和覺知提腳,下一時刻,有推前和覺知推前,等等。我們能夠認識到,這些是成對的名與色,時時刻刻在生起和消失。因此,禪修者就進步了,如果他們密切觀照,會覺知到名色在觀察的每一時刻成對發生。

禪修者會發現的另一件事是作意在影響每一個動作中所起的作用。他們會認識到,提腳是因為想提,推前是因為想推,放腳是因為想放,踩地是因為想踩。也就是說,作意先於每一個動作。作意提腳後,提腳才發生。他們於是懂得這些發生的事情的緣起——這些動作不是沒有原因自己發生的。這些動作不是由任何天神或任何權威創造的,這些動作絕不是無因生;每一個動作都有一個因或緣,而這個因緣就是每一個動作前的作意。這是密切觀照時禪修者的另一發現。

當禪修者懂得所有動作的緣起,懂得這些動作不是由任何權威或天神創造,他們會懂得作意是動作發生的因緣。這樣,緣法和緣生法,亦即因與果的關系就得到理解。在這種理解的基礎上,禪修者能夠祛除關於名色的疑惑,懂得名色不會無因生。由於清楚懂得事物的緣起,由於超越了對名色的疑惑,禪修者被認為達到了「小須陀洹」的階次。

須陀洹是「入流者」,是達到了初階覺悟的人。「小須陀洹」不是真正的入流者,但人們說他們保證會生於善道,諸如人類或天神。也就是說,小須陀洹不可能生於四惡道之一,即某個地獄或動物界。 只是通過修持行禪,只是密切觀照每一步所涉及的動作,就可以達到小須陀洹的狀態,這是修持行禪的巨大利益。這一階次並不容易達到,但一旦達到,就能確保他們將會生於善道,當然,除非他們從這一階次墮落。

當禪修者領會到名色時時刻刻生起並消失,他們會領悟提腳過程的無常,也會領悟對提腳過程的覺知也是無常。生起隨即消失,這是一種標志或者特徵,我們以此懂得事物的無常。如果我們想確定一個事物是常還是無常,我們必須通過禪修的力量,努力觀察這個事物是否有著出現瞭然後消失這樣的過程。如果我們禪修力量強大到能夠看到現象的生起和消失,那麼我們就能確定所觀察的現象是無常的。以這種方式,禪修者觀察到有提腳的動作和對此動作的覺知,然後這個序列消失,讓位於推前的動作和對推前的覺知。這些動作只是簡單地生起、消失,生起、消失;禪修者通過自己而領悟這個過程——不是因為相信外在的權威不得不接受,也不是被迫相信他人的報告。

當禪修者領悟了名色的生滅,他們就懂得無常。當他們看清了名色的無常,他們接著就懂得了苦,因為他們總還是被不斷的生滅所逼迫。領會了無常之後,他們觀察到這些事物沒有一個主宰,也就是說,禪修者認識到沒有一個自我或靈魂在裡面發號司令可讓事物常住不變。事物只是按自然規律生起和消失。通過這種領悟,禪修者了悟了有為法的第三個特徵,即無我相,就是事物無自我的特徵。無我的意義之一就是無主宰——意即不存在能夠主宰事物性質的任何東西、個體、靈魂或力量。到此,禪修者已經領悟了一切有為法的三種特徵:事物的無常、苦、無我的本質——即巴利文的anicca,kkha,annata。

現在讓我們分析行禪各種動作的更多細節。假設我們要拍攝提腳的動態畫面,進一步假設提腳要花一秒鍾,相機一秒能拍三十六幀畫面。拍完之後,我們分開看每一幀,我們會認識到,在我們以為是一個提腳動作之內,實際有三十六個動作。每一幀畫面和別的畫面稍有不同,盡管差別很小隻勉強能辨認。但如果相機每秒能拍一千張又會怎樣呢?那麼僅在一個提腳的動作中就會有一千個動作,盡管已經幾乎不可能區分這些動作了。如果相機能每秒拍攝一百萬張——現在還不可能,將來也許能——那麼在我們認為只是一個動作的提腳過程中就會有一百萬個動作。

我們用功經行就是為了像相機那樣一幀一幀地緊密觀察我們的動作。我們還要觀察和覺知每一個動作前的作意。我們也會贊美嘆陀智慧和內觀的力量,因為由此他實際看到了所有這些動作。當我們在這里用「看見」或「觀察」這樣的字眼,我們意味著直接看見,但也還包括比量;我們或許不能象佛陀一樣直接看到數百萬的動作。

在禪修者開始練習行禪前,他們可能以為一步只是一個動作。在觀照這個動作之後,他們看到至少有四個動作;如果進一步深入,他們會懂得即使是四個動作當中的一個,也是由數百萬個微小動作構成。他們看見名與色、心與身的生起和滅去,此即無常。以我們通常的覺知,不能看見事物的無常,因為無常被連續性的幻象所掩蓋。我們以為看到的只是一個連續的動作,但如果我們密切觀察,我們會看到連續性的幻象可以被打破。當身體現象集起和消散,我們一點一點地、一節一節地直接觀察,就可打破幻象。禪修的價值在於讓我們有能力移除連續性的面紗去發現無常的真實本質。禪修者可以直接通過自身努力看見無常的本質。

在認識到事物是由節段構成、它們一點一點地發生,並一一觀察這些節段,禪修者認識到在這個世界上真的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抓得住、可以執取。如果我們看到一度認為是美麗的東西有空洞,正在衰敗和分解,我們會對它失去興趣。我們在概念上把色彩和畫布看做一個完整和堅實的東西,但我們用強力的顯微鏡看油畫,會看到畫面並不堅實——它有很多孔洞和空隙。看到畫面主要由空隙構成,我們會對它失去興趣並停止對它的執著。現代物理學者對這點很清楚。他們用強力的儀器觀察發現,物質只是微粒和能量的振動,不斷變化,根本就沒有任何實質的東西。體證了這種無盡的無常,禪修者認識到整個現象界沒有任何東西可以貪愛、可以抓得住。

我們現在明白了修行的意義。我們修行是因為我們要祛除對所緣的執著和貪愛。正是通過認識存有的三共相——事物的無常、苦、無我的本質,我們能祛除貪愛。我們要祛除貪愛是因為我們不想受苦。只要有貪愛和執取,就總會受苦。如果不想受苦,就必須祛除貪愛執取。我們必須認識到一切只是名色,不斷生起和滅去,這些東西沒有實質。一旦我們體證到這一點,我們將能祛除對事物的執取。只要我們還沒有體證到這一點,無論我們讀多少書,聽多少講座,或者談論多少祛除執取,我們都無法斷掉執取。必須要有一切有為法皆示現三共相的直接經驗。

所以,經行時我們必須密切觀照,就像我們打坐和卧禪中一樣。我並不是說僅僅是行禪就能賦予我們最終的證悟和完全祛除執取的能力,而是說行禪如坐禪或其它類型的內觀修行一樣有效。行禪有助於心智的培育,如觀呼吸或觀腹部起伏一樣強而有力,是一個幫我們祛除內心煩惱的有效工具。行禪能幫助我們獲得對事物本質的洞見,我們應當像修習坐禪或其它類禪法一樣精勤地修習行禪。通過在所有的姿勢中修習內觀,包括行禪,願你和所有禪修者在今生達到究竟清凈!

⑨ 什麼是禪舞

禪舞,即為以舞修行,在覺知中舞蹈,發現生命本自具足的美。內你與萬物合一,透過舞蹈容走向覺醒,活出禪的喜樂、自在、安詳。

禪舞是禪學思想與禪學舞蹈融為一體的一種修身養性的方式,禪舞是在身心寧靜的狀態下,身、心、音樂融為一體而自發產生的一種舞蹈。

拓展資料:

不二禪舞由靜岩禪師於閉關中緣起,由伽南居士傳承,不二禪舞專注於「覺醒」和「慈悲的流動」,是一種將禪修、內觀、丹道、冥想與舞蹈融合在一起的修行方法,下可以健身養氣、中可以調節情緒,上可以悟道覺醒。

不二禪舞不是用思維記憶動作的舞蹈,也不是即興創作。是讓心先進入禪境,在身心專注當下的狀態中自然產生的舞蹈。可以幫助我們從頭腦的掌控中解脫出來。跳出「自我」的身份,認識到自己圓滿具足的真面目。

參考資料:網路 不二禪舞

閱讀全文

與禪修舞蹈的分解教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