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簡要論述課堂教學藝術有哪些特徵
①、教學設計是把教學原理轉化成教學材料和教學活動的計劃。教學設計要遵循版教學過權程的基本規律,選擇教學目標,以解決教什麼的問題。②、教學計劃是實施教學目標的計劃性和決策性活動。教學計劃以計劃和布局的形式,對怎樣才能達到教學目標進行創造性的決策,以解決怎樣教的問題。③、教學設計是以系統方法為指導。教學設計把教學過程各要素看成一個系統,分析教學問題和需求,確立解決的程序綱要,使教學效果最優化。④、教學設計是提高學習者獲得知識、技能的效率和興趣的技術過程。教學設計與教育技術密切相關,其功能在於運用系統方法設計教學過程,使之成為一種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❷ 簡要論述課堂教學藝術有哪些特徵
教學藝術具有四個特點:①形象性:是教學藝術的最基本的特點,是指教師在課堂中專的行為,是一切外屬觀行為的綜合表演。即教師的衣著打扮、表演態度、身姿動作、實驗操作、口語板書等,並藉助預言、表情、動作、直觀事物、繪畫及音響等手段,對講授的內容進行形象的描繪,把抽象的理論形象化,變為學生易於接受的知識;②情感性:藝術教學則主要運用的是情感,以情動人。教學的情感性和教育性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教師的情感與學生的學習成績之間呈明顯的正比例關系。③創造性:是教學藝術的突出特點。表現在:首先,是備課鑽研教材創造性地思考;其次,是創造性地設計教學實施方案;最後,是教學方案組織實施的創造性。④實踐性:首先,整個教學藝術過程都是與教學實踐緊密聯系,不可分割;其次,教師的教學藝術水平也是教學實踐中不斷提高的。
❸ 課堂教學管理的本質特徵有哪些
我們在課堂上經常有這樣的經歷:當教師提出一個問題,多次詢問學生內之後,學生仍然無動容於衷,於是教師就把問題的答案呈現給了學生.這是因為很多老師認為學生不回答,老師把答案講解給學生,效果會更好,效率會更高.也有很多老師認為讓學生採用交流、互動的形式太浪費有限的教學時間,認為直接教授法是高效的教學方法.可是事實證明,學生這樣學到的知識是不牢固的知識,是不能轉入長時記憶和有效內化的,對於學生的終身發展是極其不利的.
學生的「參與」是主體對活動的能動性作用過程,是能力和傾向的統一.所以主體參與絕不僅僅是一種形式,更重要的是一種狀態.而且是一種亢奮、激動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學生或靜心默讀,或全心朗讀,或潛心思考,或積極爭辯,或大膽陳述
❹ 什麼是"有效教學""高效課堂"具有哪基本特徵
教師要想明確目標,就要在課前做到兩個研究到位:一是研究教材到位——整體把握學科知識結構,科學劃分課時內容層次;二是研究學生到位——找准知識起點,理順學生認知次序。2.
有效教學是學生高度參與的教學
我們在課堂上經常有這樣的經歷:當教師提出一個問題,多次詢問學生之後,學生仍然無動於衷,於是教師就把問題的答案呈現給了學生。這是因為很多老師認為學生不回答,老師把答案講解給學生,效果會更好,效率會更高。也有很多老師認為讓學生採用交流、互動的形式太浪費有限的教學時間,認為直接教授法是高效的教學方法。可是事實證明,學生這樣學到的知識是不牢固的知識,是不能轉入長時記憶和有效內化的,對於學生的終身發展是極其不利的。
學生的「參與」是主體對活動的能動性作用過程,是能力和傾向的統一。所以主體參與絕不僅僅是一種形式,更重要的是一種狀態。而且是一種亢奮、激動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學生或靜心默讀,或全心朗讀,或潛心思考,或積極爭辯,或大膽陳述……
同時教學過程是一個互動的過程,不是一個單向傳遞的過程。學生在主體參與的同時,還要加強合作學習。社會認知理論認為:人只有在與他人合作過程中,主動加工那些對個人有意義的信息,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大量的研究也表明了合作學習的價值。所以讓學生的學習成為有意義的學習,合作是必不可少的。
❺ 高效課堂應該具備哪些主要特徵
第一科學性:一是要有合理的全面的教學目標。教育不僅要讓受教育者掌握知識、形成技能,而且更為重要的是要培養受教育者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健全的人格,具有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與他人合作的能力,學做負責任的人。二是要有符合學生實際的適量的教學內容、適當的教學方法、適宜的教學氛圍和適度的教學節奏,這些也是課堂教學高效率的重要方面。
第二自主性:課堂是學生的課堂,讓學生成為主體、進行自主學習是現代教學改革發展的必然趨勢。斯卡納金曾說過:如果孩子沒有學習願望的話,我們的一切想法、方案、設想都將化為灰燼,變成木乃伊。只有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為前提,引導他們在民主、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中自主學習、合作學習與探究學習,才能獲得高效率的課堂教學效果,讓學生生動活潑地、主動地得到全面發展。
第三互動性:互動與交流是高效率課堂教學必備的要素之一。美國教育家林格倫曾把課堂上的師生交流分為四種:一是單向交流,教師講,學生聽;二是雙向交流,教師問,學生答;三是多向交流,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相互問答;四是綜合交流,師生共同討論、研究、探索。高效率的課堂要求教師與學生之間多渠道、多層次、多方位、多手段地進行綜合性交流。通過交流,豐富課程資源,增加信息和知識總量;通過交流,架起一座座理解的橋梁,使師生之間心與心相通,從而為順利完成教學任務奠定良好的基礎。
第四開放性:它包括多個方面,有教學目標的開放性,教學內容的開放性,教學方法的開放性,教學過程的開放性,教學活動的開放性等等。開放的課堂里沒有一成不變的標准答案,沒有「硬灌」和死記硬背的痛苦,也沒有對學生思維的禁錮和限制。開放的課堂充滿生氣,體現了師生經驗的共享、視界的融合,拓展了學生的活動空間,給每一個學生帶來力量、自信和希望。
第五情境性:課堂教學不應是按圖索驥、墨守成規的過程,而是師生共同體通過共同研究、共同探討,不斷生成新的知識,產生新的問題,並找到新的解決辦法的過程。要想達到這一目的就必須注重教學的情境性。學生的智慧迸發往往是在一定的情境感染下發生的。情境能引發學生聯想,情境能激發學生情智,情境能催動學生的靈感……如果學生在上課的時候能「身臨其境」,全身心地投入,這表明,教學的最佳時候到來了。自然,探究新問題、建構新知識的最佳時期也到來了。
第六創新性:《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試行)》中指出:「新課程的培養目標應體現時代要求。要使學生……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科學和人文素養以及環境意識……」 創新是使課堂充滿活力的法寶,應貫徹在課堂教學的全過程。創新的課堂要敢於打破常規,根據本地、本校、本班的實際情況對教材中的內容作適當的取捨,增加體現現代科學的新成就、貼近社會生活和學生生活實際的內容;創新的課堂要使學生由苦學變位樂學,學生的學習興趣濃厚;創新的課堂要善於啟發學生積極思考,引導學生合作、探究學習,多給學生動手實踐的機會;創新的課堂還要由害怕學生在課堂上出錯轉變為允許學生出錯,鼓勵學生大膽發表意見。
第七和諧性: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說過:「學生的學習成績,在很多方面取決於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最優結合的技能、技巧如何。」作為教師,要全面考慮教學規律、原則、教學的形式和方法、該教學系統的特徵以及內外部條件,要善於協調影響課堂教學的各種因素,將它們有機地、和諧地整合起來,以達到教學過程的最優化、教學效果的最優化。
第八人文性:高效率的課堂應該是面向全體學生,是對每位學生都充滿了深深的人文關懷的地方,應該是充滿生命力和吸引力、充滿快樂和使人幸福的地方。在這里,完美的教學一定能讓學生感到人性之美、人倫之美、人道之美;感受到理性之美、科學之美、智慧之美;感受到人類心靈的博大與深邃;感受到人類所創造的文化的燦爛與輝煌;能夠喚起學生對於生活的熱愛與柔情;喚起學生對未來生活的熱烈憧憬和樂觀、光明、正直的期待;能夠以新的眼光審視生活、洞察人性物理。
❻ 高校課堂教學的特徵表現有幾個方式
1、 以學生終身發展的教學理念為指導。高效課堂教學就應該著眼於學生的未來發展,培養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愛學習;促進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使學生會學習。
2、以規范具體的教學目標為導向。高效課堂教學的目標要以促進學生的發展與進步為宗旨,做到規范化和具體化。
3、以扎實的教學內容為載體。高效課堂教學並不是教學內容越多越好,也不是越難越好,而是要在了解學生的實際發展水平和特點的基礎上,突出重點,集中力量講清重點。因此,課堂上教師要以精講多練方式落實教學重點,要讓學生扎實掌握基礎知識,發展熟練的基本技能。
4、以多元的學習方式為中介。高效課堂教學要將教而獲知轉變為學而獲知,其切入點就是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營造自主學習的課堂氛圍。自主學習就是建立在學生自我意識發展基礎上的「能學」,建立在學生具有內在學習動機基礎上的「想學」,建立在學生掌握了一定的學習策略基礎上的「會學」,建立在學生意志努力基礎上的「堅持學」。
5、以積極的課堂氣氛為依託。課堂氣氛是一種綜合的心理狀態,積極的課堂氣氛是對學生無聲的教育,它能夠促進學生參與課堂學習。只有以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為前提,引導他們在民主、寬松、和諧的課堂氣氛中自主學習、合作學習與探究學習,才能達到高效課堂教學的效果。
6、以科學的教學組織為保障。科學的教學組織表現為教師有條不紊地安排教學和學習活動,合理地分配教學講授和輔導、學生思考和參與的時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學生專注於教學內容,使教學得以順利地進行。
❼ 素質教育課堂教學的基本特徵有哪些
隨著新課程改革實驗的深入,傳統的課堂教學受到極大沖擊,當我們走進用新課程理念打造的課堂,你會體驗到新課程倡導的先進理念正在影響著教師的教學實踐。那麼在課堂教學中如何進行素質教育,教學模式如何構建,什麼樣的課堂教學才是有效的?這個問題,給廣大教師帶來不少困惑。筆者認為,有效教學應在課堂教學中充分體現新課程的理念,呈現以下幾個基本特徵:教學的民主性、開放性、實踐性、綜合性。
一、課堂教學的民主性
新課程強調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互動的過程,課堂教學的民主性包括這樣兩種含義:一是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與學生的人格地位是平等的,學生間的人格地位也是平等的,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鼓勵學生在與教師和同學的平等交往中展示自己的能力,給予每個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機會,注重學生在心理特徵、認知能力和社會化程度等方面的差異;二是要重視情感、意志、動機、信念等人格因素的價值,建立師生之間和學生之間在教學活動中的和諧融洽關系,通過教師與每個學生的共同參與和積極合作,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全發展。
新課程改革倡導以人為本的主體教育,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學必須在傳統教學要求的基礎上作根本性的調整與改革,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必須著眼於學生學會發展、學會創造的教育,這種教育必須是發展個性,構建獨立人格、倡導以問題為紐帶的教育。而建立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是實現教學目的的關鍵要素。教師作為一個組織者、輔導者、引導者,促進者,既要保持必要的權威,又要以一種夥伴的態度對待學生。要學會傾聽、溝通、尊重、學會向學生學習。新的課程改革要求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有民主的態度,要打破教師是主宰、是權威、打破教師滔滔不絕學生被動學習的思維定勢;要認識到教學是一種師生共同參與的、發展心智的活動,學生應該始終處於中心地位。教師所作為的一切都是為學生服務的、都是以學生獲得發展的需要為轉移的,要為學生能夠生動、活潑、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創造條件。學生是課堂的主人,課堂是學生的舞台。教師在這當中只起到如何引導學生在舞台上如何更好的演出的作用,或者說只起到「導演」的作用吧。我想都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做——做到三讓:
(1)把課堂時間讓給學生。一節課的開始引入、結尾總結、中間的難點重點由教師進行點撥;其它內容由學生自學、思考。教師讓出課堂,讓學生參與進來,師生互動,這樣的課堂才會有生機、有活力。(2)把講台讓給學生。讓學生走上講台,表演小品、作題、演講。讓出講台就讓出了一片讓學生思考問題的天空;讓出講台就讓出了學生施展才華的舞台;讓出講台就解放了學生的手、口、腦,使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真正動起來。學生走上講台,其主動性、積極性等內在能量就得以充分釋放出來,這樣學生的主體地位也就真正體現出來了。(3)把發言權讓給學生。教師應鼓勵學生大膽的發言、大膽質疑、大膽討論。這種大膽精神,可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而且學生在發言過程會積極思考、認真准備,既鍛煉了口才,又提高了思維能力。
教師在課堂上通過傾聽學生意見來鼓勵他們自由表達自己的觀點,體現著教師對學生意見的重視與尊重。此外,教師還要引導學生能容忍別人的不同意見,接納他人的觀點,形成既充滿競爭又愉快合作的氛圍。目前學生的個性都比較強,有自己的觀點,要讓他們即競爭又愉快合作,需要老師採取一些有效的辦法才行,如開展小組合作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會學習、學會判斷,從而使學生的合作意識和交往能力得到提高。總之,課堂上要創設出民主、平等、和諧、愉快的教學氣氛,師生平等對話和交流,保持課堂「動中有節,亂中有序」既活而不亂的狀態,既不太放任,也不過於嚴肅。要引導學生有正確的思維方向,敢想、敢說、敢做,形成積極、健康、向上的課堂氛圍。
二、課堂教學的開放性
課堂教學的開放性不僅僅是指傳統認識上的教學要與現實生活相結合,要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還包括這樣兩種含義:一是在課堂教學中必須激發學生的活力,不斷引起學生理解、認知、探索、發現,以及想像和表現的慾望;二是充分利用課堂教學體系所具有的時間和空間變換,實行教學的多元化和多向聯系,諸如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模式、教學手段和評價方法的多元化,師生之間和生生之間的多向交流,教師、學生與教學環境和教學設備的多向聯系等。目前的課堂實踐中,開放性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教學結構的開放性。開放教學結構,不在刻意追求課堂教學的嚴密和教學結構的完整,而是關注教學過程的實效。教師要根據課堂出現的新情況和教學的需要,及時調整教學程序、教學環節及教學內容。不墨守封閉課堂形態中教學活動的「預設教案——執行教案——完成教案」的千篇一律的流程。在開放性的課堂教學中,從來沒有最好的教學設計,只有最合適的教學設計。對教學結構進行開放,會使教學形式豐富多彩,從而也會使課堂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生活的一部分。
2、教學方法的開放性。教學方法是教學過程中的重要因素,它既規定著學生如何學習,又決定著學生的效果。對教學方法進行開放,就是要改變過去那種僵化、陳舊的「傳授式」教學方法和被動的「接受式」學習方法,代之以「探究式」、「合作式」、「研究式」、「發現式」等多樣式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學習。對教學方法的開放必然帶來對教學形式的開放。因而在教學時,可以根據學生的不同知識與能力的發展水平,可以根據對教學內容的選擇情況,要採取恰當的教學形式,如學生參與性活動對思想政治課的教學來說,就是最有意義的教學形式。教學方法的開放又總是伴隨著教學手段的開放。它要求打破傳統的單一化的教學手段,實現教學手段的多樣化與現代化。
3、教學內容的開放性。由於開放性課堂與封閉性課堂是兩種不同的課堂教學形態,因而安排的教學內容也就必然會有所不同。在封閉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完全是按照教材的設定進行教學。而在開放的課堂教學中,「活動」成為學生參與教學的主要形式,為此教學內容就不能按照教材的規定固定不變,它可根據課堂活動的需要和所實現目標的需要,做多方面的選擇。如開展「討論課」或進行「研究性學習」,就需要將教材的內容與課外的內容結合起來。另外,對教學內容的開放必然涉及到對教育內容的開放。它要求教師要從注重對學生思想和政治的關懷,轉變為除關懷思想和政治之外,更注重對學生現實生活的關懷、人生價值的關懷、自我個性的關懷、自我發展的關懷等。
4、教學時空的開放性。在傳統的教學中學生在課堂上所享有時間和空間是固定不變的,既按安排好的功課表在各自的教室上完每一節課,開放性的教學打破時空的界限,教學時間不在僅僅局限於課堂45分鍾,教學空間也擴展到教室學校之外,走向學生的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教師要樹立大課堂觀念,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和空間,自我思考、自我探索、自我發現以及進行更多的小組合作和交流,從而使學生的主動性、實踐性、創新性得以張揚。
5、教學評價的開放性。傳統的評價以考試成績作為唯一評價指標,這顯然是不合理的。開放性的評價既重視學生對本課程基本知識的理解和運用,更注重考查學生在思想品德課程的學習過程中,是否開始形成了好公民所應有的態度、能力、價值觀和行為。教師在評價時要真實、公正、可信,要客觀記錄和描述學生的狀況和思想品德發展狀況及發展需要,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強學生自信心和進取意識。對學生的學習評價不僅要重視結果,更要注重發展、變化和過程,要把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結合起來,注意給予學生足夠的機會展示他們的成績。要重視學生、教師和家長在評價過程中的作用,使評價成為學生、教師、家長等共同參與的交互活動,使評價過程成為促進學生、教師共同發展的過程。要重視對學生評價的反饋,反饋是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不論採用何種評價方式或方法,評價結果都應反饋給學生。
三、課堂教學的實踐性
新課程強調課堂教學要注重與學生生活經驗和社會實踐的聯系,通過學生自主參與的、豐富多樣的活動,擴展知識技能,完善知識結構,提升生活經驗,促進正確思想觀念和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和發展。課堂教學的實踐性不僅僅是指傳統認識上的要增強學生的實踐活動,實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還包括這樣兩種含義:一是使學生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有足夠的能動活動,從而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二是精心設計和具體實施教學活動,使學生通過多種活動和充分的活動時間,既能夠實現理解、認知、探索和創造,又能夠得到體驗、交流和表現。新《課程標准》明確規定,「用於開展學生課堂活動和相關實踐活動的時間不少於總課時的20%」。在此基礎上,增加了原有活動要求,強調在活動中學,在活動中用,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為此,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有充分時間讓學生進行主動活動。通過各種形式如解決實際問題、搜集分析信息、發展情感、模擬或表演等課堂活動教學活動,以及有計劃地組織學生開展社會調查、政治小論文、參觀訪問、社區服務,以及引導學生搜集資料,舉辦展覽、壁報等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在主動地思維參與中、在能動活動中,自己探索知識,交流體驗和進行創造性思維的鍛煉。通過實踐讓學生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確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並在實踐中培養和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心理素質。
新課標明確指出,思想政治教學不能僅僅停留在課堂上,溝通課堂內外,充分利用學校和社會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的學習活動,拓寬學生學習空間,增加學生理論指導實踐的機會。新課程以廣闊的自然和社會作背景,與社會、學生的實際生活有著廣泛聯系。在平常教學中,要注意把學生的生活內容滲透到教學過程中,喚醒學生沉睡的潛能,激活課堂氣氛。教是為了學,學是為了進一步的學習,教師要立足課堂,教給方法,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教師又要放眼課外,注重引導,延伸學習活動,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樣,既能促使學習精神狀態形成高潮,又能有的放矢的有效地解決學生自己的思想問題。時代性是政治課的突出特點,把熱點問題引入政治課堂,這種創造性和批判性的教學有助於「內在的信息處理」。它既可以使學生學習的精神狀態得以升華,又可以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習慣和能力,同時,也藉以抓住契機對學生進行愛祖國、愛社會主義等思想教育和人生觀、價值觀等的教育。為了開展世界觀人生觀教育,有一位老師開了一節《幸福是什麼》的課。他帶領學生到SOS兒童村,訪問7號家庭的媽媽黃雲。黃雲是一位十分優秀的兒童村媽媽,她有著豐富的人生經歷,有著自己對幸福的深刻體驗和感受。教師和采訪小組的同學們收集了黃媽媽一家的有關資料、照片,製作成了課件。第二次課的時候,他首先聲情並茂地向全班同學介紹了黃媽媽的有關情況,展示了有關資料,同學們被吸引住了。然後提出:「如果有機會采訪黃媽媽,圍繞:『幸福是什麼',你將怎樣向她提問?」,同學們分為學習小組進行研究討論,設計出了采訪提綱。這時,教師從幕後請出了已被邀請來接受采訪的黃媽媽。黃媽媽的出現使課堂沸騰了,小組代表開始進行采訪。訪問黃媽媽「您為什麼要選擇這樣一個職業?」、「您還這么年輕,您不想有自己的家,不想有自己的孩子嗎?」、「在您現在的生活中,讓您覺得最幸福的事情是什麼?」、「您那麼愛您的孩子,他們愛您嗎?」、「您覺得什麼是幸福?」……同學們提出了一個又一個他們關心的問題。黃媽媽深情而又平靜地講述著自己的故事,訴說著自己的心情。同學們被深深地打動了。采訪結束了,教師請同學們談談自己的感受和體會。從同學們充滿真情的發言中,不難看出他們的心靈經受了一次很好的洗禮。
四、課堂教學的綜合性
新課程從學生適應社會公共生活和思想品德形成與發展的實際出發,要求對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國情等多方面的學習內容進行有機整合,注重知識的關聯性和整體性。同時達到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維一體的教學目標的有機統一。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始終應該堅持以基礎知識為支撐,引導學生聯系生活中的事例或結合其他教學資源展開相關活動,觀察學生的情感、態度,及時與學生交流、溝通,引導和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
課堂教學目標是一個多維和多層次的目標系統,教學目標系統是由縱向和橫向的多個彼此相關的目標群構成。全面和綜合地考慮課堂教學目標,確立其目標系統,是課堂教學落實素質教育的第一步。課堂教學中的素質教育應圍繞三項主要目標實施:(1)教養目標:即傳授科學文化知識,提高科學素養,培養學習和運用知識的技能。(2)教育目標:即培養思想道德素質。(3)發展目標:即發展智力,培養能力,學會學習及培養相關的心理素質。教師的教學應樹立「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教育觀、學生觀。在課堂教學中應考慮本學科的綜合性,面向全體學生,全面完成課堂教學的各項任務,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面對並關心每一個學生,使每一個學生都有所得,有所發展。教師應根據不同對象,確立不同的培養目標和任務,運用不同的教學形式和方法實施分類推進或分層教學,使學生各得其所、各展其長和各成其才。
由於課堂教學是一個復雜的開放體系,所以必須以系統論為指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現有水平,在認真領會教材意圖的同時,學會靈活、能動地運用教材,根據學生實際進行必要的增刪、調整,這樣才能從「有限」的教材中無限延伸。同時,新的課程更注重貼近學生生活,都具有很強的時代性、針對性和主動性,與學生的學習生活、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關系密切,教學內容涉及社會生活的很多領域,這就要求我們政治教師要善於收集各種素材,整合各種課程資源,充分有效的利用這些資源為課堂教學服務。此外,作為政治教師,我們還應該引導學生走出課堂,走向生活、走向社會,充分發揮和挖掘教學體系中諸因素的資源優勢,加強學科之間的聯系,合理配置教學資源,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獲取最佳的教學效果。
課堂教學幾個基本特徵是個有機的整體,貫穿於課堂教學的整個過程。民主性是實現課堂有效教學的前提和條件,開放性和實踐性是實現課堂有效教學的關鍵和途徑,綜合性是實現課堂有效教學的目標和目的。只要我們的課堂教學能夠充分體現新課程的新理念,把握好課堂教學的基本特徵,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堅持正確的思想導向,加強聯系生活實際,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和道德實際,那麼我們的課堂教學就是有效的教學,我們也一定能與新課程改革一起成長。
❽ (課堂教學管理)什麼是課堂,教師的課堂管理有什麼特徵
什麼是課堂?從傳統意義上講,課堂是指以教學班為單位,進行各種教育教學活動的場所。這種對課堂的傳統界定是狹隘的。《現代漢語詞典》對課堂的解釋是教室在用來進行教學活動時叫課堂,泛指進行各種教學活動的場所。由以上可知,《現代漢語詞典》對課堂的概念的界定已經超出教室的狹小范圍,內涵更全面。但這兩種界定的實質是相同的,都是一種實然的課堂,即知識課堂,這樣界定課堂不免有失偏頗。我認為課堂是師生共同成長的地方、課堂是師生相處、交流和互動的時空;課堂是師生心靈交流的平台;課堂是激情燃燒的地方、課堂是智慧生成的地方、課堂是自由開放的地方等等。所有的這些都意味著師生的平等與和諧,自由與互動。課堂離不開課堂管理,那麼課堂管理又有什麼特徵呢?
一、 師生關系要准確定位
在大力推進課程改革的今天,師生之間是民主平等的關系。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學習的主人,他們有選擇學習方式、學習行為的權利和自由。教師則應是學生學習的服務者、參與者、合作者、促進者,是學生的朋友。在課堂管理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一切合法的學習權利,對全體學生負責,並有義務為學生的發展構建起合理的發展基礎。
二、要以人為本,尊重差異,形成意識
以人為本是整個課標的准則。人的思想、感情是復雜的,再加上每個學生具有不同的生活背景,不同的生活閱歷和經驗,不同的知識水平和能力標准,這就決定了我們的課堂學習環境也應有所差別,怎能採取整齊劃一的標准來要求學生呢?再者說,如果我們的課堂都採用命令式指令式和規定式來要求學生,勢必給學生的心理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光靠外力來強制是遠遠不行的!因此,我們只有從學生的實際需要出發,尊重他們的差異,以人為本來培養規范意識,只有當那些有意義的規范進入人的意識領域後,才能真正地體現規范的價值和意義。
三、要創設合理環境,形成創新的氛圍
新的課程標准認為,課堂不僅是師生獲取知識的地方,更是師生共同創造的場所。對於我們廣大教師而言的創造,也就是要敢於突破常規,去發現那些相對自己來講從未有的思想、觀念和行為。然而,要創造就需要有適合創新環境的氛圍。
總之,在課堂上,我們廣大教師要轉變課堂管理理念,給學生建構平等的人際關系,自由、安全、創新的認知發展空間,讓他們無論在行動上還是在心靈上都有一種自由感、安全感、解放感。課堂應是解放學生的地方,而不應是禁錮學生思維的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