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育大全 > 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的教學模式是

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的教學模式是

發布時間:2021-01-06 05:51:22

① 孔子提出的主要教育思想和學習方法是什麼

1、教育思想:

他提倡「有教無類」,創辦私學,廣招學生,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對學校教育的壟斷,把受教育的范圍擴大到平民,順應了當時社會發展的趨勢。

他主張「學而優則仕」,學習了還有餘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養從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須具有較高的道德品質修養,所以孔子強調學校教育必須將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2、學習方法:

學生要有老老實實的學習態度,要謙虛好學、時常復習學過的知識,以便「溫故而知新」、新知識引申拓寬、深入,「舉一而反三」。

(1)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的教學模式是擴展閱讀:

孔子教書育人:

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將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業上。孔子曾任魯國司寇,後攜弟子周遊列國,入東周向老子請教。最終返回魯國,專心執教。

孔子打破了教育壟斷,開創了私學先驅,弟子多達三千人,其中「七十二賢士」,便是著名的七十二賢士。七十二人中有很多為各國高官棟梁,又為儒家學派延續了輝煌。

人物簡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② 孔子還提出了哪些好的教育教學方法

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在長期的育人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教育教學經驗和理論,孔子教育思想是我國教育思想寶庫里的一塊瑰寶。
孔子從教學實踐中總結了「學而時習」、「溫故而知新」、「學思並重」、「因材施教」等教育教學的原則和方法,這些都值得我們結合今天教學改革的實際,認真學習、繼承、借鑒和創新。

一、教學相長原則

《學記》明確提出「教學相長」,它源於孔子。孔子對教與學、師與生關系的認識是深刻的,辨證的。他認為只有很好地當學生,才能更好地當先生。他不但提倡學生要向老師學習,而且提倡老師要向學生學習,教學相長。他說:「聖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

現代教學理論認為,教學相長是一條教育規律,它反映了教學雙主體相互作用產生的一種因果必然聯系。《學記》有這么一句話:「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 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意思是說:只有通過學習才能知道自己的不夠,只有擔任教學工作才會真正感到困惑。知道不夠,才能回頭鞭策自己;感到困惑,才能不斷努力鑽研。所以說,教與學是相輔相成的。「教學相長」對於教師的要求,應該是明確教也要學習,教也是一種學習,這是至理名言,只有勤奮刻苦學習,包括向自己的教育對象學習,才能對教學規律有更深刻的認識,准確掌握和熟練運用;對學生來說,應是刻苦學習,從「知不足」而激勵「自反」,能從教師的「教」學會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實現學習遷移,培養自學能力。

二、啟發式原則

孔於是世界上最先提出啟發式教學的教育家。他認為教學應該注重啟發誘導,循序漸進,比古希臘蘇格拉底(前469一前399)提出引導學生自己學思索,自己得出結論的教學主張要早幾十年。

孔子認為,不論是培養道德品質,還是學習、掌握知識,都必須建立在學生自覺需要的基礎上,以現在的話說叫做有學習需要才能有學習動機;必須使學生自己對問題能加以深入思考,獲得切實的體驗和感受,才是有效和可靠的。為了引導學生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和習慣,孔於反對注入式的教學,主張啟發式教學。

孔子對啟發式教學是這樣表述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對於學生,先讓他苦心思索,仍然領會不了的時候,再去啟發他;當學生經過思考,有所體會,但又說不出來的時候,再去開導他。比如對一個方的東西,教師已指出一個角的樣子,如果學生不能由此類推其餘三個角的樣子,教師就不必再告訴他了,因為他不肯動腦筋思考。「憤」與「悱」是學生學習心理狀態在外表面容和言語上的表現。南宋著名教育家、理學家朱熹在《論語集注》中是這樣解釋的:「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啟謂開其意,發謂達其辭。物之有四隅者,舉一可知其三,返者 還以相證之義。復,再告也。」這段話的意思是說,當學生經過相當時間還想不通時,就可以去啟發;學生雖然經過思考,又有所體會,但卻不能用恰當的言辭表述出來,這時候就可以去開導他。開導之後,讓學生再深入思考,以求融會貫通,觸類旁通。如今啟發式已成為廣大教師「授人以漁」,教學生「會學」的重要教學方法。 啟發式教學必須注意創設憤悱學習情境,必須啟發學生感悟自得,經過自己的思考獲得知識,經過自己反復訓練形成能力,用《學記》上的話說,教師只能「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通過設疑,鼓勵和啟發學生求異探新,感悟自得。學生不但學到了知識,而且領會到開動腦筋、探求知識是一種快樂的勞動,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三、溫故而知新原則

孔子日:「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為政第二》)。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復習舊的知識(學過的知識),能夠從中有新的體會或發現,這樣,可以做老師。這是孔子從自己教書育人的實踐中總結出來的一條規律,對於今天的教學工作仍然有指導意義。

認知學習理論認為,新知識的獲得必須建立在舊知識的基礎上。讓學生參與「溫故」,在教師的點撥下,通過思考,把新舊知識聯系起來,就能夠自動地「知新」。為什麼「溫故」可以「知新「?這是因為在「新」與「故」知識之間存在著直接的、必須的邏輯聯系,兩者組成了連續的、不間斷的知識序列。因此,「溫故」的結果才導致自動地「知新」。如果「新」與「故」之間的差距太大了,不能與學生原有的知識相關、相互銜接,那麼,「溫故而知新」是不可能實現的。溫故而知新是一種很重要的思考問題的方法,也是一種認知策略。例如,學習「計算平行四邊形面積」時,先把平行四邊形割補成長方形(計算長方形面積是學生已學過的知識),然後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又如學習「計算除數是小數的除法」,先把它化成除數是整數的除法(學生已學過的知識),然後再計算。

四、學思並重,學思結合原則

孔子有句論述學習方法的名言,叫做「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第二》)。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學習而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不解;思考而不學習,就會精神疲倦而無所得。它精闢地闡述了學習與思考的辨證關系:「學」是「思」的基礎,「思」是「學」的深入和拓展,兩者相輔相成,不可偏廢。

在學習活動中,學和思是一個互為條件,互相促進,學中有思,思中有學的緊密聯系的統一體,是掌握知識,發展思維的正確方法之一。例如,小學語文《羅盛教》一課,通過「摸」、「托」、「頂」三個動詞,記敘了志願軍戰士羅盛教三次潛入水中搶救朝鮮兒童的經過,生動感人地表現了羅盛教捨己救人的高尚品格和國際主義精神。學生對內容的理解,是通過學習課文獲得的。但是作者為什麼選用這三個動詞?學生只有在教師的啟發誘導下,緊扣詞語,聯系課文內容,深入思考才能領悟。

以上教例說明,學生通過學、思的過程,仔細品味、揣摩三個動詞所表達的深刻內涵,理解了課文內容,體會了思想感情,不僅學習了羅盛教捨己救人的高尚品格,而且學習了如何准確地選用詞語,具體形象地描寫人物行為動作,揭示人物內心的道理和方法。這些都離不開學生的積極思維。

五、因材施教原則

孔子是我國古代第一位重視「因材施教」的教育家,其經驗十分豐富。他認為因材施教的前提是知人,即了解學生,「不可以不知人」。怎樣了解學生?孔子認為應「聽其言而觀其行」,「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通過觀察和談話的方法,了解和分析學生的政治態度、思想品德、智力水平、學習基礎、年齡特點、個性特徵等,因而對學生的了解較為全面、准確、深刻。這是孔子因材施教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孔子在兩千多年前就為後人樹立了因材施教的楷模。他十分重視學生的個別差異,然後根據學生的個別差異因材施教,使每個學生的個性都得到充分發展,這恰恰是我們所提倡的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原則:發展學生個性,培養特長,就得注意尊重學生差異,因材施教。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應當繼承和創新。

不少教師、家長往往忽視這樣一個最基本的問題,即人與人之間在志趣、智力發展水平等方面存在著明顯差異。在現實中,早慧與大器晚成的例子不勝枚舉。國外有一項有趣的統計發現,在大有作為的科學家、發明家中,小時候學習就特別突出的只佔5%,而不突出的竟然佔55%。有的學生雖然學業上暫時後進,其實智力潛在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只是由於沒有得到適當機會來表 現自己的才華,或者沒有符合自己興趣的對象而不願意學習,或者沒有良好的教育時機來發展其智力而已。假如我們無視個別差異的客觀存在,一味採用單一的教學內容和劃一的教學方法,就難以取得教育的成功。

實踐證明,教學只有針對學生的個別差異,才能取得良好教學效果。

隨著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和深入實施,因材施教原則正在創造性地被運用於教育教學實踐。北京市十一學校大面積實施分層次教學的實驗,實質是一種面向全體學生,既有利於學生全面發展,又有利於學生個性發展的教育,是尊重學生個別差異,培養學生特長的因材施教。據介紹,該校分層次教學是在充分尊重學生自主選擇的基礎上實施的。不允許按成績分層次,而是把ABC三個層次的教學內容、要求、方法、進度和授課教師介紹給學生,讓學生自主選擇。教學目標保底不封頂,學生管理分層不分班,做到面向全體,有選擇而無淘汰,努力創造一種盡量適合全體學生的教學模式。這是運用因材施教原則的創新。

據報載,全世界諾貝爾獎獲得者在1981年發表的一個宣言中 有這樣一句話:「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首2500 年,以吸取孔子的智慧。」孔子的智慧是什麼?這是很難用幾段文字就能表述清楚的。但是,從教學的角度說,孔子教育教學思想中的許多方面,對於我們思考和實施今天的素質教育是很有啟發意義的。

③ 孔子提倡的教學方法是什麼

孔子在教育上有三大創造和貢獻:

一是春秋時期,王官之學衰微,孔子首版開私人講學之權風,設杏壇講學授徒,整理並以《詩》、《書》、《禮》、《易》、《樂》、《春秋》六經為教材,以禮、樂、射、御、書、數六藝為教育內容;

二是打破教育上貴賤貧富的等級,提綱「有教無類」,使人人享有教育的平等權利,學生眾多,史稱「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

三是主張尊師重道,「三人行,必有吾師」,「一日為師,終身為父」。

他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教學精神和因材施教、學思並重、舉一反三、啟發誘導的教學原則及「不恥下問」的學習態度,等等,至今為人所稱頌和沿用。孔子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位職業教師,也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教育家,他也由此被稱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
實在沒空,把這個給你吧!http://bk..com/view/2176.htm

④ 孔子常用的教學方法

孔子提倡「有教無類」,創辦私學,廣招學生,打破了奴隸主貴內族對學校教育的壟容斷,把受教育的范圍擴大到平民,順應了當時社會發展的趨勢。
強調學習與思考相結合(「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同時還必須「學以致用」,將學到的知識運用於社會實踐。
他最早提出啟發式教學。他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意謂教師應該在學生認真思考,並已達到一定程度時恰到好處地進行啟發和開導。
他又是在教學實踐中最早採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通過談話和個別觀察等方法,他了解和熟悉學生的個性特徵,在此基礎上,根據各個學生的具體情況,採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養出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等多方面的人才。

⑤ 孔子的教育主張,教學方法和影響

1.孔子在教育上主張「有教無類」。2.教學方法孔子在教育上有三大創造和貢獻:

一是春秋時期,王官之學衰微,孔子首開私人講學之風,設杏壇講學授徒,整理並以《詩》、《書》、《禮》、《易》、《樂》、《春秋》六經為教材,以禮、樂、射、御、書、數六藝為教育內容;

二是打破教育上貴賤貧富的等級,提綱「有教無類」,使人人享有教育的平等權利,學生眾多,史稱「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

三是主張尊師重道,「三人行,必有吾師」,「一日為師,終身為父」。

他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教學精神和因材施教、學思並重、舉一反三、啟發誘導的教學原則及「不恥下問」的學習態度,等等,至今為人所稱頌和沿用。孔子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位職業教師,也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教育家,他也由此被稱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
3.影響
孔子所處的春秋時代,西周社會以血緣氏族為基礎的政治制度崩潰瓦解,而基於文化認同的「諸夏」民族共同體正在形成。這是中國人的文化自覺最初發生的年代,古典成為時尚,一些人開始思考天道、人生和世界秩序等方面的問題,原先由貴族所壟斷的文化教育也正逐漸流入民間。孔子正是這時代精神的代表人物與集大成者,遂開戰國諸子百家之先河。 《論語》是了解其思想的主要著作。

⑥ 孔子和蘇格拉底啟發式教學法的異同

當今世界,社會和科技發展迅速,對人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的創造能力的培養,人的智力的發展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因此,在教學中如何啟發學生動腦思考,以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成為國內外教學方法研究的熱點,可以說言必稱「啟發」.啟發式教學法已成為國內外教學方法發展的重要趨勢.
從人類教育發展的歷史來看,我們中國通常把孔子看作是啟發式教學法的首創者,而西方則公認蘇格拉底是啟發式教學法的鼻祖.孔子和蘇格拉底是東西方文明發展史上兩位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們的思想分別對後世東西方社會產生了重要影響.有趣的是,從時間上看,他們幾乎生活在同一歷史時期(孔子比蘇格拉底略早半個多世紀),並分別獨立提出了啟發式教學法.一種教育思想在古代東西方同時產生並不是偶然的,它是人類教育教學實踐活動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必然產物.本文擬通過分析比較孔子和蘇格拉底啟發式教學法的異同,從中得出有益的啟示以推動我國教學方法研究與實踐的不斷發展.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孔子生活的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個社會處於急劇變革的時代,奴隸制逐漸崩潰,封建制正在逐步形成,政治上極度動盪,出現了「天子失官,學在四夷」的局面.孔子順應這一歷史潮流,以他博學的才能,首創私學,並提出了「有教無類」的光輝命題,承認人人都有受教育的可能性,首次把教育普及到了平民階層,打破了西周以來「學在官府」的壟斷局面,真可謂是中國教育史上的一大壯舉.孔子一生除了五十多歲以後曾短期從政外,主要從事私人講學活動,是中國古代教育史上第一位大教育家,被後世社會尊奉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
孔子的啟發式教學法與其認識論有著密切的聯系.孔子的認識論具有二元性,他曾說:「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①在這里孔子提出有「生而知之」的人,很顯然是一種唯心主義的觀點.然而「生而知之」在孔子那裡只是「虛懸一格」,他在實踐中所強調的乃是「學而知之」,客觀上否定了先驗的「生知」觀念.正是在「學而知之」的思想指導下,孔子在教育實踐中總結出了一整套符合人類一般認識規律的教育思想和教學方法.而啟發教學法就是孔子在教學實踐中經常運用並使他的教學深受學生歡迎,使他們學有所成的一種成功的教學法.
《論語》一書是孔門教學的實錄,其中記載了孔子關於啟發教學的至理名言:「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現代漢語中「啟發」一詞和「舉一反三」的成語即由此而來.宋代名儒朱熹注曰:「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啟,謂開其意.發,謂達其辭.」②即孔子認為,當學生對某個問題正在積極地進行思考,一時還找不到解決方法的時候予以啟發;當學生對某個問題已經思有所得,但還不十分明確,還表達不出的時候給予開導.如果教師已就學生所疑的最關鍵一點予以啟發了,卻不能引起學生的聯想、類比和推理,孔子認為教師就沒有必要再講了,因為這說明學生沒有主動積極的思考,僅靠教師的講授是沒有意義的.在教學實踐中孔子也認真貫徹了他的上述主張.通過《論語》我們可以發現孔子在實際教學中很善於運用問答法促進學生的獨立思考.有時學生問一個問題,孔子只簡單回答,以引起學生的追問和思考,學生一步步追問,孔子的回答一次比一次深刻.這種答問方式,即有針對性又有啟發性,也反映了孔子的「善待問」.有時孔子對待學生的提問,則不直接作答,而是從學生的問題中提出問題,或反問一句,讓學生思考並表述自己的意見,最後孔子才對學生的意見加以肯或否定.有時孔子對發問者的問題,好象自己一無所知,「空空如也」,不作正面的答復,而是盡量從問題的正反兩面提出問題,啟發問者思考,克服疑異,最後得出正確的結論,即「叩其兩端而竭焉.」這說明了孔子的啟發式教學是靈活而生動的.
蘇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469年--公元前399年)是古希臘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出身於平民家庭,父親是雕刻匠,母親是助產婆.他是西方哲學史上第一位將「集中於對物質與自然現象之理則的確定,轉入人生事務、道德問題及人論問題研究的哲學家」.蘇格拉底雖然生活在雅典奴隸制民主共和制的極盛時代,但是思想比較保守,由於他擁護農業貴族的專制統治,反對奴隸主民主政治,最後被判極刑.蘇格拉底的一生,除了從事於雕刻工作外,多半時間是用在教事業上.他數十年如一日,不計報酬地從事社會教育,諄諄教人而自律更嚴.他的一生就是一本生動的道德教育的教科書,被後人稱為「眾師之師」.
蘇格拉底反對智者所謂的「人是萬物的尺度」的觀點,他認為有關道德、正義等定義不是人們主觀的意見,而是客觀真理.在他看來,事物的意義是在人出生之前已存在於人的心靈中;但在人出生時,由於肉體的干擾而使他忘記了它們.所以他認為哲學家和教師的任務不在於從外部向人們灌輸真理,而在於引導、啟發人們倒出他肚子里固有的知識與真理.蘇格拉底的教學採用的是饒有興趣的談話法,教學的主要內容是道德哲學.教學中,蘇格拉底往往是從日常所見、盡人皆知的簡單事物或淺顯的道理開始,向學生提出問題,並佯裝自己一無所知,讓學生充分發表意見,然後用反詰的方式,使學生陷入自相矛盾的窘境,從而促其積極思索,然後再輔之以各種有關事例進行啟發和誘導,使學生一步步地接近正確的結論.蘇格拉底比喻說這就好比助產婆把胎兒從母親的肚子里催生出來一樣,所以他把這種方法命名的「產婆術」.西方教育史上公認這即是西方最早的啟發式教學法.

孔子和蘇格拉底生活的時代,正值東西方社會生產力獲得了進一步發展,文化教育事業繁榮,人們的教育實踐活動日益豐富.作為東西方最早的大教育家,孔子和蘇格拉底畢生致力於教育事業,積累了豐富的教育教學經驗,並對教學過程的規律有了初步地認識和思考.因此他們所提出和實際運用的啟發式教學法,存在著許多共同之處:
(一)主要採用問答的方式進行教學.孔子和蘇格拉底生活的時期,學校里的主要教學組織形式是個別教學,即教師要針對個別學生進行教學,而且所教的學生大多是有一定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的成年人,再加上其他客觀條件的局限,問答式教學法是實際教學中最常採用的一種教學方式.一部《論語》實際上就是記載孔子與弟子們之間互相討論的問答情況,其中記載了學生們提出的各種各樣的問題達一百多個次,如「問仁」、「問禮」、「問政」等,通過這一問一答,啟發學生思維,增進學生的學識.而在色諾芬《回憶蘇格拉底》一書中我們也可以看到,蘇格拉底在教學中常用設問的方式提出問題,讓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加以回答,如回答錯了他則用暗示性的補充提問來引導,最後使學生得出蘇格拉底認為正確的答案.
(二)重視營造和諧民主的教學氣氛.通過《論語》我們可以發現,雖然孔子在政治上比較保守,頭腦中有著森嚴的尊卑貴賤的等級觀念,但由於他提倡「仁者愛人」,「有教無類」,所以他對所有的學生包括那些出身貧苦的學生都不歧視,確實做到了一視同仁,平等對待,而且孔子認為「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當仁,不讓於師」,這反映了孔子坦白的胸襟和寬大的懷抱,同時也是對學生的尊重和鼓勵.正因為孔子與他的弟子們之間有一種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孔子的教學態度是非常謙和和民主的,經常鼓勵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例如《先進》篇記載,有一次子路、冉有、公西華侍坐(座談),孔子首先說:「雖然我的年紀比你們大一點,你們卻不可因此而拘束,不敢暢所欲言.」一開始就造成了一種非常自然、友愛和誠懇的教學氣氛,這是一次談話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談話中,他還注意給予每一個學生充分發表意見的機會,即使有的學生言論與他自己的不和,也從不打斷學生的發言,不立即對學生下評語,使學生有話不敢說.有的學生不願發言,孔子則用同情的態度加以鼓勵.教學中充滿了和諧、融洽、民主的教學氣氛.
而蘇格拉底是一位不收取學生的學費,從未對學生發過脾氣的老師.他和孔子一樣,施教的對象也不分貧富貴賤,年齡長幼.對任何人提出的問題他都認真回答,任何人願和他談話和回答他的問題,他都樂於奉陪.而且他的教學通常是在徹底取得了學生的信任的基礎上進行的,其教學態度非常平易近人,不自以為是,不好為人師,不強人從已,從《回憶蘇格拉底》中我們可以發現,他常常稱學生是「朋友」,他總是鼓勵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並適時地對學生的某些品德表示贊賞,使學生能在愉快而不緊張的狀態下學習.
(三)重視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孔子和蘇格拉底在教學實踐中都很重視啟發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強調學生的主動參與.孔子所主張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強調的正是學生的主動思維,他要求學生必須通過自我努力,以進入一定的學習「狀態」,然後教師才能因勢利導,適時點撥,進而使學生觸類旁通.教學中孔子也常常通過提出一些學生感興趣的問題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主動性,使學生主動地參與到談話中來,紛紛發表自己的意見.所以孔子的得意門之一顏淵說:「夫子循循然善誘人」,意即孔子善於一步一步地啟發誘導學生,使得學生對學習極感興趣,以至於使顏淵產生了「欲罷不能」的感覺.
蘇格拉底在教學中則常常通過一系列機智地安排好的問題去激發學生探索真理的慾望.他常以「無所知」自勉,為承認自己無知是認識真理的第一步,所以他並不是以一種對答案似乎早已了解的態度來對待教學情境,而是把教學看作是充滿著疑問的,他自己首先扮演了一個主動的學習者的角色.當學生嘗試著問答了一個問題之後,他又會進一步地提出新的問題來證明的答案是不恰當的.通過一步步地反詰,使得學生了解他先前認為是真的東西,原來是假的;他先前認為是對的,原來是錯的.這樣就會迫使學生積極思索,主動尋求問題的答案,這種教學避免了填鴨式的硬性灌輸,所著眼的不是把現成的知識交給學生,而是激發人們自覺去探求知識,其教學方法定名為「產婆術」便深刻反映了蘇格拉底的這一指導思想.

⑦ 孔子關於教學原則和方法的觀點有哪些

1、因材施教:

釋義:指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個別差異出發,有的放矢地進行有差別的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揚長避短,獲得最佳發展。

出處:戰國 孔子《論語·先進篇》

原文:

子路問:「聞斯行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

冉有問:「聞斯行諸?」

子曰:「聞斯行之。」

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

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白話譯文:

子路向老師討教:「先生,如果我聽到一種正確的主張,可以立刻去做么?」

孔子說:「總要問一下父親和兄長吧,怎麼能聽到就去做呢?」

冉有問:「先生,我要是聽到正確的主張應該立刻去做么?」

孔子回答:「對,應該立刻實行。」

公西華問:「先生,一樣的問題你的回答怎麼相反呢?」

孔子說:「冉有性格謙遜,辦事猶豫不決,所以我鼓勵他臨事果斷。但子路逞強好勝,辦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勸他遇事多聽取別人意見,三思而行。」

2、有教無類

出處:《論語·衛靈公》:子曰:「有教無類。」

白話譯文:

孔子說:「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類。」

3、溫故而知新

出處:《論語·為政》: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白話譯文:

孔子說:溫習學過的知識進而又能從中獲得新的理解與體會,憑借這一點就可以成為老師了。

4、舉一反三

出處:《論語·述而》:「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白話譯文:

孔子說:「不到學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時,先不要去開導他;不到學生心裡明白,卻又不能完善表達出來的程度時,也不要去啟發他。如果他不能舉一反三,就先不要往下進行了。」

5、學而優則仕

出處 :《論語·子張》:「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白話譯文:子夏說:「「事情做好了,可以總結經驗,從中學習,取得進步;學習學好了,就可以把這些知識應用到日常做事中。」

⑧ 孔子的教學方法和博雅教育是否有相同之處

孔子提抄倡「有教無類」,創辦私學襲,廣招學生,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對學校教育的壟斷,把受教育的范圍擴大到平民,順應了當時社會發展的趨勢。 強調學習與思考相結合(「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同時還必須「學以致用」

⑨ 孔子教學原則和教學方法,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

我來試試,希望滿意!

孔子作為我國古代著名的教育家,一生從事教育工作,教出了許多有才乾的學生,在教育實踐中取得了豐富經驗,《論語》一書對此有較多的概括。

其一,關於教育指導思想。
孔子主張「有教無類」(《衛靈公》),即受教育者不應分貴賤、賢愚,應該機會均等。這一思想打破了教育的等級界限,擴大了教育對象,使教育擴及於廣大平民,這在當時無疑具有重大的進步意義。

其二,關於教育的基本方法。
孔子主張「因材施教」,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也就是說對於中等才智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談論高深的道理;以於中等才智以下的人,不可以和他談論高深的道理。為貫徹這一思想,孔子很注意對自己學生的觀察了解,諸如「由也果」、「賜也達 」、「求也藝」(《雍也》),在此基礎上採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比如冉求辦事畏怯,所以要鼓勵他;子路膽大過人,自以為是,所以要故意抑制他。即:「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進》)孔子還重視誘導式的啟發教育,不要求學生死讀書,而貴在觸類旁通,即所謂:「告諸往而知來者」(《學而》)。子夏談詩「巧笑倩分,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從而體會到「禮」應該以忠信仁義為本的道理,因此孔子稱贊他道:「起予者商也!始可與信《詩》已矣。」(《八佾》)能啟發我的人是子夏啊!現在我可以與你談論《詩經》了。顏淵聽老師講學後「亦足以發」(《為政》),子貢也說他「聞一以知十」(《公冶長》),所以孔子特別稱贊顏淵的聰明好學。這正是啟發誘導式教育的必然結果。孔子特別強調「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述而》)即:不到他苦苦思索而想不通時,我不去啟發他,不到他想講而講不明白時,我不去開導他。例舉一個道理而他不能類推出三個道理,我就不再教誨他了。孔子還強調在實行啟發誘導的基礎上,必須注意循序漸進,即:「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子罕》)這種使學生竭力鑽研,「欲罷不能」的情狀,正是對循循善誘啟發教育的寫照,在我國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其三,關於教育的基本內容。
孔子長期從事教育工作,教育的內容十分廣泛,但他所用的教材多是沿用周代貴族學校所用的六藝,即詩、書、禮、樂、易、春秋。「子所雅言,《詩》《書》執禮。」(《述而》)「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泰伯》)「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季氏》)由此可見,孔子是以詩、書、禮、樂為普通教材教育學生的。至於「易、春秋」只是在孔子的晚年才進行研究並付諸教學的內容,所以孔子說:「五十以學《易》」(《述而》)。也可能因為《易》、《春秋》是比較精深的學科,只有少數高材生才能學習,所以說「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孔子世家》)。那麼,在這些教學內容中孔子最為重視的是什麼呢?從《論語》的許多思想中可以看出,《詩》《禮》是孔子教學的主要課程。子曰:「不學《詩》,無以言。」(《季氏》)「誦《詩》三百,授之以政。」(《子路》)「《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為政》)又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征之矣。」(《八佾》)「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為政》)這些思想說明,孔子不僅重視《詩》《禮》的教育,而且重視這些內容的總結挖掘與研究,它對中國古代教育內容的豐富和完善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其四,關於教育的培養目標。
在孔子看來,進行教育的目的除了用仁義禮凈化人們的靈魂,協調人們的社會行為之外,其重要目的在於培養具有仁義之心的「仕」、「君子」,以為當時的社會服務,這就是他著名的「學而優則仕」思想(《子張》)。正因如此,當季康子問他的弟子仲由、子貢、冉求能否「從政」的時候,孔子滿口答應可以「從政」(《雍也》)。事實上,在孔子七十有二的得意門生中,從政者為數不少,孔子自身也不反對參政。這說明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培養目標與當時的社會需要是相統一的,體現了教育的社會價值。當然,孔子的教育思想不可避免地體現著階級屬性,但作為社會的人,孔子在當時歷史條件下所倡導的許多思想,本身具有符合人類共性的成分,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應予以辯證地分析和揚棄。

再說關於學習————————————————————————
《論語》中關於學習的思想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值得今人借鑒。這些思想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1、關於學習的態度。
孔子認為,追求學問首先在於愛學、樂學,這是關鍵。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即真正愛好它的人,為它而快樂的人才能真正學好它。孔子贊揚的顏淵就有這種發憤好學的樂觀精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雍也》)其次,要「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述而》)即學習要有踏踏實實的精神,默默地記住學到的知識,努力學習而不滿足。第三,專心致志,知難而進。孔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里仁》)讀書的人要立志於追求道義、真理,要專心致志,不要為 世俗所累。同時,他還認為追求學問是一個艱難的過程,要敢於知難而進,「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雍也》)針對冉求在學習問題上認為自己能力不夠的思想,孔子認為所謂能力不夠的人,是走在中途就停止下來,你現在以能力不夠劃地自限,實際上是沒有堅持到底的緣故。在這里孔子勉勵冉求要知難而進,只有這樣才能得道。事實上孔子自己就是「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的人(《述而》)。第四,要虛心求教,不恥下問。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這說明學無常師,作為人應隨時隨地注意向他人學習,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同時,孔子提倡和贊揚「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學習精神,「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里仁》)體現了孔子嚴謹的治學態度。
2、關於學習的方法。
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談中多處提及學習方法問題,最著名的莫過於「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而》)「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與此同時,孔子還特別強調學思結合,勇於實踐。他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只讀書而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讀書就會精神疲殆。要求人們把學習積累和鑽研思考相結合,不能偏廢。另外,孔子還非常重視精益求精,「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對一知半解,淺嘗輒止。
3、關於學習的內容。
孔子主張學習要博,要廣,不能偏頗、單一。他提出要用四種東西作為自己的學習綱要,這就是「文,行,忠,信」(《述而》)。即文化知識,品德修養,忠誠篤厚,堅守信約。這四項內容對於自己和別人都具有重要意義。孔子在重視博學的同時,也強調學習要抓根本的東西,孔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這里孔子在回答子貢的問題時,說明自己的「多學」是相對的,在多學的基礎上,我是用一個道理來貫穿自己的學說的,這個道理就是學習的根本,學習重在抓住根本。這里孔子間接地說明了博與精的關系,值得借鑒。

4、關於學習的目的。
孔子認為,學習必須有明確的目的,但重點在於「學以致用」。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子路》)也就是說,熟讀《詩經》三百篇,交給他政治任務,卻辦不成;派他出使到外國,又不能獨立作主應對;這樣,雖然書讀得很多,又有什麼用處呢?又說:「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述而》)也就是說,品德不去修養,學問不去講習,聽到正義的事不能去做,有錯誤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論和實際不能結合,這才是我們憂慮的。由此可見,讀書的目的,不在於死記書本,而在於應用,在於實踐,在於「舉一反三」地靈活運用知識。關於這一思想,在孔子的學生子夏的思想中也表現出來。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子路》)也就是說當官時有餘力就應該學習,學習後有餘力就可以做官。這一思想實質上也體現了學與用的關系,要想當好官必須學習,學習的目的應是更好地當官,體現了學習與應用的關系,也體現了孔子辦私學的目的,即通過教育培養德才兼備的人才,讓他們直接登上政治舞台或作教師培養政治人才,當然在孔子看來,學習的目的也在於對道義、真理的追求,「士志於道」,「朝聞道,夕死可矣」。(《里仁》)

⑩ 寫「孔子教育思想和教學方法」的名言有哪些

  1. 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2. 子曰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版不思則殆。權」

  3.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5. 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

  6.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

  7. 有教無類,因材施教。

  8.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9.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10. 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11.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12. 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13. 見利思義,見危授命。

  14.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

  15.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閱讀全文

與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的教學模式是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