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適合初中生的生物學課題
觀察植物細胞的結構是最簡單的了!
『貳』 我是一名高中生物教師,想要搞一個課題研究,但不知如何選題,請推薦一些題目給我,如何去操作!
你好,我是一名准生物教師,我最近對生物實驗教學很感興趣,主要對初高中的生物實驗老師的實驗教學的一個調查,希望對你有所啟示,達到拋磚引玉的效果。
『叄』 高中生物教師課題題目
您好,可以安排教育部中國智慧工程研究會「十三五」規劃課題,總課題,子課題都可以安排,認可度高,出證書快,可以幾個同事一起安排一個課題組,也可以單獨掛名,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幫助,網採納!!!
『肆』 高中的研究性學習活動生物的有什麼課題啊
長期的抄 比如觀測某種東西的生活習性啊什麼的
短期的 比如解剖啊什麼的
春暖花開
你就去看下各種樹木的芽孢結構什麼的把
或者記錄性的也可以
今年什麼時候看見第一隻燕子 啊
第一片樹葉啊
然後和地方誌上的生態圖譜比較下是早了還是晚了
受到什麼的影響
有什麼可擔憂的
(潛在的說全球氣候邊暖什麼的)
『伍』 初中生物研究課題
做:小生態瓶的製作
這個很好做,我當時做的就是這個~~下面是方法和分析~~別直接抄啊~因為在高中課本上,這是一個小的趣味實驗~~
小生態瓶的製作
1 工具: 石蠟、燒杯、電爐和干凈毛筆。
2 製做方法
1)將標本瓶沖洗干凈,裝入約900mL新鮮干凈的河水,再向瓶內放入小蝦和綠藻,然後蓋上瓶蓋。
2)將石蠟放入燒杯內,用電爐升溫使杯內石蠟溶化,再用毛筆取石蠟液把瓶蓋口密封好,使之不透氣。
3)將上述制好的生態瓶放在窗檯上,注意不能受陽光直射,防止水溫升高,導致蝦的死亡。這樣小蝦便可以在此密封的標本瓶內長期生存。
2.實驗原理
在生態瓶內,小蝦以綠藻為食,吸收綠藻光合作用放出的氧氣得以生存。綠藻則依靠自身的葉綠素,利用陽光、水和小蝦呼出的二氧化碳進行光合作用,合成自身需要的葡萄糖,同時放出氧氣。小蝦排出的糞便由細菌分解,分解後的糞便正好是綠藻的肥料。兩者相輔相存,得以長期生存。
3.結論
小小生態瓶實際上是地球生態系統的縮影。在生態系統的教學中,演示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生動直觀。該生態瓶製做容易,且可長期使用。
設計並製作小生態瓶,觀察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模擬淡水生態系統)
將少量的植物,以這些植物為食的動物和其他非生物物質放入一個密閉的廣口瓶中,便形成一個人工模擬的微型生態系統——小生態瓶。
實習原理
一個生態系統能否在一定時間內保持自身結構和功能的相對穩定,是衡量這個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的一個重要方面。生態系統的穩定性與它的物種組成、營養結構和非生物因素等都有著密切的關系。將少量的植物、以這些植物為食的動物和其他非生物物質放入一個密閉的廣口瓶中,便形成一個人工模擬的微型生態系統——小生態瓶。通過設計並製作小生態瓶,觀察其中動植物的生存狀況和存活時間的長短,就可以初步學會觀察生態系統的穩定性,並且進一步理解影響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各種因素。
目的要求
1.初步學會設計並製作小生態瓶。
2.初步學會觀察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供選擇的材料用具
浮萍、滿江紅、黑藻、生有雜草的土塊、螺螄、蝸牛、蚯蚓、小魚。
河水(或井水、晾曬後的自來水)、洗凈的沙、凡士林(或蠟)、廣口瓶。
方法步驟
根據目的要求和實習原理,設計這項實習的方法步驟,並寫在《實驗報告冊》上。按照自己設計的方法步驟製作小生態瓶,每天觀察一次。如果發現小生態瓶中的生物已經全部死亡,就應當停止觀察。
淺析生態瓶失敗的原因
大家是否還記得生態瓶?它是一個人工模擬生態系統的實驗裝置。其中包括少量的植物,如:浮萍、滿江紅,黑藻等;以這些植物為食的動物,如:小魚、螺螄、蝸牛、蚯蚓等;其他非生物物質,如:沙土、石塊、水、空氣等。這些共同構成了一個微型的生態系統。根據我們所學到的生態系統具有保持其結構和功能穩定性的能力的知識,我們可以推測出小生態瓶可以維持一段相當長的時間。然而,事實卻恰恰出乎我們的推測。這個小生態系統最多也只能在一個月的時間里保持其結構和功能的穩定性。為什麼實驗結果與我們推測的結果會有如此大的差異?小生態瓶失敗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
我認為有兩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該生態系統的流動性非常差。大家應該知道在生態瓶做好之後,要用凡士林或者石蠟把生態瓶密封,使其與外界隔離開,這就使外界的空氣流動、水流動等影響不到瓶內, 並且小生態瓶做好之後,只是將其放在陽光下,而不會時常去晃動瓶子,因此可以說小生態瓶中的空氣和水幾乎是不流動的,這就好比一潭死水—毫無生機,生態瓶中的生物必然會死亡,只不過是時間的長短問題。而我們所生存的地方地球——這個穩定性較好的生態系統,它的流動性就非常好。時時刻刻都有大陸風,城市風等氣流帶動空氣流動;洋流、河流等水流帶動水流動;降雨、降雪等帶動物質流動。這不間斷的流動就使得整個生態系統充滿了生機和活力,打個不恰當的比方說,流動性就好像人體的血液循環。大家都知道隨著血液循環的進行人體的各組織細胞進行著氧氣和二氧化碳的交換,營養物質與非營養物質的交換等。這樣人體的各項生理功能能夠正確有序的進行。但假如人體的血液循環突然停止,那麼人也將很快走向死亡,正如我們所說的小生態瓶一樣走向失敗。
另一方面,該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不暢,大家應該還記得實驗結果中有一項使測量小魚增重多少。現在讓我們做個大膽的假設。假設小魚的體重增加了0.1g,並且全部都是葡萄糖(C6H12O6),則至少需要碳原子2.26×1021個,氫原子4.25×1021個,氧原子2.26×1021個,假設小生態瓶的體積為250ml,且全為空氣——當然這是不可能的,則可算出小生態瓶中空氣中的氧原子個數最多為2.96×1021個,也就是說,如果小魚增重0.1g葡萄糖,則幾乎要耗掉瓶內空氣中的氧原子的80%。所以後來必然會出現缺氧的情況,而小魚也必然走向死亡。而我們所處的地球,雖然說也有不少物質流向生物,但同時也有不少死亡的生物被微生物分解成無機鹽重新回到無機界,使得整個生態系統基本上保持著一個動態的物質平衡。因為地球上的生物是如此的多。僅僅人就有60億多,幾乎每秒鍾都有人死亡或者出生。我還聽說過這樣一件事,某村農民王某不懂得科學種田,在分到一塊肥沃的土地之後,連續好幾年種土豆,但收獲之後不及時補充損耗的物質。結果便是他頭一年收成非常好,而後幾年收成都非常差。後來他在農技人員的指導下,及時補充損耗的物質,結果,收成恢復到和頭一年差不多的水平。後來他了解到前幾年收成不好是因為他長時間在同一塊土地上種植土豆,使土豆所必需的幾種物質在原來豐富的土地中嚴重減少,又不及時使物質循環恢復正常,而我們所說的小生態瓶不也是這樣嗎?瓶子使瓶內的物質與外界的交換停止,而瓶內的物質又不斷地流向動物和植物,從而導致物質循環受阻,則小生態瓶必然會走向失敗。
總之,我認為小生態瓶失敗的原因有兩個,一個是生態瓶內的流動性差,另一個是物質循環的不暢。
銅陵三中高二理科實驗班 吳勇 指導老師:楊春生
設計並製作小生態瓶,觀察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小生態瓶,是一個人工模擬的微型生態系統。它可以是模擬的微型池塘生態系統,也可以是模擬的微型陸地生態系統。本文就模擬的微型池塘生態系統為例,介紹小生態瓶設計的要求、製作和觀察的方法。
一、小生態瓶的設計要求
1.生態瓶製成後,形成的生態系統必須是封閉的。
2.生態瓶中投放的幾種生物,必須具有很強的生活力,必須能夠進行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能使其在一定時期內保持穩定。
3.生態瓶的材料必須透明,可以讓裡面的生物得到陽光,並便於觀察。
4.生態瓶宜小不宜大,瓶中的水量應占其容積的4/5,要留出一定的空間,儲備一定量的空氣。
5.小生態瓶的採光,以較強的散射光為好,不能採用強烈的直射光,否則瓶內水溫過高,會導致水生植物死亡。
二、小生態瓶的製作方法
1.材料用具
水草(如茨藻)、水生小動物(如椎實螺、環棱螺)、水、砂子、玻璃瓶(如標本瓶、大試管或醫用葡萄糖注射液瓶)、凡士林。
2.方法步驟
①瓶子處理:洗凈標本瓶,並用開水燙一下瓶子和瓶蓋。
②放砂注水:在瓶中放入1cm厚的砂子,再加水至瓶子容積的4/5。
③投放生物:待瓶內水澄清後,放入水草和水生動物。
④加蓋封口:瓶子加蓋,並在瓶蓋周圍塗上幾上林。
⑤粘貼標簽:在瓶上貼標簽,註明製作日期、製作者姓名.
⑥放置瓶子:將製作好的小生態瓶,放於陽面窗檯上(以後不要再隨意移動其位置)。
三、對照實驗
生態系統穩定性,要受組成該生態系統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的影響。為了探索人工模擬的微型池塘生態系統的最佳組成,使其維持較長時間的穩定性,可以多設計幾組對照實驗,每個對照實驗中,只變動其中一種因素。如果欲探索哪種小螺對維持該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更為重要,則又可增加一倍的實驗組合。即前14組為椎實螺,新增加的14組為環棱螺。
四、觀察
1.每天觀察1次,並做好記錄。
2.判別水草和小螺存活的標准。
水草綠色為生活狀態,發黃、變黑,而且柔軟下沉,即為死亡。小螺外殼灰綠,能運動,為生活狀態;外殼變白,而且浮起,即為死亡。
五、說明
在放有河水的封閉生態系統中,除了有投入的水草和小螺外,河水中還有單胞藻,原生動物和其他微生動物,而且水中還溶解有各種礦質元素,這是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但也是一個營養結構極為簡單的生態系統。
投入的椎實螺,用腹足爬行瓶壁,以齒舌刮取瓶壁上生長的綠藻為食。環棱螺雜食。
六.實驗結果分析
實驗結束之後,應對結果作出分析。分析實驗成敗的原因;分析小生態瓶中維持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原因。如果設計多組實驗,則應進行結果比較,找出最佳設計方案。
『陸』 高中生物教師個人課題題目
我是一名准生物教師,我最近對生物實驗教學很感興趣,主要對初高中的生物實驗老師的實驗教學的一個調查,希望對你有所啟示,達到拋磚引玉的效果.
『柒』 關於高中生物的研究課題都有哪些
生物的課題太廣了,高中的課題研究一般不會弄學術型,實驗型的就好。
實施起來容易一些的多數是飼養動物和種植植物。這種課題最好是高二的時候做,高二學必修三,裡面有相關知識。
高一的就做幾個細致些的細胞模型,再對比一下優劣就可以了。
『捌』 高中生物教師可開展哪些課題研究
高中生物教學課題安排,實際上有三種情況,一是自己申報課題,二是參與其他申報人申報的課題;三是參編課題。
首先,高中生物教學課題,若是可以安排多人參與的話,那自己就可以加入這樣的課題中。不過機會也是有限的,通常是由本單位人優先。即自己不能當主持人,還可以當參與人。關於這一點關鍵要看課題主持人和單位學校安排。
其次,單位推薦課題的名額是有限的,總有需要課題的教師沒有機會,那就要從外部找合適的被認可的課題,而採用的方法,就是我們常說的課題轉讓。只要找到對口的課題,可以安排課題前五名。
從安排高中生物教學課題的方法中,個人申報的課題,具有比較大的風險,在加上課題研究結題時間方面的考慮,著急的情況下,優先選擇課題轉讓。
切合個人實際
課題研究還要切合個人實際,因為每個人的研究特長不同,知識、能力也有區別,有的老師在課型研究方面擅長,老師則在實驗方面比較擅長,有些則在方法研究方面比較突出,在選擇課題時要盡可能選擇能夠發揮自己特長的課題作為自己的研究目標,在組織課題研究時才能發揮所長,將來的研究成果也才能更好地服務於自己的教學工作。
作為中學教學工作者,所選擇的課題應該緊貼教學實踐內容,這樣研究的成果可以更好地服務於我們的教學實踐活動。一些理論性強的課題研究對個人研究而言就不太適合,一是研究難度大,二是實用性不強,這樣就不可能取得實質性的研究成果。
『玖』 初中生物科研課題研究有哪些
初中生物小課題研究
一、選題的指導思想
初中生物課程標准教材(人教版)對課標規定的內容標准進行了精心設計和合理整合,突破了多年來傳統的植物、動物和人體生理衛生等部分的學科體系,構建了突出人與生物圈及其關系的學科體系:第一冊包括生物和生物圈、生物和細胞、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第二冊是生物圈中的人;第三冊包括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生物的多樣性及其保護;第四冊包括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續和發展、健康地生活以及結語——學習並沒有結束。盡管初中生物新教材尚未編排研究性學習課題,但新教材探究性學習為初中開展研究性學習提供了可行性。為了與國外基礎教育改革趨勢及我國高中開設研究性學習必修課相銜接,有必要在初中開展研究性學習的探索。
二、 研究課題的設計
結合義務教育課程標准試驗教材(人教版)的編排體系,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初中二年級是人身體生長發育的第二個高峰,也是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飛速發展的時期,因此決定了在初二下學期開展研究性學習小課題研究。學生在學習「生物及生物圈中的生物」基礎上開展為期一周的研究性學習,確定研究的主題為初二下學期第8單元「健康地生活」,確定這一主題的原因是「健康地生活」是初中生物學習的最後一個單元,也是生物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通過一學期的小課題研究,使學生達到獨立獲得健康保健知識的能力,學會學習。並在研究性學習學期計劃實施中,構建以「自我反饋性評價」為核心的評價體系,而且作為初中生物會考成績的一部分。
根據初中生已有的學識水平和已形成的學習方式,採取以教師提供課題,學生自主選題為主,學生也可自主提出課題,但一定要經過師生論證通過。課題設計如下:
1)心臟病種類及其預防的研究;2)關於合理膳食的研究;3)吸煙與肺癌關系的研究;4)初中生視力情況調查;5)關於艾滋病的調查;6)關於糖尿病的調查;7)調查本市某區學齡前兒童計劃免疫的實施情況;8)酸雨對生物影響的研究;9)南湖公園水質污染的調查和處理建議;10)垃圾與我們周圍的生活環境。
學生根據自身的生活閱歷和興趣提出了如下課題:1)塗改液與人身體健康的關系;2)室內空氣污染現狀及其預防措施;3)踢足球前應做那些准備活動;4)學生上課精神狀態不佳的原因與建議;5)改善教室學習環境的方法;6)方便筷子的危害;7)馬路邊樹木枯萎的原因初探;8)飲水與健康;9)睡眠與健康;10)汽車尾氣的危害與防治等。
三、課題研究目標
研究性學習的根本目的不是預期的研究成果,而是預期的學習結果,最重要的目的是轉變學習方式。
1.知識與技能目標
幫助中學生更好、更快、更多地掌握基本的和基礎的知識與技能,促進他們將感性知識與理性知識、實踐知識與書本知識、各學科知識以及知識與技能的有機結合,建立反映各自特點和有利於未來發展的知識結構與技能結構;引導學生在分析、比較和判斷的過程中學習和掌握正確的價值規范,建構自身內在的價值標准;指導學生初步形成自主性的學習能力、社會交往能力,為發展創新、創業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
2.過程與方法目標:
體驗研究過程,了解研究方法(文獻資料法、調查法、實驗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與人合作、熱愛自然、珍愛生命、保護環境意識;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一定的探索精神和
創新意識;關注與生物學有關的社會問題、主動參與社會決策的意識;良好的生活與衛生習慣、積極健康的生活態度。
四、研究步驟
應該說在初中階段開展研究性學習有一定難度。因為學生的知識積累有限,加工處理信息的能力也有限,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們從教材入手。依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的知識水平,先由教師確定課題,學生自主選題,學生自己也可獨立確定研究課題,我們經實踐確定研究步驟如下:
1.准備階段(歷時1個月)
(1)公布課題:初二下學期開學第一節課發「致學生和家長公開信」(附錄六),闡明開展研究性學習的重要性;公布小課題題目、選題原則,歡迎家長作指導教師;並宣布把小課題研究評價納入期末成績評定。(2)小組劃分:每班劃分2—4人小組,自由組合,自主選題,小組自己推薦組長,上報於生物科代表處,由科代表負責統計、列印成生物研究性學習課題選擇情況一覽表,一式三份。一份留在班級,一份交給老師,一份科代表保留。(3)開題指導:對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課題開題報告的填寫指導。由於學生沒有接觸過研究方法,因此,在選題結束,利用課堂時間輔導,講明研究方法(即實驗法、調查法、實踐法、文獻法)的選擇及使用。(4)填寫開題報告:開題報告見附錄一。布置學生課外以小組為單位填寫開題報告,要求研究結果以電子演示文稿形式上報,也可發送到老師電子信箱修改指導,這樣將信息技術與研究結果緊密結合便於交流與表達,激發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體現主體性教學原則。(5)開題報告:課堂公布各小組的開題報告。目的是引起學生的注意,明確自己分工負責的內容,便於組員之間的研究、交流與合作。
2.研究階段(歷時2個月)
開題報告公示之後,各班、各小組開始研究活動。在活動過程中學生互相了解,互相協作,讓每一個課題小組成員都參與其中,每一步的負責人將自己負責研究的內容處理好,由小組長加以協調,出現問題先討論自行解決,解決不了的與指導老師和任課教師相互協商,探討解決。
學生在研究過程中投入了極大的熱情,經常向老師匯報研究進展情況。針對研究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個別現象個別解決,普遍現象集中解決。像電子演示文稿的製作,各小組製作水平參差不齊,教師利用業余時間輔導學生進行電子演示文稿的製作,全年組有一百多名學生報名參加。為了使學生了解科學方法,走近科學,特從大學聘請教授和博士來校作生命科學研究前沿報告,包括人類基因組計劃、轉基因植物、幹細胞研究進展、基因晶元的研究等。生命科學研究前沿對人類及社會的影響,激發了學生的研究熱情。為了突出過程性評價,及時了解學生研究進展,並給與學生針對性的指導和激勵性評價,在研究階段,學生填寫課題活動情況紀錄表(附表二)、課題實施情況的自我評價表(附表三)。
3.總結階段(歷時1個月)
各小組學生將研究結果以電子演示文稿和研究報告的形式提交給任課教師,經審閱後提出修改意見,請學生及時修改,以達到更加規范、科學。
各班將合格的研究報告存儲在計算機中的各班文件夾中,如果對所做的電子演示文稿不滿意,還可修改,在期末以小組形式利用課堂時間開始論文答辯。每節課進行5組,每組陳述和展示時間5分鍾,提問時間3分鍾。
答辯會設置在生物實驗室,各班利用課堂時間進行。出乎預料的是,學生的答辯非常精彩而成功,每個小組的答辯手將本組的研究結果公布於眾,評審組成員是全體生物教師和班主任,其他同學也可做評委,如有同學對他們的研究結果有不同見解或問題當場提出來,由答辯手來解答,其他組內成員可以協助解答。答辯場面非常激烈,頗有點學術探討的味道。當場由任課教師組織填寫課題成果評審表(附表四)。當全班論文答辯結束時學生填寫研究性學習綜合成績評價表(附表五)。
—來自於網路
『拾』 高中生物研究性學習選題有哪些
生化研究性學習課題
1、 酒精可燃與不可燃的臨界濃度的研究
2、 無污染氯氣裝置的研究
3、 關於含碘食鹽的日常保存的研究
4、 無磷洗衣粉為何難以推廣的探研
5、 某城區生活垃圾處理狀況的調查
6、 廚房生活垃圾能再利用嗎
7、 處處可見的動態平衡
8、用植物色素製取代用酸鹼指示劑及其變色范圍的測試
9、 綠色能源離我們多遠
10、 有機消毒劑應用的初探
11、 化肥對土壤的影響
12、 農葯污染的影響
13、 部分廢品的回收利用
14、 石材石粉塵污染的調查
15、 本市工業廢水污染情況
16、 廢電池的危害和處理方法
17、 農村生活用水調查
18、 工廠密集度和生活環境的關系
19、 某河水的污染情況調查(湖的污染情況調查)
20、 大氣污染對農作物的影響
21、 生活中的化學
22、 生活垃圾
23、 居室污染
24、 廚房裡的化學
25、 化妝用品的副作用
26、 食品污染
27、 基因改造生物帶給人類巨大的收益還是危害
28、 植物標本的製作
29、 生態環境的保護
30、 關於營養飲食
31、 植物組織培養
32、 細菌
33、 免疫系統疾病——艾滋病
34、 流行疾病預防
35、 幹細胞與人體組織合成
36、 另眼看克隆
37、 學生的行為習慣對其自身的影響
38、 關於免疫系統疾病及預防的研究
39、 免疫疾病
40、 基因葯物
41、 基因工程的現狀及其發展
42、 生命的起源
43、 生物體的免疫系統
44、 植物的克隆
45、 DNA與遺傳疾病
46、調查學校生物種類(植物、動物、真菌)
47、當前世界能源狀況的調查分析
48、(某地)環境污染及物種保護
49、影響現代社會生活質量的重要生化物質
50、新型建築材料的開發利用
51、家庭水果釀酒可行性研究 (石榴酒等)
52、廢棄定影液回收的方案設計
53、高中學生生物學習狀況調查
54、碘與人類健康
55、生活垃圾的處理和回收利用
56、某地)自來水廠凈化流程的參觀調查
57、淮河污染調查與對策
58、農用生物肥
59、對化妝品成分的研究
60、方便麵可食性內分裝
61、純凈水是否「純凈」
62、維生素王國探秘
63、淺淡當今社會之健康飲食
64、修正液對人體的危害
65、竹製品代替木製品的可行性研究
66、中學生營養與健康
67、淺談食鹽與人體健康
68、研究高一高二學生早上的飲食
69、深圳市工業廢水污染情況
70、農村生活用水調查
71、居室污染
72、學校食堂與學校周邊攤點飲食服務狀況調查
73、校園草坪的護養問題
74. 學校動植物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