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教育學原理中的教育家的基本教育觀點
應該是很有道理 耐人尋味
Ⅱ 教育學三種不同課程觀的優缺點怎樣
您好,明尚教育為您解答~!
教學設計大概可分為以下三類:以「教」為主的教學設計回、以答「學」為主的教學設計、教學並重的教學設計。它們各有優勢,也都存在不足。
以「教」為主的教學設計的優點是:
(1)以教師為中心,面向教師的教。
(2)有利於教師對整個教學過程的控制;
(3)有利於系統科學姿勢的傳授和教學目標的完成,對於學生打基礎是有利的。
不足之處是:
(1)種「教」輕「學」;
(2)忽略學生的自主探究和學習。
以「學」為主的教學設計的優點是:
(1)以學生為中心,面向學生的「學」;
(2)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
不足之處是:(1)忽略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
教學並重的教學設計的優點是:
綜合了上述兩種教學設計的優缺點,取長補短。
不足之處是:
有兩個中心,不好具體把握,又是顧此失彼。
在現實的教學設計中,我們應該根據具體的環境、教學對象、教學設施等客觀因素來靈活地設計我們的教學。而不是墨守成規的遵循某種特定的定式或範式。
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所幫助~更多資訊請關註明尚官微msexam
Ⅲ 教育學談談自己在教育觀念,教育知識,專業發展這3個方面取得了哪些收獲
一、教育觀念的收獲
1、「學生為本」的理念讓我們立足學生實際,尊重學生,時時處處以人為本,遵循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教育教學規律,因材施教,組織和提供合適的教育活動,促進學生生動活潑學習、健康快樂成長。
2、「師德為先」的理念指導我們熱愛小學教育事業,具有職業理想,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履行教師職業道德規范。關愛小學生,尊重小學生人格,富有愛心、責任心、耐心和細心;為人師表,教書育人,自尊自律,做小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
3、「能力為重」理念警示我們要把學科知識、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相結合,突出教書育人實踐能力;研究學生,遵循學生成長規律,提升教育教學專業化水平;堅持實踐、反思、再實踐、再反思,不斷提高專業能力。
4、「終身學習」的敞搐搬誹植賭邦澀鮑績理念是讓我們學習先進教育理論,了解國內外教育改革與發展的經驗和做法;優化知識結構,提高文化素養;具有終身學習與持續發展的意識和能力,做終身學習的典範。
二、教育知識的收獲
1、把人格教育看作主要,把知識與技術的傳授看作次要。
童年時代與少年時代的教育重點,應當在倫理與道德方面,不能允許任何一樁生活瑣事違反理性和最廣義的做人之道;一切都以明辨是非,堅持真理、擁護正義,愛憎分明,守公德,守紀律,誠實不欺,質朴無華,勤勞耐苦為原則。
2、把藝術教育只當作全面教育的一部分。
讓孩子學藝術,並不一定要他成為藝術家。盡管傅聰很早學鋼琴,我卻始終准備他更弦易轍,按照發展情況而隨時改行的。
3、培養修養為主。
即以音樂教育而論,也決不能僅僅培養音樂一門,正如學畫的不能單注意繪畫,學雕塑學戲劇的,不能只注意雕塑與戲劇一樣,需要以全面的文學藝術修養為基礎。
三、專業發展
1、強調教師職業的專業性和獨特性,要求教師注重自身專業發展。
2、突出學生的生命教育。教師要「將保護學生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尊重學生的人格」,「信任學生,尊重個體差異」。這即意味著,教師要服務於學生生命成長的需要,關心學生的生命狀態,同時也關注學生自身對生命的體驗和態度。
3、明確要求教師要積極創造條件,讓學生擁有快樂的學校生活。外在環境的改善固然重要,但是在教師與學生交往的微觀世界裡,教師對教育和對學生的理解與行動將會更為直接地決定學生是否能夠擁有一個快樂的學校生活。
4、要求教師要注重修身養性。
(3)教育學中的教學觀擴展閱讀:
學習教育理論的重要意義:
1、教育理論的學習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基點,對教師專業素質的提高具有重要意義。在教育學課程中,通過教育本質、教育功能、教育目的等教育學知識的學習,可全面地提升教師的教育文化底蘊和教育理論修養,從而促進教師對自身所形成或正在形成的教育觀念與教育思想的理性思考。
2、教育理論是對教育實踐的理性闡釋,具有解釋教育實踐、指導教育實踐的功能。它可以科學地答與解釋關於教育實踐「是什麼」、「為什麼」與「怎麼樣」的基本問題,從而揭示其本質與規律。教師通過教育基本理論的學習,認識教育規律,從而按照教育規律指導教育教學,提高其教育實踐活動的科學性與有效性。
3、教育學也是關於教育教學方法的理論。通過教育教學方法等相關理論的教學,指導教師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身心發展規律,確定教學的進度和教學重點;根據人的成長規律,從道德認知、能力等方面確定教育的方式和方法。
Ⅳ 教師觀是什麼
教師觀即教師的教育觀念,是教師對教師職業的特點、責任、教師內的角色以及科學履容行職責所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等方面的認識。它直接影響著教師的知覺、判斷,進而影響其教學行為。
本節旨在通過對現代教師觀的論述,使教師了解現代教師職責和特點,明確現代社會對教師的期望和要求,提高教師的現代意識,是教師樹立正確的現代教師觀,實現教師角色的准確定位。提高教師的素質,以便全面的履行教師的職責,作一位符合新世紀素質要求的教師。
(4)教育學中的教學觀擴展閱讀:
《教師法》第七條對教師的基本權利作了明確的規定,共有六個方面:
(一) 進行教育教學活動,開展教育教學改革和實驗;
(二) 從事學術交流,參加專業的學術團體,在學術活動中充分發表意見;
(三) 指導學生的學習和發展,評定學生的學業成績;
(四) 按時獲取工資報酬,享受國家規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帶薪休假;
(五) 對學校教育教學、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門的工作提出意見和建議,通過教職工代表大會或者其他形式,參與學校的民主管理;
(六) 參加進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訓。
Ⅳ 小學教育學中新舊教學任務觀的主要區別在哪裡
小學教育學中新舊教學任務觀的主要區別在
培養垃圾和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
Ⅵ 教育學中什麼是直觀形象法
直觀形象法:是幼兒園教育教學的主要方法,即教師採用直觀教具或各種電子化教育手段等,組織兒童開展觀察(物體和現象)、欣賞、演示、示範和範例等活動,以達到預定的教育教學目標。
Ⅶ 教育學中什麼是直觀形象法
就是通過運用真抄實事物標本、模型、圖片等為載體傳遞教學信息,進行具體的教學活動,強調教室要布滿圖畫,書本要配有插圖。直觀教具的呈現要放在學生面前合理的距離內,讓學生先看到整體,然後再分辨各個部分,並且要設法引起和保持學生的注意力。
直觀教學的實質是一種傳授觀察經驗的直觀技術,重視視覺教具和教材的選擇應用,但很少重視教材的設計、開發、製作、評價和管理。
(7)教育學中的教學觀擴展閱讀:
優點
1、是給人以真實感、親切感,所得到的感性知識與實際事物間的聯系比較密切,因此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在實際生活中能很快地發揮作用。
2、是可以人為地排除一些無關因素,突出本質要素;並且可以根據觀察需要,通過大小變化、動靜結合、虛實互換、色彩對比等方式擴大直觀范圍,不受實物直觀的局限,提高直觀效果,擴大直觀范圍。因此它已成為現代化教學的重要手段,是現代教育技術學研究的重要內容。
3、是不受時間、地點和設備條件的限制,可以廣泛使用;同時也能運用語調和生動形象的事例去激發學生的感情,喚起學生的想像。
Ⅷ 教育學 教育觀念,教育知識,專業發展這3個方面取得了哪些收獲
首先,《標.准》在「基本理念」中突出:「學生為本」「師德為先」「能力為重」和「終身學習」,這是與時俱進的理念。生本、師德、能力、終身學習是新時期教師必備的素質,也是新課程改革中的最強因。教育教學的終極目的是為了學生的發展。教師為了適應新時代的教育教學需要,必須終身學習,提高教育教學能力,加強師德修養。讀到這我不禁想起「春蠶」、「蠟燭」、「園丁」古今對教師的比喻,但我想說:新時代的教師不能再作「春蠶」或「蠟燭」而應該在向社會奉獻的同時不斷的補充營養,成為常青的「果樹」,不是在照亮了世界或吐盡了芳絲後就毀滅掉自己。
其次,在「專業理念與師德」部分,《標准》從四個領域對小學教師的專業理念與師德提出具體要求。
第一,強調教師職業的專業性和獨特性,要求教師注重自身專業發展。
第二,突出學生的生命教育。教師要「將保護學生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尊重學生的人格」,「信任學生,尊重個體差異」。這即意味著,教師要服務於學生生命成長的需要,關心學生的生命狀態,同時也關注學生自身對生命的體驗和態度。
第三,明確要求教師要積極創造條件,讓學生擁有快樂的學校生活。外在環境的改善固然重要,但是在教師與學生交往的微觀世界裡,教師對教育和對學生的理解與行動將會更為直接地決定學生是否能夠擁有一個快樂的學校生活。
第四,要求教師要注重修身養性。《標准》提出了指向教師個人修養和行為方面的諸多要求。
這些要求更多反映出教師作為平凡的人,哪些心性、品質、行為是適當的,然後才將教師作為「教育者」特有的心性、品質和行為要求融入進來。在「師德」中把「個人修養和行為」專門作為一個「領域」提出來,更加凸顯「個人修養和行為」的重要性。
我覺得這是《標准》中亮點中的亮點。教師是以心育心的職業,教師的言談舉止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老師的個人修養就是一種教育的環境和教育資源,也是一種重要的教育手段,「親其師,信其道。」同時,《標准》中提出心理調試方面的要求:樂觀向上、熱情開朗、善於自我調節情緒,保持平和心態,這對我們的心理有極大的幫助。
在這個浮躁的社會,在大部分教師職業倦怠的情況下,對教師提出這個「標准」非常必要。要想在學生心中播撒陽光,自己首先心中有陽光。新時代,新形勢,呼喚陽光教師。一個樂觀向上、熱情開朗、具有平滑心態的老師,必將給學生提供優質文化場,保障學生健康快樂地成長。
在「專業知識」部分,《標准》從四個領域對小學教師的專業知識提出具體要求:
第一,要求教師了解和掌握小學生發展的知識。
第二,對教師學科知識的要求體現一定的特殊性。
第三,要求教師掌握教育與教學理論。
第四,關注通識性知識的重要價值。
通過學習並解讀這些基本理念,來提升我們專業修養。而這些理念正是教師必備的准則,
1. 「學生為本」的理念讓我們立足學生實際,尊重學生,時時處處以人為本,遵循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教育教學規律,因材施教,組織和提供合適的教育活動,促進學生生動活潑學習、健康快樂成長。
2. 「師德為先」的理念指導我們熱愛小學教育事業,具有職業理想,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履行教師職業道德規范。關愛小學生,尊重小學生人格,富有愛心、責任心、耐心和細心;為人師表,教書育人,自尊自律,做小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
3. 「能力為重」理念警示我們要把學科知識、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相結合,突出教書育人實踐能力;研究學生,遵循學生成長規律,提升教育教學專業化水平;堅持實踐、反思、再實踐、再反思,不斷提高專業能力。
4.「終身學習」的敞搐搬誹植賭邦澀鮑績理念是讓我們學習先進教育理論,了解國內外教育改革與發展的經驗和做法;優化知識結構,提高文化素養;具有終身學習與持續發展的意識和能力,做終身學習的典範。
這四個基本理念,更堅定了我們專業信念,從我做起,做一個勤勤懇懇永不停歇的學習者。
以上內容摘錄並修改自網路知道ID:看會飛的小貓兒
謝謝採納為滿意答案。
Ⅸ 教育學知識 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主要表現在哪幾個方面
主觀能動性也叫主體性,具體表現在5個方面:獨立性,選擇性,調控性,創造性,自我意識性。其中,創造性為最高表現。
Ⅹ 談談學習教育學的認識/意義
學習教育學的意義:
一、樹立正確的教育觀,掌握教育規律,指導教育實踐
教育有其自身的客觀規律,並不為人們的主觀意志所轉移,教育工作者只有按照教育規律辦事,才能搞好教育。歷史經驗證明,教育規律早在人們認識它之前,就已經存在並起作用了。
遵循它,教育事業就發展,就前進,就成功;違背它,教育事業就受挫,就倒退,就失敗。例如,伴隨1956年、1958~1960年、1978年三次教育「大躍進、大發展」之後的「大調整、大收縮」就是因為違背了「教育與社會生產力發展相互制約的規律」而遭致的重大失敗與損失。
而1981年以後國家制定的大、中、小學工作條例,由於它符合了教育自身的規律,因而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穩步發展和教育質量的持續提高。教育學系統地剖析了教育現象的不同層次和各個側面,揭示了教育領域里的一般規律和特殊規律,如能自覺地在教育實踐中按規律辦事,將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樹立正確的教學觀,掌握教學規律,提高教學質量
有人說:「不學教育學,照樣能上課。」當然,現實中這種現象雖然存在,但是否學習教育學,掌握教學規律,對於提高教學質量影響很大。因為,上課有好壞優劣之分。
一個卓越而成功的教師正是藉助教育學的理論睿智,敏銳地觀察課堂上學生心理活動的脈搏,恰當地利用科學的教育環境和科學的教育方法,去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點燃」他們的求知慾望,從而把教學過程組織得生動活潑,水乳交融,富有成效。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有教的規律,「學」有學的規律,各門學科自身又有各自的特點與規律,要形成高水平的教學「雙邊活動」,需要對許多因素進行綜合、協調,使其發揮整體效應。有的教師上課,不能使學生心領神會,學生愁眉苦臉,搖頭嘆息,既窒息了學生的求知熱情,又壓抑了學生的思維發展。
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教學效果,關鍵就在於教學是否符合教學規律,教師是否善於科學而巧妙地將教學規律應用於教學實踐,並按照教學規律,形成自己的教學藝術風格。
三、掌握學生思想品德發展規律,做好教書育人工作
年輕一代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他們的思想品德決定著今後中華民族的精神面貌。隨著實行對外開放政策,學習西方先進技術的同時,也給學校的思想品德教育帶來了諸多新的矛盾和許多負面影響。
因此,教師要樹立正確的「人才觀」,不僅要重視對學生文化知識的傳授,而且要重視對學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即不僅要「教書」,而且要「育人」,並且把兩者辯證統一地結合起來,以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及對不良影響的「抵禦」與「免疫」能力。這樣,才能培養出合格人才,實現培養目標。
四、建構教師合理優化的知識結構,提高教育理論水平和實際技能
教師合理的知識結構,既是提高教育理論水平與技能技巧、適應教師職業需要的必要條件,又是教師發展智力,培養能力,煥發創造精神的根本保證。
正如一個缺乏堅實古文基礎的人不可能成為一名出色的考古學家一樣,一名沒有深厚教育學基礎知識的教師,很難成為一名出色的教師。教師的知識結構,既需要扎實的專業知識,又需要廣博的文化科學知識,還需系統的教育學科知識。
只有三者兼備一身,合理優化,才能產生相得益彰的效果。目前,我國高等師范院校課程結構的弊端之一,就是只在本專業一個點上掘井。這種掘井式的知識汲取也許對學術研究是必要的,但作為一種教師的培養模式只能導致知識單一,視野狹窄,很難適應教師職業的要求。
19世紀中葉以後,馬克思主義的產生,為教育學的科學化奠定了辯證唯物主義哲學和自然科學基礎。現代生產和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教育實踐的廣泛性、豐富性,更進一步推動了教育學的發展。
任何一門學科的獨立性,首先取決於它有特定的研究對象,或者說具有不同於其他學科的研究對象。教育學的研究對象是人類教育現象和問題,以及教育的一般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