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育大全 > 實物教學是哪個教育學家提出

實物教學是哪個教育學家提出

發布時間:2021-01-05 19:49:49

『壹』 第一個明確提出將教育學建成一門科學的是哪位教育家

德國的赫爾巴特明確提出把教育學建成一門獨立學科
的設想,其1806年《普通教育學》的發表是教育學建立的標志。

『貳』 學前教育學中是誰首次提出了實物教學的理論

理論的話,我還真不知道什麼時候形成的理論。我現在在准備考研,也有看到各種教育專家的思想。我覺屬得你這個問題問的真好。我就有印象的就是 誇美紐斯提到過學前教育的思想,是第一個提出過直觀性教學原則,這個剛好跟實物教學相反,你覺得呢? 還有印象的就是福祿培爾,應該是特別注重實物教學,並且也運用到了實處。但同時我覺得我國古代墨子也挺重視實物教學的吧。

『叄』 提出准備說的教育學家

教育准備生活說
斯賓塞是19世紀中後期英國著名的哲學家、社會學家和教育家,他第一次明確地提出了「教育准備生活說」的思想(也稱作「教育預備說」)。在斯賓塞看來,教育應當教導一個人怎樣生活,使他獲得生活所需要的各種科學知識,為完滿的生活做好准備。根據人類活動的重要程度,斯賓塞把教育排列成以下的次序:准備直接保全自己的教育,准備間接保全自己的教育,准備做父母的教育,准備做公民的教育,准備生活中各項文化活動的教育。這是制定一個合理的課程體系的出發點。因為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有限的學習時間條件下學習最需要知道和掌握的知識。他明確提出,教育目的是為「完滿的生活」做准備,教育的主要任務就是教會人們怎樣生活,教會他們運用一切能力,做到「對己對人最為有益」[英]斯賓塞著,胡毅譯:《教育論》,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年版,第7頁。 。他指出;「為我們的完滿生活作準備是教育應盡的職責,而批判一門教學科目的唯一合理辦法就是看它對這個職責盡到什麼程度。」又說:「我們有責任把完滿的生活作為要達到的目的擺在我們面前,而經常把它看清楚;以便我們在培養兒童時慎重地針對這個目的來選擇施教的科目和方法。」斯賓塞《教育論》,張煥庭主編《西方資產階級教育論著選》,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418~419頁。斯賓塞指出:「如何經營完善的生活?這是我們需要學習的一件大事,亦就是教育所應教導的一件大事。為我們完善的生活作好准備,乃是教育所應完成的功能;一種教育課程是否合理的判斷,就要看這種功能的完成程度如何為准。」斯賓塞《教育論》,張煥庭主編《西方資產階級教育論著選》,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418~419頁) 這就是斯賓塞關於教育與生活關系著名的「准備說」。斯賓塞已經意識到了教育與個人生活世界內在的一致性,主張教育應像個人在自己的社會生產生活中成長一樣,採取自我教育與自然教育的方式。斯賓塞的教育理論為批判當時的經院主義教育而提倡實踐,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也為教育領域重視科學教育打下了基礎。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兒童哲學的進步,斯賓塞的「教育准備說」越來越受到人們的質疑和批判。斯賓塞的「生活預備說」體現了當時英國資產階級希望通過教育而獲取個人幸福的現實要求。

『肆』 德國教育學家,心理學家赫克巴特提出了"四段教學法"是哪四段.

1、明了——給學生明確地講授新知識;

2、聯想——新知識要與舊知識建立聯系;

3、系統——作出概括和結論;

4、方法——把所學知識應用於實際(習題解答、書面作業等)。

赫爾巴特提出的教育方法包括教學方法、管理方法、訓育及交際等內容,對教育方法的論述更集中更具體地體現了他的心理學思想。

赫爾巴特從方法的角度把教學分為單純提示教學、分析教學和綜合教學,主張教學方法應靈活多樣,具有開放性,即使是單純提示的教學方法,也可有各種各樣的變式:「我們希望教師在純粹的提示教學中具有靈活的態度與觀察的精神,而不拘泥於各種規則。」在《教育學講授綱要》中,赫爾巴特進一步提出應根據學科特點靈活選用教學方法,以符合學生的思維進程,符合學生的個性與接受程度,使教學雙方都感到滿意。

拓展資料

約翰·弗里德里希·赫爾巴特(德語:Johann Friedrich Herbart,1776年5月4日-1841年8月14日)是19世紀德國哲學家、心理學家,科學教育學的奠基人。在近代教育史上,沒有任何一位教育家可與之比肩,他的教育思想對當時乃至之後百年來的學校教育實踐和教育理論的發展產生了非常巨大、廣泛而又深遠的影響。

在西方教育史上,他被譽為「科學教育學的奠基人」,在世界教育史上被稱為「教育科學之父」「現代教育學之父」,而反映其教育思想的代表作《普通教育學》則被公認為第一部具有科學體系的教育學著作。

『伍』 .教育學史上第一個正式提出教育起源的學說是什麼

神話起源說

是關於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觀點,所有的宗教都持有這種觀點,我國古代的思想家也有人持有這種觀點。

這種觀點認為,教育與其它萬事萬物一樣,都是由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創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體現神或天的意志,使人依於神或順從於天。

這種觀點是根本錯誤的,是非科學的,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受到當時人類社會起源問題上認識水平的局限。

生物起源說

代表人物是法國社會學家、哲學家勒圖爾諾與英國的教育學家沛西·能。

主要觀點是:教育活動不僅存在於人類社會之中,而且存在於人類社會之外,甚至存在於動物界;

人類社會的教育是對動物界教育的繼承、改善和發展;

教育從它的起源來說,是一個生物學的過程,生物的沖動是教育的主要動力。

生物起源學說是教育學史上第一個正式提出的有關教育起源的學說,看到了人類教育與其他動物類似行為之間的相似性,比起神話起源說來,是一個大的進步,標志著在教育起源問題上開始從神話解釋轉向科學解釋。其根本錯誤在於沒能區分出人類教育行為與其動物類似行為之間的質的差別。

3、心理起源說

代表人物為美國教育史家孟祿。

主要觀點是,教育起源於日常生活中兒童對成人的無意識的模仿。

這種觀點不同於生物起源說,但是仔細考慮,卻也離生物起源學說不遠。因為如果教育起源於原始社會中兒童對成人行為的「無意識的模仿」的話,那麼這種「無意識的」模仿就肯定不是獲得性的,而是遺傳性的,是先天的而不是後天的,也就是說,是本能的,而不是文化的和社會的。只不過,這種本能是人類的類本能,而不是動物的類本能。

以上三種教育起源學說大致反映了人們認識教育起源的歷史過程:從神話起源到生物起源到心理起源,具有一定歷史的進步性。但這三種學說沒有能建立在科學的方法論基礎上,沒有揭示出教育起源的內在動力和社會原因。

教育的勞動起源說

也稱教育的社會起源說,它是在直接批判生物起源說和心理起源說的基礎上,在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指導下形成的。前蘇聯的教育史學家、教育學家以及我國的教育史學家和教育學家大都認可這一觀點。

「勞動起源說」的直接理論依據和方法論基礎是恩格斯的著作《勞動在從猿到人的轉變過程中的作用》。

主要觀點可以概括為:第一,人類教育起源於勞動或勞動過程中所產生的需要;

第二,教育是人類特有的一種社會活動;

第三,教育產生於勞動是以人類語言和意識的發展為條件的;

第四,教育從產生之日起其職能就是傳遞勞動過程中形成與積淀社會生產和生活經驗;

第五,教育范疇是歷史性與階級性的統一。

『陸』 赫爾巴特提出要使教育學成為科學,並把教育理論建立在倫理學和心理學基礎之上,寫了著名的教育學著作是什麼

你發個郵箱給我,我傳你幾份資料。答案字數有限制,文件太大了,先給你發一部分吧。別忘了給我加分啊,我這么不容易
選擇題:

「以僧為師」,「以吏為師」是古代什麼時期的教育特徵?

A.中國 B.埃及C.希臘 D.羅馬 ( B)

以培養有文化修養和多種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為教育目的的是古代

A.斯巴達 B.埃及C.希臘 D.雅典 ( D)

以培養忠於統治階級的強悍的軍人為教育目的是古代

A.希臘 B.埃及C.斯巴達 D.雅典 ( C )

以注重身心的和諧發展,教育內容比較豐富,教育方法比較靈活為特徵的是古代

A.希臘 B.埃及C.斯巴達 D.雅典 ( D )

以強調軍事體育訓練和政治道德灌輸,教育內容單一,教育方法比較嚴厲為特徵是古代

A.希臘 B.埃及C.斯巴達 D.雅典 ( C )

初等義務教育普遍實施於

A.古代 B.文藝復興後的歐洲C.近代 D.現代 ( C )

以「教育的終身化」為教育特徵的是

A.古代 B.文藝復興後的歐洲C.近代 D.現代 ( D )

以「教育的民主化」為教育特徵的是

A.古代 B.文藝復興後的歐洲C.近代 D.現代 ( D )

以「教育的多元化」是為教育特徵的是

A.古代 B.文藝復興後的歐洲C.近代 D.現代 ( D )

反映孔子教育思想的文獻是

A.《學記》 B.《論語》C.《禮記》 D.《中庸》( A )

在教育史上主張「有教無類」的教育家是

A.孔子 B.孟子C.墨翟 D.荀子 ( A )

在教育史上提出「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殆」的教育家是

A.孔子 B.孟子C.墨翟 D.荀子 ( A )

在教育史上主張「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教育家是

A.孔子 B.孟子C.墨翟 D.荀子( A )

下述屬於墨家主張的是

A.有教無類 B.兼愛C.復歸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學 ( b )

下述屬於孔子主張的是

A.有教無類 B.兼愛C.復歸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學 ( A )

下述屬於孔子主張的是

A.兼愛 B.「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殆」C.復歸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學 ( B )

下述屬於孔子主張的是

A.復歸人的自然本性 B.兼愛C.「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學 ( C )

下述屬於道家的主張是

A.有教無類 B.兼愛C.復歸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學 ( C )

由《學記》提出的教育主張是

A.有教無類 B.兼愛C.復歸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學 ( D )

「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出自

A.《學記》 B.《論語》C.《禮記》 D.《中庸》 ( A )

「學不躐等」出自 A.《學記》 B.《論語》C.《禮記》 D.《中庸》( A )

「建國君民,教學為先」這句話反映了

A.教育與政治的關系 B.教育與經濟的關系C.教育與文化的關系 D.教育與科技的關系 ( A )

西方古代以其雄辯和與青年智者的問答法著名的教育家是

A.蘇格拉底 B.柏拉圖C.亞里士多德 D.德莫克里特 ( A )

下述著作中反映柏拉圖的教育思想的是

A.《理想國》 B.《政治學》C.《論演說家的教育》 D.《民本主義與教育》( A )

反映古希臘網路全書式的教育家亞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的是

A.《理想國》 B.《政治學》C.《論演說家的教育》 D.《民本主義與教育》( B )

以教育現象為研究對象,探索教育規律的科學是

A.教育 B.教育學C.教育論 D.德育論 ( B)

1632年,《大教學論》的出版標志著教育學的獨立,其作者是

A.誇美紐斯 B.赫爾巴特C.盧梭 D.裴斯泰洛齊 ( A )

近代啟蒙主義教育的代表人物是

A.誇美紐斯 B.康德 C.盧梭 D.裴斯泰洛齊 ( C )

近代教育史中主張「紳士教育」的教育家是

A.裴斯泰洛齊 B.盧梭 C.康德 D.洛克 ( D )

近代教育史中提出著名的「白板說」的教育家是

A.洛克 B.盧梭 C.康德 D.裴斯泰洛齊 ( A )

教育學作為一門學科的建立始於誇美紐斯的研究,他的代表作是

A.《大教學論》 B.《愛彌爾》C.《論演說家的教育》 D.《民本主義與教育》( A )

第一個提出要使教育學成為科學,並把教育理論建立在倫理學和心理學基礎之上的教育家是 A.盧梭 B.誇美紐斯C.康德 D.赫爾巴特 ( D )

以下哪一項不是赫爾巴特強調的中心

A.教師中心 B.學生中心C.教材中心 D.課堂中心 ( B )

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關於學生在教學中的地位的主張,稱為

A.白板說 B.做中學C.兒童中心主義 D.實質教育派 ( C )

美國的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的代表作是

A.《大教學論》 B.《普通教育學》C.《論演說家的教育》 D.《民本主義與教育》( D )

以下哪一種觀點是杜威的主張

A.教師中心 B.兒童中心 C.課堂中心 D.教材中心 ( B )

1939年,首位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主編《教育學》的教育家是

A.凱洛夫 B.贊可夫 C.布魯納 D.維果斯基 ( A )

我國嘗試編寫具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教育學始於

A.50年代 B.60年代 C.70年代 D.80年代 ( B )

依法治校是指學校以國家法律,法規,規章和文件規定為依據,完善內部各項管理制度和紀律,使學校管理的各個方面都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2. 《教育法》規定,國家建立以財政撥款為主,其他多種渠道籌措教育經費為輔的體制.

3.《義務教育法》規定,國家,社會,學校和家庭依法保障適齡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

4.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認為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的,可以自知道該具體行政行為之日起60 日內提出行政復議申請.

5.根據《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規定,營業性歌舞廳以及其他未成年人不適宜進入的場所,應當設置未成年人禁止進入的標志.

6.《刑法》是規范有關 犯罪 和刑罰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7.《學校衛生工作條例》規定,學生每天學習時間(包括自習),中學不超過 8 小時,小學不超過 6 小時.

8.實施教育行政處罰的機關,除法律,法規另有規定的外,必須是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的教育行政部門.

9.參加教師資格考試有作弊行為的,其考試成績作廢, 3 年內不得再次參加教師資格考試.

10.學校對校舍,體育設施,消防設施,各種儀器設備安全狀況,應當每月檢查一次.

11.參加繼續教育是中小學教師的權利和義務

12.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應立足於教育和保護,從小抓起,對未成年人的不良行為及時進行預防和矯治

13.學校應當尊重未成年學生的 受教育權 ,不得隨意開除學生.

14.《民法》是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以及其他組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15.行政復議,行政訴訟期間,行政處罰不停止執行.

16.《學校體育工作條例》第十四條規定,學校每學年至少舉行一次以田徑項目為主的全校性運動會.

17.對違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實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堅持教育為主 , 懲罰為輔的原則.

18.《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於 2004 年 7 月 1 日正式施行.

19.根據我國《民法通則》的規定,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包括十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和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

20.權利是以法律形式規定並加以保障的人們所應當或可以享有的一種利益.

二,選擇題(分單項選擇和多向選擇,共30分 )

(一)單項選擇(共10小題,每小題1分,計10分)

1.有關法律規定:"對使用特殊音響警報和紅色回轉警燈的警車,其它車輛應當避讓."這體現了行政職權的什麼特徵 ( C ) A,優益性 B,單方性 C,強制性 D,執行性

2.根據《未成年人保護法》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規定,對未成年人犯罪一律不公開審理的年齡是( B )

A,14周歲以下 B,14周歲以上不滿16周歲 C,16周歲以上不滿17周歲 D,18周歲以下

3.對民辦學校重大問題擁有決策權的是( D )

A,校長 B,教職工代表大會 C,學校工會 D,學校董事會

4.王某擔任某縣高二英語教師期間通過了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學校以王某服務期未滿,學校英語教師不足為由不予批准王某在職學習.王某欲以剝奪其參加進修權利為由提出申訴,受理申訴的機構應當是( A ) A,當地縣教育局 B,當地縣人民政府 C,地市教育局 D,省教育廳

5.有的學校在學生手冊中規定:"禁止男女生之間互訪宿舍."此規定從法學的角度看,也可以解釋為:"男女生不得無故進入異性宿舍."這一解釋屬於( A )

A,目的解釋 B,文法解釋 C,歷史解釋

6."學校應當於每年的教師節組織教師宣誓活動."這是( D )的規定.

A,《教育法》 B,《山東省實施〈教師法〉辦法》 C,《教師法》 D,《青島市實施〈教師法〉若干規定》

7.依據我國相關法律,下列有可能成為行政訴訟被告的是( C )

A,某教育局局長 B,某市市長 C,某市公安局 D,某鄉鎮黨委書記

8.《教育法》規定,明知校舍或者教育教學設施有危險,而不採取措施,造成人員傷亡或者重大財產損失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追究( B )

A,民事責任 B,刑事責任 C,一般責任 D,行政責任

9.根據我國《憲法》的規定,國務院有權制定和發布( B )

A,教育法律 B,教育行政法規 C,教育政府規章 D,教育單行條例

10.某寄宿小學派車接送學生,途中有學生提出要上廁所,司機在路邊停車5分鍾,5分鍾過後,司機沒有清點人數就將車開走.小學生王某從廁所出來發現車已經開走,急忙追趕.在追趕過程中摔倒在地,將門牙跌落三顆.王某的傷害由誰承擔責任 ( B )

A,司機負責 B,某寄宿學校負責 C,司機和某寄宿學校共同負責 D,司機和王某共同負責

二)多項選擇(共10小題,每小題2分,計20分)

1.法律責任的類型有( ABCD )

A,民事法律責任 B,行政法律責任 C,刑事法律責任 D,違憲責任

2.張某作為一名受教育者,依法享有的權利有( ABCD )

A,參加教育教學計劃安排的各種活動 B,使用教育教學設施,設備,圖書資料

C,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獲得獎學金,貸學金,助學金 D,完成規定的學業後獲得相應的學業證書,學位證書

3.教師可以採用的行政救濟途徑主要有( AD )

A,行政復議 B,民事訴訟 C,仲裁 D,教師申訴

4.教職工代表大會是學校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其職責是( ABC )

A,聽取校長工作報告,審議學校重大問題,提出意見和建議

B,聽取和反饋教職工對學校工作的意見,團結教職工支持校長正確行使職權

C,決定有關教職工福利的重要事項,監督校長和學校其他負責人的工作

D,罷免校長

5.學校可以解聘教師的情形有( BCD )

A,不能團結同事,其他教師不願與之共事的 B,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學任務給教育教學工作造成損失的 C,體罰學生,經教育不改的 D,品行不良,侮辱學生,影響惡劣的

6.下列屬於體罰學生的情形是( BC )

A,讓1-2年級的小學生一個生字抄寫10遍 B,王某上課講話,老師令其抄課文5遍

C,李某等八人上自習課講話,老師令李某等八人到學校運動場跑10圈

D,體育課教師在課堂上為糾正某學生的不規范動作,令其反復練習4次

7.我國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的特點有( ABCD )

A,權力和自由的廣泛性 B,權利和自由的現實性 C,權利和義務的平等性 D,權利和義務的一致性

8.對未成年人的監護人的設定包括( AB )

A,法定監護 B,指定監護 C,委託監護 D,代理監護

9.我國現行的學校教育制度是( ABCD )

A,學前教育 B,初等教育 C,中等教育 D,高等教育

教育學部分

一.選擇題

1.英國教育家斯賓塞的教育代表作是(D)

A.《愛彌兒》B.《人的教育》C.《教育漫話》 D.《教育論》

2.「教學與發展」理論的倡導者是(A) A.贊科夫 B.皮亞傑 C.布魯納 D.根舍因

3.「孟母三遷」的故事說明了哪種因素對人發展的影響?(B)

A.遺傳 B.環境 C.教育D.社會活動

4.毛澤東同志在1957年首次提出的我國社會主義的教育目的是(A)

A.培養有社會主義覺悟有文化的勞動者B.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新人

C.培養又紅又專的社會主義接班人D.培養腦體結合的社會主義建設者

5.《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指出,要有計劃、有步驟地普及九年義務教育,並把其責任交給(B A.國家 B.地方 C.學校 D.家長

6.在教育過程中,教師對突發性事件作出迅速、恰當的處理被稱為「教育機智」。這反映了教師勞動的哪一特點?(C) A.復雜性 B.師范性 C.創造性 D.主體性

7.教學工作的中心環節是(B) A.備課 B.上課 C.課外輔導D.檢查評定成績

8.德育過程是對學生知、情、意、行的培養提高過程,其進行順序是(D)

A.以知為開端,知、情、意、行依次進行B.以情為開端,情、知、意、行依次進行

C.以意為開端,意、知、情、行依次進行D.視具體情況,可有多種開端

9.班集體形成的主要標志之一是(C)

A.成立了班委會B.開展了班級工作 C.形成了正確的集體輿論D.確定了班級工作計劃

10.課外校外教育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教育活動,其實施范圍是(D)

A.在課程計劃(教學計劃)之中B.在學科課程標准(教學大綱)之中

C.在學校之外D.在課程計劃和學科課程標准之外

二.境空題

11.教育學研究的教育現象主要包括教育的社會現象和認識現象。

12.美國教育家孟祿主張的教育起源論被稱為是心理起源論;而馬克思主義觀點認為,教育只能起源於勞動。

13.我國頒布的第一個現代學制被稱為壬寅學制;正式實行的第一個現代學制被稱為癸卯學制。

14.廣義的教育制度是指國民教育制度;狹義的教育制度是指學校教育制度。

15.學生是教育的對象(客體),又是自我教育和發展的主體。

16.直視手段一般可分為三類,一是實物直觀,二是模象直觀,三是語言直觀。

17.我國中小學對學生進行德育的基本方法是說理教育(說服教育),基本途徑是教學。

18.班主任了解學生的基本方法是觀察法;班主任的中心工作是組織和培養班集體。

19.課外校外教育的組織形式有群眾性活動、小組活動和個人活動。三、簡答題

20.教育要適應人的發展的哪些基本特性?

①教育要適應人的發展的順序性和階段性;②教育要適應人的發展的不均衡性;

③教育要適應人的發展的穩定性和可變性;④教育要適應人的發展的個別差異性。

21.我國社會主義教育目的的基本點是什麼?

①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勞動者和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②使學生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③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實現我國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徑。

22.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應具備哪些基本的知識素養?

①比較系統的馬列主義理論修養;②精深的專業知識;③廣博的文化基礎知識;④必備的教育科學知識,包括教育學、心理學以及各科教材教法等。

23.我國中小學德育應完成哪幾個方面的任務?

①培養學生初步樹立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②引導學生逐步確立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觀;③逐步使學生養成社會主義的基本道德、法紀觀念和文明行為習慣;④培養學生具有一定的品德能力和良好的品德心理品質。

四、論述題

24.在我國建國後的教學實踐中,曾出現過學生走出校門,學工、學農、學軍等作法,認為學生獲得知識主要藉助於他們自身的社會實踐。試從某一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出發,對這一作法進行評述。

①這一作法違背了「間接經驗與直接經驗相結合」的教學過程規律。

②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認識具有特殊性。因為學生對客觀世界的認識主要是在教師指導下,通過接受間接經驗來實現的。藉助間接經驗認識世界,是認識上的捷徑。

③強調學生學習書本知識,絕不是說學生不需要直接經驗,直接經驗不僅是學生獲得間接經驗的途徑之一,而且在學生獲取間接經驗中具有重大作用,直接經驗是掌握間接經驗的認識基礎。 ④在教學過程中,既不應只強調直接經驗而忽略間接經驗的掌握,也不應只強調間接經驗而忽略直接經驗的掌握,應把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有機結合起來。

⑤學工、學農、學軍有利於學生獲得直接經驗,但不能搞形式主義,選擇實踐活動應從教學目標需要出發。生積極主動地掌握系統的文化科學知識和技能,發展智力和體力,培養學生思想品德的過程。

25、如何正確理解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相統一的規律?

(一)發揮教師主導作用是學生簡捷有效地學習和發展的必要條件。 教學是師生的雙邊活動。教師是教育者,是「先受教育的」。我國唐代著名文學家韓愈在《師說》中寫到:「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這揭示了教學工作中的一個普遍規律,即學生所聞的「道」,所授的「業」和所解的「惑」,是通過教師來解決的。教師受社會的委託,代表社會的利益,執行社會對教學的要求;他受過專門訓練,精通所教的專業知識,了解學生的身心發展,懂得如何組織和進行教學。他在教學過程中決定著教什麼和如何教,決定著按什麼方向和目標組織教學,把學生培養成什麼人。他是整個教學過程的組織者、啟發者和指導者,能正確引導學生由未知到已知,由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啟發學生不斷進行思索,促使學生由「需要教」向會自學、能自學轉化,充分發揮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和自覺性。學生學習主動性、積極性的發揮都有賴於教師的引導,依賴於教師的教,依賴於教師的教學藝術、教學方式、教學質量。對學生而言,只有藉助於教師的教導與幫助,才能以簡潔有效的方式掌握科學文化知識,迅速提高身心發展水平,使自己成為社會所需要的人才。

(二)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是教師有效教學的重要因素。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不僅僅是教學的客體或對象,他們也是教學的直接參與者,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師的教固然重要,但對學生來說畢竟是外因,外因只有通過內因起作用。教師傳授的知識與技能,施加的思想影響,都要經過學生個人的觀察、思考、領悟、練習和自覺運用,自我修養,才能轉化成為他們自身的本領與品德。在教學過程中,發揮學生的積極性顯得尤為重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影響著學生的求知慾、自信心,決定著他們的學習效果和身心發展水平。學生的學是教學中不可忽視的因素。沒有學生的主觀努力,教師教得無論怎樣好,學生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最終也達不到教學目的。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師生雙方是相互促進的。從教學目的、方向、內容、方法等方面看,教師永遠起主導作用;但從學生的認識活動看,他們是否具有自覺的學習願望和積極的學習行動,則是一個決定因素。在教學過程中,只有將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有機結合起來,才能使教和學相輔相成,彼此促進。

六、論述
聯系自己的教學實際,試論怎樣上好一堂課?

一、教學目的要清晰明確課堂教學是師生的共同活動,其中教師起主導作用。教師發揮主導作用的先決條件,在於堅持清晰明確的教學目的,時刻注意教什麼,怎樣教,最後要達到什麼目的。 掌握清晰明確的教學目的,關鍵在於鑽研教學大綱和教材,深刻掌握教學大綱和教材本身的內在要求。一堂課所應完成的教學任務是多方面的,但在實際教學中,不是一項一項的單獨地去完成,而是綜合地解決傳授知識與技能,發展智能,培養共產主義思想品德以及增強體質等任務。

二、教學內容要正確

教學目的主要是通過使學生正確理解和掌握教學內容來實現的。目的明確之後,最重要的是要正確地掌握教學內容和正確地傳授教學內容。為此,要深入鑽研教材,准確理解每一個科學概念、原理、法則、公式和規律;要從教材的部分與整體的內在聯繫上下功夫,了解教材每部分在整個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前後各部分的因果聯系及其發展序列;抓住教材中的重點和難點,深入研究和掌握。這樣在教學過程中才能做到。既能講清科學概念和規律,又能掌握觀點與材料的內在聯系,把重點內容突出出來,使學生准確理解概念和規律,並形成正確的思想觀點。

三、教學方法要靈活適當

要使教學內容為學生所接受,並能促進學生智能的發展,形成正確的思想觀點,必須在課堂上機智靈活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比如當學生對這堂課認識不足,學習態度不積極時,就要善於提出有趣味的課題,激發學生學習的要求,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當教師在講到全課關鍵性問題時,就通過一定方式引起全班同學精神集中,全神貫注,力求使每個學生都能積極思考主要問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有些問題預計到學生不易理解,就要採取一種通俗化的講解法,輔以生動活潑的直觀教學,使學生深入淺出地掌握知識。當學生具有一定的知識和經驗時就要盡可能通過談話法或討論法,引導學生自己通過思考和互相討論,探索問題、解決問題,鍛煉他們的獨立自學能力,促進其智力的發展。一節課絕不是用一種固定不變的方法,就能完成教學任務的,實際上經常是採取多種教學方法才能完成教學任務。備課時准備好運用哪些教學方法,要根據當時課堂教學進展的情況,機智靈活地改變教學方法,使方法能適應當時教學的需要。並且要把幾種教學方法結合好,在不同條件下都能起到各種教學方法特有的作用。

四、課堂組織要嚴密緊湊

上課是在特定的時間(上課時間內)、空間(教室或操場等)、人員(教師和學生)及教學設備(課桌椅、黑板、講台、教具)等條件下開展的教學活動。只有教師把這些因素都充分考慮好,使這些條件得以有效地利用,才能在以較少的時間、精力、人力和物力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就是說不但要完成教學任務,而且還要通過對各種條件的有效利用,提高教學效率。作為一名教師,上課絕不是單純講授知識,重要一環要把課堂活動組織好。

干釋棋錢恭綾惟助群第葳薩刊娉港鄣爍單言邊靠

『柒』 教師中心說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德國哪個教育學家

赫爾巴特 約翰.菲力德利赫.赫爾巴特(1776-1841)是近代德國著名的哲學家、心理學家和教育家,科學教育學的奠基人,出生在一個律師家庭,從小受到了嚴格的家庭教育,同時也廣泛接受了各種新的思想。1806年著《普通教育》,並在哥尼斯堡大學創辦第一所教育研究所。
主要著作有:《普通教育學》、《論世界的美的啟示為教育的主要工作》、《教育學講授綱要》等。這些著作的內容集中反映了赫爾巴特關於教育目的、教育的心理學基礎、多方面興趣等觀點。在這些著作中,赫爾巴特首次提出了教育學應以心理學為基礎的觀點,從而使教育學建立在科學的理論基礎之上。他為了進一步揭示觀念相互作用的規律,還提出了「意識閾」(conscious threshold)和「統覺團」(appercertiue mass) 的概念。他以為一個觀念若要由一個完全被抑制的狀態進入一個現實觀念的狀態,便須跨過一道界線,這些界線便為「意識閾」。而任何觀念要進入意識內,都必須與意識中原有觀念的整體相和諧,否則就會被排斥。這 個觀念的整體叫做「統覺團」。他根據兒童心理活動規律,將課堂教學劃分為明了、聯想、系統、方法四個階段,即著名的「形式階段理論」,從而為近代教學法的建立奠定了基礎。這一理論後來被他的學生發展成「五段教學法」。他提出了多方面興趣學說,認為人具有多方面的興趣,教學的直接目的是培養多方面的興趣。與此相聯系,他設計了一套內容廣泛的課程體系。他首次提出「教育性教學」的概念,認為沒有無教學的教育,也沒有無教育的教學,從而闡明了教育與教學之間的辯證關系。此外,他還就德育、學校管理、各年齡階段的教育、課程等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赫爾巴特是近代教育科學的創始人,他在教學的心理學化方面做出重要貢獻。他作為「教師中心說的代表人」,他的理論對後世影響極大。但他過於強調教師及書本的作用,教學方法也有形式化傾向。隨著現代科學的發展,他的教育理論已經完全不合時宜了。

『捌』 玩中學學中玩是哪個教育學家提出的

「玩中學、學中玩」的教育概念是由瑞士的現代兒童心理學家讓·皮回亞傑的。

讓·皮亞傑在答《兒童智慧的起源》中首次提出了「玩中學、學中玩」的概念,其具體的含義是:在玩耍中讓孩童進行學習,在學習中加入玩耍的便於孩童學習。

這一現代化的駕馭理念旨在通過玩耍和學習的有機結合,提高幼兒的學習效率,培養幼兒的學習興趣,促進孩童的學習與發展。

(8)實物教學是哪個教育學家提出擴展閱讀

讓·皮亞傑還將兒童兒童的認知發展分成以下四個階段:

感知運算階段。這個階段的兒童的主要認知結構是感知運動圖式,兒童藉助這種圖式可以協調感知輸入和動作反應,從而依靠動作去適應環境。

前運算階段。兒童將感知動作內化為表象,建立了符號功能,可憑借心理符號(主要是表象)進行思維,從而使思維有了質的飛躍。

具體運算階段。在本階段內,兒童的認知結構由前運算階段的表象圖式演化為運算圖式。具體運算思維的特點:具有守恆性、脫自我中心性和可逆性。

形式運算階段。這個時期,兒童思維發展到抽象邏輯推理水平。其思維形式擺脫思維內容,形式運算階段的兒童能夠擺脫現實的影響,關注假設的命題,可以對假言命題作出邏輯的和富有創造性的反映。

『玖』 教學具有教育性是哪一位教育學家率先提出的

1.德國教育學家赫爾巴特2.蘇格拉底3.布盧姆將目標分為認知、情感、動作技能三專個領域4.英國的斯賓塞屬5.關鍵期6.外界環境7.個人本位論8.教育目的9.實現「兩基」10.1902年,是《欽定學堂章程》,又稱「壬寅學制」11.知識,智力,能力、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基礎性學力、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知識,智力,情感12.可接受性原則13.贊可夫教學論的中心思想14.陶冶教育法1.廣義的教育目的:人們對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們希望受教育者通過教育在身心諸方面發生什麼樣的變化,或者產生怎麼樣的結果。 狹義的教育目的:是社會對教育所要造就的社會個體的質量規格的總的設想或規定。2.陶冶教育法——(情感陶冶法)指教育者有目的有計劃地設置和利用各種情感和環境因素,讓受教育者受到潛移默化、耳濡目染的影響、感化和熏陶的教育方法3.發掘學生的潛能,發揮學生的長處,補救學生的缺陷。4.發展性教學是以學生為主體, 通過學生主動的學習活動,促進學生可持續地全面發展的一種教學思想和教學方式。

『拾』 世界上第一個提出教育學具有教育性的教育家是誰

世界上第一個提出教育學具有教育性的教育家是約翰·弗里德里希·赫回爾巴特。赫爾巴特提出了著答名的教育性教學原則,把教育和教學融為一體,統一在整個教育活動中,認為智育是培養道德的基礎,因理性、情感和意志都源於觀念,道德意識和行為應以掌握一定知識為基礎,「無知即無欲!」。

雖然約翰·弗里德里希·赫爾巴特僅把教學看成德育手段有失片面,但其教育性教學理論對教學論的發展具有積極意義,反映了教育過程的客觀規律。赫爾巴特是使教育學成為一門獨立科學的先驅,是「教育性教學」的首創者和教學形式階段的發明者,在西方近代教育史上的地位舉足輕重。

(10)實物教學是哪個教育學家提出擴展閱讀:

赫爾巴特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次明確提出「教育性教學」的思想。在赫爾巴特之前,教育學家們通常把道德教育和教學分開進行研究和闡述,教育和教學通常被賦予不同目的和任務。赫爾巴特的開創性貢獻在於闡明了教育教學之間的聯系。

他明確指出:「不存在『無教學的教育』這個概念,正如反過來,我不承認有任何『無教育的教學』」,「德育問題是不能同整個教育分離開來的,而是同其他教育問題必然地、廣泛深遠地聯系在一起的」。

閱讀全文

與實物教學是哪個教育學家提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