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請幫我看看這些參考文獻的書寫哪裡不規范
是不是沒寫出版社啊?例如:
曾五一.統計學概論.北京:首都經貿大學出版社,2003
② 淺談新課程標准標准下初中生物教師如何備課的參考文獻有哪些
淺談新課程標准下課堂教學的轉變
摘 要 現代社會科學技術飛速發展~各種科學知識的更新也在加速進行著~作為科學知識、信息傳播手段之一的教育教學也應跟上時代的步伐與時俱進~傳統的教育教學模式已不適於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在這種情況下教育教學的改革勢在必行。本文結合課堂教學的實踐經驗闡述一些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及解決方法。
關鍵詞 新課標,轉變,教師,學生,教學方式,評價
隨著社會政治、經濟的不斷發展進步,居於教育核心地位的課程也在發展中不斷的改革,課程是實現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徑,是組織教育教學活動的主要依據,是集中體現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的載體,必須與時俱進,其發展的步伐必須與社會的政治經濟發展相適應。作為新課程標准(以下簡稱「新課標」)下的生物課程也應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在傳統課堂教學上做出多角度的調整與變化。下面結合我的課堂教學實踐談一些在實施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
一、教師角色的轉變。
在新課標的實施過程中,社會、學校及家長對教師的期望也在不斷的發生著變化,要求教師要跟上時代發展步伐不斷地自我調整與適應,以期得到更好的教學成果。對教師自身而言,不僅要適應教育形勢的變化,還要更新觀念、轉變角色,在教學中要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做好教育教學工作。那麼,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應該如何轉變自己的角色,我覺得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1、由過去的一言堂向引導啟發式教育轉變:傳統的課堂教學基本上都是滿堂灌、一言堂,忽略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新課標下教師要注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把學生的積極性、創造性激發出來。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從傳統的知識傳授者向新課標下學生的知識與能力的引導者、激發者和培養者轉變。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只是要傳授現成的教科書上的知識,還要指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如何獲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識,同時熟練掌握運用獲取知識的工具和根據自己的需要去處理有效信息的方法,即要授之以「漁」,而不簡單的授之以「魚」。在啟發式的教學過程中,將傳統教育思想所強調的「好」學生升華為「優秀」學生。
2、由傳授知識向與學生共同體驗學習知識轉變:現代科學知識的數量繁多且更新速度快,由於知識的不段更新,先前正確的知識可能現在已經被新知識所替代,如果還是按照書本照搬照抄老知識的話,不僅沒能將新知識很好的傳授給學生,反而將學生帶進老知識的誤區。這樣不但不能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更不利於學生的知識發展、能力培養。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一定要注意知識的更新,在給學生傳授知識之前必須做好自己知識庫的更新,運用現在科學手段提高自身知識儲備,備課時要多學多問,盡量將課前知識備准備精。課下時間里要與學生共同討論,從學生的學習體會中收集有效的反饋信息,從而真正做到教學相長。
③ 生物制葯參考文獻
1 曾幼波.陳琴 抗癌新葯--卡莫氟(HCFU) [期刊論文] -葯物生物技術2003(2)
2 姚學清.林鋒 腫瘤多葯耐葯和進展期大腸癌耐葯細胞株建立研究進展 [期刊論文] -葯物生物技術2003(9)
3 何娟.劉曉磊.彭文興 P-糖蛋白介導的腫瘤多葯耐葯逆轉機制研究進展 [期刊論文] -葯物生物技術2006(3)
4 Warren L.Jardillier Jc.Malarska A Increased accu-mulation of drugs in multidrug-resistant cells inced by lipo-somes 1992
5 Bennis S.Chapey C.Clouveur P Enhanced eytotoxic-ity of doxorubicin encapsulated in polyisohexyl-cyanoacrylate nanospheres against multidrug-resistant tumor cells in culture 1993
6 Cuvier C.Roblot-Treupel L.Millot JM Doxorubicin-loaded nanospheres bypass tumor cell multidrug resistance 1992(3)
7 Nermti F.Dubemet C.Fessi H Reversion of multj-drug resistance using nanoparticles in vitro:influence of the nature of the polymer 1996
8 張炎.魯功成.張潤清.陳曉春 阿黴素納米粒的制備及體外逆轉人膀胱癌細胞多葯耐葯的實驗研究 [期刊論文] -葯物生物技術2002(3)
9 Verdiere AC.Dubemet C.Nemati F Reversion of muhidrug resistance with polyalkyleyanoacrylate nanoparti-cles:towards a mechanism of action 1997(2)
10 廖文彬.黃惠琴.張開山.孫前光.鮑時翔 海洋放線菌HSL-6抗菌物質的發酵優化與性質研究 [期刊論文] -葯物生物技術2005(4)
④ 高中生物選修1教師用書的參考文獻怎麼寫
致教師
《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准?實驗?》內容標准部分?對本選修模塊的說明中指出?「本模塊是實驗課?所說的生物技術?是指廣義的生物技術。而不限於?甚至主要不是?現代生物技術。內容包括微生物的利用、酶的應用、生物技術在食品加工中的應用和生物技術在其他方面的應用四部分。」這就是說?這是一門以學生為主體?通過實驗設計和操作實踐?學習科學探究的選修課程。
《標准》在課程設計思路中則指出?「生物技術實踐模塊重在培養學生設計實驗、動手操作、收集證據等科學探究的能力?增進學生對生物技術應用的了解。本模塊適於繼續學習理工類專業或對實驗操作感興趣的學生學習。」這就是說?本模塊並非只要學生埋頭於實驗操作?還要求學生了解生物技術在社會生活、生產、發展中的應用?對學生進行STS教育?並對選擇學業?或職業?方向提供幫助。因為「繼續學習理工類專業或對實驗操作感興趣的學生」這一群體?其學業志向和職業選擇還將經歷復雜的分化。
《標准》還說?「教師應根據本校的條件?指導學生選做本模塊中的5?7個實驗。」這就是說本選修模塊的學習還存在著模塊內部的選擇性。
簡言之?本選修模塊既是一門學習科學探究的實踐課程?又是一門生物科學技術應用於社會的STS課程?還是一門在教師指導下尊重學生各取所需、各展其長的課程。
一、學習本模塊的意義和價值
本模塊的教材內容以「專題??課題」形式展開?共分6個專題?依次是?傳統發酵技術的應用?微生物的培養與應用?植物的組織培養技術?酶的研究與應用?DNA和蛋白質技術以及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各個專題之間相對獨立?沒有嚴格的順序關系。每個專題下設2?3個課題?大體上也相對獨立?以利於師生選擇5?7個課題?完成本模塊的學習?獲得2個學分。由於所選課題的不同?其學習意義和價值也會有所差異。以下就共同的意義和價值作簡要的說明。
1.較全面、真實地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倡導科學探究」作為課程理念是貫穿於全部必修和選修模塊之中的。然而比之其他模塊中的科學探究活動?課題展現的是更加真實、豐富和完整的科學探究情景?學生擁有從選擇課題?了解、分析背景知識?理順研究思路?設計實驗流程?
⑤ 談如何提高生物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作為奮斗在課堂教學第一線的教師,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每一個人都在積極思考和努力探索的問題。在過去的生物教學實踐中,經過不斷的摸索和總結,有了一些體會和心得,寫出來與各位同仁共勉。
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活動,使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都能得到發展。學生有無進步或發展是衡量教學是否有效的惟一標准,而真正有效的課堂首先取決於教師的有效教學。我想結合自身的教學實際,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體會。
一、細化教學目標,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新課程標准倡導課堂教學要讓學生在「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都得到發展。三維目標在課堂教學中到底怎樣實施和落實?這是我在教學中一直感到困惑的問題。
以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二章第二節「生物與環境組成生態系統」為例。課標對這一節的目標要求是:「概述生態系統的組成;列舉不同的生態系統;描述生態系統中的食物鏈和食物網;舉例說出某些有害物質會通過食物鏈不斷積累;闡明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是有限的。」這些目標該怎樣實現,又該怎樣去操作和檢查呢?我首先對這些目標進行分析,「概述」、「列舉」、「舉例」、「闡明」等表述,既有知識與能力的目標,即在本節中要掌握什麼是生態系統,什麼是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什麼是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什麼是食物鏈和食物網,等等,又要會結合生活中的實例去理解這些概念,會舉出相應的例子來詮釋這些概念的內涵。同時又有過程與方法的目標,即通過對一片森林、一塊農田、一個池塘……等資料的收集、分析和交流,來理解生態系統中的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之間的關系,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之間的關系以及食物鏈與食物網、物質和能量的流動、積累等,從而更好的去把握概念。這裡面還有情感方面的目標,「有害物質會通過食物鏈不斷積累」、「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是有限的」,就蘊含著保護生物、保護環境的意識。
經過分析之後,我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特點,將知識與能力進行分解與細化。然後,再根據內容的重點,設計一些具體任務,讓學生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學習一些基本的方法。最後深入挖掘教材內涵,看看學生學習這一節之後,在情感方面要達到什麼高度。這樣,我將本節的學習目標確定為:1、能夠說出生態系統的概念,說出生態系統的組成;2、在具體的生態系統中,能指出生產者和消費者;3、能夠正確書寫食物鏈;4、能夠說出在具體的生態系統中某種生物的增加或減少對整個生態系統的影響;5、能夠在課外收集生態系統受到破壞的事例並且在課堂上與同學們分享和交流;6、說說自己將怎樣去愛護生物,保護環境。經過這樣的分解和細化,我覺得操作起來具體多了,也更便於實施和落實。
對於每一個內容,我們都應該進行這樣的分析和分解,將教學目標細化,使之在課堂上便於操作和落實、檢查,這將對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很有幫助。
二、採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講授法、自主探究法、學案導學教學法、自主合作教學法、問題探究教學法、討論法等,教學的方式多種多樣,最合適的才是最好的。
對於一些簡單的知識,可以採取自主合作的方法,讓他們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小組合作共同解決問題,如「生物有哪些共同特徵」、「食物中有哪些營養物質及作用」等等。
有些內容適合採用問題探究式教學,如「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這是七年級下冊的一個實驗。在生活中,仔細咀嚼饅頭會有甜味。饅頭的主要成分是澱粉,澱粉是沒有甜味的,但是經過咀嚼後為什麼會有了甜味呢?是不是與牙齒的咀嚼、舌的攪拌、唾液的分泌有關系呢?學生對此一定很感興趣。正好引導學生提出問題,設計實驗進行探究,最後由學生自己得出結論。
有些比較抽象的內容則適合應用講授法進行教學。如「細胞核控制生物的遺傳和發育」、「細胞通過分裂產生新細胞」等內容,除了採用圖片增強教學的直觀性外,講授法就比較合適了。
不管採用哪種教學方法,教師都要注意,要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不亂搶本該屬於學生在課堂上預習、討論、交流、消化、吸收的時間;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教師可採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同時,在課堂教學中,各種教學方式也不是單一運用的,探究中有合作和自主,自主中有探究和合作,合作中也體現了自主與探究,講授中也有自學和討論,教師要做的就是合理、適時的應用恰當的方法,從而達到充分發揮各種教學方式的效能,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目的。
此外,在習題講解中,也可採用上述各教學方式,如每一小組負責解答一道題,然後由小組代表上講台講解。對於簡單的內容,也可以讓學生參與講課、參與板書,提供學生當老師的機會,效果也是非常好的。
三、注重課堂交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余文森教授在《關於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對話》中指出:學生個體的差異性是客觀存在的,面向全體不是讓每個學生都獲得一樣的發展,而是讓每個學生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獲得發展。衡量一節課是否有效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讓不同的學生都有收獲。那如何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成為課堂的主人,都能有所收獲呢?我個人認為,課堂交流很重要,因為這種活動參與的面廣,學生的自主性非常強,學生能在這種自主性的學習活動中得到不同層次的提高。
要提高課堂交流的有效性,教師要注意以下幾點:
交流的方式要靈活多樣。活動、觀察、表達、交談、討論、反駁、申辯、傾聽、思考、理解、探究、體驗、感悟等。
目標的定位要准確。哪些方面有交流的必要,是交流的重點,哪些方面可做簡單交流處理,只需點撥;通過交流要解決什麼問題,或突破哪個重點、難點。
問題要恰到好處,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要在交流中引導學生弄清難點和混點。記得有一次,在教學「測定種子的發芽率」的時候,那次的課堂交流我至今難忘。當時,我給學生設置了一個情景:小明的奶奶從種子站買回一袋小麥種子,但是又很擔心,萬一種到地里都不發芽,那這錢不就白花了嗎?請你幫小明的奶奶想想辦法。這個問題其實很大,很籠統。之所以這樣做,是想讓學生通過自主、合作與交流的方式,經過深層次的思考,一步一步的去弄清測定種子發芽率的相關問題,如抽樣檢測、怎樣抽樣、抽樣多少、在怎樣的環境下進行實驗、實驗幾次、怎樣得出結論等等,有很大的思維空間。果然不出我所料,經過一番自學討論之後,發言空前踴躍,一個同學的回答中有漏洞,馬上就有人起來質疑和補充,一個比一個深入,一個比一個擊中要害,一個比一個接近目標,那些需要理解的問題在同學們的交流中一個個迎刃而解,重難點和混點都得到了解決。在交流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的思維一步一步向縱深發展,使學生的知識、能力在接二連三的問題中得到提升。
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如果時間過短,學生的交流還未展開就草草收場,不同的意見就得不到充分的發揮,就無法引起爭論,學生對問題的認識就無法達到應有的深度和廣度。如果時間過長,學生的交流得到了一致後,剩下的時間就只能是浪費。教師應洞察交流狀態,及時調控,確保在有限的時間內達到高效。
四、寫好
教學反思
,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節課下來,仔細思考,反思課堂上的得與失,重要的、有啟發性的東西馬上記下來。
教學反思
可以促進教師的成長,許多老師都有寫教學反思的習慣。寫教學反思對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也很有幫助。
記課堂上的成功之處 。如將教學過程中臨時應變處理突發事件的得力措施,層次清楚、條理分明的板書設計,教學方法上的改革與創新,知識上的新發現,組織教學方面的新招,某一誤區的新突破,那些讓你腦中突然一亮的小靈感,等等,記錄下來供以後教學時參考使用。
記失誤之處 。我覺得這是最值得教師反思的,也是最值得記的東西。對課堂上的失誤、疏漏之處進行反思、剖析,研究出解決辦法,使其成為以後再教時應吸取的教訓。
記學生表現。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他們總會有一些「出彩」的地方,有一些「創新的火花」在閃爍。教師應當將學生的這些出彩的地方記錄下來,並分析這種出彩是在什麼情況下出現的,讓我們悟到些什麼。學生的一些獨到見解也應記錄下來,這樣不僅使學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廣,而且對他們也是一種贊賞和激勵。同時,這些創新性的見解也是對課堂教學的補充與完善,可拓寬教師的教學思路,提高教學水平。
寫課後反思,一有所得,及時記下,有話則長,無話則短,以記促思,以思促教。這猶如磨刀,不會誤了砍柴;這也猶如作詩,「功夫在詩外」。
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方法多樣,任重道遠。有效教學是一個教師永遠的追求。教師應針對生物學科的特點,結合新課程的教學理念來更新、優化自己的教學方法,不斷提升自己的業務素養,從而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⑥ 淺談如何提高初中生物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如何改變學生對生物學習激情不高,課堂學習氣氛不濃的局面,是生物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應思考並在實踐中上必須解決的問題。而這首先要解決的是:向課堂教學要效益。因為課堂作為教學的主陣地,它的有效性直接關繫到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與保持,知識、能力的提升。可見尋求課堂教學效率,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是我們生物教師教學活動中的根本目標,而有效課堂教學則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關健。初中生物新課標的實施在中山已經是第六個年頭了。從事生物課堂教學五年來,我虛心學習先進經驗,聯系自己的教學實踐,結合生物新課程標准,我摸索出了一些提高生物課堂有效性的方法,並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現結合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幾點體會。
一、 注重學習興趣的培養
古語雲親其師而信其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喜歡一個老師就會認真聽他的課,對某一學科有了興趣就會有主動學習的積極性,進而發展成為最有效的學習動力,從而提高學習的效率和水平。現在很多學生沒有明確的目的,學習生物的興趣不濃,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不高,更有不少的學生認為生物學是次科而毫不加以重視。初中生物是初一才開始開設的學科,要引導學生重視對生物學習的興趣和學習習慣的培養,使學生熱愛學習、樂於學習。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精心設計生物實驗,在實驗目的、操作程序、實驗現象、結果分析等環節上多下功夫,設置懸念,讓學生在觀察驚嘆疑問中獲得體驗,感受生物世界的神奇。如:初一開學的第一節生物課我並不急於上新課,而是帶學生到生物實驗室,參觀裡面的各種生物標本和以前的學生自製的葉脈書簽等。通過觀察這些他們以前沒有看到過的,從而達到激發他們對生物學感興趣的目的,興趣一旦形成,將會轉化為積極、主動、自覺的學習動力。
二、 精心准備教學設計
精心准備教學設計為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提供了有力保障。集體備課是精心准備課堂教學設計方案的重要途徑,通常按以下四個階段進行集體備課:一)、集中備課。(1)引領:由備課中心發言人在教研活動會上以說課的形成發言。說教材、課標要求、教學目標、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過程、課件准備、習題精選、教學理論等。(2)合作:討論發言人的內容。(3)交流:由個人代表或小組代表發言交流。(4)整合:由備課組長整合大家意見,小結備課情況。二)、實施教學方案。統一時間組織本備課組教師聽課,觀察。讓研究課真正回歸到**常教學中來。三)、教學反思。執教教師執教後對教學觀念、教學行為、學生表現以及教學的成功與不足進行理性分析,自我反思是教學過程的一個必要環節,是提高教學效果的重要途徑。四)、形成新教案。由於生物教師一般都是任多個班的教學,因此同一教案多層次,多次上課。多次教學反思,反復討論。結合不同班級的實情,最終討論定稿。把上次研究積累的經驗作為下一次實踐的起點。長期以往,實現螺旋式上升。
⑦ 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參考文獻
《新課標》中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是學生在校期間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主陣地,也是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課堂教學質量如何,直接關繫到學生數學基礎知識的掌握,能力的發展,興趣的培養以及思想品德的培養等等。而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就在於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那麼如何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促進每一個學生的能力得到全面的發展呢?下面我就談談個人的一點看法,以求拋磚引玉.
一、制定合理、有效的教學目標,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效率。
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指揮棒,它在數學教學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它限定著課堂教學的整個過程,對保證課堂教學有效進行至關重要。《新課標》提出「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一基本理念,要求我們的教學要面對每一個有差異的個體,適應每一個學生的不同發展需要。因此教學目標的制定應著眼於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由於學生之間的能力是有差異的,所處的文化環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維方式的不同,因此,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知識體驗和生活積累,都有自己的思維方式和解決問題的策略。針對這一點,目標的制定應有梯度,不要求人人都達到相同的目標,但要求學生都能積極參與、盡情投入、力所能及。要做到使能力相對差一些學生能品嘗到成功的喜悅;對於能力水平較好的學生來說也有充分施展才華的開放空間。毫無疑問,制定了准確、明確、有層次的目標,保證了教學的方向,使教學有了現實的可操作性和評價性,有利於教學效率的提高。?
二、優化課堂教學的整體結構,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效率。
數學課堂教學一般有復習舊知識、新知識引入、新知識傳授、新知識反饋、新知識深化、課堂小結、作業布置等過程,如何恰當地把各部分進行搭配與排列,設計合理的課堂教學層次,充分利用課堂時間,是上好一節數學課的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在設計課堂層次時,必須重視學生認知過程的完整性。由於人們認識事物的過程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因此,要努力做到使教學層次的展開符合學生認知規律,使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兩方面的活動協調和諧。在組織課堂教學時,當學生初步獲取教師所傳授的知識後,應安排動腦動手獨立思考與練習,教師及時捕捉反饋信息,這樣學生就會有一個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並由認識到實踐的過程,從而對知識的領會加深,能力也得到發展。同時還必須注意緊扣教學目的與要求,充分熟悉教材,理解教材的重點、難點、基本要求與能力要求,從多方面圍繞教學目的來組織課堂教學。當課堂容量較大時,要保證講清重點,解決難點,其他的可以指明思路,找出關鍵,有的甚至可以點而不講,但要指導學生自學完成;當課堂容量不大時,可安排學生分析評論,並進一些深化練習,進行比較、提高,這樣,課堂結構緊湊,時間得到充分利用,有利於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效率。
三、營造和諧的課堂教學氣氛,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效率。
要使學生在課堂上敢於發表自己的意見,教師須精心組織教學活動,與學生一起參與探討問題、發表見解的學習過程,並相互交流獲得成功的學習體驗,創設民主、平等、和諧的學習氛圍,締結朋友式的情感紐帶,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教師溫和的語調、親切的微笑、鼓勵的眼神、信任的點頭,以及一個愛撫的動作,一句贊美的短語,是構成和諧氛圍的因子,是溝通情感是橋梁。它能帶給學生歡愉和力量,其作用難以估量。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丟棄權威、放下架子,從高高的講台上走下來,深入學生中去,要對學生傾注愛心。學生如在學習過程中出現一些意想不到的無知,甚至是愚蠢的舉動或現象時,教師千萬不能怒不可遏,大發雷霆,而只能是耐心提示,逐步誘導,幫助他們解圍。這樣以慈愛寬容之心待學生,讓學生體驗到了教師的平易近人、和藹可親。建立了良好的師生關系,為學生創設一個輕松、愉快、和諧的學習情境,就會促進學生主動參與學習,課堂教學效率才會大大提高。
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_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四、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效率。
心理學認為:興趣是人們對客觀事物選擇的一種態度,是積極認識某種事物或參加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興趣是直接推動學習的內在動力,是獲取智能的開端,追求知識的先導。多媒體技術是現代教育技術的一種,運用這一技術製作的課件圖文並茂,具有信息量大、動態感強等傳統教學技術無法具有的優點,特別適用有關幾何圖形和函數圖像知識的教學。在常規教學中,由於受客觀條件的限制,有些概念的理解,用常規的教學手段難以達到一定的效果。而用多媒體技術製作的課件能給學生深刻的印象,使學生獲得直觀的感知,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提高學習效果。
總之,課堂教學是教師與學生的雙邊活動。要提高中學數學課堂教學質量,必須樹立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的辯證觀點,精心設計教案,擺正講與練的關系,注重學生優秀思維品質的培養,變被動為主動,變學會為會學,這樣就才能達到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的目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從而提高了數學課堂的教學。
篇二 : 如何提高形勢任務教育的針對性、有效性
【摘要】形勢任務教育是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一個重要手段,其目的就是通過宣講規劃目標和工作措施,進行形勢政策宣傳教育,增強了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達到統一思想 凝心聚力、促進發展的作用。當前廣大幹部員工正在瞄準今年的工作目標,親力親為,砥礪奮進。面對新的發展形勢,如何圍繞採油廠中心任務,創新思路,改進方法,提升形勢任務教育的有效性,引導員工全力以赴完成今年的工作目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首要任務。
【關鍵詞】形勢任務教育
一、影響形勢任務教育有效性的原因
1、方式「單一化」,吸引力不足。部分單位採取開大會、學文件、讀報紙等傳統方式,滿足於原則性的要求和一般性的號召,載體單一,吸引力不足,教育效果不盡人意。
2、內容「死板化」,影響力不夠。部分單位存在照本宣科現象,形式分析浮光掠影,道理說明淺嘗輒止,數據冷冰冰,文字硬梆梆,空洞乏味,感染力不強,難以調動員工積極性。
3、辦法單純「煩揚化」只講成績,迴避問題的是讓大家嘴裡道出個「好」字來。這種不符合實際的「教育」,不僅員工聽了不信,而且還會產生逆反心理。
4、風格「官腔化」,感召力不大。部分單位慣以「領導安排」、「組織決定」來開展教育,對員工的呼聲置若罔聞,難以讓員工感受到親切與溫暖,不能引起員工共鳴。
二、著力形勢任務教育有效性的分析
1、學習問題。隨著電視、廣播、互聯網、手機報紙等信息技術的普及與提高,黨群人員是形勢任務教育主力軍,與其他員工一樣,大多是在同等條件下接收信息,如果普通員工對某一問題獲得的信息更多、對問題的理解更透徹,而黨群人員了解較少,對問題無法應對,就會使員工產生懷疑,甚至對形勢任務教育本身產生疑問。相反,如果黨群人員做到博覽信息、融會貫通,就能把上級的精神與實際工作相結合,就能讓人耳目一新,從心底里信服。
2、創新問題。在形勢任務教育中普遍存在「怕出力」的思想,擔心「出力不討好」,還不如做個「傳話筒」,上級怎麼要求,我就怎麼傳達,只負責「我們說什麼」,而不關心員工「想聽什麼」。不遵守宣講的一般規律,不照顧形勢任務教育對象的特點,不分對象層次,不分何時何處,不管適不適用,不與宣講對象交流與溝通,只知道照抄照搬文字材料,宣講內容信息量少、針對性差,員工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無法入腦入心,甚至還會產生反感,出現「對著干」、「頂牛」等抵觸情緒。
⑧ 如何利用本地資源進行生物教學 參考文獻
教師不能擺著「師尊」的「架子」,創設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由於中學生的心理發展還版極不成熟,權無論是講授知識還是與學生交談,一改自上而下的傳授方式,教師的言行對學生的影響會產生很大的正向作用,所以在課堂上,努力成為學生學習的引路人,語言應該友善親切。特別在中學,輔導學生時,都應充分尊重和熱愛學生的一切需要首要的任務是要擺正師生以往不平等的關系,態度應該和藹可親
⑨ 急求一篇4000字左右的生物方面論文,其中引用參考文獻的地方要註明。
淺談蛋白質折疊的有關問題
[關鍵字]生物 大分子 分子伴侶 蛋白質的折疊 識別 結合
生物大分子的結構與功能的研究是了解分子水平的先象的基礎。沒有對生物大分子的結構與功能的認識,就沒有分子生物學。正如沒有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就沒有遺傳傳達傳遞的中心法則,也就沒有今天的分子生物學。結構分子以由第一分子進入對復和物乃至多亞基,多分子復和體結構研究。同時,過去難以研究的分子水平上的生命運動情況也隨著研究的深入和技術手段的發展而逐漸由難點變為熱點。蛋白質晶體學研究已從生物大分子靜態(時間統計)的結構分析開始進入動態(時間分辨)的結構分析及動力學分析。第十三屆國際生物物理大會的25個專題討論會中有一半以上涉及蛋白質的結構與功能,而「結構與功能」又強調「動力學(Dynamics)」,即動態的結構或結構的運動與蛋白質分子功能的關系,以及對大分子相互作用的貢獻。
蛋白質折疊問題被列為「21世紀的生物物理學」的重要課題,它是分子生物學中心法則尚未解決的一個重大生物學問題。從一級序列預測蛋白質分子的三級結構並進一步預測其功能,是極富挑戰性的工作。研究蛋白質折疊,尤其是折疊早期過程,即新生肽段的折疊過程是全面的最終闡明中心法則的一個根本問題,在這一領域中,近年來的新發現對新生肽段能夠自發進行折疊的傳統概念做了根本的修正。這其中,X射線晶體衍射和各種波譜技術以及電子顯微鏡技術等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第十三屆國際生物物理大會上,Nobel獎獲得者Ernst在報告中強調指出,NMR用於研究蛋白質的一個主要優點在於它能極為詳細的研究蛋白質分子的動力學,即動態的結構或結構的運動與蛋白質分子功能的關系。目前的NMR技術已經能夠在秒到皮秒的時間域上觀察蛋白質結構的運動過程,其中包括主鏈和側鏈的運動,以及在各種不同的溫度和壓力下蛋白質的折疊和去折疊過程。蛋白質大分子的結構分析也不僅僅只是解出某個具體的結構,而是更加關注結構的漲落和運動。例如,運輸小分子的酶和蛋白質通常存在著兩種構象,結合配體的和未結合配體的。一種構象內的結構漲落是構象轉變所必需的前奏,因此需要把光譜學,波譜學和X射線結構分析結合起來研究結構漲落的平衡,構象改變和改變過程中形成的多種中間態,又如,為了了解蛋白質是如何折疊的,就必須知道折疊時幾個基本過程的時間尺度和機制,包括二級結構(螺旋和折疊)的形成,捲曲,長程相互作用以及未折疊肽段的全面崩潰。多種技術用於研究次過程,如快速核磁共振,快速光譜技術(熒光,遠紫外和近紫外圓二色)。
一、新生肽段折疊研究中的新觀點
長期以來關於蛋白質折疊,形成了自組裝(self-assembly)的主導學說,因此,在研究新生肽段的折疊時,就很自然的把在體外蛋白質折疊研究中得到的規律推廣到體內,用變性蛋白的復性作為新生肽段折疊的模型,並認為細胞中新合成的多肽鏈,不需要別的分子的幫助,不需要額外能量的補充,就應該能夠自發的折疊而形成它的功能狀態。
1988年,鄒承魯明確指出,新生肽段的折疊在合成早期業已開始,而不是合成完後才開始進行,隨著肽段的延伸同時折疊,又不斷進行構象的調整,先形成的結構會作用於後合成的肽段的折疊,而後合成的結構又會影響前面已形成的結構的調整。因此,在肽段延伸過程中形成的結構往往不一定是最終功能蛋白中的結構。這樣,三維結構的形成是一個同時進行著的,協調的動態過程。九十年代一類具有新的生物功能的蛋白,分子伴侶(Molecularchaperone)的發現,以及在更廣泛意義上說的幫助蛋白質折疊的輔助蛋白(Accessoryprotein)的提出,說明細胞內新生肽段的折疊一般意義上說是需要幫助的,而不是自發進行的。
二、蛋白質分子的折疊和分子伴侶的作用
蛋白質分子的三維結構,除了共價的肽鍵和二硫鍵,還靠大量極其復雜的弱次級鍵共同作用。因此新生肽段在一邊合成一邊折疊過程中有可能暫時形成在最終成熟蛋白中不存在不該有的結構,他們常常是一些疏水表面,它們之間很可能發生本不應該有的錯誤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非功能的分子,甚至造成分子的聚集和沉澱。按照自組裝學說,每一步折疊都是正確的,充分的,必要的。實際上折疊過程是一個正確途徑和錯誤途徑相互競爭的過程,為了提高蛋白質生物合成的效率的,應該有幫助正確途徑的競爭機制,分子伴侶就是這樣通過進化應運而生的。它們的功能是識別新生肽段折疊過程中暫時暴露的錯誤結構的,與之結合,生成復和物,從而防止這些表面之間過早的相互作用,阻止不正確的非功能的折疊途徑,抑制不可逆聚合物產生,這樣必然促進折疊向正確方向進行。(從哲學的觀點說,似乎很容易駁斥自組裝學說,它違背了矛盾的普遍性原理,試想,如果蛋白質的每一步折疊均是正確的,充分的,必要的,豈不是在無任何矛盾的前提下,完成了復雜的最穩定構象的形成,即完成了由量變到質變的偉大飛躍,從無活性的肽鏈變成有活性的功能蛋白,這顯然是違背哲學基本原理的。換一個角度想,生物進化的過程本來就充滿著不定向的變異,這些變異中有適應環境的,也有不適應環境的,「物競天擇」,自然的選擇淘汰了那些不適應的,保留了那些適應的。蛋白質分子的折疊不也與此類似嗎?我想,蛋白質的一級結構只是肽鏈折疊並形成功能蛋白的特定三維結構的內因,實際上,多肽鏈在形成活性蛋白的每一步,都有潛在的可能形成「不正確」的折疊,如果沒有象分子伴侶或其它幫助蛋白等外部因素的作用,多肽鏈也永遠不能折疊成為活性蛋百。)
三,分子伴侶的作用機制
分子伴侶的作用機制實際上就是它如何與靶蛋白識別,結合,又解離的機制。有的分子伴侶具高度專一性,如一些分子內分子伴侶,還有細菌Pseudomonascepacia的酯酶,有它自己的「私有分子伴侶」。它是由基因limA編碼的,與酯酶的基因LipA只隔3個鹼基,可能是進化過程中發生的基因分裂造成的。而一般的分子伴侶識別特異性不高,它是怎樣識別需要它幫助的對象的呢?現在只能說分子伴侶識別非天然構象,而不去理會天然的構象。由於在天然分子中,疏水殘基多半位於分子的內部而形成疏水核,去折疊後就可能暴露出來,或者在新生肽段的折疊過程中,會暫時形成在天然構象中本應該存在於分子內部的疏水表面,因此認為分子伴侶最有可能是與疏水表面相結合,如硫氰酸酶(Rhodanese)分子α-helix的疏水側面。但是只有β-sheet結構的蛋白質才可為分子伴侶識別。
最近關於識別機制有較大的進展。Bip是內質網管腔內的分子伴侶,用一種affinitypanning的方法檢查Bip與有隨機序列的十二肽結合的特異性,結果發現,Hy-(W/X)-Hy-X-Hy-X-Hymotif與Bipj結合最強,Hy最多的是Trp、Leu、Phe,即較大的疏水殘基。一般來說,2-4個疏水殘基就足夠進行結合。還有一種較普遍的說法是分子伴侶識別所謂熔球體結構(moltenglobule)。另一方面,分子伴侶本身與肽結合部位的結構分析最近也有些進展。譬如,PapD的晶體結構表明,多肽結合在它的β-sheet區。GroEL中,約40kD的153-531結構域是核苷酸的結合區。
分子伴侶作用的第二步是與靶蛋白形成復合物。非常盛行的一種模型認為分子伴侶常常以多聚`體形式而形成中心空洞的結構,用電子顯微鏡已經觀察到由二圈層圓麵包圈形組成的十四體GroEL分子和一個一層圓麵包圈的七體GroES分子協同作用形成中空的非對稱籠狀結構(cagemodel),推測靶蛋白可以在與周圍環境隔離的中間空腔內不受干擾的進一步折疊。但是不久前一個日本實驗室發現GroEL的一個亞基,甚至其N端去除78個氨基酸殘基的50kD片段,已經不能再組裝成十四體結構,都有確定的分子伴侶功能。由此,我想:也許環狀分子伴侶並非每個部位都是有效的結合部位,也就是說,該二層圓麵包圈組成的十四體GroEL分子只有一個或若干個部位能夠與疏水殘基或所謂的熔球體結構結合,而其餘部位起識別作用,就像一個探測器一樣,整個十四體GroEL分子以圈層或籠狀結構」包裹」在多肽鏈的主鏈上,以旋進方式再多肽鏈的鏈體上運動,一旦環狀多聚體的某一識別部位發現疏水結構或所謂的熔球體結構等新生肽鏈折疊過程中暫時暴露的錯誤結構,經信號轉導,多聚體的結合部位便與之結合,生成復合物,抑制不正確的折疊。以上完全是我個人的猜想,是基於上述兩個試驗現象的矛盾而試圖作一番解釋。至於為什麼假設以旋進方式在多肽鏈上運動,我並沒有相應的根據,只是覺得這應該是一個動態過程,因此作了一番狂妄的假想,另外,我覺得也許可以用X射線衍射來探測一下分子伴侶GroEL和GroES組成的籠狀結構,看看它的a×b×c是否足以容納多肽鏈的某一段,或者它的內部和外部的疏水性質和其他一些物化性質如何,也許可以找到支持或駁斥上述假設的證據。
以上談的都是蛋白質的分子伴侶。不久前又出現了一個新名詞「DNAchaperones」,DNA分子伴侶,這種分子伴侶是與DNA相結合並幫助DNA折疊的。在這種復合物中,DNA分子包圍在蛋白質分子的表面,既是高度有序的,又是在一定程度上結構已有所改變的。DNA與蛋白的這種相互作用對DNA的轉錄,復制以及重組都十分重要;或如在核小體中,對DNA的包裝是必須的。DNA在溶液中的結構有相當的剛性,必須克服一個能障才能轉變成它的蛋白復合物中的結構,分子伴侶的作用就是幫助DNA分子進行折疊和扭曲,從而把DNA穩定在一個適合於和蛋白結構的特定構型中。這種結合是協同的,可逆的在形成復合物之後便解離下來。因此,不論是DNA分子伴侶還是蛋白分子伴侶,都與DNA和蛋白的相互作用有關,與基因調控有關,看來,分子伴侶確實與最終闡明中心法則當前主要問題有密切關系。
四、分子伴侶和酶的區別
與分子伴侶不同,以確定為幫助蛋白質折疊的酶目前只有兩個,一個是蛋白質二硫鍵異構酶(proteindisulfideisomerase,PDI);另一個是肽基脯氨酸順反異構酶(peptidylprolylcis-transisomerase,PPI)。以PDI為例,眾所周知,蛋白質分子中的二硫鍵與新生肽段的折疊密切相關,對維系蛋白質分子的結構穩定性和功能發揮也有重要作用。PDI定位在內質網管腔內,含量豐富,催化蛋白質分子內巰基與二硫鍵之間的交換反應。同時,它是目前發現的最為突出的多功能蛋白,除了二硫鍵的異構酶的基本功能外,它還是脯氨酸-4-羥化酶的α亞基;又是微粒體內甘油三酯轉移蛋白復合物的小亞基,還是一種糖基化位點結合蛋白()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還是它有與多肽結合的能力,可以結合具有不同序列,長度和電荷分布的肽,特異性較低,主要是與肽的主鏈相作用,但對巰基尚有一些偏愛。按照分子伴侶的定義,一般認為PDI和分子伴侶是兩類不同的幫助蛋白,但是我國上海生物物理研究所最近提出不同的看法,認為蛋白質二硫鍵異構酶也具有分子伴侶的功能。
蛋白質分子中天然二硫鍵的形成要求這些在肽鏈上往往處於不相鄰位置的巰基,首先通過肽鏈一定程度的折疊,才能相互接近到可以正確形成二硫鍵的位置。肽鏈的自身折疊是一個慢過程,而蛋白質二硫鍵異構酶催化蛋白質天然二硫鍵的形成卻是一個快過程。另一方面,蛋白質二硫鍵異構酶具有低特異性的與各種不同肽鏈相結合的能力,在內質網中以極高的濃度存在,又是是一個鈣結合蛋白,是一個能被磷酸化的蛋白,這些都已經符合了分子伴侶的條件。因此他們推測蛋白質二硫鍵異構酶很可能首先通過它與伸展的,或部分折疊的肽段的結合,阻止錯誤的折疊途徑,促進正確的中間物生成,幫助肽鏈折疊是相應的巰基配對,從而是正確的二硫鍵得以形成;然後催化巰基的氧化或二硫鍵的異構而形成天然二硫鍵。他們認為蛋白質二硫鍵異構酶的酶活性與它的分子伴侶功能不是相互排斥,而是密切相關,協調統一的。分子伴侶與幫助新生肽鏈折疊的酶之間,大概不應該,也不能夠劃一條絕對的分界線。我想:酶的最主要特性就是催化生化反應,分子伴侶的主要作用是與新生肽段的錯誤構象結合,從而阻止肽鏈不正確的非功能的折疊途徑,促使其向正確的折疊方向反應,這難道不可以理解成間接的催化肽鏈的折疊嗎?從表觀上看,抑制不正確的折疊途徑等於加快了正確反應的速度。所以,我本人也很贊成他們的觀點。最近的試驗已經為這一假說提供了很好的證據。PDI明顯抑制變性的甘油醛-3-磷酸脫氫酶在復性股過程中的嚴重聚合,有效的提高它的復性效率,與典型的分子伴侶GroE系統對甘油醛3-磷酸脫氫酶復性的效應極其相似。
五、分子伴侶的結構
目前唯一解出晶體結構的分子伴侶是E.coli的PapD,幫助鞭毛蛋白折疊的分子伴侶。還有HSP70的N端結構域,即ATP結合域也以有晶體結構。用電子顯微鏡已經清楚的看到了GroEL的十四聚體和GroEL的七聚體的四級結構,象兩個圓形中空的麵包圈疊在一起,用NMR以及各種溶液構象變化是研究分子伴侶作用機制的有效手段。
六、分子伴侶研究的實際應用
分子伴侶的研究成果必然會大大加深我們對生命現象的認識,同時也一定會增加我們與自然斗爭的能力和自身生存的能力。由於分子伴侶在生命活動的各個層次都具有重要作用,它的突變和損傷也必定會引起疾病,因此可以期望運用分子伴侶的知識來治療所謂的」分子伴侶病」。另一方面,利用對分子伴侶的研究成果從根本上提高基因工程和蛋白工程的成功率,也必將對大幅度提高人類生活水平起重要作用。
[參考書目]
1.李寶健主編,面向21世紀生命科學發展前沿,廣東科技出版社,1996年11月第一版:93-104頁
2.郝柏林劉寄星主編,理論物理與生命科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年12月第一版:29-58頁
3.中國生物物理代表團,從第十三屆國際生物物理大會看生物物理學研究的現狀和趨勢,生物物理學報,1999年第十五卷第四期:826-82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