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育大全 > 信息化教育教學案例

信息化教育教學案例

發布時間:2021-01-05 03:16:18

A. 如何進行小學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信息化改革 案例

要有明確的目的性,精心設計教學媒體
運用信息技術是以提高課堂教學回效果,實施教學過程最優化答為目的的,因此必須在設計教學方案時,根據教材內容和教學目標,合理選擇教學媒體和信息技術手段,採用科學的教學方法,切忌盲目性。沒有哪一種教學手段是萬能的,只有真正能夠促進學生學習,利於教學過程最優化的手段,才是有效的。信息技術手段也不例外。
信息化教學,要求教師在熟練掌握信息技術手段的同時,變革自己的教學設計行為。備課時,教師要系統考慮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資源和教學條件等多種因素之間的關系,從知識點、學習水平、媒體內容與形式、使用方式、使用效果等方面,進行信息技術的應用分析,設計教學媒體。將教學媒體設計作為教學設計的主要內容之一,成為教學方案的要目。

B. 基礎教育信息化教育教學典型案例怎麼寫

從文章結構上看,案例一般包含以下幾個基本的組成元素:
(1)背景
    案例需要向讀者交代故事發生的有關情況: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等。如介紹一堂課,就有必要說明這堂課是在什麼背景情況下上的,是一所重點學校還是普通學校,是有經驗的優秀教師還是年青的新教師,是經過准備的「公開課」還是平時的「家常課」,等等。背景介紹並不需要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說明故事的發生是否有什麼特別的原因或條件。
    (2)主題
    案例要有一個主題。寫案例首先要考慮我這個案例想反映什麼問題,是想說明怎樣轉變差生,還是強調怎樣啟發思維,或者是介紹如何組織小組討論等等,動筆前都要有一個比較明確的想法。比如學校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不同的研究課題、研究小組、研究階段,會面臨不同的問題、情境、經歷,都有自己的獨特性。寫作時應該從最有收獲、最有啟發的角度切入,選擇並確立主題。
    (3)細節
    有了主題,寫作時就不會有聞必錄,而要是對原始材料進行篩選,有針對性地向讀者交代特定的內容。比如介紹教師如何指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就要把學生怎麼從「不會」到「會學」的轉折過程,特別是關鍵性的細節寫清楚。不能把「方法」介紹了一番,說到「掌握」就一筆帶過了。
    (4)結果
    一般來說,教案和教學設計只有設想的措施而沒有實施的結果,教學實錄通常也只記錄教學的過程而不介紹教學的效果;而案例則不僅要說明教學的思路、描述教學的過程,還要交代教學的結果,即這種教學措施的即時效果,包括學生的反映和教師的感受等。讀者知道了結果,將有助於加深對整個過程的內涵的了解。

C. 數學信息化教學資源的分類有哪些

資源,顧名思義,是一切可被人類開發和利用的物質、能量和信息的總稱。教學資源指的是在學校教學過程中,支持教與學的所有資源,即一切可以被師生開發和利用的來在教與學中使用的物質、能量和信息,包括各種學習材料、媒體設備、教學環境以及人力資源等,具體表現為教科書、練習冊、活動手冊和作業本,也包括實驗和課堂演示時所使用的實物,還包括錄像、軟體、CD-ROM、網站、電子郵件、在線學習管理系統、計算機模擬軟體、網上討論BBS、網路教室、電教室、教師、輔導員等大量可利用的資源。本模塊中討論的主要是信息化教學資源,而且是一種狹義的信息化教學資源,它主要是指信息技術環境下的各種數字化素材、課件、數字化教學材料、網路課程和各種認知、情感和交流工具……嚴格來說,信息化教學資源與信息化學習資源在概念內涵與外延上都有一些不同,但在本書中對教學資源與學習資源不作嚴格區分,即將它們看成同一概念。
根據《教育資源建設技術規范(徵求意見稿)》,目前常見的信息化資源主要包括9類,分別是:媒體素材(又包括文本、圖形/圖像、音頻、視頻和動畫)、試題、試卷、課件與網路課件、案例、文獻資料、常見問題解答、資源目錄索引和網路課程。另外,還可根據實際需求,增加其它類型的資源,如:電子圖書、工具軟體、認知工具和影片等(轉引自:余勝泉等,2005)。當然分類並不一定以此為標准,我們可以根據不同的角度和視野來區分各種信息化教學資源,只要合情合理即可。
(1)媒體素材:媒體素材是傳播教學信息的基本材料單元,可分為五大類:文本類素材、圖形/圖像類素材、音頻類素材、視頻類素材、動畫類素材。
(2)試題庫:試題庫是按照一定的教育測量理論,在計算機系統中實現的某個學科題目的集合,是在數學模型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教育測量工具。
(3)試卷:試卷是用於進行多種類型測試的典型成套試題,這里的試卷是數字化的試卷。
(4)課件與網路課件:課件與網路課件是對一個或幾個知識點實施相對完整教學的用於教育、教學的軟體,根據運行平台劃分,可分為網路版的課件和單機運行的課件,網路版的課件需要能在標准瀏覽器中運行,並且能通過網路教學環境被大家共享。單機運行的課件可通過網路下載後在本地計算機上運行。
(5)案例:案例是指由各種媒體元素組合表現的有現實指導意義和教學意義的代表性事件或現象,這里的案例也是數字化的案例。
(6)文獻資料:文獻資料是指有關教育方面的政策、法規、條例、規章制度,對重大事件的記錄、重要文章、書籍等,這些都是數字化的資料。
(7)常見問題解答:常見問題解答是針對某一具體領域最常出現的問題給出全面的解答。
(8)資源目錄索引:列出某一領域中相關的網路資源地址鏈接和非網路資源的索引。
(9)網路課程:網路課程是通過網路表現的某門學科的教學內容及實施的教學活動的總和,它包括兩個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學目標、教學策略組織起來的教學內容和網路教學支撐環境。
我國目前正在實行的新課程需要豐富的教學資源作支持,課程結構和課程內容的變革擴大了信息化教學資源的需求並為之提供更大的應用空間。如果沒有適用的信息化教學資源,信息技術的先進技術潛力就將難以被充分發掘,勢必影響人們對信息技術作用的認識,進而阻礙現代教學觀念形成,影響教學方式的改革,信息技術的普及和遠程教育也就失去了意義。

D. 信息化教學課例視頻中一定用微課嗎

計劃教學立視頻中一定要用微課嗎?大多數情況下是可以的,除非你就是有錄屏什麼的,然後這種的還是比較簡單的。

E. 數學學科怎樣利用信息化教學案例

信息技術與數學學科教學整合案例
一、教學背景:
(一)、教材內容及分析:
隨著素質教育的發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進,要求在中小學普及信息技術教育。而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是普及信息技術教育的關鍵,是信息技術課程和其他學科雙贏的一種教學模式。這種模式日益顯示出它的優越性。特別是對數學來說,由於數形結合思想的特點,對數學問題的解決有很大的幫助。
《統計》是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材(人教版)數學一年級下冊P.93內容。這部分內容是數學課程改革下的一個新內容,它重視讓學生經歷數據收集、整理、描述的過程,使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既學習一些簡單的統計知識,又初步了解統計的方法,初步認識統計的意義和作用;還通過統計學生喜歡什麼娛樂項目、統計喜歡哪種水果等,使學生在玩中體驗到統計的用處確實很大。
(二)、學情分析:
在一年級下冊教材中,學生已經學習了一些簡單的統計圖表知識,初步體驗了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學會了運用簡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數據,初步認識了條形統計圖(1格表示1個單位)和簡單的統計表,並能根據統計圖表中的數據提出並回答簡單的問題。學生對去公園玩這些生活經驗都很熟悉和感興趣,對塗色也很感興趣,因此,選取了這些內容讓學生統計,並對統計圖進行塗色,以此激發學生的興趣。並對數據收集、比較多少也比較熟悉,並能提出相應的數學問題。但對數據的整理、描述比較難掌握,要讓學生在玩一玩、比一比、畫一畫、說一說中掌握這個知識難點。
二、設計理念及意圖:
本教學設計為了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的精神、競爭和環保意識、合作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並讓學生認識到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讓學生在玩中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讓學生在開放而有活力的課堂氛圍里始終處於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以達到充分發揮自主能動性的目的。
三、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通過對數據統計過程的體驗,學習一些簡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數據的方法,初步了解分類統計的意義。
2.使學生初步認識直觀的條形統計圖和簡單的統計表,能根據統計圖中的數據提出並回答簡單的問題。
3.通過對學生身邊有趣的事例的調查活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實踐能力。
教學重點 :了解統計的含義。會看統計圖、統計表,進行簡單的統計。
教學難點 :進行簡單的統計。
四、教學過程
(一)、初步感知,導入新課
1、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實際出發,讓學生初步感知統計
小朋友們,上個星期六、星期天,你們的爸爸媽媽有帶你們去哪兒玩了嗎?(有)都到哪些地方玩,說來讓其他小朋友聽一聽?(學生回答),陳老師周六去了一趟溫州的「馬鞍池公園」,那裡的景色真好看啊,我特別喜歡公園里的一個處小花壇。你們想看一看花壇是什麼樣嗎?(出示課件:一個小花壇中有26朵四種顏色的花)看到這些美麗的花,我當時特別想知道每種顏色的花各有多少朵,那小朋友們能不能用我們學過的塗小方格兒的方式,來幫我數一數每種顏色的花各有多少朵?
【創設「逛公園」這一生活情境,再配上形象的多媒體插圖,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生完成題卡(先數各種顏色的花各有幾朵,再塗色)。教師提示:塗完後注意標上下面的數字。
2、對比出示花壇畫面與統計圖,引出新知
師:(出示統計圖)說一說各種顏色的花各有幾朵?
生:學生匯報。紅花有8朵,黃花有7朵,藍花有5朵,紫花有6朵。
師:(對比出示花壇畫面與統計圖)比較題卡與剛才的畫面,哪一個更能清楚地看出每種顏色的花各有多少朵?

生1:第一幅圖混在一起,看不清楚;第二幅圖分開了就很清楚。
【通過多媒體出示對比圖,讓學生能夠清晰形象的觀察對比圖,能使教學內容由抽象變為具體,便於學生觀察和認識,有利於學生理解和掌握教材,從而培養學生的空間想像能力。】
師:(小結)像我們剛才那樣把花的朵數數出來並用塗小格的方式表示出來的這個過程其實就是在進行統計,這節課我們進一步學習有關統計的知識 (板書課題:統計)。
(二)、實踐操作,掌握新知
1、讓學生體驗收集數據的過程
師:這個「花壇」里這四種顏色的花。我想了解一下咱們班的小朋友最喜歡什麼顏色的花,現在就請小朋友們在自己喜歡的花的下面打「√」,再告訴你的同桌,你喜歡哪種顏色的花?學生完成題卡後,教師收上題卡。
2、讓學生體驗整理數據的過程
(1)、初次進行記錄。
師:現在我的手裡拿著小朋友們的題卡,小朋友們最想知道些什麼呢?
生1:我最想知道哪種顏色的人最多? 生2:我最想知道喜歡黃色的有多少人?
生3:我最想知道喜歡紅色的人多還是少? 生4:我最想知道喜歡紫色的人有多少?
生5:我最想知道喜歡藍色的人多還是少? 生6:我最想知道喜歡紅色的有多少人?
師:看來咱們班的小朋友們都是非常的好問。那怎樣才能知道喜歡哪種顏色的花的小朋友最多呢?
(2)、小組討論記錄的方法(方式開放,教師簡介寫「正」字的方法)。
師:四人小組研究一下怎樣才能記下來? 學生討論記錄的方法。
師:研究出來了嗎?你打算怎麼記?
生1:老師說紅色的,我在下面打「√」;老師說黃色的,我在下面畫「□」;老師說藍色的,我在下面畫「△」;老師說紫色的,我在下面畫「○」。
生2:老師說紅色,我在下面打「√」。
生3:老師說紅色,我在下面寫「1」。
生4:老師說紅色的,我在下面畫「○○」;老師說黃色的,我在下面畫「□□」;老師說藍色的,我在下面畫「□□」;老師說紫色的,我在下面畫「△△」(教師指導:如果用一個符號記會更快)
教師簡介寫「正」字的方法,演示「正」字的結構,說明為什麼。
【學生提出的這些統計方法,正是他們發揮學習積極主體的展現。對學生來說,能夠根據教師提供的數學材料,進行分析、統計,提出各自不同的見解,並得到肯定,學生內心深處會產生一種發現的快樂,一種成功的自我體驗,促使思維處於更活躍的狀態。】
(3)、再次進行記錄。
教師讀數據,學生記錄。
師:誰來告訴大家你是用什麼樣的方法記錄的?
生1:我統計出喜歡紅色的有9人,喜歡黃色的有11人,喜歡藍色的有8人,喜歡紫色的有6人。老師說紅色的,我在下面打「√」;老師說黃色的,我在下面畫「△」;老師說藍色的,我在下面畫「□」;老師說紫色的,我在下面畫「○」。
師:有沒有結果一樣,方法不一樣的呢?
生2:我用「√」。
生3:我用「○」。
生4:我寫「正」。
師:有數據不一樣的嗎?
生5:喜歡紅色的有9人,喜歡黃色的有11人,喜歡藍色的有8人,喜歡紫色的有6人(教師指導:記錄要認真,並請該生重復正確的答案)。
3、認識統計表、統計圖
師:(出示統計表)請小朋友說數據,我把數據填在表格里。
紅色9人,黃色11人,藍色8人,紫色6人
師:(出示統計圖)如果我們還用塗小格的方式表示的話,喜歡每種顏色的人數應該用多少個小格表示呢?
隨著小朋友們的回答,教師從多媒體統計圖中隨機點擊8個單位格的紅條,11個單位格的黃條,8個單位格的藍條,6個單位格的紫條。(如下圖:)
師:如果沒有小格你能知道有多少人嗎? (點擊多媒體出示)
生:(齊答)不能。
師:(點擊出縱軸左邊的數字)沒有小格,這回能看出來有多少人嗎?
生:(齊答)能,因為上面有數字。
師:那你現在知道紅色的人有多少?你是怎麼知道?(學生上台)
師:像我們剛才這樣把雜亂無章的數據整理成這樣有條理的圖形,這個圖就是統計圖。那麼你們能不能給這個表格起個名字呢?
生:(齊答)統計表。(真聰明)
【這種讓學生通過形象的多媒體演示與引導結合的教學環境,打破了一節課40分鍾的限制,使課下和課上的學習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既能充分體現教師的引導作用,又給學生一定使用信息技術的機會,不僅有利於學生數學中圖形結合素養的形成,還有利於學生觀察能力、信息處理能力、探究能力和創新能力的獲得。】
4、通過統計圖、統計表回答問題
師:看著統計圖、統計表你還能提出哪些問題?
5、小結
師:看來,我們從這樣的統計圖和統計表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每種數量多少和它們之間的關系,這就是統計圖、統計表的作用。
(三)、小組合作、鞏固新知
師:其實在這個「公園」里,還有一個小小的兒童游樂場,我們一起去看看有什麼好玩的吧。
出示課件,有遊船,轉轉馬,開火車,還有碰碰車。
師:現在我們分小組來統計一下玩每一個項目的有幾個小朋友。
活動開始之前請同學們先聽清楚要求:
首先,每位同學先在小組內討論怎麼統計。
最後,再按照表格要求填寫每一項內容。(注意:一人只能參加一種活動。)
最後,請每個小組派一名代表匯報你們的統計方法及結果。
表格在你們的抽屜里。
師:現在開始。
老師巡視,發現問題給予指導。
師:現在小組匯報。
生:我們是這樣統計的:首先我們決定用作記號的方法,要玩遊船的同學就在遊船的後面做一個記號,然後再數一數每種活動有幾個記號就代表有幾人參加,最後把下邊的表格再填完整。我們的統計結果是:玩遊船的有*人,開火車的有*人,玩轉轉馬的有*人,玩碰碰車的有*人。
(學生匯報時如有匯報不完整的,可讓其同一小組的同學補充,直到匯報清楚。然後再一組組的往下匯報其不同的方法。)
師:小朋友剛才的匯報真是很精彩,現在我們大家一起來活動一下。
播放多媒體兒歌:《我愛統計》小朋友們在老師的帶領下一起唱一唱,跳一跳。
嚕啦啦嚕啦啦嚕啦嚕啦咧,嚕啦嚕啦嚕啦啦嚕啦啦咧,統計真好,簡單明了,幺幺幺幺,小小符號,好多奧妙,幺幺幺幺,小朋友,在歡笑,統計真好,興趣高高,幺幺幺幺,帶上書包,來到學校,小朋友,早來到,上塗塗,下寫寫,左算算,右想想,寫完之後揮揮手,上塗塗,下寫寫,左算算,右想想,我們的數學好好學。
【寓「數學學習」於游戲活動之中,符合一年級小學生的年齡特徵,並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輔助教學,讓學生體驗學習的快樂,提高學習的效果。】
(四)游戲激趣,體驗統計
1、師:這個「公園」不僅有好玩有,而且還有好吃的。你們瞧,這是一棵神奇樹,這棵樹上結滿了蘋果、梨、西瓜、草莓,你們想吃嗎?(課件出示)
(出示:西瓜、草莓、蘋果、葡萄的圖片)
2、挑一個你最喜歡吃的水果剪下來,同桌講一講你最喜歡吃什麼?
師:我們來統計一下,把小星星貼在你喜歡的水果上。
學生依次到黑板前把自己手中的小星星貼在喜歡的水果圖片上。(多媒體播放音樂)
4、作品展示,看到這張圖,你知道了一些什麼?
【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為學生提供了聯系實際的各種娛樂項目及水果,讓豐富多彩的生活與數學活動有機結合,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用數學的意識。】
(五)、總結新知、擴展延伸
師:小朋友們這個「公園」里有那麼多好玩的,好吃的,你們想去看一看嗎?那麼這個星期六、星期天就可以讓你們的爸爸、媽媽帶你們去那好好玩一玩。在玩的同時,看看哪位小朋友能夠用上我們今天學的統計的知識,把它統計下來,做成統計圖下次在我們班隊課上,展示給大家看一看。
五、課後反思:
在上述《統計》教學中,學生興趣濃厚,學得積極主動,教師也教得輕松。我認為教學成功的關鍵是教師通過多媒體教學把抽象地統計知識形象地地展示在學生的面前,學生一下子能夠看出其中蘊含的規律。
1、調整情緒,激發興趣
根據心理學規律和小學生學習特點,有意注意持續的時間很短,加之課堂思維活動比較緊張,時間一長,學生極易感到疲倦,就很容易出現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效率下降等,這時適當地選用合適的多媒體方式來刺激學生,吸引學生,創設新的興奮點,激發學生思維動力,以使學生繼續保持最佳學習狀態。
2、演示操作,加深理解
數學是抽象性、邏輯性很強的一門學科。小學生的思維正處在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的過渡階段。所以我們要解決數學知識的抽象性與學生思維發展水平之間的矛盾,就必須在數學知識的抽象性與學生思維的形象性之間架起一座橋梁,在實踐探索中我發現計算機正是輔助數學教學的一座現代化的橋梁。運用多媒體演示,把抽象思維物化為形象思維,讓學生多種感官參與,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
3、教學交流,反饋及時
多媒體教學,相對於傳統的課堂教學,交互性更強、更方便,傳統教學,老師提問某個學生,是老師與該學生的一對一交流,其它同學只能是被動的接受,而一堂課的提問次數畢竟有限。運用多媒體教學,以學生為中心,教與學相結合,不但界面友好,信息反饋及時,且通過人機對話,學生全體都可以充分發揮學習的主動性。
總之,現在講到多媒體輔助教學,凡是當教師的,每人都能談上好一會兒的時間,尤其是我們小學教師。在小學教師當中,又以年輕教師和學校領導對多媒體的感情不能說不深厚。但凡教師上研究課、公開課、比賽課如果不用到它,檔次就會稍低一些,反之則高了一檔。
正因如此,老師們在上課之前,就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在設計課件、製作課件、修改課件上,有時要動用學校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一節成功的課,真的凝聚了大家的力量和心血。
在此,並不是反對多媒體走進課堂。確實,老師們在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時,自己也獲益不小;特別對學生,除了給他們充分的感觀刺激外,還帶給他們美的感受同時也調動他們對學習的積極性,培養他們高尚的審美情趣。但在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的整合的同時,應注重教師的指導作用、師生的互動性和突出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不能只考慮信息技術在輔助教學上的作用,而忽視了師生的互動,使教師成了媒體的播放者,使用信息技術成為上課表演的道具,即信息技術的使用要適當,以達到其他教學手段所不能達到的效果。

F. 什麼是信息化教學資源它的作用是什麼意義何在

根據《教育資源建設技術規范(徵求意見稿)》,目前常見的信息化教學資源主要包括9類,分別是:媒體素材(包括文本、圖形/圖像、音頻、視頻和動畫)、試題庫、試卷、課件與網路課件、案例、文獻資料、常見問題解答、資源目錄索引和網路課程。另外,還可根據實際需求,增加其他類型的資源,如電子圖書、工具軟體和影片等。
(1)媒體素材:媒體素材是傳播教學信息的基本材料單元,可分為五大類:文本類素材、圖形/圖像類素材、音頻類素材、視頻類素材、動畫類素材。
(2)試題庫:試題庫是按照一定的教育測量理論,在計算機系統中實現的某個學科題目的集合,是在數學模型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教育測量工具。
(3)試卷:試卷是用於進行多種類型測試的典型成套試題。
(4)課件與網路課件:課件與網路課件是對一個或幾個知識點實施相對完整教學,用於教育教學的軟體,根據運行平台劃分,可分為網路版的課件和單機運行的課件,網路版的課件需要能在標准瀏覽器中運行,並且能通過網路教學環境被大家共享。單機運行的課件可通過網路下載後在本地計算機上運行。
(5)案例:案例是指由各種媒體元素組合表現的、有現實指導意義和教學意義的代表性事件或現象。
(6)文獻資料:文獻資料是指有關教育方面的政策、法規、條例、規章制度,對重大事件的記錄、重要文章、書籍等。
(7)常見問題解答:常見問題解答是針對某一具體領域最常出現的問題給出全面的解答。
(8)資源目錄索引:列出某一領域中相關的網路資源地址鏈接和非網路資源的索引。
(9)網路課程:網路課程是通過網路表現的某門學科的教學內容及實施的教學活動的總和,它包括兩個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學目標、教學策略組織起來的教學內容和網路教學支撐環境。
不同類型的資源具有不同的教學功能。

望採納!

G. 求幼兒園信息化教學的案例

中班數學活動《認識時鍾》 設計意圖: 《綱要》中提出:「讓幼兒能從生活和游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並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性」。時鍾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生活用品,認識鍾表,加強時間觀念,懂得愛惜時間、合理利用時間是很有必要的。我班幼兒對時鍾表現出濃厚的興趣,所以我設計了這節數學活動《認識時鍾》,並...充分運動平板電腦的互動作用,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時間觀念,使幼兒受益終身。 教學目標: 1、在游戲中認識時鍾,知道時針、分針的名稱和轉動的規律。 2、在游戲中辨認整點和半點,體會時間和日常生活的關系。 3、在活動中,激發幼兒觀察周圍事物和探索問題的興趣。 教學准備: 幼兒平板電腦一人一台。 教學過程: 一、導入部分 1、今天我帶來了一個新游戲,想不想玩? 2、點擊iPad上小熊的圖標,上面有什麼?鍾,鍾上有什麼?數字。有哪些數字?1—12的數字,除了數字還有什麼?還有兩根針,一根長一根短。 下面的游戲,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它們吧! 二、自主探索(以幼兒自主操作iPad軟體《寶寶認時間》為主) 探索時針和分針轉動的規律和感知整點、半點 1、我這有3個鍾面,小朋友可以任意選擇一個自己喜歡的鍾面進入。就會出現一個缺損的鍾面,看下鍾面上缺少了什麼?(數字)除了數字還缺少了什麼?(針)幾根針?(兩根針)這兩根針就藏在龜爺爺和小兔子的身上。 2、好,我這里有三個任務: 師:請把這些數字填補完整(讓幼兒知道這些數字是怎麼排隊的,它們的順序是什麼) 師:請小朋友們分別點一點、聽一聽,龜爺爺和小兔子之間有什麼秘密?(龜爺爺:龜爺爺是矮矮胖胖的時針;小兔子:小兔子是分鍾,我比時針高,我走的很快,我走一圈,時針走一格) 師:老師這里還有兩個標記,請小朋友們來點一點、聽一聽,看看它們是怎樣表示時間的?誰來把你們的發現給大家分享一下? 3、(幼兒操作完畢),教師提問: 師:龜爺爺、小兔子身上有什麼秘密? 師:它們是如何在鍾面上表示時間的?(請孩子上前演示) 注:(在APP里直接下載軟體認知鍾寶寶巴士) 三、游戲:動手撥一撥(鞏固整點、半點) 1、時針、分針和數字在一起就能表示時間,在我們的生活中同樣也離不開時間,看,這就是我們的時間表,這些圖標你都認識嗎? 2、小朋友你們能看著時間表在鍾面上撥出這些時間嗎?誰願意上來試試? 四、幼兒動手製作鍾表盤 幼兒自己動手製作一個鍾表盤,簡單記錄一日生活,要求能寫清楚自己在什麼時間做了什麼事情。 五、總結 通過這個游戲,小朋友都認識了時鍾,知道了時間與我們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還有很多關於時鍾的游戲哦!下次我們再一起來玩一玩吧!

H. 《xxx》課堂信息化教學設計 一、本課基本信息 二

教學案例、教學設計、教學實錄、教學敘事的區別:①教學案例與教案:教案(教學設計)版是事權先設想的教育教學思路,是對准備實施的教育措施的簡要說明,反映的是教學預期;而教學案例則是對已發生的教育教學過程的描述,反映的是教學結果。②教學案例與教學實錄:它們同樣是對教育教學情境的描述,但教學實錄是有聞必錄(事實判斷),而教學案例是根據目的和功能選擇內容,並且必須有作者的反思(價值判斷)。③教學案例與敘事研究的聯系與區別:從「情景故事」的意義上講,教育敘事研究報告也是一種「教育案例」,但「教學案例」特指有典型意義的、包含疑難問題的、多角度描述的經過研究並加上作者反思(或自我點評)的教學敘事;教學案例必須從教學任務分析的目標出發,有意識地選擇有關信息,必須事先進行實地作業,因此日常教育敘事日誌可以作為寫作教學案例的素材積累。

閱讀全文

與信息化教育教學案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