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育大全 >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滲透綠色環保教育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滲透綠色環保教育

發布時間:2021-01-04 20:50:48

❶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滲透環保教育的幾點做法

數學課程標准指出,數學是人們生活、勞動和學習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夠幫助人們處理數據、進行計算、推理和證明,數學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這里的自然現象與社會現象當然包括自然與社會的環境問題。所以數學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是十分必要,也是非常有效的。
「環境保護,教育為本。」在數學教學中有機滲透環境教育,讓教材中的環境素材轉化為小學生的環境素質,有利於小學生樹立良好的環境觀,喚起潛在的環保意識,有利於培養小學生的良好環保行為,真正地讓我們的每一個學生都成為優秀的環保衛士,都成為和諧環境的締造者。
下面我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如何發揮數學教材自身優勢,有效滲透環境教育的幾點膚淺的想法:
一、對現有教材進行加工,充分挖掘教材內容進行環境教育
雖然小學數學教學大綱中並沒有明確規定對小學生進行環境教育的要求,但留心觀察,我們就會發現數學教材中還是有很多數學內容都與環境有關,與人們的生產、生活密切相關。我們要充分利用數學教材中的現成材料,進行適當的加工,把握好的時機,有機滲透環境教育。尤其是小學數學新教材圖文並茂,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插圖都蘊涵著豐富的環境教育內容。例如:以下插圖
插圖一:一年級上冊第14、15頁中「1-5」的認識,圖中呈現的是動物園內動物悠閑地散步。可以通過讓學生數數後,了解大自然中的動物世界,讓學生意識到要珍惜愛護野生動物。插圖二:一年級上冊第53頁中「8和9」,圖中還很明顯的寫著一條標語 「熱愛自然,保護環境」,小朋友們在老師的帶領下在給小樹施肥鋤草,為花兒澆水鬆土。通過教學數數使學生熱愛大自然,培養學生保護生物的意識。
插圖三:二年級下冊第109頁中的「統計」一課,讓學生統計後分析城市車輛的流動情況,從而了解到車輛的尾氣污染狀況,激發學生保護環境的願望,培養學生[此文轉於斐斐課件園 FFKJ.Net]減少污染的意識。
插圖四:二年級下冊第99頁中的練習題:圖為小朋友們在植樹,通過練習有目的地滲透環境綠化意識。
低年級由於認識水平較低、知識面不廣,教材中的環境教育內容也以感性直觀為主。又如新教材第四冊教學「萬以內數的認識」時,有這樣一道練習:我國已發現的鳥類有一千一百六十六種。並配有精美的插圖。這就是滲透愛護鳥兒很好的契機。我先讓學生寫數,再讓他們讀一讀,體會到我國的鳥種類真多,再問:「你們已經知道了哪些鳥,誰來說一說?」同學們非常踴躍,我及時表揚他們真關心小鳥。但當我投影顯示了有關捕殺鳥類的報道時,孩子們激動了,憤怒了,紛紛譴責獵捕者,為鳥兒鳴不平。這樣孩子們不僅鞏固了讀數寫數,又有了很強的愛護鳥兒的意識。
通過在現有教材中合理的滲透環境教育,不僅幫助學生學會解答此類題目,還有意識地幫助學生認識自然規律,知道環境與人類的生存、發展有極其重要的關系,知道人類在利用、保護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所做的不懈努力。這樣,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就會在潛移默化中得以提高。更能提高學生對人與周圍環境關系的正確的、科學的認識,認識到人是自然之子,而不能僅把人看作是自然的征服者,人與環境存在著共命運和互相依存的一面,樹立起在合理利用環境的同時還要保護環境的新觀點,特別要樹立「可持續發展」的意識。
二、拓寬數學課堂,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在數學實踐活動中得到環境教育
環境教育不能只是停留在膚淺的認識宣傳層面,而應落實到實際生活之中,要將環境教育真正植根於孩子的心靈深處,僅僅依靠數學課堂上35分鍾還遠不夠。因此,我們還必須藉助於其它手段,例如,調查、研究性學習等數學實踐活動,在活動中滲透環境教育。
(一)開展「我的家鄉有多綠」數學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此文轉於斐斐課件園 FFKJ.Net]愛綠護綠意識(3.12)
為了把環境教育自然適度地滲透到教學中去,我主要從應用題中挖掘可滲透的內容,並找貼切的結合點,融於教學設計。有機結合3.12植樹節開展數學實踐活動,讓學生了解我的家鄉有多綠活動,活動時結合上海市近十年環境綠化面積的一些具體數據(包括校園綠化),出示相應的錄像和圖片,讓學生在欣賞的同時,了解人與周圍環境和諧的關系,了解環保的作用。從而喚起學生「愛綠護綠」的意識。找准時機進行 「為什麼要大量地植樹造林?它有哪些益處?」研究活動,讓學生查找相關資料了解植樹造林的好處:製造氧氣、保持水土、消除雜訊、凈化空氣、調節氣候。
通過實踐活動,讓學生知道數學與環保科學知識有著緊密的聯系,並培養學生養成「愛綠護綠」的良好習慣。從而培養學生從小愛護花草樹木,不採摘花草的好習慣,培養學生與環境和諧相處的良好環境道德。
(二)開展「水是生命之源」數學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節水意識(3.22)
結合中國水周活動,開展了數學實踐活動,讓學生查找資料了解我國的水資源情況,並寫成數學小日記。

❷ 如何在數學課堂上對學生滲透環保意識

如何在數學課堂上對學生滲透環保意識
數學來源於生活,在數學課堂上適時滲透環保意識教育,把「綠色」用於教育,衍化為一種教育理念,是一種藝術化的教育。數學教師可根據數學學科的特點,充分挖掘課程中的環境因素,結合教學內容進行環保教育,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為學生終生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對學生的學習,思想教育大有益處。
一、努力挖掘生活中得環保問題,把它與數學課堂教學相結合。
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社會的信息量和信息傳遞的速度是按數規律增長的,但教科書受編寫時間和內容的限制,一些對兒童有影響的信息不可能都反映出來,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應自覺地、有目的地進行有效的環境教育,善於搜集當代社會與數學緊密聯系的新信息。
如在四年級下冊的第一章乘法時,有一道應用題說到廢紙的回收可造出再生紙,筆者利用這一資源談到廢紙亂丟對環境造成污染,把它收集可以賣成錢,然後工廠收去造出新的紙張,造福人類。在教學中《回收廢電池》--《萬以內加法》一課時,筆者作資料介紹:廢電池中含有的重金屬和廢棄的液體,這些物質滲入土壤和水中,對人的健康產生直接影響。一顆紐扣大小的電池可以污染600立方米的水,這些水可以夠一個人飲用一輩子。這些簡單而有說服力的數據強烈地震撼著學生的心靈,使學生大

❸ 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

可持續發展戰略是當今中國及至整個國際社會廣泛認同的一種全新的發展模式,它探尋的是一條人口、經濟、社會、環境和資源相互協調的、嶄新的發展道路,追求的是社會的和諧發展,它的基礎是對環境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與保護。而今天,一些有助於人類發展、有助於人類進步的科學技術給人們展現出無比光明的未來的同時,我們在不經意間也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日益惡化的生態環境使人們感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未來社會的發展離不開當前人們所具備的環保意識與環保行為,今天的兒童是21世紀的主人,加強他們的環保教育,已成為現代兒童教育的一個重要課題, 「環境保護,教育為本」。不斷培養和提高下一代的「綠色倫理」觀念,是歷史和社會賦予我們每個教育工作者的義務和職責。 
     環境教育是使學生認識人與環境的關系,樹立正確對待環境的態度,並且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改善環境,以促進可持續發展的系統教育過程。環境教育是一項從幼兒到成人的終身教育,不是一兩次的突擊教育,而是一種長期性的、普遍性的全民教育。它的主要目的是加強環境意識,提高自身素質。 
在這里我談幾點有關在數學教學中滲透「環保意識」的幾點體會: 
一、善用教材 ,適時施教 
要想改進提高整個民族的環保意識,就要通過教育來改善人們的思想.提高公民的意識,就要從娃娃抓起。基礎教育尤為重要,它肩負著培養具有環境保護、資源節約、綠色消費等方面知識、技能和倫理的未來公民的使命。學校作為傳授環保知識的主渠道,有著無可比擬的優勢。 
首先我從教材中找出蘊含有環境教育的內容進行分類,結合東莞市和鳳崗鎮近十年環境綠化面積的一些具體數字(包括校園綠化),制訂出相應的教學計劃。為了把環境教育自然適度地滲透到教學中去,我主要從應用題中挖掘可滲透的內容,並找貼切的結合點,融於教學設計。而在小學數學課程標准實驗教材第一冊中就充分的體現出來了。如:第一單元「數一數」中就讓學生受到了良好的環境教育:第一節課就展示了優美的校園環境:1面國旗、2個單杠、3個石凳、4個環保箱、5幢教學樓、6朵花、7隻小鳥、8棵松樹、9位女生、10位男生„„在學生練習數數的同時教育學生要愛護我們周圍的一草一木一水,愛護公共設施,不隨地 吐痰,不亂扔紙屑雜物等,使我們生活的環境多姿多彩,生氣勃勃。又如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萬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中結合了東北虎、丹頂鶴、蜥蜴、青蛙等動物形象,不僅讓學生學到了數學知識,還讓學生使學生知道動物是人類的朋友,地球上不能只有人類,野生動物滅絕之時,就是我們人類滅亡之日,所以我們要愛護身邊的動物,特別是野生動物。又如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萬以內的加法和減法」的減法里,介紹了美麗的雲南,讓學生感受到我國的好山好水。隨著學生認識水平的提高,知識的拓寬,他們的思維也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針對學生的年齡特徵和接受能力,教材中的環境教育內容也逐步抽象、充實,從居住環境到校園環境,從自然環境到人工環境,從水、大氣、土地到動、植物,從資源、人口到地球、宇宙,在教材中也有所反映。如:三年級下冊中第35頁應用題「這塊草地有一間教室那麼大,它一天產生的氧氣夠3人用,我們三年級有120人,多少塊這樣大的草地產生的氧氣,夠三年級學生用?」「工廠運來一批煤,燒了28噸,還剩13噸。這批煤有多少噸?」「四季香果園採用科學管理後,去年收的蘋果比前年多16噸。去年收蘋果84噸,前年收了多少噸?」再如,也是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筆算除法,主題圖出示了學生們在植樹,正好結合「3.12植樹節」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教育學生愛護花、草、樹木,愛周圍的環境„„類似這樣的題目還有很多,雖然教學大綱上沒有明確提出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但我想,這種內容的題目會在學生做題的同時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二、結合環保數據,適時進行教學  
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社會的信息量和信息傳遞的速度是按指數規律增長的,但教科書由於編寫時間和容量的限制,一些對兒童有影響的信息不可能都反映出來,因此,要在數學教學中自覺地、有目的地進行有效的環境教育,善於搜取當代社會與數學緊密聯系的新穎信息,顯得十分重要。這就要求我們平時廣泛閱讀書報,時時留心有關數據,以便在數學教學中適時提供環境教育的數據。如:1、讓學生收集植樹對於我們有哪些益處?2、為什麼這座居民樓要安裝節水閥?3、塑料袋造成的白色污染有多麼的嚴重?等等。教學時可出示相應的掛圖,然後創設問題情境導入:1、為什麼要大量地植樹造林呢?2、為什麼要節約用水?3、為什麼要禁用塑料袋?等等。讓學生在欣賞掛圖的同時,了解人與周圍環境和諧的關系,了解環保的作用。接著讓學生匯報資料:1、(1)製造氧氣;(2)保持水土;(3)消除雜訊;(4)凈化空氣;(5)調節氣候;2、一個關不緊的水龍頭,一個月流掉的水數以噸計;一個漏水的馬桶,一個月要漏掉十幾噸水。3、

❹ 如何在數學課堂中滲透環境教育,有參考文獻的

【學術科研網 - 教育學論文】
淺談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滲透環境教育

「環境保護,教育為本」,環境問題關繫到中華民族的生存與滅亡,取決於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目前的大多數學校並沒有專門設置環境教育的課程,主要措施是通過學校的已開設的課程,向學生滲透環境教育和提供有關的環境活動。通過這樣的教育能夠有助於學生全面發展認知、態度、價值觀等各個方面,從根本上認識環境問題,從而建立自身的道德觀與社會價值觀,作出明智判斷。
在數學學科的教材中,就滲透著許多與環境教育有關的內容。從而也使數學在環境教育的領域中發揮著其他學科不可替代的獨特作用。我們如何在小學數學的教學中恰切的滲透環境教育,就是我們教師需要考慮的問題。現就此問題談些自己的看法。
一、把握學科特點,重樹教學目標。
數學是研究客觀現實的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科學,它既有高度的抽象性,同時又與人類現實環境緊密聯系。數學可精確地體現環境問題,把環境問題融於數學教學之中,這正是數學源於客觀實際並服務於客觀實際這一特點的重要體現。目前,在數學學科的教學目標的制定中,教師往往只重視的是學科知識的掌握,而忽略了在學科教學中對學生的環境教育的滲透。一節課的教學目標是教師和孩子共同努力和前進的方向。因而,在小學階段,數學教學中應注重環保意識的起步培養,教育學生從生活的點滴做起,在教學過程中逐步的通過感知、體驗等方式培養起樸素的、根深蒂固的環境意識。
二、深挖教材,滲透環境教育。
環境教育的信息種類繁多、形式多樣,但在數學教材中,並不佔明顯的地位,這就需要教師認真鑽研教材,充分發掘教材中潛在的環境教育的因素,把環境教育貫穿於對知識的分析中,結合教學要求,從不同角度使用這些豐富的數據材料,融於教學之中,內隱滲透、潛移默化。
當教材中出現類似於動物在自然界中玩耍的圖時,教師可以引導孩子說一說目前地球上的動物的生存情況,我們應該怎樣對待動物等問題;當教材中出現收集廢舊的電池等統計問題時,教師可以引導孩子說一說廢電池對環境都有些什麼影響,說一說我們應該怎麼做;在學習億以內的讀法時,教師可以出示一些具體真實的數字如:2000全國僅計算人類生產活動中產生和排放的廢棄物所造成的水污染而帶來的經濟損失,該數字達到了5980000000元。通過這組材料,不僅使學生掌握了億以內數的讀法,也培養了學生對環境問題的關注,對學生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觀念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
其實,現在的教材圖文並茂,大部分插圖都包含著環境教育內容,如教材出現有關校園的圖片時,讓學生看到校園里整潔、優美的環境,

在讓學生數數或者解題的同時,教育學生要愛護我們周圍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愛護公共設施,不隨地吐痰,不亂扔紙屑雜物等,使我們生活的環境多姿多彩,生氣勃勃;讓學生知道美好的校園環境需要我們大家共同來營造,愛護學校的花草、樹木、校舍、操場、游泳池……是我們每個小朋友義不容辭的責任。
三、開展活動,培養環保意識。
這里的活動指:教學中的游戲、社會實踐、查閱知識、綜合實踐等等。這些活動是學生學習知識的一個重要的途徑,通過活動既能夠讓學生切身感悟知識,也能夠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還能夠增強了學生環保意識。如:在教授小學數學第七冊(蘇教版)第五單元「年、月、日」時,當老師問到:植樹節是在哪一個季度?今年這個季度一共有多少天?首先讓學生說出植樹節是幾月幾日,國家為什麼要定3月12日是植樹節,植樹有什麼好處呢?學生回答這些問題以後,再追問學生:「你能說出與環境有關的節日嗎?如果現在你不知道,課後可以查閱收集這方面的資料,在下一堂課進行交流。課後學生通過翻查日歷、報紙等知道了與環境有關的節日除了植樹節還有愛鳥周、世界環境日、世界無煙日……學生通過課外查閱,擴大了知識面,而且培養了孩子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在能力的培養過程中又能夠培養學生環保的意識。
四、點滴做起,增強環保意識。
環保教育過程既是說理、訓練的過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潛移默化的過程。教師自身的形象和教師體現出來的一種精神對學生的影響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所以,在平時的生活中教師要長期的堅持以身示教,自己從點滴做起,帶領孩子正真做到保護環境,保護自己的家園,「潤物於無聲之中,育人於不覺之間」,另一方面也彌補了課堂教學之不足。
地球只有一個,它是我們唯一的生存空間,因此提高全人類的保護環境意識,是勢在必行。作為一名數學教師,應該認識到我們肩負的重任,根據自己的學科特點和教材內容有機的滲透環境教育,這樣才能更好為祖國培養新一代的棟梁之才。

❺ 如何在數學學科中滲透環境教育

「環境保護,教育為本」。保護和改善環境關繫到中華民族的存亡與興衰,也取決於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不斷培養和提高下一代的「綠色倫理」觀念,是歷史和社會賦予我們每個教育工作者的義務和職責。近幾年,我校注重把環境教育滲透於各學科的教學之中,在「環境保護教育」方面辦出了自己的特色,使保護環境成了全校每個師生的共識。這里我想結合數學教學,談談對中學生滲透環境教育文化的幾點初探:
一、 創設情境,增強意識
中學數學是一門宣傳環保知識、滲透環境教育的重要學科,不管是介紹環境知識,還是做出環境保護的決策,都離不開數據的收集、整理和處理。教師應利用數學學科的特點,有意識的創設環境教育的情境,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在中學數學中引進環境知識的實例,通過數據的呈現和處理,能夠更加尖銳地反映環境問題,使學生意識到解決環境問題的急迫性。如在講授《科學記數法》中教師出示:1999年我國的科學文化教育類圖書出版量為2954萬千印張,如果按普通圖書每千印張44公斤計算,就是130萬噸紙張;如果按照17棵成年樹可造1噸紙張計算,製造2954萬千印張紙張就需要砍伐2210萬棵成材樹。這樣,不僅讓學生知道數學與生活緊密相連,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解決現實問題,而且意識到環境保護刻不容緩。
二、 挖掘教材,精心設計
根據現行中學數學學科的特點,首先我從教材中找出蘊含有環境教育的內容進行分類,制訂出相應的教學計劃。為了把環境教育自然適度地滲透到教學中去,我主要從應用題中挖掘可滲透的內容,並找貼切的結合點,融於教學設計。教學時可結合城市近幾年環境綠化面積的一些具體數字(包括校園綠化),出示相應的錄像和掛圖,讓學生在欣賞的同時,了解人與周圍環境和諧的關系,了解環保的作用。從而喚起學生"愛綠護綠"的意識。例如:在《一元二次方程的應用》一課的教學中出示:某鎮居民2000年11月生活用水量為460萬噸,是1999年11月生活用水量的5倍還多60萬噸,求1999年11月該鎮用水量。(從此題中讓學生發現我們對水需求量是多大啊!)又例如在講授《二元一次方程組》的時候,引用了如下的例子:某市現有42萬人口,計劃一年後城鎮人口增加0.8%,農村人口增加1.1%,這樣全市人口增加1%,求這個市現在的城鎮人口與農村人口。(進行人口教育)
三、 參加實踐,發展才能
為了使學生充分了解環保,關注環保,參與環保。在教學中我還注意融合數學課的教學內容,努力創造環保教育氛圍,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使學生對所學知識進一步深化理解和應用,據此向學生滲透環境保護意識,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例如:在講授《統計初步》一章中完成實習作業時,讓學生開展「測量空氣中灰塵含量」這一活動,既了解完成統計里的實習作業的一般方法和步驟,了解隨機抽樣的方法,了解頻率分布的意義,得出一組數據的頻率分布,且通過實際測量空氣中灰塵含量,認識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總之,在環境保護成為人們關心的焦點的今天,作為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都要不斷更新教育理論,增強環境教育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因此,在中學數學教學中,就要結合數學課的特點,在完成本學科的基礎知識和三種能力培養任務的同時,對學生滲透必要可行的環境教育,使每個學生知道「我們有一個共同的家——地球,我們要像珍惜生命一樣珍惜她!」

❻ 如何在數學教學中滲透環保教育

環境教育進入學校課程,把環境教育的內容與己有的相關課程或學科相結合,已是時代的潮流。由於課程本身的任務和可實施性等因素的制約,環境教育的內容多數是滲透在現有學科的教學之中。學生可以通過跨學科的方式,從不同的角度和層次,在學習具體學科知識的同時了解和掌握相關的環境知識,樹立環保意識,形成環保技能。本課教學我將環境教育的內容滲透在小學數學課堂中,達到了理想的教學效果。現總結如下:
一、數學教學應讓學生的生活經驗走進數學課堂,為學生提供了親身體驗和動手操作的機會,指導學生更好的學習數學。學生學知識是為了用知識。因此在教學時,我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特徵,將教學內容與生活實際相結合,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學數學知識,比較自然地滲透環境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做到了教書育人。不論是例題教學還是鞏固練習都以環保教育內容為線索而展開,讓枯燥無味的應用題教學內容隨著環保知識層層深入,那些自己曾經做過的事帶領學生邁進了環保與應用題相結合形成的故事。如:我們的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也非常重視環保,將用過的易拉罐、廢舊電池、舊報紙等回收,然後將可重新利用的廢棄物拿到廢品回收站收購,一舉兩得。再做類似的練習:請你用撿廢舊所得的200元錢為我們的結對小學的同學購買學慣用品,在購買前先設計一份學慣用品購物單,然後算一算錢夠不夠,不夠怎麼辦?讓學生用撿廢舊所得的200元錢,幫助山區的小朋友,培養學生助人為樂的良好品質。
二、信息技術與學科教育的整合,提高了教育的智能化水平和學生在教育中的主體地位。發揮多媒體課件優勢合理安排課堂練習。練習內容多,節奏快,也是本課教學的一個特點。不用在黑板上擦了又擦、寫了又寫節約很多時間,從而加大了練習題目的數量。在教學例題和練一練後,我設計了5組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不同形式的練習題,在練習中不斷對新知加深印象,隨著練習的層層深入,難度也不斷加深,學生的學習熱情不斷高漲,在最後一一個思考性游戲時,達到了最高點,形成課堂教學的一個高潮。
三、發揮小組合作精神,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讓學生在合作中探索,鞏固新知,即發展了學生的發散思維又培養了能力。如:鞏固練習中,我設計的最後兩個題目:1、計算三 (5)班參加假日小隊的人數?2、設計購物方案?這兩題練習要求學生要知識面廣、思維敏捷才能想出兩種解題方法,這個要求不是每個學生都能達到。因此小組合作,在這里就顯得尤為重要,它可以提高單位時間中學生學習的頻度和效率,取長補短,共同完成學習任務,同時培養了學業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通過教學我充分肯定了自己在處理教材中,大膽地將教材在思考題中才出現的第二種解法,提到新課中進行講授的思路是正確的。我條理清晰的教學風格和重視學生獲取知識的思維過程,讓90%的學生掌握了第二種解題方法,這是值得我驕傲的。縱觀整堂課,有一處教學設計我比較滿意:例題教學:師生共同分析數量關系:三 (5)班是1倍,1倍是多少人?三(3)班是三(5)的3倍,也就是3個14。求三 (3)三 (5)共幾人,其實就是求幾個14人?當學生寫出兩種計算萬法後,師接著質疑方法二:「3」表示什麼?「1」表示什麼?「4」表示什麼?「14」表示什麼?
五、充分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教學中,我能時時刻刻要求自己以一名參與者的身份出現在學生的面前,來到學生的中間和學生進行平等對話、交流,帶領學生邀游在知識的海洋,學習數學知識、經驗,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如;談話導入:小朋友我們香小是省級綠色學校,我們的校園美嗎?說說看我們的校園怎麼美?生活在這樣美的環境里你感到幸福嗎?
通過老師親切的話語一下子拉近了學生和老師的距離,把學生帶入「環保天地」。又如:在練習中學生出現了一點小差錯,我以一名參與者的身份出現:「某某同學,讓黃老師試一試好嗎?也許我可以幫你」。改變了以往教學中那種教師高高在上的局面,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❼ 如何在數學課外活動中滲透環境教育

可持續發展戰略是當今中國及至整個國際社會廣泛認同的一種全新的發展模式,它探尋的是一條人口、經濟、社會、環境和資源相互協調的、嶄新的發展道路,追求的是社會的和諧發展,它的基礎是對環境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與保護。而今天,一些有助於人類發展、有助於人類進步的科學技術給人們展現出無比光明的未來的同時,我們在不經意間也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日益惡化的生態環境使人們感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未來社會的發展離不開當前人們所具備的環保意識與環保行為,今天的兒童是21世紀的主人,加強他們的環保教育,已成為現代兒童教育的一個重要課題, 「環境保護,教育為本」。不斷培養和提高下一代的「綠色倫理」觀念,是歷史和社會賦予我們每個教育工作者的義務和職責。       環境教育是使學生認識人與環境的關系,樹立正確對待環境的態度,並且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改善環境,以促進可持續發展的系統教育過程。環境教育是一項從幼兒到成人的終身教育,不是一兩次的突擊教育,而是一種長期性的、普遍性的全民教育。它的主要目的是加強環境意識,提高自身素質。  在這里我談幾點有關在數學教學中滲透「環保意識」的幾點體會:  一、善用教材 ,適時施教  要想改進提高整個民族的環保意識,就要通過教育來改善人們的思想.提高公民的意識,就要從娃娃抓起。基礎教育尤為重要,它肩負著培養具有環境保護、資源節約、綠色消費等方面知識、技能和倫理的未來公民的使命。學校作為傳授環保知識的主渠道,有著無可比擬的優勢。  首先我從教材中找出蘊含有環境教育的內容進行分類,結合東莞市和鳳崗鎮近十年環境綠化面積的一些具體數字(包括校園綠化),制訂出相應的教學計劃。為了把環境教育自然適度地滲透到教學中去,我主要從應用題中挖掘可滲透的內容,並找貼切的結合點,融於教學設計。而在小學數學課程標准實驗教材第一冊中就充分的體現出來了。如:第一單元「數一數」中就讓學生受到了良好的環境教育:第一節課就展示了優美的校園環境:1面國旗、2個單杠、3個石凳、4個環保箱、5幢教學樓、6朵花、7隻小鳥、8棵松樹、9位女生、10位男生„„在學生練習數數的同時教育學生要愛護我們周圍的一草一木一水,愛護公共設施,不隨地 吐痰,不亂扔紙屑雜物等,使我們生活的環境多姿多彩,生氣勃勃。又如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萬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中結合了東北虎、丹頂鶴、蜥蜴、青蛙等動物形象,不僅讓學生學到了數學知識,還讓學生使學生知道動物是人類的朋友,地球上不能只有人類,野生動物滅絕之時,就是我們人類滅亡之日,所以我們要愛護身邊的動物,特別是野生動物。又如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萬以內的加法和減法」的減法里,介紹了美麗的雲南,讓學生感受到我國的好山好水。隨著學生認識水平的提高,知識的拓寬,他們的思維也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針對學生的年齡特徵和接受能力,教材中的環境教育內容也逐步抽象、充實,從居住環境到校園環境,從自然環境到人工環境,從水、大氣、土地到動、植物,從資源、人口到地球、宇宙,在教材中也有所反映。如:三年級下冊中第35頁應用題「這塊草地有一間教室那麼大,它一天產生的氧氣夠3人用,我們三年級有120人,多少塊這樣大的草地產生的氧氣,夠三年級學生用?」「工廠運來一批煤,燒了28噸,還剩13噸。這批煤有多少噸?」「四季香果園採用科學管理後,去年收的蘋果比前年多16噸。去年收蘋果84噸,前年收了多少噸?」再如,也是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筆算除法,主題圖出示了學生們在植樹,正好結合「3.12植樹節」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教育學生愛護花、草、樹木,愛周圍的環境„„類似這樣的題目還有很多,雖然教學大綱上沒有明確提出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但我想,這種內容的題目會在學生做題的同時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二、結合環保數據,適時進行教學   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社會的信息量和信息傳遞的速度是按指數規律增長的,但教科書由於編寫時間和容量的限制,一些對兒童有影響的信息不可能都反映出來,因此,要在數學教學中自覺地、有目的地進行有效的環境教育,善於搜取當代社會與數學緊密聯系的新穎信息,顯得十分重要。這就要求我們平時廣泛閱讀書報,時時留心有關數據,以便在數學教學中適時提供環境教育的數據。如:1、讓學生收集植樹對於我們有哪些益處?2、為什麼這座居民樓要安裝節水閥?3、塑料袋造成的白色污染有多麼的嚴重?等等。教學時可出示相應的掛圖,然後創設問題情境導入:1、為什麼要大量地植樹造林呢?2、為什麼要節約用水?3、為什麼要禁用塑料袋?等等。讓學生在欣賞掛圖的同時,了解人與周圍環境和諧的關系,了解環保的作用。接著讓學生匯報資料:1、(1)製造氧氣;(2)保持水土;(3)消除雜訊;(4)凈化空氣;(5)調節氣候;2、一個關不緊的水龍頭,一個月流掉的水數以噸計;一個漏水的馬桶,一個月要漏掉十幾噸水。3、

❽ 如何在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中滲透綠色環保教育論文

可持續發抄展戰略是當今中國及至整個國際社會廣泛認同的一種全新的發展模式,它探尋的是一條人口、經濟、社會、環境和資源相互協調的、嶄新的發展道路,追求的是社會的和諧發展,它的基礎是對環境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與保護。

閱讀全文

與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滲透綠色環保教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