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事業單位改革'環境監測系統怎麼改
事業單位分類改革,是一個釐清身份的過程,也是一個釐清權力邊界的過程。這種釐清的最終目的顯然不是簡單的裁員縮編,更不是名義上、形式上的摘掉官銜品級,而是要倒逼事業單位改變生存方式,從完成上級要求轉為適應社會發展需求。作為事業單位的環境監測機構也將面臨著更為徹底的改革。如何適應新形勢,進行科學合理的定位和管理,是每個環境監測部門必須作出的思考。
目前各省的環境監測機構定性定位情況有所差異,部分地方監測站已經參公,山東、江蘇等部分地方定為公益一類,重慶等部分地方定為公益二類,部分地方還在觀望。當然,作為公益性單位是不宜轉制為企業的,因為工作范圍涉及環境保護和公共安全,比如,污染源的監督與環境質量的發布,如果市場化的話可能將產生大量的數據作假,出現拿人錢財替人說話的現象。
根據事業單位分類改革政策,環境監測站屬於兼具公益性一類和二類事業單位屬性的機構。筆者覺得,監測站的職能應該是主要偏向公益一類。這樣職工隊伍比較穩定,監測數據的准確性更有保障,對環境管理和環境執法的支撐作用更加有力。但是,由於我國特殊的歷史和體制原因,事業單位概念異常龐雜,特別是計劃經濟時代的行政化管理框架還沒有徹底打破。如果公益性一類事業單位按原有的模式運行下去,監測任務繁重,單位沒有財權聘用人員,也不能有效調動在職職工的積極性。單位活力不足,工作任務積壓,平均主義大鍋飯,人浮於事、效能低下、公益服務供給不足、服務質量不高等問題都會不同程度地出現。其結果是既滿足不了大眾和社會需求,也無法迎接市場挑戰。
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說,各級環境監測站若按二類公益事業單位來定性改革也未嘗不是好事。這種分類定性允許各級環境監測站可以有一些收費項目。比如環評現狀監測、竣工驗收監測等,既可以服務公益事業,又能為社會提供少量檢測服務。如果監測站參與市場競爭,那麼分析監測站目前運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面臨的形勢,下一步必須要思考如何增強服務意識、提升綜合素質、推進內部機制改革、參與市場競爭與合作等一系列實現轉型發展的對策。
一般來說,環境監測目前的業務工作應該主要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從事純檢測技術的,應該走檢測市場化,提供為環境檢測服務的產品數據;另一方面是環保監測的管理和承擔公益類檢測服務需求。對第一方面數據的合法合理性進行審核、檢測資質進行認證,保證市場需求數據可靠性、可行性、合理性,遇到突發環境污染事故,承擔參謀決策檢測,在發生產品爭議時進行仲裁,對社會的公共檢測需求提供服務。
當前,全國各地實行環境監測社會化,這將對即將出台的環境監測條例的制定產生重大影響。環境監測可以也開始嘗試開展第三方檢測,也許若干年之後,政府監測站的公益職能和政府行為監測將會以一個合適的方式被企業監測取代,前提是環境監測市場充分成熟、監測公司信譽至上。
總之,事業單位的改革是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必要且勢在必行。改革也不一定非要界定歸屬和身份,除了體制改革,事業單位的出路還需要機制創新。未來的公益服務新格局將為公眾提供廣覆蓋、多層次的公益服務。事業單位改革並不是單純地減少數量和人員,經過剝離、重塑後的事業單位,在未來發展中質量將提升,數量也會調整和增加,「一切服從於人民群眾對於公益服務的需要」。
參考:關於事業單位分類改革中環境監測機構定性的若干思考
http://www.xzbu.com/1/view-6220209.htm
⑵ 基層環境監測站垂直改制後怎麼改
事業單位分類改革,是一個釐清身份的過程,也是一個釐清權力邊界的過程。這種釐清的最終目的顯然不是簡單的裁員縮編,更不是名義上、形式上的摘掉官銜品級,而是要倒逼事業單位改變生存方式,從完成上級要求轉為適應社會發展需求。作為事業單位的環境監測機構也將面臨著更為徹底的改革。如何適應新形勢,進行科學合理的定位和管理,是每個環境監測部門必須作出的思考。目前各省的環境監測機構定性定位情況有所差異,部分地方監測站已經參公,山東、江蘇等部分地方定為公益一類,重慶等部分地方定為公益二類,部分地方還在觀望。當然,作為公益性單位是不宜轉制為企業的,因為工作范圍涉及環境保護和公共安全,比如,污染源的監督與環境質量的發布,如果市場化的話可能將產生大量的數據作假,出現拿人錢財替人說話的現象。根據事業單位分類改革政策,環境監測站屬於兼具公益性一類和二類事業單位屬性的機構。筆者覺得,監測站的職能應該是主要偏向公益一類。這樣職工隊伍比較穩定,監測數據的准確性更有保障,對環境管理和環境執法的支撐作用更加有力。但是,由於我國特殊的歷史和體制原因,事業單位概念異常龐雜,特別是計劃經濟時代的行政化管理框架還沒有徹底打破。如果公益性一類事業單位按原有的模式運行下去,監測任務繁重,單位沒有財權聘用人員,也不能有效調動在職職工的積極性。單位活力不足,工作任務積壓,平均主義大鍋飯,人浮於事、效能低下、公益服務供給不足、服務質量不高等問題都會不同程度地出現。其結果是既滿足不了大眾和社會需求,也無法迎接市場挑戰。
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說,各級環境監測站若按二類公益事業單位來定性改革也未嘗不是好事。這種分類定性允許各級環境監測站可以有一些收費項目。比如環評現狀監測、竣工驗收監測等,既可以服務公益事業,又能為社會提供少量檢測服務。如果監測站參與市場競爭,那麼分析監測站目前運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面臨的形勢,下一步必須要思考如何增強服務意識、提升綜合素質、推進內部機制改革、參與市場競爭與合作等一系列實現轉型發展的對策。
一般來說,環境監測目前的業務工作應該主要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從事純檢測技術的,應該走檢測市場化,提供為環境檢測服務的產品數據;另一方面是環保監測的管理和承擔公益類檢測服務需求。對第一方面數據的合法合理性進行審核、檢測資質進行認證,保證市場需求數據可靠性、可行性、合理性,遇到突發環境污染事故,承擔參謀決策檢測,在發生產品爭議時進行仲裁,對社會的公共檢測需求提供服務。
⑶ 地質調查改革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適應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我國地質工作管理體制改革不斷進一步深化,按照公益性地質工作與商業性地質工作分開的原則,組建了中國地質調查局,初步建立了中央和省兩級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中央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即是指中國地質調查局及所屬隊伍。
一、中央和地方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的建立
1999年6月,國土資源部根據國辦發[1999]37號文精神,徵得中編辦審批同意,決定成立中國地質調查局,將原中國地質科學院管理的沈陽、天津、西安、南京、宜昌、成都六個地質礦產研究所,原中國地質勘查技術院管理的航測遙感中心,原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劃歸中國地質調查局。
2001年國土資源部印發了《地質隊伍「野戰軍」組建總體方案》,將國土資源部直屬的中國地質科學院及12個研究所、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中國地質博物館、中國地質圖書館劃歸中國地質調查局歸口管理。2002年,根據《國土資源部對中國地質調查局直屬單位結構調整方案的批復》,中國地質調查局對局直屬單位進行了結構調整。
2002年,又下發了《國土資源部對中國地質調查局直屬單位結構調整方案的批復》,進行了直屬單位的結構調整。
2004年7月30日,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印發了《中國地質調查局主要職責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規定》(中編發[2004]2號),明確中國地質調查局為國土資源部直屬的副部級事業單位,負責統一部署和組織實施國家基礎性、公益性、戰略性地質和礦產勘查工作,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地質基礎信息資料,並向社會提供公益性服務。
2005年1月,國土資源部印發了《中國地質調查局工作總體思路的通知》(國土資發[2005]12號)、《關於國家公性地質隊伍建設的意見的通知》(國土資發[2005]13號)、《關於進一步明確中國地質調查局有關職責的決定》(國土資發[2005]14號),將26個原歸口管理的地質單位整體劃歸中國地質調查局,實行統一管理。要求中國地質調查局根據我國國土面積、人口總量和國家對公益性地質工作的需求,與國家財政管理體制、地勘隊伍管理體制相適應,逐步建成一支結構合理、專業齊全、高素質的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由國家和地方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兩部分組成,總體規模2.5萬~3萬人,其中國家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在中國地質調查局現有直屬單位1萬人規模基礎上逐步達到1.5萬人(控制規模)。目前,中國地質調查局直屬隊伍規模6500人。各省(區、市)陸續組建了地質調查院,地質環境監測總站建設得到進一步加強,隊伍規模近1萬人。地方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在困難的條件下,積極探索,不斷建實建強。作為國家公益性地質工作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和骨幹力量,承擔了大量地質調查任務,在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土資源管理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2006年1月,國務院印發了《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國發[2006]4號),明確中國地質調查局統一部署、組織實施中央政府負責的基礎性、公益性地質調查和戰略性礦產勘查工作,強化相關技術、質量、成果管理和社會化服務。以中國地質調查局直屬單位為基礎,按照人員精幹、結構合理、裝備精良、能承擔重大任務的要求,抓緊建精建強中央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面向社會招聘專業技術骨幹,充實野外地質調查技術力量,增強野外調查和科研能力。省級政府也要盡快建實建強地方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中國地質調查局應通過項目聯系對其進行業務指導。
截至2009年底中央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共有正式職工6516人,離退休人員5706人。在正式職工中從事綜合管理的有1198人,區域地質調查機構1596人,專業地質調查機構1921人,科技創新與技術支撐機構2335人,公共服務機構664人,詳見表3-1。
表3-1(a) 2009年中央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人員情況(按機構)
表3-1(b) 2009年中央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人員情況(按工作性質)
注:數據來源於中國地質調查局2009年局屬單位綜合統計年報。
各省(區、市)陸續組建了地質調查院,地質環境監測總站建設得到進一步加強,隊伍規模1萬餘人。地方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在困難的條件下,積極探索,不斷建實建強。作為國家公益性地質工作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和骨幹力量,承擔了大量地質調查任務,在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土資源管理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地質調查工作的全面展開
新一輪國土資源大調查啟動於1999年,它是在我國領域和管轄海域范圍內,主要對土地資源、礦產資源、海洋資源等自然資源,開展基礎性、公益性、戰略性綜合調查評價工作,地質大調查是新一輪國土資源大調查的主要組成部分。
地質大調查按專業性質可分為:「一項計劃,四項工程」,即基礎調查計劃、礦產資源調查評價工程、地質災害預警工程、數字國土工程、資源調查與利用技術發展工程。地質大調查實施以來,獲取大量豐富的基礎地質調查資料,取得一批豐碩的地質調查成果,為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一)地質找礦成效顯著
國土資源大調查以來,發現和評價了一批大型、超大型後備勘查基地,對全國礦產勘查發揮了重要的引導作用。新發現礦產地900餘處,新增一批重要礦產資源量(333+3341),過去10年全國新增重要礦產資源儲量之和幾乎佔到新中國成立50年總和的一半。在資源消費迅猛增長的情況下,扭轉了保有資源儲量消耗大於增長「寅吃卯糧」的被動局面,保證了資源儲量穩固增長態勢,基本穩定了重要礦產整體對外依存度,為提高國內礦產資源保障能力作出了重要貢獻。
(二)基礎地質工作程度明顯提高
實現了全國陸域中比例尺區域地質調查全覆蓋,系統開展了多比例尺區域地質、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學調查研究,獲得了一批重要的國家基礎地質數據,為資源勘查、國土整治、城鄉建設、重大工程建設提供了豐富的基礎地質資料。大調查實施至2009年底,1∶25萬區調(含實測和修測)完成470萬平方千米,為陸域面積的49%,中比例尺區域地質調查實現陸域全覆蓋。1∶5萬區餘地質調查完成24.2萬平方千米,累計完成200萬平方千米,為陸域面積的20.8%。1∶20萬區域重力調查完成106萬平方千米,累計完成400萬平方千米,為可測面積的45%,等等。
(三)海洋地質調查取得重大突破
通過實施新一輪國土資源大調查的海洋基礎地質調查工作,圓滿完成了1∶100萬海洋區域地質調查示範,建立了適合我國海洋特點的工作方法和技術標准,編制了一批滿足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系列基礎圖件;完成了海洋油氣新區調查,取得了油氣資源調查技術方法新突破,發現了一批海洋油氣資源遠景區,為進一步開展油氣資源調查指明了方向;成功實施了我國天然氣水合物鑽探井,獲取天然氣水合物實物樣品,初步預測了我國南海北部陸坡天然氣水合物遠景資源量;完成了部分重點海岸帶環境地質調查與評價,為全面開展我國海岸帶環境地質調查工作奠定了基礎,為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了科學依據。
(四)地下水資源勘查評價取得重要進展
完成新一輪全國地下水資源評價和北方11個平原盆地地下水資源及其環境問題調查,完成東部10個省(市)40萬平方千米地下水污染調查評價。基本查明西南地區石漠化狀況和地下水資源潛力。在乾旱和地方病高發區、西南岩溶和紅層區開展地下水勘查與供水安全示範,解決了1000多萬人飲水困難。完成鄂爾多斯盆地地下水資源勘查,為國家能源化工基地評價了43處大型、特大型遠景水源地,等等。開展長江、黃河、淮河等大江大河流域環境地質調查,為區域經濟規劃、環境保護和建設提供了基礎資料。
(五)地質災害調查、監測與預警工作成效顯著
初步建立重點地區地質災害監測預警體系,在防災減災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完成了1640個山區丘陵縣(市)地質災害調查,初步摸清了10多萬處地質災害隱患的分布,圈定了防治地質災害的重點地區。陸續開展全國和30個省(區、市)的汛期地質災害預警預報,建立了群專結合的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示範區。在長江三角洲地區、華北平原、汾渭地區開展了地面沉降和地裂縫調查。完成了全國重要礦山環境調查評估11萬個,為礦山環境治理和土地復墾提供了依據。建立了三峽庫區地質災害專業監測網,保障了庫區工程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初步查明長三角、華北平原、汾渭盆地的地面沉降分布和發育規律,建成空中遙感、地面GPS和地下分層標的立體監測網路體系。完成11萬多個礦山地質環境調查,為礦山恢復治理提供了依據。
(六)拓展了地質工作服務領域
多目標地球化學調查首次系統地獲得了31個省(區、市)160萬平方千米土地54種元素指標的高精度數據。全面查清了我國土地質量地球化學狀況,取得了農田、河流、城市、湖泊濕地、淺海等生態系統的區域生態地球化學評價成果。城市地質調查系統查明了上海、北京、天津、南京、杭州等重大城市的地下三維地質結構,為城市規劃、工程建設、災害防治提供了重要支撐。啟動了全球氣候變化地質記錄研究、地質碳匯潛力研究、二氧化碳地質儲存調查、土壤碳循環研究,已取得初步進展。探索推進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工作,積極開展汶川、玉樹、舟曲等災區以及環渤海等地區探索開展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啟動全國資源環境承載力調查評價,主動服務區域發展規劃。配合南水北調、三峽庫區治理、青藏鐵路及核電站等重大工程建設,開展基礎地質調查和地殼穩定性調查評價。
(七)取得了一批原創性科技成果
青藏高原深部地殼結構與構造演化、高原隆升與古氣候變遷等科學問題研究取得重大進展。區域成礦理論研究、找礦模型研究和成礦體系、深部地質與結構探測、鹽湖地質、岩溶與環境地質等領域研究取得顯著進展。在技術方法方面,高光譜、磁法、重力、區域化探掃面以及測試分析等技術不斷創新,深部勘查技術得到發展。
(八)地質調查「走出去」初見成效
積極參加國際或地區性地學組織活動,與26個國家的地質調查機構建立了合作關系。開展跨境成礦帶基礎地質編圖、成礦地質條件對比和成礦規律研究,並在重點成礦區帶開展了區域地質調查和礦產資源潛力評價工作。建立並完善了覆蓋全球的礦產資源信息系統資料庫,已發布12個重要資源國家的國別報告,並為國內近300家單位提供境外地質礦產部分圖文數據服務,引導企業開展境外礦產勘查開發。
(九)信息資料社會化服務邁出新步伐
我國館藏地質資料數量不斷增加,截至2010年7月,近五年內全國共匯交地質資料52591種。至此,全國各級資料館藏機構共保存地質資料368226種。全國各級地質資料館藏機構加快推進地質資料信息化建設,基礎設施進一步改善。全國地質資料館館藏資料數字化率達到54%。構建了三級網路體系,研發了一批專業性和實用性強的應用系統。初步構建了覆蓋全國的地質資料公益性服務體系,推進了地質資料開發利用工作。地質資料信息為抗震救災、抗旱找水、擴內需、雙保工程等提供了基礎地質信息保障服務。開展試點示範,推進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集群化產業化。
⑷ 事業單位改革後環境監測站身份
各個地方的情況不一樣,現在只要開展了監測業務工作的,一般都是全額撥款專的事業單位,單位屬的經費全由地方財政承擔,這也是監測站資質認證的首要條件;有些地方的環監站還沒有開展監測業務的,這種多半是自收自支單位,地方財政承擔一部分經費,其餘部分從工作收入中返還(環評費、排污費等)
⑸ 市環境監測站在今後事業單位改革中是朝什麼方向發展公務員還是企業
有些地方的監測站已經開始收取營業稅了。我個人覺得監測很有回可能會像環評一答樣市場化。各地各級環保局成立的監測處逐步與環評處一樣,處於管理地位。
不論哪裡,環保系統的外聘人員轉正的具體手段,只有兩條路,第一是當地環保系統招人,你參加統一考試;第二,在當地靠家裡的人際關系,嗯,你懂的。
⑹ 我是縣區級環境監測站的,但編制在監察大隊,這次事業單位改革我們會怎麼改啊
我們單位也有類似情況,好多人在監察大隊工作,但編制是監測站的。聽說都按照公務員管理,監測站的屬於技術型公務員,不知真假呀,供參考。
⑺ 環境監測站如何改革
脫離事業體制,成抄經濟實體,企業的服務特點不變,改被動服務為主動服務,改革後你們的收入要提高,不過如果還是根以前一樣無所事事的話可能就開不出支來了。
(你如果屬於環保系統的話,你可能也知道,現在好多屬於環保局的環保研究所想獨立但上面不放,因為這是一塊肥肉,環保局捨不得丟啊!)
⑻ 學業水平測試的ABCD分別代表什麼
A、B、C、D分別為優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
信息技術等學科的操作考試按照合格、不合格兩個等級評定(部分省市如山東也按照A、B、C、D)。學生在校期間可以多次參加同一科目考試,成績按最高的一次記錄。
不能按時畢業的學生,允許離校後繼續參加考試。所有學生的學業水平考試成績均由學校記入學籍檔案(紙質與電子檔案),並與學生的綜合素質評價報告並列呈現。
考試科目:
學業水平考試的科目為語文、數學、思想政治、歷史、英語、地理、物理、化學、生物、技術10門學科。其中技術中信息技術為必考科目,部分省市還考通用技術。
考試方式:
學業水平考試採取書面考試和操作考試兩種方式,書面考試的科目為語文,數學,英語,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通用技術;操作考試的科目為信息技術和物理、化學、生物學科的實驗操作。
學業水平測試的性質
1、學業水平考試是鑒定普通高中學生相關科目學習質量的水平考試。不同於具有選拔性質的高校招生考試,也不同於為學分認定而設置的模塊考試。
2、學業水平考試是考核普通高中學生相關科目學習是否達到課程標准要求的主要手段,也是檢查普通高中學分認定公平、公正程度的重要手段。
3、學業水平考試結果是高等學校招生選拔的主要參考依據之一。
4、實行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制度,有利於保證普通高中按照國家課程方案和課程標准組織教育教學,有利於監測普通高中教育教學質量,促進學校不斷提高課程實施的質量和水平。
⑼ 什麼是「1+6」生態文明體制改革
什麼是「1+6」生態文明體制改革?
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總體部署,國家打出「1+6」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組合拳」,落實《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1」就是《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6」包括《環境保護督察方案(試行)》《生態環境監測網路建設方案》《開展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試點方案》《黨政領導幹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辦法(試行)》《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試點方案》《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試點方案》。
《環境保護督察方案(試行)》要求建立環境保護督察工作機制,作為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抓手,督促地方黨委和政府認真履行環境保護主體責任,切實落實環境保護「黨政同責」和「一崗雙責」。
《生態環境監測網路建設方案》要求全面設點,完善生態環境監測網路;全國聯網,實現生態環境監測信息集成共享;自動預警,科學引導環境管理與風險防範;依法追責,建立生態環境監測與監管聯動機制;健全生態環境監測制度與保障體系。到2020年,全國生態環境監測網路基本實現環境質量、重點污染源、生態狀況監測全覆蓋,各級各類監測數據系統互聯共享,監測預報預警、信息化能力和保障水平明顯提升,監測與監管協同聯動,初步建成陸海統籌、天地一體、上下協同、信息共享的生態環境監測網路,使生態環境監測能力與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相適應。
《開展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試點方案》提出開展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試點的主要目標,是探索並逐步完善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制度。審計涉及的重點領域包括土地資源、水資源、森林資源以及礦山生態環境治理、大氣污染防治等領域。要對被審計領導幹部任職期間履行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和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情況進行審計評價,界定領導幹部應承擔的責任。
《黨政領導幹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辦法(試行)》規定,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對本地區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負總責,黨委和政府主要領導成員承擔主要責任,其他有關領導成員在職責范圍內承擔相應責任。中央和國家機關有關工作部門、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的有關工作部門及其有關機構領導人員按照職責分別承擔相應責任;明確了追究相關地方黨委和政府主要領導成員、政府有關領導成員、政府有關工作部門領導成員責任的各類情形。黨委及其組織部門在地方黨政領導班子成員選拔任用工作中,應當按規定將資源消耗、環境保護、生態效益等情況作為考核評價的重要內容,對在生態環境和資源方面造成嚴重破壞負有責任的幹部不得提拔使用或者轉任重要職務。
《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試點方案》提出通過探索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推動建立健全科學規范的自然資源統計調查制度,努力摸清自然資源資產的家底及其變動情況,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有效保護和永續利用自然資源提供信息基礎、監測預警和決策支持。按照本方案要求,試編出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對完善自然資源統計調查制度提出建議,為制定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方案提供經驗。
《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試點方案》對今後一個時期中國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做出了全面規劃和部署。一是明確總體要求和目標。確定2015-2017年選擇部分省份開展試點工作,2018年起在全國試行,到2020年,力爭初步構建責任明確、途徑暢通、技術規范、保障有力、賠償到位、修復有效的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二是明確試點原則。提出「依法推進,鼓勵創新;環境有價,損害擔責;主動磋商,司法保障;信息共享,公眾監督」的試點原則。三是提出適用范圍。適用於因污染環境、破壞生態導致的生態環境要素及功能的損害,即生態環境本身的損害。涉及人身傷害、個人和集體財產損失以及海洋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的,分別適用《侵權責任法》和《海洋環境保護法》等相關法律規定,不適用於本《方案》。四是明晰試點內容。提出8項試點內容:確定賠償范圍,明確賠償義務人,確定賠償權利人,建立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磋商機制,完善相關訴訟規則,加強賠償和修復的執行和監督,規范鑒定評估,加強資金管理。五是強調保障措施。要求試點地方加強組織領導,成立試點工作領導小組,制定試點實施意見;加強國家有關部門對試點的業務指導;加快建設國家技術體系;加大經費和政策保障;推動信息公開和鼓勵公眾參與。
⑽ 2015環境監測站改革人員去向何方
我說一下我們省兩種看法,一,總體趨勢是監測站向第三方監測下放監測業務,專總體向監督屬性監測轉移,而且,14年為了整合監測市場,省監測站回收了很多監測業務,所以監測站現在人員雖然不足,但是數量很多。再加上中央的改革趨勢,有些人的看法的看法,監測站今後肯定會裁員,而且數量很多。二,有些領導認為近期裁員可能性不大,監測站還是直接對口企業,而企業又涉及到經濟,和轉型,關系太復雜,甚至可能升一級,然後根據經濟轉型加上自我消化完成監測站的改革。總體來說2015年監測站很累,沒外快,編制更難弄,更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