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向革命烈士學習-心得體會
我寫一條
月考時我這么寫的。
人生自古誰無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是誰說出「將專有必死之心,士無貪屬生之念!」是誰說出「國若破我何惜此頭?」是誰說出「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是誰說出「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難,我願把牢底坐穿?」
忘不了「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忘不了「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忘不了「男兒欲報國恩重,死到疆場是善終!」忘不了「青山有幸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
是一代一代的革命烈士!他們用自己對和平對國家的熱愛,不惜拋頭里灑熱血,給我們創造了來之不易的和平和燦爛光明的今天!
都是我月考時精煉的,好不容易想出來的,得了滿分作文呢,借鑒一下,給個好吧
❷ 讀革命故事的感想
放假前,學校推薦了兩本好書,其中《抗日英雄小故事》這本書尤其吸引我。書中記載了許多抗日戰士的英勇故事,如:巾幗英雄李林、狼牙山五壯士和死也不能倒下的吉鴻昌等,他們都是為了中國的解放事業而犧牲的,讓我深深地感受到中國解放事業的艱辛和不易。
我的爺爺曾經也是一位老八路,我從小就受過一點抗日愛國的教育。昨天我還在電視前津津有味地欣賞著一台大型的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的紀念音樂會,聽著那一首首高亢的、激動人心的抗日歌曲,看著當年的烽火場面,剎那間,書中的人物彷彿活生生地展現在我的眼前,讓我浮想聯翩。
在書中,我最喜歡的人物和故事是「走向刑場——記抗日女英雄趙一曼」和「抗日民族小英雄王朴」。趙一曼多次受到敵人的殘酷拷打盤問,但她卻一聲不吭,寧死不屈,在走向刑場時還振臂高呼:「中國共產黨萬歲!」而王朴和老百姓也非常堅強,誓死也不肯說出八路軍的槍彈,最後慘遭日本鬼子的殺害……
一件件一樁樁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強烈地震撼著我的心靈,想起日本侵略軍在南京的大屠殺,那血淋淋的事實,至今還遭到
日本當局的抵賴和否認。想到這里,我就義憤填膺,心裡久久不能平靜。
我想,我們現在做任何事都應該要有當年英雄那種不畏艱難的精神,最終使我們國家富強起來,讓日本人不小看我們,讓全世界人民對我們都刮目相看。
❸ 京山一中革命傳統教育心得體會400字左右
井岡山、韶山紅色學習之行,收獲頗豐,感觸頗多。短短幾天時間,我和市直機關第五期黨務幹部及中心組學習秘書培訓班的學員一起學習了井岡山斗爭史及井岡山精神。培訓班採取的專題授課、討論交流及實地考察學習等靈活新穎、不拘一格的教學模式,令我收獲頗豐。
幾天來,我和大家一起實地考察了小井紅軍醫院、黃洋界哨口等革命紀念地,瞻仰憑吊了井岡山革命烈士陵園、毛主席故居等地,重走了朱毛紅軍挑糧小道,聆聽了老紅軍後代對先輩寶貴精神和感人事跡的追憶,深刻感受到紅軍後人默默無聞獻身老區建設的博大胸懷和壯志豪情,更加全面地了解了井岡山先烈為了革命事業拋頭顱、灑熱血的萬丈豪情,更加深刻地認識了我們黨奪取政權、建立新中國的不容易。此次井岡山培訓是我精神上的寶貴財富,工作上的寶貴經驗,也是我人生上的寶貴啟示,我最深刻的感受主要有兩點。
一是堅定的信念無比重要。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是大革命失敗後,共產黨人在屠刀面前不屈服、堅持革命斗爭的產物。胸懷理想、堅定信念,是井岡山精神的精髓。大革命失敗後,革命正處於低潮時期,井岡山的火種靠什麼點燃了「工農武裝格局」的燎原之火,照亮了中國革命的前程?靠的就是共產黨人對中國革命光明前途的堅定信念和不懈追求。有了這種崇高的理想信念,就會產生戰勝困難、戰勝敵人的精神力量,在戰場上沖鋒陷陣、英勇殺敵,在敵人的屠刀下慷慨就義、視死如歸,在極其艱苦的環境中精神飽滿、鬥志昂揚。
堅定理想信念是黨員幹部的永恆課題。當下,社會正處於轉型期,我們的傳統文化,西方的政治觀點、意識形態,與馬克思主義信仰激烈碰撞,物質主義日漸盛行,精神迷茫、信仰失落成為擺在國人面前的嚴峻問題。黨員幹部的價值取向趨向於多元性,在我們一部分黨員幹部中產生了信仰危機,懷疑馬克思主義,懷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通過學習培訓及實地進行的革命傳統教育,讓我對某些困惑豁然開朗,我認為思想指導行動,只有在理想信念問題上想通了,認識到自己工作崗位的價值所在,才能在具體工作中更加有干勁、有激情,才能真正經得住考驗。一個人,要有信念,一個團隊、一個組織、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更需要有一種信念、一種精神把民眾團聚起來,這樣才能形成合力,克服一切困難,走向成功。
二是密切聯系群眾的思想作風要牢記。井岡山斗爭史是軍民同仇敵愾的戰斗歷史,必須搞好群眾基礎,增強無形實力。依靠群眾、無私奉獻,是井岡山精神在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情操上的具體體現。在井岡山艱苦創業的過程中,紅軍始終關心群眾,相信和依靠群眾,同群眾打成一片,正因為我黨與人民群眾血肉般的聯系,才贏得了群眾的擁護和支持,使得敵人一進入根據地,就陷入了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不止井岡山,我們黨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與密切聯系群眾分不開的。黨的歷史,就是一部堅持群眾路線的歷史。尤其是現在,密切聯系群眾是黨的執政地位得以鞏固的根本保證,是社會穩定發展的根本需要。得民心者興,失民心者亡。
但是,隨著我國經濟社會深度轉型,社會階層逐漸分化,利益主體日益多元,因分配不公、利益調整失當,引起了許多群體性沖突,有些甚至已經威脅到基層政權的穩定。縱觀全國范圍內的群體性事件,群眾訴求渠道不暢,群體利益協商調整機制缺失,黨群干群關系緊張,成為引發沖突的主要誘因。
面對基層群眾工作面臨的挑戰,我們黨要主動適應這些新特點、新要求,不斷創造和探索新時期密切聯系群眾的新路子。今年在全國開展的基層組織建設年活動,就不失為一種機關幹部深入基層聯系服務群眾的重要措施和途徑之一。井岡山的革命傳統教育,讓我更加明白了群眾工作的重大意義,也給我指明了工作方向。作為一名黨務幹部,在實際工作中,要率先垂範,身先士卒,積極協助辦黨組,嚴格按照上級的統一部署和安排,認真組織好機關幹部深入基層密切聯系群眾服務群眾活動,力求扎實推進,取得實效,不斷改善黨群、干群關系,做一名稱職的黨務幹部。
❹ 學習中國革命史的體會
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系統地敘述了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時期重大的歷史事件,總結了中國人民反抗外國侵略者和本國賣國賊的英勇斗爭,著力地頌揚了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精神。 《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的基本結構就是以太平天國、義和團、辛亥革命這三次中國近代史上革命高潮為中心來展開歷史畫卷的。作者不同意把「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這條線索作為這個時期的歷史的進步潮流,而堅持以太平天國、義和團、辛亥革命為主體來論述中國近代史。作者認為,在太平天國、義和團和辛亥革命時期,全國各地都有大規模的農民反抗斗爭,正是這些以農民為主體的中國人民的反抗斗爭,才把中國的民族民主革命推向了高潮,給予內外敵人以沉重的打擊。作者認為,就連戊戌變法這場由社會上層演出的歷史劇當中,「歷史的真正主角其實既不是以康有為為首的維新派,也不是慈禧太後或光緒皇帝,而是成億的被剝削、被壓迫的,為求生存而斗爭的貧苦勞動人民,其中主要是農民大眾。」 《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始終環繞著愛國主義的思想來分析具體的歷史事件。 作者評論太平天國的宗教色彩時指出,拜上帝會的創立「並不是基督教俘虜了洪秀全,影響了中國的革命農民,而是洪秀全按照中國農民革命的需要利用了基督教的某些形式……使在封建重壓下的中國農民革命取得了一個新穎的形式。」盡管宗教迷信是他們的一個很大的弱點,但這在當時對激發群眾和組織群眾是起了作用的。本書列舉史實說明,太平天國的英雄們並未因為外國侵略者與自己共同信仰一個上帝,就放棄了愛國主義的立場或麻痹了鬥志,他們與清朝政府的對外卑躬屈膝形成鮮明對照。他們堅決拒絕承認不平等條約,堅持嚴禁鴉片,最後,「現實的斗爭迫使革命的農民不能不撥開宗教的迷霧而同聯合起來的一切內外敵人進行艱苦的斗爭」,表現了農民革命家的本色和中國人民的愛國主義精神。 對義和團運動,作者並未因其沾染上了封建主義落後性和排外主義的毒素而大張撻伐,而是緊密結合當時的內外形勢,滿懷激情地描述了義和團抗擊侵略者的壯烈斗爭,充分肯定了義和團運動阻止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歷史作用,是中國人民日益高漲的反帝反封建斗爭的先驅。義和團運動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廣大農民不但是同封建勢力斗爭的強大力量,而且是同帝國主義斗爭的強大力量。 本書對於民族資產階級救國救民的探索,作了中肯的評價。作者認為,戊戌維新基本上是一場愛國主義的運動,盡管維新派敵視農民革命,只主張改良,但當時面臨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危機,維新派打出了救亡的旗幟。他們對國勢危急的大聲疾呼,對改革主張的有力的宣傳,「喚起了群眾的愛國熱情,因而使他們所發動的政治改良運動成為一個群眾性的愛國主義運動。」本書還給予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以應有的歷史地位,高度贊揚了孫中山及其同志們英勇無畏的獻身精神和他們提出的比較完備的民主主義革命綱領,又專門敘述了資產階級的愛國運動,並指出在當時條件下,「體現了中國人民要求民族獨立和民主權利的共同願望以及中國社會在其發展道路上的迫切要求。」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統治,正是打擊了站在它背後的帝國主義。雖然辛亥革命失敗了,但「預示著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爭將要進入新的階段,在更高的水平上繼續展開」。 作者在滿腔熱情地歌頌中國人民愛國斗爭的同時,又鞭笞了陷中華民族於水火中的丑類。當我們讀到鴉片戰爭的慘痛結局、太平天國的壯烈失敗、八國聯軍的滔天罪行和外國人「代表中國」出使外國的滑稽劇等史實時,激起了對侵略者和賣國賊的強烈的義憤。作者著墨不多,筆鋒上凝聚著的鮮明的愛憎,給讀者以強烈的感染和深刻的教益。 三次革命高潮悲壯地失敗了,中國仍然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淵中掙扎。歷史向我們提出了這樣嚴肅的問題:中國的出路何在?怎樣才能救中國?《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用大量的史實雄辯地說明:農民革命不能建立一種代替舊秩序的新制度;中國資產階級革命也不能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統治。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的歷史所作出的結論是:只有無產階級領導,革命才能勝利;只有建立社會主義制度,才能救中國!這使我們進一步認識到,一個真正的愛國者,應當是社會主義制度和黨的領導的擁護者。
**************************************************
「拜訪」完仰慕已久的《舊制度與大革命.,感慨不已唏噓良久,真不愧是世界級的世界
名著呵。托克維爾猶如一位飽經世故飽讀史書的老人講故事拉家常般娓娓道來如數家珍,
既生動有趣又別開生面。
更奇特的是,我似乎是在讀一本關於中國近現代史的著作,感覺非常親切。不僅一般道
理相同,就是許多「故事情節」也極其類似。有些章節只需把其中的「法國」換成「中國
」即可了。
究竟是否如此,請允許我從大處和細節兩個方面來論證。.
1. 新與舊
該書的核心觀點是法國大革命並不是空穴來風橫空出世,而是在舊制度母體中孕育成
熟的。許多所謂的革命成果不過是移花接木舊瓶裝新酒罷了。
我們近代中國百年風雲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就拿我們最引以為豪的社會主義制度的勝
利而言,它不單單是共產黨獨自努力的結果,而是歷史的必然選擇。自從中國大門被西方
的「堅船利炮」轟開後,為圖自強須學西方已成大勢。先學西方的技術,再學其體制、文
化,各個告敗之後最終不得不抓最後一根稻草了——意識形態。而當時各種思潮塵煙並起
,立憲主義、法西斯主義、自由主義等等主張都沒有經得起實踐的檢驗。歷史證明了,只
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
再拿我們最引以為恥的文革來「說事」。它究竟是歷史的逆流畸形,還是革命的繼續
?我們應從其爆發的原因說起。無論其客觀原因(國內左傾,國外「修正」)還是毛澤東
的主觀原因(打倒官僚主義、建設更加高尚的社會主義)都是大勢所定,都是革命進程的
因素「作怪」。毛澤東不過是煽風點火(也決非一時頭腦發熱),四人幫等不過是添油加醋
而已。
可見,歷史洪流總是逐波推進一浪接一浪,我們切不可割裂了片面來看。
2. 農民被拋棄
托克維爾嘆道:「盡管文明取得各方面進步,何以18世紀法國農民的處境有時竟比13
世紀還糟?」接著他分析其原因是農民被各階級遺棄了,命運更加悲慘且無法自己改善。只
能通過改變國家的命運來改善自己的命運。
中國農民亦是如此,近代以來,官員致仕不再還鄉,農民中有文化有錢財有志向的都
紛紛湧向城市。農村裡只剩下一些貨真價實的土豪劣紳。除了幾個戴眼鏡的鄉村建設者和
國家征稅徵兵時會想到他們外,大多數農民也被拋棄了。政治似乎與他們無關,這尤其在
辛亥革命中表現得最明顯,魯迅作品中有著鮮活的紀錄。而且因為戰爭頻頻,災禍連連,
農民的處境自然也大不如從前了。所以他們才會成為中國革命最後的主力軍。
3. 文人的作用
托克維爾又稱:在18世紀中,文人成為法國首要的政治家,指導思想啟蒙了大革命。
中國近代文人的位置雖然沒有這么顯赫,但其作用也不容小視,尤其是在建國以前。從林
魏到康梁、嚴章,再到陳李等五四導師乃至以後的各色文人,是他們引進了新思想,開啟
了新風氣,啟蒙了心智,喚醒了人民,可以說,沒有他們打開窗戶放聲吶喊,就不會有雄
獅的覺醒怒吼。
4.宗教特徵
中國革命雖然不能完全像法國大革命那樣完全稱之為以宗教革命形式展開的政治革命.
但它也像"宗教革命一樣通過預言佈道深入人心,"也像宗教革命一樣"在社會與政府問題
上追溯到普遍性,也可以說更自然的東西."
更相似的是非宗教傾向也在當時中國人身上成為普遍占上風的激情,並且同樣作家們
首先拿儒教開刀.因為"教會制度乃是國家制度的基礎和楷模,是他們進攻的龐大建築中最
為暴露、最缺乏防禦的部分."
"當宗教離棄靈魂時,它並不像經常發生的那樣,讓靈魂空虛軟弱.靈魂一時充滿了感情
和思想.'"這些情感和熱情已變成一種新宗教,它產生了宗教所產生的巨大效果,使人們
擺脫了個人利己主義,崇尚英雄主義和忠誠。」從一開始就揭示在如此眾多的人身上具有
無與倫比的忠誠的的愛國主義、無私胸懷、真正的偉大。」這是非宗教傾向有利的一方面
。但另一方面,非宗教傾向也會造成巨大的公害:「因為與其說宗教傾向使人墮落或風尚
破壞,不如說使人精神失常,以致那時的人們採取如此極端行為。」「在宗教法規被廢除
的同時,民事法律也被推翻,人類精神完全失去了常態,不知還有什麼東西可以攀附,還
有什麼地方可以棲息。革命家們彷彿屬於一個陌生的人種,他們的勇敢簡直發展到瘋狂。
任何新鮮事物他們都習以為常,任何謹小慎微他們都不屑一顧,在執行某項計劃時他們從
不猶豫拖延。」中國的革命者似乎也是這個種族的一部分呵。
5.自由與平等
本書還有一個重大觀點,就是法國人民為了平等,寧願舍棄自由。「嚴格意義上的公共
自由的思想與愛好是最後一個出現,也是第一個消失。」「在他們的著作中已經能看出我
們如此熟悉的那種革命民主氣質:他們熱愛平等,哪怕是奴役中的平等。在他們眼中,私
人權利根本不存在,只存在公益。」「將政治自由引入與之格格不入或截然對立的制度和
思想,這個意圖60年來產生了多少次自由政府的徒然嘗試,直到最後對這些徒勞無功的努
力感到心灰意冷,終於拋開他們的第二個目的,回到第一個目的。於是他們歸結到這樣的
思想:不管怎麼說,在一個主子下面平等地生活畢竟還能嘗到一個甜頭。」托克維爾說得
好:「人們似乎熱愛自由,其實只是痛恨主子。」中國革命也實實在在地證明了「中央集
權與社會主義的確是同一土壤的產物。」
通過以上分析,似乎應該能證明我前面所言非虛了吧。當然正如托克維爾所說:「但是
人們不深入到我們民族的性格中去,這種透視還不足以解決問題。」「必須承認,所以這
些原因加在一起,也不足以解釋法國以外類似的革命。」套用此話,「必須承認,所有這
些相似加在一起,也不足以解釋中國的革命。」與法國大革命一樣偉大、激烈的中國革命
自然也有自身的原因和特徵,不能完全搬用該書來解釋比擬,但如果我們想深刻地描述透
析中國這場革命,《舊制度與大革命》一書應該是少不了的楷模和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