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育大全 > 紅韶願舞蹈教學

紅韶願舞蹈教學

發布時間:2021-01-02 22:49:56

⑴ 樂舞的傳說

傳說中堯、舜、禹的時代,已處於氏族公社末期,生產力的發展,使農業、畜牧業有了剩餘產品,氏族公社的首領已成為有特權的貴族。一般認為堯建都於山西臨汾一帶,在這一帶進行歌舞活動。《呂氏春秋·古樂篇》記載了堯命質用麋鹿皮蒙在瓦缶的口上,用來敲擊,這就是最早的「鼓舞」。
相傳舜時有苗不服,禹率兵征伐不勝,後來聽了益的建議,沒有用武力,而「誕敷文德,舞干羽於兩階」(《尚書·大禹謨》),舞蹈了70天,有苗乃服。執干(盾)執羽而舞,應是「文舞」和「武舞」的濫觴。
《韶》又名《簫韶》,傳說是歌頌舜的樂舞,實際上,原始的《韶》舞,原本是一種狩獵後歡慶勝利的群眾性集體歌舞。當原始人狩獵歸來,向祖先獻上獵獲物,並狂歌勁舞之時,有人披上獸皮,有人戴著鳥羽,模仿鳥獸動作,在排簫聲中,鳳凰自天而降,舞蹈達到了高潮。主要伴奏樂器,是用竹管編排而成的樂器「排簫」,舞有九段九種變化,所以有「簫韶九成,鳳凰來儀」的說法。
歌頌禹治水有功的《夏龠》,創作過程是這樣的:禹時「勤勞天下,日夜不懈,——疏三江五湖注之東海,以利黔首(百姓)」;於是命皋陶作《夏龠》九成,以昭其功,「龠」即「排簫」,後來的「文舞」「左手執龠」「右手秉翟」,都是在這種舞蹈的基礎上發展的,我們似應把《鼓舞》、《干羽舞》、《排簫舞》看作堯、舜、禹三位氏族首領的代表性舞蹈。
學術界歷來對有無夏文化有所爭論,據郭沫若意見:1.殷商之前中國當得有先住民族。2.此先住民族當得為夏民族。3.禹當得是夏民族傳說中的神人。4.此夏民族與古匈奴當有密切關系(《郭沫若全集歷史篇·夏禹的問題》)。
出土的樂舞文物資料,可以證明為夏代的,並以此可以想見夏代的樂舞情況。如1980年在山西臨汾地區襄汾縣陶寺出土的文物屬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龍山文化,約在公元前4300餘年,相當夏代。出土的樂器和舞蹈道具共三件:土鼓、鼉鼓、特磐,同時出土的還有龍盤一件。傳說夏人始創社祀祭壇,有禮器祭器,可以想見夏代樂舞文化。

⑵ 韶舞是為了歌頌誰

《韶》又名《簫韶》,傳說是歌頌舜的樂舞,實際上,原始的《韶》舞,內原本是一種狩獵後歡容慶勝利的群眾性集體歌舞。當原始人狩獵歸來,向祖先獻上獵獲物,並狂歌勁舞之時,有人披上獸皮,有人戴著鳥羽,模仿鳥獸動作,在排簫聲中,鳳凰自天而降,舞蹈達到了高潮。主要伴奏樂器,是用竹管編排而成的樂器「排簫」,舞有九段九種變化,所以有「簫韶九成,鳳凰來儀」的說法。

⑶ 紅昭願舞蹈的觀後感怎麼寫

觀後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或連續劇後,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內所謂「感」,可容以是從作品中領悟出來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內容啟發而引起的思考與聯想,可以是因觀看而激發的決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觀看而引起的對社會上某些丑惡現象的抨擊。觀後感的表達方式靈活多樣,基本屬於議論范疇,但寫法不同於一般議論文,因為它必須是在觀看後的基礎上發感想。簡單來說就是觀賞過後的感觸。

⑷ 求鞠婧禕紅昭願舞蹈教學分解動作

告訴你一個方法,你可以網上下載小鞠的紅昭願舞蹈視頻,放慢速度的去學,也很容易學會的,會者不難,難者不會,希望我的這個解答,可以幫到你。

閱讀全文

與紅韶願舞蹈教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