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育大全 > 始終扭住教學質量不放鬆

始終扭住教學質量不放鬆

發布時間:2021-01-02 22:43:20

① 怎樣在教育教學質量管理上下工夫

一、校長是關鍵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說過,校長是一個學校的靈魂,要評論一所學校,首先要評論它的校長。常言道,有什麼樣的校長就有什麼樣的學校,一個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校。這些都充分說明了校長在學校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關鍵性。校長是學校的法人代表,對外代表著學校,對內行使著「至高無上」的行政管理權力,其思想和行動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老師們的工作狀態。首先,校長要高度重視學校的質量。因為學校的生命靠質量,學校的形象靠質量,老師們自我價值的實現同樣靠質量。質量是學校的標志性工程,學校沒有質量就相當於企業沒有品牌,是沒有市場競爭力的。校長要把抓質量就像企業抓品牌,抓拳頭產品那樣,不管東西南北風,扭住質量不放鬆。如果校長不擺正位置,不擺正心態,忽視教育教學這個中心工作,老師們就會喪失目標,失去前進的動力,工作起來就會感到迷茫,學校的工作重心就會偏離正確的軌道。試想,如果我們這個社會的發展不抓經濟建設這個中心,會是什麼結果?學校不抓教育教學質量又會怎樣呢?這樣的學校和校長還有希望嗎?其次,校長要身體力行抓質量。抓質量是實實在在的事情,靠投機取巧不行,靠喝酒吹牛皮更不行,靠的是腳踏實地,兢兢業業,持之以恆地抓。校長要在學校弘揚正氣,抓住質量這個主旋律,營造良好的、積極向上的教育教學環境。校長必須旗幟鮮明地抓質量,抓分數,並要拿出非常的措施,非常的辦法,非常的手段,最大限度的調動老師們的工作積極性。要求老師怎麼做,自己必先做到,不當「甩手掌櫃」,不當「遙控校長」。古人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有的校長無所事事,在歌廳泡著,在賭場戰著,在酒店醉著是要不得的。校長不能在抓質量這個大是大非面前「前怕狼,後怕虎」,要勇往直前,否則,坐失良機,提高學校質量就會成為一句空話。
二、教師是依靠
抓質量雖然說校長是關鍵,但僅憑校長個人的力量縱有三頭六臂也是不可能去抓好一個學校的質量的。最終,要依靠老師們。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教師是推動學校發展的根本力量。學校只有依靠教師才能引領學校的發展,實現辦學理念。全體教師齊心協力,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團隊精神,兢兢業業,廢寢忘食,不計得失,甘為人梯,樂於奉獻的的拼搏精神是提高學校質量的法寶。群眾的力量是巨大的。常言道,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就是這個道理。因為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涉及面廣,包括每一個學科,不同的年級、班級,不同的班主任、教師和學生等等。只有全體教師捧土城牆,點滴積累,鍥而不舍的奮斗才有可能實現。我們的教育不能僅僅培養一兩個優等生,而是要培養祖國未來的建設者,應該面向全體學生,讓他們都取得應有的進步,大面積的提高質量。因為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
如果教師們的積極性都調動起來了,潛意識都在為提高班上質量思考,為提高學科質量思索,科任老師也把學生的培養與教育當著自己份內的事,想辦法,出主意,而不再錯誤的認為教育學生那是校長,政教處,班主任的事,自己只管教我的書就行了。這樣,學校質量何愁不能提高呢?學生不好管教的問題不就能得到一定的緩解嗎?過去那種教書大家在做,育人少數在做的局面就會得到改變。
三、學生是主體
學校的教育教學對象是學生,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凸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是教育教學的主體,誰也不能代替。教育教學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的雙邊活動過程。提高質量,離開了學生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我們必需抓住學生這個主體,在學生身上下工夫。校長重視,老師們如何如何敬業和投入,如果沒有落實到學生這個主體上又有何用呢?老師們應該想辦法,出主意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隨時掌握學生的心理狀態,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加大對學生的情感投入,建立校長與學生,班主任與學生,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定期與不定期的談心制度,讓學生明確學習目的。特別是對學困生的關愛,鼓勵他們克服學習上的畏難情緒,只要認真努力了就行,只要進步了就是成功。發揮其學習的主體作用,體驗學習的樂趣,享受進步的喜悅,使他們想學,會學和樂學。讓他們積極參與,全面投入,配合學校和老師完成艱巨的學習任務,使每一個學生不同程度的得到全面,健康,和諧地發展,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筆者就不贊同有的學校把學生按成績分為實驗班,平行班實際為快慢班的做法。而是主張根據學校現有的生源和師資等資源合理搭配平行分班教學,面向全體教師,面向全體學生,體現教育的公平性,避免人為的將學生等級化,造成對學生的歧視。為了解決平行班裡優生吃不飽,差生吃不了的實際問題,我們的教育教學立足中等生,關注優等生,輔助學困生。在班上因材施教,不同層次的學生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不讓一個學生掉隊。同時,成立班上學習互助組,給優等生加學習任務,又發揮其優勢與學困生結成幫扶「對子」,當上「小老師」。這樣做有利於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有利於教育教學秩序的穩定,有利於大面積提高教育教學質量。過去那種偏愛優等生,放棄甚至歧視學困生的做法得到避免,每一個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盡情的發揮。那種只抓優等生而放棄差生的質量是畸形的,是違背教育規律,違反教育法的。
四、常規是保證
人們常說,不依規矩不成方圓。這里的規矩就是指工作常規。他包括工作的規范和制度。常規工作是維護學校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提高質量的根本保證。不管怎樣教學改革,萬變不離常規,不抓或者不重視常規的教改教研也只會是海市蜃樓。學校沒有工作常規就無法去規范教師的工作行為、學生的學習行為和習慣,那將會會是一盤散沙。學校建立了工作常規,師生的生活,學習和工作才有規范,才知道該怎麼做,不該怎麼做。凡是教育教學質量高的學校,其常規工作一定是很扎實而又到位的。首先,建立與自己學校相適應的各種工作常規。學校的生活,學習與工作常規要對師生的工作行為進行規范。教育教學常規要明確、規范教師的備、教、改、輔、考等工作的各個環節。對教師如何備課,如何上課,作業的布置,學生的培優輔差,考試檢測都要有明確而嚴格的要求,學生的
「雙基」不能丟,考風考紀要抓嚴。過程決定質量,過程必須抓落實,絕不能含糊。校長,副校長,主任,班主任,教研組長等各個部門,各個崗位也都要有相應的工作常規。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如教務處的工作就應立足日常教育教學工作的過程管理與檢查,要落實到教研組和教師個人並持之以恆。其次,要建立與自己學校相匹配的制度。**同志指出,制度是最靠得住的東西。學校制定了工作常規,其落實要靠制度。有常規就要有相應的制度,靠制度去落實、規范。制度的制定要多徵求老師們的意見,請老師們獻計獻策,並要在全體教職工大會上討論並經多數人通過,才能最終變成老師們的自覺地行動。制度要適用,假、大、空的制度也只會是一種擺設。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抓常規的貫徹,抓制度的落實,一切按制度辦,有錯必究,紀律嚴明,賞罰分明。特別是教育教學獎懲制度的建立和執行更要體現其實用性和激勵性。不能東一榔頭,西一棒槌,隨意性大,到頭來一無所獲。作為一個單位,一個群體,只有嚴格的制度才能營造處一個良好的生活,學習和工作環境。
五、教研是推手
這里所說的教研是指校本教研。它是指為了改進學校的教育教學,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從學校的實際出發,依託學校自身的資源優勢、特色進行的教育教學研究。校本教研是教育的生產力,是教師轉變教學方法,促進專業成長,提高教育教學水平的重要途徑,是深入持久地提高學校質量的強大推手。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你想讓教育工作給教師帶來樂趣,使每天上課不成為一種枯燥而又單調的義務和程序,就要引導每一個教師都走上從事教育科研之路。加強校本教研是當前的熱門話題。我們要充分利用校本教研的方式方法來解決本校在教育教學中存在或在新課程改革實踐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或困惑,調動廣大教師的工作積極性,提高其教育教學水平。比如,一個班的班主任和科任老師如何根據其學歷,個性和愛好等合理搭配都是很有講究的,不能是語文、數學等學科只要有人上課都行。教師的最佳組合可以高效率的工作,以取得最佳效果。首先,制定教研計劃。我們要分學期或學年制定校本教研計劃,收集整理我們工作中急需解決的問題進行提煉,形成校本教研課題。其次,制定教研製度。就是要制定好校本研究制度,要有制度予以保證,在經濟上予以支持。最後,落實教研措施。多形式,多角度來開展教研。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等方式加強教師的教學研究培訓工作。還要經常開展教學大比武,聽課評課,教育教學反思和案例分析等豐富多彩的教育教學研究活動。讓老師們不僅會教書,還要會研究。如果我們不加強校本教研,不去解決影響教育教學工作的疑難雜症,老師面臨的困惑就會越來越多,影響老師的成長,影響其教育教學素質的提升,將會逐步淪為不合格的「教書匠」,為新的教育教學理念所拋棄。如果校本教研成就了我們的老師,那也就成就了學校教育教學的高質量,對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更會形成一種強大的推動力量。

② 怎樣理解「不爭論,扭住不放」的發展思想

鄧小平改革開放策略
不爭論,是為了爭取時間干
鄧小平同志倡導不爭論,特版別是不搞權意識形態的爭論,既緣於對歷史教訓的深刻總結與反思,又是集中全黨智慧和力量聚精會神發展經濟的重要策略思想。他說:「不搞爭論,是我的一個發明。不爭論,是為了爭取時間干。一爭論就復雜了,把時間都爭掉了,什麼也幹不成。」我們曾經有過「大鳴、大放、大字報、大辯論」的痛苦歷史,沒有爭出是非,反而使思想更加混亂。更重要的是,那些無謂的、無休止的爭論,尤其是動輒把思想認識問題說成是不同意識形態斗爭的作法,不僅耗費了時間,喪失了機遇,也拉大了差距,挫傷了人民的積極性。

經濟建設這個中心,要始終扭住不放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過去20年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
化事業取得成功的最根本經驗之一,也是我們今後必須長期堅
持的最重要的原則。
社會主義是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階段,我們所處的社會主義
初級階段至少要經過上百年時間,在這個階段,生產力不發達
的特點將長期存在,並將影響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要把我們
這樣一個人口多,底子薄,資源相對有限的大國建設成一個中
等發達國家,需要長期不間斷的努力。

③ 學校校長如何強化老師抓中考成績

校長抄是一個學校的靈魂,校長一定要為人正直,校長不要把學校里的老師評級啊 獎金啊!這些金錢看的太重,校長要重視老師的素質和涵養還有老師的水平,不要什麼老師都可以做班主任,學生要是學習好,學校可以給一些獎勵什麼的。鼓舞一下學習的氣氛什麼的

④ 怎麼才能進一步加快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

一、校長是關鍵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說過,校長是一個學校的靈魂,要評論一所學校,首先要評論它的校長。常言道,有什麼樣的校長就有什麼樣的學校,一個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校。這些都充分說明了校長在學校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關鍵性。校長是學校的法人代表,對外代表著學校,對內行使著「至高無上」的行政管理權力,其思想和行動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老師們的工作狀態。首先,校長要高度重視學校的質量。因為學校的生命靠質量,學校的形象靠質量,老師們自我價值的實現同樣靠質量。質量是學校的標志性工程,學校沒有質量就相當於企業沒有品牌,是沒有市場競爭力的。校長要把抓質量就像企業抓品牌,抓拳頭產品那樣,不管東西南北風,扭住質量不放鬆。如果校長不擺正位置,不擺正心態,忽視教育教學這個中心工作,老師們就會喪失目標,失去前進的動力,工作起來就會感到迷茫,學校的工作重心就會偏離正確的軌道。試想,如果我們這個社會的發展不抓經濟建設這個中心,會是什麼結果?學校不抓教育教學質量又會怎樣呢?這樣的學校和校長還有希望嗎?其次,校長要身體力行抓質量。抓質量是實實在在的事情,靠投機取巧不行,靠喝酒吹牛皮更不行,靠的是腳踏實地,兢兢業業,持之以恆地抓。校長要在學校弘揚正氣,抓住質量這個主旋律,營造良好的、積極向上的教育教學環境。校長必須旗幟鮮明地抓質量,抓分數,並要拿出非常的措施,非常的辦法,非常的手段,最大限度的調動老師們的工作積極性。要求老師怎麼做,自己必先做到,不當「甩手掌櫃」,不當「遙控校長」。古人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有的校長無所事事,在歌廳泡著,在賭場戰著,在酒店醉著是要不得的。校長不能在抓質量這個大是大非面前「前怕狼,後怕虎」,要勇往直前,否則,坐失良機,提高學校質量就會成為一句空話。
二、教師是依靠
抓質量雖然說校長是關鍵,但僅憑校長個人的力量縱有三頭六臂也是不可能去抓好一個學校的質量的。最終,要依靠老師們。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教師是推動學校發展的根本力量。學校只有依靠教師才能引領學校的發展,實現辦學理念。全體教師齊心協力,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團隊精神,兢兢業業,廢寢忘食,不計得失,甘為人梯,樂於奉獻的的拼搏精神是提高學校質量的法寶。群眾的力量是巨大的。常言道,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就是這個道理。因為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涉及面廣,包括每一個學科,不同的年級、班級,不同的班主任、教師和學生等等。只有全體教師捧土城牆,點滴積累,鍥而不舍的奮斗才有可能實現。我們的教育不能僅僅培養一兩個優等生,而是要培養祖國未來的建設者,應該面向全體學生,讓他們都取得應有的進步,大面積的提高質量。因為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
如果教師們的積極性都調動起來了,潛意識都在為提高班上質量思考,為提高學科質量思索,科任老師也把學生的培養與教育當著自己份內的事,想辦法,出主意,而不再錯誤的認為教育學生那是校長,政教處,班主任的事,自己只管教我的書就行了。這樣,學校質量何愁不能提高呢?學生不好管教的問題不就能得到一定的緩解嗎?過去那種教書大家在做,育人少數在做的局面就會得到改變。
三、學生是主體
學校的教育教學對象是學生,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凸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是教育教學的主體,誰也不能代替。教育教學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的雙邊活動過程。提高質量,離開了學生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我們必需抓住學生這個主體,在學生身上下工夫。校長重視,老師們如何如何敬業和投入,如果沒有落實到學生這個主體上又有何用呢?老師們應該想辦法,出主意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隨時掌握學生的心理狀態,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加大對學生的情感投入,建立校長與學生,班主任與學生,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定期與不定期的談心制度,讓學生明確學習目的。特別是對學困生的關愛,鼓勵他們克服學習上的畏難情緒,只要認真努力了就行,只要進步了就是成功。發揮其學習的主體作用,體驗學習的樂趣,享受進步的喜悅,使他們想學,會學和樂學。讓他們積極參與,全面投入,配合學校和老師完成艱巨的學習任務,使每一個學生不同程度的得到全面,健康,和諧地發展,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筆者就不贊同有的學校把學生按成績分為實驗班,平行班實際為快慢班的做法。而是主張根據學校現有的生源和師資等資源合理搭配平行分班教學,面向全體教師,面向全體學生,體現教育的公平性,避免人為的將學生等級化,造成對學生的歧視。為了解決平行班裡優生吃不飽,差生吃不了的實際問題,我們的教育教學立足中等生,關注優等生,輔助學困生。在班上因材施教,不同層次的學生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不讓一個學生掉隊。同時,成立班上學習互助組,給優等生加學習任務,又發揮其優勢與學困生結成幫扶「對子」,當上「小老師」。這樣做有利於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有利於教育教學秩序的穩定,有利於大面積提高教育教學質量。過去那種偏愛優等生,放棄甚至歧視學困生的做法得到避免,每一個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盡情的發揮。那種只抓優等生而放棄差生的質量是畸形的,是違背教育規律,違反教育法的。
四、常規是保證
人們常說,不依規矩不成方圓。這里的規矩就是指工作常規。他包括工作的規范和制度。常規工作是維護學校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提高質量的根本保證。不管怎樣教學改革,萬變不離常規,不抓或者不重視常規的教改教研也只會是海市蜃樓。學校沒有工作常規就無法去規范教師的工作行為、學生的學習行為和習慣,那將會會是一盤散沙。學校建立了工作常規,師生的生活,學習和工作才有規范,才知道該怎麼做,不該怎麼做。凡是教育教學質量高的學校,其常規工作一定是很扎實而又到位的。首先,建立與自己學校相適應的各種工作常規。學校的生活,學習與工作常規要對師生的工作行為進行規范。教育教學常規要明確、規范教師的備、教、改、輔、考等工作的各個環節。對教師如何備課,如何上課,作業的布置,學生的培優輔差,考試檢測都要有明確而嚴格的要求,學生的
「雙基」不能丟,考風考紀要抓嚴。過程決定質量,過程必須抓落實,絕不能含糊。校長,副校長,主任,班主任,教研組長等各個部門,各個崗位也都要有相應的工作常規。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如教務處的工作就應立足日常教育教學工作的過程管理與檢查,要落實到教研組和教師個人並持之以恆。其次,要建立與自己學校相匹配的制度。鄧小平同志指出,制度是最靠得住的東西。學校制定了工作常規,其落實要靠制度。有常規就要有相應的制度,靠制度去落實、規范。制度的制定要多徵求老師們的意見,請老師們獻計獻策,並要在全體教職工大會上討論並經多數人通過,才能最終變成老師們的自覺地行動。制度要適用,假、大、空的制度也只會是一種擺設。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抓常規的貫徹,抓制度的落實,一切按制度辦,有錯必究,紀律嚴明,賞罰分明。特別是教育教學獎懲制度的建立和執行更要體現其實用性和激勵性。不能東一榔頭,西一棒槌,隨意性大,到頭來一無所獲。作為一個單位,一個群體,只有嚴格的制度才能營造處一個良好的生活,學習和工作環境。
五、教研是推手
這里所說的教研是指校本教研。它是指為了改進學校的教育教學,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從學校的實際出發,依託學校自身的資源優勢、特色進行的教育教學研究。校本教研是教育的生產力,是教師轉變教學方法,促進專業成長,提高教育教學水平的重要途徑,是深入持久地提高學校質量的強大推手。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你想讓教育工作給教師帶來樂趣,使每天上課不成為一種枯燥而又單調的義務和程序,就要引導每一個教師都走上從事教育科研之路。加強校本教研是當前的熱門話題。我們要充分利用校本教研的方式方法來解決本校在教育教學中存在或在新課程改革實踐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或困惑,調動廣大教師的工作積極性,提高其教育教學水平。比如,一個班的班主任和科任老師如何根據其學歷,個性和愛好等合理搭配都是很有講究的,不能是語文、數學等學科只要有人上課都行。教師的最佳組合可以高效率的工作,以取得最佳效果。首先,制定教研計劃。我們要分學期或學年制定校本教研計劃,收集整理我們工作中急需解決的問題進行提煉,形成校本教研課題。其次,制定教研製度。就是要制定好校本研究制度,要有制度予以保證,在經濟上予以支持。最後,落實教研措施。多形式,多角度來開展教研。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等方式加強教師的教學研究培訓工作。還要經常開展教學大比武,聽課評課,教育教學反思和案例分析等豐富多彩的教育教學研究活動。讓老師們不僅會教書,還要會研究。如果我們不加強校本教研,不去解決影響教育教學工作的疑難雜症,老師面臨的困惑就會越來越多,影響老師的成長,影響其教育教學素質的提升,將會逐步淪為不合格的「教書匠」,為新的教育教學理念所拋棄。如果校本教研成就了我們的老師,那也就成就了學校教育教學的高質量,對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更會形成一種強大的推動力量。

⑤ 天津初中雙菱中學好還是益中好為什麼

雙菱中學比較好。復

天津市雙菱中學制創辦於1995年,是依託於二十中學的一所民辦公助完全中學。2007年天津市教委批准為純民辦校。雙菱中學創辦至今,初中畢業班中考成績年年全市第一。學校素以「教風嚴,學風濃,校風正,質量高」而享譽津門,被譽為和平教育的「一面旗幟」。

近年來,學校的軟硬體條件又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從而為雙菱中學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019年10月,入選2019年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校名單。

(5)始終扭住教學質量不放鬆擴展閱讀:

雙菱中學教學質量

「教育質量是雙菱中學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生命線」。學校始終扭住狠抓質量不放鬆,年年登上新台階,贏得家長的信賴、學生的好評、社會的認可。中考成績參考率、合格率、優秀率年年全市第一。高考進線率全區第一,2006年雙菱中學初三年級榮獲天津市勞模集體榮譽稱號。

雙菱中學師資力量

該校現有教職工88人,其中專任教師83人。專任教師中100%具備本科以上學歷。

⑥ 演講稿!~!

你選吧:
愛國演講稿-《祝福您!親愛的祖國!!》

金秋十月,國旗招展,舉國同慶。今天全國各族人民滿懷喜悅,迎來了中華人民共和國54歲生日;大江南北的中華兒女都在盡情高歌,為古老而年輕的祖國深深祝福!

今年國慶,萬象更新,非同尋常。回首春夏之交,正當全國人民意氣風發地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而奮斗的時刻,我國遭遇了一場突如其來的非典疫病災害。面對這場嚴峻考驗,全國人民團結一心,和衷共濟,共克時艱,大力弘揚偉大民族精神,堅持一手抓防治非典這件大事不放鬆,一手抓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不動搖,奪取了防治非典工作的階段性重大勝利,保持了經濟較快增長的良好勢頭。經歷風雨,又見彩虹。抗擊非典的斗爭,極大提高了我國人民戰勝困難的勇氣和能力,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

偉大祖國,經濟發展,政治穩定,社會進步,民族團結,展現新氣象,昭示好前景。本世紀頭20年,對我國來說,是一個必須緊緊抓住並且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是全國人民新世紀新階段的奮斗目標。實現這個宏偉目標,符合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心願和根本利益。落後就要挨打,財大才能氣粗。集中力量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使我國形成發達的生產力,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興旺發達的物質基礎,是我們在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掌握主動的物質基礎,也是國家繁榮富強、人民安居樂業和社會長治久安的物質基礎。無論在什麼情況下,我們都要集中精力,心無旁騖,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緊緊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不動搖,不斷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奮力開創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新局面。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為了人民、代表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新世紀新階段全黨全國人民繼往開來、與時俱進,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根本指針。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學習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最好實踐,也是對學習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成效的最好檢驗。「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質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學習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必須以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能不能落實立黨為公、執政為民這個本質,是衡量有沒有真正學懂、是不是真心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最重要的標志。我們決不能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庸俗化、隨意化、標簽化、招牌化,一定要始終牢牢把握立黨為公、執政為民這個本質,真正為民謀利,為民造福。

近一年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持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千方百計擴大再就業,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出台許多便民利民的措施,做了大量親民愛民的工作。人民為有這樣的黨風政風而歡欣,祖國為有這樣的黨風政風而自豪。新中國成立54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生產力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綜合國力明顯增強,人民生活不斷改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巨大成就。但是,越是在形勢好的情況下,我們越要清醒地看到,我國仍處在並將長期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仍然是社會的主要矛盾。我們一定要有緊迫感和使命感,大力轉變作風,狠抓求真務實。

中國的進步和發展奔騰向前,浩浩盪盪,勢不可擋。我們偉大的祖國已經走過了五千年的歷程。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中國人民以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卓越創造,為人類文明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我們堅信,勤勞勇敢智慧的中國人民,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這一前無古人的偉大實踐中,一定能夠萬眾一心,奮發圖強,勇往直前地朝著宏偉目標闊步邁進,光榮完成時代賦予的崇高使命,把我國早日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祖國在我心中

沿著黃河與長江的源頭,漂流而下,從《詩經》中「坎坎代擅」的江邊,到《史記》「金戈鐵馬」的楚河漢界;從酈道元的《水經注》,到蘇東坡的《大江東去》,我看青藏高原脈動的祖國;看黃土高坡起伏的祖國;看煙花蒼茫,千帆競發,百舸爭流的祖國;看群峰騰躍,平原賓士,長河揚鞭的祖國。

在爬滿甲骨文的鍾鼎之上,讀祖國童年的靈性;在布滿烽火的長城之上,讀祖國青春的豪放;在綴滿詩歌與科學的大地之上,讀祖國壯年的成熟……
我想說又不願說,我也曾看到祖國的孱弱,在圓明園燒焦的廢墟之上,我看祖國是一灘血;在鄧世昌勇猛的「致遠艦」上,我看祖國是一團火。但我的祖國沒有沉沒,在亞細亞的東部,用寬厚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將炎黃子孫攬於懷中,用茅草和土磚修復殘缺的歲月,用野菜和稀粥喂養飢餓的生活。中山先生,在黑夜裡開始規劃治國方略,毛澤東,在貧瘠的土地上,支撐民族的血肉與骨骼;鄧小平,把飽經滄桑的瞳仁放大,指引多災多難的祖國,從世紀的風雨中神奇地走過!

沿著黃河與長江的源頭,漂流而下,過壺口,闖關東,走三峽,奔大海。在河西走廊,華北平原,我看祖國的富饒與遼闊,看祖國千里馬般日夜兼程的超越;在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看祖國崇高與巍峨,看祖國繁榮的霓虹燈日夜閃爍,燦若銀河……
給我膚色的祖國,給我智慧與膽略的祖國。盡管在鄉村,還有輟學孩子渴望的目光;盡管在城鎮,還有下崗女工無奈地訴說,但我知道,更有改革的浪潮迭起,沖破舊的觀念,舊體制的束縛,迎來新世紀磅礴的日出!
這是一個除舊立新的祖國。這是一個沸騰上升的祖國;這是一個如日中天的祖國。我的話語多得成一部歷史,我的話語多得可組成一片星河,但是說得最多最動情的一句,便是——騰飛吧祖國、祖國吉祥,吉祥祖國。

愛國演講-我的祖國

中華民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創造了璀璨的文化。在漢唐等時期,我們祖國曾經是世界上最文明、最強大的國家。但是,由於近代國家政治腐敗,閉關自守,導致了國家國力衰微。1949年,毛澤東帶領中國人民獲得了民族的解放,鄧小平為中華民族的振興繪制了宏偉的藍圖,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經過改革開放的二十多年建設,我國經濟高速發展,國家實力日益增強,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祖國變得更美好!

香港、澳門本是我國神聖不可侵犯的領土,但是由於清政府的軟弱無能,他們離開了祖國媽媽;在1997、1999年,他們相繼回到祖國母親的懷抱;嫦娥奔月是我們先輩們幾千年前的偉大夢想,這個夢想在「神州5號」載人飛船載著楊利偉進入太空以後,已經在逐步實現。同時,我們成功的戰勝了1998年的特大洪水;成功的加入WTO;成功申奧;成功的抗擊了「非典」和「禽流感」等。這一系列成功,證明了今天我國的強大實力。中華民族像一個巨人,屹立世界在東方。

從清末的被蹂躪到現在的發展蒸蒸日上,是無數的中華兒女拋頭顱、灑熱血、前仆後繼、不懈努力換來的,來之不易啊。他們開創了祖國的今天,我們要造就祖國的明天。為了實現我們的光榮使命,我們必須努力學習,用最先進的科學技術和人類的燦爛文化武裝自己,學好建設祖國的本領;明天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為祖國建設貢獻聰明才智,讓祖國明天更美好。

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我堅信,在我們的不懈努力下,祖國的明天,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經濟更繁榮、人民更幸福、國力更強盛,祖國的明天更美好。

歌頌祖國演講稿-騰飛吧,祖 國

敲響那一排銅質的編鍾,渾厚而清亮的左音右韻由遠及近,穿越五千年悠悠歲月和五十三年繽紛花季,在河之洲,水之湄,山之陽,海之濱,泛起層層漣漪,響起陣陣回聲,在億萬炎黃子孫的心中凝結一個主題:祖國母親!
我們以《詩經》關睢的歌喉;以屈原《橘頌》的音韻;以古風與樂府、律詩與散曲;以京劇與秦腔、梆子與鼓詞唱您歷史恢宏歲月的輝煌,唱響您壯麗的山河亮麗的風景。
我們以岳飛的一闋《滿江紅》,以文天祥的一腔《正氣歌》,以魯迅的一聲《吶喊》,以朱自清的一道《背影》唱響您不屈的脊樑與骨氣,唱響您不屈的尊嚴與神聖。
我們以瞿秋白手中的那束野花;以方誌敏身上的那份清貧;以楊靖宇腹中的那些草根;以劉志丹胸前的那塊補丁;以焦裕祿窗前的那盞油燈;以孔繁森雪原上留下的那串腳印,唱響您的堅韌與頑強,唱響您的靈魂與精神。
親愛的祖國,讓我們以採薇採茶採桑的手,編織彩燈雲錦;讓我們以喊江喊海的喉嚨,在金黃季節里黃金般的早晨,唱響國歌和飄揚的五星紅旗,唱響千百年來朝朝暮暮澎湃的激情。
黃河猛、長江壯、泰山雄、昆侖莽,萬里山河浩浩盪盪從天安門前走過,走過一隊隊雷鋒,走過一隊隊徐洪剛,走過一隊隊李向群,走過一隊隊方紅霄——走出中國人民最風流最風光最風情的步伐;走出中華民族最壯觀最壯美的方陣!仰望藍天,「神州飛船」,太空穿梭;俯瞰大地、三峽工程,曠世神奇。
親愛的祖國,五千年的蘊涵和積淀,五十三年的揚棄和繼承,一個東方巨人到了可以說「不!」可以發言的時候。您聚集當今世界上最多最廣最大的人氣和景氣,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和平與發展是您熱切表達的心聲!您不卑不亢不躁不驚,以坦盪豁達和深邃、閑靜,闊步在新世紀的黎明!在「十六大」的東風勁吹中,新一代的中國領導人正繼往開來帶領著中華民族走向新的輝煌。

《祖國在我心中》演講稿
親愛的同學們:
自從黨帶領著人民打敗了外國侵略者之後,我們的祖國正在飛速發展之中,然而有些外國人還是瞧不起我們,於是,許多愛國志士便都投入了祖國的建設事業中。
鄧稼先這個名字大家一定都很熟悉吧!它就是原子彈和氫彈的研究者。1958年8月,在外國留學的鄧稼先謝絕了導師的挽留,懷著一顆滾燙的赤子之心踏上了歸途,回到了新中國。但是,外國已研究出了非常先進的核武器,而在這方面,中國仍舊就是一個空白。1958年黨中央決定研製中國自己的核武器——原子彈。這時,鄧稼先站了出來,他毅然接受了研究原子彈的任務,當時,研究核彈的工作是非常危險的,但鄧稼先決定要為國捐軀。1964年10月16日,隨著一聲巨大的轟鳴,一朵無比壯美的蘑菇雲升上了天空,中國的第一顆原子彈在羅布泊的山空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在羅布泊的上空,中國的第一顆氫彈又成功地爆炸了。全世界震驚了!喜訊迅速傳遍了長城內外,大江南北,這不朽的功績使中國人揚眉吐氣。
看著冉冉上升的國旗,你是否感到從未有過的激動呢?這是我們國家的象徵,有多少人為這國旗做出了貢獻,在觀看升旗儀式的同時,你是否尊重那些在國旗里活著的烈士?那些為國旗做出貢獻的人呢?我敢說有些人不是的。當我們對國旗行注目禮時,有的人在做小動作;當庄嚴的國歌奏響時,我們嘴裡發出的聲音卻像蚊子似的無病呻吟。這一切難道是愛國的表現嗎?別忘了,親愛的同學們,那紅旗里的眼睛在看著你呢!誰在做小動作?誰在低著頭?高高飄揚的紅旗全都知道得一清二楚。別人為升旗儀式是一件小事,它的意義大於一切!
我鄭重地發出倡議:請你們尊重國旗,尊重那些在國旗里活著的愛國志士吧!

⑦ 什麼是部隊的「六個從嚴」「三個不發生」要求

「六個從嚴」:全面從嚴、長期從嚴、依法從嚴、突出重點從嚴、抓住本質從嚴、合力從嚴;

「三個不發生」:不發生重大責任事故、不發生重大案件、不發生有重大政治影響的問題。

⑧ 天津雙菱中學高中部(在線等!!)

目前的雙菱與往年不同 雖然是校中校 但是去年要分很高 大概490以上 本校生488.5以上,今年也應該不低。 而且 到了高二分完文理班 二十和雙菱就和了 其實就是一個章的問題 今年的雙菱很好阿 是個很不錯的選擇 我初中在20上的 可惜今年中考沒考好 所以連雙靈都沒上了 收費是一年8000 新蓋的校舍 很不錯 管的也很炎 而且把我們學校最強的勵臨泉老師掉到了新高一 這個老師教得很好 是勞模 真的很不錯 這是20中學今年的新政策 與以往不同.

天津市雙菱中學創辦於1995年,是依託於二十中學的一所民辦公助完全中學。2007年天津市教委批准為純民辦校。雙菱中學創辦至今,初中畢業班中考成績年年全市第一。學校素以「教風嚴,學風濃,校風正,質量高」而享譽津門,被譽為和平教育的「一面旗幟」。學校始終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全面貫徹黨和國家教育方針,科學實施素質教育。本著「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一切」的辦學宗旨,不讓一個學生掉隊,使每一個學生都能走上成功之路。校址坐落於和平區泰安道13號。昔日《雷雨》中的周公館如今已成為雙菱中學師生學習實踐的綜合實驗樓。校內有容納300餘人的報告廳、信息技術教室、美術教室、音樂、舞蹈教室等設施均為滿足新課程需要。教師資料室和學生閱覽室有電子閱覽設備,具有網上獲取各類信息的能力。近年來,學校的軟硬體條件又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從而為雙菱中學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特色 學校全面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指導學生學會學習,夯實基礎,發展智力,培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學有所長、全面發展。堅持「成功教育」。近十幾年來,雙菱中學經歷了謀求發展、加快發展、和諧發展的三個階段。學校班子以學校的發展為己任,與全體教職員工艱苦奮斗、精誠團結、迎難而上、拼搏奉獻、勇創一流、打創品牌,形成政通人和百業興的新局面;在激烈競爭的形勢下,學校搶抓機遇,理直氣壯抓質量,堅定不移謀發展,換來學校的良好社會聲譽,成為和平教育的一面旗幟;在學校發展的關鍵時期,堅持「以人為本」的辦學理念,堅持實施素質教育,科學謀劃,與時俱進,努力攀登新台階,迎來了學校和諧發展的新階段。
「教育質量是雙菱中學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生命線」。學校始終扭住狠抓質量不放鬆,年年登上新台階,贏得家長的信賴、學生的好評、社會的認可。中考成績參考率、合格率、優秀率年年全市第一。高考進線率全區第一,2006年雙菱中學初三年級榮獲天津市勞模集體榮譽
稱號。

負責人 趙淑珍
公交線路 643,642,503,847,867,842,673,830,678路
師資情況 我校現有教職工88人,其中專任教師83人。專任教師中100%具備本科以上學歷。

⑨ 急急!~~~

我們在粉碎「四人幫」以後,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制定了正確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組織路線和一系列的方針、政策。思想路線是什麼?就是堅持馬克思主義,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也就是堅持毛澤東同志說的實事求是,堅持毛澤東同志的基本思想。堅持馬克思主義對中國十分重要,堅持社會主義對中國也十分重要。中國自鴉片戰爭以來的一個多世紀內,處於被侵略、受屈辱的狀態,是中國人民接受了馬克思主義,並且堅持走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道路,才使中國的革命取得了勝利。

人們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如果中國不搞社會主義,而走資本主義道路,中國人民是不是也能站起來,中國是不是也能翻身?讓我們看看歷史吧。國民黨搞了二十幾年,中國還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證明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是不能成功的。中國共產黨人堅持馬克思主義,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結合起來的毛澤東思想,走自己的道路,也就是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把中國革命搞成功了。如果我們不是馬克思主義者,沒有對馬克思主義的充分信仰,或者不是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自己的實際相結合,走自己的道路,中國革命就搞不成功,中國現在還會是四分五裂,沒有獨立,也沒有統一。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是中國革命勝利的一種精神動力。建國以後,我們從舊中國接受下來的是一個爛攤子,工業幾乎等於零,糧食也不夠吃,通貨惡性膨脹,經濟十分混亂。我們解決吃飯問題,就業問題,穩定物價和財經統一問題,國民經濟很快得到恢復,在這個基礎上進行了大規模經濟建設。靠的是什麼?靠的是馬克思主義,是社會主義。人們說,你們搞什麼社會主義!我們說,中國搞資本主義不行,必須搞社會主義。如果不搞社會主義,而走資本主義道路,中國的混亂狀態就不能結束,貧困落後的狀態就不能改變。所以,我們多次重申,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但是,馬克思主義必須是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必須是切合中國實際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什麼叫社會主義,什麼叫馬克思主義?我們過去對這個問題的認識不是完全清醒的。馬克思主義最注重發展生產力。我們講社會主義是共產主義的初級階段,共產主義的高級階段要實行各盡所能、按需分配,這就要求社會生產力高度發展,社會物質財富極大豐富。所以社會主義階段的最根本任務就是發展生產力,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歸根到底要體現在它的生產力比資本主義發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並且在發展生產力的基礎上不斷改善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如果說我們建國以後有缺點,那就是對發展生產力有某種忽略。社會主義要消滅貧窮。貧窮不是社會主義,更不是共產主義。

在中國現在落後的狀態下,走什麼道路才能發展生產力,才能改善人民生活?這就又回到是堅持社會主義還是走資本主義道路的問題上來了。如果走資本主義道路,可以使中國百分之幾的人富裕起來,但是絕對解決不了百分之九十幾的人生活富裕的問題。而堅持社會主義,實行按勞分配的原則,就不會產生貧富過大的差距。再過二十年、三十年,我國生產力發展起來了,也不會兩極分化。

我們的政治路線,是把四個現代化建設作為重點,堅持發展生產力,始終扭住這個根本環節不放鬆,除非打起世界戰爭。即使打世界戰爭,打完了還搞建設。我們提出四個現代化的最低目標,是到本世紀末達到小康水平。這是一九七九年十二月日本前首相大平正芳來訪時我同他首次談到的。所謂小康,從國民生產總值來說,就是年人均達到八百美元。這同你們相比還是低水平的,但對我們來說是雄心壯志。中國現在有十億人口,到那時候十二億人口,國民生產總值可以達到一萬億美元。如果按資本主義的分配方法,絕大多數人還擺脫不了貧窮落後狀態,按社會主義的分配原則,就可以使全國人民普遍過上小康生活。這就是我們為什麼要堅持社會主義的道理。不堅持社會主義,中國的小康社會形成不了。

現在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中國在西方國家產業革命以後變得落後了,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閉關自守。建國以後,人家封鎖我們,在某種程度上我們也還是閉關自守,這給我們帶來了一些困難。三十幾年的經驗教訓告訴我們,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行的,發展不起來。關起門有兩種,一種是對國外;還有一種是對國內,就是一個地區對另外一個地區,一個部門對另外一個部門。兩種關門都不行。我們提出要發展得快一點,太快不切合實際,要盡可能快一點,這就要求對內把經濟搞活,對外實行開放政策。

從中國的實際出發,我們首先解決農村問題。中國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農村,中國穩定不穩定首先要看這百分之八十穩定不穩定。城市搞得再漂亮,沒有農村這一穩定的基礎是不行的。所以,我們首先在農村實行搞活經濟和開放政策,調動了全國百分之八十的人口的積極性。我們是在一九七八年底制定這個方針的,幾年功夫就見效了。不久前召開的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決定,改革要從農村轉到城市。城市改革不僅包括工業、商業,還有科技、教育等,各行各業都在內。總之,我們內部要繼續改革,對外進一步開放。

我們開放了十四個沿海城市,都是大中城市。我們歡迎外資,也歡迎國外先進技術,管理也是一種技術。這些會不會沖擊我們的社會主義呢?我看不會的。因為我國是以社會主義經濟為主體的。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很大,吸收幾百億、上千億外資,沖擊不了這個基礎。吸收外國資金肯定可以作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補充,今天看來可以說是不可缺少的補充。當然,這會帶來一些問題,但是帶來的消極因素比起利用外資加速發展的積極效果,畢竟要小得多。危險有一點,不大。

如果說構想,這就是我們的構想。我們還要積累新經驗,還會遇到新問題,然後提出新辦法。總的來說,這條道路叫做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道路。我們相信,這條道路是可行的,是走對了。走了五年半,發展得不錯,速度超過了預期。這樣發展下去,到本世紀末翻兩番的目標一定能夠實現。現在可以告訴朋友們,我們的信心增加了。

⑩ 鄧小平文選讀書筆記1500到2000字

【範文】:
鄧小平的社會主義觀初探
——《鄧小平文選》第三卷讀後感
班級 姓名 學號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是《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的主題,也是鄧小平新的社會主義觀的理論表現。深入研究鄧小平新的社會主義觀,搞清楚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既是學習《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必須解決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論問題,也是加深理解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個基礎性的理論問題。
一、怎樣看待社會主義這一歷史現象
怎樣看待社會主義這一歷史現象,實質上是一個要不要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和堅定社會主義信念的問題。它既是鄧小平社會主義觀賴以確立的思想基礎,又是鄧小平社會主義觀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主義制度的出現,究竟是偶然的還是必然的?人民選擇社會主義道路到底是對還是錯?自從70年末80年代初以來,國內和國外不斷有人提出非議,主張走資本主義道路,反對社會主義。那麼鄧小平是怎樣看待這個問題的呢?首先是怎樣看待中國的社會主義?鄧小平的基本觀點是:「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311頁。以下引文凡屬此卷者只注頁碼。)為什麼?在《鄧小平文選》第三卷中,至少談了以下五點理由:(1)資本主義道路行不通。近一個世紀的歷史證明:「中國走資本主義道路不行,中國除了走社會主義道路沒有別的道路可走,一旦中國拋棄社會主義,就要回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206)(2)不搞社會主義,中國發展不了,獨立不了,國際上就沒有中國的地位。「如果我們不堅持社會主義,最終發展起來也不過成為一個附庸國,而且就連想發展起來也不容易。」「為什麼說我們是獨立自主?就是因為我們堅持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311頁)(3)不搞社會主義,中國穩定不了,四個現現代化也就實現不了。鄧小平說,一旦中國全盤西化,搞資本主義,四個現代化肯定實現了不了。這是因為一方面「肯定會有動亂」,(344頁)另一方面還會「發生鬧革命的問題」。(229頁)因此,「中國現代化,只能靠社會主義,不能靠資本主義」。(229)(4)只有搞社會主義,才能從根本上擺脫貧窮。鄧小平認為,中國是一個有十多億人口的落後國家,如果走資本主義道路,只能是少數人更快地富起來,而大量的人仍然擺脫不了貧窮,甚至連溫飽問題都不可能解決,「不堅持社會主義,中國的小康社會形成不了。」(64頁)「只有社會主義制度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擺脫貧窮的問題」。(208頁)(5)只有搞社會主義,才能集中力量辦大事。鄧小平一直認為,社會主義制度有許多優越性,其中之一就是「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377頁)正由於這樣,所以鄧小平的結論是:「我們建立的社會主義制度,是個好制度,必須堅持。」(116頁)「中國的社會主義是變不了的。中國肯定要沿著自己選擇的社會主義道路走到底。」(320-321頁)
其次是怎樣看待世界社會主義?80年代末90年代初,東歐劇變,蘇聯解體,世界社會主義轉入了低潮。在這種情況下,怎樣看待世界社會主義的歷史命運,就成了全世界人們十分關注的一個話題。在這個事關社會主義向何處去的問題上,鄧小平指出:「封建社會代替奴隸社會,資本主義代替封建主義,社會主義經歷一個長過程發展後必然代替資本主義。這是社會歷史發展不可逆轉的總趨勢。」(382-383頁)與此同時,他還提出並闡明了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必然是曲折的原理。他認為,社會主義社會也同其他社會一樣,在其歷史發展的初期階段,出現「嚴重曲折」乃至「某種暫時復辟也是難以完全避免的規律性現象。」(383頁)因此,鄧小平對世界社會主義總是抱著樂觀的態度。他再次指出:一些國家出現嚴重曲折,社會主義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經受鍛煉,從中吸收教訓,將促使社會主義向著更加健康的方向發展。
再次是怎樣看待社會主義國家的生產生活水平暫時不如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問題。鄧小平向來不同意「社會主義不如資本主義」這種籠統說法。他認為:「中國人均收入水平低,但不是樣樣都落後。」(358頁)鄧小平不止一次談到「中國是個大國,又是個小國」的問題。他說:「所謂小國就是中國還是發展中國家,還比較窮,國民生產總值人均不過三百美元。」(94頁)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中國這種「小國」的地位呢?是不是如有些人所說的是由於中國實行了社會主義制度?當然不是!在鄧小平看來,這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是歷史的積淀。他在談到中國近代以來為什麼沒有對世界作出應有貢獻時說:「這首先同一百多年的帝國主義侵略有關,也與歷代反動政府的腐敗有關。」(267頁)此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閉關自守。」(64)「我們從舊中國接受下來的是一個爛攤子,工業幾乎等於零,糧食也不夠吃,通貨惡性膨脹,經濟十分混亂。」(63頁)第二是我們工作的失誤。一方面,「過去我們搬用別國的模式,結果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273頁)另一方面,「我們還有其他錯誤」,主要是「左」的指導思想的錯誤,使得「中國社會從一九五八年到一九七八年二十年時間,實際上處於停滯和徘徊的狀態,國家的經濟和人民的生活沒有得到多大的發展和提高」。(同上)第三是社會主義還處在初級階段。「我們搞社會主義才幾十年,還處在初級階段。」(379頁)「落後國家建設社會主義,在開始的一段很長時間內生產水平不如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不可能完全消滅貧窮。」(10頁)這是正常的歷史現象,只有到下世紀中葉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我們就可以真正用事實理直氣壯的說社會主義比資本主義優越了。」(256頁)
二、什麼是社會主義
從《鄧小平文選》第三卷中,我認為它至少包含以下三個層次的含義:社會主義本質、社會主義根本原則和社會主義模式。
第一個層次:社會主義的本質。應該說,前此以往的馬克思主義者沒有從總體上對社會主義作出質的規定性,而往往是從某一方面來規范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徵。例如,馬克思從生產關系方面把共產主義規定為一句話:「消滅私有制。」(《馬恩選集》第1卷第265頁)恩格斯則是在這個基礎上推導出社會主義可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同上第3卷第322頁)列寧曾經從階級關系的角度提出了「社會主義就是消滅階級。」(《列寧全集》中文第二版第37卷第272頁)鄧小平的理論貢獻是從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結合上揭示出社會主義的本質。他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級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373頁)人們在理解和實際操作鄧小平提出的關於社會主義本質的這五句話的過程中,提出一個怎樣看待公有制的問題。有人說,所有制也同經濟運作過程中的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一樣,都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一種手段。因此,他們斷言,公有制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這不僅違背了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基本常識:任何一個社會的生產都不能離開一定的生產關系,任何一種生產關系都不能離開一定的生產力。離開生產力去抽象談論社會主義的所有制關系,是錯誤的;同樣地,離開社會主義的所有制關系去抽象談論生產力,也是錯誤的。而且,它也直接違背了鄧小平判斷姓「社」姓「資」的標准。鄧小平在判斷特區姓「社」不姓「資」時提出了兩條標准:一是公有制,二是國家政權。他說「從深圳的情況看,公有制是主體,……更重要的是政權在我們手裡。」(373頁)可見,對於社會主義來就,公有制並不是可有可無的東西,而是社會主義本質規定的一個重要方面。
從邏輯學的觀點說,任何一種事物質的規定性,都是由兩層屬性構成的:一是本質屬性,二是特有或固有屬性。比較而言,前者較抽象,較深沉,較難量度;後者較具體,較淺現,較易量度。社會主義質的規定性也是這樣的。鄧小平概括的五句話,是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它是一種深層次、貫穿於社會主義過程始未的穩定的質的規定性。而諸如公有制之類的體現社會主義基本特徵的東西,是屬於它的特有或固有屬性,是第二層次的、規定社會主義發展過程的基本形態的一種質的規定性。在《鄧小平文選》第三卷中,把這種第二層次的質的規定性稱之為:「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
第二個層次: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
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建立共產主義實質上具有經濟的性質。」(《馬恩選集》第1卷第77頁)所以他們在概括社會主義的基本特徵時,首先著眼於經濟關系。恩格斯說,社會主義同資本主義制度具有決定意義的差別當然在於,「在實行全部生產資料公有制(先是單個國家實行)的基礎上組織生產。」(《馬恩全集》第37卷第433頁)鄧小平也是這樣的,他在闡述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時,從來就沒有拋開所有制這一基本的經濟關系,相反地,在《鄧小平文選》第三卷中不止一次地指出,堅持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之一。如,1985年3月,他在全國科技工作會議上說:「一個公有制佔主體,一個共同富裕,這就是我們必須堅持的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111頁)1985年8月,他在會見辛巴威總理穆加貝時又說:「社會主義有兩個非常重要的方面,一是公有制為主體,二是不搞兩極分化。」(138頁)同年9月,他在黨的全國代表會議上正式向全黨宣布:「在改革中,我們始終堅持兩條根本原則,一是以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為主體,一是共同富裕。有計劃地利用外資,發展一部分個體經濟,都是服從於發展社會主義經濟這個總要求的。鼓勵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裕起來,它正是為了帶動越來越多的人富裕起來,達到共同富裕的目的。」(142頁)鄧小平始終把公有制的主體地位視為「基本點」,並把它同共同富裕看成是「社會主義固有的特點。」(149頁)這就充分說明了公有制也同共同富裕一樣,是「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一個東西。」(364頁)
值得注意的是,《鄧小平文選》第三卷中多次提到改革的成敗問題。鄧小平說:「如果我們的政策導致兩極分化,我們就失敗了;如果產生了什麼新的資產階級,那我們就真是走了邪路了。」(111頁)中國的改革開放政策會不會導致兩極分化,會不會產生新的資產階級?鄧小平認為,關鍵就在於我們是不是始終堅持「以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也就是說是不是始終堅持「以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也就是說是不是始終堅持「基本的生產資料歸國家所有,歸集體所有,就是公有制。」(110、91頁)
第三個層次:社會主義模式
在過去很長的時期內,人們總是把體現社會主義本質和根本原則的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賴以存在和實現的具體體制即社會主義模式混同起來。鄧小平的理論貢獻就在於,他在社會主義發展史上第一次把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和社會主義的具體體制區別開來。鄧小平說:「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以後,還要從根本上改變束縛生產力發展的經濟體制,建立起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370頁)鄧小平認為,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是不能變的,改革不是要改變我們社會主義制度的性質,而是「社會主義的制度的自我完善。」(142頁)對於社會主義的模式,鄧小平則認為應該是多樣的和可變的。他曾經多次談到不能搬用別國模式的問題。他強調指出,由於各個國家的國情不同,就是同一國家在不同發展時期的歷史條件也是不同的,因此,「各國必須根據自己的條件建設社會主義。固定的模式是沒有的,也不可能有。墨守成規的觀點只能導致落後,甚至失敗。」(292頁)
在這個問題上,鄧小平的另一個突出的理論貢獻,是把「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降了格,從原來人們認為是第二層次降為第三層次,即把人們認為是從屬於基本制度的范疇降為具體體制的范疇。這是對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重大的理論突破。鄧小平說:「我們必須從理論上搞懂,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區分不在於是計劃還是市場這樣的問題。社會主義也有市場經濟,資本主義也有計劃控制。」(364頁)他認為,「計劃和市場都是發展生產力的方法」,「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203、373頁)資本主義可以利用,社會主義也可以利用。計劃經濟和市場本身並沒有社會制度的屬性問題,它們的社會制度的屬性是由利用它們的主體來決定的。如果它是同資本主義制度相結合,就是資本主義的;如果它是同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結合在一起,就是社會主義的。因此,鄧小平說:「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不存在根本矛盾。」(148頁)
三、如何建設社會主義
落後國家如何建成社會主義,是前此以往的馬克思主義者和社會主義國家都沒有解決的課題。鄧小平說:「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們探索了中國怎麼搞社會主義。歸根結底,就是要發展生產力,逐步發展中國的經濟。」(117頁)應該說,這是鄧小平探索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核心思想。這一核心思想的展開,就構成鄧小平社會主義觀的主要內容。在這里,我把鄧小平的基本思路歸結為「三點一線」,即發展生產力、改革開放、兩手抓和黨的基本路線。
第一點: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
從理論上說,社會主義是比資本主義更加優越的社會。鄧小平說:「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歸根到底要體現在它的生產力比資本主義發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並且在發展生產力的基礎上不斷改善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63頁)可是,現實的社會主義卻不是這樣的,到底問題出在哪裡?問題主要出在「我們在一個很長時期里忽視了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137頁)因此,鄧小平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出和闡明:「社會主義階段的最根本任務就是發展生產力。」(63頁)「堅持社會主義的發展方向,就要肯定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這是鄧小平考慮如何建設社會主義這一基本思路的出發點,從這一點出發,必須解決與之相關聯的四個問題。
——必須解決工作重心轉移的問題。鄧小平說:「我強調提出,要迅速地堅決地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十一屆三中全會解決了這個問題,這是一個重要的轉折。」(11頁)「三中全會確定將工作重點由以階級斗爭為綱轉到以發展生產力、建設四個現代化為中心,受到了全黨和全國人民的擁護。」(272頁)鄧小平認為,解決工作重點轉移的實質,是解決政治路線問題。他說:「我們的政治路線,是把四個現代化建設作為重點,堅持發展生產力,始終扭住這個根本環節不放鬆,除非打起世界戰爭。」(64頁)
——必須解決實現工作重點轉移的條件問題。鄧小平認為,要實現工作重點的順利轉移,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個是國際上的和平環境,另一個是國內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210頁)對於這兩個條件,一方面必須充分利用,另一方面必須努力爭取。鄧小平根據70年代以來國際形勢發生的新變化,作出了「和平和發展是當代世界的兩大問題」的科學論斷,(104頁)並相應地調整了我們的內外政策,與此同時,鄧小平反復強調:「我們搞四化,搞改革關鍵是穩定。」「沒有穩定的環境,什麼都搞不成,已經取得的成果也會失掉。」(286、284頁)所以要團結一致向前看,對於歷史問題要宜粗不宜細,在改革問題上,「不分派」,「不爭論」,(209、374頁)凡此種種都是為了穩定大局,「穩定壓倒一切」。(331頁)
——必須解決社會經濟發展戰略問題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鄧小平深入研究和分析了國內外的經濟文化發展的狀況及其趨勢,反復思考,精心設計,逐漸形成分三步走的發展戰略。1988年,他在《要吸收國際的經驗》一文中說:「改革開放是手段,目標是分三步走發展我們的經濟。第一步是達到溫飽水平,已經提前實現了。第三步是在本世紀末達到小康水平,還有十二年時間,看來可以實現。第二步是下個世紀再花五十年時間,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這是很不容易的。關鍵是本世紀內的最後十年,要為下個世紀前五十年的發展打下基礎,創造比較好的條件和環境。」(266-267頁)要實現這一戰略目標,沒有一定的發展速度不行,「低速度就等於停步,甚至等於後退。」(375頁)鄧小平說:「發展才是硬道理。」(377頁)他在總結我國和亞洲一些國家經濟發展經驗之後,形成並提出指導我國經濟發展的「台階」論。他說:「我國的經濟發展,總要力爭隔幾年上一個台階。」「在今後的現代化建設長過程中,出現若干個發展速度比較快、效益比較好的階段,是必要的,也是能夠辦到的。我們就是要有這個雄心壯志。」(375、377頁)
——必須解決發展生產力的基本途徑和基本政策問題。
在依靠什麼途徑和辦法來發展生產力的問題上,鄧小平提出許多設想和主張,作出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決策,歸納起來最基本的是兩條:「一靠政策,二靠科學。」(17頁)他說:「多年的經驗表明,要發展生產力,靠過去的經濟體制不能解決問題。」「要發展生產力,就要實行改革開放的政策。」(149、256頁)與此同時,鄧小平認為,要使「經濟發展得快一點,必須依靠科技和教育。」這是因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377頁)因此他認定,「中國要發展,離不開科學」;只有「靠科學才有希望。」(183、377-378頁)
第二點:改革開放是中國發展生產力的必由之路
鄧小平曾經多次指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制定了一系列新的方針政策,「主要是改革和開放政策。」(237頁)改革開放是鄧小平考慮落後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基本思路的第二個凝結點。如果說,第一個凝結點的展開,形成了黨的基本路線的一個中心,即「以建設為中心」,那麼第二個凝結點的闡發開來,就形成了黨的基本路線的兩上基本點,即「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鄧小平認為,「為了發展生產力,必須對我國的經濟體制進行改革,實行對外開放政策。」「改革是中國發展生產力的必由之路。」「不改革就沒有出路。」(138、327頁)。鄧小平又指出,我們在實行改革開放的時候,就已經意識到會帶進一些資本主義的消極影響。因此,「在整個改革開放的過程中,必須始終注意堅持四項基本原則。」(379頁)還在黨的十三大的前夕,鄧小平就把改革開放和四項基本原則作為黨的基本路線的兩個基本點確立起來了。他在《我國方針政策的兩個基本點》一文里說:「搞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基本路線。要搞現代化建設使中國興旺發達起來,第一,必須實行改革、開放政策;第二,必須堅持四項基本原則,……這兩個基本點是互相依存的。」(248頁)
「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鄧小平說:「改革的性質同過去的革命一樣,也是為了掃除發展生產力的障礙,使中國擺脫貧窮落後的狀態。從這個意義上說,改革也可以叫改革性的變革。」(135頁)然而人們在如何理解和把握鄧小平提出的改革也是一場革命的問題上,至今仍然存在著許多認識上的分歧和差異。但是,不承認改革具有革命性質是不對的。否則,就不能深刻理解我們正在進行的這場改革的廣度、深度、難度和力度。這就要求我們充分認識和把握鄧小平賦予改革以革命性質的三層含義:一是從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上說,「革命是解放生產力,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370頁)改革和革命一樣,都是為了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鄧小平常常是從這個意義上說,改革也是一場革命。二是從根據改變舊體制上說,改革是要從根本上改變束縛生產力發展的舊體制,改革又是:「全方位」的全面改革」,所以它「是天翻地覆的事業,是偉大的實踐,是一場革命」。(156頁)三是從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轉換上說,十一屆三中全會是一個「界限」「這次會議確定了一系列新的方針和政策。」(157頁)「從封閉轉到開放,從固守成規轉到各方面的改革,」(269頁)這不能不說是一個革命性的轉折。
第三點:改革的目標是「建立起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
雖然鄧小平常說,我們的改革是「走一步,看一步」(113頁)或者說,叫做「摸著石頭過河」。但不能因此而斷言,鄧小平的心目中沒有中國改革的目標模式。作為中國改革的總設計師,沒有改革的總體設計蘭圖是不可思議的。如果不是鄧小平一再提出「計劃和市場都是手段」,「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不存在根本矛盾」的論點,我們黨的十四大就不可能達到「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共識,我們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也不可能作出《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我們黨正是根據鄧小平的思想和主張,才逐漸形成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並凸現了它的兩大特點,一是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結合在一起,二是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
第四點:只有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才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是鄧小平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基本思路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他從方法論的角度提出一系列兩手抓的問題,把重點論和兩點論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了一系列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基本方針。例如,一手抓物質文明建設,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設;(27頁)一手抓改革開放,一手抓四項基本原則;(248頁)一手抓建設,一手抓法制;(154頁)一手抓改革開放,一手抓懲治腐敗;(314頁)一手抓改革開放,一手抓打擊各種經濟犯罪活動,(378頁)等等。
鄧小平認為,「搞四個現代化一定要有兩手,只有一手是不行的。」(154)「一手比較硬一手比較軟」也是不行的,「一硬一軟不相稱,配合得不好」。(306頁)所以必須「堅持兩手抓」,「兩只手都要硬」。(378頁)鄧小平認為,兩手抓兩手都要硬不僅是個方法論問題,而且是關繫到社會主義事業興衰成敗的大問題。還在1985年,鄧小平就在黨的全國代表會議上說:「不加強精神文明的建設,物質文明的建設也要受破壞,走彎路。光靠物質條件,我們的革命和建設都不可能勝利。」(144頁)1986年,他又一次指出:「經濟建設這一手我們搞得相當有成績。形勢喜人,這是我們國家的成功。但風氣如果壞下去,經濟搞成功又有什麼意義?會在另一方面變質,反過來影響整個經濟變質,發展下去會形成貪污、盜竊、賄賂橫行的世界。」(154頁)直到1992年的南巡談話,他仍然堅持搞社會主義必須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這一基本方針,並把它提到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高度。他說:「不僅經濟要上去,社會秩序、社會風氣也要搞好,兩個文明建設都要超過他們(指亞洲『四小龍——引者注),這才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378頁)

閱讀全文

與始終扭住教學質量不放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