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育大全 > 教學中滲透國學經典教育

教學中滲透國學經典教育

發布時間:2021-01-01 08:57:03

Ⅰ 國學經典、普通話、傳統文化如何滲透在小學科學中

一、結合教材內容,搜集傳統文化中的精髓,精選典型案例。根據思想品德內版容分熱愛祖國、孝親尊師、權誠實守信、尊重自然、保護環境、關愛生命、守法維權等搜集國學中精粹部分,勵志怡情,明理啟智,激發民族情感和神韻。
二、誦讀經典,感悟道德,陶冶情操。國學中有許多靈活的形式可以為學生記誦,如《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規》、諸子百家、四書五經、詩詞等語言精煉、語句簡潔、格式整齊,讀起來朗朗上口。朗讀經典美文,記誦經典名句,耳濡目染。
三、開發以誦讀經典為主要內容的國學校本課程,弘揚民族精神。國學是我國古代對人進行人文、道德教育的一門很重要的課程,至今仍值得借鑒。十七屆六中全會決定指出「發揮國民教育在文化傳承創新中的基礎性作用,增加優秀傳統文化課程內容,加強優秀傳統文化教學研究基地建設」。
四、舉辦形式多樣的國學教育活動。道德教育不能採取簡單的說教的方式,「道德教育應當是潛移默化的,滲透在文化作品、精神產品和公共空間的道德教育更容易成功。

Ⅱ 如何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國學經典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

運用國抄學經典處理班級襲事件的意義
1、班級事件化大為小
班主任對班級事件處理的好,不但可以迅速有效的平息事端,化干戈為玉帛,變壞事為好事,而且能提高教師的威信,增進師生之間的了解和感情,又是對全班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一個良機。如果問題處理不當,則極易使問題惡化,導致師生矛盾沖突。
國學經典的誦讀,是將純凈的智慧語言輸入學生的心田,成為其思想的工具,可想而知,必將影響其一生。在班級事件中適當運用國學經典,水到渠成。學生在國學經典的潛移默化的影響下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減少了以往教師處理問題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一旦學生有不良行為,讓他們自己吟上幾句,學生自知理虧便乖乖敗下陣來。於是許多貌似棘手的問題因為有了國學經典這一強大的精神後盾,便能大事化小,小事化無。

Ⅲ 如何在課堂中滲透國學經典誦讀

國學,是祖國幾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的積淀,博大精深。在教學實踐中,滲透國學經典教育是時代發展的需專要,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我們教師要學習和傳播國學經典,努力營造課堂的國學文化氣氛,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秀美,受到祖國優秀文化的熏陶。如何在教學實踐中滲屬透國學經典呢?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一、舉行經典誦讀活動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可見,在誦讀經典詩詞的過程中,學生的閱讀能力、文學修養和寫作水平也在逐漸提高。古代詩文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國古代文明的精神,值得我們仔細地欣賞、品味。在國學經典詩詞當中有許多膾炙人口的名詩佳句,教師要引導學生品味其中的精髓和真正的內涵,感受古詩文所凝結的文化精髓。「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等古人的名言警句,使學生自覺按聖賢的要求約束自己,身體力行去實踐。經典詩詞中,還蘊含了「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的勵志哲理,

Ⅳ 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國學經典

第一、必須有基本的品德修養,所謂基本的品德修養,也就是孔子所說的「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一定要相信命運,要有知天命的基本素質修養.孔子講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作為語文教師,最起碼的應該對「道」不迷惑.所謂不迷惑就是切實明白德為一切的根本,所以「君子務本」,這個本就是品德,要一切行為從培養自己和學生的品德入手,並每日「三省其身」,及時反省和總結:所有一切都是自己的錯,都是自己德行感召來的.如果作為語文教師不能徹底明白德行在個人生活中的重要性,那其他根本就不要再談了. 第二、一定要懂文字學,或者說「小學」.三字經上說,「小學終至四書」,這里的小學就是訓詁學或文字學.不懂文字學就無法從根本上幫助學生了解每個字乃至每句話的真實含義. 第三、四書五經至少要會背誦像大學、中庸、論語裡面的全部內容以及部分孟子和五經裡面的重要章句.當然,像三字經、弟子規等這樣的童蒙教材更是需要背誦的.背誦是一切的基礎,自己都不會背誦,還談什麼指導學生學習國學?以及介紹一些學習方法呢? 第四、一定要了解佛學和道學的部分內容.真正的國學是貫通儒釋道三家的,作為語文老師即便不能讀大部頭的佛經,但對於佛家和道家的基本教義和內容也是必須了解的,有些經典像《道德經》《太上感應篇》等也是必須要背誦的.背誦以後再反復揣摩. 第五、對於中國歷史以及諸子百家的思想也要有相當的了解,通過這樣的學習才可以以古為鏡,才可以融會貫通. 以上都是作為一個語文老師必須具備的,在通達了以上內容之後,相信你會對於怎樣通過國學教育學生就有了個大概認識了.

Ⅳ 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國學經典教育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准》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專分。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屬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國學經典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先賢智慧與民族精神的載體,其中蘊含的豐富哲理可以成為孩子受用一生的文化資產。在課程多樣化的今天,融國學經典於語文教學,借國學經典來提升能力,已經成為彰顯語文學科特點、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一種嘗試,也是讓語文教學實踐 「文」起來的一種策略。那麼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引入國學經典教育,充分發揮其作用呢?

Ⅵ 如何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國學經典教學開題報告

國學,是祖國幾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的積淀,博大精深。在教學實踐中,滲透國學經典教育是時代發展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我們教師要學習和傳播國學經典,努力營造課堂的國學文化氣氛,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秀美,受到祖國優秀文化的熏陶。如何在教學實踐中滲透國學經典呢?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一、舉行經典誦讀活動
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可見,在誦讀經典詩詞的過程中,學生的閱讀能力、文學修養和寫作水平也在逐漸提高。古代詩文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國古代文明的精神,值得我們仔細地欣賞、品味。在國學經典詩詞當中有許多膾炙人口的名詩佳句,教師要引導學生品味其中的精髓和真正的內涵,感受古詩文所凝結的文化精髓。「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等古人的名言警句,使學生自覺按聖賢的要求約束自己,身體力行去實踐。經典詩詞中,還蘊含了「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的勵志哲理,展現了「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的思維方法,也體現了「吾日三省吾身」、 「人貴有自知之明」的立人之道。「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使學生體驗到「人間處處有真情,真情處處暖人心」的朋友之間深厚的情誼,從「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中體驗那種辛勤為民、毫無私心、甘於奉獻的高尚情操。 從梁啟超《少年中國說》中「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更讓學生樹立了要珍惜時間,努力學習,將來為國家奉獻的遠大抱負。可見,一首好詩就是一道美麗的風景,在聲情並茂的經典誦讀中,讓學生輕松記住一生受用的禮義廉恥,懂得謙卑,懂得真誠,懂得仁孝。
在平時教學中,我採用多種方式,例如課前五分鍾誦讀、舉行朗誦比賽、表演讀、古詩新唱等,讓學生咀嚼體悟,自然就潤養身心,傳統文化中的思想精髓在無形中得以傳承。此外,我在學生誦讀的基礎上,在國學課上做一些講解與分析,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其內涵。讓國學經典課堂教學真正落到實處,激發學生對國學經典的興趣,激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國學經典傳承活動中來,增長見識,修養身心,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二、把國學與學生習慣養成教育結合
好的習慣包括舉止文明、尊重他人、誠實守信、認真聽課、規范寫字讀書、感恩、勤儉節約、惜時守時等,這些都可以在國學經典中找到。
要養成讀書的好習慣要做到三到,在《弟子規》內容中說道: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讀書的方法要注重三到,心到、眼到、口到,三者缺一不可,如此方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讀書時,心、眼、口都能一起用到這件事情上,加上手到、腦到和信心,才能發揮實力。肯用心思索,用眼睛專注書中的文字,用口清楚地念出字或動手搜集資料,並且養成力行的習慣,這樣讀書、做事就能成功了。古人寫字使用毛筆先要磨墨,如果心不在焉,墨就會磨偏了。寫出來的字如果歪歪斜斜,就表示你浮躁不安,心定不下來。有同學因為不小心地碰撞而吵起來,互相指責對方,我就用《弟子規》:「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這些內容教育他們,讓他們懂得要講究文明、和睦相處。通過類似的國學經典,讓孩子們懂得習慣養成的重要性。
同時,加強養成教育是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內容。堅持學以致用的原則,把國學經典與養成教育融合在一起。國學經典無不滲透著做人的哲理,尤其是對學生養成教育的名言,經久不衰,至今仍散發著勃勃生機和魅力。我們寶安中學附屬小學創作的《附小三字經》,就是把國學經典與學生的日常行為規范相聯系,讓學生學會感悟和反省,督促自己,規范自己言行舉止,做一個文明守紀的學生。
三、開展傳統節日的教育活動
中國的傳統節日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內涵,本身就是弘揚民族精神的最佳機會,在進行國學教育時,開展傳統節日教育活動會讓學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國學文化的魅力。我在重陽節的時候,布置學生搜集相關資料,做手抄報。並開展一次交流會,讓學生匯報關於重陽節的知識,了解重陽節的來歷及有關習俗:登高、賞菊、飲酒、插茱萸等,並吟誦王維的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利用周末,我組織學生去爬福永鳳凰山,在登高遠眺中感受傳統文化的內涵。在清明祭掃烈士墓和懷念親人時,引導學生誦讀杜牧的《清明》等詩篇。並給孩子們介紹清明節的習俗: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煉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離死別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學生從活動中感受到特有的民族風情,這樣的文化傳承是意義深遠的。
四、把經典誦讀與感恩教育結合起來
結合《三字經》、《弟子規》等內容,根據新形勢的要求,開展感恩教育活動和文明禮儀教育活動。在我們班開展的「感恩教育」主題班會課上,一幕幕愛的故事、一首首激情澎湃的歌曲、一幅幅感人肺腑的圖片、一句句生動形象的語言,深深地感染著每一個人。同學們通過朗誦、歌唱、真情表白等形式表達了對親情的珍惜,真正領悟了「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含義,學會了「感恩父母」。 通過感恩教育,在家裡學生自覺做到進家出門主動和父母打招呼,好吃的東西讓長輩先嘗,主動幫助父母做家務等;在學校學生自覺尊敬老師,關愛同學。使他們懂得了學會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就應該從小做起。

Ⅶ 淺談中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國學經典教育21

國學所代表的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中華民族人文精神回的結晶。在經濟高答速發展、拜金主義日益嚴重的今天,對青少年進行國學教育顯得尤為重要。它可以傳承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弘揚民族精神,繼承傳統美德,建立正確的行為規范,提高文明素質,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敦厚善良的心性。本文著重探討了國學教育的意義和方法,強調了國學教育不僅要多讀,更要踐行,將國學中的理論精髓,內化為行動和氣質,從而達到學習國學的真正目的。

Ⅷ 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國學經典

一、課堂教學中滲透國學教育,讓學生理解國學經典內涵。二、提倡大量誦讀國學經典,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的熏陶。三、以多種多樣的形式強化國學教育。

Ⅸ 如何在教學實踐中滲透國學經典

國學,是祖國幾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的積淀,博大精深。在教學實踐中,滲透國專學經典教育是時代發展屬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我們教師要學習和傳播國學經典,努力營造課堂的國學文化氣氛,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秀美,受到祖國優秀文化的熏陶。如何在教學實踐中滲透國學經典呢?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一、舉行經典誦讀活動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可見,在誦讀經典詩詞的過程中,學生的閱讀能力、文學修養和寫作水平也在逐漸提高。古代詩文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國古代文明的精神,值得我們仔細地欣賞、品味。在國學經典詩詞當中有許多膾炙人口的名詩佳句,教師要引導學生品味其中的精髓和真正的內涵,感受古詩文所凝結的文化精髓。「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等古人的名言警句,使學生自覺按聖賢的要求約束自己,身體力行去實踐。經典詩詞中,還蘊含了「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的勵志哲理,

Ⅹ 如何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國學經典對學生進行德

運用國學經典處理班級事件的意義
1、班級事件化大為小
班主任對班級事件處理的專好,不但屬可以迅速有效的平息事端,化干戈為玉帛,變壞事為好事,而且能提高教師的威信,增進師生之間的了解和感情,又是對全班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一個良機。如果問題處理不當,則極易使問題惡化,導致師生矛盾沖突。
國學經典的誦讀,是將純凈的智慧語言輸入學生的心田,成為其思想的工具,可想而知,必將影響其一生。在班級事件中適當運用國學經典,水到渠成。學生在國學經典的潛移默化的影響下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減少了以往教師處理問題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一旦學生有不良行為,讓他們自己吟上幾句,學生自知理虧便乖乖敗下陣來。於是許多貌似棘手的問題因為有了國學經典這一強大的精神後盾,便能大事化小,小事化無。

閱讀全文

與教學中滲透國學經典教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