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愛的教育》里有多少種愛,分別哪些
《愛的教育》講述了小學生恩利科的故事,那麼小學畢業後的恩利科怎樣了呢?在他的成長過程中會發生什麼事情呢?《續愛的教育》敘述中學生恩利科因體弱休學後,跟隨舅舅父到鄉下去生活的故事。舅父巴辛以嚴格的要法語使恩利科在自然環境中體味到不同於社會人情的另一種更為寬闊博大的愛令他真切地認識到自然與生命的價值,感受到人生的奧秘;認識到對人格的尊重,對工作的熱愛以及對理想的追求。從舅父贈給恩利科的原稿中,我們能體會到獨特的潔凈與平和,同時書中像詩一般細膩優美的文字,包含著生命之愛的激情,及對理想與未來的憧憬。《續愛的教育》出版後,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多年暢銷不衰,並且被改編為電影、電視劇、動畫片、連環畫,以不同的形式影響了全世界億萬青少年的成長。 素質教育其實就是愛的教育,是對祖國、父母、師長、朋友的真摯的愛,愛是教育的根本。青少年時期是人的一生中至關重要的階段,在青少年成長過程中,我們除了教給他們知識,還應該給予他們什麼呢?《續愛的教育》給我們提供了素質教育的典範。恩利科的舅父巴辛是一位退休船長,他有詩人般細膩優美的語言、哲學家那樣敏銳的洞察力、生物學家那樣淵博的知識、紳士般的風度與品格。他把恩利科帶到廣闊的社會中去,娓娓而談,循循善誘。他時而嚴厲,時而溫和,時而興奮,時而低沉,講述了許多感人的故事、深刻的哲理,使安利柯學到了很多課堂上學不到的東西。《愛的教育》講述的是情感教育,而《續愛的教育》則是意志教育。其中看似心平氣和的對話,卻洋溢著對生活、對大自然的熱愛,充滿樂觀向上的精神,以及對社會丑惡現象的無情鞭撻。讀後令人回味無窮,發人深省。本書是素質教育的最佳讀本,是老師、父母、青少年必讀的教育經典。 平凡而細膩的筆觸中體現出來的近乎完美的親子之愛,師生之情,朋友之誼,鄉國之戀……這部處處洋溢著愛的小說所蘊涵散發出的那種深厚,濃郁的情感力量,真的很偉大.《愛的教育》在訴說崇高純真的人性之愛就是一種最為真誠的教育,而教育使愛在升華.雖然,每個人的人生閱歷不同,但是你會從《愛的教育》中,體會到曾經經歷過的那些類似的情感,可我們對此的態度行為可能不同.它讓我感動的同時也引發了我對於愛的一些思索. 愛,像空氣,每天在我們身邊,因其無影無形而常常會被我們忽略,可是我們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實他的意義已經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愛,恩利科有本與父母共同讀寫的日記,而現在很多學生的日記上還掛著一把小鎖.最簡單的東西卻最容易忽略,正如這博大的愛中深沉的親子之愛,很多人都無法感受到.愛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它不僅僅對個人而言,更是以整個民族為榮的尊嚴與情緒. 夏丏尊先生在翻譯《愛的教育》時說過這樣一段話:"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 愛是一次沒有盡頭的旅行,一路上邊走邊看,就會很輕松,每天也會有因對新東西的感悟,學習而充實起來.於是,就想繼續走下去,甚至投入熱情,不在乎它將持續多久.這時候,這種情懷已升華為一種愛,一種對於生活的愛. 這就是《愛的教育》吸引人之處和告訴我們的道理. 全世界的孩子都喜歡讀《愛的教育》,有些國家把《愛的教育》作為小學生的教科書來學習。
2. 如何在班主任工作中實行愛的教育
由於孩子去參加夏令營了,有時在家閑著沒事干,上網就成了我每天的必修課,昨天在上網的時候無意中看到了一個,就是魏書生老師的,於是就打開看了看,在看得過程中,我被魏老師的講座深深的吸引了。看了這個之後使我受益匪淺。魏書生在講座中用精煉、詼諧的語言,有趣的實例教會我們如何在班級管理中充分的發揮學生的才能,如何在班級工作中實施愛的教育。
在教師心目中,往往會有「好學生」、「差學生」之分,但我們從來也沒有注意過這些所謂「差學生」身上的優點。魏書生在講座中提到,他曾經有一個成績倒數第一的學生,這名學生從來沒有想過自己身上是有優點的,可通過魏書生老師的關懷和點撥,這名學生終於發現了自己,趕走了自卑,在班級中成為了一名有用的人。
在我們平時的班級管理中亦是如此。在我們教師的教學中,往往會出現許多嚴厲的批評,而很少有鼓勵的語言。剛開始只是讓學生感覺害怕,而逐漸的,學生就會感到厭倦。從厭倦老師,到厭倦上課,最後到厭倦這門學科。或許會因為自己一句無心的批評,就斷送了這個孩子以後對於這門學科的熱愛。
我對於愛的教育的詮釋其實也很簡單,就是對於孩子的關懷、鼓勵。在我的教學中,曾有這樣一種現象:同樣一節課,如果我說:「我看誰還在說話!」大部分學生都會停下來,但還有一些孩子停不下來。就像沒有聽講似的,如果我說:「我看誰坐得最端正!」孩子們都會迅速地抱臂坐端。兩只水汪汪的大眼睛看著你,生怕你在表揚的時候給拉下來似的。
由此可以證明實施愛的教育要對所有的學生寬容。我們要改變教師以往的心態「喜歡好學生,厭倦差學生」。我們要愛護身邊每一個學生,去發現每一個學生身上的優點,去幫助學生發揚自身的優點。要教育好學生,心中不只裝自己,也裝他人;不只裝有一個個個體,還要裝有整個班級;不只愛學生,也愛我們正在從事的事業。
教育愛要去培養學生普遍的愛,持之以恆的愛;教育愛要造就學生主動愛的能力,有樂觀豁達、積極向上的心理。
3. 《愛的教育》中體現師生之情和友情的文章有哪些
第一
始業日 十七日
今天開學了,鄉間的三個月,夢也似的過去,又回到了這丘林的學校里來了。早晨母親送我到學校里去的時候,心還一味想著在鄉間的情形哩,不論哪一條街道,都充滿著學校的學生們;書店的門口呢,學生的父兄們都擁擠著在那裡購買筆記簿、書袋等類的東西;校役和警察都拚命似的想把路排開。到了校門口,覺得有人觸動我的肩膀,原來這就是我三年級時候的先生,是一位頭發赤而卷攏、面貌快活的先生。先生看著我的臉孔說:
「我們不再在一處了!安利柯!」
這原是我早已知道的事,今天被先生這么一說,不覺重新難過起來了。我們好容易地到了裡面,許多夫人、紳士、普通婦人、職工、官吏、女僧侶、男用人、女用人,都一手拉了小兒,一手抱了成績簿,擠滿在接待所樓梯旁,嘈雜得如同戲館里一樣。我重新看這大大的休息室的房子,非常歡喜,因為我這三年來,每日到教室去都穿過這室。我的二年級時候的女先生見了我:
「安利柯!你現在要到樓上去了!要不走過我的教室了!」
說著,戀戀地看我。校長先生被婦人們圍繞著,頭發好像比以前白了。學生們也比夏天的時候長大強壯了許多。才來入一年級的小孩們不願到教室里去,像驢馬似的倔強,勉強拉了進去,有的仍舊逃出,有的因為找不著父母,哭了起來。做父母的回了進去,有的誘騙,有的叱罵,先生們也弄得沒有法子了。
我的弟弟被編入在名叫代爾卡諦的女先生所教的一組里。午前十時,大家進了教室,我們的一級共五十五人。從三年級一同升上來的只不過十五六人,慣得一等獎的代洛西也在裡面。一想起暑假中跑來跑去游過的山林,覺得學校里暗悶得討厭。又憶起三年級時候的先生來:那是常常對著我們笑的好先生,是和我們差不多大的先生。那個先生的紅而卷攏的頭發已不能看見了,一想到此,就有點難過。這次的先生,身材高長,沒有胡須,長長地留著花白的頭發,額上皺著直織,說話大聲,地瞪著眼一個一個地看我們的時候,眼光竟像要透到我們心裡似的。而且還是一位沒有笑容的先生。我想:
「唉!一天總算過去了,還有九個月呢!什麼用功,什麼月試,多討厭煙!」
一出教室,很不得就看見母親,飛跑到母親面前去吻她的手。母親說:
「安利柯啊!要用心羅!我也和你們用功呢!」
我高高興興地回家了。可是因為那位親愛快活的先生已不在,學校也不如以前的有趣味了。
好長的啊!!這是第一章,其他的不說了..
4. 愛的教育中100句優美語句
「激勵,賞識,參與,期待」 八個字,激勵每一個學生上進,賞識每一個學生的才華,讓每一個學生積極參與,期待每一個學生獲得成功.
一個孩子的轉變和成長需要一個過程,期待學生成功要有耐心、有信心,教師要善於等待,善於尋找和挖掘孩子的閃光點.
是什麼力量把一個人見人煩的孩子,變成人見人愛的孩子?是愛.愛是陽光,可以把堅冰融化;愛是春雨,能讓枯萎的小草發芽; 愛是神奇,可以點石成金.
25 歲那年我終於圓了教師夢.當我滿懷著喜悅和激動第一次踏上講台時,我就知道,我選擇的不僅僅是一個職業,更是我魂牽夢繞的事業--神聖而偉大的教育事業.
我們的責任就是為每位學生開墾出一片他們得以成長的沃土.只要我們用 「心」 執著地去愛,所有的孩子都是可愛的.我們要以真情去創設積極向上的氛圍,激發學生的潛能和創造力,使他們健康成長.
我們要想學生所想,憂學生所憂,用我們的愛心創設寬松和諧的氛圍,啟迪學生的良知,為他們學會做人奠定道德基石.
犯了錯誤的孩子更渴望得到成人的寬容和信任
可見當學生犯錯誤本該受到責罰時,如果我們以 「假如我是學生」 的情感去體會孩子的內心世界,以童心去理解他們的 「荒唐」 ,寬容他們的 「過失」 ,有禮貌地對待他們,讓他們時時體驗到一種高於母愛、超越友情的師生情,這就可能成為學生改正錯誤的內在驅動力.
面對時代賦予的使命,我感到對學生、對事業的熱愛,不能僅僅表現為勤勤懇懇、埋頭苦幹,而且還應該體現在進行創造性的勞動上.我努力使自己的工作富有時代氣息,追求平凡中的卓越.
班主任工作八法」 ,這八法是:人格感染、愛心傳遞、契機運用、心靈相融、潛能發現、集體凝聚、家訪溝通和反思升華
嚴在當嚴處,愛在細微中.
「師愛」 是 「師德」 的靈魂,是教師教育學生的感情基礎.愛自己的孩子是本能,愛別人的孩子是神聖.
5. 在教育教學中如何實施愛的教育
一、用愛心溫暖學生;二、用真心尊重學生;三、「嚴愛」結合,才是真正的愛;四、善於用心感受、觀察學生
6. 《愛的教育》之中的精彩內容
如果需要的話,平時有空可以到圖書館看看哦.
這是一個真正的愛的教育哦,很久專以前買的書,我印象最屬深刻的,或者是我第一個想起的故事是安利科12月11日寫的日記.
"小泥瓦匠"安東尼奧.拉布科穿著他父親穿舊的衣服,滿身都沾著石灰和石粉.安利科和"小泥瓦匠"玩到四點後坐在椅上吃麵包,等大家離開了椅子,安利科看見"小泥瓦匠"上衣上粘著的白粉粘在椅背上了,就想去檫,父親忽然欄住了他的手.過了一會兒,父親卻自己偷偷地檫干凈了.後來父親在寫給安利科的信里解釋了原因
"安利科啊,你去擦椅子的 時候,我為什麼阻止你,你不知道嗎?因為如果在朋友面前擦拭,那就無異於罵他說:'你為什麼把這弄臟了?'他並不是有意弄臟,而且他衣服上所粘著的東西,是在他父親工作時粘來的.凡是工作上帶來的,決不是齷齪的東西,不管它是石灰\是油漆或是灰塵,決不齷齪.勞動不會生出齷齪來,見了勞動著的人,決不應該說'啊!齷齪啊!'應該說'他身上有著勞動的痕跡.'你不要把這忘了!你應該愛'小泥瓦匠',首先他是你的同學,其次,他是勞動者的兒子."
愛的教育是一本很好的教育書籍哦.無論是對於孩子還是大人,因為有時侯連大人也會犯裡面的錯哦.
希望對你有幫助
7. 《愛的教育》中有哪些人物
1、安利柯 —— 本書主人公。一個剛上小學四年紀的義大利小男孩出生在知識分子家庭,由於父親的引導和教育,純真善良,學習勤奮,待人誠懇、友善。
2、卡隆 ——— 安利柯的同學、好友。一個高個子的男孩,是非分明,敢於和邪惡抗爭,常常保護弱小的同學。
3、代洛西 ——— 品學兼優,擔任級長。他待人和氣、活潑、可愛。
4、潑來可西 ——— 鐵匠的兒子身體瘦弱,學習十分用功。原來常遭受酗酒的父親的打罵,但只是忍氣吞聲,不願讓同學知道。後通過努力獲得過賞牌,也使得父親發生改變。
5、可萊諦 ——— 柴店主人的兒子,很小便為父母家務。學習刻苦,就連幹活時也在默記功課。他性格活潑,很懂禮貌。
6、克洛西 ——— 賣菜人的兒子,略有殘疾,父親曾坐過監牢。
7、斯帶地 ——— 長相不太好看,有堅忍心,學習刻苦,愛讀書,自己買了很多書,在家設了個小小的圖書館,曾帶安利柯去參觀過。
8、勿蘭諦 ——— 調皮鬼,喜歡嘲弄人,欺負弱小,搗亂,偷竊,有許多惡習。他不愛學習,屢教不改後被學校斥退,還被送進感化院。
9、華梯尼 —— 出身富裕家庭,驕奢橫溢,目中無人。好嫉妒。
10、諾瑟斯 —— 富家子弟,十分傲慢,從不團結同學,還常常嘲諷人
8. 愛的教育里有什麼故事寫三個
1、開學第一天,我們的老師
開學第一天我開始上三年級,我們的班換了新教室和新老師,可是我還是很懷念從前的老師。我們的老師佩波尼先生叫我們默寫,他看見有一個面上生著紅粒的學生,就問他有沒有發熱。一個學生乘著先生沒注意,跳上椅子玩起洋娃娃。默寫完了先生教育我們要用功,要規矩。放學後,那個跳上椅子的學生請求饒恕,先生原諒了他。
2、少年鼓手
庫斯脫扎戰役打響。我軍遇到敵軍的瘋狂反撲,只好躲進那所房屋裡。大尉命令少年鼓手送求援信件到駐扎在遠處草地的部隊。這位少年鼓手義無返顧地接受了這個任務,不料,他被敵人的子彈射中。但是他一點也不畏懼,向目標一瘸一拐地快速前進。最後,他終於到達了目標,完成了任務,使這一戰役得到了勝利。而他,卻付出了失去左腿的代價。
3、班上來了新同學
卡拉布里亞的孩子有一個來自卡拉布里亞的義大利男孩來到安利柯的班級里。老師告訴同學們不管在哪所學校,同學們都應該親如一家,不應該因為來自不同地區的孩子就歧視他。因此,在班長德羅西的帶領下,同學們紛紛贈送禮物個那位新生並和諧相處。
4、同班同學
班上的同學我已經認識了不少,班裡個子最高大的是我的好朋友卡隆,有一個身體虛弱的叫耐利,還有一個衣著講究的同學叫華梯尼,還有「小石匠」和他的同桌卡洛佩,還有很多有各樣特點的小同學們。
5、愛國少年
一位帕多瓦的少年被父母賣給了戲法班子,飽受困苦。又輾轉法國、西班牙,後來逃出來,得到義大利領事館的幫助,登上回家的船,船上的一些旅客給了他一些銅幣,少年起初很高興,後來他聽到那些人辱罵他的祖國,他毫不猶豫地將錢砸還給他們,捍衛了祖國的尊嚴。
9. 如何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愛的教育
1、走近學生,做學生的知心朋友
受長期傳統教育的影響,學生原本對老師就有敬而遠之的感覺。這就使得師生之間的溝通變得不可逾越。正是這種障礙阻隔了師生之間交心的橋梁。使師生之間缺乏了解和溝通。學生不能把自己課堂內外的真實感受和想法告訴老師,教師也不能很好地了解學生。使得課堂教學一直處於被動的狀態。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嘗試去走近學生,用善意的目光,入微的問候,親切的交談,關愛的撫摸去打動學生,感染學生,想學生所想,急學生所急,設身處地去為學生著想,在師生之間架起一座信任和友誼的橋梁,久而久之,學生就會淡忘師生的角色差別,主動和教師交流,這樣,教師就可以有效地了解學生,及時調整教學策略,使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大大提高。
2、學會微笑,用心靈去搭建橋梁
「微笑」的力量是無窮的。捷克教育家誇美紐斯曾說過:「孩子們求學的慾望是由教師激發出來的,假如他們是溫和的,是循循善誘的,……學生就寧願進學校而不願停留在家裡了。」每天給學生燦爛的微笑,會讓學生的身心感到愉快,智能得到發展。在學生取得成功時,要會用微笑送去欣賞;在學生感到失落時,要會用微笑送去鼓勵;在學生犯錯誤時,要會用微笑送去寬容。因此,要用微笑贏得學生的尊重和愛戴。筆者想說:當你微笑著走進課堂時,這不僅是你自信的反映,同時還能夠給學生一種溫馨、舒暢的學習環境,也為良好的課堂教學秩序奠定了心理基礎。因此說,微笑是打開學生心靈之窗的一把鑰匙,它使師生間的距離一下縮短,從而使師生之間容易溝通、交流,情感易於融洽、共鳴,課堂氣氛更加活躍。筆者深深地體會到微笑教學是溝通師生之間感情橋梁的有效途徑,是轉變學生的關鍵,是師生情感交融的粘合劑。
3、以身作則,樹學生學習的典範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教育家陶行知說:「要想學生好學,必須先生好學。惟有學而不厭的先生才能教出學而不厭的學生。」「要學生做的事,教職員躬親共做;要學生學的知識,教職員躬親共學;要學生守的規則,教職員躬親共守。」由此可見,教師的言行對於學生的影響是很大的。故而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首先應該做到,身先士卒,率先垂範。做好學生的表率。從事小學教育多年,筆者身有體會,而且效果很好。譬如:教師教態大方自然,衣著樸素得體,語言抑揚頓挫,聲音悅耳動聽,行為彬彬有禮,板書整齊有序,講解條理清楚,作業批改認真,待人熱情周到,有錯及時改正等這些看似平常的行為,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的基本要求,但卻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學生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這種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是悄無聲息的,也是很有效的。有句話說「學生是老師的一面鏡子。」,足以說明這種影響力是非常大的。教師不能光用嚴格的要求來約束學生,而對自己卻疏於要求,我行我素。那麼你的語言就會變得蒼白無力,學生就不會信服,也就不可能自願去接受。最終只能是師生關系緊張,影響教育實效,不利學生身心發展。
4、發現亮點,找回學生丟失的自信
「天生我材必有用」,要從欣賞學生的角度同學生交談,拉近師生距離。使學生願意把老師當作知心朋友,吐露內心秘密。學生也在被愛護與尊重中感到老師的理解與真誠。老師從而窺測到學生的內心世界,找到激勵教育的最好契機。發現亮點給予肯定和贊揚,使其樹立自信。蘇聯教育家蘇可霍姆林斯曾經說過,讓每一個學生在學校里抬起頭來走路。這「抬起頭來」就是信心的體現,而能讓他們「抬起頭來」的的最好方式就是肯定和贊揚。一個智商很高的孩子如果每天面對的都是指責、批評,他就會得到一種,也是唯一的信息:我不行。久而久之,他對自己的能力產生了懷疑,心理就會壓抑,情緒就會低落,隨之而來的就會自卑、孤僻、自甘落後。而時常贊揚滯後生,肯定他們的點滴進步,就能使他們時時感受到成功的愉悅。這樣,他們就會肯定自己,發現「我也行」,進而樹立起「我一定行」的信心,就會自覺自願投身集體,大膽參與,就會增強責任感,自勉自強,努力向上。
5、創設機會,予學生充足的空間
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是開放式的課堂教學,給學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自我的空間。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使學生變得大方、自信、健談。大量的實踐、體驗、感悟機會的提供,將使孩子們變得眼明、心靈、手巧;豐富的學科實踐活動和綜合實踐活動,將使孩子們變得活潑、合群、堅強。就說語文課堂吧:根據教材的類別,通過圖畫、音樂、道具,創設出形象可感的活動情境,讓學生在「角色游戲」中讀讀、演演、說說;憑借語言文字引領學生讀讀、畫畫進行創造性的介紹、復述;引導學生自覺挖掘資源,培養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讓學生在交流中研究探討。同時立足「合作教育學」理論,讓學生在合作中發揮自己最高的水平,走在發展的前面。在課堂上,教師真實體現出了學習的穿插者和組織者這一身份把課堂中的大部分時間留給學生,讓他們通過合作,進行觀察、思考、探究、議論,得出自己的發現,做出自己的闡述,獲得自我的感悟。在這種學習方式中,學習活動成了多項的信息交流,學生在於自己能力各顯差異的小組成員交流中得以能力互補,共同獲得認識的快樂,發展的快樂,充分體現自由空氣的無窮樂趣。
一句話,在課堂教學內外,教師要始終尊重學生,愛護學生,曉之以情,動之以理,言傳身教,潛移默化,把主動權還給學生,讓愛伴隨教學左右,你就會收獲成功的喜悅。
10. 關於愛的教育(生活中父母對孩子)
亞米契斯:《愛的教育》——一個義大利小學生的日記
《愛的教育》這本風行全球,膾炙人口的著作,由義大利作家亞米契斯耗時近十年完成。無論哪一章,哪一節,都把「愛」表現得精髓深入,淋漓盡致,大至國家,社會,民族的大我之愛,小至父母,師長,朋友間的小我之愛,處處扣人心弦,感人肺腑,使得全世界各國都公認此書為最富愛心及教育性的讀物而爭相翻譯出版。
《愛的教育》是每個家庭必備的良書,是為人父母者,為人是師長者,為人子女者在一生中務必一讀的經典。
為什麼全世界不管看過或沒有看過的讀者都知道這本書?
為什麼這本書就像所有不知名的圓舞曲一樣讓人難以忘懷?
夏丏尊先生在序言中寫道:「這書給我以盧梭愛彌爾,裴斯泰洛齊醉人之妻以上的感動。我在四年前始得此書的日譯文,記得曾流了淚三日夜讀畢,就是後來在翻譯成或隨便閱讀時,還深深地感到刺激,不覺眼睛潤濕。這不是悲哀的眼淚,乃是慚愧和感激的眼淚。除了人的資格以外,我在家庭中早已是二子二婦女的父親,在教育界是執過十餘年教鞭的教師。平時為人父為人師的態度讀了這書好像醜女見了美人,自己難堪起來,不覺慚愧了流淚。書中敘述之愛,師生之情,朋友之誼,社會之同情,都已近於理想的世界,雖是幻影,使人讀了覺到理想世界的情味,以為世間要如此才好。於是不覺就感激得流淚。」
《愛的教育》一書是一個義大利四年級小學生在一個學年十個月中所記的日記。全書共一百篇文章,主要由三部分構成:主人公恩里科的日記;他的父母在他日記本上寫的勸誡啟發性的文章;以及十則老師在課堂上宣讀的小故事。
因為我們的主人公是個小男孩,而十九世紀的義大利所施行的是男女分校制;所以也許女讀者在閱讀的時候會有受了冷落的感覺:幾乎所有的主要人物都是男的。這其實是完全沒有必要的。
http://www.booker.com.cn/gb/paper227/1/class022700005/hwz183068.htm
2.讀《愛的教育》有感
《愛的教育》之所以吸引我的是這特別的書名,是那加在「教育」之前的定語——「愛」。是啊,用飽含著愛的教育來給予孩子,那麼孩子們得到的這種教育必將轉化為對愛的理解,自然而然地,他們也一定會明白如何去付出愛。這是多麼美好的一種循環啊!
也可以這么說,這本書的書名也可以改為:一個義大利市立小學三年級學生的一學年只紀事。就是說,此書是以一個三年級小學生的語氣、日記的形式來寫的,其中也有他父親的修改以及佳人的附言,還有孩子入中學後重讀此冊的感受深入其中。這是這本書的另一個特別指出。小男孩安利柯的日記每一天都會有一個小標題,讓人感覺又似乎像一個個小故事,平凡、幼稚、不乏有趣,而且耐人尋味,可以引發一大串故事之外的感覺。
整本書圍繞這小男孩安利柯而展開。安利柯就好像是一個鄰家小弟弟一樣生活在我們周圍,很親、很近,他也會對去學校產生恐懼,他所喜歡老師離他而去他會傷心落淚,兩天的休假之後他會覺得似乎好久沒見好朋友卡隆,他會和姐姐吵架,會……總之,當我們在哪個年齡時,與安利柯有著許多的相似之處。
與其說主人公是三年級生安利柯,不如講是在他周圍的用全身心的愛傾注於他以及他一樣的孩子們身上的師長們。他們的言行中洋溢著愛的氛圍。所以,孩子們也變得可愛、純潔起來。
安利柯的母親是個富於同情心的婦女。她會帶著孩子們送布給報上記載的窮婦人。而且她十分體貼他人,善解人意。當安利柯發現這戶窮人正是同學克洛西的家事,她又不時的強調:「不要作聲!」以免傷害到男孩的自尊。當克洛西看到他們,她又暗示兒子去與同學打招呼,使克洛西十分感動。她還很會借機教育孩子。在告訴安利柯「萬聖節」的意義時,她不會告訴他,他要用感恩的心去紀念許多英雄。
安利柯的父親似乎是從來都不對孩子「火」的,他總是會用很溫和的語氣來「訓人」。當安利柯抱怨「先生的態度不好、」時,他給兒子分析先生是事出有因,並非有意,病房告訴他,要諒解別人的一時無禮,還應敬愛辛苦的先生。學期結束,他會提醒兒子去向朋友們告別,以及去向曾對不起的人謝罪請求饒恕。他也很關心其他所認識的人的情況,生活里充滿歡笑。
安利柯的先生當然也不能不提。他對每一個學生都是那麼關心,一點點的小病都逃不過他的眼睛。他對犯錯之後又認錯的孩子從不多家指責,只是說一句:下次不要在再做這種事了。他把每一個孩子都當作自己的家人,並告訴孩子們,這個辦事他們的又一個家。他對自己的行為從來都負責,自己犯了錯,即使是芝麻點兒大的事,他也不會忘記道歉說:「對不起。」
還有許多可愛善良的孩子們,他們正學著相互關愛,是整個世界充斥了一種叫作「愛」的空氣,輕輕飄盪著,縈繞在每一個地方。這種有意無意有形無形中,孩子們以及每一個人學會——愛。
讀完整本書,不僅明白了如何去給予愛,更明白,原來自己的一舉一動都會影響到很多人的思想、情感,所以更注意一言一行。《愛的教育》,不僅描述了安利柯所受的「愛的教育」,現實生活中的我更是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