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教學的三維目標是什麼
三維目標是教育理論中的一個新名詞。它是指教育教學過程中應該達到的三個目標維度,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知識與技能目標: 主要包括人類生存所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識和學科基本知識;基本能力——獲取、收集、處理、運用信息的能力、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主要包括人類生存所不可或缺的過程與方法。過程——指應答性學習環境和交往、體驗。方法——包括基本的學習方式(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和具體的學習方式(發現式學習、小組式學習、交往式學習……)。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情感不僅指學習興趣、學習責任,更重要的是樂觀的生活態度、求實的科學態度、寬容的人生態度。
(1)教育教學的目標是什麼擴展閱讀:
1、要整合三維目標,前提是要整體解讀文本,科學確定每一個維度的目標。「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討源,雖幽必顯。」在閱讀文本時,首先要確定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發展點。
2、目標的逐維分解有利於目標的具體化、操作化,分解目標只是教學目標設計的第一步,關鍵是把分解後的目標整合起來,整合的目標更有利於目標的結構化和整體化。
3、在目標的表述形式上,雖然沒有出現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目標明顯的提示語,但是每一條目標都很好地把三維目標交融在一起,並且分層遞進,為課堂教學達到三維目標和諧共振奠定了基礎。
㈡ 什麼是教學三維目標
三維教學目標不是三個目標,而是一個問題的三個方面。它集中體現了新課程的基本理念,集中體現了素質教育在學科課程中培養的基本途徑,集中體現了學生全面和諧發展,個性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客觀要求。
(1)第一維目標:知識與技能目標。
主要包括人類生存所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識和學科基本知識;基本能力——獲取、收集、處理、運用信息的能力、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
(2)第二維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
主要包括人類生存所不可或缺的過程與方法。
(3)第三維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情感不僅指學習興趣、學習責任,更重要的是樂觀的生活態度、求實的科學態度、寬容的人生態度。價值觀不僅強調個人的價值,更強調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統一。
(2)教育教學的目標是什麼擴展閱讀:
三維的課程目標應是一個整體,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互相聯系,融為一體。在教學中,既沒有離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過程與方法的知識與技能的學習,也沒有離開知識與技能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過程與方法的學習。
1956年,美國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家布盧姆立足於教育目標的完整性,制定了教育目標分類系統。他提出把教育目標分為認知、情感和動作技能三個目標領域。根據布盧姆等的教育目標分類理論,結合我國的教育教學實際,新課程將課程(學教)目標分為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
㈢ 我國學前教育的目標是什麼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規定,我國學前教育的目標是:
1、培養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2、發展小兒的基本動作,進行適當的體格鍛煉,增強兒童的抵抗力,提高嬰幼兒的健康水平,促進身心正常發展。
3、發展小兒模仿、理解和運用語言的能力,通過語言及認識周圍環境事物,使小兒智力得到發展,並獲得簡單知識。
4、進行友愛、禮貌、誠實、勇敢等良好的品德教育。
5、培養小兒的飲食、睡眠、衣著、盥洗、與人交往等各個方面的文明衛生習慣及美學的觀念。
(3)教育教學的目標是什麼擴展閱讀:
1、兒童是人生智力發展的基礎階段,又是發展最快的時期,適當、正確的學前教育對幼兒智力及其日後的發展有很大的作用。超常兒童的形成、發展,無一不與適當、正確的學前教育有關,尤其是智力方面的學前教育。
2、不分年級教育的指導思想的核心是重視兒童個體發展的差異性,允許超前和落後,使優秀學生和後進生都能獲得有效發展。其次,不同年齡兒童混合在一起共同活動,通過社會交往,無論是年齡大的兒童還是年齡小的兒童,都能學到大量知識,並獲得社會能力的發展。
3、廣義的學前教育是指從出生到6周歲或7周歲的兒童實施的保育和教育。狹義的學前教育是指對3~6周歲或7周歲的兒童實施的保育和教育。
㈣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麼
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育人,教育以培養真正的人,培養全面、完整的人為己任。對於所有學校來說,教學都是中心工作,但它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學校的根本任務是育人。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指出:教學如果沒有進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種沒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沒有教學,就是一種失去了手段的目的。具體落實在教師職業行為上就是通過教師的勞動培養人,塑造人,改造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拓展資料:
教育過程開始於一個人的出生並持續終身,對人產生持久而深刻的變化。有些人甚至認為教育可以開始得更早,一些父母通過外部的言語和音樂來影響子宮里成長著的胎兒,進行胎教,希望給孩子以積極的健康的發展。
來源
「教育」一詞來源於孟子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拉丁語ecare,是西方「教育」一詞的來源,意思是 「引出」。社會根據受教育程度選拔人才。人通過受教育實現社會地位的變遷。教育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產生而產生,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與人類社會共始終。
內涵
教育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廣義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影響人的身心發展的社會實踐活動。
狹義的教育是指專門組織的教育,即學校教育,它不僅包括全日制的學校教育,而且也包括半日制的、業余的學校教育、函授教育、刊授教育、廣播學校和電視學校的教育等。
它是根據一定社會的現實和未來的需要,遵循年輕一代身心發展的規律,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系統地引導受教育者獲得知識技能,陶冶思想品德、發展智力和體力的一種活動,以便把受教育者培養成為適應一定社會(或一定階級)的需要和促進社會發展的人。
教育的主要功能是:
(1)教育的最首要功能是促進個體發展,包括個體的社會化和個性化;
(2)教育的最基礎功能是影響社會人才體系的變化以及經濟發展。現代社會重教育的經濟功能主要包括:為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提供良好的背景;提高受教育者的潛在勞動能力;形成適應現代經濟生活的觀念態度和行為方式;
(3)教育的社會功能是為國家的發展培養人才,服務於國家的政治、經濟發展。
(4)教育的最深遠功能是影響文化發展,教育不僅要傳遞文化,還要滿足文化本身延續和更新的要求。
㈤ 教學目的與教學目標的區別是什麼
1、定義不來同
教育目的是把源受教育者培養成為一定社會需要的人的總要求。教育目的是根據一定社會的政治、經濟、生產、文化科學技術發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發展的狀況確定的。
教學目標是關於教學將使學生發生何種變化的明確表述,是指在教學活動中所期待得到的學生的學習結果。在教學過程中,教學目標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學活動以教學目標為導向,且始終圍繞實現教學目標而進行。
3、關系不同
教育目的與教學目的是普遍與特殊的關系。教育目的是國家培養什麼樣人才的總要求,反映社會成員在教育上總的需要。教育目的引導著教學目的,教學目的必然受制於教育目的。通常,教育目的要轉化為教學目的,使社會需要具體化為教學主體的需要。
3、重點不同
教學目的它反映了一定社會對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發點和最終目標,也是確定教育內容、選擇教育方法、檢查和評價教育效果的根據。
教學目標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學活動以教學目標為導向,且始終圍繞實現教學目標而進行。課堂教學目標就是課堂教學過程中的教與學的互動目標。
㈥ 教學目標的要素,分別包括什麼
每門具體的學科目標都應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
1、知識與技能:即每門學科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
2、過程與方法:即讓學生了解學科知識形成的過程、「親歷」探究知識的過程;學會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學會學習,形成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等。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即讓學生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健康向上的人生態度,具有科學精神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成為有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的社會公民等。具體而言,情感:不僅指學習興趣、學習熱情、學習動機,更是指內心體驗和心靈世界的豐富。
態度:不僅指學習態度、學習責任,更是指樂觀的生活態度,求實的科學態度和寬容的人生態度。
價值觀:不僅強調個人價值,更強調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不僅強調科學價值,更強調科學價值與人文價值的統一;不僅強調人類價值,更強調人類價值與自然價值的統一,從而使學生從內心確立起對真善美的價值追求以及人與自然和諧、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可以說,知識與技能維度的目標立足於讓學生學會;過程與方法維度的目標立足於讓學生會學;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難度的目標立足於讓學生樂學。
任何割裂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教學都不能促進學生的健全發展。
(6)教育教學的目標是什麼擴展閱讀
課堂教學目標就是課堂教學過程中的教與學的互動目標。
新課程倡導的課堂教學目標有三個維度:知識與技能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課堂教學目標是課程目標分解、細化了的一小部分。當完成和落實了每一個課堂小教學目標的同時,課程需要關注的大目標也就實現了。
課堂教學目標在45分鍾之內,是可以達到的。不是理想目標那樣的遙遠,可望不可及。
平時人們常說的教學目標,在沒有特殊說明的情況下,實際上指的就是課堂教學目標。課堂教學目標常常被人們簡化為:「教學目標」。
課堂教學目標的主要內容,就是人們常常掛在嘴邊的「雙基」。那就是指: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後來,又勉強地加上了一個學科情感。這就是如今在教案、教學設計的教學目標中的三個方面:知識;技能;情感。
有了課堂教學目標,教案中的教學過程的撰寫,就可以圍繞著教學目標展開了。
教學目標可以對應著教學過程中的某一個教學環節,即:一對一的關系。
教學目標也可以對應著教學過程的某幾個教學環節,即:一對多的關系。
㈦ 普通中小學教育的目標是什麼
普通中小學教育的目標
小學教育專業堅持以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有較高思想素養、寬厚基礎知識、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和管理水平、良好綜合素質,能適應小學教育改革、發展需要的具有現代教育觀念和創新精神的小學教師為培養目標。其綜合素質概括為一個核心、兩種水平、六種能力、十二項基本功。
即是以師德為核心開展教育,努力使學生達到本科層次學術水平和小學教師的專業化水平,具備教育能力、教學能力、組織管理能力、活動指導能力、教學研究能力、學習發展能力,和講、寫、算、創、教、用、作、彈、唱、跳、畫、練十二項基本功。
中小學教育的意義
全國科學技術大會提出要建設創新型國家,而創新型國家的建設離不開教育與知識產權制度的支撐。隨著人類社會步入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產權的重要性已經凸現在社會的各個領域中。
如何把知識產權教育廣泛深入到青少年中去,如何將培養創造創新能力與知識產權制度結合起來,為創新型國家儲備基石,這已經引起了有關部門、有關學校的重視。
許多學校都開展了形式多樣的知識產權教育,有與小發明小創造結合,有與美術小製作結合,有與科技創新活動結合,也有與研究性課程結合,更有滲透到物理、化學、生物等課程教育中的。
通過知識產權教育,部分學校學生與教職員工對知識產權的知曉率已達到90%以上,專利申請量逐年遞升,創新方案、創造成果、創意作品大量涌現,教師、學生的創新的意識、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得到了充分發揮和展現。
這不僅使青少年樹立起尊重和保護創造成果的意識,也培養了青少年創新品質、創新思維和自主創新能力。
㈧ 什麼是教育目的
㈨ 教師專業成長基本目標是什麼
總目標:努力學習比較系統的專業知識、教育科學知識,不斷提高自己的師德修養,豐富自身的人文底蘊;積極投入教育科研,探索規律,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學水平。
具體目標:
①現代教育教學理論學習,系統學習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思想,系統扎實的掌握教育理論和學科專業知識。
②教學基本功學習,努力在普通話、鋼筆字、粉筆字等方面提高。
③教學能力,認真學習先進教學理論和教學思想、方法,虛心向其他教師學習,探索實施課堂教學改革,利用網路優勢,及時瀏覽教育網站和教研專家和優秀教師的博客,學習優秀教師教學風格,每學期都應該積極承擔示範課、觀摩課等公開教學任務,同時積極開展課後反思活動,努力提高個人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能力。
④教學研究:不斷加強理論、業務學習和繼續教育,才能經受住「極限」的考驗,在超越自我的同時,實現自己人生價值。
拓展資料:
教師專業標準的基本理念:
(一)師德為先 熱愛小學教育事業,具有職業理想,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履行教師職業道德規范。關愛小學生,尊重小學生人格,富有愛心、責任心、耐心和細心;為人師表,教書育人,自尊自律,做小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
(二)能力為重 把學科知識、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相結合,突出教書育人實踐能力;研究小學生,遵循小學生成長規律,提升教育教學專業化水平;堅持實踐、反思、再實踐、再反思,不斷提高專業能力。
(三)終身學習學習先進小學教育理論,了解國內外小學教育改革與發展的經驗和做法;優化知識結構,提高文化素養;具有終身學習與持續發展的意識和能力,做終身學習的典範。下面我將結合自己的實際談談對這些基本理念的認識,通過《小學教師專業標准》的基本理念學習,我在思想受到了一定的啟發,感受良多,現將自己學習後的點滴認識與學員交流:《小學教師專業標准》的基本理念為:以學生為本,以師德為先,以能力為重,以終身學習為典範。所謂的以學生為本,是指要尊重小學生權益,以小學生為主體,充分調動和發揮小學生的主動性;遵循小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教育教學規律,提供適合的教育,促進小學生生動活潑學習、健康快樂成長。
回想幾年的教學實踐活動,本人還是很注重以學生為本的。在教學上,以學生的學習需求為主,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採用直觀形象的教學方法,力求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學生慾望,從而很好地按時完成教學任務。其次,以師德為先,告訴我們要熱愛小學教育事業,具有職業理想,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履行教師職業道德規范。關愛小學生,尊重小學生人格,富有愛心、責任心、耐心和細心;為人師表,教書育人,自尊自律,做小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在今年的教學活動中,我始終堅持以德育為先,把德育滲透在數學與美術課堂教學中,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還及時對學生進行自強自立教育,使學生明白做什麼事都要學會獨立思考,不可以過度依賴大人。
根據教學內容,我還對學生進行了誠實守信教育,鼓勵學生做錯事要勇於承認錯誤,不要隱瞞錯誤,培養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另外,我還結合平時的教學任務,對學生進行了了努力學習,與人合作等思想品德教育,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與學習方法,讓他們懂得與人合作的樂趣,懂得做什麼事都要努力才能成功的道理。
第三,以能力為重,把學科知識、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相結合,突出教書育人實踐能力;研究小學生,遵循小學生成長規律,提升教育教學專業化水平;堅持實踐、反思、再實踐、再反思,不斷提高專業能力。做為一名資深年長的教師,我總是把提高自身業務能力當成首要任務,不僅在工作之餘堅持教育教學理論的自學,還積極配合學校的工作,進行各種各樣的業務能力培訓,不斷地提升自己的實踐水平。在學中求進步,在進步中求知識,是我長期堅持的工作原則。
第四,樹立終身學習的典範。學習先進小學教育理論,了解國內外小學教育改革與發展的經驗和做法;優化知識結構,提高文化素養;具有終身學習與持續發展的意識和能力,做終身學習的典範。十幾年的教學經驗並不能滿足日新月異的教學變化,除了平時的業務學習,我利用網路平台,開通個人博客,加大與教師隊伍的溝通交流,為自己開拓自己的視野做了較多的准備。平時積極撰寫教學隨筆,教學教育論文,為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 我國的師范教育歷史悠久,師范教育學也早有定位,師范教育在培養教師的地位上是很明確的,師范教育後的教師如何培養,迄今為止尚無定論,但從對我國教師教育的近期認識實踐中,我們可以得出一些有價值的實踐總結,他們為校本教育論的形成提供了理論假說和論證。 對於教師專業化這一概念,我們應該從動態和靜態兩個方面來理解。從動態的角度來說,教師專業化主要是指教師在嚴格的專業訓練和自身不斷主動學習的基礎上,逐漸成長為一名專業人員的發展過程。
這一發展過程的實現不僅需要教師自身主動的學習和努力,以促進和提高自已的專業能力,而且良好外部環境的創設也是教師專業成長所必不可少的重要條件;確立嚴格的教師選拔和任用標准;建立教師專業組織和形成教師專業規范等。
在教師的專業成長中,其自身和外部環境這兩方面因素是相互作用、相互促進、缺一不可的。而從靜態的角度來講,教師專業化是指教師職業真正成為一個專業,教師成為專業人員得到社會承認這一發展的結果。因此教師專業化不僅是教師培養、教師教育的過程,而且是教師培養、教師教育的目標和發展趨勢,體現了對教師專業水平和社會地位的一種肯定和認可。但是當前,盡管教師的專業能力和水平有了很大的發展,但與醫生、律師、工程師這些專業人員相比,教師的專業化程度仍相對不足,並且相應其社會地位也未達到其他專業人員的水平,因此一些教育界人士認為,當前教師職業正在由「半專業化」向「專業化」方向發展。
「專業化」成為未來教師發展的努力方向。 作為小學教師,最重要的一點是要有過硬的專業知識及其與現代教學相適應、現代教學所需的各種知識。現代科學知識日新月異,我們所學的知識不夠豐富,各種新知識、新信息不斷涌現,我們很快感到不能得心應手。因此,我們必須加強學習進修,否則不能應對學生的各種問題,會被學生問倒,也會削弱我們的威信。同時,一些新興學科的出現,也要求我們去不斷"充電",學生們所涉及的知識很寬很廣,也有一定的深度,教師不學習不鑽研行嗎?
因此,教育的改革發展,首先要求教師提升自己的專業業務知識結構。 我們應該充分地學習掌握有關內容,理解領會其精神實質,並在日常教育教學工作中不斷進行探索、嘗試。包括教學目標的制定、教學方法的選擇、對教材的應用等等。並且在學習實踐過程中,邊總結整理,把看到的、想到的及時記錄下來,平時養成寫課後筆記的習慣,碰到好的內容及時總結成教學案例,這樣日積月累,我想一定會大大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論水平和教育科研能力。
現代信息技術對於教學過程的滲透以及教學活動對於現代信息技術的需求隨著新課程的深入,愈來愈強烈,因而,將現代信息技術與教學活動有機結合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新課程注重學生研究性學習,它要求教師能夠創設豐富的教學情景,激發學生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為此,我們首先必須成為探究性的學習者和實踐者,以自身的探究性的學習經驗和實踐能力,去更好地指導、豐富和發展學生的探究性學習活動。
在教學中,課後及時總結經驗:成功的是什麼,不足的是什麼?如何改進?長期堅持,就一定會積累不少的教學經驗與理論,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向教師專業發展又跨進了一步。 另外,教師還要有廣闊的教育前沿視野,敏感的教育問題意識,靈活有效的從事教育教學的能力,數學教學活動中實驗的操作能力和設計能力,教學管理的能力等。所以,以後我會朝著這些方面努力,使自己早日成為一名專業化的人民教師。 教師的專業化發展是時代的需要,是社會發展的需要。新世紀的教師不再只是教師匠,而是不斷地向學者型發展。
教師專業標准框架由基本理念、基本內容與實施建議三大部分構成。
基本理念提出教師要以學生為本,師德為先,能力為重,終身學習。
一、師德要求 我們教師承擔著教書育人的復雜而艱巨的任務。我們在向學生傳播科學文化的同時,也在教育學生如何做人,做一個真正的人,一個高尚的人,一有理想抱負的人。所以要求教師首先要具有遠大的理想和高尚的情操,具有良好的職業理想並能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履行教師職業道德規范並依法執教。教師要以身作則,為人師表,以自己的整個人格在教育影響學生。正如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說:「教師本人是學校中最重要的師表,是直觀的最有教益的模範,是學生最活生生的榜樣。」教師必須是一位愛國主義者,忠誠於黨的教育事業。我認為愛國是最大的德,是一種崇高的思想品德,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振興中華的宏偉目標的思想動力。教師忠誠於黨的教育事業,對待工作勤勤懇懇,為培養現代化的建設人才顯出畢生的精力,甘灑熱血育新人,這是愛祖國的具體體現,是一種崇高的道德品質。
二、學生為本 我們都知道,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我們應該站在一個戰略的高度,認真地學習研究當代青少年的身心發展規律特點;研究少兒文化:了解孩子的思維、孩子的心理、孩子的語言特點為方式等等。本著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的准則,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調動和發揮學生的主動性,遵循教育教學的規律原則,盡自己最大的努力而去設計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 積極創造條件,努力地使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能恰如其分地符合孩子的年齡特徵和身心發展特點,讓學生擁有快樂的學校生活,在一種積極健康的狀態下茁壯成長。
設置小學教師專業標准意義:
通過學習,我明白了為什麼要設置小學教師專業標准,從以下三點說明:
(1)變化:從1980年確定「轉、招、關、辭、退」五字方針,解決民辦教師問題開始,中國教師隊伍發生了巨大變革。從「隨便進」到「容易進」再到「很難進」,教師專業的理念與行為引起了社會的高度關注。在世界各國,教師都已經成為重要的公共政策。對自己:專業認同;對社會:專業問責,專業標準是專門職業必備的構件。
(2)規模與分布:根據教育部公布的數字,2010年,全國普通小學專任教師規模達1065.8萬人,分布在我國的東南西北,城市、村莊。基本等於西班牙全國的人口,平均每百名從業人口中就有1.36個人是中小學專任教師。專業標準是「聚沙成塔」的基礎,是混凝土構件中的「鋼筋」。
(3) 小學教師專業成長涉及機構多,時間長:作為一個專門職業,專業培養機構、工作機構、持續的專業發展是三個基本特徵,教師專業標准使各類機構步調一致。大學有特色,但都要包括學科、教育教學、通識知識;學校要有定位,但都探討教育教學,建對學生、家長、社會友好的學校;教師有個性,但積極、樂觀、衣著整潔是共同的特徵。專業標準是明確的方向。
㈩ 教育學 教育目的功能是什麼教育目的的含義是什麼
教育目的:指教育要達到的預期結果,是根據一定社會發展和受教育者自身發展需專要及規律,屬對受教育者提出的總的要求,規定了把受教育者培養成什麼樣的人,是培養人的質量規格標准。
教育目的功能
1.
對教育工作具有導向作用
2.
對貫徹教育方針具有激勵作用
3.
對教育效果進行評價的重要標准
4.
具有調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