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在課堂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
首要的任務是來要擺正師生自以往不平等的關系,創設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特別在中學,由於中學生的心理發展還極不成熟,教師的言行對學生的影響會產生很大的正向作用,所以在課堂上,教師不能擺著「師尊」的「架子」,語言應該友善親切,態度應該和藹可親,一改自上而下的傳授方式,無論是講授知識還是與學生交談,輔導學生時,都應充分尊重和熱愛學生的一切需要,努力成為學生學習的引路人。
B. 求問如何更好的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有效課堂教學
隨著素質教育的有效實施,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有效的課堂教學活動成為課堂教學的追求。有效的課堂活動能使學生積極參與活動,開拓學生思維,使他們感受到學習的快樂,並體驗成就感,從而得到全面發展。那麼,如何更好地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呢?本人認為,有效的課堂教學應當遵循以下幾個方面: 一、將教學目標和教學語境結合起來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中心點,它控制和調節著整個教學過程。教師在設計課堂活動時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並考慮所設計的教學活動是否富有情趣和吸引力。在突出教學目標的前提下,使教學過程和有效的語言實踐有機結合起來。 二、分層教學,注重情感教育 教師在設計活動時要充分考慮不同學生的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體現分層教學。教師要由成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和咨詢者。另外,教師在關注學生英語知識能力發展的同時,還要關注他們的情感體驗。教師要按照學生「學」的規律進行教學,使各種層次的學生都能體驗學習的成功感。 三、教學過程循序漸進、逐步深化。 教學的可行性是教學能否順利進行的保證。教師在設計活動時應充分考慮學生的知識水平,設計難度適中的活動。同時合理安排活動所需時間、活動步驟以及學生在活動中的分工,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還可以為學生分組,進行分組活動。分組,就是由更有能力的同伴提供幫助,來帶領學習薄弱的學生。通常意味著在薄弱學生學習的初期階段給他們提供大量的支持,然後再逐步減少這種支持,盡量讓學生自己逐步承擔起學習任務。為此,教師設計的活動一定要循序漸進、逐步深化。 四、多樣性活動,體現學生自我。 多樣性的課堂教學活動形式有利於保持學生的注意力。教學活動既要有記憶活動,又要有理解活動、互動活動、情感活動、反饋活動和評價活動等。就組織形式而言,既要有個體活動,又要有小組活動和全班活動。就學習方式而言,既要有自主學習的活動,又要有在競爭中學習和在合作中學習的活動。教師可以從教材的內容、教學的過程,開放教學活動的空間、教學的評價方式等方面入手顯現課堂教學的開放性。在內容方面,教師不必拘泥於教材,而是要創造性地運用教材,使教材走進學生的生活。 "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發展"是21世紀教育的"四大支柱",也是未來人才的培養目標。新課程、新標準的實施,意味著我們將選擇一種新的教育。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要求我們教師要改變教學方式,解放學生個性,不斷加強反思,完善課堂教學設計、優化課堂教學效果。讓學生在我們的課堂上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聽,用嘴巴去說,用手去做,用身體去經歷,用大腦去思考,用心靈去感悟……
C. 課堂教學中如何體現以學生為主體
新課程理念的不斷推進,要求我們教師要不斷更新觀念,轉變角色,改變課程中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倡導學生主動參與。在教學中要尊重學生,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為適應這一發展,許多教師在這方面作了積極的探索,本文主要談談我在教學實踐中的一些具體做法,與同仁探討。 一、轉變思想,樹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意識 在思想政治課教學過程中,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總是不理想,其原因在於教師習慣於讓學生跟著自己的思維轉,這樣學生成了學習的機器,缺乏主觀能動性,沒有自覺性和創造性,與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提高學生素質的要求是很難適應的。因此就需要廣大政治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真正樹立起學生主體的思想,並落實到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尊重、相信學生,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體會學習帶來的樂趣。 二、追求和諧的課堂活動,在師生交流中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在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離不開平等和諧的課堂教學。因此,教師首先要轉變角色,確認自己新的教學身份。美國課程學家多爾認為,在現代課程中,教師是「平等中的首席」。作為「平等中的首席」,教師更應該承擔起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的責任,創造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充分調動教與學的積極性。 1、在形式多樣的活動中,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主體性的發揮,要在民主、平等的氛圍中出現,更要在科學、和諧的教學活動中進行。目前的政治課教學中,我們教師仍然是在唱主角,在盡情地灌輸,即使讓學生講,也不能有與自己意見相左的東西。這種教學方式的課堂里往往充滿著嚴肅的氛圍。要打破這種沉寂的氣氛,可以將活動在適當的時機引入課堂,這種方法既為學生創設了合作交流的空間,又能夠放手讓學生發表自己的獨立見解。例如:在講到「地球村生活很不錯」這一環節時,我讓學生開展一次以「環保」為主題的討論活動,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從我們身邊看到的環境問題聯繫到全球性的環境問題,通過討論,許多同學談到一些新觀點,還有些同學能很好的聯系以前學過的知識來加以概括,通過交流,同學們不僅獲得了知識,而且增強了社會責任感,更能體會到地球村主人翁的樂趣。 2、通過小組協作,激發學生的主體作用。「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也」。新課程要求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在課堂教學中我盡量為學生提供合作研究的機會,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和自主學習的能力。例如:講到《可持續發展戰略》時,先組織學生學習我國水資源分布特點及受污染狀況的相關資料。然後將學生分成4個小組,確立一名負責人,引導學生調查並分析本地的水污染情況。通過調查,各組同學從不同角度搜集資料,確定主題,如:「河流的變遷」「飲用水狀況調查」等,並進行討論,交流,每個小組都要完成一份調查報告,全體同學共享研究成果。對於討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教師也可以及時幫助學生解決。 我們教師以前在講課時,對學生的能力往往是信任不夠。在講到某些重、難點時,由於對學生潛力估計不足,所以教師講得多,而學生說的不多,更不要說自學了。這樣學生在長期的「填鴨」式教學方式下,自身的自學能力就會被埋沒。對此,我的體會是: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才是讓學生成為課堂主宰者的真正解決之道。讓學生由「要我學」、「我要學」變成「我會學」、「輕松學」。 教學實踐告訴我們,以學生為主體是教學的基本出發點,也是進行素質教育,提高教學質量的必要條件。課堂教學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是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只有充分調動「教」與「學」兩方面的積極性,並著力構建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D. 課堂教學中應該如何以學生為主體
新課程改革帶來了新的教育教學理念,我和所有的教育工作者一樣,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了這次改革的潮流之中。新課程的理念要求我們更新觀念,更新知識,轉變角色,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倡導學生主動參與,在教學中尊重學生,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許多教師在這方面作了積極的探索,本文主要談談我在教學實踐中的一些具體做法,與同仁探討。一、轉變思想,真正樹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意識 學生主體思想已被大多數教師所接受,但在具體的思想政治課教學過程中,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往往很不理想,主要原因在於教師習慣於讓學生跟著自己的思維轉,這樣學生成了學習的機器,缺乏主觀能動性,沒有自覺性和創造性,只是一種被動接受,與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提高學生素質的要求是很難適應的。因此就需要廣大政治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真正樹立起學生主體的思想,並落實到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尊重、相信學生主體,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二、追求和諧的課堂活動,在師生交流中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在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離不開平等和諧的課堂教學。因此,教師首先要轉變角色,確認自己新的教學身份。美國課程學家多爾認為,在現代課程中,教師是平等中的首席。作為平等中的首席,教師更應該承擔起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的責任,創造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充分調動教與學兩方面的積極性。 1.在形式多樣的活動中,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主體性的發揮,要在民主、平等的氛圍中出現,更要在科學、和諧的教學活動中進行。目前的政治課教學中,我們教師仍然是在唱主角,在盡情地灌輸,即使讓學生講,也不能有與自己意見相左的東西,一派教師主體性的體現。這種教學方式的課堂里往往充滿著嚴肅的氛圍。要打破這種沉寂的氣氛,可以將活動在適當的時機引入課堂,這種方法既為學生創設了合作交流的空間,又能夠放手讓學生發表自己的獨立見解。 例如:在初三政治課中,依法治國和思想道德建設是兩個重要的內容,在課堂上我採用辯論的方式,辯題為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哪個更重要。把學生分為兩組,正方觀點是依法治國更重要,反方則認為現代社會更需要以德治國。班裡的每個同學為了辯論比賽,都要搜集材料,由於事先准備充分,許多同學能拿出讓人耳目一新的觀點,還有些同學能很好的聯系初二學習的法律與道德的關系,通過交流與討論,同學們不僅獲得了知識,而且還真正體味到了主人翁的樂趣。 2.通過小組協作,激發學生的主體作用。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也。新課程要求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在課堂教學中我盡量為學生提供合作研究的機會,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和自主學習的能力。例如:講到《可持續發展戰略》時,先組織學生學習我國水資源分布特點及受污染狀況的相關資料。然後將學生分成4個小組,確立一名負責人,引導學生調查並分析本地的水污染情況。通過調查,各組同學從不同角度搜集資料,確定主題,如:河流的變遷飲用水狀況調查等,並進行討論,交流,每個小組都要完成一份調查報告,全體同學共享研究成果。對於討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教師可以及時幫助學生解決。 三、培養學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在自主學習中構建學生的主體地位 教育家陶行知說過: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生學。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我們教師以前在講課時,對學生的能力往往是信任不夠,總怕學生聽不懂。在講到某些重、難點時,由於對學生潛力估計不足,所以教師講道理多,而學生說的不多,更不要說自學了。有些學生在長期的填鴨式教學方式下,自身的自學能力已經被埋沒。 對此,我的體會是: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才是讓學生成為課堂主宰者的真正解決之道。讓學生由要我學、我要學變成我會學、輕松學。 1.教會學生看書。基於政治學科的特點和近年來中考發展的趨勢,我認為學生首先應該學會看書。 千萬不可忽視閱讀課本的重要性,只有真正的看懂看透教材,學生才能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把聽起來空洞乏味的內容變成自己的閱讀體驗。學生在閱讀時,首先從宏觀上把握當天所學內容,在心中構建出基本框架。讓學生知道今天要學習的有那些內容,以及這些內容之間有何內在聯系。 2.教會學生提問。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引導者,理應在適當的時候啟發學生,引導學生,將學生一步步的領向真理。這個過程中就需要學生不斷的提出問題,思考問題。很多學生在考試時,面對題目和材料往往無從下手,這說明他們平時缺乏這方面的鍛煉。 3.教會學生答題。政治學科的中考命題,題型多樣,既有選擇題,又有辨析題,分析題,各類試題,有的以文字形式出現,有的以漫畫、圖表的形式出現。縱觀近幾年政治學科的中考情況,學生在答題時普遍存在的問題就是不會提取有效信息,以至失分過多。 總之,教學實踐告訴我們,以學生為主體是教學的基本出發點,是進行素質教育,提高教學質量的必要條件。課堂教學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是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只有充分調動教與學兩方面的積極性,並著力構建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E. 在課堂教學中如何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求解答
小學數學的學習應該是學生自主學習的活動,要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探究、發現、解決問題。真正具有探究性質的操作,才是兒童自己的活動,操作目的是為了支持數學思考,操作應該以學生自己的思索為基礎。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就要轉變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參與方式,即要學生自主地參與,自覺地學習。
以下兩個案例教學內容(三年級第一學期《長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邊形》)、目標和模式似乎相同,但認真辨析還是可以看出兩者在轉變學生學習方式上的差異。
【案例一】
上課後,教師組織學生回憶以前學習過的平面圖形,列出長方形、正方形。教師用多媒體演示生活中存在的長方形和正方形。讓學生拿出准備好的長方形教具摸一摸,想一想長方形有哪些特徵,然後看書畫出特徵。學生總結出長方形對邊相等和四個角都是直角的特徵。正方形的教學仿照長方形的教學實施。出示平行四邊形,告訴學生平行四邊形的概念,老師運用課件演示對角相等;拿出抽拉片,演示長方形平行抽拉成平行四邊形
【案例二】
上課後,教師組織學生回憶以前學習過的平面圖形,列出長方形、正方形。教師用多媒體演示生活中存在的長方形和正方形。學生拿出課前准備好的長方形和正方形教具,教師通過提問呈現學習任務:長方形和正方形有什麼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呢?你能發現嗎?請你把結果記錄下來(每個小組都分發了一個表格)。然後學習小組討論一下。長方形正方形角邊學生開始操作實驗,討論後,師生形成如下對話:
生1:我把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角迭在一起,發現一樣大小的。
師:哦,是好方法。但長方形的四個角都一樣大小嗎?(學生坐下立刻再投入操作)
生2:相同的地方是,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角都是一樣大小的。都有四個直角。
生1:用直角板量過。(數人附和是直角。)
師:我也同意你們的好方法。(板書)
生3:(迫不及待地)不相同的地方是正方形四條邊都一樣長,而長方形不是,只有對邊才一樣長。(邊說邊用手摸)
生3:(同組的同學爭著說)我是用尺子量出來的。
生4:我是把長方形和正方形分別對折知道的。
師請學生出來示範,並板書。老師作了小結。
教師出示平行四邊形,讓學生的抽拉學具變成一個跟教師手上一樣的圖形。學生很容易就發現平行四邊形是從長方形平行抽拉得來的。教師小結認識圖形特徵的一般規律,讓學生猜想平行四邊形的對角大小是否一樣,學生通過剪、折等方式驗證了平行四邊形的對角大小一樣
【分析】
長期以來,教師幾乎都是按案例一的方式組織課堂學習。在課堂上,教師一直認為這就是讓學生自己探究、歸納的學習方式。學生依照教師的要求,這一環節動手摸一摸,那一環節動手摺一折,在教師給出規則的操作中來發現,得出教師設想中的結論面對這些,我們可以設問,我們有關注到學生的想法、疑問嗎?這些是真正的探索與發現、是學生真正的自主參與嗎?案例二中,教師給了足夠的空間讓學生用自己的方式去設計並通過不斷反思和修正來發現,我認為這才是學生的數學活動。學生給自己定下操作目標,用自己的方式去證明,這樣的數學活動才能使學生自主參與,讓學生自覺地參與到學習中。
小學數學學習應該是學生自主的學習活動,應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探究、發現。而教師在課堂中的作用是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指導,幫助學生形成數學概念,培養科學探究的方法、態度和習慣等等。學生往往對事物的認識是很直觀的,教師一方面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從而充分獲得事物的感性認識;另一方面教師在學生充分感知事物的基礎上,組織學生討論、交流發現,實現由感性認識發展到理性認識。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該以自己的認知與經驗來構建活動過程的,面對問題自己作出假設,並設計活動來檢驗這些假設,通過自己的反思修正最終獲得結論。
今天的小學數學教學不再是教師對精心設計的教案的演繹過程,應該是由學生與教師共同實踐與完善的過程,由學生與教師共同探索與發現的過程。
F. 淺談課堂教學中如何做到以學生為主體
新課程的理念要求我們更新觀念,更新知識,轉變角色,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倡導學生的主動參與,在教學中尊重學生,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我在教學中探討了一些具體做法。
一:轉變思想,真正樹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意識」
學生的思想已被大多數教師所接受,但在具體的教學中,學生的主體作用的發揮往往和不理想,主要原因在於我們習慣於學生跟著自己的思維轉,這樣學生成了學習的機器,缺乏主觀能力,沒有自覺性和創造性,知識一種被動接受,於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提高學生的素質的要求是很難適應的。因此就需要在教學實踐中,真正樹立起學生主體的思想,並落實到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尊重、相信學生主題,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
二:追求和諧的課堂活動,在師生的交流中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在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離不開平等和諧的課堂教學。因此,教師首先要轉變角色,確定自己新的教學身份。教師應該承擔起組織者、引導著、參與者的責任,創造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充分調動教與學兩個方面的積極性。
1、在形式多樣的活動中,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
可將活動在適當的時機引入課堂,這種方法既創設了合作交流的空間,又能夠放手讓學生發表自己的獨立見解。
2、通過小組協作,激發學生的主體作用。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屋而寡聞」。新的課堂要求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在課堂中要盡量為學生提供合作研究的機會,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三:培養學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在自主學習中構建學生的主體地位。
教育家陶行知說過:「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生學,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我們教師以前在講課時,對學生的能力往往信任不夠 ,總怕學生聽不懂,在講到某些重、難點時,由於對學生潛力估計不足,所以講得多,而學生說得不多,更不要說自學了。
對此,我的體會是: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會學生學會學習的方法,才是讓學生成為課堂主宰者的真正解決之道。
1、教會學生「看」書,基於學科的特點,我認為學生首先應該學會「看」書,看懂、看透教材,從宏觀上把握當天所學的內容,在新中構建出基本框架,知道要學習的內容,以及這些內容之間的內在聯系。
2、教會學生提問。引導學生,啟發學生提出問題,思考問題。按照「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培養學生提問和自主學習能力。
3、教會學生答題。政治學科的中考命題,題型多樣,既有選擇題,又有辨析題、分析題,各類試題,有的以文字形式出現。學生在答題時普遍存在的問題就是提取有效信息不準,以致失分過多。
總之,教學實踐告訴我們,以學生為主體是教學的基本出發點,是進行素質教育,提高教學質量的必要條件,只有充分調動「教」與「學」兩個方面的積極性,並著力構建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真正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G. 如何寫淺談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
一、創設民主、寬松的學習氛圍
人才學研究發現,那些成就卓越的人才,在青少年時期都享有民主、寬松的成長環境。因此,民主、寬松的課堂教學,對學生主體性參與起著重要作用,是培養學生主動性和積極性的搖籃。那麼如何才能形成民主、寬松的課堂氛圍呢?
古希臘生物學家、散文家普羅塔戈說得好:「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充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點燃的火把。」所以,在課堂上,要用愛心平等對待理解學生,突出學生的自主作用,讓學生感受寬松、民主的課堂學習氛圍,體驗學習的成功和快樂。只有在這樣的學習氛圍中,學生才能樹立自尊、自信、自強的信念,敢於表現自我表現,發揮起其主體性作用。為此,我認為教師在課堂上要做到以下幾點:
1、關愛學生 古人雲:「親其師,信其道。」學生往往會因為喜歡某學科的教師而對該學科的學習表現出格外的興趣和努力。所以,教師進入課堂必須以飽滿的熱情,真誠的愛心面對每個學生,讓學生在探索知識的同時,獲得情感的滿足,讓學生感受到在語文課堂中如沐春風,產生一種被承認、肯定的心理滿足而充滿對語文學習的熱情。
2、平等對待學生 平等地對待學生,不僅指教師要平等地對待所有的學生,也指教師和學生要保持平等的地位。有句名言「蹲下來看孩子」,正是說教育者要一學生的眼光看問題,看世界。要看到每個學生身上的閃光點,把學生作為教學過程中的學習主體,充分調動其積極性、主動性、自主性,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3、理解尊重學生 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不可能不犯錯誤,關鍵是當學生犯了錯誤時,教師的態度應該怎樣?是污辱、謾罵、訓斥、體罰使學生對老師產生戒備心理,還是用親切、耐心、理解來幫助他們,使他們消除內心的恐懼和消極因素,樹立信心,更親近老師。教師對學生的理解和尊重能形成愉悅、寬松的學習氛圍,並使之產生成功的愉悅,樹立自尊自強的信念。
4、用鼓勵激發學生的興趣、潛能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善於鼓勵學生,用諸如「沒關系,大膽講」;「你的看法很獨特」;「你的分析頭頭是道」;「你真是一個聰明能乾的孩子」;「你真善解人意」等豐富多彩的鼓勵性語言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氛圍的寬松、民主,體驗到學習的快樂。另外,對學生適當的鼓勵能促使他們質疑問題,標新立異,從而促進其學習的主體性作用。
二、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傳統的語文學習方式的特點是:課堂是一個封閉的狹小世界,以教師為主體,以書本為中心,學生變成一群完全的接受者,教師牢牢控制著自己預設的課堂。新課程教育改革的實施,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就顯得尤為迫切。我認為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關鍵是要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
1、自主學習 自主學習就要相信學生,尊重學生,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真正把學生當成學習的主人。在具體實踐中,就是要破除傳統觀念,多給時間讓學生去安排,多給機會讓學生去把握,多給權利讓學生去選擇,多給問題讓學生去解決,多給是非讓學生去明辨,多給疑難讓學生去探討……讓學生的獨立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得到充分的發揮,產生自覺接受教育的內在動機,掌握自我學習的本領,從而積極主動地求得全面和諧的發展。
課堂教學中發揮學生主體作用,促進學生主動發展這一目標的實現,有多種策略可以選擇使用。其中問題解決策略的應用,有利於激發學生思考,探索的熱情,並成為課堂學習中目標展示的一種形式,它往往是課堂觀察後自然產生的認識矛盾在學生大腦中的反映,能為學生主動學習定向。
如:我在教《凡卡》一文時,先讓學生默讀全文,並設置問題啟發思考:凡卡的現實生活如何?他對鄉下爺爺是怎樣說的?學生必須在自已讀懂課文的基礎上,經過獨立思考,理解到:凡卡的現實生活是悲慘的,痛苦到了「我的生活沒有指望了,連狗都不如」的程度。
這時,我以設計以下問題糸列來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
<1>、為什麼凡卡況他的生活沒有指望?他的生活是怎能樣的?
<2>、凡卡對生活還有沒有指望?如果有,指望的是什麼?
<3>、凡卡指望的生活幸福嗎?凡卡為什麼指望過上那種生活?
學生找一找,讀一讀,想一想,可以理解到:凡卡的現實生活是幫老爺看小孩,收拾魚,因此經賞常挨打,沒得吃,沒得睡,連雙鞋也沒有。但凡卡對生活還是抱有指望的,指望爺爺把他帶回鄉下,所以,他趁老闆一家去做禮拜的機會,跪在台前給爺爺寫信。不過,鄉下的生活很艱難,守夜,砍聖誕樹都是挨凍受冷的活兒,但比起莫斯科的生活,他覺得雖然孤獨,鄉下還算是窮人呆的地方。所以,在凡卡眼裡,爺爺是那樣樂觀,鄉下之夜是那樣美好,砍聖誕樹,即使要被凍僵,也變得那麼美好。可見,凡卡的現實生活確實沒有指望,太痛苦,太悲慘了。
問題的設計要根據知識生成過程的層次性及層次之間的聯系性來加以組織,形成有一定梯度的問題情境系列,問題提出後,要組織引導學生閱讀課文,概括歸納。這樣,就能使問題解決的過程成為學生積極主動探索問題的學習過程和構建新知的求知過程。
2、合作學習 合作性學習是一種學習方式,也是一種教學策略,在西方已有近300年的歷史。美國明尼蘇大學合作學習研究中心的約翰戴維兄弟認為:「合作學習就是在教學上利用小組,以便於學生一起工作,以最大限度促進他們自己以及他人的一種學習方式。」
在課堂教學中,合作學習不但是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社會生存發展的需要,而且由於其形式活潑,氣氛活躍,而有利於學生積極思考,大膽發言。合作學習的目的是切磋學問,砥礪思想,共同完成學習任務。但合作學習應有節制,不能為合作而合作關系。討論的問題應該有思考價值,而且合作的形式應多樣化、合理化。這就需要教師精心設計合作學習,為學生提供及時有效的指導。
再拿《凡卡》來說,課文的結尾只寫凡卡在郵筒里投送他寫給爺爺的信,回來後睡覺時做了一個甜蜜的美夢,卻留下了一串省略號。我引導學生回顧信封上的書寫,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凡卡的爺爺能不能收到信?如果收到了,會接凡卡回去嗎?分四人小組討論、回答。學生的回答相當精彩,答案層出不窮。通過合作學習,學生們不僅消除了對課文難點的恐懼感,有了極大的興趣,而且在學習的過程中敢於表現自我,敢於表達自己獨特的見解。我又因勢利導引導學生延伸開去,以《凡卡投信以後》為題進行續寫,學生在無拘無束的想像中產生大量新奇大膽的創造成果,培養不受制約的思考習慣,從中獲得自我意識和自信心的滿足。
H. 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模式有哪些
傳統的教育觀念,往往把學習看成是有待寫字著色的白紙,或者是等著往裡塞知識的口袋。內在課堂教容學中,不少教師上課時總是習慣於一成不變的按照自己設計好的教案開展教學,常常是「一言堂」,把課堂當作教師向學生灌輸知識的場所,教師包辦代替太多,總是怕學生聽不懂,學不會,記不牢,掌握不住,對一個問題或是一篇課文反反復復進行講解、分析,對布置給學生的作業提示又提示,總是擔心學生會不按照某個特點或教師的思路去思考,從而有意無意地把自己的教學思想強加給學生,以致出現教師主導一邊倒的課堂教學。可見,傳統的課堂教學嚴重的剝奪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束縛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學生完全處於被動的地位。事實上,教學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統一,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我們需要的教學應是一種對話、一種互動、應是學習的主體(學生)與教育的主體(教師)交互作用的過程,應是構建學生主體參與課堂的過程。
I. 哪個教育家提倡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
羅傑斯
美國的心理學家、教育家羅傑斯(1902-1987)是人本化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
羅傑斯從構建師生的良好人際關系出發,認為「真實」、「接受」、「移情性理解」是構成良好人際關系的要素,教師很重要的職責就是創設良好的人際關系。
第一,做一個真實的人。羅傑斯將此要求作為教師應具備的最基本的態度。
第二,無條件地接受學生。良好的心理氣氛需要教師對學生各個方面無條件地接受,並相信學生自己有能力進行有效的自我學習。
第三,對學生的移情理解。移情性理解是一種對教師的新要求。它要求教師能從學生的角度觀察世界,敏於理解學生的心靈世界,設身處地地為學生著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