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幼師如何進行幼兒舞蹈教學。闡述至少4個觀點
我認為幼兒舞蹈教學可從:興趣、感知作品、情感等幾個方面來入手。
1.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幼兒舞蹈教育目標上應把激發幼兒的興趣放在重要位置,在激發興趣的基礎上,讓幼兒學習最基本的技能技巧。教師在選擇舞蹈內容要適合幼兒的年齡特點,才能被幼兒所理解,舞蹈動作要簡明、活潑、形象,這樣才能激發幼兒學習舞蹈的興趣。
2.在教幼兒舞蹈時,先把舞蹈內容編成故事講給幼兒聽,幫助幼兒理解舞蹈內容,促使幼兒跳起舞來能創造性地表達各種舞蹈形象。可以在區域活動中,在表演區中放置不同頭飾,幼兒喜歡的舞蹈服飾,通過播放音樂,讓幼兒自由表演,自由創造創作,培養了幼兒舞蹈的活動能力和對舞蹈的樂趣。
3.引導幼兒感受作品,每次讓幼兒感受作品時都需要有要求,且只能有一個要求,使幼兒的思維始終處在積極緊張的狀態中,開始提的問題要提籠統的大問題,逐步提小的問題。因幼兒感知力發展的規律是對作品先有一個籠統的整體感受,反復地欣賞就能有進一步的感受,欣賞越多,感受得越細微、越深入、越全面。
4.情感是教育的催化劑 ,藝術對人的培養是從「怡情養性」著手的,他要求「以情動人」,使人產生情緒體驗煥發高尚情感的激盪,思維的起伏,逐步地感受美、欣賞美、表現美和創造美。在幼兒舞蹈教學中,首先抓住「情」字,通過師生間的和諧環境促進幼兒身心發展。
5.在幼兒舞蹈的教育中,教師時常以表揚為主,幼兒好勝好強,正確的評價,表揚和鼓勵,對幼兒的點滴進步給以肯定,是一種強化方式,可以激發幼兒的上進心,自尊心,自信心,用激勵的方法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總之,在幼兒舞蹈教育中,教師必須有正確的教學觀和兒童觀,教師對幼兒的指導態度直接影響著幼兒的效果。
B. 開展幼兒舞蹈教學要做好哪幾個方面
為幼兒選擇來舞蹈教材時源,應遵循由易到難、由簡到繁、循序漸進的原則。不同年齡階段幼兒的生理、心理特點及實際動作發展和接受水平都各不相同,幼兒的注意力易轉移、好奇心強、易幻想、好模仿,所以教材內容適合兒童的年齡特點,才能被幼兒所理解,要克服成人化的傾向,舞蹈的動作要簡明、活潑、形象,這樣才能激發兒童學習舞蹈的興趣。我在教幼兒舞蹈時,先將舞蹈內容編成故事講給幼兒聽,幫助幼兒理解舞蹈的內容,促使幼兒跳起舞來能創造性地表達各種舞蹈形象。如:小班舞蹈《摘蘋果》,開始我就自編了一則故事情節來激發幼兒的興趣,讓幼兒知道自己在舞蹈中扮演的是怎樣的角色,以果農阿姨的身份來表現自己,幼兒在跳這則舞蹈時覺得很開心,很有成就感,都感覺自己的蘋果豐收了。 在音樂方面我們應該選擇旋律流暢、順口、歌詞生動形象、具有知識性、趣味性能啟發幼兒對舞蹈聯想與想像的音樂。如在中班進行碎步教學時,我們就選擇了動物模仿音樂小鳥飛和開飛機等音樂,讓幼兒自己配合上肢和身體的動作進行,孩子們尤如在藍天飛翔的小鳥和飛機,自由大膽地做著不同的動作,這樣一來既達到教學效果又能讓幼兒自己創編動作,萌發了幼兒的創新意識。
C. 怎麼上好第一堂幼兒舞蹈課 教案 心得
教學案例、教學設計、教學實錄、教學敘事的區別:①教學案例與教案:教案(教學設計)是回事先設想答的教育教學思路,是對准備實施的教育措施的簡要說明,反映的是教學預期;而教學案例則是對已發生的教育教學過程的描述,反映的是教學結果。②教學案例與教學實錄:它們同樣是對教育教學情境的描述,但教學實錄是有聞必錄(事實判斷),而教學案例是根據目的和功能選擇內容,並且必須有作者的反思(價值判斷)。③教學案例與敘事研究的聯系與區別:從「情景故事」的意義上講,教育敘事研究報告也是一種「教育案例」,但「教學案例」特指有典型意義的、包含疑難問題的、多角度描述的經過研究並加上作者反思(或自我點評)的教學敘事;教學案例必須從教學任務分析的目標出發,有意識地選擇有關信息,必須事先進行實地作業,因此日常教育敘事日誌可以作為寫作教學案例的素材積累。
D. 幼兒舞蹈教學方面需要注意哪些
少兒舞蹈是詩歌(文學)、音樂、舞蹈三位一體的一種綜合藝術。三者共同的使命是表現孩子們的思想感情,通過這種表現再打動孩子的情感。所以少兒舞蹈教學中,教師應把音樂、舞蹈、文學融為一體,必要時可用語言補充,使歌、舞、語言相互依存、相互補充。歌表演之所以很受少兒喜歡就是運用了這一點。動作要具體化、形象化和生動化。補充了單調表現的不足,使兒童語言、音樂和舞蹈融為一體,達到了較高的藝術感染力。 舞蹈教育還必須廣泛加強其他藝術修養。如美術、音樂、兒童文學等。美術對舞蹈構圖、色彩、服裝設計、化妝等都有好處。好的歌詞、音樂對少兒舞蹈的內容、情感表達和幫助兒童對舞蹈的理解也十分有利。 平時要仔細洞察孩子們美麗的童心世界,了解孩子的稚朴情感。廣泛收集、提煉他們天真、形象的動作,吸收為少兒舞蹈的基本素材。只有這樣,創作出的舞蹈才會被少兒喜歡和接受,少兒舞蹈教學才能推陳出新,不斷完善。
E. 幼兒舞蹈教學基本步驟
第一課(重要) 1、課堂常規(先讓孩子學會聽你的口令) 2、認識自己的身體各個部位名稱(從頭到腳尖) 3、認識舞台的8個方位 4、基本坐姿和站姿(超重要,以後孩子是睡著聽你上課還是站挺拔了聽你上課,就在今天) 第二課以後可以按 25分鍾基本功(從基礎逐漸到復雜,這個不用說了吧。頭、頸、肩、胸、腰、腿。。。。) 30分鍾新律動或組合(可根據自己的需求編排,也可用舞蹈考級教材等) 5分鍾課後小結,重復這節課的內容讓孩子回家後好加以鞏固。家長接送時可以布置家庭作業,比如在家每天練習10次今天這節課所學習的新基本功,(如旁壓腿、前嗆臉,跪地下腰什麼的,反正你教了什麼就布置什麼)。有了家庭作業的復習和鞏固,到下節課的時候,孩子和你都不會那麼辛苦 如六一有表演節目,可將節目所需要的動作安排在每個課時里,到六一的時候出了成品舞蹈,是不是有種秋天收獲的感覺,如果是1個半小時或者2個小時的課,課時內容還需豐富,課逐步遞增。 略供小建。如有其它問題可追問。答題不易,有問題可追問
F. 開展幼兒舞蹈教學要做好哪幾個方面
首先對老師的錄取是關鍵,認真把關對每一個舞蹈老師的面試,然後根據其特性選擇對應的小朋友 第二,辦學地點的選擇應該有安全保障性,最好是家長能夠很方便的不宜太遠太偏僻。第三,學生資源應該跟當地的幼兒園做好鏈接工作
G. 教幼兒舞蹈,老師應該怎麼做才能教
幼兒舞蹈作為幼兒音樂教育中的重要部分,它形象直觀、生動活潑,深受孩子們的喜愛,在幼兒素質教育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實踐證明,一部好的舞蹈作品,不但能夠使幼兒受到美的熏陶,還能受到潛移默化的啟迪和教育,促進孩子身體素質、思想品德、智力開發及美育教育等綜合素質的提高,從而達到寓教於樂、寓教於美的效果。 然而,在當前幼兒舞蹈的教育中,由於受到傳統舞蹈教學方式的制約和教師在舞蹈認識方面自身的局限,一度忽視了對孩子舞蹈興趣的培養,存在著一些問題 :一方面,認識上存在誤區。教師對幼兒在舞蹈活動中的心理特徵和規律認識不夠,對幼兒園舞蹈教學目標的定位不夠准確和完整。另一方面,教學方法陳舊,教學效果不明顯。首先,教學目的不夠明確。在日常幼兒舞蹈的教學中,教師往往只注重讓幼兒單純去模仿舞蹈動作,並以學會教師的「規定動作」為主要目的,而忽視了引導幼兒去理解舞蹈本身及背後所蘊涵的深刻含義。其次,缺乏對幼兒身心特點的深入了解,教學過程中幼兒往往缺乏愉悅的情感體驗,創新不夠。例如一些老師在舞蹈教學中過分追求練習動作的規范和准確性,而忽視幼兒情感的愉悅性,導致許多幼兒常為學習新的動作感到疲勞,為重復舊的動作而感到厭倦。我在教學過程中也遇到過這種情況,記得我剛剛從學校畢業,來到縣中心幼兒園擔任了舞蹈老師,開學前一天我就信心滿滿,想要教他們這個,教他們那個, 一天下來我累得筋疲力盡 ,嗓子都啞了,但結果呢,卻不盡人意,我當時確實很受打擊,為什麼呢?為什麼會這樣呢?後來經過我的努力和不段的改變自己的教學方法,終於得到了老師的認可和學生的喜愛,下面我就這幾年我站在教育的第一戰線上積累下來的一點點教學經驗和大家分享與交流一下。 一、選材要恰當 選材是學習舞蹈的一個很關鍵的環節,如果選材不當,就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1、選定的舞蹈內容要適合兒童的心理和生理特點。幼兒舞蹈必須是幼兒的,亦即幼兒天性的寫照,不要讓幼兒舞蹈帶上成人的痕跡,要表現出幼兒的天真稚氣、純潔可愛。 2、選材要考慮學生的身體素質和表演素質。就像歌手選擇適合自己演唱的歌曲一樣,要適合自己的聲音條件和風格特點,量身定做,不要太大,也不要太小。比如說,你編排或選擇的內容構思很美,難度很大,超過了孩子們的能力,也會弄巧成拙。 3、再有幼兒舞蹈和少兒舞蹈的選材也有很大區別,幼兒的選材要活潑可愛,突出他的動作、表情的天真稚氣;而少兒的選材從心理和生理的角度來看,表演內涵要豐富一些,動作表演技巧要大一些,簡單的「比劃」就不會可愛,也不適合這個階段幼兒的審美需求。 4、另外,總體上要選材要新穎,具有時代氣息,從體裁到表演形式都要有所創新,包括對舞蹈語匯、動作的創編都必須獨巨匠心,不能成人化、呆板。在幼兒眼中,大千世界,新奇無比: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中游的……只要我們站在幼兒的角度,去感知事物的特點, 分析處理人和物,最後加以直觀表現,就會產生藝術化的童趣。例如,舞蹈「姥姥門前看大戲」以一首童謠入手:「拉大鋸、扯大鋸,姥姥門前唱大戲……」講述了一群天真活潑的小姑娘經過「抗爭」,跋山涉水,終於興高采烈地來到姥姥門前,坐在了她們各自的位置上期盼著大戲的開幕。大戲開幕了,小姑娘們在看戲的時候各自臉上豐富的表情,反映出戲曲的精彩。看戲是源於民間的一種娛樂活動,這個舞蹈抓住了小孩子好奇、喜歡熱鬧、喜歡參與和樂於模仿的特點,所以極易引起幼兒的共鳴和興趣。 5、另外我認為幼兒園3歲的幼兒應以律動為主,簡單的舞步、舞蹈游戲和簡單的基訓為輔。 4歲的幼兒舞步可多一些,增加一些訓練的運動量,舞蹈游戲與小品相結合。 而5歲的幼兒則可以進行地面訓練、步伐組合和表演性小舞蹈。 二、示範要生動 無論是成人學習舞蹈、還是幼兒學習舞蹈,常用的教學方法就是學生模仿教師的示範。那麼教師如何根據舞蹈的特點、兒童身心的特點來做示範;選擇什麼樣的時機做相應的示範就顯得尤為重要。 1.示範是兒童舞蹈教學中最重要的手段,是由舞蹈自身的特點和兒童生理心理的水平決定的。示範是學生獲得正確的視覺形象、動覺表象的最方便最有效的途徑,可見示範是培養動作技能的重要基礎。教師可以用自己充滿激情的舞蹈示範去感染學生,激發學生對舞蹈的熱愛、培養他們對學習舞蹈的興趣、幫助他們更好的理解舞蹈作品、更完美地表現舞蹈。「示範」具有直觀性、形象性。5~6歲的兒童他們的生活閱歷淺顯,他們對事物的認識還只是停留在事物的表面,極易受到暗示。他們對舞蹈動作獲得、舞蹈審美感知覺的形成絕大部分來源於「示範」。 2、教師要准確、形象、富有表情地表演舞蹈作品,使幼兒對要學習的內容有一個完整清晰的印象。引起學習的願望,練習起來就不會覺得枯燥,同時也能達到更好的教學目的。示範時還要伴隨著語言的講解,面向幼兒做鏡面示範。如幼兒應伸左手,教師要伸右手,此方法可以激發幼兒的學習願望和熱情。 初學者在剛接觸一個新動作時,難免會出現手腳無法協調進行的現象,常會在前一動作與後一動作的連接上短暫停頓,這便需要教師局部分解示範。示範是兒童舞蹈教學中最重要的手段,是兒童有效掌握技能的方法之一。通過教師把舞蹈教材准確、生動、形象地轉化為富有感染力的示範表演,讓孩子們把動作分解成為單一的動作,反復交替練習,以達到熟能生巧的效果。另外需要注意每個舞蹈動作之間的過渡環節,在動作銜接的地方要再次示範,這樣學生才能明白動作之間的相互關系,增強動作的靈活性與感染力。示範時伴隨講解,闡述明白動作的方法和要領,使孩子們明確每個動作的產生、方向、路線及全身動作的配合等。講解盡量形象生動,通俗易懂。如轉動手腕這一動作,如果按動作要求講,第一拍手腕由外向里轉,第二拍手腕由里向外翻掌。幼兒學做起來即無興趣又很費力。但是如果告訴幼兒,現在你到果園里抓住了樹上的一個大蘋果,想把蘋果摘下來必須轉動手腕擰一下。或者練習站立時,如告訴幼兒站直,它可能會站不好,那麼你告訴他們象小棍一樣或象鉛筆一樣,他們會做得很好。所以說語言講解法是極為重要的一點。 三、語言要優美 用語言創設音樂的意境,讓幼兒展開想像的翅膀,使幼兒身臨其境,在游戲中學習。舞蹈主要通過肢體語言來傳情達意,在舞蹈教學中若只讓學生盲目地跟著老師模仿,不用語言與學生交流,學生便不能明白動作的規格要領在何處,訓練的目的是什麼,這樣不僅培養不出高水平的學生,更無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而也就達不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首先,在舞蹈教學中不僅要在視覺上給學生美的享受,在聽覺上也要帶來心靈的觸動,教師盡量用標準的普通話和平和的語調,像旋律一樣流暢,像歌聲一樣動聽去講授動作。它會像磁鐵一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加深學生對教學內容的印象。其次,要注意語言表達的先後順序,什麼內容講述在前,什麼內容講述在後會使孩子們接受起來更容易,不致於讓孩子們的思維混亂。如學習「頭的環動」時,先要讓孩子們掌握低頭、仰頭、左右傾頭的准確部位,再進行頭的環動練習,這樣他們就會很好地掌握。如果教師在教授時沒有理清思路,學生在做動作時就會出現錯誤,這時再去糾正就會影響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反而適得其反。最後,教師語言的形象性也能使學生學得巧、學得快、學得好,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激情,促使學生在興奮之中完成動作,減少舞蹈學習的痛苦成分。如「交替步」,把兩腳比喻為「好朋友,你走我也走,永遠都是好朋友」;教
H. 如何做好學前教育的幼兒舞蹈教學分析
做好學前教育的幼兒舞蹈教學分析
(一) 家庭因素
1.家長過分溺愛。當前,我國獨生子女多,在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共同圍繞下,孩子成了家庭的軸心。普遍存在「三多三少」的問題,即寵愛多,順從多,不忍心的多;教育少,要求少,給予鍛煉的更少。這樣就滋生了孩子嬌生慣養,以自我為中心的強烈的個人主義的壞習慣和個性。英國教育家洛克說過:「被溺愛的孩子必定學會打人、罵人,他哭著要什麼東西的時候,他便一定要能得到,他心裡想做什麼事情,他也一定要做。這樣一來,父母自己在孩子幼小的時候,逗愛他們,把他們的本性弄壞了,他們自己在泉水的源頭下了毒葯,日後親自喝到苦水,卻又感到奇怪。因為他們的孩子長大後,這種種惡劣的習慣也都跟著到來。」⑸
2.家長的教育態度不一致。在家庭成員中,教育態度上的差異與他們個人的生活經歷和受教育經驗等因素息息相關,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這種差異過於懸殊,則不利於孩子的習慣養成。在一些三代同堂的家庭,隔代溺愛的現象嚴重,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總是維護偏袒幼兒,甚至出現護短,成了幼兒的保護傘,不管幼兒是對是錯,他們都能以自己博大寬廣的胸懷去接受,姑息幼兒的一些小缺點;在一些三口之家,或是媽媽或是爸爸總是扮演好人的角色,使得孩子的教育很難開展;在一些離異家庭,父母雙方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存在很大分歧,幼兒往往跟著父親是一個樣,跟著母親又是另一個樣,使幼兒形成了雙重性格,不利於幼兒身心健康發展。
3.家長所實施的教育沒有持續性。幼兒的良好行為習慣不是一天就可以形成的,它需要有一個反復練習,不斷鞏固提高的過程。教育家關鴻羽認為,「培養孩子的一個習慣至少要有意識地讓其堅持六個星期,才能見效。」⑹今天要求孩子這樣,明天又要求孩子那樣,或是今天對孩子的某種行為嚴要求,明天又對孩子的某種行為放鬆要求,這樣的教育是難以讓幼兒養成良好習慣的。
(二) 幼兒園因素
1.教育機制的局限。隨著社會的發展需要,幼兒園的數量與日俱增,特別是在一些較為落後的鄉鎮也開始出現了托幼機構。在眾多私立與公辦幼兒園的激烈競爭中,要想贏得優勢,就必須迎合家長的心理,爭取更多的生源,讓幼兒去學習一些即得成效的知識,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幼兒的習慣養成教育。在那些較為落後地區的托幼機構,教育思想仍停留在滿足幼兒的生活需要上,只要管好幼兒的吃、喝、拉、撒就行了,至於幼兒的習慣養成教育還沒有被納入到教育內容中去。
2.教師自身素質還有待提高。
(1) 教師沒有做好榜樣。我們的許多教師在規范幼兒的行為時,自己卻沒有按同樣的標准做到。教師在幼兒心目中的地位是神聖的,有時教師言行的分量甚至超越了幼兒的父母,從這點來看,教師對幼兒的影響是重大的。我們知道幼兒期的主要行為方式是靠模仿得來的。教師作為幼兒崇拜的對象,他們的一言一行都是幼兒模仿的對象。有的老師走路懶散,也許他班上的幼兒也跟著走路懶散;有的老師閑來喜歡坐在凳子上搖晃,也許他班上的幼兒也就跟著坐在凳子上搖晃……時間一長,幼兒就把這些模仿來的動作內化成了自己的習慣。
(2) 教師在實施養成教育的過程中沒有嚴格要求。對幼兒的教育應該是不斷重復,給予強化訓練,這樣才能讓幼兒得到鞏固。然而,在這些不斷重復的過程中,有的老師就把其中的一些細節忽略了。而這些被忽略掉的小細節,往往就是幼兒養成良好習慣的開始。
拿最簡單的例子來說,在吃飯前我們要求幼兒洗手,其基本程序如下:捲袖子→開水龍頭→把手沖濕→關上水龍頭→擦上肥皂→把肥皂放回原處→兩手相互搓洗(包括手心、手背和手指縫)→打開水龍頭沖掉肥皂沫→雙手接水沖掉水龍頭上的肥皂沫→關緊水龍頭→雙手在水池內甩三下→摘下自己的毛巾擦乾凈→毛巾掛回原處→洗完後雙手交叉回座位準備吃飯。飯前簡簡單單的洗手分解開來竟有十四步之多。如此繁瑣的步驟,我看到有的幼兒園老師為減少麻煩,就把它省略了許多,省略後的洗手程序如下: 捲袖子→打開水龍頭→把手沖濕→關上水龍頭→擦上肥皂(肥皂是用絲襪包住系在水管上的)→兩手相互搓洗(包括手心、手背和手指縫)→打開水龍頭沖掉肥皂沫→雙手接水沖掉水龍頭上的肥皂沫→關緊水龍頭→雙手在水池內甩三下→回座位準備吃飯。乍一看去,步驟好象差不多,但細一看發現,老師把擦手的程序省掉了,也許他們認為手上沾點水沒有什麼關系,而且他們知道,幼兒是會想辦法把那點水弄乾的(如衣服上摸摸,褲子上拍拍)。這還不算什麼,只要幼兒沒有用油畫棒畫畫,手上沒有沾上顏色,那麼,有的老師就乾脆連用肥皂這一步都省略了。還有的老師,覺得讓幼兒自己洗手很浪費時間,又容易把衣服打濕,會增加麻煩,乾脆讓幼兒排好隊,老師一個一個幫他們洗了。這樣一來,繁瑣的洗手程序就只剩下兩步了,幼兒只需伸手出去,再把手縮回來就可以了。
如此教育方式,幼兒能學到什麼呢?應該是連最起碼的洗手都還不太會吧!
(三) 社會因素
許多社會因素對幼兒習慣養成也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社會中傳達出來的有些信息屬於健康的,也有些信息屬於不健康的。「幼兒由於知識經驗淺薄,認識具有表面性、片面性和情緒性,因而極易受到這些社會因素潛移默化的影響」。⑺
首先,當前的電視、書刊等傳媒給幼兒造成不小的影響。以前的動畫片可以說是專門為幼兒設計的,而現在,許多的動畫片越來越成人化,成了年輕人的休閑娛樂。幼兒從一些動畫片中習得了不良行為,養成了不良習慣,對於這些動畫片到底適不適合幼兒看,引起了很大的爭議,如「喜羊羊與灰太狼」、「奧特曼」、「巴拉巴拉小魔仙」等;
其次,幼兒的生活環境較為復雜。現在有許多家長都愛打麻將,幼兒經常處於這樣一種「雀聲四起」的環境中,這不僅對幼兒的成長不利,還極有可能讓幼兒習得一些不良習慣,幼兒偶爾說出的粗話、臟話可能就是從麻將桌上學來的;還有一些家長,經常出入於各種娛樂場所,為了方便照顧孩子,就把幼兒帶在身邊。然而,在這些娛樂場所中,幼兒要習得不良行為習慣是非常容易的。
I. 如何開展幼兒園舞蹈教學活動
課程安排 (1)暖身伸展運動(05-10分鍾) (2)有氧舞蹈內容(20-40分鍾):Jazz、Salsa、Funk、Hiphop內容。 (3)專門舞蹈練習(05-10分鍾):腹、臀、臂、腰、髖、腿的力量或其它 。 (4)放鬆和伸展運動(5-10分鍾) 課程可根據學生的情況可以開學習課程,創編課程,表演課程等 力量素質的訓練 (1)神經沖動的強度與頻率。 (2)肌肉對於神經沖動的反映力
J. 幼兒舞蹈教育 如何在舞蹈教學中發揮幼兒主
培養健康活潑、朝氣蓬勃的幼兒,是學前兒童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幼兒舞蹈是幼兒教育的一門重要學科,是幼兒音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不少學校的幼兒舞蹈教學卻是簡單地把現成作品教給幼兒,很少發揮幼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筆者認為,以新觀念、新理念對待幼兒舞蹈教學,發揮幼兒主動性和創造性,有利於掌握幼兒舞蹈教育的內涵,對做好舞蹈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一、恰當的舞蹈教育內容有助於幼兒發揮主動性和創造性
舞蹈作為一種人體語言,是通過人體動作過程來表現人類情感的藝術。幼兒舞蹈教育則是通過教授這門藝術來反映人們的思想、情感以及社會生活的藝術。
教師要根據幼兒年齡及每個幼兒具體情況來選定具有教育性、藝術性、興趣性的教材。選擇教材時,要盡量選擇從歌詞到音樂、從體裁到形式、從結構到風格都能貼近幼兒生活的教材。 如我選擇的歌曲《一分錢》就富有一定的生活故事情節。在教學時,先選擇兩個幼兒進行情境表演,讓幼兒知道這個故事表演的內容。從而理解歌詞,學會演唱這首歌曲,並讓幼兒進行表演。因為這首歌曲內容生動,所以幼兒喜愛這個表演。通過表演還能讓幼兒受到啟發,陶冶情操,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這樣的教材童趣足,並適合幼兒的年齡特點,而且有一定的教育性,藝術性,充分發揮了幼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二、通過幼兒舞蹈教育的特點發揮幼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幼兒舞蹈教育是舞蹈藝術中一支鮮嫩的花朵,具有舞蹈藝術自身的個性與特點。幼兒舞蹈突出表現在活潑、天真、誇張、有趣。幼兒舞蹈不僅貼近兒童的生活,而且處處閃耀著幼兒的心理特徵,散發著充滿真、善、美的童心體驗和審美追求。 因此,在幼兒舞蹈教學中,要根據幼兒好幻想、好奇心強、好提問等心理特徵,設計趣味濃的教學活動,利用多種形式來激發孩子們對舞蹈的興趣。讓孩子們在玩樂中學到舞蹈的本領,在玩樂中享受舞蹈的美感,在愉快的心境與環境中與舞蹈建立密切聯系,並用舞蹈美化自己的童年生活。
我在教幼兒舞蹈時,就先把舞蹈內容編成故事講給幼兒聽,幫助幼兒理解舞蹈內容,促使幼兒跳起舞蹈來能創造性地表達各種舞蹈形象,讓幼兒知道自己在舞蹈中扮演的角色。如在創編《唐老鴨》這個舞蹈時,孩子們站成一排,學習小鴨子走路時左右搖擺的樣子,在音樂拍點處做出停頓。然後,再加上一些前挺肚子、後撅屁股的可愛動作。最後,在跳舞的時候撅起小嘴巴。這樣一來,孩子們不僅非常喜歡跳這個舞,而且還表演得淋漓盡致,形象逼真可愛。
同時,在日常生活中適度地提供舞蹈刺激,激起幼兒愉快的情感,使幼兒的舞蹈天賦得以很好的發揮,從而主動參與活動。如在區域活動中,在班中設立「表演區」,其中放置不同的頭飾、綵帶和幼兒喜歡的舞蹈服飾等,通過播放音樂,讓幼兒自由表演、自由創作,培養了幼兒舞蹈的活動能力和對舞蹈的興趣。
三、適當的情感教育有助於發揮幼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情感是教育的催化劑,美學家施東昌說過:「美感是富有感情特徵的。」藝術對人的培養是從怡情養性著手的,它要求以情動人,通過「美—成—理」的過程,使人產生情緒體驗,煥發高尚情感的激盪,思維的起伏,逐步感受美、欣賞美、表現美、創造美。因此,我們在幼兒舞蹈教學中,首先抓住「情」字,通過師生間的和諧環境促進幼兒身心發展,達到音樂教育的目的。
我們只要留心觀察就不難發現,幾乎每個孩子在開心時都會通過手舞足蹈來表達自己的情感。一個好的舞蹈作品,能夠使幼兒在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時,還能受到潛移默化的啟迪和教育,促進孩子們身體素質、思想品德、智力開發及美育教育等綜合素質的提高,從而達到寓教於樂、寓教於美的效果。它不僅符合幼兒的情趣,而且會使幼兒的聽覺和視覺同時感受到藝術的陶冶,這是培養藝術素質的起點。同時,這也是培養幼兒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一種形象、生動、富有感染力、幼兒容易接受的教育形式。 首先,教師自己要熱愛自己的本職工作。上課時教師要精神飽滿、態度積極。幼兒好勝心強,正確的評價、表揚和鼓勵對幼兒的點滴進步給予肯定是一種強化方式,可以激發幼兒的上進心、自尊心和自信心。在實踐過程中,我發現對剛入園的幼兒來說,這方面的教育更是必不可少的。因為這時的幼兒在音樂能力方面的發展有一定的個別差異,在上舞蹈課時,有的幼兒膽怯,就連小小的動作都不敢放開來做。針對這樣的情況,我在平時就以鼓勵表揚為主,對幼兒表現的動作總要多看一眼,或滿意的一笑,或說一句鼓勵話。這能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從而可以逐漸引導幼兒主動參與活動。另外還可以讓孩子當「小老師」教其他小朋友學習動作,這樣既培養了孩子的自信心,又讓他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同時鼓勵了其他幼兒,使他們相互學習、相互激勵,從而提高了幼兒對舞蹈的興趣,也間接促進了幼兒的創造性。
其次,教師應有豐富的情感。因為教師的感情對於幼兒具有強大的感染力。人們常說我們一些幼兒園老師是一個長不大的「孩子」,總是嘻嘻哈哈似乎不懂得什麼叫煩惱和憂愁。在教學中,教師要把這種興趣傳播給每個孩子,所以在每節舞蹈課上,我們總是充滿激情地和幼兒在一起唱歌跳舞,用優美的動作渲染幼兒,把舞蹈課的氣氛調動得熱鬧、積極、活躍。如在「小貓」這個音樂律動游戲的教學中,我通過模仿小貓走路的可愛樣子,表現小貓調皮、機靈的性格,用形象化的手段和對音樂的興趣帶動全體幼兒積極地投入到表演中,教學效果也就十分突出。
幼兒舞蹈猶如春風化雨,潛移默化地陶冶著幼兒的心靈。我們要仔細洞察孩子們美麗的童心世界,了解孩子的質朴情感,廣泛收集、提煉他們天真、形象的動作,吸收為幼兒舞蹈的基本素材。只有這樣,創作出的舞蹈才能被孩子喜歡和接受。同時創造性地開展舞蹈教學,發揮幼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培養幼兒的注意力、觀察力、思考力、想像力和創造力,這樣才能不斷完善幼兒舞蹈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