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赫爾巴特教育性教學原則的主要內容和意義是什麼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應注意貫徹教育性原則,也就是說,研究者進行研究要符合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屬,具有教育意義,有利於學生的正常發展,一切不利於學生身心健康的研究都是不允許的,這是進行教育心理學研究不容違背的原則,因此,在進行研究時不僅要考慮課題實際上的教育意義,使其結果有助於教學和教育質量的提高,而且整個研究方案的實施過程也要考慮對學生是否有良好的教育影響。
Ⅱ 教學具有教育性是誰的觀點
問題1是: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
問題2是:蘇格拉底
問題3是:布魯姆把教育目標分為認知目標、情感目標和動作技能目標三大類
Ⅲ 赫爾巴特的教育與教學有什麼關系
在赫爾巴特之前,有一些教育家如誇美紐斯、裴斯泰洛齊從人的回和諧發展的思想出答發,提出了教學應該具有教育性的觀點,但大多數人都是將教育與教學有關的問題分開來研究的。赫爾巴特明確地提出了「教育性教學」的原則。他認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培養德性,而教育的基本手段是教學。所以,教學必須具有教育作用。他聲稱:「我想不到任何無教學的教育,……我不承認有任何『無教育的教學』」,「教學如果沒有進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種沒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沒有教學,只是一種失去手段的目的。」赫爾巴特將「教學」概念置於從屬於「教育」概念的地位。在他看來,教育與教學是目的與手段的關系,手段應該服從目的,所以他提出的原則是「教育性教學」。
Ⅳ 赫爾巴特認為教育性教學有何作用
赫爾巴特通過自己的思想、親身的經驗以及實驗,使他深信教育性教學內具有驚人的效果,通容過教學獲得「全面發展」的個人,將來會很容易勝任任何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決心」去做的一切事情。他能時刻想到明確的道德理想,能滿懷欣喜地去學習更多的東西,並能依靠「自身性格的力量」不斷進步,實現理想。
Ⅳ 赫爾巴特提出的「教學的教育性原則」的具體含義和特點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應注意貫徹教育性原則,也就是說,研究者進行研究要符合學生版身心發展規律權,具有教育意義,有利於學生的正常發展,一切不利於學生身心健康的研究都是不允許的,這是進行教育心理學研究不容違背的原則,因此,在進行研究時不僅要考慮課題實際上的教育意義,使其結果有助於教學和教育質量的提高,而且整個研究方案的實施過程也要考慮對學生是否有良好的教育影響。
Ⅵ 赫爾巴特的教育性教學思想有何優缺點
赫爾巴特的教育性教學思想反映了知識與道德、智育與德育之間的內在聯系,他強調通過教學進行德育的思想不僅在當時,就是至今也是正確的,有著積極的意義。但是,他沒有認識到德育與智育之間的相對獨立性,教學並不是實施德育的惟一途徑。在這一方面,他存在一定的片面性。
Ⅶ 世界上第一個提出教育學具有教育性的教育家是誰
世界上第一個提出教育學具有教育性的教育家是約翰·弗里德里希·赫回爾巴特。赫爾巴特提出了著答名的教育性教學原則,把教育和教學融為一體,統一在整個教育活動中,認為智育是培養道德的基礎,因理性、情感和意志都源於觀念,道德意識和行為應以掌握一定知識為基礎,「無知即無欲!」。
雖然約翰·弗里德里希·赫爾巴特僅把教學看成德育手段有失片面,但其教育性教學理論對教學論的發展具有積極意義,反映了教育過程的客觀規律。赫爾巴特是使教育學成為一門獨立科學的先驅,是「教育性教學」的首創者和教學形式階段的發明者,在西方近代教育史上的地位舉足輕重。
(7)赫爾巴特教學具有教育性擴展閱讀:
赫爾巴特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次明確提出「教育性教學」的思想。在赫爾巴特之前,教育學家們通常把道德教育和教學分開進行研究和闡述,教育和教學通常被賦予不同目的和任務。赫爾巴特的開創性貢獻在於闡明了教育教學之間的聯系。
他明確指出:「不存在『無教學的教育』這個概念,正如反過來,我不承認有任何『無教育的教學』」,「德育問題是不能同整個教育分離開來的,而是同其他教育問題必然地、廣泛深遠地聯系在一起的」。
Ⅷ 赫爾巴特的教育性教學的作用是什麼
赫爾巴特在瑞士當家庭教師時就決心不僅從理論上而且要從實踐上來證明「通過教學進專行教育」的屬可行性。他是通過美學和文學、數學和自然科學的教學來實現的。赫爾巴特向學生們傳授了完美的語言技能以及歷史、古典文學方面精湛的知識,還給學生提供深入地數學訓練,甚至還通過實驗向學生介紹新興的自然科學。不過,這些教學並不僅僅是為了傳授知識,事實上他所探求的是通過刻意安排的教學作為最重要的道德教育的手段來教育學生。文學教學的目的是激發學生對他人情感的切身關注。而數學教學不僅是因為數學有實用價值和技術上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應把數學當作訓練思想集中的一種手段,即數學教學是為了幫助學生培養性格。通過實驗赫爾巴特認為數學似乎永遠是在增強性格方面行之有效的唯一途徑。所以他在《美學表現》一書中表明:脫離了教學,教育一般不會取得成功。
Ⅸ 現代教學論為什麼說教學永遠具有教育性
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共同組成的傳遞和掌握社會經驗的雙邊活動。在課堂上除了版傳授知識,還要培養學權生能力與技能技巧與良好思想道德的形成。知識是思想道德形成的基礎,從而形成科學的世界觀。思想品德的提高為學生積極的學習知識提供動力。學習中會遇到各種困難,學習者必須有較高的思想覺悟和強烈的學習慾望才能克服困難。兩者是相輔相成的。正如赫爾巴特所說"我想不到任何無教育的教學"所以教學永遠具有教育性。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永遠起示範作用,對學生的價值觀和世界觀有影響
Ⅹ 如何理解赫爾巴特的教育性教學思想
教育學作為一種科學,是以實踐哲學和心理學為基礎的。前者說明教育的目的;後者說明教育的途徑、手段與障礙。
赫爾巴特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次明確提出「教育性教學」的思想。在赫爾巴特之前,教育學家們通常把道德教育和教學分開進行研究和闡述,教育和教學通常被賦予不同目的和任務。赫爾巴特的開創性貢獻在於闡明了教育教學之間的聯系。
他明確指出,「不存在『無教學的教育』這個概念,正如反過來,我不承認有任何『無教育的教學』」,「德育問題是不能同整個教育分離開來的,而是同其他教育問題必然地、廣泛深遠地聯系在一起的」。
從而使道德教育落實在學科教學的堅實基礎上,也使學科教學具有了道德教育的任務,成為教育的基本原則,推進了教育理論的發展。
(10)赫爾巴特教學具有教育性擴展閱讀
赫爾巴特的教育思想,不僅對德國教育理論和實踐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還對世界其他許多國家的教育也有較大影響。20世紀初,它曾借道日本傳入中國,對當時中國教育觀念的變革和教育實踐的發展起了促進作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隨著進步主義教育思潮等地興起,赫爾巴特教育思潮及赫爾巴特學派的影響逐漸衰落。
赫爾巴特還根據「統覺」學說,強調教學應該是一個統一完成的過程,提出形式教學階段理論。他將教學過程分為清楚、聯想、系統和方法四個階段。
其中「清楚」是指清楚、明確地感知新教材;「聯想」是指學生通過一定形式的練習與作業,把系統化了得知識運用於實際,檢查是否正確理解和掌握了所學的新知識。
後來,赫然巴特的學生齊勒爾和賴因又發展為五階段,即准備、提示、聯想、概括和運用,為廣大第一線的教師提供了一個更為容易理解、掌握和運用的教學模式。
蘇聯教育學家凱洛夫又將其演變為五步法,即復習、引入、講解、總結和練習。在20世紀50年代,中國中小學曾廣泛採用這一教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