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育大全 > 教學方法是受教育目的和什麼制約的

教學方法是受教育目的和什麼制約的

發布時間:2020-12-30 02:54:56

⑴ 教育目的 和 教育目標 有什麼不同

對這些概念的內涵外延的模糊不清,導致了我們在撰寫教案,設計教學目標時往往張冠李戴、大而化之甚至無所適從,給課堂教學帶來了許多不良後果,造成教學任務不能更好的完成,教學效率低下,教學無序。所以有必要對它們的進行解釋和辨析,以助於教育教學行為。
(1)對教育目的、教育目標、培養目標、課程目標、教學目標等概念的辨析。
教育目的是一定社會培養人的總要求。是根據不同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科學、技術發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健康發展的狀況確定的。它反映了一定社會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發點和最終目標,也是制定教育目標,確定教學內容,選擇教育方法,評價教學效果的依據。教育目的帶有方向的含義,表現普遍的、總體的、終極的價值。
教育目標是表明教育內容的結構、組成、階段及具體的價值,是教育實踐和評價活動的直接目標。教育目標帶有里程碑的含義,表現個別的、部分的、階段的價值。
培養目標是指各級各類學校或各個學段具體應該達到的目標,是根據國家的教育目的和自己學校的性質和任務,對培養對象提出的特殊要求,是總的教育目標的具體化,培養目標必須通過課程目標和教學目標才能實現。
課程目標是學校培養目標在教學過程中的具體化,是指導整個課程編制過程最為關鍵的准則,它從課程的角度規定了人才培養的具體規格和質量要求,是課程設置的直接目標,是課程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確定了課程目標才能確定課程方案,才能確定教學目標。
什麼是教學目標?克拉克認為,教學目標是「目前達不到的事物,是努力爭取的、向前的、將要產生的事物」。[6]教學目標是課程目標的進一步具體化,是指導和評價教學的基本依據,它是具體的教學過程和學生行為的准則,也是學科課程目標與具體教學內容的結合與具體化。教學目標在每個單元或每節課的教學過程中得到體現。
綜上可知,教育目的是培養人的總目標,是一個國家教育工作的長期目標,而教育目標是教育目的的具體化,是可操作的。培養目標是教育目標的具體化,它的實現要通過各級各類學校的具體操作才能完成。要實現培養目標,必須靠課程目標的制定和教學目標的制定才能完成,因此,課程目標與教學目標是實現培養目標的核心,教學目標是實現課程目標的具體手段。
在以上諸多目標中,教學目標與課程目標是最易混淆的兩個概念,有必要重點加以區分。
(2)教學目標與課程目標的關系
教學目標與課程目標兩者之間既有聯系又有區別。首先,目標內容方面有許多相通的地方,相對於培養目標來說,二者都是培養目標的具體化,只有通過課程目標和教學目標的實施,培養目標才得以實現。其次,二者都要以教育目的為總目標,以培養目標為具體指導,在各自的范圍內提出適應社會、適應學科、適應學生的具體教育教學要求。再次,課程目標和教學目標應當是明確而又清晰的,它們都是菜單式的,在對學生的培養要求上又是具體的,體現面向全體學生,使之全面發展,引導學生具有創新意識。最後,課程目標和教學目標都有「內容」和「行為」兩個方面,都可以通過評價學生實際掌握事實、技能、知識的程度進行評價,也為課程教學的展開和教學效果的評定提供了依據。
總之,不論是課程目標還是教學目標,在知識體繫上,都要體現循序漸進的原則,體現出邏輯性、序列性、階段性、整體性特點,使受教育者在「熟悉」的情境中獲取知識,並在新的「情境」中選擇適合的知識。
課程目標和教學目標雖然都是教育目的、教育目標及培養目標的具體化,但兩者之間的區別又是明顯的。首先,目標的制定人不同。課程目標是課程工作者制定的,是課程工作者所要明確的目標,也是教育工作者及受教育者所要完成的目標,而教學目標是教學工作者制定的,是教學工作者和受教育者所要明確和完成的教學目標不僅是課程目標的具體化,而且是在對學生、社會及學科等方面進行深入研究之後作出的一種明智選擇。其次,適應范圍不同。課程目標的首要作用是為課程編制提供依據和參考,其次是為教師教和學生學提供參考,如果課程目標在內容和表現形式上與教學目標雷同,那就失去了自身的意義。課程目標是管某一科類或某一學科的全局,對該學科產生影響和制約作用。教學目標是為教師教和學生學提供依據,它是對局部的教與學產生導向、激勵和制約作用。再次,教學目標雖然處於教育目標的最低層次,卻是最具實踐性和實效性的教育目標,教育目的、培養目標、課程目標的主要意圖和方針都要通過教學目標來體現,它是教學活動的起點和終點,也是教學評價的重要依據。課程目標雖在教學活動的實踐指導方面弱於教學目標,但它的銜接作用和指導意義卻是其他教育目標不可代替的,它是培養目標和教學目標的橋梁。

⑵ 教育目的的社會制約性有哪些

一、關於教育與社會關系的主要理論
1.教育獨立論:1922年,蔡元培在《新教育》上發表《教育獨立議》;
2.教育萬能論(愛爾維修);
3.人力資本理論(舒爾茨):人力資本是指凝聚在勞動者身上的的知識、技能以及其所表現出來的可以影響從事生產性工作的能力,;它是人的資本形態;該理論重視教育的作用,認為教育投資是人力資本的核心,是一種可以帶帶豐厚利潤的生產性投資;
4.篩選假設理論(伯格、斯蒂格利茨):認為教育是一種表示個人能力的工具,揭示了內含於人的未來的生產特徵,表明了人的固有生產力,為僱主識別、選拔不同能力求職者提供依據,起到篩選作用,它是從分析勞動力市場上僱主選聘求職者的過程去說明教育的經濟價值;5.勞動力市場理論:包括二元勞動力市場理論(皮里奧、多林格和戈登)和人力資本模式以及工作競爭模式等;二元勞動力市場理論認為教育是決定勞動者在哪個勞動力市場工作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教育的社會制約性
1.生產力對教育的影響和制約:①決定教育的發展規模和速度;②決定教育的結構和人才培養規格;③促進教學內容、方法和組織形式的變革和發展;
2.政治經濟制度對教育的影響和制約:①決定教育的領導權;②決定受教育權;③政治體制決定著教育目的的性質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內容;
3.文化對教育的影響和制約:①影響教育目的;②對學校教育的影響主要體現在教育內容上;③對教育教學方法、教學組織形式和師生關系等也有一定的影響;
4.科學技術對教育的影響和制約:①影響教育者的教育觀念,提高其教育能力;②影響受教育者;③會滲透到教育影響中的各個環節中,對教育措施的更新和發展提供各種必需的思想要素和技術條件;
5.人口對教育的影響和制約:①人口數量決定著教育事業的規模、教育結構和教育質量;②人口素質影響著教育素質;③人口結構(包括自然結構和社會結構)對教育也有一定影響;
三、教育的社會功能
1.教育的經濟功能:教育是實現勞動力再生產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勞動者生產能力的重要手段,促進經濟的發展和國民收入的增長,通過人文環境的創設和人文精神的培育為經濟活動提供道德和文化基礎;
2.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不僅能為社會政治經濟制度培養所需要的人才還能促進政治民主化進程,體現在①教育能夠傳播真理,啟迪人的民主意識;②教育民主化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組成部分;③民主的教育是政治民主化的加速器;
3.教育的文化功能:①教育的文化傳遞、保存功能②教育的文化選擇、批判功能③教育的文化交流、融合功能④教育的文化更新、創造功能;
4.教育的科技功能:教育是科學文化再生產的重要手段;教育是促進科學革命和發展的重要手段,而且能直接生產科學技術;
5.教育的人口功能:①教育能夠改變人的生育觀,對於控制人口出生率具有明顯影響;②受教育程度與人口遷移呈正相關。

⑶ 教學引入和環節過渡的目的是什麼(問答)

完成教學任務而採取的一種具體手段,是整個教學過程中事關成敗的重要環節。恰當地藉助這種手段,通過這個環節,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感知知識,掌握知識,發展思維,開發智力,進而形成技能、技巧,並能使學生在道德、情操、審美意識等方面得到發展。因此,恰當而有效地選擇運用教學方法,是每個教師必須重視的問題,而語文學科的獨特性和豐富廣闊性,尤其對語文教學法提出了更新的要求。十幾年來,各地同仁圍繞著語文教學的效果這一主題,多角度、多方位地進行了許多有益的探索,涌現了許多教績斐然的教改名家。如遼寧的魏書生、北京的寧鴻彬、上海的錢夢龍和於漪、湖南的楊初春等,他們在教學方法的選擇和運用上體現著不同的個性和風格,有力地推動了語文教學事業的發展,給我們以很大的啟示。然而,我們發現:在學習這些經驗的同時,也有一些一味模仿、生搬硬套的做法和現象,而且有時是由教育行政部門指令劃一,這種現象是令人憂慮的。筆者擬就此略抒淺見,以請教於同仁及方家。 教無定法,方法是人想出來的,而不同個性的人,自然會對教學方法的選用產生不同的見解。我國著名的教育家葉聖陶、呂淑湘先生對此都有論述。葉先生在他的《語文教學二十韻》中曾這樣寫到:「教亦多術矣,運用在乎人,熟善熟寡效,貴能驗諸身。」這就是說,教學方法是多種多樣的,但是,教師要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選擇應用,到底誰採用什麼教學方法效果最好,這要經過自己的教學實踐去進行驗證。呂淑湘先生也曾說:「教學法允許不同,可以是教法不同而效果都好。戲法人人會變,各有巧妙不同。」效果的好壞是衡量教師採用的教學方法優劣得失的唯一標准。兩位大師都強調了「教無定法」,強調了根據個人實際和教學實際去選擇適於自己教學實踐的教學方法。 眾所周知,語文學科內容極為豐富,任務繁重。它具有工具性、思想性、文學性和知識性(包括文化知識、科學知識和生活知識),因此,語文教學既要注意到對學生進行知識的傳授,還要注意到培養發展學生的感知、思維及分析、比較、概括等各種能力和技巧,這是語文教學過程的目的所在;同時,教學過程是老師、學生和教材在一定的大小環境中協同運動的過程,這個過程的最終結果是要在學生身上反映出來的,只有當教學手段即方法和教學目的達到有機的和諧統一時,才可能產生滿意的教學效果。如果我們不考慮教學目的、教材內容、教師自身素質與風格以及學生的感知能力、知識規律對教學方法的制約等實際情況,盲目崇拜某種教學方法,亦步亦趨,其結果必定違反客觀事物的發展規律,效果又怎能令人滿意呢?所以我們必須在考察分析各種因素對教學方法的制約的基礎上選擇適合我們自己的教學方法,不能硬性地整齊劃一,不能機械仿效,更不能無目的隨心所欲。既然如此,那麼我們究竟怎樣去選擇適宜我們自己並能達到和實現我們預期的目的,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的教學方法呢?我認為,應該注意以下四個方面: 一、從教師自身出發,反復檢查省悟,做到「知己」 孫子兵法雲:「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這對我們應該有很大的啟發。作為一名教師,其教學對象是學生,教學就是要通過教師把握教材,選擇教法,把知識技能傳授給學生,使學生獲得最大程度的提高,但如果做教師的對自己的知識結構、個性愛好、習慣興趣等各個方面都不甚了了,怎麼能選擇出一套真正適合於自己的教學方法呢?又怎能使學生通過老師的傳授指點獲得最大的收益呢?年齡不同,個性不同,受過的訓練不同,教學經驗、教學態度以及教師自身的個性素養及風格的不同,都會影響教師對教材的處理和對教法的選用。即使對同一個教材,不同的教師也會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一個有著30年教齡的老教師和一個剛剛出道的年青教師,一個性格開朗的教師和一個性格內向的教師,一個男教師和一個女教師,他們在對教學環境的理解,對學生的研究掌握,對教材的感知角度和深度,對各種事情的處理辦法等各個方面,都會存在著很大差異。正象是對待一年四季,人們的感覺都不相同,甚至是同一季節的同一天,人們的感受亦不一樣。如夏天,在文學家的眼裡是一個炎熱奔騰的季節,是生命力旺盛的象徵;而在另一些人眼中則是可詛咒的「煉獄」。對待鮮花亦是如此,有人從它的馨香中感覺到了沁人心脾的陶醉;有人從它的絢爛中感到了鮮艷奪目的驚異;更有人從它的秀姿中感到了「綽約如處子」般的韻致。如此等等,這些都是人們在感知上的區別和個性所在。因此,我們必須在執教之前,深入地研究自我,發現自我,界定自我,尋找自己的個性特色,把握自身的客觀實際情況,結合學生實際和教材性質及內容去進行教法上的深層和廣闊的思考選擇。倘若我們憑主觀臆想辦事,不管自身情況如何,強行運用某種對自己並不適合的教學方法,或者盲目模仿某種教學方法的框架,「東施效顰」,那勢必會落得個「邯鄲學步」的結果。當然,我們並不是說別人的成功經驗不可以借鑒,成功的經驗,我們應該借鑒,只要是遵循教學原則、服務於教學目的、有利於提高教學質量的教學方法,我們都認為是好的,應該借鑒之,並根據我們的教學實際去消化,借為己用,完善自己的教學。當然,我們也不能盲目自信,夜郎自大,把自己教學方法中的缺陷和不足當成個性和風格。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首先做到「知己」是必要的,「知己」是取得成功的准備階段,唯有「知己」才能正確選擇。 二、從學生實際出發,研究學生,找出特點,做到「知彼」 學生是實施教學的對象,因此,學生及學生的實際情況便是教學中的「彼」了。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任何教學方法效果的驗證都是要通過學生才能夠反映出來的。德國教育家第多斯惠說過:「教學必須符合人的天性及其發展的規律,這是任何教學的首要的、最高的規律。」這里的人的天性及其發展和規律即指學生的實際情況。所以,我們無論准備採用什麼教學方法,都必須以學生為主要對象,以學生對教材的承受能力為主要根據,以發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學習上的創造力為主要目的。而要真正做到這些,就必須先對學生實際狀況進行了解和掌握。 學生情況包括其知識基礎、思維感知基礎、個性愛好、生活學習習慣、家庭情況、班級環境情況(包括班級的大小、優差生分布、紀律情況、學習氣氛、團結情況和情感趨向等),前任教師的教學情況(括前任教師的施教方法及習慣,學習的適應程度和接受情況等),還有學生對外界影響的反映情況等,這些都是我們應該了解和必須了解的。一個合格或優秀的教師,應是在此基礎上選擇教法,形成自己的個性教學特色的。因為不同年齡段、甚至同一年齡段的學生,優等生和差等生,男生和女生,他們在心理、生理等方面是有差異的。他們的個性、愛好、興趣、習慣、思維、感知、技能以及受影響的程度等方面都呈現著色彩紛呈的景象。我們要了解這些情況,要從中找出共性和個性的東西,尋找出他們共有的感知規律,以便為我們選擇適宜靈活的教學方法做好准備。 我們注意到這樣一些現象:許多在教學上取得輝煌成就的教育名家不管在什麼地方作示範課時,雖然他們對所面對的學生的具體情況是陌生的,但是,他們在上課時,開始總要對學生進行些適當的調查了解,然後再開始他們的課堂教學活動,這實際上是在為我們樹立榜樣。只有了解了學生情況,才能適宜地選擇教學突破口,靈活運用教法,才能取得令人滿意的教學效果。教學大家們如魏書生、寧鴻彬、錢夢龍等人的個性教學特色的成功經驗實際上給我們揭示這樣一個道理:面對學生,研究學生,依靠學生因情而動地選擇教學方法是教育教學的一個客觀規律,尤其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特徵。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要使自己的教學具有針對性、實效性,取得滿意的效果,就要了解學生、貼近學生,選擇恰切適宜的教學方法。這樣做可以使自己的教學有的放矢。時時抓住學生的注意力,為此而動,又使學生的知識學習得到了應得的訓練和強化。那麼,怎樣去了解學生呢?首先是課下了解。經常保持和同學們的接觸,通過閑談、聊天、討論等形式,努力拉近師生之間的關系,了解他們的家庭情況,本人個性習慣、學習基礎、興趣愛好、思維能力等各種方面,這樣就對他們有了比較完整和深入的了解,尋找出其共性的特點。其次是課上了解,這是課下了解的深入,是了解他們特殊情況的最好環境,也是籍以選擇教學方法,使教學和學生學習同步和諧進行的重要環節。在教學中,通過觀察同學們的神情舉止,討論發言,迅速判斷他們的心理需要,及時調整教學思路,改變教學方法,引導他們的注意力與自己的教學同調,這就使共性和個性有了結合的機會,也就使教師教學具有了針對性。再次,課後了解。每一節課結束後,找幾個同學了解一下同學們對教學的反應及聽課要求。這既是一節課的總結,又為下一節課的教學提供了借鑒。這些活動的持續進行,可以使自己的教學具有針對性,又能調動同學們對語文課的興趣。因此,對學生實際情況的了解,決定和體現著語文教師的教學方法的生命力! 三、語文教材對教學方法的制約也是不能忽視的 教材是教師教學的重要工具,它對教學方法具有很大的制約性,尤其是語文教材容量大、任務重、變動多,這就使語文教材促使著語文教師隨教材而動,時時修正選擇教學方法。呂淑湘先生歷來認為,教法應根據教材內容的不同而有所變化。如果我們不顧及教材實際,只是千篇一律,一成不變地固守陳規,不對教法進行適當的選擇,恐怕不只是使教學失去生動性、針對性、目的性,使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性、積極性、主動性,甚至會導致整個教學的失敗,與教學目的的距越來越遠。 語文教材,它的知識含量和能力要求含量是極為豐富的。整個語文教材從內容上講,有語文知識、寫作知識和古今文體篇錄,而且每一類里邊又包含許多小類。如果我們都採用某一種的教學方法不加區別地去進行教學,那肯定是不行的。另外,從語文教材的要求上來講,語文教學不但要求我們著力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掌握一定的語文知識,而且要求我們聯系課文對學生進行理想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學生健康的道德觀念,同時還要求我們對學生進行美育,發展他們的創造性思維能力等,這也是時代對語文教學提出的要求,因此,面對這些要求我們自然不能在同一教學模式中抑或是自思自悟的感知中去實現,而是要針對不同內容、不同要求,有意識有目的地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有時甚至需要幾種方法的融合。 具體到教學實踐中,對於一個單元的幾篇課文來說,我們可以根據單元要求,綜合起來進行單元目標教學法的實施,也可以進行單篇目標教學的嘗試;可以是兩篇課文並起來,進行相似點、不同點的比較教學,也可以是單篇課文的質疑討論或講讀式的教學,或是學生在老師指點下的自學,如此等等。當然,要達到這一點,首先就要求教師認真鑽研教材,要對教材爛熟於心。這樣,教師的一雙眼睛才能從教案和課本中解脫出來,始終專注地高效率地掃瞄講台下那一雙雙眼睛,這時,你的注意力不僅是集中考慮授課,而且還要考慮學生的思維。觀察每一個學生怎樣學習,哪個學生遇到什麼困難等等,從學生的神態中看出各種反映,隨之機智地調整講話速度和教學方法,使課堂中教與學雙方思維活動達到有機的統一,產生「教學共振」的最佳效果,實現教學的最優化。 因此,作為語文教師,認真地研究教材同研究學生一樣重要,都是選擇教學方法的根據和前提,是不能忽視的。 四、環境影響也是對選擇教學方法起著重要制約作用的因素 教學環境包括大環境(即社會環境),也包括小環境(即校園環境),這多方面的因素,對教學方法的選擇,都起著大小不等的制約作用。 大環境包括社會發展趨勢及對教育的要求,社會氛圍及社會風氣對教育教學的影響等等,既有正面影響,又有負面影響。 從社會發展趨勢及對教育的要求講,整個世界,整個國際社會已進入一個知識競爭、科技競爭、能力競爭的時代,這個時代就需要教育來加以支持。 從整個世界看,語文教學出現了一些新的共同趨勢,表現在:(1)在教學觀念上,語文的實際運用與文學熏陶並重;(2)培養方向上,智力發展和個性發展兼容並包;(3)教材編寫上,分科、綜合並存,有向綜合發展的跡象;(4)訓練體繫上,主體依然是閱讀中心與寫作中心;(5)閱讀教學上,語文知識與語文能力緊密結合;(6)寫作教學上,文體訓練與能力訓練互相補充不難看出,能力和運用成為各國語文教學的重心所在。 與之相適應,國際上出現了教學理論研究的新局面,新的理論體系、新的教學方法層出不窮。如:以控制論為依據的程序教學法;以系統論為指導的範例教學法;以無意識心理傾向和超級記憶研究為基礎的暗示教學法;以布魯納的認識結構理論為根據的發現教學法;以贊可夫的發展理論為基礎的新教學體系。此外,還有蘇霍姆林斯基和巴班斯基的教學理論等,這些都對我國產生影響。國內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競爭機制的深化,對人才素質需求的提高,也對教育教學提出新課題和新要求。所有這些都在促使教學方法的多樣化、科學化。 當然,與此同時,我們也不能否認應試教育對語文教學的負誘導作用。如中招考試對初中語文教學,高招考試對高中語文教學,都有直接影響。對此,我們「應該想方設法去貫徹教學原則,不管這些情況多麼不利,仍然能夠使它朝著對教學有利的方向轉移。只有能夠做到這一條,才算是把教學法講活了」。 社會環境影響著教學,校園環境更直接地影響著教學,這主要是指學校領導的教育教學觀念的先進與陳舊,整個學校對於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的態度看法,這些都直接地制約著對教學方法的選擇。 所以,語文教學方法的選擇,是不可能不顧及到教育環境這個因素的,我們需要的是:克服不利因素,利用有利因素,選擇與我們適用的、順應形勢需要的語文教學方法。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不管哪一位語文教師,不管採用哪一種教學方法,都應該而且必須從以上幾個方面出發認真研究,認真思考,認真備教。對教學法的選擇,既不能一哄而起的刻意模仿、生搬硬套,又不能墨守陳規,不敢越雷池一步,更不能僅憑一時的熱情沖動,而應該經深思熟慮、反復摸索之後,慎重選擇出既符合學生實際,又體現自己教學個性的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但不管怎樣,教學效果,是任何教學方法所永遠孜孜以求的永恆的目標。

⑷ 簡述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據

教育目的是根據一定社會的政治、經濟、生產、文化科學技術發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發展的狀況確定的。它反映了一定社會對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發點和最終目標,也是確定教育內容、選擇教育方法、檢查和評價教育效果的根據。

教育目的與教學目的是普遍與特殊的關系。教育目的是國家培養什麼樣人才的總要求,反映社會成員在教育上總的需要。

教學目的是教學領域里為實現教育目的而提出的的要求,反映的是教學主體的需要。教育目的引導著教學目的,教學目的必然受制於教育目的。通常,教育目的要轉化為教學目的,使社會需要具體化為教學主體的需要。

(4)教學方法是受教育目的和什麼制約的擴展閱讀:

教育的主要功能是:

1、教育的最首要功能是促進個體發展,包括個體的社會化和個性化;

2、教育的最基礎功能是影響社會人才體系的變化以及經濟發展。現代社會重教育的經濟功能主要包括:為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提供良好的背景;提高受教育者的潛在勞動能力;形成適應現代經濟生活的觀念態度和行為方式;

3、教育的社會功能是為國家的發展培養人才,服務於國家的政治、經濟發展。

4、教育的最深遠功能是影響文化發展,教育不僅要傳遞文化,還要滿足文化本身延續和更新的要求。

1、教育的性質

教學目的是教學領域里為實現教育目的而提出的一種概括性的、總體的要求,制約著各個教育階段、各科教學發展趨勢和總方向,對整個教學活動起著統貫全局的作用。[1]

2、教育的作用

教學目的發揮積極作用的前提條件是教學目的制定的合理性。教學目的要在教學計劃中恰當定位,與教學客體、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協調一致,指導教學主體行動並轉化為教學結果,從而實現自身的合理性。

教育的主要作用表現在:導向作用 ;激勵作用;評價作用。

⑸ 生產力發展水平決定著教育目的的性質

教育與生產力的關系主要包括生產力制約著教育的發展,教育對生產力有積極的影響作用這兩個方面。

1、生產力是教育發展的物質基礎和前提條件

無論何種階級、何種形式的教育都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財力作為教育發展的基礎,經濟的發展水平與教育的發展水平具有一致性。

2、生產力對教育權力、培養目標、教育內容和手段有決定作用

(1)教育的階級決定教育要受到佔有物質資料的統治階級的支配;

(2)生產力發展水平決定社會教育需求;

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要求要培養與其需要相適應的人才學校的教育目標必須反映生產力的要求。

(3)生產力也決定著教育的內容和手段;

學校所傳授的知識內容,必須要反映所處歷史時期的經濟發展水平和科技進步成果。

3、生產力對教育發展的規模與速度的制約作用

一個國家或城市的教育普及程度,往往與當地的經濟水平相關。從世界范圍上看,不同的經濟水平往往教育普及程度不同、教育的規模也不同。例如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教育的比較。世界大學排名前10的一般都是英美等發達國家的學校,這體現了生產力制約教育發展的規模與速度。

4、生產力決定著教育發展的體系和結構

生產力水平如何除了影響教育發展的規模和速度之外,也同樣會影響教育體系與結構,不同時代生產水平不同,導致著新的教育結構的組成。

(5)教學方法是受教育目的和什麼制約的擴展閱讀

教育對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但這種作用本質上並不是通過教育作為生產力的環節來實現的。教育本身不是生產力且也不可能轉化為生產力。

眾所周知,生產力具有三個重要的環節,即生產資料、勞動工具和勞動者。教育對社會生產力的影響作用正是藉助於對這三個環節的改變(嚴格地講,只是對「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勞動者的改變)而實現的。

通過這種影響作用,勞動者的素質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從而極大地豐富了勞動者的生產經驗,提高了勞動者的勞動技能進而創造性地製造出更為先進的勞動工具,提高勞動的效率。同時,由於勞動者素質的提高,認識和實踐的能力得以發展,從而能更大程度地拓展勞動對象的范圍。

可見教育對生產力的發展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但應當明確有是,這種巨大的促進作用並沒有使教育轉化成生產力。

教育作為一種培養人的社會實踐活動它使受教育者(即勞動者)掌握了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和技能,而這種科學文化知識作為一種觀念形態是潛在的生產力,只有當它為勞動者所掌握並被物化於生產過程時才轉化成為現實的生產力。



⑹ 教育的目的是什麼

教育目的是來指教育所要培養的自人的質量和規格的總要求,即解決把受教育者培養成什麼樣的人的問題。按照《教育法》的規定,我國現階段的教育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6)教學方法是受教育目的和什麼制約的擴展閱讀:

教育目的不同於培養目標和專業培養規格。教育目的是對各級各類教育的人才培養標準的總體要求,而培養目標、專業培養規格是某一層次、類別教育或某一專業的具體要求。培養目標、專業培養規格的制訂不應違背教育目的,但又不等於教育目的。

同時,教育目的也影響、制約著課程目標和教學目標。總之,教育目的與培養目標、課程目標、教學目標是一般與特殊、普遍與個別、總與分的關系,依次為:教育目的──培養目標──課程目標──教學目標。

⑺ 教師考試教材教法是什麼意思

教材教法是師范專業大學生必學的一門課程,不同專業的內容不一樣,例如物版理專業叫做中學物理教材教權法。實際上這個名字是簡稱,這門課程涉及的是教材的分析和教學方法。簡而言之,學習如何教書。

考試內容是主觀和客觀題考的。既有理論知識,又有實踐知識,實踐知識如寫教學設計,上課案例分析等。創設問題的情境,使學生在這種情境中產生矛盾,提出要解決或必須解決的問題。

促使學生利用教師所提供的某些材料和所提出的問題,提出解答的假設;從理論上和實踐上檢驗自己的假設。根據實驗獲得的一定材料或結果,在仔細評價的基礎上引出結論。

(7)教學方法是受教育目的和什麼制約的擴展閱讀

教學方法的內涵 重點

教學方法,是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為實現教學目的和教學任務要求,在教學活動中所採取的行為方式的總稱。

教學方法的內在本質特點:

⑴教學方法體現了特定的教育和教學的價值觀念,它指向實現特定的教學目標要求;

⑵教學方法受到特定的教學內容的制約;

⑶教學方法要受到具體的教學組織形式的影響和制約。

⑻ 制定教育目的的客觀依據是什麼

1、主觀依據:受哲學觀念的影響;受人性假設的影響;受理想人格的影響。

2、客版觀依據:社會權生產力和科學技術水平;一定的社會經濟和政治制度;社會歷史發展的過程;受教育者身心發展的規律。

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養成為一定社會需要的人的總要求。教育目的是根據一定社會的政治、經濟、生產、文化科學技術發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發展的狀況確定的。

它反映了一定社會對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發點和最終目標,也是確定教育內容、選擇教育方法、檢查和評價教育效果的根據。

(8)教學方法是受教育目的和什麼制約的擴展閱讀:

一、教育的性質

教學目的是教學領域里為實現教育目的而提出的一種概括性的、總體的要求,制約著各個教育階段、各科教學發展趨勢和總方向,對整個教學活動起著統貫全局的作用。

二、教育的作用

教學目的發揮積極作用的前提條件是教學目的制定的合理性。教學目的要在教學計劃中恰當定位,與教學客體、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協調一致,指導教學主體行動並轉化為教學結果,從而實現自身的合理性。

教育的主要作用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①導向作用。

②激勵作用。

③評價作用。

⑼ 教師資格考試中,教育的目的是什麼

一、教育目的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任何社會實踐活動都有預期的目的,教育作為培養人的社會實踐活動也同樣如此。
廣義的教育目的是指人們對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們希望受教育者通過教育在身心諸方面發生什麼樣的變化,或者產生怎樣的結果。國家和社會的教育機構、學生的家長和親友、學校的老師等,都對新一代寄予這樣那樣的期望,這些期望都可以理解為廣義的教育目的。
狹義的教育目的是國家對把受教育者培養成為什麼樣人才的總的要求。各級各類學校無論具體培養什麼領域和什麼層次的人才,都必須努力使所有學生都符合國家提出的總要求。因此,教育目的對所有學校都具有指導意義。不管學生有多大個別差異,如體質強弱不同、成績好壞有別、興趣愛好不一,學校都必須努力使他們的發展符合國家提出的總要求。
(二)教育目的的意義和作用
目的是一種引導和推動人們在實踐中改造世界和改造社會的精神性動力。目的為實踐指明方向,使實踐帶有自覺性;實踐將目的付諸實現,使目的具有客觀現實性。目的與實踐的關系表現為:一個具體的目的是人們實踐活動的起點,並體現於實踐活動的全過程中。因此,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發點,教育目的的實現則是教育活動的終點,它貫穿於教育活動的全過程,對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導意義。教育目的對整個教育工作的指導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教育目的的導向作用
教育目的一經確立就成為人們行動的方向,它不僅為受教育者指明了方向,預定了發展結果,也為教育工作者指明了工作方向和奮斗目標。因此,教育目的無論是對教育者還是對受教育者都具有目標導向作用。
2.教育目的的激勵作用
目的反映人的需要和動機,是人們在一起共同活動的基礎。因此,共同的目的一但被人們認識和接受,就不僅能指導整個實踐活動過程,而且能夠激勵人們為實現共同的目標而努力。目標就是價值,假如目標有價值,並且人們願意實現它,那麼它便能使學習者付出為達到該目標所需要的努力。
3.教育目的的評價作用
教育目的是衡量、評價教育實施效果的根本依據和標准。評價學校的辦學方向、辦學水平和辦學效益,檢查教育教學工作的質量,評價教師的教學質量和工作效果,檢查學生的學習質量和發展程度等工作,都必須以教育目的為根本標准和依據進行。
因此,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性問題,對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導意義。它確定了教育對象未來的發展方向和預定的發展結果,指導著整個教育活動的開展,支配著教育工作的各個方面和全過程。無論是教育政策的制定、教育制度的建立,還是教育內容的確定、教育方法的選擇以及效果的評價等,都受教育目的的制約。
4.教育目的的指導作用
教育目的的指導作用體現在指導行政部門制定有關方針政策上。教育行政部門的方針政策必須根據教育目的的要求制定。我國歷年的教育法律法規,都提及教育目的或相關問題,說明培養什麼人才的問題是國家及有關管理部門制定方針政策時不可忽視的問題。
教育目的明確了教育對象的發展方向和預設的發展結果,指導著整個教育活動的開展,支配著教育工作的全過程,無論是教育政策的制定、教育制度的建立、還是教育內容的設定等都受教育目的的制約。

⑽ 什麼是教育目的觀

教學復活動預期達到的結果稱為教制育目的。

教育目的反映出社會對於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者制定教育內容,選擇教育方法的向導,也是教育工作者檢查和平價教育質量的依據,從而把把受教育者培養成社會需要的人才。

廣義的教育目的是人民群眾對於教育工作者的期待和要求,狹義的教育目的是國家希望培養培養德智體美等方面和諧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提出的要求。

(10)教學方法是受教育目的和什麼制約的擴展閱讀:

教學目的是教學領域里為實現教育目的而提出的一種概括性的、總體的要求,制約著各個教育階段、各科教學發展趨勢和總方向,對整個教學活動起著統貫全局的作用。

教學目的發揮積極作用的前提條件是教學目的制定的合理性。教學目的要在教學計劃中恰當定位,與教學客體、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協調一致,指導教學主體行動並轉化為教學結果,從而實現自身的合理性。

閱讀全文

與教學方法是受教育目的和什麼制約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