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淺談如何在課堂教學中構建合作探究學習模式
21世紀是知識經濟的時代,知識經濟強調知識在經濟運作中的基礎地位和作用;強調人的創造力開發在經濟發展中的價值;強調高新技術在經濟發展中的主導作用.這種「知識經濟一體化」的發展趨勢,迫切需要與之相適應的新型人才.
一個在學校中度過9年的孩子, 如果整天被動的學習、機械的訓練和簡單重復,很難想像他們能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需要?因此,我們要培養能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能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能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具有健全、獨立人格的新時期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新一輪課程改革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就是為了培養這種新型人才而進行的一種研究和探索.下面,我從三個方面簡單談談自己的認識和想法:
一、 理論思考
所謂「自主學習」是相對「被動學習」、「機械學習」而言的,它是在教學條件下的高品質的學習,是一種積極、主動的學習.
它有以下幾個特點:①能夠自己確定有意義的學習目標.②能夠針對學習內容自主選擇恰當的學習方法.③在學習過程中積極參與,主動學習,即參與學,又參與教.④對自己的學習過程有正確的評價,並能做出相應的調整.所謂「合作學習」是相對「個體學習」而言的,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學習目標,進行明確的分工,並在過程中相互幫助的一種學習組織形式.
所謂「探究學習」是相對「接受學習」而言的一種學習方式,即從學習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題目,在教學中創設一種類似於學術研究的情境,通過學生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實驗、操作、調查、信息搜集與處理、表達與交流等探索活動,獲得知識、技能、情感與態度的發展,特別是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
它具有以下特點:①學習目標的方向性更強.②具有較強的生活實踐性.③研究手段的多樣性.④更加重視學習過程的操作.
概括起來講,在指導學生學習過程中,我們要大力倡導充分的自主,有效的合作,適度的探究.
我們之所以倡導自主、合作和探究學習方式,其理論依據是:
1、對「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的思考.20世紀,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卡爾羅傑斯提出了「以學生為中心」、「以人為中心」的教學理論,倡導一種「非指導教學」、「自由學習」、「自我指導的學習」等教學觀點.之後,美國心理家布魯納提出的發現學習法、前蘇聯當代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培養個性全面和諧發展的人」的理論等等,都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我們之所以特別強調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源於「以學生為本」,基於對學生的尊重.尊重學生,意味著尊重學生的選擇,尊重學生的需要,尊重學生的個性.關注和尊重學生是教育取得成功的首要條件.
2、學會學習的思考.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表了一部影響巨大的教育報告――《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在這個報告中,提出了「明天的文盲將不是目不識丁的人,而是不知道如何學習的人」.這是向全世界教育機構發出的警告.隨後,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在1995年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的報告里,把「學會求知」作為未來社會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
3、在新頒布的《語文課程標准》當中,明確地提出了「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並把它作為語文教學的基本理念.
二、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是導學研究的基本收獲
我校所進行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導學研究這項課題,包括了識字、閱讀、習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五大方面.目前,重點對閱讀教學、綜合性學習進行了初步探索.在探索的過程中,我們主要就學生學習方式和教學操作方法進行了研究:
(一)閱讀教學方面
在實驗過程中,我們通過研究典型課例,研究學生的需求,總結以往的經驗,強調教師的反思,重視導學策略研究,力求為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服務,初步總結出了以下幾方面的導學策略:
師生合作再現情景.自編自導,創設情景;師生互動體會感情;自主設計朗讀方式;還原情景親身體驗.
設身處地,創設情景.讓學生自主體驗文中角色的內心世界,理解課文內容,和作者產生情感共鳴.
在講《難忘的一課》時,「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是文章的主要線索,我們創設情景,讓學生體驗當時的感受,在課本上,一筆一畫地書些「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這句話.
發現空白,展開想像.啟發學生發現文章的空白之處,根據課文的前後聯系,通過想像,補充空白,形成一個完整的認識,便於把握作者的整體思路.《地震中的父與子》中,父親營救兒子時,兒子在干什麼?父子相見後,家長,警察、救火隊長等他們又是怎麼說的,這兩個場面在文中是空白,通過啟發、引導,形成一個完整的認識.
提出不同的意見,引發討論.在教學中,教師故意提出或者藉助學生的問題,引發兩個或幾個不同的意見,讓觀點不同的學生依據課文內容或已有的生活經驗,展開辯論,最終達到自悟的學習.
自主確立學習目標,展開討論.在充分預習的基礎上,學生站在教師的立場,為大家提供本課的學習思路,並且監督學習過程,教師參與學生的學習,體驗學習的整個過程.
分組合作,達成目標.在團體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師生共同確定學習目標展開比賽,一個大組根據學習目標談對課文的理解,另一個大組進行概括總結.
自編自導課本劇:根據課文的具體內容,讓學生自編自導課本劇,再現課文內容,用表演的方式達到學習的目的.
圍繞課文焦點,展開辯論.教師或學生找著課文的焦點,組織學生就某一個問題展開討論,達到探究問題的學習結果,學生設計辯論方式,並監督辯論的過程.
根據學習內容適當拓展.按照學習目標,學習完課堂內容,如果有必要形成完整的認識或引申訓練,在補充相關的內容,進行拓展訓練.例如,在《一夜的工作》教學中,讓學生欣賞相關的詩歌,再如讓學生自編歌謠等.
拼拼畫畫.在講解課文內容時,為了讓學生形成比較形象直觀的認識,達到變抽象的文字為生動的畫面,可以畫課文,也可以畫課文的部分,也可以畫想像,使學生通過拼、畫的形式進行學習.
生生互動,出謀劃策.先確立學習目標,一方同學在完成某一學習任務時,可先讓另一方同學為自己出謀劃策,然後篩選學習策略,達到學習的目的.
對比探究.在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的時候,教師有目的的選用另外一種寫法的語言片段,和課文中的語言片段形成對比,在學生討論中,比較寫法的優劣,效果的差異,達到訓練的目的.也可以允許比著課文的片段,自己用另外的方式來寫,體會效果的不同.
裝裝糊塗.例如,讓學生為老師出主意想辦法怎樣朗讀;老師有個問題不明白,請同學們幫助解決等.
實施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導學研究,使我們深深的體會到:教師的教學、知識、業務水平等受到了極大的挑戰,對教師的教學藝術要求更高了,對教師本身綜合素質要求提高了.
(二)綜合性學習
綜合性學習是與識字、閱讀、習作、口語交際並列的一種新型課程.它體現為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展,體現為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溝通,書本學習與生活實踐的緊密結合,體現為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運用.
1、綜合性學習具有以下幾個特點:①語文學習的實踐性、知識的綜合性.綜合性學習,需要深入社會去調查研究,收集資料,生成調查研究報告,因此具有很強的實踐性.綜合性學習,特別強調知識的整合和綜合運用,所以,它具有很強的綜合性.②語文學習的自主性、能力的綜合性.綜合性學習,主要是在生活實踐當中,進行的自主學習,它重視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它體現了由學習到運用,有運用到學習,螺旋上升的發展進程.③語文學習的探索性、活動的綜合性.綜合性學習是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學生的創造性學習為主體的一種探索活動,其形式豐富多彩,它體現了學生的獨立設計、獨立策劃、獨立展示等過程.④學習過程的合作性、評價的綜合性.綜合性學習與識字、閱讀、習作、口語交際最重要的區別就是具有很強的合作性,從確立專題、調查研究到成果展示都需要大家的合作.對綜合性學習的評價,不在於學生單個作品水平的高低,而在於培養學生探究精神和創新意識.除了教師的評價以外,我們格外注意學生的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重視綜合性學習的整過程,重視學生的合作態度,重視學生自主發現問題並探索問題,重視評價學生的知識、能力的綜合性.
2、綜合性學習的具體操作步驟如下:①幫助學習選擇題目,打開思路,學生自主形成調查研究提綱方案.②組織學生到生活中調查研究,積累第一手素材.③指導學生整理、歸納、完善、調查研究獲得的材料.④做好展示准備,形成策劃方案.⑤展示匯報專題研究的成果,力求形式多樣.
3、主要專題:一年來,我們主要確立了以下幾個專題,指導學生進行綜合性學習:廣告與生活;百部好書向你推介;走進鞍山;新城風采;「變」在我們身邊;走近名人;中國的傳統節目趣談;話說成語;議蓮詠荷;我的動物朋友;秋的收獲.
通過進行綜合性學習,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對學生所學的知識,已掌握的能力有了新的發展,同時也有了新的挑戰;各學科互相交叉,互相融合,達到了一種新的學習境界.
2. 結合自己學習與實踐體會,談談課堂教學互動交流的重要性和怎樣才能實現有實際意義
課堂教學互動交流有利於學生積極回答和思考老師的問題,同時老師也可以更加了內解學生的容性格,所謂「因材施教」就是指老師要根據學生的性格特徵、智力來教育。
至於互動交流那就需要老師根據班級總體特徵來定論了。如若這個班級夠活潑那交流就很方便,但大多數班級的同學都不願發言,那就的看老師個人的教育魅力了。
3. 讀《另一種評價:學習故事》心得體會
本人頓開茅廬,受益匪淺。對觀察教學課堂有了以下的感悟。 一.觀察教學課堂對教師的重要性。本人認為課堂觀察是一種改進課堂教學的有效方法,它有明確的目標者性,計劃性。課堂觀察與記錄是讓我們聽課者和評課者消除了很多疑慮,因為它所關注的問題不再是對教師的評價,不再是為教師的教學劃分等級,它指向的是學生課堂學習的改善,課堂觀察的過程是合作關注學習,研究學習和促進學習的過程。它旨在提高課堂效率。明白了這點,對今後的評課有了明確的引領,有了很大的作用。 二、反思課堂教學觀察的不足之處。課堂教學觀察的內容:1.教學活動,過程,課型特點;2.活動時間與學生積極投入活動的時間長度;3.學生完成的主要學習任務及其使用的主要學習策略;4.教師提問的類型和學生回答的機會,內容與方式;5.同伴、小組活動的方式,所作回應,所作語言,小組的活動;6.師生,生生之間的交往關系等。通過學習課堂教學觀察的內容,本人認識到今後要由觀察他人課堂中去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學行為,從感悟中去提升自己的教育能力。以往聽課,我們更多的是關注老師的教學情況,如教師對教材的把握情況,教師的教學業務能力等。然而,在課堂上我們更多忽略了探討師生互動與教育成效之間的關系;觀察學生的態度及其行為表現(如投入學習或非投入學習);課堂觀察不清,很顯然,由於聽課目的不明確,加上課堂觀察的技術或策略不明確,更無法有效進行聽課活動。,而課堂觀察要求我們更多是把視角更多地投向學生,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課堂教學有四十分的過程,投入越多產出也就越多。即使老師講得再精彩,學生如果沒有認真的聽講,對於這樣的學生課堂效率就相當低。課堂的學習氣氛,不僅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而且還左右教師的講課情緒。課堂教學中,教師都應注意觀察良好的學習氛圍是否形成,學生反應是否積極,學習興趣是否濃厚,是否開動腦筋自主探索並在小組討論中進行積極的交流,課堂教學目標是否達到等。除此之外,還要注意課堂上是否有人在打瞌睡、開小差,對學習內容不感興趣,對提出的問題毫無反應等負面情況。當我們把視線轉向學生時,可以更好的了解大部分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好的或者壞的,以後再從自己的課堂上可以在這方面做一些調整或者採取一些特別的措施。課堂觀察是教師獲得實踐知識的重要來源,也是教師用以搜集學生資料、分析教學方法的有效性、了解教學與學習行為的基本方法,是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的重要途徑,同時也為教育決策與教育評價提供有力的事實依據。 課堂觀察中,教師不只是在觀察,其實是在通過觀察而參與研究,所以「當看到課堂教學中的相關情景,自然會聯想到自己平時的教學情形,從他人的成功或者失誤中汲取經驗和教訓,並及時基於自身教學理解和實踐的教學假設:如果我來教,可以這樣設計……」我們在觀察他人的同時,實際上在對照自己,從他人身上學習優點,或者找到共同存在的問題,思考解決方法,促成了觀察者和被觀察者的專業發展。這種假設其實是對自身教學行為的一種改進。所以在觀察中,不要只停留在記錄教學環節的層面上,更要記錄自己聽課時的即興思考和設計。練就這樣一種反思自己的教學自覺,讓我們的眼睛變得敏銳起來。 總之,課堂觀察促使教師由觀察他人課堂而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學行為,感悟和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學能力;還可以增進教師教學目標的達成,提升學習成效;可以有助於教師發現、分析和解決教與學的問題。在今後的教學中,本人要積極對自己教學行為的進行分析與反思,善於觀察教學課堂,使自己從多種渠道獲得信息,不斷提高教學水平。」
4. 二年級推薦 《閱讀教學如何讓學生體會情感》
閱讀教學如何讓學生體會情感 「文章不是無情物」,我們閱讀文章不僅要了解內容,還要體會文章中的情感。在教學中,教師要把作者蘊含在文章中的情感轉移給學生,通過想像理解把文字轉化成意境,從而與作者溝通情感,受到情感的陶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准確體會文章情感,達到水到渠成的效果。一、分析文題,把握情感文章的題目是「文眼」,而眼睛又是心靈的窗戶。那麼,我們分析題目就能把握文章的靈魂——中心。有些文章的題目是點睛之筆,濃縮了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分析題目首先弄清題目的意思,判斷出題目的中心詞和關鍵詞,再看看文章是如何圍繞題目記敘內容、展開情節的,文章中的思想感情又是如何從題目得到體現的。例如《飛奪瀘定橋》一文,從題目分析,瀘定橋是地點,飛奪是事件,這就概括出了全文內容。而「飛」字體現了速度快,「奪」體現了戰斗的激烈。教學時,教師首先先讓學生找出題眼是什麼,然後理解「飛、奪」的含義,指導他們理解為什麼飛,怎麼奪?讓其帶著這樣的問題去讀課文,學生對紅軍戰士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與作者在心靈產生了共鳴。再如某教師在教學《理想的風箏》時,緊緊圍繞課題組織教學。課始,圍繞課題設疑:這「風箏」承載著怎樣的「理想」?課題「理想的風箏」的內涵是什麼?課中,緊扣課題感悟,教師藉助課文中重點句段,出示劉老師仰望天空的風箏的句子,問學生:注視著自由翱翔的風箏,劉老師心潮澎湃,他的心裡可能會想些什麼?他將風箏想成誰?學生在品味語言中,情感上進了一層,通過想像、感悟,明白了這自由翱翔的風箏,有劉老師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有劉老師對這學生的殷殷期盼,就是劉老師的理想(扣題「理想」),這是劉老師放飛的一隻理想的風箏。課尾,圈點課題提煉,這位老師抓住文章結尾處提到的「理想的風箏」,品讀它深刻含蓄的內涵。這位老師對課題如此設計,層層推進,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逐層體會文本的中心。二、反復誦讀,領悟情感「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這些都是古人讀書的經驗之談,說明「讀」對學習語文的重要。在閱讀中,讓學生讀出文章中回腸盪氣的韻味,慷慨磅礴的氣勢。把文章情感化成聲音移入學生耳際,以聲傳情,讓學生隨著作者那跌宕的情感,心潮起伏,形成於作者一致的心境。教學《夾竹桃》一文時,在引導學生重組教材第三、四節中的相關語句,來形象具體地理解「無不奉陪」後,我對最能表現夾竹桃韌性的一句話「然而在一牆之隔的大門內,夾竹桃卻在那裡悄悄地不聲不響,一朵花敗了,又開出一朵,一嘟嚕花黃了,又長出一嘟嚕。」就做足了文章。在學生自主感悟的基礎上,我分三次讀春夏秋三季里其他花的語句:①師:每年春天,迎春花…… 生:然而,在一牆之隔的大門內,夾竹桃……②師:到了夏天,五色梅、石竹花…… 生:然而,在一牆之隔的大門內,夾竹桃……③師:一到秋天,菊花…… 生:然而,在一牆之隔的大門內,夾竹桃……通過對比引讀「然而,在一牆之隔的大門內,夾竹桃……」這一句話,使夾竹桃的韌性帶給學生的沖擊一次比一次震撼人心,確實有一唱三嘆的力量,使整節課有了一種盪氣回腸的美感。有一位老師在講《鳥的天堂》一文中,「我們便看見一隻大鳥飛起來……到處都是鳥聲,到處都是鳥影。」「……我的眼睛真是應接不暇……那歌聲真好聽。」這兩段課文時,先找一名朗讀好的學生讀,其他同學配合鳥的出現,當這名學生讀到「看到一隻大鳥時」教室里突然出來一聲清脆的鳥叫聲,然後就是幾聲,伴隨著「到處是鳥聲」教室里真的熱鬧起來,鳥叫聲此起彼伏,不絕於耳,真有如臨其境之感。然後這位老師又讓男女聲交錯著讀,他們那高度低錯落的聲音,喚起學生「應接不暇」之感,而女生那悅耳的朗讀又使人彷彿看到了畫眉鳥那迷人的神態,聽到了那悅耳的叫聲。琅琅的書聲形成了學生的興奮,愉快的心境,似乎真正與作者一起坐在小船上暢游、欣賞。葉聖陶先生說:「說理的文章大概只需論理地讀,敘事抒情的文章最好還要『美讀』。所謂美讀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讀的時候傳達出來。激昂處還它個激昂,委婉處還它個委婉。」教師要和學生一起朗讀、感悟,「美讀」,讀出美文的「音美、情美、意美」。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課堂要讓朗朗書聲成為孩子們精神的升華和提升。三、推敲文字,感受情感在閱讀教學中,心境與畫境的相諧,情與景的相融,都會使學生自然投入到文章中去。學生通過對文字的推敲,大膽想像,與作者的情感達成共識,加深對文章的理解。《草原》中「到處翠色慾流,輕輕流入雲際。」一句,教學時,我抓住「流」讓學生理解。翠色怎麼能流?通過一個「流」字,讓學生感受作者對茫茫草原那無限的喜愛之情,學生似乎也看到了:「一碧千里的草原像浩瀚的海洋,風吹綠草,此起彼伏,浩浩盪盪的向天邊流去。」的壯觀情景,使學生形成了一個美好恬靜的心境,再次與作者產生共鳴。《威尼斯的小艇》是一篇狀物的記敘文,一位教師在講船夫的駕駛技術特別好一節課文時,讓學生抓住「擠」、「穿」兩個字,來體會感覺,並將桌椅當做眾多小艇,演示什麼樣是擠過去,什麼樣是穿過去。同時從「左拐右拐」和「平穩」兩詞中進一步感受作者用詞的准確,與作者在情感上達成共識,由衷的對船夫的技術發出贊嘆。四、重點句段,體會情感重點句段是課文的精髓所在,如果讓學生通過閱讀能把握了其中的實質,就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些重點句段常常出現在文章的開頭、結尾或過渡段中。如《詹天佑》一文開頭一句「詹天佑是我國傑出的愛國工程師」。其中「愛國」、「傑出」正是全文的中心。也是表達作者情感的主線,學生通過對課文「愛國」和「傑出」具體事例的分析,達到了和作者一致的情感,對詹天佑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再如《夾竹桃》一文的最後一自然段「這樣的韌性,又能這樣引起我許多的幻想,我愛上了夾竹桃」是作者感情的主線。夾竹桃的「韌性」和引起作者的「幻想」是全文的中心,所以在教學時我緊緊抓住課文的最後一個自然段,以這一自然段為突破口,直奔中心,展開教學。我因勢利導,指導學生感悟「韌性」和「幻想」的內涵,知道作者愛上夾竹桃的原因,明了作者喜愛夾竹桃的情感。五、抓著細節,品味情感細節描寫是指文章中對人物動作、語言、神態、心理、外貌以及自然景觀、場面氣氛等細小環節或情節的描寫。作者往往不直接表達情感,而會把自己的情感或者文中人物的情感融入這些細節描寫之中,讓我們在舉手投足中感受人物內心的情感世界。文本是由一個個細節組成的,「窺一斑而知全豹」,細節往往是解讀文本的突破口。細節可能是一個看似平常但意義深刻的詞語,可能是一個普普通通但意猶未盡的標點符號,可能是一句朴實無華但意蘊深刻的句子……只有對文本深入地探究,才能發現細節,把握細節,並以細節為支點,達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教學效果。教學時,鎖定這些細節引發開來,會使得教學內涵豐富。某老師在《理想的風箏》一課教學中關注了課文中的幾個詞,體會詞的表達效果,感受人物的內心世界,細細品味情感。如:出示:教室里騰起一片笑聲,但笑過之後,每個學生心裡都泛起一股酸澀的感情,同時更增加了對劉老師的尊敬。師:自由閱讀,從這句話中你讀出了什麼?生:劉老師的笑談殘腿,讓我們的情感發生了變化。師:誰能發現我們情感變化的真正原因?出示:教室里騰起一片笑聲,是因為 。但笑過之後,每個學生心頭都泛起一股酸澀的感情,是因為 。同時更增加了對劉老師的尊敬,是因為 。生:「笑」是因為——劉老師很幽默。生:「酸」,悲痛,傷心。「澀」,心裡不好受。師:我們心裡為什麼酸澀?生:笑過之後,我們想到了劉老師的殘腿會給劉老師帶來許多不便,心中不免多了一份同情,一絲惋惜。師:從「泛」,你又讀出了什麼?生:「泛」用得很准確,寫出了這種感情是「我們」內心自主升起的感情。生:「泛」真實地寫出了當時學生心中輕輕湧上而散發開的惋惜之情。生:它形象地寫出了學生們聽了劉老師自嘲式的「笑談腿疾」後不由自主產生的同情、惋惜的感情。師:是什麼讓同學們更加尊敬劉老師?生:劉老師幽默、樂觀背後的生命的頑強和對生活的熱愛,讓學生更加尊敬。……在這一教學片段中,這位老師抓住了文本中關於學生表現這個細節描寫,精心研讀文本,藉助幾個詞語,讓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理解品悟,從學生的感情變化中感受了劉老師的堅強、樂觀、風趣。這堂課的教學中,這位老師還從「當春風吹綠了大地的時候,人們的身心一齊蘇醒,一種舒展的快意便浮上心頭」中的 「浮」,讓學生品讀春天到來後,人們那種難以言喻、油然而生的舒展、輕松感覺;從「漾出的那甜蜜的笑,使我覺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個同我一樣的少年」中的「漾」,讓學生品讀劉老師的滿心歡喜和樂觀自信。此外,這位老師還關注了本文中的三處省略號,在教學實踐中精雕細刻,由淺入深,讓學生層層剝落省略號表面的面紗,學生才走進文本,感受到其背後蘊藏的情感意蘊。尤其是「劉老師啊,您在哪裡?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這句中的省略號,老師不僅讓學生體悟了標點符號蘊含的情感,還讓學生以作者的角度想對劉老師說些什麼,傾訴於筆端,表達了自己的真情。條條大路通羅馬。教師要做文本的「知音」,把持文本的「細節」,涵詠 「文心」,把握「文脈」,捕捉「文眼」,藝術地進行文本的二度開發和智慧生成。在閱讀教學中,讓學生體會文章情感的方法很多,只要教師善於引導,緊緊圍繞文章中「情」這個中介,那麼閱讀教學的過程就是學生和作者同鳴的過程,就是學生抒發情感的過程,而這種情感也就會伴隨學生對課文理解的深入更強烈,更深刻。
5. 讀《課堂教學的亮點在哪裡》心得體會
新都小學 李元花 暑假發了這本《課堂教學的亮點在哪裡》,我細細品讀,忽然發現這本書的很多可圈可點之處。 我覺得也許我很小的記憶里,那堂教會我會玩會學的作文課,一定有它的亮點所在,那就是我忽然發現原來自己心底的東西可以用自己內心的語言來表達。從那以後,我堅持寫日記,一直到師范畢業,那一本本日記便成了我人生的記憶。 生命需要亮點,課堂更需要亮點,那個亮點是點燃學生智慧光芒的亮點,是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閃現對人生和知識渴求的亮點。可惜現在尋求課堂亮點的教師很少了。 聽過很多課,老師們為了出彩,總是用了一個個極盡巧妙的方法,引起學生們興趣,可是學生們見多識廣,對老師的孫悟空七十二變似乎都不領情。於是縱然老師使盡法寶,課堂依然死氣沉沉。 一、亮點在真情中。 很多課文,讀來並不真正感人,而感人的文章,卻常常不能進入教材。這也是我們新教材強調了工具性,缺乏人文性導致的結果。有時候空了我會選擇一兩篇讓我感動的文章讀給學生聽。我曾記得自己在閱讀一篇母親把錢省下來給上學的兒子,自己拿著饅頭靠雙腳走了幾天幾夜才回到家的場景,讀到痛處,我也情不自禁為那份母愛而留下眼淚。很多學生眼睛紅了,因為那就是真情。情到深處,亮點自然閃現。我想,我的學生一輩子都會記得那天的場景吧,被母愛所感動的場景。這樣的課堂亮點,不刻意,卻十分自然地打動了學生的內心。 二、亮點在思考中。 我覺得教學中能抓住文章核心,引導學生質疑,不斷推動學生探索新知,使得思維不斷向深度廣度拓展開去。記得巴爾扎克說過:打開科學的鑰匙,毫無疑問是問號。我認為一堂好課的亮點,毫無疑問地要設計出有效的關鍵的問題進行提問。這就是需要教師吃透教材,摸透學情。教師的精心設問,學生則有感而發,有話可講,就能提高課堂效率。 課堂的亮點無處不在,可以是一個,可以是無數個,如果每堂課只堅持一個亮點,那麼孩子的人生將有無數亮點值得回憶。《課堂教學的亮點在哪裡》,我想,在每個教師的心底,隨時生成。但願每堂課都能生成亮點,當然這只是我所能感悟到的。
6. 劉儒德的承擔、參與課題
承擔課題
1. 劉儒德.兒童網路意識與網路行為的社會心理學分析研究.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10BSH024),2010-2013.
2. 劉儒德.利用信息技術促進自我調節學習的研究. 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NECT-08-0068 ),2009-2012.
3. 劉儒德.1-9 年級學生數學錯誤概念的調查研究. 北京市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重點課題(ABA07014 ),2007-2010.
4. 劉儒德. 在北京遠郊區縣開展學習優勢教育的實驗研究. 北京教委委託課題, 2008-2010.
5. 劉儒德. A Cross Cultural Study of Wisdom. 加拿大社會科學與人文研究計劃,2008-2009.
6. 劉儒德.中國中小學生心理發展與學習狀況研究. 北師大哲學社會科學創新群體培養計劃,2004-2008.
7. 劉儒德. 中小學生學習策略訓練研究. 與深圳諾亞舟公司橫向課題,2008-2009.
8. 劉儒德.多媒體圖表認知過程研究.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004-2006.
9. 劉儒德.學科教學中的研究性學習研究.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重點項目(教育部青年專項),2002 -2005.
10.劉儒德.信息技術整合於教學的教師培訓研究.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十五規劃項目(專項),2002 -2005.
11.劉儒德.網際網路上的學習模式研究.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十五規劃項目,2002 -2005.
12.劉儒德.小學學科中基於問題學習研究.北京市教育科學十五規劃重點項目,2004 -2005.
13.劉儒德.學習策略與課程整合,與深圳育才一小合作項目,2008-2009 年.
14.劉儒德.基於學習優勢的課題教學研究.與北京革新里小學合作項目,2009 -年
15.劉儒德.小學生學習智慧培養的研究.與河南鄭州思達外國語小學合作項目,2009 -年
16.劉儒德.公共課教育心理學課程建設,北師大教師教育創新平台項目,2009 -2010年.
17.劉儒德.學科教學中整合多元智能的研究.北京展覽路第一小學,2001 -2005.
18.劉儒德.信息技術與教學整合.與北京一師附小合作項目,2000-.
19.劉儒德.無線網路學習評價研究.北京人大附中,2003 -2005.
20.劉儒德.多媒體環境下學生對圖形的認知過程,北京師范大學青年科研基金,1998-1 999 。
21.劉儒德.京港兩地電腦輔助教育師資准備狀況的調查,香港大學資助項目,1998-1999。
參與課題
1. 陳琦,劉儒德.在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條件下培養學生自我調節學習的能力的研究,北京市教育科學九五規劃,1996-2000 。
2. 陳琦. 信息技術在中英兩國中學科學學習中的應用,英國文化委員會資助項目,1997-2000 。
3. 陳琦. 中小學數學教學軟體開發,國家九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1997 -1998。
4. 陳琦. 教育心理學規律與教學改革,國家教委教育科學九五課題,1996 -2000。
5. 陳琦. 信息技術與智能教學模式的整合研究,國家教委課題,1996 -2000。
6. 陳琦. 電腦輔助教學在澳門高美士中葡中學普及和深入的研究,澳門教育司,1997 -1998。
7. 陳琦. 電腦輔助小學數學教學(澳門),澳門基金會,1994 -1996。
8. 陳琦. 小學數學計算機輔助教學研究,北京師范大學項目,1995 -1996。
9. 陳琦. 信息技術與教師培訓,北京第一師范學校項目,1996 -1997。
10. 陳琦. 基礎教育中計算機應用與兒童認知發展,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990 -1993。
出版圖書出版教材和著作1. 劉儒德. 學習心理學.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 劉儒德. 自我激勵.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0. 3. 劉儒德. 自我管理.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0. 4. 劉儒德. 高效學習 .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0. 5. 劉儒德. 巧妙記憶.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0. 6. 劉儒德. 成功考試.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0. 7. 陳琦,劉儒德.當代教育心理學(第二版).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7.8. 劉儒德.教育中的心理效應.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9. 陳琦,劉儒德.教育心理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10. 劉儒德.探究學習與課堂教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11. 劉儒德.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12. 陳琦,劉儒德.教育心理學:原理與應用,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3.13. 陳琦,劉儒德,張建偉.教育心理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14. 陳琦,劉儒德.當代教育心理學.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1997.15. 劉儒德.教學軟體的選用和評價.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1997 .16. 陳琦,劉儒德.信息技術教育應用.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 1997. 翻譯著作Rom Harre. 他們改變了心理學-50位傑出的心理學家. 劉儒德譯.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7
7. 學習"注重課堂教學觀察"心得
課堂抄觀察的心得體會。對觀察教學課堂有了以下的感悟。
一.觀察教學課堂對教師的重要性。本人認為課堂觀察是一種改進課堂教學的有效
方法,它有明確的目標者性,計劃性。課堂觀察與記錄是讓我們聽課者和評課者消除了很多疑慮,因為它所關注的問題不再是對教師的評價,不再是為教師的教學劃分等級,它指向的是學生課堂學習的改善,課堂觀察的過程是合作關注學習,研究學習和促進學習的過程。它旨在提高課堂效率。明白了這點,對今後的評課有了明確的引領,有了很大的作用。
二、反思課堂教學觀察的不足之處。課堂教學觀察的內容:1.教學活動,過程,課型特點;2.活動時間與學生積極投入活動的時間長度;3.學生完成的主要學習任務及其使用的主要學習策略;4.教師提問的類型和學生回答的機會,內容與方式;5.同伴、小組活動的方式,所作回應,所作語言,小組的活動;6.師生,生生之間的交往關系等。通過學習課堂教學觀察的內容,本人認識到今後要由觀察他人課堂中去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學行為,從感悟中去提升自己的教育能力。以往聽課,我們更多的是關注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