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育大全 > 教育教學著作讀書筆記

教育教學著作讀書筆記

發布時間:2020-12-29 16:13:00

❶ 《我的教育信條》讀書筆記2:什麼是教育

《我的教育信條》讀後感

在閑暇之餘,有幸翻閱了,杜威的早期的名著《我的教育信條》,讓我對杜威更加欽佩,杜威是偉大的教育家,他敢於改變傳統的教育, 敢於挑戰當時的權威。把教育進行歸納。在《我的教育信條》中指出,什麼是教育、什麼是學校、教材、方法、學校與社會進步。杜威的部分教育思想至今還在沿用。
在看了《我的教育信條》後,我時時在想到底什麼是教育?教育難道就是把知識,技能傳給學生,其實不然,教育不僅僅是傳遞知識技術,更重要的是傳遞獲取知識的方法,讓學生懂得自己的需要,主動的獲取,培養學生的的品質,開發學生的潛能。讓學生能把知識運用到實踐中,而不是呆板的死讀書。讓學生的技術技能成為今後養家糊口的本領。
學校作為教育的主要場所。可以系統全面的傳授知識技能,學校就是一個小的社會,學生可以在學校不斷去嘗試,去體驗,去學習,去交流。我校開展的微課程,有效的發展學生的興趣愛好,讓學生去挑老師,挑課程。進行走班式教學,有效的提高了學習積極性。加大了實踐課程的建設。使學生學習不再局限於知識的學習,實踐的掌握也尤為重要。時代在進步,學生對知識的渴望在改變,學校必然會進行改變,走班式教學在以前,我們想的不敢想。但學生已經慢慢在推行。學校對教師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教師必須會點技術。沒有本事,很難在微課程中進行教學,特別是會技術技能的教師,是微課程的主力軍,攝影,編制,繪畫,運動等都是學生喜愛的課程。
教材也不在局限於國家課程,慢慢形成了地方課程,學校課程。把地方的特色,學校的特色融入到教學中,使學生的知識面更加廣泛,學習的項目更加多種多樣。同時教學的方法也不在局限於,教師的講,學生的聽。更多在於教師與學生一起去體驗,去探索,交流。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在實踐中運用知識。時代在進步,教師早已經不是學校的主角,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指引者,我們要把學生的主體地位給充分體現,學習本身就是學生的事,學生需要哪方面,我們要清楚。我們要懂得開發學生的潛能,懂得學生的興趣取向。把我們教師的主導作用發揮出來。
杜威偉大的教育家,他的一生留下無數的教育理念,教育著作。他敢於挑戰,敢於創新,敢於變革。讓了欽佩

教育教學書籍讀後感

[教育教學書籍讀後感]教育教學書籍讀後感韓村小學閆惠俊為了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提高業務程度,利用假期時間,我按照自身的實際情況制定了三個專業發展方面的方針:施用更加有效的教學標准樣式,提高講堂的有效性,教育教學書籍讀後感。在講堂上為學生留出思考的時間。熱愛、欣賞每個學生,多加察看學生,從中發明孩子的智能結構特點,舉行適當、有針對性的指導和訓練。在這三個方針的指導下,我有選擇的讀了些相關書籍--《有效教學標准樣式》、《給教師的建議》和《教育的奇跡》,讀過這些著作後面,使我受益非淺,現簡單說說我讀這些書的感受。讀了《有效教學方法》一書,書中有關促成有效教學的幾種要害舉動讓我深有感觸,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1、清晰授課:能使要點易於理解;清晰地解釋概念,使學生能按邏輯的順序逐步理解;口齒清楚不暗昧。在看清晰授課這部分內容前,我想當然的認為這絕駁詰事,應該容易做到。看過書之後才清楚要做到清晰授課自己還有很大差距。一方面,由於對教材的認識程度還存在欠缺,那麼在授課的歷程中重點和難點並不突出,對此講解的還不敷充實,而且對於教學中所採用的教學手段過於單調,沒有很好地運用比如舉例、圖解、示範等方法;另一方面,沒有很好地去相識學生的常識程度和理解能力,這樣使得所提出的問題缺乏足夠的針對性。無論是講堂提出問題照舊紀律性的檢查功課在弄清學生是否掌握了與任務相關的先前常識方面做的都不敷好2、多樣化教學:豐富教學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是提出問題問題。老師要掌握提出問題的藝術,能夠區別出問題的類型。包括講堂里老師安排的活動和提供的材料等力圖多樣化。3、任務導向。有研究表明,老師用於教授待定課題的時間越多,學生的學習機會就越多。要是講堂上師生的互動集中於思維內容,使學生獲得學習機會,那麼這個講堂上的學生的成功率可能更高。我覺得以任務為導向的教師的引導效用主要表此刻起頭上課時,教師三言兩語,簡潔而准確地展現教學方針,激發學生學習動機,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看書,是獨立圍繞思考題看書,找謎底,照舊邊看書,邊討論,邊解疑等等。四、引導學生投入學習歷程。5、確保學生成功率。學生學習的成功率,是指學生理解和准確完成操練的比值。讀過了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書中的第11條"思考新教材是上課的一個階段"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這條實際是說在講堂上要給學生留出一定的思考時間,讓學生思考,學生才能把常識理解透,掌握好,讀後感《教育教學書籍讀後感》。蘇霍姆林斯基說了每一位教師都到過的現象:昨天上課時,大家都很好地理解了所學的規則(定義、定理、公式),回答得也很好,還舉出了例子;可是今天上課時,你瞧,班上大半的學生對學過的東西就有些模糊了,個體的竟把教材全忘了。還發明,許多學生在完成家庭功課時碰到了很大的困難。而在昨天上課時,並沒有察覺到這些困難呀。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懂得還不等於已知,理解還不等於常識。為了取得牢固的常識,還必須舉行思考。如何舉行思考呢?就是學生對所感知的東西要想一想,檢查一下他理解得是否正確,並且嘗試把所獲得的常識運用於實踐。留出時間讓學生思考什麼呢?這里指的是要思考教材中的一些"點",這些點實質是常識的重點、難點、要害點,常識的因果關系,新舊常識的聯系等。這里是說不管教材是如何的純理論性材料,都要布置一些實際功課。我對"實際功課"的理解是實踐性的功課,操作性的功課,常識運用的功課。讓學生在實踐中、操作中、運用中思考常識,掌握常識。這條建議就是說要在講堂上給學生留出一定的"空白",學生可以用這些空白來思考自己不睬解的常識。這樣看來一堂塞得滿滿的課,也許不是好課。要張弛有度。還有讀到《給教師的建議》的29條"如何使學生注意力集中",對我深有啟發。把控住學生的注意力,是提升講堂教學質量,引發學生積極思維,調動內部誘因的最精細的工作之一。要使學生學起來有趣,必須調動頭腦中的經驗常識,新舊結合,才更利於"新芽的營養生長和機體內養分的充實供給"。對於初次接觸的新知,該放開孩子手腳,推薦給他們相關的書籍,教給有效的方法,引導他們先去自主相識,獲取有關的"經驗常識",在學習新知時,再將儲存的意識加以調動出來,再次感知,理解,針對事實現象舉行更新和思考,做到注意力集中,從而輕松學習。在第四節中蘇霍姆林斯基就講過:只有當隨心注意、隨心識記與不隨心注意、不隨心識記結合起來時,才能點燃學生意識中的"思維引火線"。要控制學生的注意力,最主要的照舊要教會學生學習,讓他們憑借自己已有的常識去獲取常識,使學習成為一種思考活動,這樣在聽課時才能攏聚他們的注意力,有一種真正的情感體驗,從而主動摸索常識,提高講堂效率。而《教育的奇跡》這本書主要講了教育的驚人效用,一些當代的人物曾經是父母、老師眼中的"差等生"、"笨小孩"、"問題孩子"、"殘疾孩子"等,但是,他們後來卻成功了:牛頓--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愛迪生--不受老師歡迎的"不明事理的人"、達爾文--愛"說謊"的"討厭鬼"、愛因斯坦--連續測驗不及格的"愚笨兒",這些欠好的"頭銜"根本沒有影響他們成才。這是為什麼?顯然,是教育在起效用。這讓我從中悟到對每個學生都要充滿愛,欣賞他們身上的發光點,以此激勵他們。對教師來說,沒有什麼比愛心更重要的。教育家夏丏尊說:教育沒有情感,沒有愛,猶如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能稱其為池塘。沒有情感,沒有愛,也就沒有教育。著名認知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認為,每個人都有其特殊的智能綜合形式和理解世界的方式,如語言的、邏輯的、算術的、空間的、音樂的、身體的和內省的。每個人都有其差別的學習風格,有些人對視物感覺反應極敏銳有些人對語言比較敏感,有些人則敏於觸覺。由此可見,每個孩子都有著自己的強項和弱項,他們都會以自己獨特的方式來展示自己特有的天賦,因此,多加察看孩子,從中發明孩子的智能結構特點,舉行適當、有針對性的指導和訓練,使每個孩子的天賦潛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每個孩子都有發光點,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需要具有伯樂的目光,欣賞每個孩子,多給孩子一些寬容,讓他們在老師愛的目光中充滿自信,健康地成長;或許咱們真誠的愛會創造教育的奇跡呢!()〔教育教學書籍讀後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❸ 《比較教學論》讀書筆記

讀書筆記
一、蘇霍姆林斯基及其教學論
1、人物簡介:
瓦·阿·蘇霍姆林斯基(1918-1970),前蘇聯著名教育實踐家和教育理論家。他從17歲即開始投身教育工作,直到逝世,在國內外享有盛譽。出生於烏克蘭共和國一個農民家庭。1936至1939年就讀於波爾塔瓦師范學院函授部,畢業後取得中學教師證書。1948年起至1970去世,擔任他家鄉所在地的一所農村完全中學——巴甫雷什中學的校長。自1957年起,一直是俄羅斯聯邦教育科學院通訊院士。1968年起任蘇聯教育科學院通訊院士。1969年獲烏克蘭社會主義加盟共和國功勛教師稱號,並獲兩枚列寧勛章、1枚紅星勛章、多枚烏申斯基和馬卡連柯獎章等。蘇霍姆林斯基在從事學校實際工作的同時,進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論問題的研究,寫有《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巴甫雷什中學》《公民的誕生》《失去的一天》和《給女兒的信》《學生的精神世界》《致女兒的一封信》等教育專著。
2、蘇霍姆林斯基的教學論: 論教育
蘇霍姆林斯基從多角度論述了教育目的,提出了「培養共產主義建設者」、「培養全面發展的人」、「聰明的人」、「幸福的人」、「合格的公民」等等。其中最集中的也最深刻的一個觀點是要把青少年培養成「全面和諧發展的人,社會進步的積極參與者。」而培養這種人需要實現全面發展的教育任務,即應使「智育、體育、德育、勞動教育和審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滲透和相互交織,使這幾個方面的教育呈現現個統一的完整的過程」。關於德育,他明確指出,「和諧全面發展的核心是高尚的道德」。他特別強調要使學生具有豐富的精神生活和精神需要,認為「精神空虛是人的最可怕的災難」。要求教師和家長尊重兒童的人格,全面關心兒童。
關於智育。他認為智育就其本質與任務來說,包括給學生以系統的科學知識、形成科學世界、發展智力等方面。智育是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進行的,通過傳授,幫助學生形成科學的世界觀,並發展他們的智力。
關於體育。他說:「對健康的關注,這是教育工作者首要的工作。孩子的精神生活、世界觀、智力發展、知識的鞏固和對自己力量的信心,都要看他們是否樂觀愉快,朝氣蓬勃。」並響亮地喊出了「健康、健康,再一個還是健康」的口號。
關於美育。他指出:「美是道德純潔、精神豐富和體魄建全的有力源泉」,在青少年整個受教育的過程中,必須抓緊美育的實施。他十分注重培養學生美的情感和塑造他們美的心靈,並提出了進行美育的多種多樣的途徑和手段,如通過觀賞大自然感受美,通過文學藝術作品鑒賞美,通過
動手勞動創造美等,甚至要求兒童重視衣著美和儀表美。總之,在整個美育過程中,美育應隨時、隨處進行。
關於勞動教育。他明確指出:「勞動以外的教育和沒有勞動的教育是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的。」他認為,如果一個學生進行十年制教育,僅僅教給他科學基礎知識,從不讓他接受勞動訓練,而在他畢業時把一把鏟子交給他開始勞動,那麼這對於學生來說「是一個悲劇」。
總之,蘇霍姆林斯基對教育的論述,既提出了明確的教育目的,又提出了具體的五育任務。在論述五育時,既強調了各育的「相對獨立職能」,又闡明了在實施過程中必須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相輔相成。
論教學
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中既有關於教學基本理論的論述,又有各個教學環節的體經驗介紹和建議,基本上構成了一套較完整的教學論。他從智育的基本任務出發,要求正確解決教學過程中的兩對矛盾,即教學——教育、教學——發展,要求在促進矛盾的辯證統一過程中,完成目的,實現和諧發展的總任務。
關於教學—發展的統一。首先他強調師生通過教學有效地傳授和獲取知識認為只有掌握知識的人才是一個真正幸福的人。其次,他堅決反對那種只給知識,不重視發展智力的教學。因此,他要求教師要善於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講課力求生動、形象、有趣、反對「滿堂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真正的學校是一個積極思考的王國」,並用分數去鼓勵他們,使學生體驗到學習取得成績的快樂。
關於「兩套教學大綱」的論述。在他看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忠實執行國家制訂的教學大綱,但不能過於機械,心目中同時裝有「第二大
綱」,藉以指導學生課外閱讀,開闊視野,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此外,他還闡述了諸如教學任務、教學原則和教學方法等問題。
論學校管理
蘇霍姆林斯基自1948年至1970年一直擔任帕夫雷什中學校長,積累了豐富的學校管理工作經驗,其中不乏真知灼見。
他認為校長不能陷入事務的漩渦,也不能官腔官調的行政命令來領導。他說:「對學校的領導,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領導,其次才是行政的領導。」他指出,一個好校長必先是一個好教師。
對學生的管理主要是抓住開發智力,培養能力這個「主要杠桿」,認為這是一非常實際又迫待解決的問題。為此,他和他的同事們花了十幾年的時間,結合語文教學,模索出一套符合教學過程邏輯的,旨在培養和提高學生能力的「基本技能體系」聽、說、讀、寫12項基本功。
關於教師管理。他認為,要辦好一所學校,沒有一支優秀的教師隊伍是不行的。作為學校領導,應該關心愛護教師,盡量減輕教師的負擔。
關於學年總結。他把總結工作這件人們習以為常的事當作把握教育規律的一個要環節。提倡校長親自動手,每天每周都要記事,及時整理,不斷分析研究,並徵求大家的建議或意見。他認為,總結不應刻板公式化,年復一年一個模式,好的總結應該既是全體教師一年創造性勞動的概括,又是下一年工作的方向和借鑒。
3、簡要評價:
蘇霍姆林斯基被人們稱為「教育思想泰斗」。他的書被稱為「活的教育學」「學校生活的網路全書」,他所領導的帕夫雷什中學被列為世界上著名的實驗學校之一。
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經驗與理論著作是一個龐大的體系。在他一生長期的教育實踐中,既當校長,又當普通教師;既教課,又當班主任;既做具體工作,又搞科學研究。他是一位勤奮務實,筆耕不輟的傑出人物。這就使得他能從學校工作的不同側面、不同角度、全面地觀察、了解研究有關學校教育、教學和管理的各種現象和問題,避免理論與實踐中的片面性,及時總結經驗教訓,將其提升到理性的高度,逐步形成自己較為完整的教育思想體系。他的著作是近幾十年來罕見的先進教育經驗寶庫。
蘇霍姆林斯是具有執著的教育信念和頑強的工作作風。自從1948年被任命為帕夫雷什中學校長後,他的教育才華就愈益明顯地展示出來。到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後,他已成為一名成熟的教育家,活躍在原蘇聯教育界。他的工作富有鮮明的獨創性和革新精神,從不拘泥於傳統的陋習,緊緊把握時代發展的脈搏,如他敢公開指出:20世紀30年代蘇共中央發動的對「兒童學的批判有過火之處,批判的結果是把孩子和洗澡水一起潑掉了」,從而導致原蘇聯20世紀30至40年代直至凱洛夫教育學的嚴重錯誤;又如,1955年以前的一段時間內,原蘇聯普通學校一度完全取消了勞動課,而他主持的帕夫雷什中學卻從未間斷過。不僅如此,學生畢業時,既領取畢業證書,還領取職業證書。
蘇霍姆林斯基偉大、光輝的一生給後人的最大啟示是,教育理論工作者應深入教育教學第一線,做深入細致研究工作及教育工作者除了搞好日常工作之外,也時刻不應忘記肩負的理論研究的使命。真正的教育家是教育理論家與教育實踐家的完美結合。
二、維果茨基及其「最近發展區理論」
1、人物簡介: 維果斯基(Lev Vygotsky,1896-1934),前蘇聯心理學家,「文化-歷史」理論的創始人。1917年畢業於莫斯科大學法律系和沙尼亞夫斯基大學歷史哲學系。1924年到莫斯科心理研究所工作。維果斯基對人的高級心理機能進行了研究,並在1925年發表了《意識是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問題》,明確提出研究意識問題對科學心理學的重大意義。1934年維果斯基因患肺結核逝世,年僅38歲。維果斯基一生留下180多種著作,其心理學思想至今仍有很大影響。1931年撰寫重要代表作《思維和言語》,詳細論述了他對高級心理機能的社會起源與中介結構的理論觀點,同時還對皮亞傑關於兒童自我中心言語的觀點做了詳細評述。此外,還寫有多篇論文闡述教學與發展的關系,提出了「最近發展區」、「教學必須走在發展的前面」等觀點。
2、「最近發展區理論」: 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認為學生的發展有兩種水平:一種是學生的現有水平,指獨立活動時所能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另一種是學生可能的發展水平,也就是通過教學所獲得的潛力。兩者之間的差異就是最近發展區。教學應著眼於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為學生提供帶有難度的內容,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其潛能,超越其最近發展區而達到其困難發展到的水平,然後在此基礎上進行下一個發展區的發展。
維果茨基依據一系列實驗的結果,指出了學齡期的教學與發展問題具有重要價值的觀念——「最近發展區」。 研究這一思想對於如何進行新課程改革是非常有益的,也利於我們的教學面對全體,使學生各有所得。 他指出,兒童發展任何時候不是僅僅由成熟的部分決定的。他說,至少可以確定兒童有兩個發展的水平,第一個是現有的發展水平,表現為兒童能夠獨立地、自如地完成教師提出的智力任務。第二個是潛在的發展水平。即兒童還不能獨立地完成任務,而必須在教師的幫助下,在任何活動中,通過模仿和自己努力才能完成的智力任務。這兩個水平之間的幅度則為「最近發展區」。
在維果茨基看來,「最近發展區」對智力發展和成功的進程,比現有水平有更直接的意義。他強調,教學不應該指望於兒童的昨天,而應指望於他的明天。只有走在發展前面的教學,才是好的教學。因為它使兒童的潛在發展水平不斷提高。
依據「最近發展區」的思想,「最近發展區」是教學發展的「最佳期限」,即「發展教學最佳期限」。即,在最佳期限內進行的教學是促進兒童發展最佳的教學。教學應根據「最近發展」。「如果只根據兒童智力發展的現有水平來確定教學目的、任務和組織教學,就是指望於兒童發展的
昨天,面向已經完成的發展程」。這樣的教學,從發展意義上說是消極的。它不會促進兒童發展。教學過程只有建立在那些尚未成熟的心理機能上,才能產生潛在水平和現有水平之間的矛盾,而這種矛盾又可引起兒童心理機能間的矛盾,從而推動了兒童的發展。例如,初中一年級負數的教學,學生過去未認識負數。教師可以舉一些具體的、具有相反意義的量。如,可用溫度計測溫度的例子,在零攝氏度以上與在零攝氏度以下的時候的溫度怎樣表示,以吸引學生,使他們渴望找到表示這些量的數。從而解決他們想解決未能解決的問題。這樣的教學過程中的矛盾而引起的心理機能的矛盾,使學生很快掌握了負數的概念,並能運用其解決實際問題。
依據「最近發展區」教學也應採取適應的手段。教師藉助教學 方法 、手段,引導學生掌握新知識,形成技能、技巧。要實現這一目的關鍵在「最近發展」區域,因此,教學方法、手段應考慮「最近發展區」。如,在初中二年級相似三角形教學,可先帶學生做教學實驗,讓學生 應用 已有知識測量學校校園內國旗旗桿的高,這樣學生感到興趣,旗桿不能爬,怎樣測量呢?心裡感到納悶,這時教師可以充分學校的資源,帶領學生進行實地測量,得到一些數據。怎樣處理這些數據,當然學生未學相似三角形知識是不懂的。這樣必然會引起學生的心理機能的矛盾,再順水推舟,然後回到課堂。這樣比單一的教學方法效果好,從而達到培養他們注意自己不感興趣的東西。
根據「最近發展區」教學必須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從學生整體而言,比如一個班,教學應面向大多數學生,使教學的深度為大多數學生經過努力所能接受。這就得從大多數學生的實際出發,考慮他們整體的現有水平和潛在水平,正確處理教學中的難與易,快與慢,多與少的關系,使教學內容和進度符合學生整體的「最近發展區」。如遇到較難的章節時,教師可以添加一些為大多數學生所能接受的例題,不一定全部按照課本的照搬,防止「本本主義」,以便各有所獲。對於個體學生來說,有的學生認識能力強,興趣廣泛,思維敏捷,記憶力強,他們不滿足按部就班的 學習 ,迫切希望教師傳授給他們未知的知識,要求更有深度的廣延。教師應根據他們的「最近發展區」的特點,實施針對性教學。例如,有的學校辦「提高班」,給他們開「小灶」是較好的做法。而有的學生成為學困生,是因為教學不符合他們的「最近發展區」。在課堂教學中要注意這一批學生 。例如,講,求證:對角線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這一例題時的教學過程中,對於 理論 基礎較差的學生來說絕對聽不懂,為了使學生各有所得,教師可以提出不同層次的要求,比如;對部分學生只要求能按照題目要求畫出等腰梯形的圖形就可以了,進而降低了要求。也充分顧及個體的「最近發展區」。使學生學有所樂,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數學課堂上都有所收獲,調動了大多數學生的積極性。同時教師在布置作業的時候也要作多層次的要求,避免個別學生交不上作業的局面,使得學生在作業中各有所為。

❹ 教育教學類讀後感

[教育教學類讀後感]《教學機智——教育智慧的意蘊》一書是選取20世紀70年代以來特別是90年代以後世界課程與教學理論名著加以編譯,以為東西方課程與教學理論的對話提供一個平台,教育教學類讀後感。在本書里,作者范梅南教授不時地例舉出父母和學生的生活經歷和教師的教學經驗方面的例子,不斷地提醒作為教師的我們與自己所教的兒童間的替代父母的關系。因為在學校里教師對其所管轄的學生負有像父母親般的責任,教師們對他們所教的孩子寄予希望,能建立起對學生的深厚感情和喜愛。這就是要做一個受學生歡迎、愛戴的好教師。一個好的教師究竟要具備哪些最基本的素質呢?來看一看書里的解釋:職業使命感,對兒童的喜愛和關心,高度的責任感,道義上的直覺能力,自我批評的開放性,智慧的成熟性,對兒童主體性的機智的敏感性,闡釋的智力。對兒童需求的教育學的理解力。與兒童相處時處理突發事件的果斷性……最後,幽默和朝氣蓬勃也很重要。綜上所述,其實仔細讀讀看看,這與我們現在所進行的教師專業化成長的培訓要求大相徑庭。經過幾年的學習培訓,我們也逐漸認識了教師專業化成長的意義。教師不僅是一種職業,更是一種專業;教師專業化發展的重點不在於學習專業知識,而在於提高專業能力和專業道德品質。學會愛每一個需要愛的學生,這是每一個教師都應具備的基本師德。同時教師專業化發展的過程也是教師認識自我、提升自我價值的過程;主要途徑是對教學進行持續不斷地研究和課堂教學改進計劃的實施性反思,讀後感《教育教學類讀後感》。優秀的教師不僅是有知識、有學問的人,而且是有道德、有理想、有專業追求的人,不僅是高起點的人,而且是終身學習、不斷自我更新的人。書中談到教學機智的表現方式時是這樣解釋的:教學機智主要體現在與孩子們相處時的關心取向上。這與其說是某種可觀察到的行為表現還不如說是一種主動建立起來的關系方式。它可以表現為自身的剋制,對孩子經歷、體驗的理解,尊重孩子的主體性,潛移默化的影響,在情境中充滿自信,還可以表現為一種臨場的天賦。我們要正確地認識到教師更多的是作為學生做人的引路者,學習的協助者、支持者、促進者,而不再是灌輸者、控制者。把自己和學生看作是同樣具有鮮活生命和人性尊嚴、同樣具有豐富情感和獨立人格的生命個體。用自己的語言、沉默、眼神、動作、建立氣氛以及樹立榜樣來加以調和的。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可以用教師的兩種眼神來比較一下,一種眼神:居高臨下的冷靜觀察和判斷的那種默然的分析性的眼神;另一種眼神:實際上建立接觸並在與孩子的對話當中搜尋教育理解的那種同情、支持的眼神。前者僅僅觀察孩子行為的眼神是將觀察的對象(學生)物化;而後者機智的眼神則將對象主體化,讓學生產生一種可以接觸靠近的感覺,從而使得師生之間建立親密的關系成為可能。讀了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是要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多注意教學中產生的各種現象和經歷。因為教學機智就蘊涵在其中。《職業教育學研究新論》讀後感 本人雖是學理的,但是自小酷愛文學,談不上熟讀四書五經,也沒有什麼大作發表,但是一般的著作、雜志之類不屑於讀。對於文學而言用一句俗話來說就是眼高手低。 拜讀姜大源先生之大作--《職業教育學研究新論》,首先最有感觸的就是其作者的文學底蘊。翻開姜教授的前言,立即吸引了我。姜教授思維之創新、文筆之犀利、用詞之幽默、才情之橫溢,讓人佩服。我一看前言就感覺到姜教授絕對不屬於現今摘超成風,產量高質量低的出版界的文人墨客。 全書一共四章,讀之感覺內涵頗深。有一些是我作為職業學校的新生代教師能夠接觸到的,或者現在能夠領悟的,還有一些高深的理論還需要在今後的工作中不斷的學習、分析和總結。我從著作中堅信了一個信念,職業教育的未來是光明的。從德國、日本等國家的職業教育分析中,我看到了中國職業教學的發展方向。尤其姜教授提出的職業教育作為不不同於普通教育的另一種類型的教育的觀點,讓所有的職業教育工作者信服、鼓舞、欣慰。作為新的專業長,我熟讀了姜教授著作中的職業教育的專業論,我認識到了自己在對職業教育、對專業建設上的錯誤認識和不足。我了解了職業教育專業建設的理論模式、方法策略等,針對本專業,我將繼續研究姜教授之著作的內涵,理論與實踐結合,理論與我校實際結合。另外對於教師而言,我細品了姜教授著作中關於課程開發的內容,我看到了我院的差距,也看到了努力的方向。 對於這本職業教育中的聖經,我的領悟還是有限的。聖經不是只用來讀的,重要的是我們要按照其科學的方法怎麼去工作。〔教育教學類讀後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❺ 求小學教育教學讀書筆記

sffasfa

閱讀全文

與教育教學著作讀書筆記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