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教育類文獻綜述範文(中學物理實驗)
摘要:隨著新課改理念的不斷深入,物理實驗教學在物理教學中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初中學生剛剛開始學習物理,學習方法及抽象思維能力還沒有形成,因而,應從實驗全方位指導,通過各種考查手段促進,加強學生實驗,並且從提高教師自身素質做起。
物理是一門以觀察、實驗為基礎的科學,物理都是在觀察和實驗的基礎上,認真和思考得來的。作為一名物理教師,在教授學生物理知識過程中,如能正確的演示和指導學生實驗,不僅能激發學生求知慾望,促進學生掌握知識、運用知識,還可以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所以實驗教學能很好地實現「三維」目標。隨著中考的改革,物理實驗考查已作為一項必考內容,使物理實驗教學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在物理教學中,教師角色應該從以往的那種「授業者」轉變為「研究者、探索者、合作者、服務者」。物理實驗教學也該如此,應拋棄以往的「口頭式」、「黑板式」實驗教學,改變以往「教師教的枯燥、學生學的乏味」的現象,真正體現出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正確引導學生能動手、思考,提出問題和質疑,並能解決問題,真正發揮物理實驗教學的作用。
物理教材書上明確將實驗分為演示實驗和學生實驗,但是我認為作為教師應該不要拘泥於教材的束縛。敢於創設條件(如讓學生製作學具、教師製作教具等),將課堂的演示實驗敢於搬到學生實驗中來。使學生實驗的開出率突破大綱的要求,達到100%以上,通過學生自身的體驗和感悟,真正地達到對知識的理解。同時也鍛煉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及學生物理術語表達能力,避免了學生回答、解釋物理問題時的語言生活化。
在實驗教學中,我們遵循從實際出發的原則。根據初中生剛開始學物理、學生實驗做得太少、學生實驗素養低的特點,我們就採取全方位指導的策略,即從頭到尾的全過程指導。實踐說明,應該如此,如此有效。
首先我們感到,不能打無准備之戰,在實驗前做好充分准備。
教師將實驗教案從物理課時教案中分離出來,在實驗案中,教師應該將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等備寫出來。教師還應該在實驗案中備寫出「實驗探究目的、實驗探究猜想、實驗探究設計(其中分為實驗器材、實驗原理圖、實驗原理、實驗步驟)、實驗探究數據統計表設計、實驗論證、實驗結論等六大環節」。並且,不是寫在紙面上,而且都要親自預做實驗,做到心中有數,實現「探究」。
然後,教師在平時的實驗教學中,及時指導學生實驗時抓住「觀察、操作、記錄、分析、整理」。
所謂「觀察」,即通過眼、耳、鼻、皮膚等感官感知。如選擇測量工具時,我們一定要看清它的量程、最小刻度值、儀器是否完好無損等。實驗中,數據的讀取角度、現象的鑒別、線路的連接等,幾乎每一實驗的全過程,都離不開觀察。觀察是人類認識世界的窗口。經常注意要求學生一定要仔細觀察,防止走馬觀花,粗枝大葉。
操作,它是學生實際動手參與實踐的具體過程。每一種儀器,都有它的使用規則和要求,例如天平的平衡調節,電表的機械調零等,我們應嚴格地按照它的規則要求進行操作。特別是在做一些帶危險性的或損壞性的實驗時,應先通過教師的檢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損壞和意外。例如:在八年級電學中使用電流表測量電路電流的連接電路時,開關應斷開,電流表應與被測部分串聯,要保證電流必須從電流表的正極流入負極流出,被測電流不超過電流表的量程,(在不能確定的情況下,可以採用點觸或試觸的方法),不能將電流表不經過用電器而直接接在電源的兩端。當然,我們可以事先將電路圖畫好,然後按電路圖連接,達到操作時降低難度的目的。這個過程中必須得到教師的檢查同意以後,方才可閉合開關進行實驗。否則一旦電流表的正負接線柱接反或電路中發生了短路現象,很容易燒壞電流表。
即在實驗中,正確的讀取和記錄數據,它包括:讀取的姿勢(例:刻度尺數值的讀取時,眼睛應水平垂直或豎直垂直刻度);讀取的方法(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和准確的記錄(數字與單位要准確)。在此過程中,我們可以通過多媒體演示錯誤的讀取姿勢或方法,加深學生對錯誤和誤差的了解,加強學生對動手操作的掌握。同時,也應注重實驗的事實,而不能任意加大或減小實驗數據,有意迎合實驗的真實結果,應著力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再次對於實驗數據的記錄,還應該讓學生自己製作實驗數據統計表,使學生很容易從數據中總結規律等。
由於操作者不同,實驗器材的不同,操作方法的不同等因素的影響,對於記錄的數據,可能導致同一實驗結果的不同。我們應及時加以總結和分析。幫助學生分析哪些是錯誤導致的結果,哪些是誤差造成的原因,與學生共同探求對實驗器材和實驗方法的改進,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拓寬他們的思維。例:做動滑輪可以省一半力的實驗過程中,實驗的結果與理論的數值存在偏大的現象,我們應幫助學生指出,這並不是錯誤實驗的原因,而是由於摩擦力存在導致的結果,為了使實驗結果更趨於理想,我們應想辦法,減少摩擦(學生分組討論,老師加以歸納和總結)。
整理
實驗器材的適當選取,實驗過程的正確操作,實驗數據的准確讀取,記錄和分析,並不意味著實驗的完整結束。實驗後器材的歸類、整理是各類實驗的掃尾工作,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工作,它培養學生愛護儀器,培養學生有始有終的科學態度的重要環節。
為了加強物理實驗教學,教師在平常實驗操作技能檢查中,還可以通過口試、筆試、操作等方式對學生進行考核。具體內容根據教學要求設定,時間可安排在單元結束、期中、期末前進行。促進學生自主探究,真正達到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口試:主要考查學生對實驗原理的理解、儀器的選擇及性能、實驗中應注意的事項以及誤差的產生和討論等。從口試中發現問題及時追問。從追問中既能發現學生的不足,又能及時糾正,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使學生對所學知識能正確理解及完整敘述。如在人教版八年級的實驗口試中可增加這樣一個問題:通過觀察電流表,表盤刻度有什麼特徵?使用中應如何選擇量程?使用不同的量程時刻度有何不同?如何調整零點?中要求學生畫出電路圖,說明各元件的作用並按要求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
筆試:主要考查學生對實驗中涉及到的原理、及公式的推導和論證,還可以考查學生的創造能力。如考試中有這樣一個題目:根據學過的電學知識,選擇適當的器材,你能設計出幾種測定導體電阻的方法。畫出電路圖,指出直接測得的物理量,並用直接測得的物理量導出電阻的表達式。不管學生設計出幾種方案,只要是切實可行的。說明學生是動腦了,可見學生的創造潛能是很大的。
操作:主要考查學生是否會正確使用實驗儀器,是否會對實驗儀器進行調整,是否能按正確步驟進行實驗,能否在實驗中正確測出實驗數據等。如在實驗操作中,我們把實驗中所涉及的多種不同儀器放在一起,讓學生挑選出合適的儀器進行實驗。這樣的實驗操作不僅要求學生弄通實驗原理,還要知道所選器材的型號及性能,如對電壓表、電流表、滑動變阻器等儀器的使用。
課本實驗及創設性情景實驗考查:這幾年中考試題中經常有課本上的小實驗出現,如人教版教科書中的:測量爬竿的平均功率,測自己的步行速度、伏安法測量小燈泡的電阻、電磁繼電器的使用、製作橡皮筋測力計、蠟燭蹺蹺板、分子力、樓梯電燈開關電路、測量小燈泡的電功率等實驗。要求學生對實驗原理、實驗設計、實驗數據統計表的設計等考查。這就要求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重視物理實驗教學。
從實驗教學中,我們深深體會到,搞好實驗教學,向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自古有「名師出高徒」說法,雖然它的說法不是很,但也有一定的道理,一位「德才兼備、學識淵博、胸懷韜略」的教師,對於學生有著莫大的示範和模仿作用。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提高自身的素質,才能更好地實現「三維」目標。
第一,教師應該具有新理念
開拓思維,走出課堂,走進生活;不套框子,不設圈子;不迷信權威,不限於課本;大膽實踐,大膽創新;說在口頭上,寫在紙面上,落實在行動上。
第二,教師應該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修養
有著良好的職業道德修養的教師,才可以正確、科學地指導學生,通過實驗教學真正地將物理知識理解、吃透,也真正能體現出「從生活走進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新課程理念。所以,教師一定要加強自身職業道德修養。
第三,教師應該具備廣泛的實驗專業知識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學生眼裡的教師應當是一位聰明、博學、善於思考、熱愛知識的人。」「為了使學生獲得一點知識的亮光,教師應吸進整個光的海洋。」沈元老師淵博的知識引來了陳景潤日後摘取數學皇冠上的明珠的壯舉,這已成為人們傳頌的佳話。魏書生、錢夢龍、於永正等名師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績,與他們有著豐富的知識結構是分不開的。
那麼,如何有效地構建自己的知識結構呢?從我國目前中小學師資隊伍建設的總體狀況來看,知識結構的構建還處於一種低效的急功近利式的被動構建狀況。例如,為了文憑去函授,為了拿繼續的課時去學習。能否主動構建自己的知識結構,是區分「創新型教師」與「教書匠」的重要標尺。
所以作為教師必須具備一定的實驗專業知識,因為物理實驗本身是一種科學探索的過程,對於實驗的原理、實驗的設計等必須具有很強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這對於提高學生的實驗操作能等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第四,教師應具有科學的實驗室管理知識
教師不光要會做實驗,更重要的是還要會管理好實驗室,這樣才能為學生實驗提供有力的保障。所以教師必須做到學生實驗「五會」:會管理;會准備實驗;會協助任課教師輔導實驗;會維修、保養儀器設備;會自製教具。
總之,隨著新課改的穩定推進,教師在學生實驗中應該大膽嘗試,通過實驗真正做到:「學生力所能及,教師避之;學生力所難及,教師助之;學生力所不及,教師為之」的新課程理念。所以,加強物理實驗教學,是提高物理質量的十分有效的途徑,對提高學生抽象邏輯思維能力很有幫助,能為學習高中乃至大學物理知識打下堅實基礎。因此,初中物理教學中,應大力推廣加強和優化物理實驗教學,從而進一步提高物理教學質量。
㈡ 幼兒教師教育教學論文
一般你能夠在網路里找到的,基本上都是反復抄過很多回的,其實你想寫一篇幼兒教育教學論文,只要通過查重就行了,不一定非要原創,你可以借幾本書來抄,抄書只要該書沒有電子版的,查重就查不出來,如果還是想參考下其它資料,可以網路搜下:普刊學術中心,上面很多免費論文資料提供
㈢ 與教師應該如何因材施教有關的教育文獻,求答案
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的來源及歷史意義
上傳: 吳景清 更新時間:2012-5-16 10:29:04
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的來源及歷史意義
因材施教是從孔子開始的,這可以說是雛形的或始發的因材施教。這種因材施教模式在教學上的主要表現,是對不同「材」的問同而答異,抑強而勵弱,使之均得到發展,它貫穿著孔子的「忠恕」思想。同是問仁、問孝、問政等,孔子對不同發問對象的回答完不同。如:仲弓問仁,孔子回答說:「出外工作好象去接待貴賓,使喚老百姓好象去承當大的祀典,都得嚴肅認真,小心謹慎。自己不喜歡乾的事,便不要給別人去干。在工作崗位上不對工作有怨恨,就是不在工作崗位也沒有怨恨。」樊遲問仁,孔子回答說:「愛人」。司馬牛問仁,孔子答道:「仁人,他的言語遲鈍。」顏淵問仁,孔子的回答又是:「抑制自己的慾望,使言語行動都合於禮,就是仁。一旦這樣做到了,天下的人都稱贊你是仁人。實踐仁的道德,完全憑自己,難道還憑別人嗎?」(《論語·顏淵》)。顏回和仲弓,不僅悅子之道,而且具有仁德,所以,孔子對他們的回答就深,司馬牛「多言而躁」、(《史記·仲尼弟子列傳》)。樊遲志向不高, 就回答得淺而有針對性。因此孔子通過談話、觀察、提問等方式,深入了解學生的個別差異,掌握學生的興趣、能力、性格、志向、學習態度和學習專長以及年齡差異等進行施教。運用啟發誘導的方法,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以實現培養目標。其實施成功的因材施教的方式可歸結為以下幾種:①根據學生不同的智力水平和接受能力,給予不同的教育。②針對學生不同的優缺點,對症下葯,補偏救弊,使學生能正常發展,這種有揚有抑、救弊補偏的教育,正體現了孔子辯證法的思想。③順應學生的愛好而發展其特殊才能。孔子是承認人的特殊愛好和才能的存在的。例如他說:「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知」「不欲」「勇」和「藝」,就是說明他了解到了臧仲武等四人各具有不同的特殊才能。又雲:「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④量力而行。例如:「闕黨童子」有「速成」的思想,孔子馬上使人傳命來教育他們,矯正他們的錯誤思想和行動。⑤個別談話,因人制宜。⑥批評和表揚相結合。⑦分科教學,培養特長。孔子對已「深通六藝」的弟子,再進行德行、言論、政事、文學等分科的教育,區別對待。《論語 ·先進》有一段話:「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由、子夏。」說明孔子進行過分科教學。所以他教出來的學生成就各有不同。孔子的這種因材施教,看起來雖然是樸素的,淺顯的,但是,它開了我國教育史上因材施教的先河。
孟子繼承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主張「教亦多術矣」。(《孟子》:《告子下》)他從性善論出發,認為人生來雖具有同樣的善性,但由於環境和個人修養的不同,從而造成了才能上的個別差異。因此,他先把教育對象給以分類,然後針對不同類型的學生採取不同的教法。他說:「君子教育的方式有五種:有象及時的雨水那樣沾溉萬物的,有成全品德的,有培養才能的,有解答疑問的,還有以風流余韻為後人私自學習的。這五種便是君子教育的方法。」也就是說,對才能最高類型的學生只需及時點化;對長於德行類型的學生加以熏陶使他成為德行完全的人;對長於才能類型的學生加以正確指導,使他成為通達的人;對於一般類型的學生可以用答其所問的方法,以排其所難、解其疑惑,使其成為有用的人;還有那些不能及門受業類型的學生,可以通過私取他人、自學成才的方法,達到受教育的目的。孟子的這種因材施教超出了孔子因材施教模式的范圍,即他把不同特點的施教個體,擴大到不同類型的施教群體,無形中擴大了被教育者的數量,提高了教育的社會效益。這是對孔子因材施教思想的發展。
先秦時期儒家教育思想的總結性著作《學記》主張「長善救失」,強調在了解學生特點的基礎上因材施教,並且對學生在學習上的各種特點做出更具體的分析,「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後能救失也。教與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禮記·學記》),教師要「知其善惡」,以善補惡,長善救失,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可見,《學記》進一步深化了這一教學原則。不僅儒家教育學生如此,墨家的墨子對弟子的教育也決非千篇一律,他要求弟子「能談辯者談辯,能說書者說書,能從事者從事」(《墨子·耕柱》)。特別是還根據弟子水平程度的深淺和能力強弱的差異進行教育,「深其深,淺其淺,益其益,尊其尊」(《墨子·大取》)。而戰國時問世的儒家經典《孟子》一書,也記載著孟子對不同的學生採取不同教學方法的大量事例。如孟子在拒絕齊威王贈金之後,對陳臻解釋「焉有君子而可以貨取(收受財物)乎」的道理;在離開齊國時,對虞充闡釋「不怨天不尤人」的道理(《公孫丑下》);向公孫丑闡述「四十不動心」、「我善養吾浩然之氣」的道理(《公孫丑下》);以及向彭更講述「食志」與「食功」的道理;向萬章分析「東征西怨」的道理;向公都子闡明「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的道理(《滕文公下》);等等。
秦漢時期,大一統的封建帝國王朝正式確立,特別是漢武帝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文教政策以後,創立了封建國家興辦的中央官學太學和郡縣道邑地方學校,使封建社會的教育開始走向了學校化、系統化、規范化、社會化。這是一個劃時代的進步。因材施教被封建教育視為一條寶貴經驗而為歷朝的教育家普遍採用。漢朝自董仲舒以下的一些教育家,大都主張因材施教,並對因材施教有各自的論述。董仲舒說:「善為師者,既美其道,有(又)慎其行……省其所為而成其所湛,故力不勞而身大成。」《春秋繁露·玉杯》。鄭玄說:「各因其人之失而正之」,《論語注》「救其失者,多與易則抑之,寡與止則進之」。《禮記·學記注》。徐幹說:「導人者必因其性,治水者必因勢,是以功無敗而言無棄也。」《中論》這些都是說教育要因人而施,才能取得積極的效果。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教育家同樣也注重因材施教。如南朝文學家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指出了個體在先天遺傳素質上的相互差異,既然有這種先天差異,那麼各人的學習方式方法應有所不同,每個人應當選擇適合自己的風格來確定學習的方向和方法,根據自己的天賦條件來培養、發展才能。劉勰「因性以練才」的觀點,是對傳統的因材施教教育方法論在學習理論中的演變和發展,值得予以充分肯定。
隋唐時期,科舉考試開始成為封建社會選拔官吏的一種考試制度,學校制度逐步走向完備,特別是私學也比較發達,出現了一些名師大儒,他們注重對學生因材施教,為當時社會培養了一批優秀人才。隋朝王通繼承了儒家傳統的教學經驗因材施教,並把它運用到自己的教學實踐中。如他看出魏徵的個性是「直而遂」,同時魏徵也在他面前表明了「願事明王,進思盡忠,退思補過」(《中說·天地第二》)的志願。因此,他對魏徵有針對性地施教,後來魏徵事唐太宗,果然能夠盡忠進諫。唐代的孔穎達在教學方法上也十分重視因材施教,認為「教人之法,當隨其年才。若年長而聰明者則教以大事而多與之;若年幼而又頑鈍者當教以小事又與之少。」(《禮記正義·學記》)韓愈,則另闢蹊徑,從因材而用的思路來看待因材施教。他主張教育者應如精明的木匠分別使用木料,使各類木料各得其宜一樣,充分發揮受教育者的才能;這就是說,培養人才就象建造房子需用的木材一樣,大小各有用處,教師不應千篇一律,愛大棄小,應該根據學生的質地成就他們,使其成為大小不同的有用之才,這就是教師的責任。顯然,這是別開生面的因材施教。同時,他熱心培養文學青年,指導他們進行文學創作,發揮他們的才能;而且,他還要求當權者在用人方面也做到人盡其材。可見,韓愈把因材施教和因材使用統一了起來。中唐時期的柳宗元認為教育的關鍵是順應兒童的天性,適應兒童成長與發展的自然規律,他曾經以種樹為例闡明這個道理。要按照自然規律教育學生,即「順木之天,以致其性」,「不害其長」。(《種樹郭橐駝傳》)這種從兒童自身發展規律出發探討教育方法的觀點是對孔子因材施教理論的新發展。教學實踐打破了學校教學的范圍,在教學生時,不僅是「傳道、授業、解惑」,更重要的是從道德品質、工作能力、積極用世方面,指導青年成才。正因為這樣,當時學子才踵門求教,以圖仕進。
北宋初年著名教育家胡瑗首創分齋教學和主副科制度,其思想理論基礎正是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創立了一套獨特的完整的教學理論和方法,史稱「蘇湖教法」。在教學中,他善於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特長來組織教學,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各就其性之所近,選定專攻科目,因此,每個人都能夠各盡其材,學有所得。胡門弟子中,「有好尚經術者,有好談兵者,好文藝者,好節義者」,他把這些學生按其才能興趣分為「經義」、「治事」兩齋,「使各以類群居講習」。(陳澧:《東塾讀書記》)「經義,則選擇其心性疏通、有器局、可任大事者,使之講明『六經』:治事,則一人各治一事,又兼攝一事,如治民以安其生,講武以御其寇,堰水以利其田,算歷以明數是也。」(《宋元學案·安定學案》)這種因材施教,不僅具有分科教學的性質,把學生培養成專業有用之才,而且具有為學生選定致力於事業方向的指導作用,使學生獲得就職就業的知識技能。這是教育上的一個創舉。經胡瑗二十餘年在蘇湖兩地及京師太學的教育教學實踐,培養了「先後至一千七百餘弟子」,皆能裨於世用,被宋仁宗於公元1044年詔定為太學法,由一地方教學法躍升成為了中央高等學府的教學法。在中國教育制度史上,胡瑗先生的「蘇湖教法」第一次在同一所學校中分設經義齋和治事齋;第一次將實用學科與儒學經典放在同等地位上;第一次創立並實施分科教學和必修、選修制度,第一個提出了在集體教學的條件下通過分科進行因材施教,比以往在個別教學條件下的因材施教大大前進了一步。在世界教學制度史上,「早於世界各國400年之久」。張載認為「教人至難,必盡人之材,乃不誤人」(《張子語錄·語錄抄七則》),並要求教師對學問道德有精深的造詣,對人有全面的了解。張載的因材施教、盡人之材的教學觀點,既繼承了孔子、《學記》的思想,又有自己的體會和發明,內涵豐富全面,比他的前輩和同輩更勝一籌。
㈣ 中小學教師如何寫教育論文
第四講李鐵安(中央教育研究所課程教學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教育科研是一種相當復雜的思維活動,並且又需要把其科研成果描述出來讓別人了解。我們進行教育科研、思考問題,只憑腦子想是不可能的,需要用文字把思考的問題、研究的成果,進行加工、整理、提煉、記錄下來,使創造性的思考一層層展開、一步步深入,並在紙面上視覺化,這就是教育論文。教育論文是教育科研成果的表現形式,中小學教師的職稱評定等都把論文的發表作為不可缺少的條件之一。因此,教育論文的寫作問題是現代中小學教師在學會教育反思、學會寫案例後也必須掌握的知識。第一節教育論文的常見類型由於教育科學研究對象的復雜化、研究方法的多樣性,其論文的寫作的表述方式也豐富多彩,但是,為了實現論文的認識價值與實用價值,人們在長期的寫作實踐過程中,對某些文體文章的寫作逐步形成了一些特定規范——即結構的基本型。這種「型」開始是某個人的創造,但是由於它符合人們的思維規律,所以一直被沿用下來,並在人們的反復運用中逐步完美、定型化。這主要是:研討型論文、經驗型論文、述評型論文、報告型論文、學位論文與敘事研究報告。這種「型」的產生不是偶然的,它是在人們共同思維規律的基礎上形成的。我們利用這些「型」來寫作,不但能比較省力,便於組織材料表達觀點,而且這種「型」符合人們的思維規律而便於人們閱讀。這是一種事半功倍的方法。國內的各類主流學術刊物,在多年辦刊過程中,也根據自身專業領域的特點,形成了一定的編排格式。它們遵循「國標」的寬嚴不同,但目的是相同的:即為了信息傳遞的便利、觀點交流的順暢,以及知識產權的保護。教育教學論文和其他專業領域的論文在形式上沒有太大差異,教師寫的論文與在校學生的論文也是一樣的道理,格式可以互相套用。當然,「型」不是個死板的套子,不考慮內容如何,一律削足適履地塞到里邊去也是不行的。從總體上看,論文寫作水平與理論研究水平是聯系在一起的。論文格式的混亂,真實地反映了作者的研究水平和表達能力的局限,缺乏經常的專業學術訓練,至少是對寫作不夠重視。注意論文規范和遵守交通規則是一樣的,司機不懂交規沒法上路,作者不懂得用規范的文字寫作,觀點再好別人也無法看到。一、研討型論文研討型論文是針對教育理論或教育實踐中出現的問題或薄弱環節進行專題分析、提出自己的見解或解決方法的論文。它的關鍵是「立論」,這是所有教育論文的基本特點和基礎。撰寫這類論文,所研討的問題要從客觀實際出發,以確鑿可靠的材料為立論的依據,重在以事論理;其結論(研討結果)要符合客觀實際,要有獨到見解和實用價值。如《作文教學中的「急功近利」傾向應該克服——小學作文指導現狀分析》,就是一篇遵循以「發現(小學作文指導中)存在的問題—分析存在問題—解決存在問題」的思路撰寫的一篇研討型教育論文,作者通過發現和分析當前小學作文「在目標上追求近期效益」、「在方法上尋求『立竿見影』的模式」的傾向所帶來的危害,提出了「作文教學中的『急功近利』傾向應該克服」的觀點。文中以大量確鑿的事實作為立論的依據,並從理論與實際的結合上進行了分析研究,找出了問題產生、存在的原因。認為「傳統的封閉式教學方法的影響根深蒂固」;「缺乏教學理論的指導……滿足於指導方法上的『移植』……」;「教師習慣於『一言堂』的權威性發言」。因而「採取簡單的『大呼隆』的程式,不懂得引導學生自覺地去經歷作文的全過程」。同時,相應地提出了解決的辦法。再如《農村小學作文教學現狀審視與對策》,作者首先指出並分析了當前農村小學作文「缺乏『農』味,個性不強」;「起步較晚,數量不足」;「訓練無序,方法不當」;「惡性循環,質量不高」。接著在對策中提出了「從農村小學作文教學整體入手,實現『三個轉變』」,其具體對策是:①訓練序列化;②內容擴大化;③形式多樣化;④習作量次化;⑤指導全程化;⑥方法科學化。二、經驗型論文經驗型論文是針對自己在教育教學實踐中獲得的經驗、體會,進行分析、概括、抽象、提煉,把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而寫出的論文。這是中小學教師最常見的論文類型。撰寫這類論文,要把自己在經過認真實踐、探索、試驗中得出的成績、效果、體會、感受和認識,在總結經驗、選擇經驗、分析經驗、論證經驗的基礎上,把收獲最大的一點,體會認識最深的一點,做法最有成效的一點,抓住其本質,進行思考和發掘,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見,形成自己獨特的觀點——論點;並在經過論證之後,使原有「經驗」轉化為具有總結性、獨創性、理論性的論文。如《要把學生引進客觀生活中去》,其題材就來源於作者親身實踐的真知灼見。作者認為要培養學生的綜合創造力以適應教育要面向未來的要求,小語教學應把學生引進客觀生活中去。如何「引進」呢?作者提出了四個觀點:一是增強客觀生活對育人力度的認識,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教學格局;二是靈活引導學生認識教材與客觀生活的密切聯系;三是把握教材與客觀生活的聯系,組織教學活動;四是激發個體創造動機,協調教材與客觀生活的聯系。這四點實際上是作者教學的理論總結。再如《教導工作的五個實》,作者是從「中學教導處作為負責學校教學工作的行政機構,怎樣富有成效地開展工作」提出問題的。作者認為,要解決這一問題,「思想要現實」、「計劃要落實」、「目標要落實」、「檢查要扎實」、「總結要真實」。這「五實」就是五個分論點。三、述評型論文述評型論文包括綜述性論文與評析性論文。它是在歸納總結別人在某一學術問題或某一研究領域中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加以分析、評析,進而發表自己的見解的一種論文。包括讀後感、對新理論新觀點的闡述。撰寫這類論文,在選擇評述對象時,要考慮它的影響作用以及作者的興趣和能力;要加深對評述對象的理解,提高對評述對象的認識,並以教育方針、政策、法規以及教育規律和教學原則為准繩。在現代教育科學理論的指導下,採取先綜述情況(或觀點、或做法),在一一評析之後,再從整體、主流、本質上作總評價,或述評結合、一述一評。總之,都應具體提出自己的新發現、新見解或新構想。如《對教學規律反映的升華——評「有指導的嘗試原則」》,就是一篇以評述邱學華《試探「有指導的嘗試原則」》一文為評述對象的評述型論文。論文認為「『有指導的嘗試原則』是對教學規律反映的一次升華,是對教學論的發展」。作者緊扣邱學華的文章,提出了「『嘗試性原則』揭示了『教』與『學』概念的全面含義」、「『嘗試性原則』強化了『學』的動力,使『教』更有針對性」、「『嘗試教學』充分發揮教學過程中的相互作用」等新見解,並進行了深刻的闡述和有力的論證。這實際上是對邱學華「有指導的嘗試原則」進行的真實、具體、中肯、全面的評述,並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評價。再如《素質教育研究綜述》是一篇以評述素質教育研究為對象的評述型論文。作者綜觀「 80 年代後期素質教育研究在我國興起,到 90 年代伊始,這一研究逐漸形成了熱潮」的現狀,從「素質教育興起的背景」、「素質教育研究的現狀和熱點」、「素質教育研究發展的趨勢」等方面在講自己新發現、新見解的同時進行了評述。四、報告型論文報告型論文是指描述或闡述教育實踐研究中某一固定程序的論文。主要有調查報告、經驗總結報告、實驗研究報告。(一)調查報告調查報告是對教育科研現象的調查情況,經過整理分析後的記錄。調查報告不是情況的羅列、材料的拼湊,而是揭示教育現象的主要矛盾和最本質的東西,是對材料的再加工、再創造。其形式有描述性報告、解釋性報告和建議性報告或描述與對象相結合的綜合性報告。調查報告的表述設有固定格式,一般有以下幾個組成部分:1 題目應以簡練概括、明確的語句反映所要調查的對象、領域、方向等問題,題目應能概括全篇。2 導言亦即引言、總提、序言、前言。簡短扼要地說明調查的目的、意義、任務、時間、地點、對象、范圍等。要注意將調查的目的性、針對性和必要性交代清楚,使讀者了解概況,初步掌握主旨,引起關注。調查方法要詳細說明,要寫明是普遍調查或是非普遍調查(重點調查、典型調查、抽樣調查),是隨機取樣、機械取樣、還是分層取樣,調查方式是開調查會還是訪問或問卷……以使人相信調查的科學性、真實性,體現調查的價值。3 主體這是調查的正文部分。這部分要把調查來的大量材料,經過分析整理,歸納出若干項目,分條敘述,做到數據確鑿、事例典型、材料可靠、觀點明確。盡可能用數據或圖表形式表示,可以增強說服力,一目瞭然。寫作安排先後有序、主次分明、詳略得當。大致有如下幾種寫法:按調查順序逐點來寫;按被調查單位的人和事的產生、發展和變化的過程來寫,以體現其規律性;將兩種事物加以對比,以顯示其是非、優劣,找出其差異;按內容的特點分門別類逐一敘述,這種安排較為常見。最後,要寫清楚調查的結果。4 討論或建議依據正文的科學分析,可以對結果作理論上的進一步闡述,深入地討論一些問題,亮出自己的觀點,提出建設性的意見。5 結論歸納結論,即交代調查研究了什麼問題,獲得了什麼結果,說明了什麼問題。6 列出參考資料即在寫調查過程中,參考、引用了哪些資料(將篇目名稱、作者、出版單位、日期),目的在於對所寫負責,並給讀者提供信息,也是表示尊重資料作者的勞動。(二)教育經驗總結報告經驗總結是一種古老的教育研究方法。今天,經驗總結仍然是教育科研,特別是學校教師進行教育科研的一種主要形式。例如學校行政領導總結學校管理工作經驗,學校教師總結教學工作、班主任工作經驗。他們通過對自己從事的經驗活動進行回顧、反省、分析、思考,認識和發現教育措施、教育現象與教育效果之間的聯系,從而為日後或他人類似的工作提供借鑒。教育經驗總結是通過人的理性思考,把所「經歷」過的、所「體驗」到的東西加工成反映一定原則、規律的精神產品。經過這一番加工,使經驗產生質的飛躍。教育經驗總結報告的基本內容如下:1 開頭開頭部分可以對所總結的經驗活動作一簡單回顧,使讀者對情況的前前後後有個清晰的線索;也可以談談與該經驗所針對的問題有關的理論背景或現實背景,從而增強該經驗的意義和價值,並引起讀者注意。2 教育工作的主要措施、實施過程和主要效果在教育實踐中可能做過的具體工作很多,在這一過程中也出現許許多多的情況,這些都是總結的素材。但總結進文章的應經過精心選擇,所精心選擇的事實、現象應按一定的邏輯關系組織起來,使之成為有規律性的,易於為人接受的東西。內容的組織要依照一定的邏輯關系,可以按照教育過程歷時的先後和環節、步驟間的遞進關系安排寫作順序,這是縱向思路;也可按照教育過程中諸因素的並列關系來安排寫作順序,這是橫向思路。縱橫可以交錯。3 對於做法與效果的理論分析先進經驗之所以行之有效,其重要原因是它符合心理和教育規律。盡管教師在工作實踐中有時不一定有意識地運用這些規律,但總結時則有必要提升到理論的高度來分析、思考,分析這些事實現象的原因、意義和作用,找出它們之間的聯系和規律。這樣才能增強經驗的科學性和價值。理論上的分析可以以體會的形式列出幾點,也可以穿插在上一部分關於做法、效果的介紹中。4 對於今後發揚成績、克服不足、完善經驗的設想或建議這部分無需多費筆墨,稍為談談即可。如果沒有這方面的考慮,或者從整個文章的思路發展來看,無需這方面的內容,也不必勉強加上這個尾巴。(三)教育實驗研究報告嚴格的實驗研究要設置干預變數,即自變數,以影響因變數。但由於學校研究者缺乏有關真實實驗研究的常識與技術;學校教育改革研究一般又是在非常自然化的環境下進行,各種變數的控制十分困難;再加上學校教育改革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改革本校的教育、教學狀況,提高辦學效益,而不是尋求普遍性的理論原則。盡管一些打著「教育實驗」旗號的這種研究引起學者們對「什麼是教育實驗」的爭論,但他們確確實實地取得了可喜的效果,推動著教育改革的前進。從許多發表的報告或論文看,它們表現出如下特點:( 1 )對研究背景、對象、變數、假設的交代。( 2 )說明實驗效果的數據資料。如果缺乏充分具體的數據,可以以許多事實來說明效果。( 3 )對教育措施、步驟、方法的交代。在實驗報告中,對教育措施、步驟、方法的交代往往是以非常簡潔的語言把它們作為自變數進行交代。也可以以較主要的篇幅詳細地介紹過程、方法。( 4 )研究結論與理論的思考。五、學位論文目前在職攻讀學位的老師越來越多,也開始關注學位論文這一文體。撰寫這類論文,選題要求比較嚴格,一般篇幅較長、分量較重,論題必須與之相適應;它所提出的論點,就是對論題的創新見解;選用的材料要達到必要、確實、新穎、充分、協調的選材標准;它特別強調新事實、新理論、新數字、新動態,整個內容要富於很強的理論性、創造性、論證性,以體現濃郁的理論色彩;在結構上,可參照一般學術論文構成的基本型安排整體結構。我們可以從下列附件中了解其基本特點。附:西安交通大學學位論文規范 (試行稿)西交研[ 2004 ] 56 號學位論文是學位申請人為取得博士或碩士學位,向學位授予單位提交的具有較高參考價值的學術性研究論文,是國家和社會的重要文獻資料。為規范學位論文撰寫,保證學位論文質量,根據國家有關標准和本校實際,特製定本規范。1 規格及字體博士、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一般使用標准簡化漢字,排版採取緊湊格式,不允許留有大量空白。正文採用小 4 號宋體(參考文獻為 5 號宋體),紙張為 A4 ( 21 × 29 7cm )標准格式,雙面復印。2 論文順序論文順序依次為:封面、中文摘要、英文摘要、目錄、主要符號表、正文(含結論)、致謝、參考文獻、附錄、攻讀學位期間取得的研究成果(含發表的學術論文)、學位論文獨創性聲明、學位論文知識產權權屬聲明。從正文到最後,每一頁的最上方有頁眉。頁眉用 5 號宋體,居中排列。頁眉以各章節名稱(起始章節起)與「西安交通大學博士學位論文」或「西安交通大學碩士學位論文」字樣標示,奇數頁頁眉為章節名,偶數頁頁眉為「西安交通大學博士學位論文」或「西安交通大學碩士學位論文」。頁碼從正文開始按阿拉伯數字連續編排,頁碼位於頁面底端(頁腳),對齊方式為「外側」。3 論文規范( 1 )封面。論文封面採用全校統一格式,博士學位論文的封面為綠色,碩士學位論文封面為藍色,同等學力碩士學位論文封面為黃色,專業學位研究生(含兩課教師、中職教師)學位論文封面為灰色。論文封面必須填寫分類號,分類號可在圖書館查閱獲得。研究生學位論文如屬保密論文,須在封面上方規定欄內註明相應的密級(可分為秘密、機密和絕密三類),並向研究生院提交經本人、導師及學院(系、部、中心)主管院長簽字的「研究生學位論文申請保密備案表」。「備案表」可由研究生院主頁上直接下載。申請保密的研究生學位論文,由學院負責保管,解密後交至研究生院再行轉呈校錢學森圖書館和國家圖書館等有關單位存檔。論文題目應是既能概括整個論文的中心內容,又能引人注目。論文題目不能超過 35 個漢字。學科專業的填寫以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的專業目錄中的專業為准,一般為二級學科,按一級學科培養的則填一級學科。( 2 )中文摘要。論文摘要由題頭、摘要正文、關鍵詞、論文類型等部分組成。題頭在首頁的左上方,包括論文題目、學科專業、學位申請人及指導教師姓名。摘要正文 1000 字左右,一般包括:從事這項研究工作的目的和重要性;完成了哪些工作(作者獨立進行的研究工作及相應結果的概括性敘述);獲得的主要結論(這是本摘要的中心內容);碩士學位論文摘要應突出論文的新見解,博士學位論文摘要應突出論文的創新點。論文關鍵詞的選取要簡明扼要,切忌羅列過多。論文類型包括: a 理論研究 b 應用基礎 c 應用研究 d 研究報告 e 軟體開發 f 設計報告 g 案例分析 h 調研報告 i 其他。( 3 )英文摘要。英文摘要與中文摘要的內容和格式必須一致。中文「摘要」的英文譯名統一為「 Abstract 」。中文摘要、英文摘要處不要求學位申請者及指導教師簽字。( 4 )目錄。目錄是論文的提綱,可以幫助讀者查閱所希望了解的內容。目錄中應有頁號,頁號從正文開始直至全文結束。( 5 )主要符號表。如果論文中使用了大量的物理量符號、標志、縮略詞、專門計量單位、自定義名詞和術語等,應將全文中常用的這些符號及意義列出。如果上述符號和縮略詞使用數量不多,可以不設專門的主要符號表,而在論文中出現時加以說明。論文中主要符號應全部採用法定單位,特別要嚴格執行 GB3100-3102 : 93 有關「量和單位」的規定。單位名稱的書寫,可以採用國際通用符號,也可以用中文名稱,但全文應統一,不要兩種混用。( 6 )正文。正文是學位論文的主體。寫作內容可因研究課題性質而不同,工科一般可包括:前言、理論分析、實驗裝置和測試方式、實驗結果分析、討論及與理論計算結果的比較(須詳細闡述創新點或新見解)、結論。文科一般可包括:前言、論證部分(包括理論推理和實證分析)、討論與結論。碩士學位論文不少於 3 萬字,博士學位論文不少於 5 萬字。語句要精練通順,條理清楚,文字、圖表清晰整齊。前言部分主要論述論文的立項依據、國內外研究現狀及主要研究內容,包括研究思路、技術路線等。結論部分著重總結出論文的創新點或新見解及研究展望。論文中的插圖要精選,具有自明性,切忌與表及文字表述重復;圖要清楚,但坐標比例不要過分放大,同一圖上不同曲線的點要分別用不同形狀標出;圖中的術語、符號、單位等應同正文表述所用一致;圖序與圖名應居中置於圖的下方。論文中的表格參數應標明量和單位的符號;表序及表題應置於表的上方。論文中的公式編號應用括弧括起寫在右邊行末,其間不加虛線。圖、表中的字體以 5 號字為准。如排列過密,用 5 號字有困難時,可小於 5 號字,但不得小於 7 號字。圖、表、公式等與正文之間要有 6 磅的行間距。文中的圖、表、附註、公式一律採用阿拉伯數字分章(或連續)編號。如:圖 2-5 ,表 3-2 ,公式( 5-1 )等。若圖或表中有附註,採用英文小寫字母順序編號,附註寫在圖或表的下方。正文層次要清楚,標題要簡明扼要。第一章××××(居中書寫)1 1 ×××× 1 1 1 ××××1 2 ×××× 1 2 1 ××××( 7 )致謝。致謝中主要感謝導師和對論文工作有直接貢獻和幫助的人士和單位。致謝言語應謙虛誠懇,實事求是。( 8 )參考文獻。學位論文中列出的參考文獻格式應符合國家標准《文後參考文獻著錄規則》 GB7714-1987 ,列出的參考文獻務必實事求是,論文中引用的文獻必須列出,未引用的文獻不得出現。參考文獻序號按所引文獻在論文中出現的先後次序排列,引用文獻應在論文中的引用處加註文獻序號,並加註方括弧。參考文獻按如下格式列出:學術著作:[序號]著者 書名[ M ] 版本(初版不寫) 翻譯者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起止頁碼 學術期刊:[序號]著者 篇名 刊名[ J ](外文刊名可按標准縮寫並省略縮寫點) 出版年,卷號 (期號):起止頁碼 論文集:[序號]著者 篇名 主編 論文集名[ C ]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起止頁碼 科技報告:[序號]著者 題名[ R ] 報告題名,編號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起止頁碼 學位論文:[序號]著者 題名[ D ] 保存地點:保存單位,授予年 專利文獻:[序號]專利申請者 題名[ P ] 國別 專利文獻種類,專利號 出版日期 技術標准:[序號]起草責任者 標准代號標准順序號 - 發布年標准名稱[ S ] 出版地 出版者,出版年 報紙文獻:[序號]著者 文獻題名[ N ] 報紙名 出版日期(版面次序) 電子文獻:[序號]著者 文獻題名 電子文獻類型標示 / 載體類型標示 文獻網址或出處,更新引用日期 ( 9 )附錄。以下內容可置於附錄之內:①放在正文內過分冗長的公式推導;②以方便他人閱讀所需要的輔助性教學工具或表格;③重復性數據和圖表;④程序說明和程序全文;⑤調查問卷等。( 10 )攻讀學位期間的研究成果。①與學位論文相關的主要學術論文及專著,列出格式與本規范中( 8 )參考文獻部分格式相同。②與學位論文相關的主要科研獲獎,列出格式為:獲獎項目名稱,獲獎名稱及等級,發獎機構,獲獎時間,獲獎人(排名情況)。③與學位論文相關的專利,列出格式為:專利名稱,專利號,專利國別,授權時間,持專利人(排名情況)。④與學位論文相關的其他成果。( 11 )學位論文獨創性聲明、學位論文知識產權權屬聲明。學位論文製作完畢後,學位申請人及其導師均須簽署「學位論文獨創性聲明」和「學位論文知識產權權屬聲明」。「學位論文獨創性聲明」和「學位論文知識產權權屬聲明」標准文本如下:學位論文獨創性聲明本人聲明,所呈交的學位論文系在導師指導下本人獨立完成的研究成果。文中依法引用他人的成果,均已做出明確標注或得到許可。論文內容未包含法律意義上已屬於他人的任何形式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本人已用於其他學位申請的論文或成果。本人如違反上述聲明,願意承擔以下責任和後果:1 交回學校授予的學位證書;2 學校可在相關媒體上對作者本人的行為進行通報;3 本人按照學校規定的方式,對因不當取得學位給學校造成的名譽損害,進行公開道歉。4 本人負責因論文成果不實產生的法律糾紛。論文作者簽名:日期:年月日學位論文知識產權權屬聲明本人在導師指導下所完成的論文及相關的職務作品,知識產權歸屬學校。學校享有以任何方式發表、復制、公開閱覽、借閱以及申請專利等權利。本人離校後發表或使用學位論文或與該論文直接相關的學術論文或成果時,署名單位仍然為西安交通大學。論文作者簽名:日期:年月日導師簽名:日期:年月日(本聲明的版權歸西安交通大學所有,未經許可,任何單位及任何個人不得擅自使用)4 本規范自 2004 年 9 月 1 日起正式施行,原《西安交通大學學位論文規范》停止執行。研究生院2004 年 7 月 23 日六、敘事研究報告(一)敘事研究與敘事研究報告的出現20 世紀 80 年代,加拿大的幾位課程論學者認為:教師從事實踐性研究的最好方法,是說出和不斷說出一個個「真實的故事」。在他們積極倡導下,敘事研究開始作為教師的研究方法運用於教育領域,緣於這一研究方法的實用價值,很快引起了教師培訓系統等多方面的關注。所謂「敘事」( narrative ),就是敘述故事。在西方的敘事學( narratology )定義中,是指對「述說」的研究,一般是指文學、電影等藝術作品的研究。在教育領域,敘事用來描述教育教學活動的事實、經驗、資料數據、過程等,反映人們對教育的認識和理解;在人類的日常生活領域,「敘事」反映的是人們對自己生活事件相關的認知結構,使人更好地理解自己周圍的世界。因此,我們可以這樣理解,所謂敘事研究,也就是由研究者本人敘述自己的研究過程中所發生的一系列教育事件:包括所研究的問題是怎樣提出來的;這個問題提出來後我是如何想方設法去解釋問題的;設計好解決問題的方案後我在具體的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又遇到了什麼障礙,問題真的被解決了嗎?如果問題沒有被解決或沒有很好地被解決,我後來又採取了什麼新的策略,或者我又遭遇了什麼新的問題?教育敘事研究的要點:( 1 )敘事應該有一個主題。敘事的「主題」是從某個或幾個教學事件中產生,而不是將某個理論問題作為一個「帽子」,然後選擇幾個教學案例作為例證。( 2 )教育敘事形成的報告是一種「教育記敘文」而不是傳統的教育「論文」。這種教育「記敘文」比傳統的教育「論文」更能引起讀者的「共鳴」,並由此而體現它的研究價值。( 3 )敘事研究報告以「敘述」為主,但是在自己「反思」的基礎上寫的,「夾敘夾議」,能夠更真實、深入地反映研究的全過程和作者的思考。( 4 )教育敘事對改進自己的教育教學思路,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起到了強有力的推動作用。既是一種指導參與式培訓,又是一種探究式培訓。過去,一談到寫論文,我們就想到長篇大論的學術論文,好像只有學術論文才是研究的唯一文體,實際並非如此。學術論文屬於專業研究者的一種文體。在學術論文中,我們需要有鮮明的觀點,需要層層論證,需要有步步為營的推理,需要有邏輯鮮明的秩序,需要引用大量的國內外參考文獻,這是學術論文的一般性要求,但這種文體對於中小學教師來說恰恰是不適用的。比如一個教師佔有資料的空間與視野總是有限的,他不可能對國內外相關問題的研究文獻作綜述與梳理,他所提出的相關論證,是在自己的經驗當中對事物的邏輯判斷,也並不像專業研究者那樣層次分明,學術論文這種文體與中小學教師有關,但不是主要的文體形態。其他的一些文體形態,也可以歸諸「論文」范疇,只不過它不是以「學術」為主要取向的,教育敘事研究報告,同樣也是研究成果的表達形式。而這些樣式是與具體的實踐結合在一起的,反映的是教師在日常教育教學中的所思所想,是和具體的實踐結合在一起的,是和一系列鮮明的有情節的事件結合在一起的,體現教學的全過程,反映的是教師的心路歷程,提升的是教師的相關經驗。這種非常鮮活、豐富、多樣的文體形式,屬於教師,正像學術論文這種文體屬於專業研究者一樣。專業研究者長於用專業
㈤ 情感教育文獻綜述
簡陽市石橋初中 謝蘭英
心理學家認為:「情感是發展和維持認知活動的動力,是構成心理素質的重要成分,沒有情感就沒有智力。」簡言之,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的一種態度,是人對客觀是否符合主觀需要的內心體驗,反映著客觀事物與人的需要之間的聯系。語文學科是培養語言能力的學科,也應該是培養情感的學科。情感教育應是語文教學的根本。正如著名教育家夏沔尊所說:「教育不能沒有情感。」足以看出情感教育的重要性。而情感因素在語文教學中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語文教材中文質並茂的文學作品占據相當的篇幅,這里有對祖國的愛、對人民的忠、對事業的追求、對信念的執著;這里有赤子之心、莫逆之交、朋友之情、手足之誼;這里有拍案而起的激憤、催人淚下的凄切、細雨霏霏的柔婉、天地動容的悲慘;這里有開懷的笑、嚎啕的哭、會心的悅、無名的愁……每篇佳作無不凝鑄著主人公或作者從生活中得來的情感體驗。怎樣才能幫助學生發掘作品的這些內蘊,讓真、善、美走進學生的心靈,使學生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呢?我想,教師除了要講解優美的字、詞,精闢的語文知識,巧妙的布局謀篇外,更要注意文章的靈魂,即文章所傳達的情感。當然兩者是相輔相成的,因為,也正有了情感的沖擊,文章的字、詞、句、篇才顯活力。所以,教師應藉助文字的傳達,引導學生與主人公、與作者、與教師形成共鳴,為他們悲而悲,喜而喜,憤怒而憤怒,吶喊而吶喊。我在語文教學中對學生實施情感教育的方式如下:
一、 助文字的傳達,引導學生與主人公形成共鳴,理解藝術形象。
初中生處於由具體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過渡時期,他們的認識過程還不能脫離情感,他們的心理特點:還沒有形成固定的認知結構,有著旺盛的求知慾和好奇心。其思維水平基本上還停留在感性階段。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教師應把學生帶入作品的特定情景之中與主人公形成共鳴,理解藝術形象,從而產生肯定或否定的審美態度或審美評價,「象喜亦喜,象憂亦憂」,在心理上產生感受,在情感上產生共鳴,使性情得到陶冶,靈魂得到凈化,獲得哲理美的享受。
《清兵衛與葫蘆》一文是日本小說家志賀直哉用現實主義的筆法,批判那種粗暴扼殺少年個性的做法,呼籲要尊重個性,讓個性自由發展的小說。文中講了一個十二歲的小學生清兵衛開始痴迷於葫蘆,後來由於父親和教員的嚴厲壓制,而最終與葫蘆斷絕一切關系的令人痛心的故事。
文章為了表現清兵衛對葫蘆的痴迷,有這樣一個細節描寫:「有一天,他在海邊的街上走,心裡依然想著葫蘆,突然眼前一亮,看見一件東西,把他嚇了一跳。原來路邊背海一帶都是攤戶,這時候突然從一個攤戶伸出一個老頭兒的禿腦袋,清兵衛把它錯看做葫蘆了。『這個葫蘆真好!』心裡這么想著,有好一會兒沒有看清楚——再仔細一看,連自己也吃驚了。那老頭兒昂著光彩熠熠的腦袋,走進巷子里去了。清兵衛覺得好笑,就大聲地笑了起來,一邊不住地笑著,一邊跑過了半條街,還是忍不住地笑。」為了讓學生理解主人公對葫蘆的痴迷,我先讓學生在小組內品味本處細節描寫,然後再請兩個擅長表演的同學到台上進行表演。兩個同學惟妙惟肖的動作、神情,讓其他同學忍俊不禁,有捧腹大笑的,有笑出眼淚的,有笑的前仰後合的……在笑聲中,學生理解了主人公的那份痴情。
-
文章中還有一處寫清兵衛的葫蘆被教員當場沒收後的心理活動的句子:「於是這個清兵衛葫蘆,終於被當場沒收,清兵衛連哭也沒有哭一聲。」我讓學生討論;應該用什麼樣的語調來讀才能表現主人公驚愕、害怕和他那種在絕境中的慘淡心情?這時的教室里人聲鼎沸:有大聲作示範朗讀的,有給同學指出不足的,有爭的面紅耳赤的,有因讀得入情而流淚的……在爭論中學生理解了清兵衛的堅強。
……
「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劉勰<<文心雕龍>>)那些膾炙人口的名篇之所以能使人愛讀或流傳不衰,不僅因為其語言文字美,更重要的是文中滲透著作者熾熱的情感和有包含深意的藝術形象。在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品味語言,讓學生身臨其境,讓學生陶醉其間,使之通過親身的情感體驗理解藝術形象是進行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徑。
二、 藉助文字的傳達,引導學生與作者形成共鳴,陶冶學生的情操。
英國作家王爾德曾說過:「作者完成了書的一半,讀者完成了另一半」。這種完成就暗含作者與讀者的雙向交互作用。文學作品以文本形式出現在學生面前時,這種外在的形式所構建的虛擬空間本身就召喚著學生運用自己已有的心理體驗去充分發揮想像進行再構建、再創造。而學生在閱讀作品前本身已存在一種期待,即閱讀習慣、趣味、心理、預期目的等等,當學生帶著期待走進作品空間時,會自然而然地產生豐富的心理體驗,而當這種體驗與作者產生共鳴時,就會達到一種至純至美的審美境界。這種境界是一種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心靈愉悅感。
對於中學生來說,在閱讀過程中,往往最能使其與作者產生共鳴的東西便是真摯的情感。白居易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動學生稚嫩而又單純的心靈。
大文豪蘇軾的《水調歌頭》是千古名篇,讓人百看不厭。全詞想像奇特,意境開闊,融幻想與現實於一體,更令人欽佩的是詞人面對逆境卻透露出的豁達胸襟和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詞開篇就有「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的奇異之筆,非超塵脫俗不能有此奇想。雖然詞人被貶感到壓抑,但壓抑得豪邁、灑脫。「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的浩然之氣一掃「我舞影零亂」顧影自憐的抑鬱之情。詞下闋懷念其弟子由,詞人與其弟七年未相見,發出「不應有恨,何時長向別時圓」的感慨指責。然而筆鋒陡然一轉,領悟到「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的道理。作者胸襟頓時開闊,我們讀者也隨之激昂。最後詞人發出呼喊:「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全詩戛然而止。一個命運多蹇,仕途坎坷的文人,卻對人生充滿了樂觀情緒,正是這種積極樂觀的人生修養熏陶著每位學生,學生從中受到教育,受到啟迪。
這樣的例子,在初中語文教材中,真是俯拾皆是。
當我們讀到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一文時能不為他這種欣喜若狂,激動和輕快的心情所深深感染嗎?
當我們玩味陸蠡的《囚綠記》時能不為他那種忠於祖國的情懷而震動心扉嗎?
當我們欣賞馮君莉的《青海湖,夢幻般的湖》時能不為青海湖的奇麗色彩而心馳神往,留戀忘返嗎?能不為作者從中透露的喜愛之情所動嗎?
……
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打開心扉,盡情感悟 作者在字里行間里透露出的情感,去做主動的探究者而最終得到愉悅的心理體驗。這樣才能陶冶其情操,培養其審美能力。
三、 藉助文字的傳達,引導學生與教師形成共鳴,激發學生的情感。
「三分詩,七分讀」是我國古代就有的說法。也就是說情感教育應寓於朗讀訓練中。朗讀是以聲音傳達視覺信息的活動過程,而聲音本身也是一種情感、一種形象。加里寧曾經說過:「沒有任何人像孩子的眼睛那樣能捕捉住一切細微的事情。」試想教師面帶笑容、精神飽滿地走上講台,那悅耳動聽的嗓音、抑揚頓挫的語調、繪聲繪色的話語、逼真傳神的動作,能不激發起學生的求知的情感,能不產生銷魂攝魄的效果嗎?文章的多種風格,就決定了多種風格的朗讀。朗讀的語調、聲音或高亢或沉緩;或激越或悲傷。它不是照本宣科,而是把作者創作時的全部激情重新釋放出來。恰到好處的聲量、充沛濃郁的氛圍、籠罩心頭的情感,展示和延伸了作品的形象、作品的畫面,在身臨其境的情感體驗中,學會更快的闖進作品的意境中、作者的心靈里,與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擔喜怒哀樂,與作者情感產生共鳴。比如《西花廳的海棠花又開了》是鄧穎超由西花廳的海棠花觸發了對與周恩來相識、相知、相愛的往事的回憶,文章表達的真情實感讓人肅然起敬。其中第5段作者把切切的思念,化作一段抒情性極強的文字,思念與崇敬之情,如汩汩泉水奔涌而出。因此在讀此段時,應用沉緩的聲音、深切的語調來朗讀才能體現思念之情。《蘇珊•安東尼》第4段是安東尼據理力爭反駁那些嘲笑者的一段話,在讀這段時聲音應逐漸加大、音速逐漸加快 、情感也逐漸由激動到自豪再到堅定,要讀得氣宇軒昂,讀出凜然正氣。《沁園春 雪》上闋要讀得豪情萬丈,下闋要讀得居高臨下,最後三句要讀得意氣軒昂才能體現作者偉大的胸襟和堅定的信心。同樣只有抱著挖心掏肺的心態,帶著懇切無比的語氣朗讀才能體會得到《出師表》中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良苦用心……在學生的情感得到激發時要順勢引入課文深層次的學習中,將知識內化為學生自主思維的動力,提高學生感悟語言文字的能力。從而激起一種強烈的積極的審美願望,激發學生創造思維,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能力。
總之,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實施情感教育,具有培養審美情感,鑄造美好心靈陶冶高尚情操的力量。列寧說:「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這話道出了情感教育的真諦。教師要塑造學生的靈魂,凈化學生的情感,就必須深入挖掘教材中相應的情感因素,運用情感的語言,去激起學生相應的情感體驗,即把教材的「此情此景」變成學生的「我情我景」。這樣不僅使學生學到了應學的知識,豐富了頭腦,提高了感受事物的能力和體會語言文字的能力,而且陶冶了學生愛祖國、愛大自然的美好情操,加深了對人生意義的體驗和感受,懂得如何做人。
㈥ 【精品文獻】讀《什麼是最好的教育----教師最需要關注的66個教育細節》有感
讀《什麼是最好的教育----教師最需要關注的66 個教育細節》有感 什麼是最好的教育?這可能是每一位家長和教師都關心的話題。帶著這樣的疑問,我打開了由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張平主編的《什麼是最好的教育---- 教師最需要關注的66 個教育細節》一書。 什麼才是最好的教育?書的序言部分給了我們明確的答案:最好的教育是「無為」的教育:它不為感知、卻又深深影響著人心靈的教育。所謂「無為」教育,是指教育者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教育規律,隱蔽教育意圖的教育情境的熏陶、教育技能的感染、教師自身的示範等為間接教育手段,潛移默化,摒棄單調、枯燥的說教,充分信任學生,因勢利導,使學生在沒有直接沖突式的說教中自覺接受教育,在獲得親身體驗中領悟道理,在以自身為主體的自我教育中達到精神的升華和認識的飛躍的教育。 「無為」教育需要我們教師關注,並從教育的細節入手身體力行。書中從四個部分:做人篇、學習篇、做事篇和交往篇,充分闡述了教師如何有效關注教育的66 個細節,如何身體力行地搞好教育工作,成為出色的人民教師。 有位哲人說:「人的一生只在做兩件事----做事與做人。」其實,人的一生只在做一件事:那就是做人。因為事是人做的,做事的實質也就是做人。因此,書中的四個部分把做人篇放在了首要位置,學生只有具備了做人的各項品質才能更好地學習、做事,也才能與周圍的人和諧交往。因此,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教會學生如何做人,然後才是傳授知識。 編者將教師最需關注的66 個細節一一闡述,而在闡述的手法上也避免了枯燥的論述,在闡述一個品質細節前,編者都引用了兩句名人名言來概括該品質的重要意義,緊接著運用一些鮮活的真人實例來具體論述,最後,編者提出培 養這些良好品質的方法和建議,使這本理論性很強的書增加了不少的文學性和趣味性,大大提高了廣大教師讀者的興趣。 書中講述的教師最需關注的教育細節之四----健康是人生最可貴的,給我的印象最深。我們如何理解健康的含義:英國著名教育家洛克曾說過:「健康之精神寓於健康之身體」。可見身心健康是人類的共同追求。著名的作家海明威從小就跟著酷愛體育運動的父親走村串戶,穿林渡水。4 歲時,他從父親那得到一支獵槍,之後開始獨立活動,開始了釣魚、打獵和探險的生活,而年幼時的這些經歷成了《老人與海》的寫作素材。 強身是重要的,教師在教育學生時,更要強調「強心」。我是一名體育教師,鍛煉學生身體,促進學生身體健康是體育教學的目標,然而,作為體育教師更要在教學思想上和教學內容中滲透心理教育,預防學生心理問題的爆發。在一次籃球運球的接力比賽中,女同學小林體型較胖,運球速度較慢,但和她一組的同學並沒有嫌棄她。比賽還沒有開始,隊友們就給她出主意:小林,要運穩不掉球就行了!你別急,心一慌球就不聽你話了
㈦ 教師教學用書在參考文獻中屬於哪種類型
學校的教材教參不是文獻。一般情況下文獻是不能用作教材的,因為這樣不能盡可能地顧及全部學員的學習,即不能達到普及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