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育大全 > 薛法根作文課堂教學實錄

薛法根作文課堂教學實錄

發布時間:2020-12-28 18:38:01

㈠ 如何尊重學生作文的個性

第一,扭轉小學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概念化、程序化及抄襲、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等現象,改革傳統作文教學中的習作的模式化、評價的大套話等陳舊作文教學觀,從而培養學生健康個性,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落實新頒「語文課程標準的目標出發而設計的探索性教改實踐研究」。第二 ,改變作文教學中無視學生的個性特點,教師忙於傳授布置,學生疲於接納應付而出現的懼怕習作的局面,摒棄缺少靈氣,缺少個性,給人「千人一面、百部一腔」的感受的文章,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見解,形成自己的作文風格,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從而培養學生健康個性,促進學生想像力和創造力的發揮,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體現「新的語文課程理念探索作文教學的新策略」。第三,針對教師評改學生作文慣用的成人處世哲學和經驗的語言,以及他們一貫遵從的原則和理論的高度上提出的種種苛求對學生作文帶來的壓力,我們主張與學生用人性的思想交流,用人性的語言傾訴,用人性的心態欣賞,這樣的作文教學,不同程度地促進了學生個性的發展,既然學生的生活空間是色彩紛呈的,那麼教師的評語就應該是百花齊放!《標准》明確指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於動筆,樂於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為創造性地全面落實新課標對小學作文教學方面提出的要求,從而促使素質教育的落實,我們六年級語文組特研究本課題。三、實驗研究的原則:我們在這個課題的試驗中要遵循以下幾個原則:1、「自主性」原則:在整個實驗研究中,始終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形成能力,發展個性,盡可能多給學生創設表達需要的情境,激發學生作文的興趣。2、「真實性」原則:寫作能力是構成學生語文素養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作文個性化的實驗一定要與之相關的諸如閱讀教學、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和實踐活動起來,將作文個性化納入語文教學的整體改革中,使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得到全面的發展,鼓勵學生說真話、抒真情。3、「實踐性」原則:在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同時,注重學生作文個性與各種寫作實踐的有機結合,使學生在多樣的語文實踐活動中發展個性。4、「創造性」原則:《語文課程標准》指出: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在寫作教學中,要激發學生展開想像和幻想,鼓勵學生寫想像中的事物。因此,鼓勵學生創新,必須貫穿整個研究的始終。5、「因材施教」的原則:要重視學生的發展差異性,指導學生在寫作實踐活動中探索出適應自身特點的寫作習慣和寫作模式。在研究中既注重全體學生的穩定發展,又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能力採取靈活多樣的形式進行訓練,再結合教師的分層指導,學生就能向著自己不同的學習目標發展,使人人有追求成功的動機,個個有品嘗成功的喜悅。四、課題准備實施的理論依據和具體做法:1、理論依據:(1)、葉聖陶先生說過:「生活猶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盈而不枯,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停。」葉老的話告誡我們,只有解放學生的心靈,關注生活,充盈學生的感性認識,才能寫出充滿靈氣的富有個性的文章。(2)、新課標指出:「習作指導要有利於學生開闊思路,表達。新課程改革理論強調課程要促進每個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處理好知識、能力、制度價值觀的關系。要求我們面對每一名學生,必須尊重學生的發展需要,重視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別加強習作質量的個性化練習,為學生的全面的、發展的人服務(3)、目前國內作文教學開始關注習作過程中對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倡導個性化的語言,不拘於文體限制的表達方式,教學形式也更具人性化,更關注學生個人的感受。在多次參加全國「現代與經典」的全國小學語文教學觀摩研討會中,我們多次聽到薛法根在課堂教學的每篇課文中,總不忘記滲透習作,寫片段,小練筆,寫感想,寫體會,模仿寫……形式靈活多樣。學生的習作極具個性化生活化。還有張祖慶老師的《寫一個個性鮮明的人》的習作指導,涵蓋了如何讓學生的習作從生活中來,又還原於生活。讓學生把實實在在的生活中的人寫得生龍活虎,栩栩如生。給我們對學生的寫作樹立了典範。(4)、《學校創新性活動開展與幸福教育體系研究》中指出:為學生智慧和人格的同步發展創造最佳的環境和條件,使在文昌小學接受教育的所有學生都有理解幸福的思維、創造幸福的能力、體驗幸福的境界、奉獻幸福的人格。習作是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體現,提高孩子們的習作能力是一個日積月累、潛移默化的過程。2、我們的課題准備實施的具體做法是:(1).課內充分利用教材,指導學生的習作。利用課文進行習作指導,抓住文中重點段落引導學生欣賞美詞佳句,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並訓練學生用自己的話概括段意及作者的寫作方法,培養學生思考問題、總結學法的習慣。(2).閱讀中積累,擴大學生知識面。閱讀不僅能拓寬學生的眼界和知識面,還能幫助學生積累素材,豐富表達方式。因此,我們鼓勵學生多看課外書,並指導學生做好有效的摘抄。針對這一點我們不僅結合學校的「好書伴我行,智慧滿人生」的要求課外書看,還每天布置閱讀作業,還要求學生做讀書筆記,寫讀書感受,背誦優美詞句。學會在作文中運用背過的日積月累、每日一句等。(3).勤練筆。滴水穿石,熟能生巧,寫作能力是在不斷實踐中提高的。「心由情動,文隨情發。」先讓學生「心動」,再讓學生「情動」,最後到「筆動」。A、課文仿寫法:如學習了課文《山中訪友》後,也讓學生照著五自然段的樣子,和山中的其他朋友打打招呼。B、小練筆:每學完一篇課文,都可以圍繞一個話題展開想像,進行寫作。如:學了《草蟲的村落》後,請你寫一寫自己觀察過的小蟲,注意展開想像,融入自己的感受。C、續寫:例如學了《》這課後,展開想像,桑娜抱回西蒙的兩個孩子後一家七口人是怎麼「熬」的?D、寫感想:例如學了《懷念母親》後,你有什麼感受。如果有觸及你的心靈深處,寫寫你自己的母親。或者結合生活實際寫寫,六年級上冊二單元全部是愛國題材的課文,請根據當前的形勢,寫寫的作文。或者寫寫「祖國在我心中」的演講稿。E、寫片段: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隨時寫幾句感想體會,或者就某個話題寫個片段。這是所有教育專家們的一貫做法。聽教學們的課幾乎每堂課都會讀與寫緊密結合。F、配圖寫話:就你喜歡的人、物、事、景,配上你的圖畫,寫出文章。D、流動美文:對每天犯錯誤,尤其是課堂上不聽講的學生多布置一項作文。就是老師命題寫一篇到字的作文。作文本由老師來,本子上只寫班級,不寫學生姓名。學生寫作文題的下面一行寫作者的名字。作文字數一個都不能少。比別人多的這項作文用三易通單獨告知該學生的家長,讓家長知道並督促完成。(4).注重口語表達能力的培養。放手讓學生說。口頭表達與書面表達是緊密相連的。但是他們之間也存在著一些差別,書面表達可以先想好在書寫,而口頭表達卻需要邊思考邊講述,如此看來,口頭表達似乎更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教學中放手讓學生去說,也是我們幫助孩子提高習作水平的舉措。(5)、學會觀察:魯迅說:「如要創作,第一需觀察。」通過觀察,可以獲得生活的第一首材料。培養觀察,思考的習慣是學生養成良好習作的基礎。第一,要有正確的觀察方法:首先抓住特點觀察,其次有順序地觀察,再就是在觀察中比較鑒別。第二,拓寬視野。生活是寫作的唯一源泉。幫助學生睜開眼睛凝視萬物,豎起耳朵傾聽萬籟,敞開心靈感悟生活,讓真情在筆尖流淌。第三,親近大自然。關注身邊的大自然,去了解大自然,認識大自然,在觀察中感受,這些感受便是珍貴的習作源泉。第四,開展多彩的活動。各種活動,升旗儀式,精選幹部,野炊,遠足,運動會,詩朗誦會等。給學生多一些觀察空間,多一些交流機會。觀察是習作基礎,只有在對事物細致觀察的基礎上才能寫好文章。生活就是作文之源。作文的過程是學生走向生活的過程,是學生對生活的再創造與審美的過程。作文教學必須密切結合學生的實際,必須涉及其生活積累,挖掘其生活寶藏,從而觸發他們的情感和神經。第五、走向家庭,在體驗家庭生活中寫出真情實感。家是一個港灣,是一張小床,家是陽光,是父母溫暖的陽光。平時我們要求學生用心去體會家庭生活中的喜怒哀樂、甜酸苦辣,或與爸爸媽媽一起去菜,一塊兒乾乾家務活;或與爸爸媽媽在一起聊聊天,談談心,去體會家庭的溫馨快樂,去體會家庭中的親情,激發學生對生活的熱愛。第六、走向社會,到社會上搜集作文素材。我們常常鼓勵學生走進社會,用自己一雙慧眼去洞察社會中的真、假、美、丑。讓他們從平凡的社會生活中,體察人物的情感,希望他們在習作中寫出自己的認識和體會。

㈡ 讓兒童獲得作文的自由是薛法根的嗎

五年級期終考試,一位老師在監考巡視中發現一位學生基礎題全是空白,問他:「你怎麼沒有做?」孩子瓮聲瓮氣地說:「不會!」再問:「看拼音寫詞語會嗎?」 仍然是瓮聲瓮氣地回答:「不會!」翻過卷子,卻發現作文題卻寫得滿滿的。盡管錯別字連篇,但依稀可以看出所寫的大意:其實,我不想讀書。我從一年級開始就 讀不出,課文背不出,詞語默不出,數學算不出,考試也考不出。現在讀五年級了,在學校里,老師罵,在家裡,媽媽罵,爸爸打,連隔壁讀二年級的小朋友都看不 起我,說我笨死了。其實我不笨,就是讀不出。我經常受罰,罰站(牆)角,罰做值日(衛生),罰抄,罰沒飯吃。這樣的日子真的豬狗不如,我受夠了!其實,我 真的不想讀書了。……一個連詞語都默不出的孩子,怎麼會寫出這么一大段充滿憤怒與無奈的作文呢?秘密在於這次考試的作文題《其實,我不想……》,觸動了孩 子內心郁積多年的委屈與憤怒,如決堤的洪水傾瀉而下,沒有什麼章法,沒有什麼技巧,純粹是一種內心情感的自然宣洩!一個平時連話都不說一句的孩子,卻在考 場上用筆表達了內心的痛苦與期望,字字句句都浸透著孩子內心的心酸與苦悶,讀來讓人震撼!假如沒有這樣一個作文題,或許,這個孩子就干坐在那兒,一個字都 不會寫,就會說:「我不會!」其實,不是他不會,而是孩子不想寫,不願寫。

㈢ 小學語文名師主張電影寫作的是誰

小學語文名師
一 、蘇派教學: 「厚實、靈動、精緻」的教學風格
1.斯霞,江蘇省首批小學語文特級教師。倡導「童心母愛」的教育思想,創造 「隨課文分散識字」的教學方法,著有《斯霞文集》《我的教學生涯》。
2.李吉林,在江蘇省南通師范第二附屬小學任教,創立了情境教育理論體系及操作體系,出版了《訓練語言與發展智力》《情境教學理論與實踐》《李吉林情境教學詳案精選》等 6 本專著。
3.於永正,江蘇省特級教師,他把如何啟迪學生的智慧、挖掘學生潛能、激發學生的創造天賦作為主要研究課題,形成了「以學生為本,以讀書為本,以創新為本」「重感悟、重積累、重遷移、重情趣、重習慣'的教學特色。在小學作文教學上,他實踐了'言語交際表達訓練',在全國有較大的影響。代表作有《於永正課堂教學教例與經驗》、《教海漫記》、《於永正文集》。名言:「認真寫三年教案,未必成為一個優秀教師;認真寫三年教學札記,一定能成為一個有思想的老師,說不定還寫出一個教育專家來。 」代表課例有《草》《梅蘭芳學藝》等。
4.孫雙金,江蘇省特級教師。現任南京市北京東路小學校長。首創情智語文教學,出版有《孫雙金語文教學藝術》、《孫雙金教學思想與經典課堂》、《孫雙金與情智教育》等。他矢志追求的理想境界是將小學語文教學引入藝術的殿堂,做到既教給學生知識,又發展學生能力,而且還要給學生以情感的陶冶、心靈的洗滌、藝術的享受。他要達到的情智課堂教學境界是:學生小臉通紅、小眼發光;學生小手直舉、小嘴常開;學生興趣盎然、興致勃勃;學生思接千載、浮想聯翩;學生如沐春風、如痴如醉;學生沉浸在美的畫面、詩的境界、愛的懷抱之中。孫雙金的語文課在小語界的影響很大━━《我的戰友邱少雲》曾以壯美之情打動無數人的心;《泊船瓜洲》因抓住詩眼,絲絲入扣,讓張田若先生發出「古詩教學竟能引人入勝」的感慨;《落花生》將辯論論引入課堂;《天游峰的掃路人》因自主、合作、探索教學方式,引得滿堂贊嘆:「此課淋漓盡致地闡釋了新課標的理念」;而《林沖棒打洪教頭》則因多元解讀和生成性教學,而贏得「大家風范,大道無痕」的美譽;《走近李白》被認為是孫雙金情智語文理念和藝術的生動再現。情智語文解讀:所謂「情智語文」,簡單地說,就是情感語文、智慧語文。也就是在實施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充分挖掘語文課程的情感和智慧因素,調動教師自身的情智才能,營造積極的情智氛圍,追求學生的情智共生、情智和諧發展的語文。很明顯,情智語文是著眼於發展學生情感潛能和智慧潛能的教學,它著力喚起學生沉睡的情感,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讓學生情感更豐富、更真摯,讓學生智慧更靈活、更豐厚。孫雙金探索總結的 「情智語文」課堂教學的一般模式是:(1)入境━━啟動情智;( 2)感悟━━生成情智;(3)交流━━發展情智;(4)表達━━展現情智。閱讀教學中實施「情智語文」的主要策略:(1)創設情境━━讓教學富有畫面性或場景性;(2)披文入情━━ 在緊扣語言中實現工具與人文共舞;(3)問題敞開━━用想像和思考的方式讓學生過緊張的智力生活;(4)發現問題━━在教學中挑起學生情感與理智的矛盾沖突;(5)引領對話━ ━在多維互動中實現語言與精神的整體自主構建 。
5.張慶,江蘇省小學語文特級教師,語文教育觀點是「務本(一是以人為本,二是文本),求實(真實、朴實、扎實),倡簡,有度」。個人專著有《我的小學語文觀》、《面向未來的母語教育》。
6.薛法根,原創「組塊教學」 ,主張「為發展學生的言語智能而教」。語文課堂「教得輕松,學得扎實」,形成了「清簡、厚實、睿智」的教學風格,經典課例《愛如茉莉》,論文《呼喚智慧的語文教育》。
7.楊金林,率先開展「開放式語文教育實驗」,首創「為語言和精神同構共生而教理論」、「知情行協調教育理論」 。
8.周益民,倡導以「語言與兒童之存在關系」為核心旨歸的「詩化語文」主張,專著有《周益民講語文》、《步入詩意的叢林》
9.管建剛,《我的作文教學革命》、《我的作文教學主張》。主張:1 「生活」富於「生成」;2 「文心」重於「文字」;3「講評」重於「指導」;4「多改」重於「多寫」;5「真實」重於「虛構」;6「發現」重於「觀察」。
10.薄俊生,常熟市實驗小學校長,秉持《讓學生學一生有用的語文》的教學理念,著作有《薄俊生與發展性教學》。
二、京派教學:「激情、大氣、厚實、豪放」
1.竇桂梅,女,現任清華附小副校長。在課程建設與實踐開發中,所提出並倡導的小學語文主題課程理論與實踐在全國產生很大影響。出版《竇桂梅與主題教學》、《做有專業尊嚴的教師》、《竇桂梅的閱讀課堂》、《優秀語文教師一定要知道的七件事》、《跟竇桂梅學朗讀》、《玫瑰與教育》、《聽竇桂梅老師講課》、《回到教育原點》等多部個人專著。作為教育部更新觀念報告團成員之一,在人民大會堂作《為生命奠基——語文教改的三個超越》專題報告

㈣ 作文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習作興趣,實現學生作文生活化、個性化

作文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習作興趣,實現學生作文生活化、個性化?
在新一輪課程改革浪潮掀起十年之久的今天,新舊教育觀念在碰撞中交融、更替。時代呼喚語文教學樹立大語文觀。尤其是我校的《學校創新性活動開展與幸福教育體系研究》方案的實施,使處於新舊觀念交替中的我們愈發感覺到傳統作文教學思想和方法的局限性。教學策略、寫作策略、評價策略都有不同程度低於現實作文教學脫節。目前國內作文教學開始關注習作過程中對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倡導個性化的語言,不拘於文體限制的表達方式,教學形式也更具人性化,更關注學生個人的感受。因此我們在作文教學中要將作文教學與生活聯系起來。從生活的角度對「作文教學」的教、寫、評做系統的研究。
其實在學生中流傳這樣一句順口溜:「寧做數學一百題,不寫作文三五句」,在對作文的興趣、選材、觀察、審題、修改等方面,很多學生是沒有或者不會,多數學生要麼寫的文章內容不具體,沒有過程,要麼入題慢,前面一大堆廢話,湊字數。後面草草收尾,頭重腳輕。而語文恰恰就是作文和閱讀這兩大塊對於每一個人的一生都有用。小學生作文分數是30分,初中是50分,到了高中就是60分了。我們所學的字詞句,都是為了閱讀和寫作服務的。小學的作文更是為學生一生奠定基礎的。
因此本課題的提出與確立源於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扭轉小學生作文中長期普遍存在的概念化、程序化及抄襲、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等現象,改革傳統作文教學中的習作的模式化、評價的大套話等陳舊作文教學觀,從而培養學生健康個性,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落實新頒「語文課程標準的目標出發而設計的探索性教改實踐研究」。
第二 ,改變作文教學中無視學生的個性特點,教師忙於傳授布置,學生疲於接納應付而出現的懼怕習作的局面,摒棄缺少靈氣,缺少個性,給人「千人一面、百部一腔」的感受的文章,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獨立的見解,形成自己的作文風格,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從而培養學生健康個性,促進學生想像力和創造力的發揮,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體現「新的語文課程理念探索作文教學的新策略」。
第三,針對教師評改學生作文慣用的成人處世哲學和經驗的語言,以及他們一貫遵從的原則和理論的高度上提出的種種苛求對學生作文帶來的壓力,我們主張與學生用人性的思想交流,用人性的語言傾訴,用人性的心態欣賞,這樣的作文教學,不同程度地促進了學生個性的發展,既然學生的生活空間是色彩紛呈的,那麼教師的評語就應該是百花齊放!
《標准》明確指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於動筆,樂於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為創造性地全面落實新課標對小學作文教學方面提出的要求,從而促使素質教育的落實,我們六年級語文組特研究本課題。
三、實驗研究的原則:
我們在這個課題的試驗中要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1、「自主性」原則:在整個實驗研究中,始終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形成能力,發展個性,盡可能多給學生創設表達需要的情境,激發學生作文的興趣。
2、「真實性」原則:寫作能力是構成學生語文素養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作文個性化的實驗一定要與之相關的諸如閱讀教學、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和實踐活動聯系起來,將作文個性化納入語文教學的整體改革中,使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得到全面的發展,鼓勵學生說真話、抒真情。
3、「實踐性」原則:在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同時,注重學生作文個性與各種寫作實踐的有機結合,使學生在多樣的語文實踐活動中發展個性。
4、「創造性」原則:《語文課程標准》指出: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在寫作教學中,要激發學生展開想像和幻想,鼓勵學生寫想像中的事物。因此,鼓勵學生創新,必須貫穿整個研究的始終。
5、「因材施教」的原則:要重視學生的發展差異性,指導學生在寫作實踐活動中探索出適應自身特點的寫作習慣和寫作模式。在研究中既注重全體學生的穩定發展,又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能力採取靈活多樣的形式進行訓練,再結合教師的分層指導,學生就能向著自己不同的學習目標發展,使人人有追求成功的動機,個個有品嘗成功的喜悅。

四、課題准備實施的理論依據和具體做法:
1、理論依據:
(1)、葉聖陶先生說過:「生活猶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盈而不枯,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停。」葉老的話告誡我們,只有解放學生的心靈,關注生活,充盈學生的感性認識,才能寫出充滿靈氣的富有個性的文章。
(2)、新課標指出:「習作指導要有利於學生開闊思路,自由表達。新課程改革理論強調課程要促進每個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處理好知識、能力、制度價值觀的關系。要求我們面對每一名學生,必須尊重學生的發展需要,重視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別加強習作質量的個性化練習,為學生的全面的、發展的人服務
(3)、目前國內作文教學開始關注習作過程中對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倡導個性化的語言,不拘於文體限制的表達方式,教學形式也更具人性化,更關注學生個人的感受。在多次參加全國「現代與經典」的全國小學語文教學觀摩研討會中,我們多次聽到薛法根在課堂教學的每篇課文中,總不忘記滲透習作,寫片段,小練筆,寫感想,寫體會,模仿寫……形式靈活多樣。學生的習作極具個性化生活化。還有張祖慶老師的《寫一個個性鮮明的人》的習作指導,涵蓋了如何讓學生的習作從生活中來,又還原於生活。讓學生把實實在在的生活中的人寫得生龍活虎,栩栩如生。給我們對學生的寫作輔導樹立了典範。
(4)、《學校創新性活動開展與幸福教育體系研究》中指出:為學生智慧和人格的同步發展創造最佳的環境和條件,使在文昌小學接受教育的所有學生都有理解幸福的思維、創造幸福的能力、體驗幸福的境界、奉獻幸福的人格。
習作是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體現,提高孩子們的習作能力是一個日積月累、潛移默化的過程。
2、我們的課題准備實施的具體做法是:
(1).課內充分利用教材,指導學生的習作。利用課文進行習作指導,抓住文中重點段落引導學生欣賞美詞佳句,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並訓練學生用自己的話概括段意及作者的寫作方法,培養學生思考問題、總結學法的習慣。
(2).閱讀中積累,擴大學生知識面。閱讀不僅能拓寬學生的眼界和知識面,還能幫助學生積累素材,豐富表達方式。因此,我們鼓勵學生多看課外書,並指導學生做好有效的摘抄。針對這一點我們不僅結合學校的「好書伴我行,智慧滿人生」的要求買課外書看,還每天布置閱讀作業,還要求學生做讀書筆記,寫讀書感受,背誦優美詞句。學會在作文中運用背過的日積月累、每日一句等。
(3).勤練筆。滴水穿石,熟能生巧,寫作能力是在不斷實踐中提高的。「心由情動,文隨情發。」先讓學生「心動」,再讓學生「情動」,最後到「筆動」。
A、課文仿寫法:如學習了課文《山中訪友》後,也讓學生照著五自然段的樣子,和山中的其他朋友打打招呼。
B、小練筆:每學完一篇課文,都可以圍繞一個話題展開想像,進行寫作。如:學了《草蟲的村落》後,請你寫一寫自己觀察過的小蟲,注意展開想像,融入自己的感受。
C、續寫:例如學了《窮人》這課後,展開想像,桑娜抱回西蒙的兩個孩子後一家七口人是怎麼「熬」的?
D、寫感想:例如學了《懷念母親》後,你有什麼感受。如果有觸及你的心靈深處,寫寫你自己的母親。或者結合生活實際寫寫,六年級上冊二單元全部是愛國題材的課文,請根據當前的形勢,寫寫釣魚島的作文。或者寫寫「祖國在我心中」的演講稿。
E、寫片段: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隨時寫幾句感想體會,或者就某個話題寫個片段。這是所有教育專家們的一貫做法。聽教學大師們的課幾乎每堂課都會讀與寫緊密結合。
F、配圖寫話:就你喜歡的人、物、事、景,配上你的圖畫,寫出文章。
D、流動美文:對每天犯錯誤,尤其是課堂上不聽講的學生多布置一項作文。就是老師命題寫一篇600到800字的作文。作文本由老師買來,本子上只寫班級,不寫學生姓名。學生寫作文題的下面一行寫作者的名字。作文字數一個都不能少。比別人多的這項作文用三易通單獨告知該學生的家長,讓家長知道並督促完成。
(4).注重口語表達能力的培養。放手讓學生說。口頭表達與書面表達是緊密相連的。但是他們之間也存在著一些差別,書面表達可以先想好在書寫,而口頭表達卻需要邊思考邊講述,如此看來,口頭表達似乎更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教學中放手讓學生去說,也是我們幫助孩子提高習作水平的舉措。
(5)、學會觀察:魯迅說:「如要創作,第一需觀察。」通過觀察,可以獲得生活的第一首材料。培養觀察,思考的習慣是學生養成良好習作的基礎。
第一,要有正確的觀察方法:首先抓住特點觀察,其次有順序地觀察,再就是在觀察中比較分析鑒別。
第二,拓寬視野。生活是寫作的唯一源泉。幫助學生睜開眼睛凝視萬物,豎起耳朵傾聽萬籟,敞開心靈感悟生活,讓真情在筆尖流淌。
第三,親近大自然。關注身邊的大自然,去了解大自然,認識大自然,在觀察中感受,這些感受便是珍貴的習作源泉。
第四,開展多彩的活動。各種**活動,升旗儀式,精選幹部,野炊,遠足,運動會,詩歌朗誦會等。給學生多一些觀察空間,多一些交流機會。觀察是習作基礎,只有在對事物細致觀察的基礎上才能寫好文章。生活就是作文之源。作文的過程是學生走向生活的過程,是學生對生活的再創造與審美的過程。作文教學必須密切結合學生的實際,必須涉及其生活積累,挖掘其生活寶藏,從而觸發他們的情感和神經。
第五、走向家庭,在體驗家庭生活中寫出真情實感。家是一個港灣,是一張小床,家是陽光,是父母溫暖的陽光。平時我們要求學生用心去體會家庭生活中的喜怒哀樂、甜酸苦辣,或與爸爸媽媽一起去買菜,一塊兒乾乾家務活;或與爸爸媽媽在一起聊聊天,談談心,去體會家庭的溫馨快樂,去體會家庭中的親情,激發學生對生活的熱愛。
第六、走向社會,到社會上搜集作文素材。我們常常鼓勵學生走進社會,用自己一雙慧眼去洞察社會中的真、假、美、丑。讓他們從平凡的社會生活中,體察人物的情感,希望他們在習作中寫出自己的認識和體會。
(6)、自改互改為主要的評價手段。課標中對第三學段習作教學提出了要求「修改自己的習作,並主動與他人交換修改,做到語句通順行款正確,書寫規范、整潔。」所以本學期我們准備把批改與講評的權利還給學生,在自改和互改等多種形式訓練的過程中提高寫作能力,以便於學生「我手寫我心,我語表我情」,讓每個學生都有自己展示語言、表達感受的機會,從中體驗到樂趣。這時教師並不是沒有作用了,我們還要考察學生的批改能力。對學生的批改做一些要求和評價。
(7)、抓教師的作文評價語言:教師的作文評價語言要有針對性、人文性、賞識性、贊美性。不能幹癟無肉、不能生硬。摒棄大套話和用在每篇文章里都合適的格式化語言。摒棄挖苦諷刺的語言。
(8)、提倡教師「下水」:如果一個老師自己基本不寫文章或者老師自己本身就不怎麼會寫文章,是很難調動學生的寫作積極性,也很難指導學生寫出好文章來。我們覺得作為語文教師,一定要寫文章。這樣,不僅可以體味作文甘苦,不會對學生過分苛求和指責,還能體會寫作得失,指導學生作文更得法,更能一語中的,批改學生作文更能切中要害。而且可以增加學生的信任度,使其指導更能被學生所接受。當然。老師的下水文要放在學生的第一次草稿完成之後,如果老師的下水文念早了,會限制學生的思維。
我們打算側重拔高訓練培養一部分尖子生,方向是在寫作理通文順的基礎上,要求協作能進行據經引典,旁徵博引,盡量展示出已有的知識積累。讓作文尖子生批改其他學生作文。對其餘的學生,在課標規定的學段目標的基礎上,我們提出兩點要求:第一,做到理通文順即開篇點題定位準,中間承上續寫文。重點段落詳細寫,結尾照應點中心。第二是書寫規范、整潔。標點正確。
語言缺少了智慧,便如同大地少了陽光,多了些許暗色,少了些許明媚;就象佳餚少放了鹽,枯燥乏味,人們便失去了欣賞的樂趣。只有智慧的語言,才耐人尋味。所以,我們要做智慧老師,說智慧語言,教智慧學生,寫智慧文章。

閱讀全文

與薛法根作文課堂教學實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