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東西方數學課堂教學有哪些差異
1、中國教育與西方教育不管是從教學范圍、教學方法還是教育理念上都有很大的區別,詳細如下:
(1)教學范圍
總的來說,中方教學范圍更小,但是內容較之於西方教學內容要深的多,西方教學范圍雖然廣,但在中國學生的眼裡不過是蜻蜓點水。例如,在sat物理中會有類似於「狹義相對論」、「電子元件」這樣的章節,在中國學習的教材中甚至會有一個chapter名字就叫做galaxy。而在高一的上學期中國就將圓周運動學完了,這一部分放在西方高中的話應該是在必修2,會在高一下期開學才講到。從這樣的教學進度來看便可知道中國和西方教育在高中階段的孰深孰淺了。不過所謂的教學范圍也因不同的課程有所不同,AP、A-Level、IB、SAT、VCE等等都不盡相同,這僅僅是個大體趨勢。
(2)課堂模式
中國課堂以老師為主,由於一般課堂的節奏都比較緊湊,大多數的時間都是老師在講台上進行所謂的填鴨式教學,這一點主要是由於中國教學大綱內容深,技巧性強導致的。相反西方教學的課堂則顯得輕松,首先是因為西方教學內容的難易度普遍小於中國。具體人數一定是課程不同、地區不同也有所差異的,但是較少的學生意味著學生可以與老師有更多的交流。最本質的區別在於,中國教學課堂里,主角是老師,而西方教學課堂中,老師和學生同樣重要,甚至學生會在課堂里起到更加主導的作用。
(3)高效性
中國教育的高效性要高於西方,首先從教材的高度統一上來看。中國高中生絕大多數都是使用的全國統一的教材,而這份教材歷經了多次專家修改已經顯得非常嚴謹、科學了。而西方教育,拿美國為例,不論是IB、SAT還是AP都絕不止一本教材,特別是IB Princeton、Cambridge、Pearson等等都有出版其教材。而這些教材有的是由一個人獨自編寫的,有的是統一編寫的,但是這些都不如中國的教材集思廣益、引經據典,畢竟全中國就這么一種教材。西方的教材的多樣性導致其良莠不齊,最終導致整體教育的高效性降低。
(4)順序問題
這里的順序問題針對的是在整個中學的教學過程中每一項具體內容教授的先後問題。西方教育課程的內容安排更加科學,其實這是一個比較顯而易見的問題。
(5)技巧性
中國理科基礎教育是全球出了名的難,具體難在技巧性和多變性上。理科中有這樣的一類綜合性題目,這樣的一道題目往往可以將你初中或者高中所學的所有重要知識點糅在一起,再加上各種七十二變變換的難度蹭蹭蹭地往上竄。亦或者編來各種有著美麗的巧合、充滿想像力的問題僅僅為了將兩個知識點結合在一起,而這樣的題目在西方教育中不太常見。
2、中國教育開始於中國古典著作,而不是宗教組織。早期中國任用受教育的官員管理國家,用來選拔官員的科舉考試制度建立於隋朝,唐朝的唐太宗完善科舉制。直到清朝末期的1905年廢除,代之以中西方結合的特色教育方式。
⑵ 怎樣學好英語
怎麼樣才能學好英語第一點:興趣
興趣可以說是非常重要的一點,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一道理大家應該都是明白的。其實孩子一開始對英語都是比較感興趣的,只是時間久了他們的注意力就被其他的事物分散了。所以一定要想辦法激發起孩子學習英語的積極性來,方法也是有很多的,小孩子都是喜歡玩耍、喜歡看電視的,那麼可以利用這一點來做引導,比如孩子可以在游戲中輕松愉快地掌握英語,那麼也可以在觀看動畫的過程中,學到不少有用的知識等等。
怎麼樣才能學好英語第二點:「聽」和「說」
任何一門語言的學習其實都是從「聽」開始的,就像是我們學習母語是一樣的,每個孩子從咿呀咿呀學語到會說話,基本上都聽了一兩年的中文,他們的耳朵已經完全適應這門語言了,所以之後學說中文是很簡單的。但是國內的孩子學習英語比較缺乏這樣的環境,但是也應該從大量的「聽」入手,可以多聽一些英文歌或者是英文磁帶。再就是「說」和「聽」其實是分不開的,在聽的時候可以跟著讀練習發音,這樣有助於真正掌握這門語言。
怎麼樣才能學好英語第三點:閱讀
閱讀不僅是一種習慣更是一種能力,堅持閱讀可以幫助積累不少的詞彙量,更是可以在英文故事書或者是英文名著中,領略到不一樣的世界,更是可以學習到不少的英語知識,對於英語學習的幫助可以說是很大的。
⑶ 為什麼要注重中西方課堂教學差異
談及中西方教育的差別,我有一些感受。我沒有去過國外,對西方教育的了解主要是從書中和各種媒體中獲得。我眼中的中西方教育的顯著差異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 因材施教。雖然在我國每天都在提因材施教,但並沒有幾個人理解因材施教的真諦。反而是西方的教育在這方面體現的較好,更適合學生的發展,把學生的潛力挖掘出來。
二. 賞識教育。在中西方都有賞識教育,中國的賞識教育比較模糊籠統,對孩子做的比較好的地方往往是用一句「你真棒」加以贊賞,而西方是把棒在哪裡告訴孩子。中國家長有耐心的少,光心裡著急是不夠的。
三. 懲罰教育。在中西方都有懲罰教育,在中國孩子受到懲罰都是以大人的眼光來判斷,比如孩子把東西拆壞了,家長往往要打罵孩子,而在西方家長認為孩子並沒有錯,反而鼓勵孩子多動手。
四. 愛心教育。我在書中了解的和我親眼看到的西方人的愛心有勝於我們。
中西方的教育各有優缺點,如能取長補短,也許會是一種非常好的教育。中國的基礎教育有很多優點,這幾年國外也在借鑒我們的教育方法。
一、學校的教育
1、中西方教育的本質區別:
西方教育是一種嘗試教育,先讓學生嘗試進行體驗,在體驗中發現難點,然後在解決難點中積累經驗,最後,得出結論,那是真正屬於自己研究的成果。
中國教育是一種灌輸式教育,先將成人的經驗告知學生,讓學生按已有成功經驗去操作(並非所謂的真學習)按部就班,在經驗的指導下學習實踐,同樣,也是可以得到自己的結論,但是往往很難跳出已有的固定模式。
兩者的最大差異就在於西方教育以人為本,從人的學習的本能出發,符合學習論,而中國教育是一種消除錯誤的「生產」教育,將學生當作產品,希望在生產線上生產出的是合格品,而不是次品。正是不能正視「學習是可以犯錯的」這一規律,使得學生缺乏應有的創新思維。
2、從教師在課堂中所起的作用看中西方文化教育的差異:
西方教育大都是基於人文思想展開的,從小開始培養人的實踐和分析能力,鼓勵思想的自由,並對自己的言行負責。教師的作用,主要是指引者,往往像朋友一般和學生一起去探討問題,對於學生的疑問,經常一指圖書館,讓學生自己去尋找資料,自己做出判斷,盡可能的不去影響學生的自主思考。它最大可能的保護了人類創造力的根源——思想的自由和自主。
如何讓學生在課堂上感覺開心,使學生能夠積極投入學習,這在西方是老師常常思考的問題。同時教師鼓勵學生在課堂積極發言,學以致用。
在中國,課堂屬於老師,老師在講台上濤濤不絕的講課,學生認真的聽講、記筆記,對課本的答案和教師的答案深信不疑,是一種傾向性的灌輸式教育。學生和老師之間缺乏緊密溝通,造成學生被動的接受知識,牢而不固。
3、考生成績的計算方式也是中西方文化教育的一個顯著差異:
在西方學生成績的計算方式是:課堂紀律和出勤率佔15%,課余作業成績佔15%,小組互動討論佔20%,論文寫作和答辯佔50%,從這幾個方面來綜合評估學生的綜合情況,比較客觀和公正。由於西方教學的目的是運用,而不是分數,所以分數只是一個參考值。
在中國,成績是學生、家長和學校的命根子,一切唯高分是從。一些綜合分數低,而偏科成績比較嚴重的學生,反而被埋沒了。成績主要以期中和期末考試成績來定,主要是筆試,比較單一,另筆試的成績很容易被復制。像高考這種一考定終身的方式很容易因為發揮失場,而與大學教育失之交臂。高分低能那是我們國人的最大悲哀呀!
4、從知識層面來說,西方教育更容易發掘天才:
西方教育重視學生創造力的培養;注重對知識的靈活應用,重視「廣」和「博」,對學生的教育是點到為止;西方的基礎教育在達到最基本的要求的基礎上,允許學生有較大選擇的自由。比如,一位學生對物理、化學或生物不感興趣,感覺有很大的困難,可以只選修比較基礎的課程,而選修較多的自己擅長的感興趣的課程,只選修理、化、生其中的一門,同樣可以達到高中畢業要求,也能進入頂尖大學,同樣有機會成為「精英」。
中國教育重視基礎知識的鞏固,注重知識的灌輸和知識的熟練掌握,重視「精」和「深」,以數學為例,中國教育使用題海戰術,教師讓學生重復練習,直至「爐火純青」的地步;所以說,中國教育是「精英」教育,把那些不能把知識學得精深的人淘汰出去。中國教育要求數理化各科面面俱到,哪一科學得不好都有可能對人生前途造成致命的影響。
二、家庭的教育
社會的競爭,決不僅僅是知識和智能的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狀態和做人的比拼。由於歷史傳統、社會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家庭教育觀念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從這些差異中,我們可以找出許多值得中國家長學習的觀念和做法——
● 西方家長從小就培養和鍛煉孩子的自立意識和獨立生活能力。重視孩子從小的自身鍛煉,他們並不煞費苦心地設計孩子的未來,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發展,努力把孩子培養成為能夠適應各種環境,具備獨立生存能力的社會人。他們的家庭教育是以培養孩子富有開拓精神、能夠成為一個自食其力的人為出發點的。讓孩子自己動手修理摩托車,分擔家裡的割草、粉刷房屋、簡單木工修理等活計。此外,還要外出當雜工,如夏天替人推割草機、冬天鏟雪、秋天掃落葉等。在這種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孩子逐漸成長為具有獨立生存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的公民。
中國的許多家長望子成龍心切,因而超越孩子實際水平的高要求、拔苗助長的教育方式、恨鐵不成鋼的態度在家庭里到處彌漫。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除生活上加倍關心外,家長最關心的是孩子的學習。似乎學習好就是萬能的,而對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心理健康程度、道德情操以及公民意識等則關心甚少,有的甚至完全不顧。從孩子出生到成年,家長幾乎把孩子的一切都包了下來,做飯、洗衣服、打掃、攢錢供孩子讀大學、出國、結婚、養兒育女等。盡管我們的家長都希望孩子成才、幸福,而這樣的家庭教育既不可能令孩子成才,也難以讓孩子得到幸福,因為社會的競爭,決不僅僅是知識和智能的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狀態和做人的比拼。
● 西方的家長更加重視孩子健康心理的培養,因而很注意與孩子的情感交流,關心孩子的心理需要。家長把快樂教育作為一項重要的教育內容來實施。他們經常和孩子一起討論問題,孩子遇到不順心的事也願意跟家長商量。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健康的心理對於孩子的成才和健康人格的塑造至關重要。
而中國家長對子女的關心基本上集中在孩子的生理需要方面,很少關心甚至根本無視孩子的心理需求,忽視孩子健康心理的培養和性格、意志的磨煉。其結果是在相當程度上導致了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過低,以至經不起生活中的壓力和挫折,即使是一件小事也能使他沮喪、頹廢、自暴自棄,動輒離家出走,甚至輕生厭世。
● 西方家長重視從日常行為與情感中對孩子進行「做人的教育」,注重從內心情感去尊重別人,看重的是日常生活的行為與習慣的培養。
而我國家長和幼兒教師往往脫離孩子心理發展的實際,例如幼兒園時就提出愛國主義、革命英雄主義、偉大理想主義的教育,忽視基礎的行為習慣、良好的人際交往等與孩子發展階段相適應的「做人的教育」。我們一直談教育要循序漸進,這不僅適用於智力教育、知識教育,同樣適合於做人做事的道德教育。現在我們的孩子道德觀念淡漠,社會性發展差,這與家長忽視對孩子最基礎的「做人教育」不無關系。
● 西方家長「鼓勵創新」,鼓勵孩子去超越前人,相信孩子具有同成人一樣的獨立研究和動手的能力,能以寬容的心態去營造一個利於培養孩子創造力的環境和氛圍。他們對孩子所做的種種探索行為往往持積極、肯定的態度,鼓勵孩子在生活中提出不同的見解,並對其中的疑問進行積極的探索。即使家長認為孩子的某一行為並不具有積極的效果,他們也不會過多地干涉,而是讓孩子在自己進行的探索中逐漸認識到自己的問題,並予以糾正。
而中國家長往往「滿足於克隆」,教導孩子在前人面前止步。對孩子的探索活動大部分是持否定態度的。他們往往把孩子自己進行的「探索活動」視作「胡鬧」而加以制止。例如美國孩子拆了家裡的鬧鍾,若能裝回,多數家長會稱贊孩子,若是裝不回,許多家長會與孩子一道把鬧鍾裝上,甚至鼓勵孩子再拆、重裝一次。但中國孩子若拆了家裡的鬧鍾,就算自己能裝回,恐怕也沒幾個敢告訴家長的。孩子往往在家長的嚴格管教下被熄滅了創造性火花。
從以上的對比中我們不難看出,中西方的家庭教育從宏觀到微觀都存在著顯著的差異。外國家長重視的恰恰是中國家長忽視的。西方家長教導孩子:跌倒了自己爬起來,做錯事自己糾正,自尊並尊重別人,全身心鍛煉,按興趣學習。他們鼓勵孩子成為夢想家,成為自己心目中的成功者。中國的家長們,您不妨借鑒一下。
三、社會環境的影響
中國最缺的,是責任教育!對自己的言行負責,對社會、民族負責!教育不是只在學校,還在家裡,在周圍環境,在社會氛圍。而現在,常見到家長,學校,周圍環境在推卸責任:
家長說:「我把孩子送到學校,教育好他就是學校的責任」;
學校說:「他逃學都是因為周圍的網吧,歌房太多了」;
網吧老闆說:「我只是開一家店掙點錢養家糊口,是他自己逃學來玩的」。
來看看美國,經常可以見到大人教育小孩,而那個小孩並不是他的孩子,大人也不是什麼教師。為什麼?就是因為:「美國人把每一個孩子都當作是自己的孩子,教育自己的孩子是每一個美國人的責任」;在英國,每一個歐巴桑的威力大家都知道,她們總是在自覺的監督年青人的行為,好像警察一般。這兩個國家已經把教育下一代的責任交給了每個公民,每個公民也在為國家的未來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