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一).教育技術的概念 1、現代教育技術在研究、設計學習過程時,著重利用了學習理論、教學理論和( ) A.
1 A 系統科學與視聽教學、個別化(程序)教學相結合,產生了教育技術研究領域;系統科學方法已成為教育技術領域進行研究工作的基本方法
2 C 信息技術是「教育技術」中的一部分。只有當物化形態的技術(手段)和智能形態的技術(方法)同時存在,並與教育教學相結合,才能稱為「教育技術」
3 D 教育技術這一概念是隨著媒體技術的發展和理論觀念的拓新而逐漸形成的,但是媒體技術不等於教育技術,而是教育技術的一部分
4 C C無論採用何種方式,教學設計的目的是為了達到教學效果的優化
5 D D 評價學習效果,不應僅僅看學習活動的最終結果,還需要考慮學習者的學習過程,但又要避免偏向只重視過程而忽視結果的另一個極端
6 C 在信息化教學設計中,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和各種信息資源來支持學習,但不是牽強地使用信息技術
7 A 通過【格式】→【背景】,彈出【背景】對話框來修改背景
8 C 模板的內容可以通過預覽查看
9 D 幻燈片間的動畫效果即幻燈片的切換效果,通過選擇【幻燈片放映】→【幻燈片切換】,彈出【幻燈片切換】對話框來操作
㈡ 吉林教育.現代教育學刊 是什麼級別的期刊
CSSCI來源期刊(2010-2011年)目錄
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來源期刊CSSCI(2010-2011 年)目錄
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
管理學(26 種)
排序 刊名 地區
1 管理世界 北京
2 中國軟科學 北京
3 科研管理 北京
4 科學學研究 北京
5 南開管理評論 天津
6 管理科學學報 天津
7 外國經濟與管理 上海
8 研究與發展管理 上海
9 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 天津
10 中國管理科學 北京
11 管理工程學報 浙江
12 管理科學 黑龍江
13 管理評論 北京
14 科學管理研究 內蒙古
15 預測 安徽
16 中國行政管理 北京
17 管理學報 湖北
18 公共管理學報 黑龍江
19 中國科技論壇 北京
20 軟科學 四川
21 科技進步與對策 湖北
22 經濟體制改革 四川
23 經濟管理 北京
24 管理現代化 北京
25 宏觀經濟管理 北京
26 華東經濟管理 安徽
經濟學(72 種)
排序 刊名 地區
1 經濟研究 北京
2 中國工業經濟 北京
3 世界經濟 北京
4 金融研究 北京
5 會計研究 北京
6 經濟科學 北京
7 中國農村經濟 北京
8 國際經濟評論 北京
9 中國農村觀察 北京
10 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 北京
11 財經研究 上海
12 農業經濟問題 北京
13 國際金融研究 北京
14 財貿經濟 北京
15 南開經濟研究 天津
16 世界經濟研究 上海
17 世界經濟文匯 上海
18 經濟學家 四川
19 經濟學動態 北京
20 經濟社會體制比較 北京
21 經濟評論 湖北
22 改革 重慶
23 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 北京
24 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 福建
25 國際貿易問題 北京
26 當代經濟科學 陝西
27 財經科學 四川
28 審計研究 北京
29 財經問題研究 遼寧
30 國際貿易 北京
31 宏觀經濟研究 北京
32 當代財經 江西
33 中國土地科學 北京
34 農業技術經濟 北京
35 上海經濟研究 上海
36 產業經濟研究 江蘇
37 財貿研究 安徽
38 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 江蘇
39 財經理論與實踐 湖南
40 中央財經大學學報 北京
41 中國農史 江蘇
42 現代日本經濟 吉林
43 山西財經大學學報 山西
44 商業經濟與管理 浙江
45 稅務研究 北京
46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 湖北
47 當代經濟研究 吉林
48 財經論叢 浙江
49 經濟縱橫 吉林
50 經濟問題探索 雲南
51 經濟與管理研究 北京
52 證券市場導報 廣東
53 中國經濟史研究 北京
54 城市問題 北京
55 國際經貿探索 廣東
56 金融論壇 北京
57 南方經濟 廣東
58 財政研究 北京
59 廣東金融學院學報 廣東
60 經濟經緯 河南
61 國際經濟合作 北京
62 江西財經大學學報 江西
63 現代經濟探討 江蘇
64 科技與經濟 江蘇
65 經濟問題 山西
66 亞太經濟 福建
67 中國經濟問題 福建
68 城市發展研究 北京
69 農村經濟 四川
70 上海金融 上海
71 審計與經濟研究 江蘇
72 價格理論與實踐 北京
馬克思主義(12 種)
排序 刊名 地區
1 教學與研究 北京
2 馬克思主義與現實 北京
3 馬克思主義研究 北京
4 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 上海
5 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 北京
6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 北京
7 國外理論動態 北京
8 科學社會主義 北京
9 社會主義研究 湖北
10 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問題 山東
11 高校理論戰線 北京
12 理論視野 北京
哲學(12 種)
排序 刊名 地區
1 哲學研究 北京
2 自然辯證法研究 北京
3 哲學動態 北京
4 世界哲學 北京
5 自然辯證法通訊 北京
6 現代哲學 廣東
7 倫理學研究 湖南
8 科學技術哲學研究 山西
9 中國哲學史 北京
10 道德與文明 天津
11 孔子研究 山東
12 周易研究 山東
宗教學(3 種)
排序 刊名 地區
1 世界宗教研究 北京
2 宗教學研究 四川
3 中國宗教 北京
語言學(22 種)
排序 刊名 地區
1 外語教學與研究 北京
2 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 上海
3 當代語言學 北京
4 外語界 上海
5 中國語文 北京
6 現代外語 廣東
7 中國翻譯 北京
8 世界漢語教學 北京
9 語言教學與研究 北京
10 外語電化教學 上海
11 方言 北京
12 外語與外語教學 遼寧
13 語言科學 江蘇
14 中國外語 北京
15 外語學刊 黑龍江
16 外語教學 陝西
17 語言文字應用 北京
18 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 河南
19 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 廣東
20 外語研究 江蘇
21 漢語學習 吉林
22 民族語文 北京
外國文學(6 種)
排序 刊名 地區
1 外國文學評論 北京
2 外國文學 北京
3 外國文學研究 湖北
4 國外文學 北京
5 當代外國文學 江蘇
6 外國文學動態 北京
中國文學(15 種)
排序 刊名 地區
1 文學評論 北京
2 文藝爭鳴 吉林
3 文藝理論研究 上海
4 當代作家評論 遼寧
5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 北京
6 中國比較文學 上海
7 文學遺產 北京
8 南方文壇 廣西
9 文藝理論與批評 北京
10 魯迅研究月刊 北京
11 小說評論 陝西
12 新文學史料 北京
13 明清小說研究 江蘇
14 民族文學研究 北京
15 當代文壇 四川
藝術學(19 種)
排序 刊名 地區
1 音樂研究 北京
2 文藝研究 北京
3 中國音樂學 北京
4 中國音樂 北京
5 民族藝術 廣西
6 中央音樂學院學報 北京
7 電影藝術 北京
8 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 上海
9 當代電影 北京
10 黃鍾:武漢音樂學院學報 湖北
11 人民音樂 北京
12 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 江蘇
13 民族藝術研究 雲南
14 中國電視 北京
15 音樂探索:四川音樂學院學報 四川
16 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 陝西
17 戲劇藝術 上海
18 北京電影學院學報 北京
19 浙江藝術職業學院學報 浙江
歷史學(26 種)
排序 刊名 地區
1 歷史研究 北京
2 近代史研究 北京
3 中國史研究 北京
4 清史研究 北京
5 史林 上海
6 史學月刊 河南
7 史學理論研究 北京
8 中國歷史地理論叢 陝西
9 當代中國史研究 北京
10 史學集刊 吉林
11 抗日戰爭研究 北京
12 世界歷史 北京
13 中國邊疆史地研究 北京
14 安徽史學 安徽
15 中華文史論叢 上海
16 華僑華人歷史研究 北京
17 文史 北京
18 民國檔案 江蘇
19 歷史檔案 北京
20 西域研究 新疆
21 歷史教學 天津
22 史學史研究 北京
23 文獻 北京
24 東南文化 江蘇
25 歷史教學問題 上海
26 中國地方誌 北京
考古學(7 種)
排序 刊名 地區
1 文物 北京
2 考古學報 北京
3 考古 北京
4 考古與文物 陝西
5 敦煌研究 甘肅
6 華夏考古 河南
7 敦煌學輯刊 甘肅
政治學(39 種)
排序 刊名 地區
1 世界經濟與政治 北京
2 美國研究 北京
3 歐洲研究 北京
4 國際政治研究 北京
5 現代國際關系 北京
6 青年研究 北京
7 政治學研究 北京
8 中共黨史研究 北京
9 國際觀察 上海
10 當代亞太 北京
11 國家行政學院學報 北京
12 求是 北京
13 外交評論:外交學院學報 北京
14 東北亞論壇 吉林
15 中共中央黨校學報 北京
16 國際問題研究 北京
17 南洋問題研究 福建
18 國際論壇 北京
19 江蘇行政學院學報 江蘇
20 日本學刊 北京
21 上海行政學院學報 上海
22 理論探討 黑龍江
23 俄羅斯中亞東歐研究 北京
24 北京行政學院學報 北京
25 新視野 北京
26 婦女研究論叢 北京
27 黨史研究與教學 福建
28 黨的文獻 北京
29 求實 江西
30 南亞研究 北京
31 德國研究 上海
32 中國青年研究 北京
33 台灣研究集刊 福建
34 理論與改革 四川
35 太平洋學報 北京
36 南亞研究季刊 四川
37 東南亞研究 廣東
38 探索 重慶
39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 北京
法學(21 種)
排序 刊名 地區
1 法學研究 北京
2 中國法學 北京
3 法商研究 湖北
4 政法論壇 北京
5 中外法學 北京
6 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 陝西
7 現代法學 重慶
8 法學 上海
9 法學評論 湖北
10 法制與社會發展 吉林
11 環球法律評論 北京
12 比較法研究 北京
13 行政法學研究 北京
14 知識產權 北京
15 法學雜志 北京
16 法學論壇 山東
17 法學家 北京
18 當代法學 吉林
19 華東政法大學學報 上海
20 政治與法律 上海
21 中國刑事法雜志 北京
社會學(9 種)
排序 刊名 地區
1 社會學研究 北京
2 中國人口科學 北京
3 人口研究 北京
4 人口與經濟 北京
5 人口學刊 吉林
6 社會 上海
7 人口與發展 北京
8 南方人口 廣東
9 西北人口 甘肅
民族學(13 種)
排序 刊名 地區
1 民族研究 北京
2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 四川
3 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北京
4 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湖北
5 廣西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廣西
6 中國藏學 北京
7 世界民族 北京
8 西北民族研究 甘肅
9 廣西民族研究 廣西
10 貴州民族研究 貴州
11 雲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雲南
12 北方民族大學學報 寧夏
13 民俗研究 山東
新聞學與傳播學(15 種)
排序 刊名 地區
1 編輯學報 北京
2 中國科技期刊研究 北京
3 新聞與傳播研究 北京
4 國際新聞界 北京
5 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 北京
6 新聞大學 上海
7 編輯之友 山西
8 新聞記者 上海
9 出版科學 湖北
10 當代傳播 新疆
11 出版發行研究 北京
12 科技與出版 北京
13 中國出版 北京
14 編輯學刊 上海
15 中國編輯 北京
圖書館、情報與文獻學(20 種)
排序 刊名 地區
1 中國圖書館學報 北京
2 情報學報 北京
3 大學圖書館學報 北京
4 圖書情報工作 北京
5 圖書情報知識 湖北
6 情報理論與實踐 北京
7 國家圖書館學刊 北京
8 圖書館建設 黑龍江
9 圖書館 湖南
10 情報科學 吉林
11 圖書館論壇 廣東
12 現代圖書情報技術 北京
13 情報資料工作 北京
14 圖書館工作與研究 天津
15 情報雜志 陝西
16 圖書館雜志 上海
17 圖書與情報 甘肅
18 圖書館理論與實踐 寧夏
19 檔案學通訊 北京
20 檔案學研究 北京
教育學(37 種)
排序 刊名 地區
1 教育研究 北京
2 高等教育研究 湖北
3 北京大學教育評論 北京
4 電化教育研究 甘肅
5 中國電化教育 北京
6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 北京
7 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上海
8 比較教育研究 北京
9 教育與經濟 湖北
10 教師教育研究 北京
11 開放教育研究 上海
12 教育發展研究 上海
13 教育研究與實驗 湖北
14 教育學報 北京
15 中國高等教育 北京
16 教育科學 遼寧
17 外國教育研究 吉林
18 中國高教研究 北京
19 課程教材教法 北京
20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湖北
21 全球教育展望 上海
22 復旦教育論壇 上海
23 高教探索 廣東
24 現代大學教育 湖南
25 現代教育技術 北京
26 江蘇高教 江蘇
27 中國教育學刊 北京
28 學位與研究生教育 北京
29 中國大學教學 北京
30 中國特殊教育 北京
31 遠程教育雜志 浙江
32 高教發展與評估 湖北
33 思想理論教育導刊 北京
34 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 北京
35 現代遠距離教育 黑龍江
36 大學教育科學 湖南
37 教育與現代化 安徽
體育學(10 種)
排序 刊名 地區
1 體育科學 北京
2 上海體育學院學報 上海
3 中國體育科技 北京
4 體育與科學 江蘇
5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 北京
6 天津體育學院學報 天津
7 西安體育學院學報 陝西
8 武漢體育學院學報 湖北
9 體育學刊 廣東
10 成都體育學院學報 四川
統計學(4 種)
排序 刊名 地區
1 統計研究 北京
2 數理統計與管理 北京
3 統計與決策 湖北
4 統計與資訊理論壇 陝西
心理學(7 種)
排序 刊名 地區
1 心理學報 北京
2 心理科學進展 北京
3 心理發展與教育 北京
4 心理科學 上海
5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 湖南
6 心理與行為研究 天津
7 應用心理學 浙江
綜合性社會科學(50 種)
排序 刊名 地區
1 中國社會科學 北京
2 學術月刊 上海
3 開放時代 廣東
4 國外社會科學 北京
5 天津社會科學 天津
6 東疆學刊 吉林
7 浙江社會科學 浙江
8 社會科學 上海
9 讀書 北京
10 浙江學刊 浙江
11 南京社會科學 江蘇
12 社會科學研究 四川
13 學術研究 廣東
14 文史哲 山東
15 求索 湖南
16 東南學術 福建
17 江海學刊 江蘇
18 江蘇社會科學 江蘇
19 思想戰線 雲南
20 學習與探索 黑龍江
21 甘肅社會科學 甘肅
22 河北學刊 河北
23 社會科學戰線 吉林
24 人文雜志 陝西
25 學海 江蘇
26 江漢論壇 湖北
27 江西社會科學 江西
28 廣東社會科學 廣東
29 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 福建
30 中州學刊 河南
31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 北京
32 東岳論叢 山東
33 北京社會科學 北京
34 內蒙古社會科學 內蒙古
35 學術界 安徽
36 雲南社會科學 雲南
37 探索與爭鳴 上海
38 山東社會科學 山東
39 社會科學輯刊 遼寧
40 學術論壇 廣西
41 科學對社會的影響 北京
42 學術探索 雲南
43 中國文化研究 北京
44 社會科學家 廣西
45 河南社會科學 河南
46 貴州社會科學 貴州
47 晉陽學刊 山西
48 寧夏社會科學 寧夏
49 新疆社會科學 新疆
50 青海社會科學 青海
人文、經濟地理(7 種)
排序 刊名 地區
1 旅遊學刊 北京
2 經濟地理 湖南
3 城市規劃 北京
4 城市規劃學刊 上海
5 人文地理 陝西
6 旅遊科學 上海
7 地域研究與開發 河南
環境科學(5 種)
排序 刊名 地區
1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山東
2 資源科學 北京
3 環境保護 北京
4 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 湖北
5 乾旱區資源與環境 內蒙古
高校綜合性社科學報(70 種)
排序 刊名 地區
1 中國人民大學學報 北京
2 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北京
3 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 上海
4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北京
5 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 江蘇
6 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吉林
7 上海財經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上海
8 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天津
9 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湖北
10 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廣東
11 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浙江
12 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福建
13 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甘肅
14 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湖南
15 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北京
16 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上海
17 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湖南
18 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四川
19 求是學刊 黑龍江
20 陝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陝西
21 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吉林
22 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上海
23 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江蘇
24 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湖北
25 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河南
26 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江蘇
27 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陝西
28 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北京
29 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重慶
30 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天津
31 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湖南
32 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河北
33 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上海
34 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山東
35 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河南
36 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北京
37 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江蘇
38 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甘肅
39 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福建
40 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北京
41 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陝西
42 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湖北
43 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山西
44 雲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雲南
45 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廣東
46 煙台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山東
47 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 湖北
48 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廣東
49 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重慶
50 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河南
51 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遼寧
52 天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天津
53 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廣東
54 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湖北
55 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遼寧
56 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福建
57 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廣東
58 北方論叢 黑龍江
59 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上海
60 齊魯學刊 山東
61 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北京
62 雲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雲南
63 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安徽
64 北京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北京
65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江蘇
66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上海
67 新疆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版) 新疆
68 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新疆
69 西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西藏
70 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海南
㈢ 現代教育技術是否好就業
我是一名教育技術學專業的碩士研究生,可以明確的告訴各位,教育技術學是個「四不象」專業,也是個冷門專業。教育技術學專業的奠基人——南國農先生將其稱為「電化教育」,所以現在看到「××電教館」,其實,這樣做是非常正確的,有中國特色。後來被何克抗教授改為「教育技術學」,現在就有「××教育技術中心」。據說最近幾個教育技術學的專家看到教育技術的就業形勢不好,又打算改名為「教育信息技術」,這個專業在美國是很好就業的,但我國的教育技術學專家全盤西化,完全照搬國外的教學模式,與中國的國情「脫軌」,造成如今的「四不象」。所以,現在用人單位都不清楚「教育技術學」專業是幹嘛的,有的用人單位直接指明要「計算機專業」。咳,郁悶!!! 進入教育技術學,基本上是走上了一條不歸路,就業形勢很嚴峻,要和計算機專業的學生搶「飯碗」。進公司,進企業,做培訓,搞軟體開發,比不過計算機專業。進學校,競爭激烈。碩士研究生和本科生只能進中小學,進高校最多隻能當個輔導員或者實驗員,而且基本是打雜的,不可能找到教師崗位。教育技術學專業瀕臨「破產」,很多學校已經停止招收本科生,如浙江大學,南華大學,山東科技大學等。教育技術學專業遲早是要倒閉的。現在只是幾個博導,專家到處「吹牛B」,苦苦撐著「教育技術學」的大門,可悲! 讀教育技術學,就業狹窄,還不如計算機專業!!!強烈建議各位不要讀教育技術學專業,若讀了這個專業,千萬不要再考這個專業的碩士,都是騙子。那些所謂的博導,專家,都是「半路出家」,都是在其他學科領域混不下去了,才來教育技術學領域騙吃騙喝的。大家可以看看《教育技術學十年之十大怪狀》這篇文章,深刻揭露這個專業的虛偽!!! 一個即將畢業的教育技術學碩士研究生的肺腑之言!!!
㈣ 現代教育科學:教學研究 是否屬於省級正式期刊望提供詳細信息。
《現代教育科研》是由全國教育科學研究會主管,全國教育科學研究會教師教育專業委員會主辦。雙月刊,國內刊號: CN62 — 8126/G4 、國際刊號: ISSN1004 — 0458 ;郵發代號:64-42本刊為國家級教育類核心期刊、中國 ASPT 來源期刊、中國期刊網來源期刊、中國核心期刊遴選來源期刊、中國學術期刊資料庫收錄期刊。本刊堅持以黨的十七大精神為指導,以反映國內外教育教學科研實踐的最新成果,服務於科教興國戰略。本刊致力於為廣大教育工作者構建一個交流學術成果的園地,萃集各位教育工作者在教育科研方面的實踐經驗、教法教理及教案設計、教學教改探討、教育體制改革、教育文化及產業的發展模式等方面的最新成果,集教育教學及科研的指導性、理論性及實用性於一體,是一本以教育科研成果展示為主,兼具教育教學理論及實踐的國家級教育類核心學術期刊。本刊將為廣大教育工作者搭建一個學術交流、成果展示、合作共進的平台,充分展現我國教育工作者積極工作的精神面貌及相應的業績成就,成為各位教育工作者科研成果及職稱評定的開設欄目:教育熱點論壇、教育科學研究、素質教育研究、德育美育、教學科研、教育產業管理、教學理論與實踐、職教幼教、教育體制探討、教學方法等;
㈤ 中國現代學術研究會教育委員會出版的《全國教育教學研究論文選刊》是國家承認的正規刊物嗎
所謂的正規刊物,其實就是我們大陸的國有刊物,大陸法定刊物是不得私有的,所以必須要有國家統一的國內CN刊號,自然就出現了主辦單位\主管單位之說\
從這個單位來看,本身就不屬於國內單位;所以也不屬於法定合法刊物.
但嚴格意義上講,是不是正規刊物,需要知道它的刊號和相關資質,可以向新聞出版總署報刊司咨詢;以下已經有人進行咨詢了,請查看結果!
http://www.bjppb.gov.cn/xxhd/zxwd/ckjd1_detail.jsp?eid=12059031760002&subjectID=2
http://www.bjppb.gov.cn/xxhd/zxwd/ckjd1_detail.jsp?eid=11582249390001&subjectID=2
http://www.bjppb.gov.cn/xxhd1/zxzx/ckjd_detail2.jsp?eid=11509855070001&subjectID=2
㈥ 現代教育學的作者簡介
扈中平,教授,華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院長、全國教育學研究會常委版理事。四川梁權平人。合著《中國教育兩難問題》。
李方,教授,曾任華南師范大學教育系教育學教研室主任,湛江師范學院課程與教學論學科帶頭人、教育科學學院院長,全國大學學習科學研究會、廣東省教育學研究會常務理事。生於廣東。著有《現代教育科學研究方法》,主編有《教學與班主任技能訓練》、《教育學》等。
張俊洪,華南師范大學副教授。
㈦ 現代教育理論基礎知識就是教育學和心理學么還包括什麼
《教育理論基礎知識》主要包括教育學基礎知識、教育心理學基礎知識和教育法規三個部分。
教育學基礎知識
考試內容主要有:教育學概論、教育與人的發展、教育與社會的發展、教育目的、教育內容、教育途徑、學校以及教師與學生。
1.教育學概論包括教育學的研究對象和任務,教育的起源、發展、本質和基本規律,教育勞動的特點及教育思想的歷史演進。
2.教育與人的發展包括人的發展的理論構建基礎、人的身心發展及其規律、人的發展的主要影響因素。
3.教育與社會發展包括現代教育的功能、教育優先發展、教育現代化以及未來社會的發展與教育等。
4.教育目的包括我國和國外的教育目的。
5.教育內容包括我國的教育內容和教育內容的科學規范。
6.教育途徑包括教學過程、教學環境、綜合實踐活動等八方面內容。
7.學校包括學校的教育制度。
8.教師與學生包括教師的職業、角色、特點、心理品質、威信、基本素質,教師職業專業化,教師教育,學生和班主任。
教育心理學基礎知識
主要包括:教育心理學概論、學習心理、品德心理、教學心理和差異心理的基本知識。
1.心理學概論包括心理學與教育的結合、教育心理學的任務與研究方法和教育心理學發展簡況。
2.學習心理包括學習概論、學習動機、知識的掌握、技能的形成等八方面內容。
3.品德心理包括品德形成的心理學理論、品德形成過程的心理成分、學生品德培養的心理分析、優秀學生的心理特點與教育、品德不良學生的心理特點與矯正五方面內容。
4.教學心理包括課堂教學概述、課堂教學的人際交往。
5.差異心理包括智力差異、人格差異。
教育法規
主要包括:教育法概論、《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
1.教育法概論包括教育法及教育法的基本涵義、教育法的體系和教育法律的規范。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
3.《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
㈧ 現代教育技術實踐研究是如何分類的
伴隨我國教育技術發展及國家教育改革的深入,人們在步入信息時代的同時,「現代教育技術」這一概念應運而生,伴隨信息技術的發展,「現代教育技術」這一概念被廣泛的應用於教育教學中。現代教育技術的產生和發展,在教育史上引發的不僅是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的變革,而且是教育思想、教育觀念等一系列內容的歷史性變革,但現今對「現代教育技術」內涵的表述及理解仍不盡完善。在知識經濟條件下,教育作為知識活動的主要領域,需要專業化的師資隊伍來保證教育質量;教育技術的發展使得教育技術能力成為當前專業化教師必備的技能之一。教師對技術的應用,曼迪納契和可蘭認為分為四個階段:掙扎階段,在技術面前掙扎,被各種問題所困擾;掌握階段,教師學會了應付的策略,提高了技術能力,對新的課堂結構和新的交互形式也有了經驗和信心。沖擊階段,不再對技術心存畏俱了,出現了新的教學關系和結構。創新階段,將技術整合到教學活動中,由此,課程和學習活動被重新組織,學習環境也被改變了。
現代教育技術以現代信息技米(計算機技術、多媒體技術、網路技術、數字音像技術、衛星廣播技術、虛擬現實技術、人工智慧技術等)的開發、應用為核心,但不是只把現代信息技術作為應用研究的對象,而忽視或拋棄了對傳統媒體(黑板、掛圖、標本、模型)的應用與開發的研究。現代教育技術是以一切教與學資源(包括傳統煤體和現代信息技術)為研究對象的。「技術」的涵義是指有形的物化技術和無形的智能技術的總和。教育技術不僅包括視聽媒體、計算機、網路等硬體及其軟體,還包括設計、開發、應用、管理和評價學習資源和過程的一切方法和理論。所以說「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是指運用現代媒體進行教學,也指運用系統方法設計課堂教學過程、開發教學策略、構建教學模式等等。現代教育技術必須緊緊圍繞素質教育這個中心。我國當前的教育改革絕不僅僅是教育內容和手段的改革,它是教育觀念和教育模式的根本變革。現代教育技術若要實現優化教與學的最終目標,就必須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心,探索構建「創造教育」的新模式。我們對「教」的改革是改變教師在課堂中的主宰地位,變教師對學生的直接灌輸為「學生進行意義建構,教師進行指導和促進」的學習過程,而不是拋棄它。除了加強現代信息技術和教育技術的理論研究,構建科學的理論體系以外,加強研究方法的研究與應用至關重要。我們還應該關注有效教學的現代信息技術和教育技術應用創新,數字校園與學習環境建設,未來課堂輔助教學之工具,教與學的最終效果不是取決於技術的高低,關鍵是合理的教學設計、適當的教學方法、有效的組織、內容與資源的合理安排、師生的互動以及現代信J急技術和教育技術運用的巧妙結合。
㈨ 實用主義教育學 是不是 現代教育學
實用主義教育學是現代教育學一個流派。
參考:
五種現代教育學流派:
1、實驗教育學。實驗教育學是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在歐美一些國家興起的以實驗法研究兒童心理發展及其教育的教育學理論。代表人物是德國教育學家梅伊曼和拉伊。實驗教育學的主要觀點:第一,反對赫爾巴特的強調概念思辨的教育學,因為它不能檢驗教育方法的優劣;第二,提倡把實驗心理學運用於教育研究,使教育科研真正「科學化」;第三,把教育實驗分成三個階段,就某一問題構成假設,根據假設制定實驗計劃和進行實驗,將實驗結果運用於教育實踐來證明其正確性;第四,認為教育實驗要在真正的學校環境和教學實踐活動中進行,有別於在實驗室里進行的心理實驗;第五,主張用實驗、統計和比較的方法進行教育研究。實驗教育學極大地推動了教育科學的發展,但是,也有它的局限性,像教育目的這樣的涉及價值判斷的選擇問題是實驗法無法解決的,而且,其後繼者把科學的定量的方法誇大為教育科學研究的唯一的方法,就走上了「唯科學主義」的歧途。在目前我國的教育科研領域,也還有「唯科學主義」的傾向,有些人「玩」科學,反對質的研究,反對行動研究,他們認為缺少「科學性」,這是錯誤的。
2、文化教育學。文化教育學又稱「精神科學教育學」,是十九世紀末出現在德國的一種教育學說。其代表人物有狄爾泰和斯普郎格等。文化教育學的基本觀點:第一,人是一種文化的存在,人類歷史是一種文化歷史;第二,教育的對象是人,教育又是在一定的社會歷史背景下進行的,因此,教育的過程是一種歷史文化過程;第三,因為教育是歷史文化過程,所以不能用理性主義的「概念思辨」和科學主義的「實驗法」來進行,而應該用理解與解釋的方法;第四,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完整的人格,主要途徑是「陶冶」和「喚醒」,條件是建立和諧的對話的師生關系。但是,文化教育學的思辨氣息很濃,在許多問題的論述上具有很強的哲學色彩,於是在解決實際問題時很難提出有針對性的可操作的建議。目前,我國的課程改革受這種文化教育學的影響很大:理念很好,操作性不強。
3、實用主義教育學。實用主義教育學是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在美國興起的一種教育思潮,是典型的「美國版」的教育學,對整個二十世紀全世界的教育產生極大的影響。其代表人物是杜威等。實用主義教育學也是在批判以赫爾巴特為代表的傳統教育學的基礎上提出的,其主要觀點:第一,教育即生活,教育的過程和生活的過程是合一的,教育不是「准備生活」;第二,教育即個體的經驗繼續不斷地增長;第三,學校是一個雛形的社會,學生要在其中學習現實社會中所需要的東西;第四,課程的組織要以學生的經驗為中心,而不是以科學知識體系為中心;第五,師生關系以兒童為中心,而不是以教師問中心。第六,教學過程應重視學生的獨立發現、表現和體驗,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但是,實用主義教育學有三個「忽視」,忽視了系統知識的學習,忽視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忽視了學校的特質。因此也不斷地遭到批判,特別是前蘇聯人造地球衛星上天,美國人把科技落後的板子打在了杜威的身上。這些,恐怕也是我們課程改革需要注意的傾向,新課程有許多很好的教育理念,有許多很好的設想,有許多很好的計劃,有許多很好的目標,但是,我們不要重蹈杜威三個「忽視」的覆轍。
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的代表作《民本主義與教育》在國際上產生了較深遠的影響。杜威主張以兒童中心代替教師中心,以活動課程代替分科教學。在他看來,「人們最初的知識、最能永久令人不忘的知識是關於:怎樣做的知識」,因此,在學校中就要為學生"設置相當的環境,使學生由「做事而學習」。據此,他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學校即社會」、「從做中學」等主張,提倡在經驗中學習,在處理問題中學習。他的學說成為"現代教育派"的代表,從此.西方教育學出現了以赫爾巴特為代表的傳統教育學派和以杜威為代表的現代教育學派的對立局面。
在20世紀前半世紀的整個時期,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思想統治了教育舞台。實用主義教育思想的傳播,極大地沖擊了傳統學校教育,使得學校教育有了新的刺激和新的活力,也使得整個教育理論和實踐發生了變革。對於反對傳統的教育理論和方法,它無疑具有很強的號召力。但由於杜威的教育理論過分強調以兒童為中心,有輕視系統理論知識的傳授的偏向,加之他的後學者的曲解和絕對化,曾導致學校教育中知識質量的下降,其理論因此而受到批評。他本人成為20世紀美國影響最大、爭議最多的教育家。
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思想曾在近現代中國得到廣泛的傳播。在民國時期的中國學制、課程和方法上,都可以看到實用主義教育思想的影響。有的學者這樣認為,「自中國與西洋文化接觸以來,沒有一個外國學者在中國思想界的影響有杜威這樣大。」這句話也許有點言過其實,但是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杜威實用主義的思想在近現代中國影響的史實。
4、馬克思主義教育學。馬克思主義教育學是在前蘇聯和中國興起的教育學流派。雖然馬克思、恩格斯等有許多教育的論述,但主要是後人把馬克思主義運用於教育科學研究。
19世紀中葉,馬克思主義誕生。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等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教育問題進行了比較系統的論述,為教育學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原理和科學的方法論基礎。20世紀以來,蘇聯和我國的教育學家根據並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包括教育原理)對現代教育的若干問題進行研究,出現了楊賢江的《新教育大綱》(1930)、凱洛夫主編的《教育學》(1939年第一版,1947年修訂,1948年再版,1956年第三版)、加里寧的《論共產主義教育和教學》(1945)等很有影響的著作。馬克思主義教育原理成為社會主義國家教育學學科建設的指導思想。
馬克思主義教育學的主要觀點:第一,教育是一種社會現象,必然具有階級性;第二,教育起源於社會生產勞動,勞動的方式和性質變化必然引起教育的變化;第三,教育的目的是促使學生個體的全面發展;第四,現代教育與現代大生產的結合,不僅是發展生產力的重要方法,也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唯一的方法;第五,教育受上層建築的制約,也反作用於上層建築;第六,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和歷史唯物主義是教育科學研究的方法論的基礎。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教育學的發展奠定了科學方法論的基礎,但是,人們在學習和運用時往往會犯一些簡單化和機械化的毛病。我國的教育方針中的「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服務」、「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等都源於馬克思主義教育學。
安·謝·馬卡連柯(1888-1939)是蘇聯早期著名的教育實踐活動家和富於創新精神的教育理論家,出生在烏克蘭別洛波里城一個工人的家庭里,17歲開始當小學教師。十月革命勝利後,馬卡連柯主要從事對流浪兒和少年違法者的教育改造工作。1920年,他被委派組織一所「少年違法者工學團」。馬卡連柯大膽進行教育實踐,積極探索新的教育規律,經過艱苦的工作,使數百名犯罪兒童被教育成長為新人。1922年,工學團改稱「高爾基工學團」(馬卡連柯於1933至1935年撰寫的教育文藝名著《教育詩》,生動地總結了工學團的教育經驗)。1927年,他離開了工學團,組織並領導了同一性質的「捷爾任斯基兒童勞動公社」。他進一步發展了工學團的經驗,創造了在集體中把教學與現代工業生產相結合的教育形式。他在工學團的教育和公社的實踐中,把3000多名走入歧途的青少年改造成為具有共產主義覺悟和一定知識技能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和先進人物,引起了國內外廣泛的注意。1935年以後,他主要進行教育理論的總結、研究與宣傳工作。其主要著作有《教育詩》(1935)、《父母必讀》(1937)、《塔上旗》等。
1939年出版的以凱洛夫為主編的《教育學》是一本嘗試以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和方法闡明社會主義教育規律的教育著作。這本著作在原蘇聯和我國產生過很大的影響。該書繼承了17至19世紀歐洲的傳統教育思想,重視系統知識的教學,強調課堂教學和教師的主導作用。貢獻:重視智育在全面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培養學生的共產主義人生觀。肯定課堂教學是學校工作的基本組織形式,強調教師在教育和教學中的主導作用。缺陷:1)在國家行政領導與學校的關繫上,忽視了學校的自主性。2)在學校與教學的關繫上,忽視了教師的自主性。3)在教師與學生的關繫上,忽視了學生的自主性。4)過於強調課程、教學大綱、教材的統一性、嚴肅性,忽視了它們的靈活性和不斷變革的必要性。雖然這本書存在著忽視學生主體性,對發展學生智力重視不夠,有教條主義和形而上學的缺陷,但應看到這是在社會主義教育理淪建設中邁出的可喜一步。
1930年楊賢江以李浩吾為化名出版的《新教育大綱》,是我國第一部以馬克思主義觀點系統論述教育基本原理的著作。書中論述了教育的本質和作用,指明了教育是一種上層建築,是階級斗爭的工具,揭露了舊中國教育的反動本質,在教育理論上起了啟蒙作用。
個性全面和諧發展理論的實踐者——蘇霍姆林基及其教育思想 蘇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前蘇聯當代最有名望的教育家,出生於烏克蘭一個農民家庭。1936至1939年就讀於波爾塔瓦師范學院函授部,畢業後取得中學教師證書。衛國戰爭爆發後,他應征入伍,在前線作戰負傷後重返教育戰線。1947年起至去世,蘇霍姆林斯基一直擔任他家鄉所在地的一所農村完全中學——帕夫雷什中學的校長。以帕夫雷什中學為試驗基地,同時也廣泛研究其他學校的經驗,孜孜不倦地鑽研教育理論,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研究教育的新問題,提出自己的新觀點並做出新的理論概括。他全面探討了普通教育的各個領域,提出了使青少年個性全面和諧發展的理論。
他的主要著作有:《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學生的精神世界》、《青年一代共產主義信念的形成》、《關於人的思考》、《帕夫雷什中學》、《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公民的誕生》、《和青年校長的談話》、《給教師的100條建議》、《給兒子的信》,等等。其中,《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一書,獲烏克蘭共和國國家獎和烏克蘭教育協會一等獎,連續重印20多次,被譯成幾十種文字。他逝世後,前蘇聯教育部和烏克蘭教育部分別編選了五卷本和三卷本的《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文集》。他的著作生動地反映出學校教育的真實情況,是對學校工作的高度藝術概括、提高和再現,因此被稱為「活的教育學」、「學校生活的網路全書」,他本人被譽為「教育思想的泰斗」。
5、批判教育學。批判教育學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在西方興起的一種教育思潮,至今在教育理論界占重要地位。代表人物有美國的鮑爾斯和金蒂斯等。其基本觀點:第一,當代資本主義的學校教育並不是推進社會公平和實現社會公正的有力手段和途徑,而是造成社會差別、歧視和對立的根源;第二,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教育和社會是對立的,什麼樣的社會就會有什麼樣的教育,下層的被統治階級的子弟在這樣的教育系統中很難取得成功;第三,人們對這樣的不平等和不公平已經習以為常;第四,批判教育學的目的就是要對他們進行「啟蒙」,以達到意識的解放;第五,認為教育現象不是中立的客觀的,而是充滿利益紛爭的,要採用實踐批判的態度和方法,揭示具體教育生活中的利益關系,使他們從無意識到有意識。這是一種前瞻的、智慧的、人本的教育學。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
㈩ 《現代教育教學研究》雜志怎麼樣
這本雜志是正規期刊,我在龍源期刊網里找到了這本期刊的信息,每期出版的都可以在裡面查詢到文章,確定是正規期刊,可以放心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