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天堂蒙古舞觀後感
元代回族詩人曾描繪了鞭鼓舞的情景:
馬乳新桶玉滿瓶,
沙羊黃鼠割來腥。
踏歌盡醉營盤晚,
鞭鼓聲中按海青。
獰獵歸來,人們團聚歡宴,品嘗著沁人心脾的噴香的馬奶酒,而且敲著鞭鼓,踏歌盡醉。鞭鼓,即挎在身上的長型蚊,據1982年考古發現:赤峰市郊一元代貴族弘吉刺部德薛禪的後裔貴族墓室的壁畫上,畫著一元代樂隊,其中一人便身挎鞭蚊,右手持鞭擊之。以手擊蚊,邊唱邊跳,所跳所歌也是對狩獵的歌詠。
擊拍而舞是蒙古族古老的習俗。甫宋人盂珙在(蒙韃備錄)中記「國王(指木華黎)出師,亦以女樂隨行,率十七、八美女,極慧黠,多以十四弦彈大官樂等曲,拍手為節,甚低,其舞甚異。」與鞭鼓舞不同,這里是「拍手為節」。而在漢族使者眼中感到奇異的不同凡響的舞姿,顯然具有濃郁的草原特色。
牧人的藝術像浩瀚的大海,我們只是從大海中拾起幾塊貝殼,但僅僅這幾塊貝殼,已足以證明大海的豐富與富有。縱觀草原區域的文學、繪畫、音樂、舞蹈可以看出:
牧人的藝術與牧人的生活存在著極為密切的聯系。藝術產生於人的本能需要和社會需要的總和,從具創作方式、生存環境、表現內容和功利特點看,它生存於牧人的生活之中,它與草原的生活環境互相依存、相互適應。以民歌為例,牧人在放牧時唱起民歌、熱戀時唱起情歌、節日禮宴上的住祝贊,懷念家鄉時的情曲,草原生活是人類文化藝術的母體——民間藝術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土壤」和「寶庫」。草原生活與牧人的一體關系,反映了藝術活動與生活中的主體——人的密不可分的聯系。
草原的藝術具有游牧文化的特徵。地處中國北方,遼闊無垠的蒙古草原,是中國騎牧民族的發祥地,駿馬馳騁在遼闊的草原,勇猛、剽悍的游牧民族在草原上叱吒風雲,生活繁衍。馬在牧民生活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牧人與馬的親密關系,由此而形成草原藝術的特徵。在文學上,關於馬的傳說故事與祝賀詞數不勝數,在音樂上,有別具風味的馬頭琴聲,在舞蹈中,他們把馬的特徵和牧人對它的深切的情感融匯在肩部的動作和腿部動作中,馬是游牧民族的民間藝術中最為常見的美好形象。
草原藝術的特徵不獨表現在對馬的形象的模擬和摧豢上,還表現在其具有詩歌、音樂、舞蹈三位一體的民族藝術傳統上。牧人的文學一歌謠、祝贊詞、史詩、民間敘事詩、說書、好來寶,常用馬頭琴、四胡、三弦或笛子伴奏,無伴奏的「徒歌」也同一定的曲調相結合,有的還輔之以動作。游牧民族是喜愛歌舞的民族,<魏書·高車傳>有「合聚祭天,眾至數萬。大會,走馬殺牲,游繞歌吟忻忻」的記載,描繪了游牧民族盛大的歌舞活動。在歌舞活動中,往往有說有唱。因此詩歌舞一體構成游牧藝術的另一特徵。
㈡ 我們大學有個晚會,求開場白和節目串詞,1:歌唱,《草原請你來》2:蒙古舞舞,《天堂》3:民族舞4:
狙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