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梁祝吉他獨奏 化蝶 C調
http://www.jitapu.com/tabPages/1242/img20062509092538.htm 我看了抄的,有,不過1=G 是不是G調呀
Ⅱ 初學笛子到能吹好梁祝《化蝶》大概需要多久
要是來神童的話一天就可以了,自要是有點興趣的偏上的人,三天可以吹出音色【就是吹出來的聲音給人一種感動的感覺】來,但音色就要自己琢磨了。我覺得學其他簡單的曲【如世上只用媽媽好,青花瓷等】再試著學梁祝,到現在還感覺音色不怎麼樣。要是你真的想學的話,找個會的,一倆天應該就會了 。要是沒有的話,一個音一個音的試。認真總會成功的。我就是因為不常學,有點朝三暮四的感覺,所以沒學好。如果初學的話,很多音你會很難發出來,手指的節奏也很難把握,不過熟悉了,就好了。等你學會了,心情不好時,可以拿來抒情下。
Ⅲ 梁祝化蝶二胡簡譜,求圖。
這一套行不
Ⅳ 梁祝化蝶歌曲
吳奇隆
梁祝
Ⅳ 梁祝(化蝶) 歌詞
《梁祝化蝶登仙》 - 梁玉嶸
(山)魂離俗世登蓬萊,跳出苦海
(英)雙雙化蝶齊共舞,同上瑤台
(山)仙界多自由,完全無障礙
(英)塵世多優多悲痛,相愛惟有赴蓬萊
(山)霾雲盡散好月來,永不悲哀
(英)天宮快樂無恨怨,何怕暴雨來
(山)一對彩蝶兒,纏綿塵世外
(英)煩惱憂郁皆消散,不再惆悵恨如呆
(山)從前夢斷珠淚凝腮,一雙情侶永困恨海
(英)好花雖逢風雨害,愛根未斷
(山)余情尚在,(英)縱未賦鴛鴦,身心已屬郎決殉愛
(山)至死不負情,(英)留得千秋載
(山)痴心山伯伴英台,(英)前緣盡了不復愁哀,今天情侶已脫恨海
(山)雙雙逍遙天外,(英)痛心恨事
(山)留傳萬代,(英)化蝶侶雙飛,生死永共憐永相愛
(山)兩心分不開,同結生死愛
(合)一雙一對直飛上蓬萊,梁山伯祝英台,兩心相愛實堪哀
一對有情人,慘被情所害,鑄成一片恨史
百世留哀,百世留哀
拓展資料
梁祝化蝶是一個美麗、凄婉的民間愛情傳說故事,多少年以來就流傳在上虞的曹娥江畔、流傳在俊美的龍山腳下。東晉時期,會稽郡上虞縣祝家莊,玉水河邊,有個祝員外之女英台,美麗聰穎,自幼隨兄習詩文,慕班昭、蔡文姬的才學,恨家無良師,一心想往會稽郡城(今紹興)訪師求學。英台開始了女扮男裝的求學生涯。
Ⅵ 梁祝 化蝶 二胡演奏譜
於紅梅老師出的一套書《二胡音樂會曲集》裡面有
是五線譜的
演奏出來很好聽
Ⅶ 化蝶 梁祝 男女合唱
我車上有個CD裡面有個男女對唱的,男的開口唱的時候還聽見主持人在旁邊喊鼓掌。。。我要是找到了發給你。
Ⅷ 梁祝《化蝶》歌詞,開頭是那「碧草青青…
《化蝶》
填詞:閻來肅
作曲:陳鋼源、何占豪
原唱:祖海
碧草青青花盛開,彩蝶雙雙久徘徊
千古傳頌生生愛,山伯永戀祝英台
同窗共讀整三載,促膝並肩兩無猜
十八相送情切切,誰知一別在樓台
樓台一別恨如海,淚染雙翅身化彩蝶
翩翩花叢來,歷盡磨難真情在
天長地久不分開,天長地久不分開
(8)梁祝化蝶舞蹈教學擴展閱讀:
《化蝶》是一首殿堂情歌的歌曲。該曲曾經在1986年春節聯歡晚會上演唱過,演唱者是鄭緒嵐和牟玄甫。
創作背景:
一次拍鳥時,忽見空中兩只彩蝶在飛舞戲鬧,她們的色彩和舞姿非常漂亮,不管離鏡頭有多遠,還是為她們記錄下了美麗瞬間,這也使閻肅想到了梁祝的愛情故事。梁祝這一個美麗、凄婉、動人的愛情故事在民間流傳已有一千七百多年,可謂中國家喻戶曉,流傳深遠,被譽為愛情的千古絕唱,有東方《羅密歐與朱麗葉》之稱。從古到今,有無數人被梁山伯與祝英台的凄美愛情所感染。
Ⅸ 梁祝和化蝶是同一首歌嗎
1、《梁祝》是陳鋼與何占豪就讀於上海音樂學院時創作的小提琴協奏曲的作版品名。「權化蝶」是作品最後一節的主題名稱。
2、1958年冬,上海音樂學院的學生陳鋼與何占豪創作了這支小提琴協奏曲。翌年5月首演於上海獲得好評,首演由俞麗拿擔任小提琴獨奏。取材於家喻戶曉的民間故事《梁山伯與祝英台》,以越劇中的曲調為素材,綜合採用交響樂與我國民間戲曲音樂表現手法,依照劇情發展精心構思布局,採用奏鳴曲式結構,單樂章,每章都有小標題。
曲子以音樂語言敘述了梁祝愛情主題,有"草橋結拜","英台抗婚","墳前化蝶"等章節,描繪了快樂的學校生活,分別時的依依不捨,祝英台抗婚和二人樓台會,哭靈,最後一段則是「化蝶」。
「化蝶」是主旋律的再現部。長笛吹奏出柔美的華彩旋律,與豎琴的滑奏相互映襯,把人們引向神話般的仙境。獨奏小提琴再次奏出了愛情主題,展現出梁山伯與祝英台在封建勢力壓迫下死去後,化做一雙蝴蝶在花叢中歡樂自由地飛舞。
Ⅹ 梁祝雙雙化蝶舞,誰是最悲傷的人
三年同窗的情意,讓兩個青春勃發的男女相互愛慕,私定終身。
而他們愛情的結局卻是悲傷的。一個抑鬱而終,一個縱身躍入對方的墓穴,實現了「不能同生,但求共墳」的願望。只留下一段愛情佳話在世間代代相傳,感動著一代又一代人!
可以說,梁祝的愛情悲劇源於那個封建的時代。他們是封建制度的犧牲品,是父母包辦婚姻的殉葬人.
我想,還是他們的父母吧。
梁山伯的家庭屬於比較貧困的。這樣的家庭培養一個「大學生」是多麼地不易!父母只有他一個孩子,為了讓他學有所成,不惜含辛茹苦供養他外出求學。三年苦讀,還沒有給父母任何的盡責報恩,就因為愛情失意遭受打擊一病不起,最終在父母的竭力照顧下,依舊命歸黃泉抑鬱而終,只留下年邁的父母老年喪子白發人送黑發人!
祝英台的家庭要比梁山伯好許多,屬於現在的富裕家庭。父親是當地的權貴,有錢有勢。所以從經濟條件上來說,供養孩子上學是不費吹灰之力的。然而,當時的社會環境卻是不允許女孩子求學的,女子無才便是德。求學趕考都是男人的事情,女孩子如果隨隨便便外出就會遭人嗤笑,更不應說到外地去上學。祝英台是家裡的獨女,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她能夠順利到外地求學,一是緣於她的苦苦哀求,二來,則是因為父母對她的疼愛。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我們也可以說,她的父母還是比較開明的,並非是那種頑固不化的老古董。當然,這裡面還附加了一個條件,那就是祝英台在學成之後,必須回來接受父母的安排,聽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完成婚事,因而,祝英台的外出實際上是簽了口頭簽訂的。
從這點來看,祝英台的父母盡管在當時的社會大環境下無法扭轉制度帶來的痼疾,但一切為了女兒,為了女兒的一切還是很讓人尊敬有加的。這樣的父母盡職盡責,為了孩子寧肯違背世俗,殫盡竭慮,很可敬。
但是,誰也沒有料到後面的事情。三年的同窗生活,竟然讓同是學子的梁祝產生了深深的愛情。十八相送途中,女扮男裝的祝英台始終放不下這份私情,將自己的終身暗許給了梁山伯。這不僅很明顯地違背了當初與父親的約定,也為他們的愛情悲劇拉開了序幕。
所以,祝英台是失約在先。這個失約自然是讓老父親傷透了心的。
由此,我們可以想像,這個騎虎難下的老人當時是多麼地傷心和無奈!
然而,事實卻給了老頭子更加沉重的打擊!女兒在婚嫁的路上竟然跳進了梁山伯的墳丘!
嬌慣任性的女兒在父母最應該幸福開心的時刻,活活把他們拖進了人間的地獄!
必定,他們後來的日子更難熬!
梁祝愛情催人淚下,讓我們時刻動容。這是愛情悲劇的感染力量!
現代社會里,也有不少年輕人動不動就因情生事因情自戕,號稱是為愛情殉情。我認為這極度不可取!過分的行為,看似是對愛情的忠貞,實則是對愛情的大不恭!畢竟,除了男女之愛,還有更重要的父母之愛、朋友之愛、同胞之愛、親屬之愛!而一個人的失去,會讓愛你的人悲痛終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