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英語課堂教學設計應注意的幾個環節
教案和教學設計都是事先設想的教學思路,是對准備實施的教學措施的簡要說明版;教學權案例則是對已經發生的教學過程的反映。一個寫在教之前,一個寫在教之後;一個是預期,一個是結果。案例與教學實錄的體例比較接近,它們都是對教學情景的描述,但教學實錄是有聞必錄,而案例則是有所選擇的。
2. 如何進行有效的小學英語課堂教學設計
一、問題的提出
課堂教學是小學英語教學的主要途徑,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在主要渠道。如何真正地把素質教育落實到課堂教學,以便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充分地認識自我,積極發展主動性,毫無疑問,課堂所設計的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活動是最關鍵的。
所謂以學生為主體,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作為活動的主體出現,是教學活動的中心,教師應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並充當課堂的主角。有一句英語說得好:"you may take a horse to the water , but you can not make him drink .事實上,我們也可看到:the same teacher , the same class and the same students' books , but the different effects on students .導致這種現象的出現,其原因是學習者的主觀能動性發揮的程度不一。因此,調動學生主體參與意識,建設主體參與型課堂教學,顯得非常的重要。
二、建立主體參與型課堂教學的途徑和策略
(1)轉換教師角色,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新的教學模式
要想使全體學生都參加到英語教學過程中來,最大限度的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首先,我們教師傳統的教學觀念要轉變,要積極地將過去的"一言堂"模式變更為新課程理念下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傳統的"一言堂"教學模式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體現出以下幾個弊端:
a.替代式。教師在教授一個新知識點時,對學生進行提問,沒有等學生回答,教師就替學生先說出來了。例如,有位教師在教句子"i have a ck / rabbit... "時,總是搶先說出該句型的前半部分(i have a ),而只讓學生說出該句型的後半部分( ck / rabbit... )。這樣 ,就並沒有起到學習新句型的目的了。
b.自問自答式。教師在教授對話時,對學生進行提問,由於心態比較緊張、慌張、匆忙等,在學生回答之前,給出了答案,而且對同樣的問題進行3-4次的重復。這樣,不僅浪費了課堂的寶貴時間,而且收效甚少,學生幾乎沒有開口說的訓練機會,嚴重的還會讓學生對此教師產生厭煩的情緒,當然也會厭倦英語了。
而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它提倡一種開放式交流活動,教師和學生之間保持雙向交往,甚至學生與學生之間也強調一種互相合作的精神。教師此時成為相互交往餓中心,並且促使所有成員在相互交往,相互激發。當課堂內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產生相互激發的效果時,學生並進入了最佳的學習境界。這樣,我們的教學活動邊真正體現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教學活動也便能夠如魚得水的進行。例如,我在上閩教版第六冊第九課的對話時,由於我的熱身和導入過程設計得不太妥當,開始前的一小段時間內,學生對我的課是表現得非常的平靜和冷淡。可到了課堂的中後階段,由於我設計了"玩轉輪、得幸運星","聽音樂、傳卡片"及"辯論賽"等活動,學生的積極參與的勁頭一下子熱乎了起來,通過師生、生生、生師的相互激活,課堂氣氛達到前所未有的高潮,使我的教學活動變得豐富而有意義。
(2)設計有效的學生主體參與型課堂教學活動
主體參與型活動課的設計應遵循以下幾原則:
①主體參與型活動的設計必須有明確的語言教學目標。
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總體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因此,小學英語教育的主要目標之一就是通過讓學生在主動的參與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學習和掌握語言的最基本知識和技能,即在基本知識?舉個例子來說,我們在英語可上許多老師都會採用的tpr( total physical response )即全身反應教學法,通常都會被用作聽與說方面的訓練,而很少用在讀與寫上。其實,tpr的活動也是可以多變的。如聽音做指令的活動,在對五年級學生的教學中,我經常會把一些動作短語寫在卡片上,以書面的形式讓學生看並做出相應的動作。而對一些要求四會的簡單短語,在訓練寫的時候,我讓一名學生上講台做動作,其餘學生根據此學生所做的動作寫出短語。又或是讓部分學生做動作,部分學生寫。這樣,不僅能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而且增加了學習的樂趣,使全體學生都能主動、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中來。
②主體參與型活動的設計要能真正體現學生,符合學生。
首先,要根據學生的年齡和認知特徵來設計活動。的確,小學生具有活潑好動,對新鮮事物易感興趣的特點,但對於五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已不象三、四年級的小朋友那樣愛動了,他們會思考,愛反駁,而有些同學則表現得比較靦腆和害羞。因此,我在給他們上公開課時,開始的四大組聽音做動作的活動,幾乎沒有幾位同學在做,場面很是慘淡。課後,和其他老師討論才悟出?本想通此活動來復習和鞏固前一節課所學的六個短語,結果卻因活動太過於簡單而失去了復習的意義,滿足不了學生的認知欲。這樣,既激發不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更體現不了學生的主體性。
其次,要盡量根據學生的真實生活來設計活動。貼進學生真實生活的活動最容易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受,也最能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3)正確的評價形式是主體參與型課堂教學活動的保障
對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表現做出正確的評價是學生主體參與型課堂教學活動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尤其是在英語課堂上,活動量較大,頻率較多,而小學生也正是在參與---被評價---再次參與的過程中,不斷體驗學習樂趣、獲取新知的。因此,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一定要做到如下三點評價:
① 以鼓勵為主的評價
教師的只言片語,一舉手,一投足,都對學生產生極大的影響,而教師的鼓勵又會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促進學生更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如在課堂中,或批改作業時,我常用excellent / very good /good等激勵性語言,使學生始終保持積極、健康、愉快的心境。但值得一提的是,教師切不可因為迎合學生而一味的表揚學生,如ok/good等成為課堂教師的口頭禪。實際上,這樣的評價已失去作用和意義了。
② 注重形式多樣化的評價
小學生對新鮮事物產生興趣的速度快,但消失得也快 ,對於教師的評價也是如此。因此,我們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不僅應注重教師的評價,還得讓學生都參與到評價中來,進行學生自評和學生互評,促進評價主體的多元化,真正讓學生由被動受試者變為主動的參與者。不斷幫助學生,激勵學生,從而促進學生英語語言能力不斷地提高。我每教完一個單元,都要留一個課時對該單元活動手冊或針對性練習進行鞏固與評價,對做對的題目獎貼紙,送紅花,畫小紅旗等,對高年級的學生,我採用評分機制,以形成性評價生之終結性評價方式。
③ 另外,對於考試制度的改革,我們應該知道考試只是一個教學環節,是一個不斷彌補自身缺陷的過程,分數也不是唯一的追求目標,獲得真才實學是目的。每次單元測驗後我都要進行兩次閱卷。第一次我就試卷中出現的難點、錯誤方面進行分析,然後讓學生訂正,並清楚錯誤的原因,讓老師再次閱卷。若還有錯誤,教師再與學生個別交流,幫助學生掌握知識。
三、小結
設計有效的主體參與型課堂教學活動,不僅要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思想,最大限度的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樂於學英語,善於學英語,真正成為學習英語的小主人。
3. 新目標英語課堂教學設計與活動案例,這個有七年級上的嗎
嗯 順便提一下,幾復天制前幫我指導的ABC天卞口語的導師說過 就是想征服英語應該是不費力地。必須具有適合的學習環境跟闇練口語對象,最關鍵就是外教水平,標准口音(建議找歐美外教)非常重要 堅決經常口語練習,一對一家教式輔導才可以有更.好.的學習成效~課程結束後記得重復溫習課程錄音音頻,好鞏固知識點..實在是真的沒有人可以指導的情況,可以上 VOA或大耳朵得到課余教材練習 多用耳聽、眼觀、嘴動、腦想 一下子語感會提高起來,學習效益是絕對最佳的~
4. 優秀教案、優秀案例、教學設計三者的區別是什麼呢
教案上上課流程 案例是課堂的個別案例,教學設計只是教學思路
5. 如何進行有效的小學英語課堂教學設計
眾所周知,小學生的英語學習幾乎都是在課堂里教師的指導下進行的。目前,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經過教師精心設計的教學活動,究其本身而言,對於激發和保持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吸引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達成預設的教學目標是起著巨大作用的。但,如果沒有經過精心的策劃,其效果可能就會與教師的設計初衷大相徑庭,達不到預設的教學效果。綜觀許多英語課的教學,有些教師對於如何設計有效的教學活動並如何有效實施還存著諸多的迷惑,以至於課堂氣氛著實熱鬧,然教學效果卻不盡如人意,整堂課變成了活動的堆積,形式大於結果,教學效益低下。
新課程的教學理念是追求全人的發展,所以,英語課堂上教學活動的最終目的除了要達成顯性的語言知識和技能目標之外,還應該注重隱性目標的達成,比如:培養學生持久的學習英語的積極性,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學好英語的自信心,掌握學習英語的策略方法等。教師應該讓學生通過英語學習和語言實踐活動,不僅要逐步掌握英語知識和技能,培養和提高語言綜合運用能力,同時還要拓展學生的視野,汲取各方面的知識,發展良好個性,提高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為終身學習和終身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對於課堂教學活動的定義有廣義和狹義的概念之分。
廣義的教學活動指
在以任務為驅動的英語課堂教學中,所謂活動就是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中要做的具體事情,也可稱為步驟。
本文中提出的教學活動指狹義概念上的教學活動,即英語課堂教學中,為了達成某個教學目標而採取的具有一定活動內容的教學步驟。
參考多種教育文獻,結合教師的課堂教學實際,本人以為要設計出有效的教學活動,教師應該關注以下幾點:
一、活動設計要有明確的指向目標
按照一般教育理論書籍較一致的提法,教學目的是教學活動預期達到的結果。這說明教師在設計任何一個教學活動時,必定要有明確的教學目的作指引,教師要明確通過這個教學活動,期望學生有什麼語言或行為上的變化,這也是教學活動成功與否的關鍵。
然任何一個教學活動不可能窮盡一堂課所有的教學目標,每一個教學活動都因為其特殊性,有著其特殊的作用。所以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要有明確的指向目標,比如,有的活動可以用來調節課堂氣氛,有的活動可以幫助學生增加對單詞的理解,有的活動可以幫助學生表達時更加順暢,而有的活動則可以幫助學生掌握一些相關的學習策略和方法等。除此之外,教師還要能比較明確地預見到活動前和活動後,學生的區別會有哪些等等,這樣,設計出來的教學活動目標指向明確,操作性強,教學效益也高。
活動案例1
教學內容:Oxford English 1BU3 Colour
教學活動:故事講述
活動時間:15分鍾左右
活動目的:通過故事<The greedy fish>給學生創設和諧有趣的學習環境, 有效落實語言知識目標:學習單詞brown, purple, white, black;復習句型What is it?/What colour is it? 學會聽或說新句型Please make me red/strong. 同時,讓學生在聽故事的過程中,培養他們良好的傾聽習慣,激發並保持他們強烈持久的學習願望。
活動描述:
教師自編了一個故事『The Greedy Fish』,講述了一條貪婪的小魚和一條大魚外出遊玩,遊玩途中看見各種顏色的東西而想要變色的故事。兩條魚之間的主要對話內容如下:
The greedy fish: What is it?
The old fish: It is a banana/an orange….
The greedy fish: What colour is it?
The old fish: It is yellow/orange….
The greedy fish: I like yellow/orange…. Please make me yellow/orange….
在此故事中,教師將學生已學過的顏色詞和將要學習的顏色詞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教師繪聲繪色的講述讓孩子們完全沉浸在故事情境中,通過這條貪婪小魚的不停想要變換顏色的情節發展非常自然地學習了新單詞,並能聽懂或模仿學說Please make me red/blue.教師在講述的過程中,不斷重復What is it?和 What colour is it?這兩個問句,這是學生曾經學過的句型,也是教師在後面的第三個活動(post-task procere)中將要用到的主要句型,在教師有意識的極富感情的不斷述說中,絕大部分的學生能在故事的後半部分,不知不覺地隨著教師重復著這兩句問句,這就為後面的活動三Match the pictures with the colors. 「What is it?」 「What color is it? 」做好了充分的准備。
活動分析:教師通過本故事的講述,既完成了對red, yellow, blue, green, pink, orange 這六個單詞的復習,又在學生喜愛的故事中慢慢地引出、落實教學四個新授單詞brown, purple, white, black。教師把復習和新授溶於一個故事中,不僅完成了語言知識目標,而且該活動也是後兩個教學活動能順利進行的前提和保證。教師在設計本教學活動時,她的目的極為清晰,既要較好地達成語言知識目標,更要在聽故事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傾聽習慣,並且隨著故事情節的發展,激發並保持學生強烈持久的學習願望。在觀課過程中,我們發現,整個班級的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學習新詞時興趣盎然,踴躍參與,效果良好;尤其是隨著故事情節的漸漸發展,孩子們隨著貪婪小魚的神奇經歷,不時發出「噢!」「噢!」的驚訝聲。而在故事的後半部分,部分學生輕聲和著老師一起講述故事,其投入程度可見一斑。老師的另一個活動目標「讓學生在聽故事的過程中,培養他們良好的傾聽習慣,激發並保持他們強烈持久的學習願望」在不知不覺中,悄然達成,體現了教育的無痕化。
6. 英語課堂實錄案例教學設計框架包括哪些內容
反思:教師對學生的主體意識的尊重尤其重要。教師要把每個學生當作一個具有獨特經驗和情內感態度的人,與學生建容立一種真誠平等,信任的相互關系,在教學中關注學生的親歷親為,實際上是對學生自主性、創造的尊重。對於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教師要時時用積極的語言予以肯定和鼓勵,這正是羅森塔爾效應即教師期望效應的有效體現。
7. 李冬梅 《英語課堂教學設計與活動案例》 浙江教育出版社 出版年份
.2305.2
8. 英語課堂實錄案例教學設計框架包括哪些內容
一、 教學目標:
1. 能夠聽、說、讀、寫句型:
Where did you go on your holiday ? I went to Xinjiang.
2.能夠在實際情景中正確運用所學對話.
二、教學重點:
四會掌握句型:
Where did you go on your holiday ? I went to Xinjiang.
三、教學難點:能夠在實際情景中正確運用所學對話.
四、教具:錄音機、錄音帶、相關圖片、地名卡片和單詞卡.
五、教學過程:
Step 1: Warm-up:
1. Greetings
2. Listen to the song : A Trip to China
Step 2: Revision:
1. Game : Good brothers
將全班學生分為兩大組,教師針對上節課所學的五個動詞短語做動作,學生搶說其過去時,反應較慢的一組學生說出其原形.
2.Ask and answer
教師抽取A Let』s learn部分的短語卡片,兩組學生輪流問答:A: what did you do on your holiday? B: I took pictures/….
Step 3: Presentation:
1.T: I often go to Songyang Park on the weekend. Do you often go to the park, too?
Ss:….
T: Where did you go last weekend?
Enable the student to answer with 「I went to ….」
( 板書這兩個句型, 讓學生理解Where did you go…?並帶讀. )
2. T shows some pictures of Shaolin Temple, Songyang Park, Shenquan Square etc.and asks the students to practise in pairs.
A: Where did you go last weekend?
B: I went to ….
3. T:What did you do there? ( 強調there的讀音並釋義,帶讀.)
Ss: I ….
4.T shows the pictures of Beijing, Shanghai, Guilin, Xinjiang etc..
T: Have you ever been to Xinjiang ?
Ss: Yes / No.
T: John went to Xinjiang last year. The people in Xinjiang like singing and dancing. Do you want to know what John did in Xinjiang? Let』s look at the book and listen to the tape.
Step4. Practice:
1. Listen and emitate the dialogue.
2.Read after T: Fast and low speed.
2. Role read the dialogue in pairs.
3. Write the dialogue.
4. Read and recite the dialogue.
5. Talk show.
Step 5.Consolidation and extension:
1.Make a dialogue.
教師將一些地名卡片和上一課時的動詞短語卡片出示在黑板上,讓學生自行選擇,並進行如下替換練習:
A:Where did you go on your holiday?
B: I went to Shanghai.
A: What did you do there?
B: I ate good food.
2. Act out the dialogue.
Step 4: Sum-up:
Step 5: Homework:
1. Recite and write the dialogue.
2. Make a new dialogue with your partner.
9. 如何進行英語課堂教學設計
精心設計英語教學研討會 教師在教授語言知識與語言技能的同時,還應注意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其可持續發展所需要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每節課都應盡可能地提供一個真實情景,設計一個可操作的「任務型」活動,而這一活動一般都以話題為核心,以結構和功能項目為主線,在聽、說、讀、寫教學活動中,安排不同層次和多種形式的實踐活動,這樣的「任務型」活動可以在教材的各個部分中去尋找。在設計「任務型」活動時,應特別注意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興趣為出發點,使學生感到真實感。這樣就能促使學生綜合地運用語言,去獲取、處理和使用信息,用英語與他人交流,解決實際問題和完成某個任務,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同時也使學生體驗到運用英語的成就感。如果學生對教師所設計的「任務型」活動很感興趣,他們就會願講、多講,教師不必擔心教學任務難以完成,其實學英語在某種程度上是學生學會的,而不是教師教會的。況且,學習英語的目的就是為了交流,如果學生在課堂上能滔滔不絕地講,就不用擔心學生的英語學不好。相反,如果學生在課堂上不願講而只聽教師講,那肯定是學不好英語的,當然也沒有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 閱讀教學閱讀能力是大部分學生今後繼續深造以及工作所需要的主要語言技能,也是各種考試的主要內容之一。從語言學習的規律來看,英語應用能力的提高是建立在大量的語言輸入,尤其是大量的閱讀的基礎之上的。因此,我們在教學中必須十分注重閱讀能力的培養,對教材中的每一篇閱讀材料都要充分地利用,除了每單元的三篇閱讀材料外,還要再補充一篇與本單元內容有關的課外閱讀;單元中的 language points, grammar有時多講點與少講點關系不是很大,因為這種內容重復率很高的,即使課文中沒講到,練習中也會出現。閱讀教學我們基本上也採用常見的模式: fast-reading、careful reading。 Fast-reading 的問題只要求學生快速閱讀就能找到即可; careful reading 的問題可設計一些細節尋找、分析判斷、推理等方面的問題。 聽力材料聽力分為聽力測試( Listening test )和聽力教學( Listening teaching ),有的教師所重視的聽力多數是屬於聽力測試,即根據聽力材料選擇正確的答案,因此從高一開始就在進行高考聽力的模擬訓練。而教材中的聽力材料可以作為聽力教學的材料,它有各種形式的答題要求,如填空題、回答題、完成句子、正誤判斷等。或許學生一開始會覺得難度較大,甚至有的教師也這樣認為,據了解有的學校可能把這部分的內容刪去了。其實,在聽力教學中關鍵是教師對聽力材料作如何的處理,我們經常做一些「化難為易,化繁為簡」的處理工作。 合作備課「集體備課,群策群力,集思廣益」既是外語教學質量提高的重要手段,也是備課組活動的主旋律。要提高整個年級學生的成績,團隊精神比獨斗單打更為重要,特別是現行的這套教材,內容多、容量大、知識面廣,如果只憑一個人的精力、時間是忙不過來的,所以我們就利用備課組集體的力量,分頭准備,如收集有關資料、探討教學方法,做到資源共享、資料統一、進度統一、練習統一。經過一年的教學實踐我們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