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給老師的一封信(只要優美開頭結尾)
給老師的一封信
敬愛的X老師:
您好!不久,我就要踏上六年級的階梯。X老師,您為我們付出了許多汗水。今天我在這里和您談談心裡話。
您是一位關心學生的好老師。記得有一次,我班的一位同學由於身體不舒服,在課堂上有些頭暈。當消息傳到您的耳中時。您就叫那位學生扒在桌面上好好休息。不但如此,還向他問寒問暖。還有一次,一位學生出現了疾病,您也如此對待他。
有一次,是一天的上午,您給我們講課時,一會打哈欠,一會揉揉鼻子,我們都知道,我們都明白,是你的感冒使得你如此。我想:「X老師,您怎麼不在講台上休息一會兒呢?」可是我知道,您是為了我們而在頑強地給我們講課……
在將近期末考試的時候,老師比我們更為緊張,所以常常放學後多上一節課,給我們補課。有些學生埋怨老師不應該放學留下。但您不在乎聽他們所講的話。時時幫助不會的學生,教他們解決的方法,給他以容易的理解,讓他能夠明白。我們遇到不會的問題便向您請教,您也耐心地給予我們講解。
X老師,在這里,我要向您獻上一首詩,表達我對園丁真誠的贊頌:
假如我們是一隻小船,
您就是一對船槳。
有了船槳的劃動,
小船才能乘風破浪。
假如我們是一根蠟燭,
您就是一根火柴。
有了火柴的點燃,
蠟燭才能大放光芒。
假如我們是茂盛的樹木,
您就是辛勤的園丁。
有了園丁的培育,
樹木才能高大挺秀……
X老師啊,讓我再向您說一聲:「辛苦了!」老師,希望您能搞好班級,讓我們的學習態度有所改變。敬愛的X老師,因時間的關系,下次再談了。
祝您:
身體健康!
B. 如何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如何培養和提高學生審美鑒賞能力
新課程改革的春風吹遍了大江南北,給語文教學帶來了新的活力,注入了新鮮的血液。課余時間,再次研讀了《小學語文新課程標准》,感覺受益匪淺,收獲頗多。下面就《新課標》中的閱讀教學來談談自己的體會。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准》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在新課標下,當前課堂教學中最流行最時髦的就是「體驗型閱讀」了。體驗是人類的一種心理感受,與個體經歷有著密切的關系。在語文教學中,要加強學生對語言文字探究過程的體驗,通過角色扮演、角色置換、觀察、想像等體驗性活動,將學生引向自然、引向社會、引向生活,使學生感受生動的問題情境,豐富他們的人生經歷,獲得大量的鮮活的閱讀信息。在身臨其境中,閱讀感悟生活這本大書,從而增長解決問題的才幹,學會從體驗中認識世界和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培養探索精神和提高審美鑒賞能力。
新課標強調閱讀教學要重視「讀」的訓練,引導學生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熏陶。在教學中,我們就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加強讀的訓練,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對課文內容逐步感知、感悟、內化、延伸,做到以讀為本,以讀生情,以情促讀。
C. 想做小學美術教師資格證如何考需要幹些什麼
續本及考教師資格證不起沖突,一般大專在二年級也就是大二的時候可以報考教師資格證噢;可以先參加教師資格證筆試筆試通過之後面試,和相應等級的普通話證書考試拿證;拿到專科畢業證就到相關教育單位或者相關教育官網有認證教師資格報名認證教師資格證 。取得教師資格證三個程序,筆試,面試,認證,取得教師證之後可參加教師招聘考試成為在編老師。
小學美術教師資格證需要教師資格證和你美術專業的畢業證。考取了美術教師資格證就可以考美術老師。根據各地的教師招聘公告可知,美術教師資格證只能考美術老師,不能跨學科。
(3)美的教育課堂教學擴展閱讀:
教師資格證書在我國有兩種獲得形式:一是參加國家統考,二是參加地方自主考試。兩種形式的考試模式都是筆試+面試 。
國家統考地區的筆試科目與地方自主考試不同。地方自主考試筆試科目為「教育學」、「教育心理學」、教育政策法規;國家統一考試分為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中職五個層級,其中幼兒園、小學、中職這三個學段考兩門(科目一:《綜合素質》;科目二:《教育(保教)知識與能力》),這三個學段不涉及專業知識的考察;初中、高中要多考一門專業知識。根據規定,只有筆試和面試都通過方可獲得教師資格證書,單科成績是保留兩年的。
D. 如何教好小學語文
一、首先要做好課堂導入教學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學導入一樣如此,導語設計得如何,往往關繫到全局和教學效果的好壞。因此,精心設計課堂教學的導語,也是擺在語文教師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好的導語,是一塊磁鐵,能牢牢抓住學生的心魄,將他們引入知識的海洋。筆者認為,導語的設計要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要激發興趣,引導參與:《論語》中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這就需要教師多關注學生的學習體驗,小學語文教材的課文內容很豐富,這就要求教師在設計導語時首先要考慮如何激發學生對這些課文的學習興趣,能喚起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其次要抓住重點,短小精悍:導語設計貴短,切忌「作者生平」、「時代背景」、「創作過程」等內容簡單羅列;過於冗長的導語,除了有喧賓奪主之嫌外,易使學生疲勞、注意力分散。
也要創設情境,營造氛圍:語文教學是一項人文性很強的教學科目,對人們的精神領域產生著深廣的影響,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學生隨時受到語文材料的熏陶感染,並產生獨特的體驗。人文性和情感性決定了我們語文教師在課堂上要努力營造出動人的教學情境與氛圍。而選進教材的課文,絕大部分是文質兼美、情文並茂的名篇佳作,教師在設計導語時,除了考慮知識的傳授外,還必須把握文中的「情」,以創設一種氛圍,使學生入情、移情、冶情。
當然在教學的過程中也需要教師們因地制宜、隨機應變,根據不同的情境設計不同的導入方法,你過也要注重導語設計的原則,要注意啟發性、知識性、趣味性。只要新課伊始就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撥動其思維之弦,讓他們以最佳的興奮狀態投入學習活動,都是成功的導語,只有這樣,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其次需要教師注重教學過程
1、重視學生的情感引導
語文是一項人文學科,所以在教學中應該注重對於學生情感教育的引導,以便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進行情感體驗,能夠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實現學生理解深度的提升。這對於提升教學效果、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意義深刻。
2、重視課堂師生的互動
教學的過程是一個師生知識互動、情感交流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提問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用提問來指導學生學習課文,這是當前語文教學比較流行的一種方法。課堂上問與不問,問什麼,怎樣問,是關繫到教學成敗的大事。需要教師們高度重視,筆者認為,課堂提問應該注意以下幾點:首先,設計的問題要有明確的目的性,緊扣教學目標,能夠激起思考。因此,教師要從教材的實際出發,鑽研教材,認清教材的知識內容,把握教材特點,明確教學要求,確定教學目標和重難點。設計的問題要有一定的思考價值,能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能集中他們的注意力,引導他們生動活潑的學習,使他們經過自己獨立思考,對知識融會貫通,從而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其次,問題要大小得當,多少適量,難易適合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能力。教師對課堂中所提問的問題應在備課時精挑細選,嚴格控制數量,克服課堂提問的隨意性。要做到數量適中,也要避免兩種傾向,?太多或太少。提問太多,學生沒有思考迴旋的餘地,對所學知識難以理解、消化;提問太少,講授太多,學生難有參與的機會,最終會產生厭倦情緒。另外,設問要盡量使全體學生都積極參與思考,使更多的學生有被問到的機會,並激勵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對答案置疑辨析。 課堂提問是語文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啟發學生思維、傳授基本知識,控制教學過程,進行課堂反饋的一個重要手段。它貫穿於課堂教學的始終,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成敗。教師必須細細揣摩,問到關鍵處,問到有用之處,問到學生心裡去,問出水平來,才能更好的促進我們的教學,利於學生的發展。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通過問的技巧與藝術,體現出教學新理念。
3、重視教師教學風格的養成
「親其師則重其道」,教師個人魅力、教學風格對於學生的影響是很大的,需要教師們的注意,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重視自己教學風格的養成。首先,教師的知識底蘊是教學之本。豐富的學科專業知識是語文教師教好課的基礎。深厚的學科專業功底猶如泉水源源不斷,始終滋潤著我們的教學生命。一位舉手投足浸透著文化芳香的語文教師總是有著常人無法企及的魅力,在這樣的老師課堂上,你會如沐春風。其次,小學語文課是欣賞課,它所反映的感情多種多樣,或慷慨激昂,亢奮高歌;或如泣如訴,低聲吟唱;或淋漓盡致,纏綿哀婉。語文的學習是美文的欣賞、是情感的交流、是品格的塑造、是素質的培養,課本中的文章都是通過精挑細選,對學生的成長有幫助的經典範文。不同的課文有不同的風格,因此也要採取不同的處理方法。最後,講究營造教學氣氛藝術。良好的氣氛應當是民主、和諧、寬松、愉悅的,它是創設高效語文課堂的前提。教師要滿腔熱忱地組織教學活動,做到情緒飽滿,態度和藹,語言親切,富有激情,用教師的情緒、情感、人格魅力感染學生,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去,在自主學習中享受學習的快樂。
E. 急求:關於中國書法的鑒賞文章!
書法中的「書」乃「寫」也,「法」為法規、法則、法度,「書法」乃寫字的法則。我們通常把按著一定書寫法則寫的有審美價值的字,稱為書法,精此道者為書法家。而不可把一般的毛筆字叫「書法」,把用毛筆字寫字的人都叫「書法家」。我們為什麼不管外國人寫的外文叫「書法」?那是因為字母一沒有審美價值的間架結構,二沒有審美價值的行筆法則,它只是代表語言的符號,而不是有審美價值、有經濟價值的藝術作品。中國文字就不同了,它是拼音字母的升華,它一方面有審美價值的間架結構,同時有審美價值的行筆法則,所以它不但是語言的載體,而且還能成為有審美價值和高經濟價值的藝術作品,書法是中國文字特有的財富。
「書畫同源」(這里的「書」是指「字」),也就是字畫原本為一體,人們常稱畫為「書畫」,就是因為畫中的每一筆都像寫字一樣,畫是被寫出來的。人們常稱書法作品為「字畫」,就是因為畫字是被抽象了的畫。字在形成一個表達思想語言的獨立學科後,隨著生活的需要,不斷被書法家規范化,使「字」變成了按一定書寫法則寫出的帶有審美價值的書法。流傳的書體主要有真、草、隸、篆;細分有大篆、小篆、隸書、楷書、行楷、行書、行草、草書、大草(或曰狂草)等。史籀有大篆,李斯創小篆,程邈成隸書,王羲之大成隸、楷、行、草、因他的書體在書法史上貢獻最大,最有實用價值,同時也最具審美價值,所以被後人稱為「書聖」。如今能見到的最早的書法作品真跡,當為西晉陸機的《平復貼》,王羲之的書法真跡,近代人誰也沒有見過,只見碑、貼、摹本傳世。在王羲之以後,中國書法發展史上出現了不少名家,像大熟知的「顏、柳、歐、褚」,「張旭、懷素」,「蘇、黃、米、蔡」,「趙孟頫\、鮮於樞」,「文徵明、詹景鳳、祝枝山、董其昌」等等。近現代最好的書法家當推毛澤東、郭沬若等。談及這些書法大家,我們自然會想到這樣一個問題:怎樣鑒賞一幅書法作品的好壞?
一幅書法作品的好壞是從兩個大方面來看的:一是書法基本功。書法中內涵的基本功如何又是由以下兩點決定的:第一,看字體間架結構的基本功怎樣。寫毛筆字,一個字的間架結構寫不好,有可能直接影響到字意,從而影響到書法的審美價值。一個字的間架搭好,這個字的字體也就確定了。「真、草、隸、篆」,不同字體有不同的間架結構。每個書法家在字體上求變,首先是在前人書體的間架結構上求變。李斯在史籀大篆字體的間架結構上求變,創造了小篆字體的間架結構;程邈在前人書體的間架結構上求變,而成隸書。王羲之也是在前人書體的間架結構上求變,而大成楷書、行書、草書。他書寫的字體間架結構就非常美。後世的大多書法家都在他的間架結構上求變化,並形成了自己的風格。一個用毛筆寫字的人,連字最基本的間架結構都寫不好,那他就成不了書法家。
「真、草、隸、篆」,每種字體都有自己的行筆的法則。行筆法則變了,字體也跟著有所變化,也許新的、更好的、具有審美性的字體就產生了。我們賞析一幅書法的好壞一定要從每一筆的起筆、行筆、收筆去看,看起筆是否有力,行筆用力是否均勻流暢,在寫點、橫、折、豎、勾、撇、捺、提等筆劃時,是否符合這種字體的行筆法則,這些行筆法則都是前輩大書法家千錘百煉出來的。每個大書法家在行筆都有不同,但萬變不離其宗的是其寫的每一筆劃都有功力,都有審美價值。書法
家在行筆上沒有功力、沒有審美價值的筆劃叫「敗筆」。所以書法家不可不以前人好的行筆法則為學習基礎,練好書法行筆中每一筆的基本功。有的毛筆字,從紙的正面看有字,從紙的背面看無字,說明寫字人行筆無力不能力透紙背。有的毛筆字,從紙的背後看筆劃斷續,說明寫字人行筆用力不均勻。如「大」字,從紙背後看,起筆處是點,收筆處是點,交叉處是點,整個字的背面是6個點,這就是行筆用力不均勻所致。明末清初的王鐸,被日本人稱為中國清朝草書「書聖」,他的書畫作品在拍賣市場中也有較高的價位,但他的書法行筆中有很多毛病,讓人覺得書法不夠精。明朝詹景鳳的字,寫得就很精到,敗筆很少。
二看內涵的語言。書法語言又包含以下5點:第1點,書法中是否有文學的內涵。好的書法作品不但每個字都體現著該字的字意,而且通篇都反映出文章的含意。王羲之的書法作品《蘭亭序》通篇文字不但映射出字體的美,而且還反映著文章的美,把文字的美和文章的美都內涵在書法作品中。蘇東坡的書法作品《赤壁賦》也是這樣。這些書法作品被稱為「文人字」。我們看一件書法作品時常評曰:「這是文人字」、「這是書家字」、「這是匠人字」。這是由於寫字人的文學水平不一樣,反映在字上,字中表現出的內涵不一樣、所產生的感受也不一樣。讀好的書法作品給人的思想以馳騁的餘地,讓人欣賞書法就像是在欣賞詩詞,因為書法本身就是思想的寫照。讀文徵明的書法作品就像讀田園詩,會勾起對田園的聯想。讀毛澤東、郭沬若的書法作品也都會給人以詩詞的聯想。第3點,書法作品中是否內涵音樂的韻律。好的書法作品中每個字的間架結構和字與字之間的結構都有音樂的韻律,你讀毛澤東的書法作品《沁園春·雪》就彷彿感到世界上最雄壯的交響樂在奏鳴。第 4點,書法中是否內涵著畫的意境。「字畫本一體」,字乃抽象的畫,好的書法作品充分展示著畫的意境。第5點,書法中內涵的勢態。書法中內涵的勢態包括大氣還是小氣,是瀟灑、飄逸還是拘謹,是格調高雅還是低俗,是厚重還是輕浮等等。這些統統和書法家的品格有關,俗話說「字如其人」就是這個道理。毛澤東書法大氣磅礴,這是由大政治家的氣魄所決定的。王羲之的字瀟灑飄逸,顏真卿的字厚重,文徵明的字格調高雅。總之,書法作品所涵蓋的豐富語言,從某一角度來說,應是書法家人格的寫照。
F. 小學生該怎樣教育,家長該如何教育上小學的孩子
一、共情:在孩子學習壓力特別大的情況下,好多家長都遇到了你現在遇到的這個問題,孩子認為是在幫父母學,這讓人很焦慮,我非常理解。
二、具體化:在哪些情況下孩子就特別容易有這樣的想法出現呢?你可以具體講講嗎?
三、探討原因,並具體分析:
a孩子對學習沒有興趣。可以回憶下,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孩子不喜歡學習了,找到發生的原因。可能是小升初沒過度好?或者是不喜歡某科老師?等等。
解決:找到原因,對症下葯。重新發掘孩子對學習的主動性。
b家長對學習成績太過關心,勝過關心孩子。
解決:多關心孩子的心智發展,而不是一味地盯著孩子的成績。和諧的親子關系才是第一位。多安排一些家庭時光,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
c孩子沒有自己的學習目標。
解決:根據孩子的天賦及愛好,讓孩子自己設定未來的目標。然後協助孩子制定達成目標的路徑及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