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義務教育教科書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級下冊生物學知識點
生物學七年級下冊主要知識點歸納
人的由來
1、人類的起源和發展
現代類人猿與人類的關系接近
人類的進化過程,
樹上生活 森林古猿 下地生活 直立行走
2、人的生殖
1?概念,產生生殖細胞,繁殖新個體的過程,也是種族延續的過程。
2?男性生殖系統的結構和功能,
睾丸,產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
內生殖器 附睾,貯存和輸送精子
輸精管,輸送精子
精囊腺和前列腺,分泌黏液
外生殖器 陰囊,保護睾丸
陰莖,排精、排尿
女性生殖系統的結構和功能,
卵巢,產生卵細胞和分泌雌性激素
內生殖器 輸卵管,輸送卵細胞,受精的場所 子宮,胚胎發育的場所
陰道,月經流出,胎兒產出的通道
外生殖器,即外陰
精子、卵細胞和受精
精子,小,似蝌蚪,有長尾,能游動
卵細胞,球形,人體內最大的細胞,細胞質中的卵黃為胚胎初期發育提供營養
受精,精子與卵細胞結合形成受精卵的過程。 受精場所,輸卵管
胚胎的發育和營養,
分娩
發育,受精卵 胚胎 胎兒 嬰兒
營養,胚胎發育初期所需要的營養來自卵黃(胚胎在子宮里的發育所需要的營養通過胎盤從母體獲得。
3、青春期
青春期發育,
形態特點,身高、體重迅速增長
大腦
功能特點 心臟 結構、功能完善化
肺功能
性器官的發育,性發育和性成熟是青春期發育的突出特徵 性發育 主要受到促性腺激素和性激素的調節 第二性徵的發育,除性器官以外的男女性各自所特有的徵象 主要受到性激素的調節
青春期形態發育的顯著特點是身高和體重迅速增長( 青春期發育的突出特徵是性發育和性成熟。 3、青春期的衛生,
1?遺精,男子進入青春期以後,在睡夢中精液自尿道排出的現象。
精液是由精子和精囊腺、前列腺所分泌的黏液組成,呈乳白色
⑵ 初二義務教育教科書生物學第21 22章知識點
請問是下冊的嗎?筆記和上課劃線的部分就是知識點了,那裡和練習冊內容多看幾遍就行了。
我這里剛好有張復習提綱,拍下來給你做參考吧。
⑶ 教育部對中學各科每周的標准課時量的規定
中學包含初中和高中,中學教師周課時量
高中:數學、語文、英語任教兩個班或周課時不少於11節;物理、化學任教3個班或周課時不少於10節;政治、歷史、地理周課時不少於10節,音樂、美術、體育、計算機周課時不少於14節。
擔任班主任周課時不少於10節
初中:
①數學、語文、英語任教兩個班或周課時不少於13節;物理、化學任教3個班或周課時不少於12節;政治、歷史任教7個班或周課時不少於14節;地理、生物任教7個班或周課時不少於14節,音樂任教8個班或周課時不少於16節,體育任教7個班或周課時不少於14節,美術、計算機周課時不少於18節。
②擔任班主任周課時不少於12節。
③中學校長、黨支部書記周課時不少於2節(一校兩址或學生數在2000人以上的減半),副校長周課時不少於4節,中層幹部周課時不少於6節、每學期聽課不少於20節。
④對跨年級、跨學科教學的,可在上述規定課時減少1-2節;
⑤對男滿55周歲、女滿50周歲的老教師,在規定課時中相應減少20%。
⑥對因病、懷孕待產及處於哺乳期的教師,可酌情減少課時量。
⑦專職教輔人員每校不超過3-4人;實驗室教師為專職教師。
(3)義務教育生物學教學標准擴展閱讀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關於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明確我國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主要目標等。意見提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著眼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針對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集中攻堅、綜合改革、重點突破,擴大改革受益面,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
黨的十八大以來,保障公民享有更多受教育機會,始終被列入中國教育事業發展的首要目標;促進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質量,始終是中國推進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兩個重要維度。教師隊伍有力支撐著中國這樣一個世界上最大規模教育體系。
意見提出,把教師職業理想、職業道德教育融入培養、培訓和管理全過程,構建覆蓋各級各類教育的師德建設制度體系。在准入招聘和考核評價中強化師德考查。實施師德師風建設工程,建立教師國家榮譽制度,加快形成繼承我國優秀傳統、符合時代精神的尊師重教文化,創造良好的教書育人環境。
意見同時要求,要切實提高教師待遇。完善中小學教師績效工資制度,改進績效考核辦法,使績效工資充分體現教師的工作量和實際業績,確保教師平均工資水平不低於或高於當地公務員平均工資水平。
⑷ 34.在思想情感方面,九年義務教育初中生物學教學大綱提出,應增強學生的_____________ 情感;使學生具有
在思想情感方面,九年義務教育初中生物學教學大綱提出,應增強學生的____熱愛大自然,熱愛生命,形成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環境的意識,增強愛國主義_________ 情感;使學生具有 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創新意識。
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生物學教學大綱
(試用修訂版)
生物學是研究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的科學。它是農、林、牧、副、漁、醫葯衛生、環境保護及其他有關應用科學的基礎,與其他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發展,與我國的新技術革命,與人類的生活,都有著密切的關系。生物學在我國社會主義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中已經顯示出重要作用。
生物課是義務教育初中階段必修的一門基礎課。通過生物課的學習,使學生獲得生物學基礎知識,形成基本的生物學觀點,提高學習生命科學的興趣和能力,初步具有科學態度、創新精神和一定的實踐能力,掌握一般的科學方法,為他們以參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適應社會和繼續學習,打下必要的基礎。
一、 教學目的要求
生物課和應使學生在以下方面得到發展:
(一) 知識方面
1、 初步獲得生物的生活習性、形態結構、生理功能、分類、遺傳、進化和生態等基礎知識,了解這些知識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
2、 初步獲得人體形態結構、生理功能和衛生保健的基礎知識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二) 能力方面
1、 能夠對生命現象進行觀察、記錄、整理和報告。
2、 能夠正確使用生物實驗中常用工具和儀器,具備一定的生物實驗操作技能。
3、 初步學會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能夠運用所學知識、技能分析和解決一些身邊的生物學問題。
4、 初步具有進一步獲取課本以外的生物學信息的能力。
(三) 思想情感方面
1、 熱愛大自然,熱愛生命,形成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環境的意識,增強愛國主義情感
2、 樂於探索生命的奧秘,具有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創新意識。
3、 初步形成生物學的基本觀點,受到辨證唯物主義教育,能夠能科學的態度去認識生命的世界。
二、 確定教學內容的原則
(一) 從學生今後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社會生活和繼續學習的需要出發,選取必需的、學生能夠接受的生物學基礎知識。
1、 選取生物和人體的形態結構、生理知識,以生理知識為中心,著重闡明生物的生長、發育等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
2、 選取重要的生物類群及其主要特徵的知識,使學生初步學會辨認周圍環境中賞見的一些生物種類,了解生物界的概貌。
3、 選取一些初步的生物的遺傳、進化和生態的基礎知識,使學生初步了解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發展,生物之間的相互關系:初步認識生物與其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保持生態平衡,控制人口的發展和保護和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意義。
(二) 從理論聯系實際的要求出發、選取生物學基礎知識。
1、 密切聯系社會實際。使學生了解生物學是農、林、牧、副、漁和醫葯衛生等方面實踐的理論基礎,懂得合理利用和改造有益生物,防除有害生物的道理。
2、 密切聯系學生的日常生活實際和經常遇到的生物學問題,以利於學生加深理生物學基礎知識,密切聯系有關人體防病、體育鍛煉、增進健康、保護環境等衛生保健知識,使學生懂得講究衛生的道理,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3、 密切聯系各地的自實實際。我國幅員廣大,各地自然條件不同,生物種類也有很大差別。編寫教材時所選取的主要門、綱的代表植物和代表動物,應力求既具有典型性,又是各地比較常見的種類。並且使學生了解本地的動植物資源,以及對動植物資源的合理利用和保護。
(三) 從「三個面向」的要求出發,適當選取反映現代生物科學水平的、基礎的、學生能夠接受的生物學知識。例如,植物組織培養、動物行為、免疫、生態平衡、環境保護等。
(四) 從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需要出發,選取有關有觀察、實驗、參觀、實踐活動等內容,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操作能力、探究有力和自學能力。
(五) 從加強思想情感教育和建立生物學基本觀點的要求出發,重視選取有利於對學生進行這方面教育的生物學基礎知識。例如,有關生物科學發展史,我國古代和現代的生物科學成就,生物的進化,生物與環境,我國豐富的動植物資源,以及我國有關人口、資源和保護方面的政策法規等內容。
(六) 選取生物學基礎知識,注意知識的縱同和橫向聯系。注意處理好本課程與其他相關課程知識之間的縱向和橫向聯系,例如生物課與小學自然,初中地理和勞動技術課等課程之間知識的分工和聯系。
三、 教學中應該注意的幾個問題
(一)要加強對學生進行思想情感教育
教師要做好教書育人。教學要緊密結合本學科教學內容的特點,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潛移默化地將思想和情感教育寓於知識傳授之中。教學中要堅持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來闡述生物個體的形態結構、生理功能、生殖、發育和生物界發生發展的規律,向學生進行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生物與環境相適應、進化觀點和生態觀點等生物學基本觀點的教育。結合我國國情,向學生進行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熱愛家鄉的教育,增強他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要認真進行生物學基礎知識的教學
生物學基礎知識,是培養學生基本技能、各種能力和思想情感教育的基礎。教師備課時必須認真分析教材中生物學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生物學與其他學科知識之間縱向和橫向聯系,掌握教材的重點難點。在課堂教學中,要突出重點,抓住關鍵,富於啟發密切聯系生產、生活和自然實際,准確、生動地講述生物學基礎知識。
(三)要重視學生的能力培養
生物學是門實驗性很強的科學,觀察和實驗是生物科學基本的研究方法。通過觀察、實驗、參觀、討論,實踐活動等教學活動,可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形成實事求是和科學態度以及協作精神。因此,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發揮主動精神,努力創造條件,完成教學大綱中所規定的觀察、實驗、實踐活動、演示等各項要求,從而培養學生觀察、實驗操作、探究和自學等能力。
(四) 要積極改進教學方法和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
教師要根據不同的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採取相應的教學方法,進行啟發和討論式教學,不斷提教學質量。要合理地選擇、組合、使用直觀教具和現代化教學手段。要積極地創造條件採集實驗材料和自製教具。 教師要研究學生知識基礎、生理和心理的特點及學習生物學的規律,在改革教學方法的同時,指導學生不斷地改進學習方法,幫助他們提高學習效果。
(五) 要堅持理論密切聯系
1、 要重視密切聯系當地生物種類的實際進行教學。還應該利用教學大綱所規定的鄉土教材的課時,補充講述發地常見的和對經濟發展有重要意義的一物種類,以有關的生物學基礎知識。
2、 注意結全季節。生物課的教學內容,有的具有季節性。教師對這部分教材的安排,可以因時因地的靈活掌握,適當調整教學內容的講授順序。
3、 要密切結合學生的親身實際和對身心素質的要求進行人本生理衛生的教學。尤其要重視同青春期生理和心理衛生的教育,幫助學生理解青春期的發育特點初步學會基本的衛生保健技能,養成有關的衛生習慣,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人體生理衛生的教學要與體育課和學校衛生工作緊蜜結合,共同完成增強學生體質的任務。
(六) 積極組織和指導生物課外科技活動 教師要重視因材施教,積極地組織和指導學生開展生物科技活動。例如,做生物實驗,觀察、採集動植物和製作生物標本,培養植物、飼養小動物,建立生物園地進行生物多樣性調查和生態觀察,有條件的學校要組織學生參觀自然博物館和動植物園等活動。開展這些活動,可以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寬知識、提高能力、發展特長和培養創新精神。
(七) 重視生物課教學與勞動技術課教學的密切配合 生物課與勞動技術課既有密切的聯系,又有區別。生物課要積極地為學生學習勞動技術課打下必要基礎,從而有利於學生學會對當地經濟發展有重要作用的一些動植物的養殖和栽培技術。
四、 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
1、 初中生物課教學內容,是根據初中學生基本上處於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發展的階段,針對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為安排的。初中主要學習感性的、側重生命現象的生物學基礎知識,完成一些簡單易行的實驗、探究和實踐活動。 2、 大綱中教學內容的安排順序,不等於教材的編排順序。本著「教材多樣化」的精神,根據教學的內容和要求,可以編寫出適用於不同地區,具有同程度、不同體系、不同風格的教材。 3、 「五·四」制生物課共204課時,「六·三」制生物課共153課時,各留出地方教材和機動22課時,其餘課時分配給各部分的教學內容。
知識
學生實驗和實踐活動
演示
要點
教學要求
項目
教學要求
生物與人類的關系
生物課的內容和學習方法
A
A
細胞的結構
細胞的分裂和生長
細胞的分化和組織的形成 組織的概念
器官的概念
系統的概念
生物體
D
B
B
C
C
B
B
認識顯微鏡的結構和練習使用顯微鏡
製作臨時裝片,觀察植物細胞,畫細胞結構的簡圖
製作並觀察人的口腔上皮細胞裝片,畫細胞結構圖。
III
III
III
用顯微鏡觀察四種基本組織
種子的結構和成分
種子的萌發
種子的知識在農業生產上的應用
B
C
A
解剖並觀察雙子葉植物種子和單子葉植物種子驗證或探究種子成分
探究種子萌發的條件
II
II或IV
IV
根系及其在土壤里的分布和意義
根尖的基本結構和主功能
根對水發和無機鹽的吸收
合理灌溉
氨、磷、鉀對植物生活的意義
合理施肥
無土栽培
A
D
C
A
A
A
A
觀察幼苗的根毛和根尖的縱切面
探究根的向性
實踐活動:灌溉、施肥、無土栽培
III
IV
細胞吸收水分實驗
根吸收收無機鹽的實驗
葉片的基本結構及其主要功能
光合作用的概念
光合作用過程中的物質轉化和能量轉化
光合作用的意義
合理密植
呼吸作用的概念
呼吸作用過程中有機物的分解能量的釋放
呼吸作用與光合作用的區別和聯系
植物的呼吸與人類生產生活的關系
蒸騰作用的概念和過程
蒸騰作用的意義
C
D
C
C
A
D
C
C
C
C
B
學習製作徒手切片
用顯微鏡觀察葉片的橫切面和葉片的表皮。畫葉片表皮細胞圖
綠色植物在不下製造澱粉的實驗
探究葉綠素的形成與光照的關系
I
II
II
IV
光合作用需要光和二氧化碳的實驗
光合作用產生氧的實驗
種子萌發時呼吸和熱的實驗
植物體進行呼吸作用的實驗
植物體蒸騰水分實驗
芽的種類
葉芽的基本結構和伸展
雙子植物木質莖的基本結構和主要功能
木質莖的生長和年輪的形成
單子葉植物草質莖的基本結構特點
導管對水分和無機鹽的運輸
篩管對有機物的運輸
莖的貯藏作用
利用莖進行的營養繁殖
A
C
D
A
C
C
C
A
B
用放大鏡觀察葉芽 的結構
用顯微鏡觀察雙子葉植物木質莖和單子葉植物草質莖的橫切面
觀察樹木的年輪
探究莖對水分和無機鹽的運輸
實踐活動:植物營養繁殖的方法
II
II
III
IV
花的結構
花序
開花和傳粉
人工授粉
雙受精的過程
果實和種子的形成
植物組織培養
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
植物生長物質在植物生活中的作用及期應用
D
A
A
A
C
C
B
A
A
解剖並觀察花的結構
實踐活動:植物組織培養
III
藻類、苔鮮和蕨類植物的主要特徵
藻類、苔鮮和蕨類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對人類的經濟意義
種子植物的主要特徵
裸子植物的生活習性和形態結構特點
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徵
裸子植物的經濟意義
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徵
被子植物分類單位和分類方法
雙子葉植物綱和單子葉植物綱的主要區別
B
A
B
A
B
A
B
B
C
觀察幾種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
組織學生採集植物,製作臘葉標本
實踐活動:校園或家鄉植物種類調查
III
細菌的基本形態
細菌的結構特點
細菌的營養方式和生殖方式
放線菌的形態和結構特點
細菌和放線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與人類的關系
A
B
B
B
B
有條件的學校用高倍顯微鏡觀察三種形態的細菌
酵母菌和黴菌的形態結構
營養方式和生殖方式的特點
蘑菇的形態結構、營養方式和生殖方式的特點
真菌的主要特徵
真菌對自然界的意義與人類的關系
B
B
B
B
觀察酵母菌,青黴或麴黴
實踐活動:食用菌調查或養殖
III
病毒的形態結構
病毒的生命活動特點
病毒對植物、動物和人體的危害
細菌的病毒——噬菌體
病毒在生物防治上的應用
A
B
A
B
A
原生動特的主要特徵
原生動物與人類的關系
B
A
用顯微鏡觀察原生動物探究原生動特的趨性
III
IV
腔腸胃動物的主要特徵
腔腸動物與人類的關系
B
A
常見的扁形支物及其與人類的關系
寄生、寄生蟲和突主的概念
絛蟲(或血吸蟲或包蟲)適於寄生生活的特點
B
B
B
實踐活動:調查本地常見的寄生蟲病
線形動物與人類的關系
B
環節動物與人類的關系
B
觀察蚯蚓的形態、運動和對刺激的反應
III
軟體動物與人類的關系
B
觀察當地常見的軟體動物
III
蝗蟲的形態結構、生理和發育的特點
昆蟲綱的主要特徵
昆蟲的多樣性
昆蟲與人類的關系
其他節肢動物
節肢動物的主要特徵
C
D
A
A
B
B
採集昆蟲,製作昆蟲標本
III
魚適於水中生活的形態結構特點和生理特點
魚的生殖發育特點
魚類的主要特徵
主要的淡水魚類及其養殖
主要的海洋魚類及其養殖
魚類資源的利用和保護
C
C
D
A
A
A
觀察魚的外部形態和內部的主要結構
III
變溫動物的概念和適冬眠
兩棲動物概述
B
C
觀察蛙類的外部形態
爬行動物的概述
古代爬行動物的繁盛和絕滅
C
A
鳥類概述
恆溫動物的概念
鳥類的主要特徵
保護鳥類的多樣性
C
B
C
A
觀察家鴿或其他鳥類的外部形態和內部主要結構。
實踐活動:教師組織學生參加「愛鳥周」活動,或參加保護和招引益鳥展覽
III
家兔的形態結構和生理特點
哺乳動物的主要特徵
保護哺乳動物的多樣性
C
D
B
觀察哺乳動物的心臟結構
II
觀察家兔或小型哺乳動物內部的主要結構
動物行為的類型和特點
先天性定型行為,後天性習得行為
研究動物行為的意義
B
B
A
探究一種動物的某種行為
IV
人體皮膚的結構和主要功能
皮膚的再生和衛生保健
C
A
人體骨骼的組成
人的骨骼與直立行走相適應的特點
骨的醞釀結構和功能
骨的成分和物理特性
青少年保持正確姿勢的意義
骨的生長
關節的基本結構和功能
骨骼肌與人體主要的骨骼肌群
骨骼肌在運動中的協作關系
體育鍛煉對骨、關節和肌肉的影響
脫白、骨折及其急救處理
B
B
C
C
A
B
C
B
D
A
A
觀察長骨的結構
骨的成分實驗
III
III
關節的結構
肌肉的收縮
人體內的血量
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
輸血與血型
心臟和血管的結構、功能和保健
血液循環
動脈血和靜脈血
血壓
脈搏
出血的初步護理
淋巴
B
C
C
D
B
D
C
B
A
B
觀察血塗片
用顯微鏡觀察蛙躞(或蛙腸系膜、小魚尾鰭)內血液流動的現象
測量血壓和脈搏
了解血常規化驗數據
探究脈膊與運動的關系
III
II
III
II
IV
血漿、血清
和血細胞
消化道的組成
牙齒的結構和保健
胃和腸折結構特點
各種消化腺的位置和功能
消化酶
食品店物營養萬分的消化、吸收和利用
飲食衛生和營養衛生
B
C
C
C
B
C
A
用放大鏡觀察豬(或羊、雞)的小腸絨毛
澱粉酶對澱粉的分解作用
II
III
呼吸道的組成和功能
肺的結構
呼吸運動
人工呼吸
呼吸系統的衛生保健,吸煙、吸毒的危害
煤氣中毒及其預防
B
C
C
A
A
A
測定胸圍差
驗證人體呼出的氣體中含有較多的二氧化碳
有條件的學校、學習測定肺活量的方法
練習人工呼吸的方法
III
III
I
I
用呼吸運動的模型,演示肋骨運動呼吸運動的關系,膈肌運動與呼吸運動的關系
排泄的概念、途徑和意義
泌尿系統的組成
腎臟的結構和尿的形成
泌尿系統的衛生
C
B
C
A
觀察剖開哺乳動物的腎臟
II
新陳代謝的概念和意義
人體內物質的轉化與能量的變化
食物的熱價
體溫
A
C
A
A
實踐活動:記錄三天內攝入食物的種類和數量,估算每天食物 總熱量
II
人體的主要內分泌腺激素
甲狀腺和甲狀腺素
地方性甲狀腺腫
胰島和胰島素
重體和生長激素
重體在內分泌腺中的重要作用
體液調節
B
C
C
A
C
C
B
C
實踐活動:有關糖尿病的調查或地方性甲狀腺腫的調查
神經系統的組成
神經細胞
脊髓和脊神經
腦和腦神經
反射和反射弧
非條件反射和條件反射
人類神經活動的特徵
神經系統的衛生保健
眼球的結構和視覺的形成
眼的保健
耳的結構和聽覺的形成
耳的衛生
B
D
C
C
D
C
C
A
C
B
C
A
膝跳反射實驗
探究條件反射的形成
眼球成像的實驗
實踐活動:檢查視力
III
IV
III
男、女生殖系統的結構和功能
精子和孵細胞,受精
胚胎的發育和營養
從嬰兒到成人的發育分期
青春期的發育特點
青春期的衛生
B
B
B
A
C
C
免疫的概念、免疫對人體的主要作用
胸腺、淋巴結,脾臟
非特異性免疫,特異性免疫
計劃免疫
B
B
C
C
實踐活動:收集與交流有關艾滋病的資料
實踐活動:調查本地計劃免疫實施狀況
人類的傳染病
傳染病流行三個環節
預防傳染病的一般措施
A
C
A
用顯微鏡觀察病原體的裝片
生物的遺傳和變異現象
染色體,基因
基因在親子代之間的傳遞
人類主要的遺傳疾病
禁止近親結婚
遺傳和變異在實踐上的意義
A
B
C
A
C
A
生命起源於非生命物質
生物進化的證據和歷程
人工選擇及其意義
達爾文和自然選擇學說
人類和動物園親緣關系
某種古猿進化發展成現代人類
A
A
A
B
A
A
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
生態系統的組成
食物鏈和食物網
保持生態平衡的重要意義
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
生態農業
保護生物多樣性和建立自然保護區的意義
保護植被的意義
控制人口的意義
B
C
C
C
B
A
A
A
C
實踐活動:到學校附近的樹林、草地或池塘、農田進行襯在地考察,了解其中各種生物之間的聯系
實踐活動:調查學校附近的環境保護情況,進行分析和評價,並且提出保護環境的書面建議
生物科學發展的現狀和前景
A
附錄:關於教學要求層次的說明
一、 知識方面
從認識水平和該知識點在本學科教學內容中的地位和作用考慮,將對知識點的教學要求,從低到高依次劃分為A、B、C、D四個層次。
A:知道。對所學知識有大致的印象。
B:識記。記住所學知識的要點,能夠說出它們的大意,能夠在有關情境中識別它們。
C:理解。在「B」的基礎上,能夠解釋和說明所學知識的含義,能夠對不同知識採用適當的形式(文字、圖、表等)予以表達。
D:應用。在「C」的基礎上,能夠分析知識的聯系和區別,能夠在新的情境中初步運用所學知識,解決一些和生物學有關的實際問題。
二、 學生實驗方面
學生實驗的教學要求,分為練習、初步練習、學會和探究四個層次,其內涵是:
1. 練習:在教師的具體指導下,對生物實驗的方法、步驟、觀察、記錄、繪圖等進行初步的訓練。
2. 初步學會:在教師的指導下,在初步學會的基礎上,能夠按照要求完成實驗任務
3. 學會:在教師的指導下,在初步學會的基礎上,能夠比較熟練地進行實驗,取得良好的實驗效果。
4. 探究;在教師指導下,親自參與設計實驗,練習確定實驗目的、材料和方法;能觀察現象、記錄和整理數據及報告實驗結果。
⑸ 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准 重要概念有生物的概念嗎
一、凸顯重要概念的傳遞
二、共同學習十個主題中的50個重要生物學概念內
三、「課標」中關於容凸顯重要概念傳遞的教學建議
(一)精選重要的生物學概念
1.在十個主題的113項具體內容標准中精選了50個生物學重要概念。
2.按要求平均每1.5周(3~5課時)學習一個生物學重要概念。在兩個學年的學習中,平均每3周(6~9課時)學習兩個生物學重要概念。(二)進一步明確什麼是概念、生物學概念、生物學重要概念
1.概念是對事物的抽象或概括。
2.生物學概念是生物學課程內容的基本組成。
3.生物學重要概念處於學科中心位置,包括了對生命基本現象、規律、理論等的理解和解釋,對學生學習生物學及相關科學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
⑹ 國家規定教師每周課時量是多少
國家教育部規定教師每周工作量:
1、普通高中教師每周工作量10—14節。高中語文、數學、英語每周10節,物理、化學、生物、政治、歷史、地理每周12節,音樂、體育、美術、通用技術、心理健康、信息技術等每周14節。擔任班主任周課時不少於10節。
2、初中教師每周工作量12—16節。語文、數學、英語每周12節,物理、化學、生物、政治、歷史、地理、體育每周14節,音樂、美術、綜合實踐、信息技術等學科每周16節;體育任教7個班或周課時不少於14節,美術、計算機周課時不少於18節。
3、小學教師每周工作量14—18節。語文、數學每周14節,其他專任教師每周18節。
(6)義務教育生物學教學標准擴展閱讀:
1.《關於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提出,把教師職業理想、職業道德教育融入培養、培訓和管理全過程,構建覆蓋各級各類教育的師德建設制度體系。在准入招聘和考核評價中強化師德考查。實施師德師風建設工程,建立教師國家榮譽制度,加快形成繼承我國優秀傳統、符合時代精神的尊師重教文化,創造良好的教書育人環境。
2.意見同時要求,要切實提高教師待遇。完善中小學教師績效工資制度,改進績效考核辦法,使績效工資充分體現教師的工作量和實際業績,確保教師平均工資水平不低於或高於當地公務員平均工資水平。
⑺ 七年級下冊生物學與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配套,基礎訓練含單元評價卷,單元評價卷第四單元生物圈中的人
1、沒看明白,提問者到底想問的是什麼問題,這全部是陳述語氣!
2、七年級下冊的回第四單元是生物答圈中的人,怎麼呢?
3、是想找單元評價卷的答案?
4、實則這個問題已過時了,這是上半年的問題。下半年該提問者已進入到八年級學生物上冊了。
版主,這個問題一不合提問的規范,再者已過期,可以不再發布了。
⑻ 《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 生物學》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一章的所有知識點總結
一、科學探究
*1.科學探究常用的方法有觀察法、實驗法、調查法和資料分析法等。A (必考)
科學探究過程
基 本 要 求
提出問題
嘗試從日常生活、生產實際或學習中發現與生物學相關的問題。嘗試書面或口頭表述這些問題。描述已知科學知識與所發現問題的沖突所在。
作出假設
應用已有知識,對問題的答案提出可能的設想。估計假設的可檢驗性。
制定計劃
擬定探究計劃。列出所需要的材料與用具。選出控制變數。設計對照實驗。
實施計劃
進行觀察、調查和實驗。收集數據。評價數據的可靠性。
得出結論
描述現象。處理數據。得出結論。
表達、交流
撰寫探究報告。交流探究過程和結論。
技能訓練:
*變數:在「假設」中,對研究對象有影響的因素就是變數;再根據變數設置一組對照實驗,使實驗結果具有說服力。
*對照實驗:是指實驗中除這個研究的條件外,其他條件都要相同。
*實驗材料達一定數量或設置重復組是為了避免偶然性;獲得普遍的規律。
*計算平均值是為了減少誤差。
二、生物體的結構層次
1.使用顯微鏡和模仿製作臨時裝片(重點在使用顯微鏡)。C
*(1)顯微鏡的結構和作用:課本P36(必考)
載物台:放置玻片標本的地方。中央有通光孔,兩旁各有一個壓片夾,用於固定所觀察的物體。
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圓孔,叫光圈。每個光圈都可以對准通光孔。用來調節光線的強弱。
反光鏡:可以轉動,使光線經過通光孔反射上來。其兩面是不同的:光強時使用平面鏡,光弱時使用凹面鏡。
鏡筒:上端裝目鏡,下端有轉換器,在轉換器上裝有物鏡,後方有準焦螺旋。
粗准焦螺旋:轉動時鏡筒升降的幅度大;
細准焦螺旋:轉動時鏡筒升降的幅度小。
轉動方向和升降方向的關系:順時針轉動准焦螺旋,鏡筒下降;反之則上升
(2)顯微鏡的使用 P37-38 的圖要掌握
顯微鏡的使用步驟:
①取鏡和安放:右手握住鏡臂,左手托住鏡座。
②對光:轉動轉換器,使低倍物鏡對准通光孔,把一個較大的光圈對准通光孔。一邊向目鏡內觀察,一邊轉動反光鏡,看到白色光亮的圓形視野,表示對光成功。(光線不足時用大光圈、凹面鏡)
③觀察:把要觀察的玻片標本放在載物台上,用壓片夾壓住,玻片標本要正對通光孔的中心。轉動粗准焦螺旋,使鏡筒緩緩下降,直到物鏡接近玻片標本為止(眼睛在一旁看著物鏡,以免物鏡壓碎載玻片)。一隻眼向目鏡內看,同時逆時針方向轉動粗准焦螺旋,使鏡筒徐徐上升,當看到物像的時候,改用細准焦螺旋進行調節,使物像更加清晰(左、右都要眼睜開)。
利用顯微鏡觀察裝片用顯微鏡進行觀察的材料一定要薄而透明。因此常用的玻片標本有以下三種:切片、塗片、裝片。
(3)洋蔥表皮細胞裝片的製作和觀察
製作步驟:①先在潔凈的載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②用鑷子從鱗片葉的內面撕下一小塊透明的薄膜。③把撕下的薄膜放在載玻片中央的水滴中,用解剖針輕輕地把它展平。④用鑷子夾住一塊蓋玻片一側的邊緣,將它的另一側先接觸水滴,然後輕輕地放平,蓋在薄膜上,可減少氣泡產生。⑤碘液染色。⑥低倍顯微鏡下觀察。
以上臨時裝片製作過程簡稱:「擦」、「滴」、「撕」、「展」、「蓋」、「染」、「吸」。
技能訓練:
(1)從目鏡內看到的物像是倒像。例:在顯微鏡視野中看到一個「d」,那麼在透明紙上寫的是「p」。
(2)物像在視野中的位置、挪動方向,與標本在玻片上的位置、挪動方向相反:如果要想把物像移到視野中央,應該是物像往哪偏,標本就應該往哪移。如: 如果一個物象位於視野的上方,為了使物象移動到視野中間,應該使玻片向上移動。
(3)放大倍數 = 物鏡放大倍數X目鏡放大倍數
高、低倍鏡下觀察的物象特點
細胞體積
細胞數目
視野范圍
視野亮度
低倍鏡
小
多
大
亮
高倍鏡
大
少
小
暗
(4)顯微鏡視野中出現了一個污點,怎樣判斷這個污點是在物鏡上、目鏡上還是在玻片標本上?
先轉動目鏡,如果污點跟著轉動,該污點在目鏡上,如果污點不跟著轉動,再移動玻片標本上,如果污點跟著轉動,該污點在玻片標本上,如果轉動目鏡和玻片標本污點都不跟著轉動,則污點在物鏡上。
(5)目鏡長度與放大倍數成「反比」,即目鏡越長,放大倍數越小;物鏡長度與放大倍數成「正比」,物鏡越長,放大倍數越大。
2.區別動、植物細胞結構的主要不同點。B
細胞是生物生命活動的基本結構和功能單位。
*細胞的基本結構和功能(必考)
植物細胞 動物細胞
(1)動物和植物細胞的區別:
動物細胞
植物細胞
不同點
沒有細胞壁、葉綠體、液泡
有細胞壁、葉綠體、液泡
相同點
都有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
植物細胞特有的結構:細胞壁、葉綠體和液泡。
*帶甜味、酸味的汁液——來自於液泡中的細胞液;高大的樹木「頂天立地」---細胞壁中具較強支持作用的纖維素
3.細胞的分裂、生長和分化
細胞分裂
染色體復制
平均分配
一個母細胞 兩個子細胞
細胞分裂的意義
1、單細胞生物的個體數能不斷增加;
2、多細胞生物個體內的細胞數目增多。
⑼ 義務教育五年級科學上冊生物與環境怎麼教怎樣教學
五年級科學上冊教學計劃
一、教材內容概要:
本冊教材由「生物與環境」、「光」、「地球表面及其變化」、「運動和力」四個單元組成。每個單元含8個教學活動,原則上每個教學活動的時間為1課時,共約32課時,再加上彈性內容和復習檢測約20課時,本學期授課時間約為52課時。
《生物與環境》單元從內容上分三個部分:通過「綠豆種子發芽和生長」、「蚯蚓的選擇」研究生物的生存和非生物環境的關系。第二部分引導學生觀察分析生態系統中生物之間的食物鏈和食物網,並通過對生態瓶的製作、觀察,探究生態系統中生物和生物、生物和非生物相互依存的關系。第三部分內容,是把以上認識拓展到自然界,通過典型事例的分析,認識到保護大自然、維護生態平衡的重要性。
《光》單元首先引導學生們觀察光的傳播(直線傳播和反射)特點及其在生產和生活中的運用;接著指導學生認識許多光源在發光的時候也在發熱,太陽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熱源。陽光下物體得到的熱與受到的光照強弱有關系,也與物體本身的性質有關系。最後通過製作太陽能熱水器綜合運用相關知識。
《地球表面及其變化》單元內容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認識地球表面總的地形概貌,以及河流、海洋、山脈、高原等地形及特點;二是地形地貌變化及發生原因。讓學生知道是地球內部的運動,是太陽、流水、風、冰川、波浪等自然力共同作用形成和重塑了地球的外表。
《運動和力》單元內容可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了解重力、彈力、反沖力,讓學生用這些力作動力使小車運動起來,並研究動力的大小與小車運動的關系。第二部分學習測量力的大小,認識力的單位,為研究摩擦力大小做好技能准備。第三部分認識摩擦力,研究影響摩擦力大小的一些因素,研究摩擦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第四部分動手實踐,設計和製作一個小車。
⑽ 義務教育教科書生物學八年級上冊第二章第二節練習答案
http://wenku..com/link?url=LwgXBMZXSx-ldPZ1PbZoZdrM32Canwk83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