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簡析如何在高中數學學科中滲透法制教育
1.學科滲透法制教育,可以拓展學生法制教育渠道
法制進課堂,首先把握好教材,將法制教育列入到教學目標之列,在教學設計和教學實施中,善於開發教材內容所包含的法制教育因素並在學科學習活動中因勢利導、巧妙的導入法制內容,使法制教育順勢而出,合情合理.我們這地方,沒有旅遊勝地,文物古跡少之又少,時空上不允許組織學生參觀:古文化遺址、古建築、壁畫……但是藉助學科教學就可以增強學生的文物保護意識.九年級數學(下)《圓》一章中,《垂直於弦的直徑》有這樣一個引例:同學們知道橋嗎?知道趙州橋嗎?它是1300多年前我國隋代建造的石拱橋,它的跨度為37.4m(弧所對的弦長),拱高(弧的中點到弦的距離)為7.2m,你能求出趙州橋的主橋拱的半徑嗎?(精確到0.1m).師生帶著自豪、驕傲、保護的情感讀題,讓學生了解趙州橋的相關歷史,了解文物的相關知識,就順其自然地滲透《文物保護法》.又如,給學生直接談野生動物保護,學生很盲目,因為學生見到野生動物的機會很少,甚至沒有,北師大版九年級(上)《一元二次方程》一章中,《配方法》一節,出現了一個問題解決題,樹林里有一群活蹦亂跳的猴子,分成兩隊做游戲,一隊猴子數是總猴子數的 ,另一隊猴子數是12隻,那麼猴子總數是多少?學生看到圖文並茂的題,就彌補了對野生動物的喜愛之情,趁機簡介野生動物對生態環境的作用,在不知不覺中滲透了《野生動物保護法》.學科教學中滲透法制,深入淺出,把平時講不到、不好講的法律、道德,從學習內容中呈現出來,符合學生的心裡,形式比較自然,學生樂於接受.
2.學科滲透法制教育,可以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
根據學生知識經驗和了解能力,教師要選擇好滲透的內容和滲透度,在注重知識的生成過程中,讓數學回歸生活,創設豐富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最大限度地投入,引發聯想,激發情智.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善於捕捉教材中隱含的法律,創造適於學生領悟的情境,讓學生自覺地進入角色,親身體驗」做數學,學法;解數學,懂法」,情境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在情境中拓展德育教育、法制教育,在建模解題中提升人格、了解法律,這是學習的一個完善的過程,是全方位的知識結構模式.一次《反比例函數應用》公開課中,老師利用多媒體創設了一幅圖:一個水池在進水的同時也在出水.從知識的角度看,體現進水時間、進水速度、水池容量、出水時間、出水速度之間的關系,建立函數模型進行解決;從德育角度看,教育學生要節約用水;從法制角度看,滲透《水資源保護法》,一題三雕,完善了學生知識結構,在成才之中先成人,何樂而不為!
數學學科是一門基礎學科,我們不能把它上成法制課,但滲透法制有意所在,不僅要見於物,更應見於人,法制教育教學中處理好滲透的」點」、」時」、」度」至關重要,找准」滲透點」是重點,把握」滲透時機」是難點,掌握」滲透度」是關鍵.教師只有做到因材施教、寓情於教,適時、適度,點點滴滴、持之以恆地加以滲透,才能有機地熔知識傳授、能力培養、智力發展和思想陶冶於一爐,才會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充分發揮數學的育人功能,」情動」而」知書達理」,在學生心中種下社會主義文明的種子,提高學生思想覺悟,陶冶情操,同時也擴大學生的視野,健全學生的知識結構體系.學科滲透法制,學之無聲,懂之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