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從教學觀,教師觀,學生觀,質量觀方面說說什麼樣的老師是好老師
好老師就是應該在為人師表方面品德高尚然後還有很高的教育教學水平能夠與時俱進教學效果顯著這就是好老師
『貳』 從「教育觀、學生觀、教師觀」分析如何做一名新時代的好老師
答: 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筆試成績有效期為兩年。您可以通過在系統中登錄來檢查每個主題的特定過期日期。在有效期內無須重復測試。
『叄』 如何正確看待師生觀,學生觀和教育觀
樹立正確的學生觀,首先教師應該樹立正確的育人意識。
傳統的教育觀念把教師的職責概括為「傳道、授業、解惑者也」,這里的「傳道」本質上就是培養人的問題。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更多關注的是學生學習的成績,而忽略了學生身心健康的全面成長,這樣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
實際上,不論是教育機構,還是教育工作者本身,都應該放下功利心,從學生終身發展的角度出發,不僅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技巧;更重要的還是教會學生如何做人、如何處世;讓每個學生懂得感恩,學會感恩,懂得為他人著想,做一個受歡迎的人和對社會有用的人。
只有這樣,他們才知道尊重老師,團結同學,孝敬父母,回報社會。
全面了解每個孩子,不能憑表面現象主觀臆斷,要相信每一個孩子都有發展的可能,要用變化的、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和研究學生,要看到學生的長處,看到學生的未來。
為學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機會,創設寬松、平等、民主的學習氛圍和良好的心理環境,讓他們在相互交流、相互協作、相互幫助、相互激勵中不斷總結自我,反省自我,從而認識自我,鞭策和激勵自我。
古羅馬有則諺語:所見所聞雖好,但我仍按壞樣子做。學生可以懂得善惡,並能做出正確的判斷和推理,但未必能夠把它轉化成自覺行為。
『肆』 綜合素質的教育觀是什麼
職業理念在綜合素質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考點,在考試中大家需要全題型備考,今天就帶大家一起梳理一下職業理念部分的一個復習的思路,職業理念的知識包含,教育觀、學生觀、教師觀三個子模塊。
今天就主要帶大家梳理一下教育觀部分的內容,教育觀中主要包含兩部分內容,也就是素質教育和教學觀。首先就是素質教育,素質教育是依據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以尊重學生主體性和主動精神,注重開發人的智慧潛能,形成人的健全個性為根本特徵的教育。素質教育的基本內涵包括:素質教育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素質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素質教育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素質教育是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教育;素質教育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教育。素質教育這部分內容在考試中還是有一定出現頻率的,需要進行識記,尤其作為簡答題、論述題備考。
其次是教學觀。教學應該從「教育者為中心」轉向「學習者為中心」,這就要求我們要充分體現出以學生作為主體,激發學生潛能,培養學生能力發展;從「教會學生知識」轉向「教會學生學習」,這就要求我們不僅僅教授給學生知識和技能,更是要對學生進行能力的培養,培養學生學習的方法,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從「重結論輕過程」轉向「重結論的同時更重過程」,倡導發展性評價,重視學習學習的過程,重視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情感體驗、重視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能力,不以分數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准;從「關注學科」轉向「關注人」,這里我們說關注人,主要是關注人的兩個方面,包括關注人的情感和關注人的道德,也就是一方面關注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培養健全人格,一方面關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情感體驗,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伍』 請從教育理念方面談談什麼樣的老師是好教師(教育觀 教師觀 學生觀 教學觀 質量觀)
作為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行為規范要符合教師職業道德:
愛崗敬業。忠誠於版人民教育事業權,志存高遠,勤懇敬業,甘為人梯,樂於奉獻。對工作高度負責,認真備課上課,認真批改作業,認真輔導學生。不得敷衍塞責。
關愛學生。關心愛護全體學生,尊重學生人格,平等公正對待學生。對學生嚴慈相濟,做學生良師益友。保護學生安全,關心學生健康,維護學生權益。不諷刺、挖苦、歧視學生,不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
教書育人。遵循教育規律,實施素質教育。循循善誘,誨人不倦,因材施教。培養學生良好品行,激發學生創新精神,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不以分數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准。
為人師表。堅守高尚情操,知榮明恥,嚴於律己,以身作則。衣著得體,語言規范,舉止文明。關心集體,團結協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長。作風正派,廉潔奉公。自覺抵制有償家教,不利用職務之便謀取私利。
『陸』 如何正確看待師生觀,學生觀和教育觀
樹立正確的學生觀,首先教師應該樹立正確的育人意識。 傳統的教育觀念把教師的職責概括為「傳道、授業、解惑者也」,這里的「傳道」本質上就是培養人的問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更多關注的是學生學習的成績,而忽略了學生身心健康的全面成長,這樣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實際上,不論是教育機構,還是教育工作者本身,都應該放下功利心,從學生終身發展的角度出發,不僅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技巧;更重要的還是教會學生如何做人、如何處世;讓每個學生懂得感恩,學會感恩,懂得為他人著想,做一個受歡迎的人和對社會有用的人。只有這樣,他們才知道尊重老師,團結同學,孝敬父母,回報社會。我認為:成才比成績重要,而成人比成才更重要! 其次, 樹立正確的學生觀,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平等觀
平等是現代師生關系的基礎,沒有平等、民主,就沒有現代教育。教師不僅是學生的導師,還應該是他們生活中的益友,是他們人生成長道路上的引路人。教育的角度是水平的,而不是居高臨下的,在國外的課堂上,教師為了使自己的視角能和學生保持在一個水平面上,直接面對面地和學生交流,有時他們會跪在地上,由此也可以看到平等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教師和學生其實是先知和後知的關系,或者說是在某一領域比別人先知而已。孔子也說:「三人行,必有我師。」在科技日益發達、信息手段不斷進步的今天,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是多方面的,在很多領域也許我們真的還沒有學生知道的多。因此互相學習、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也是今天新課標理念的基本要求。
作為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更要重視學生情感的發展與人格的完善。既要小心地保護學生的自尊,又要尊重學生的情感、個性,應在有效的溝通中,使自己成為學生可信賴的朋友和夥伴。這樣,才會有師生交往的愉快、健康,才會有師生的共同進步和教育所本應擁有的那份快樂。 2.個性觀
個性觀就是教師要承認和尊重學生的個性。一個班級就像一棵大樹,每一片葉子都需要陽光雨露,更重要的是,樹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葉子。學生的差異狀況是客觀存在的,從學生個人身上體現出不同的發展方向、不同的發展水平和不同的個性特長。教師要正視學生的差異、尊重學生的差異,不要把差異簡單地認為是學習成績的好壞,要有「綠葉紅花皆春色」的育人思想。蘇聯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教師的「基本原則永遠是盡量地要求一個人,也盡可能地尊重一個人。」只有在孩子的個性得到承認和尊重的前提下,我們的教育才能最大的發揮應有的作用。 3.發展觀
發展觀就是要求教師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每個學生。世上任何事物都是在變化中不斷提
高、進步的,教育也是如此。現代社會提倡以人為本,確立以學生發展為核心的教育思想,把教書育人作為教師工作的基本導向,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這是現代教育理念的基本內涵。在我們的教育中,樹立「生本」發展觀,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也是時代的要求。教師切忌用靜止的眼光評價學生,好學生固然會繼續進步,但後進生也並不是都是一成不變的。我們不僅要承認後進生可以進步,而且還要理解學生在進步中出現的反復。反復是正常的,學生反復100次,作為教師,仍然可以做101次的轉化工作。教育雖然不是萬能的,但教育的本質在於使每個受教育者都擁有平等的發展機會。
4.矛盾觀
「人是廣闊的世界,心靈是復雜的宇宙。」每個人都是「真善美」與「假丑惡」兩個自我的統一體。因此,作為教師,教育的任務就是不斷把學生內心的「真善美」啟發、誘導出來,善於挑動學生進行兩個自我的斗爭,在兩個自我的斗爭中不斷滌除「假丑惡」,樹立高尚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另一方面,教師和學生的關系也是矛盾對立和統一的集合體。學生是幫助教師不斷提高教育水平和教學能力的人,也正是學生的不斷促進,教師才能在思想上經常感覺到學習的緊迫感和危機感,我們所說的教學相長大抵即是如此。 我們說以前是以知識傳授為主,而忽視了對學生全面能力的培養。現在的教育是綜合素質的教育,學問高深固然可敬,素質全面同樣令人欽佩。教育不是使學生獲得各種知識量的疊加、累積和現有知識的再現,更重要的是在教育教學的各個細小環節注重培養孩子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
隨著新一輪的課改,尊重孩子的獨立性,發展孩子的個性,健全孩子的人格,促進學生身心的全面健康成長,使孩子在平等、愉悅的環境中受到教育,越來越成為時代的呼喚。我真心的希望大家真正行動起來,使我們的孩子能真正感覺到來自各界的關心,使他們在受教育的同時,學會做人,懂得感恩,真正體會到並享受學習帶給他們的快樂和幸福。
『柒』 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師觀\學生觀\教學觀\教育評價
教師觀是要自己概括的,主要是要說是個教育家
學生觀的版本有很多,只要點出學生是主體,意思對就可以
教育評價言之有理就可以了
新課程改革中的教師觀與學生觀
1、教學是課程創生與開發的過程
當課程由「專制」走向民主,由封閉走向開放,由專家研製走向教師開發,由學科內容走向學生經驗的時候,課程就不只是「文本課程」(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教科書等文件),而更是「體驗課程」(被教師與學生實實在在地體驗到、感受到、領悟到、思考到的課程)。這意味著,課程的內容和意義在本質上並不是對所有人都相同的,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位教師和學生對給定的內容都有其自身的理解,對給定內容的意義都有其自身的解讀,從而對給定的內容不斷進行變革與創新,以使給定的內容不斷轉化為「自己的課程」。因此,教師和學生不是外在於課程的,而是課程的有機構成部分,是課程的創造者和主體,他們共同參與課程開發的過程。這樣教學就不只是課程傳遞和執行的過程,而更是課程創生與開發的過程。這是新課程所倡導的教學觀。教學過程因此成為課程內容持續生成與轉化、課程意義不斷建構與提升的過程。這樣,教學與課程相互轉化,相互促進,彼此有機融為一體。課程也由此變成一種動態的、生長性的「生態系統」和完整文化,這意味著課程觀的重大變革。在這種背景下,教學改革才能真正進入教育的內核,成為課程改革與發展的能動力量,成為教師與學生追尋主體性、獲得解放與自由的過程。這正是新一輪課程改革所呼喚的教學改革!這是從課程層面給教學帶來的一種「解放」,這種「解放」將使教學過程真正成為師生富有個性化的創造過程。
2、教學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
新課程強調,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交往昭示著教學不是教師教、學生學的機械相加,傳統的嚴格意義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將不斷讓位於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將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在這個共同體當中,「學生的教師和教師的學生不復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新的術語:教師式學生和學生式教師。教師不再僅僅去教,而且也通過對話被教,學生在被教的同時,也同時在教。他們共同對整個成長負責。」對教學而言,交往意味著人人參與,意味著平等對話,意味著合作性意義建構,它不僅是一種認識活動過程,更是一種人與人之間平等的精神交流。對學生而言,交往意味著主體性的凸顯、個性的表現、創造性的解放。對教師而言,交往意味著上課不僅是傳授知識,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進學習;上課不是單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動、專業成長和自我實現的過程。交往還意味著教師角色定位的轉換:教師由教學中的主角轉向「平等中的首席」,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向現代的學生發展的促進者。可以說,創設基於師生交往的互動、互惠的教學關系,是本次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
3、教學不能只重結果忽視過程
重結論、輕過程的傳統教學只是一種形式上走捷徑的教學,把形成結論的生動過程變成了單調刻板的條文背誦,一切都是現成的:現成的結論、現成的論證、現成的說明、現成的講解,它從源頭上剝離了知識與智力的內在聯系。重結論、輕過程的傳統教學排斥了學生的思考和個性,把教學過程庸俗化到無需智慧努力,只需聽講和記憶就能掌握知識的那種程度,於是便有了掌握知識卻不思考知識、話問知識、評判知識、創新知識的「好學生」。這實際上是對學生智慧的扼殺和個性的摧殘。重結論、輕過程,從學習的角度講,也即重學會、輕會學。學會,重在接受知識,積累知識,以提高解決當前問題的能力,是一種適應性學習;會學,重在掌握方法,主動探求知識,目的在於發現新知識、新信息以及提出新問題,是一種創新性學習。進入知識經濟時代,學生在學校獲得的知識到社會上已遠遠不夠用。人們只有不斷更新知識,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因此,讓學生從學會到會學,就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
現代教育心理學研究指出,學生的學習過程不僅是一個接受知識的過程,而且也是一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這個過程一方面是暴露學生產生各種疑問、困難、障礙和矛盾的過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學生發展聰明才智、形成獨特個性與創新成果的過程。正因為如此,新課程強調過程,強調學生探索新知的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當然,強調探索過程,意味著學生要面臨問題和困惑、挫折和失敗,這同時也意味著學生可能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結果表面上卻一無所獲,但是,這卻是一個人的學習、生存、生長、發展、創造所必須經歷的過程,也是一個人的能力、智慧發展的內在要求,它是一種不可量化的「長效」、一種難以言說的豐厚回報,而眼前耗費的時間和精力應該說是值得付出的代價。
參考資料:網路
『捌』 教師教育觀的核心是什麼 A.質量觀B.素質觀C.教學觀D.學生觀 我自己覺得是學生觀
8.教師教育觀的核心是(D )A.質量觀B.素質觀C.教學觀D.學生觀
我覺得應該是教學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