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論語中論教育的話
《論語》論教育
一、談學習方法
1、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為政》
譯文:孔子說:「時時溫習學過的知識,由此就能夠獲取新的更深的知識,這樣就可以為人師表了。」
2、子曰:「學而不思則網,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
譯文:孔子說:「學習而不深入思考,就會迷惑;但只是空想而不去學習,那就危險了。」
4、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論語.衛靈公》
譯文:孔子說:「工匠要把活干好,必先把工具弄得精良好用。」
二、談學習態度
5、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論語.述而》
譯文:默默地記住所見所聞所學知識,學習永遠不滿足,耐心教導別人而不怠倦。
4、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
譯文:孔子說:「如果三個在一起走,其中必定有可以作為我老師的一個人。選項擇它的長處和優點而向他學習;看到有什麼時候不好地方就反省思考,加以改正。」
6、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論語.里仁》
譯文:孔子說:「聰明好學,不以向下面的人請教為恥……
7、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
譯文:孔子說:「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種態度才是明智的。」
三、談學習興趣
8、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雍也》
譯文:孔子說:「(對任何事物),知道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不如以踐行它為快樂的人。」
四、談教育原則
9、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不誨也。」——《論語.述而》
譯文:孔子說:「只要願意親自送來十條干肉(作為薄禮),我從來沒有不教導的。」
10、子曰:「有教無類。」——《論語.衛靈公》
譯文:孔子說:「(我)對誰都進行教育,不分(貧富、愚智)類別」。
五、教育目的
11、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論語.子張》
譯文:子夏說:「做官要做得好就要學習,學習好了才可以做官。」
⑵ 孔子關於教育的名言
1、子曰:「學而來時習之,不亦說源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譯文:孔子說:「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而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我的學說,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譯文:曾子說:「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實?交友是否守信?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復習了呢?」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
3、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譯文:孔子說:「復習舊知識時,又能領悟到新的東西,就可以憑著做老師了。」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
4、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譯文:孔子說:「讀書不深入思考,越學越糊塗;思考不讀書,就無所的。」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
5、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譯文:聰敏好學,又能虛心地向地位低於自己的人請教,而不以為恥。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
⑶ 論語中有關教學的名言
學而時習之.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不恥下問
吾日三省其身
⑷ 孔子說的有關教育的名言
1、 知恥近乎勇。 ——孔子
2、 未知生,焉知死? ——孔子 《論語》
3、 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孔丘 《論語》
4、 八佾舞於庭,士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孔子 《論語》
5、 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孔子 《論語》
6、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 心所 欲不逾 矩。 ——孔子 《論語》
7、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孔子 《論語》
8、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知者動,仁者靜; 知者樂,仁者壽。 ——孔子 《論語》
9、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 《論語》
10、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 在斗 ;及其 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孔丘 《論語.季氏》
11、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孔子 《論語》
12、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孔子 《論語》
13、 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 ——孔子 《論語》
14、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孔子 《論語》
15、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孔子 《論語》
16、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孔子 《論語》
17、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 《論語》
18、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 —孔子 《論語》
19、 朝聞道,夕死可矣。 ——孔子 《論語》
20、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孔丘 《論語·衛靈公》
21、 言必信,行必果。 ——孔子
22、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孔 子 《論語 》
23、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 《論語》
24、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孔子 《論語》
25、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孔子
26、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孔丘 《論語》
27、 與人交,推其長者,諱其短者,故能久也。 ——孔子
28、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孔子 《論語》
29、 詩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孔子 《論語》
30、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孔子 《論語》
31、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孔子 《論語》
32、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 ——孔丘
⑸ 《論語》中的有關學習方面的名言
一、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春秋 孔子《論語內 子罕》
譯文:孔容子說:」聰明的人不迷惑,有仁義的人不會憂愁,勇敢的人不會畏懼。「
二、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春秋 孔子《論語 為政》
譯文: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是知道,這才是聰明的。
三、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春秋 孔子《論語 為政》
譯文:我十五歲開始有志於學問,到三十歲,知書識理,能夠做事合於禮,到四十歲,對自己的言行學說堅信不疑,到五十歲,懂得世事發展的自然規律,到六十歲,已能理解和泰然地對待聽到的一切,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逾矩。
四、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春秋 孔子《論語·述而》
譯文:孔子說:「三人行,其中必定有可以為我所學習的人;我選取那些優良的方面學習它,對那些不良的方面則加以改正。」
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春秋 孔子《論語·雍也》
譯文:「懂得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學習的人不如天生喜歡學習的人。「
⑹ 請你從《論語》或《學記》中寫出一句有關教學的名言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
⑺ 論語關於教育的名言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內,不亦君子乎?」
譯文:孔容子說:「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而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我的學說,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譯文:曾子說:「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實?交友是否守信?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復習了呢?」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
3、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譯文:孔子說:「復習舊知識時,又能領悟到新的東西,就可以憑著做老師了。」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
4、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譯文:孔子說:「讀書不深入思考,越學越糊塗;思考不讀書,就無所的。」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
5、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譯文:聰敏好學,又能虛心地向地位低於自己的人請教,而不以為恥。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
⑻ 關於教育的古文名言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譯:作為君子,應該有堅強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奮斗精神,努力加強自我修養,完成並發展自己的學業或事業,能這樣做才體現了天的意志,不辜負宇宙給予君子的職責和才能。
2.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三國志》劉備語譯:對任何一件事,不要因為它是很小的、不顯眼的壞事就去做;相反,對於一些微小的。卻有益於別人的好事,不要因為它意義不大就不去做它。
3.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論語》譯:見到好的人,生怕來不及向他學習,見到好的事,生怕遲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惡人、壞事,就像是接觸到熱得發燙的水一樣,要立刻離開,避得遠遠的。
4.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論語》譯:幹活搶重的,有過失主動承擔主要責任是「躬自厚",對別人多諒解多寬容,是「薄責於人」,這樣的話,就不會互相怨恨。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論語》譯:君子總是從善良的或有利於他人的願望出發,全心全意促使別人實現良好的意願和正當的要求,不會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亂,不會在別人有失敗、錯誤或痛苦時推波助瀾。小人卻相反,總是「成人之惡,不成人之美」。
6.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譯:見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過自己的長處和優點,就虛心請教,認真學習,想辦法趕上他,和他達到同一水平;見有人存在某種缺點或不足,就要冷靜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樣的缺點或不足。
7.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譯: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災難、禍事……),就不要把它強加到別人身上去。
8.當仁,不讓於師。——《論語》譯:遇到應該做的好事,不能猶豫不決,即使老師在一旁,也應該搶著去做。後發展為成語「當仁不讓」。
9.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論語》譯:君子不會誇誇其談,做起事來卻敏捷靈巧。
10.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周易》譯:同心協力的人,他們的力量足以把堅硬的金屬弄斷;同心同德的人發表一致的意見,說服力強,人們就像嗅到芬芳的蘭花香味,容易接受。
⑼ 孔子的教育名言有哪些
1、 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孔子 《論語》
⑽ 論語中關於教學的名言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誨人不倦
學而不厭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不知為不知,是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