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內蒙古與蒙古國舞蹈方面的差距
就從蒙古舞的特點說唄:抄蒙古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蒙古族舞蹈的特點是節奏明快,熱情奔放,語匯新穎,風格獨特。動作多以抖肩、翻腕來表現蒙古族姑娘歡快優美,熱情開朗的性格。男子的舞姿造型挺拔豪邁,步伐輕捷灑脫,表現出蒙古族男性剽悍英武,剛勁有力之美。節奏歡快、舞步輕捷,都表現出了蒙古族勞動人民純朴、熱情、精壯的健康氣質!然後節奏歡快,烘托晚會的氣氛了,然後精神和你們的精神一樣。。。
⑵ 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舞蹈舞蹈編導教育怎麼樣
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的舞蹈是在全區乃至全國都是很有影響力的,編導專業肯定是好的,不然怎麼在全國「桃李杯」舞蹈大賽中獲得獎項啊。
⑶ 內蒙古呼和浩特有哪些好的體育舞蹈藝考培訓機構
你好!在選擇培訓機構的時候要注意以下幾點:
1、首先要確認這個學校回是否有適合你答自己的專業;
2、選擇學校一定要去學校看看,教學環境跟師資力量;
你去北京 的千夜舞蹈 。那裡主推的就是拉丁舞藝考班,和成人教師進修班。
⑷ 內蒙古的舞蹈種類有哪些
我只看過安代舞…是和筷子舞一樣有名的,相信很多人都看到過
蒙古族的舞蹈
一是盅碗舞。盅碗舞一般為女性獨舞,具有古典舞蹈的風格。舞者頭頂瓷碗,手持雙盅,在音樂伴奏下,按盅子碰擊的節奏,兩臂不斷地舒展屈收,身體或前進或後退,意在表現蒙古族婦女端莊嫻靜、柔中有剛的性格氣質。舞蹈利用富有蒙古舞風格特點的「軟手」、「抖肩」、「碎步」等舞蹈語匯,表現盅碗舞典雅、含蓄的風格。興安盟民間流傳的盅碗舞,舞姿質朴簡單,沒有嚴格的規律動作。
二是筷子舞。筷子舞以肩的動作見長,一般由男性表演。舞者右手握筷,不時擊打手、腿、肩、腳等部位,有時還擊打地面(或檯面)。隨著腕部的翻轉變化,有時肩部活潑地聳動,有時腿部靈活地跳躍,有時轉身左前傾,有時轉身右前傾。其肩部的動作既有律動感,又具有一種特殊的韻味,融歡快、優美與矯健為一體。動作雖簡單,但卻以技巧取悅觀眾,故有一定的表演性質。在興安盟民間流傳的筷子舞,既有男性獨舞,也有男女群舞。在表演形式上由單手執筷子發展為雙手執筷子,肩部、腰部、腿部的舞蹈語匯也更加豐富。因此舞蹈顯得歡快、明朗、新穎,淋漓盡致地表現了蒙古族熱情、開朗、剽悍、豪邁的民族個性。
三是安代舞。安代舞於明末清初發祥於科爾沁草原南端的庫倫旗。最初是一種用來醫病的薩滿教舞蹈,含有祈求神靈庇護、祛魔消災的意思,後來才慢慢演變成為表達歡樂情緒的民族民間舞蹈。傳統的安代舞,有準備、發起、高潮、收場幾個程序,都由「博」來主持。隨著歷史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興安地區帶有迷信色彩的安代舞已不復存在,而是把它作為一種民間歌舞傳承下來。在科爾沁地區,在逢年過節時、在慶祝豐收的日子裡、在喜喪婚嫁和迎賓的宴會上,人們都要跳安代舞。姑娘媳婦揮舞頭巾跳,小夥子脫去馬靴光著腳丫跳,孩子們做著鬼臉跳……舞蹈動作有甩巾踏步、繞巾踏步、擺巾踏步、拍手叉腰、向前沖跑、翻轉跳躍、凌空踢腿、騰空蜷身、左右旋轉、甩綢蹲踩、雙臂掄綢等等,這些優美瀟灑的動作,融穩、准、敏、輕、柔、健、美、韻、情為一體,形成了盛大的狂歡場面,把美和對美的追求推向了極致。
四是查瑪。查瑪是藏傳佛教為了弘揚佛法、傳播教義、阻止邪惡誘惑、堅定佛門信念而舉辦的一種帶有慶典性質的藝術活動。歷史上,在「殿宇雄壯、比擬佛國」的科爾沁地區乃至內蒙古自治區全境,絕大多數寺院召廟都曾一年一度由喇嘛們表演這種舞蹈。至今,部分召寺依然傳承表演這種舞蹈。查瑪在蒙古族舞蹈文化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⑸ 內蒙古通遼市有沒有適合成人學跳舞的地方
有找到合適的地方沒~我也想用業余時間跳下舞
⑹ 內蒙古呼和浩特有哪些學舞蹈的學校!
私人的很多
⑺ 蒙古族舞蹈盛裝舞的寓意
蒙古來族舞蹈《盛裝舞自》以內蒙古西部的獨特生活習俗為創作元素,集中表現了蒙古族盛大壯麗的節日氣氛以及蒙古女性的高貴與自信,並且加入了一些民族服裝展示的動作在裡面。
《盛裝舞》是根據《布里亞特情韻》改編而成;《布里亞特情韻》是內蒙古呼倫貝爾出來的舞蹈,經過呼和浩特有名的編導改編成。
蒙古族舞蹈最鮮明的特點,就是節奏明快,舞步輕捷,在一揮手、一揚鞭、一跳躍之間洋溢著蒙古人的純朴、熱情、勇敢、粗獷和剽悍,表現了他們開朗豁達的性格和豪放英武的氣質,具有強烈的民族特色。
(7)內蒙舞蹈教學擴展閱讀
蒙古民族的舞蹈文化與他們的狩獵、游牧生活有密切聯系。蒙古族圖騰多是兇猛的飛禽走獸,崇拜白顏色。古代薩滿教中的女巫師跳舞時,身穿白色長袍,手持白綢巾翩翩起舞。直至20世紀50年代,蒙古族民間還流行著「安代」(亦稱查干額利葉)這一古老的舞蹈形式,其踏地為節的舞蹈特點仍保持著蒙古族古代廣泛流行的踏舞特徵。
1240年成書的《蒙古秘史》記載了在慶典時跳踏舞的熱烈場面:「繞蓬鬆茂樹而舞蹈,直踏出....沒膝之塵矣。」在元朝的詩歌中也有「齊聲才起合,頓足復分曹」、「踏歌盡醉營盤晚」等詩句,是對這種舞蹈的描述。
⑻ 誰知道內蒙古巴彥淖爾市臨河區教舞蹈的地方全部
瞎比~
⑼ 蒙古族舞蹈家有誰
蒙古族舞蹈家有:包紮那、斯琴塔日哈等。
1、包紮那
包紮那是國家一級編導,2004年被評為「自治區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2005年被評為「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2006年獲自治區藝術創作「薩日納」傑出貢獻獎。在45年的藝術生涯中,他編導創作了近百部舞蹈作品,其中,由他導演的民族舞劇《森吉德瑪》獲得全國舞劇觀摩演出優秀節目七項一等獎;舞蹈詩《鄂爾多斯情愫》榮獲1996全國「五個一工程」獎;2006參加第三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的《天堂草原》獲演出大獎等。由他創作的舞蹈《草原小夜曲》榮獲2002年第三屆中國舞蹈「荷花杯」獨、雙、三人舞蹈比賽民間舞編導優秀獎;女獨舞《母愛》、《飛舞天堂》2000年分別在全國第一屆「孔雀杯」少數民族舞蹈比賽中榮獲編導一、二等獎和表演一、三等獎等4個獎項;2007年,創作的舞蹈《敖包相會》獲得CCTV電視舞蹈大賽優秀節目獎。
2、斯琴塔日哈
斯琴塔日哈,中國蒙古族女舞蹈演員。曾多次隨藝術團出國訪問演出。先後應邀赴內蒙古各盟及中央和地方歌舞團體、藝術院校以及香港、台灣地區授課。1982年出席亞洲地區舞蹈保護與發展專家會議。著作有《蒙古舞基本課教程》(合著)。
個人作品
斯琴塔哈先後表演過雙人舞《希望》、《柴朗與村女》、《韃靼》;群舞《鄂爾多斯》、《哈庫夢》、《布里亞特婚禮》、《擠奶員》、《藏舞》、《紅綢舞》、《烏克蘭》、《採茶撲蝶》、《牛奶站》等;舞劇《獵人與金絲鳥》、《烏蘭保》等;獨舞《土爾扈特》、《哈薩克圓舞曲》、《盅碗獨舞》、《筷子獨舞》、《牧羊姑娘》、《心中歌》等。
獲得獎項
《鄂爾多斯舞》在第五屆世界青年聯歡節(波蘭)舞蹈比賽中獲金質獎。1961年由她改編的《盅碗舞》在第七屆世界青年聯歡節民間舞比賽中又獲金獎(由莫德格瑪演出)。她創作的群舞《布穀鳥》獲自治區歌舞評獎二等獎。《春天來了》獲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30周年獻禮演出創作二等獎,《心中的歌兒》獲1980年全國獨舞、雙人舞、三人舞比賽優秀表演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