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影響教師的100篇教育美文 摘錄
《人就這么一輩子》
我常以「人就這么一輩子」這句話告誡自己並勸說朋友。這七個字,說來容易,聽來簡單,想起來卻很深沉。它能使我在軟弱時變得勇敢,驕傲時變得謙虛,頹廢時變得積極,痛苦時變得歡愉,對任何事拿得起也放得下,所以我稱它為「當頭棒喝」、「七字箴言」。——我常想世間的勞苦愁煩、恩恩怨怨,如有不能化解的,不能消受的,不也就過這短短的幾十年就煙消雲散了嗎?若是如此,又有什麼解不開的呢?
人就這么一輩子,想到了這句話,如果我是英雄,便要創造更偉大的功業;如果我是學者,便要獲取更高的學問;如果我愛什麼人,便要大膽地告訴她。因為今日過去便不再來了;這一輩子過去,便什麼都消逝了。一本書未讀,一句話未講,便再也沒有機會了。這可珍貴的一輩子,我必須好好地把握住它啊!
人就這么一輩子,你可以積極地把握它;也可以淡然地面對它。想不開想想它,以求釋然吧!精神頹廢時想想它,以求感恩吧!因為不管怎樣,你總是很幸運地擁有這一輩子,不能白來這一遭啊。
② 「愛的教育父親的老師摘抄
今天,我讀了《愛的教育》中,主人公四月十一的日記,名字叫「父親的老師」。
這一篇日記主要講了:昨天,主人公的父親從報紙上看到教他的第一位老師的新聞,他興奮極了,便打算明天去看望他的老師。整個晚上,父親都一直給主人公恩里科談他的老師。第二天,里科和他父親來到了老師柯羅塞蒂家。在路上,碰見了老師,老師把他們領到了他家。父親激動的和老師談著話,老師驚訝、感慨、高興地講著父親小時候的事情。柯羅塞蒂老師家,家徒四壁,簡陋的床鋪,擺放的傢具都很簡單。吃了飯,主人公和他父親要回家了。當主人公親吻柯羅塞蒂老師時,發現老師的臉已被淚水浸濕……
主人公恩里科的父親給一個可憐的老師帶來了安慰,給一位老人帶來了快樂,也給一名教師帶來了自己奮斗終身的碩果。
我們應向這位父親學習。他生活了幾十年,始終對自己的老師念念不忘,對老師向教育上付出的一切充滿感激之心。
老師,是人生旅途中的「第二父母」,我們要時時刻刻惦記著他們。對待自己的「第二父母」,要跟對待自己的「親生父母」一樣。老師對教育上的貢獻很大,費盡了自己的心血。為的,只是培育出一批好的學生,好的人才。
在生活中,老師就像一片青翠的綠葉。每天早晨,老師早早的到學校,為我們批改作業,認真備課。但老師從不多求什麼,只求我們這些「祖國的花朵」好好學習,茁壯成長,將來報效祖國。
敬愛的老師還像一根根潔白無私的粉筆。老師每天都站在那講台上,不累嗎?不。任勞任怨,從不說累。老師每天都拿著粉筆給我們講課,不厭煩嗎?不。老師把自己的一生奉獻給了我們,把多年來積累的知識都傳授給了我們。粉筆中包含著老師多少的汗水,帶走了多少的心血呀!
當樹葉吐出了嫩芽時,老師領我們去春遊;當火紅的太陽高照時,老師給我們買雪糕;當瑟瑟秋風吹過時,老師帶我們去收集楓葉;當鵝毛大雪飄落時,老師和我們一起打雪仗……
無私的老師還像一盞明亮的台燈。當我們遇到挫折時,看到台燈不知疲倦的工作時,聽到老師對我們的鼓勵聲時,我們便從心底產生一種力量,促使我們要勇敢的克服困難,不畏艱難的做好每一件事情。老師像台燈一樣,永遠用他那最柔和的光芒,把我們的心田照亮,把我們的心田溫暖著……
③ 《愛的教育》《我們的老師》第二篇好句摘抄
《愛的教育》的主人公是安利柯
《愛的教育》以小男孩安利柯的眼光,從10月份4年級開學第一天開始寫起;一直寫到第二年7月份,全書共100篇文章,包括發生在安利柯身邊各式各樣感人的小故事、父母在他日記本上寫的勸誡啟發性的文章,以及10則老師在課堂上宣讀的精彩的「每月故事」。每章每節,都把「愛」表現得精髓深入、淋漓盡致,大至國家、社會、民族的大我之愛,小至父母、師長、朋友間的小我之愛,處處扣人心弦、感人肺腑。100多年來此書一直暢銷不衰,並且曾多次被改編為動畫片、電影、連環畫,讀者遍布全世界。而且在義大利學校兒童的讀物中間,這一部也要算是最普遍的了。這書的目的,是打算寫出兒童中間的友情,不為階級及社會地位所阻隔的友情。他在這書里把小學生的世界活潑潑地映演在我們眼前了。成人了解兒童的友情本是不可能的事。但讀了這幾篇日記,誰都要把兒童時代的情感重新喚起。這是亞米契斯的最大成功處。當亞米契斯寫這部書時,他的心中便充滿了青年之火。所以書內的辭藻與結構雖不講究,但單是一種情緒就能使讀者十分感動了。與《愛的教育》同性質的,更有一部描寫友誼的書,叫GliAmicio,是兩大冊的巨著,也非常動人。ollsonmorley的《義大利文學現象∕odernItalianLiterature》341一342頁里說:「亞米契斯或者可以算得是近半世紀來義大利最有名的作家了。他只有些小的創造力,他的作品的結構也很平常,而且他有一個弱點——就是為我們盎格魯一撒克遜人所不大喜歡的傷感的悲觀主義。他寫得最出色的是書中的幾個小人物。他的描寫,差不多和照相一般准確,可是又都有生色。他出了許多游記:La Spagna,L』Marocco,Ricordi Di Lonara(1880)等。這不過是些印象主義的旅行紀事,因此有人給他一個徽號,叫『文學的商業旅行家』(譏其旅行之目的專在作游記以賺錢也)。話雖如此,這些游記卻又都是滑稽的,有時也略帶感動的,而且滑稽和感動也都適乎其度。
④ 師德師風讀書筆記摘抄
讀書筆記:
法國著名作家雨果曾說過:「花的事業是尊貴的,果實的事業是甜美的,讓我們做葉的事業吧,因為葉的事業是平凡而謙遜的。」踏上三尺講台,也就意味著踏上了艱巨而漫長的「育人之旅」,教師就像那默默奉獻的綠葉,時時刻刻襯托著鮮花的嬌艷。
在舉國上下、大力提高民族科學文化素質的今天,對於從事教育工作的教師來說,提高師德師風,做一個好的教育工作者顯得十分重要,而好的教師一定要愛崗敬業,在強烈的職業感、責任感和事業心上狠下功夫、富有成果。
一、要具有高尚人格、塑造美好心靈的本領:
教師應重視自身的道德形象,追求人格完美,重視教師職業的特質修養和個性魅力,有更高的人文目標。教師的一言一行,都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學生,教育著學生。當我們的老師用自己的行動給學生作出表率時,也同時給學生指明了行動的方向。
如果教師說得天花亂墜,而成為行動的矮子,那所說的也無異於對牛彈琴。教師要嚴格要求自己,自覺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和有關規定,以身作則,潔身自好,以德服人,以身立教,為學生樹立起楷模的形象。教師要具有高度的工作責任感。
一名稱職的教師要以對歷史、對社會、對家長、對學生高度負責的精神,努力做好教書育人過程中每個環節的工作。教育的神聖還在於在我們塑造學生靈魂的同時,也在塑造自我的靈魂,並不斷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這恐怕是其他任何職業所無法比擬的。
的確,在一個個鮮活的孩子面前,只有不斷地提高、完善自己,才能夠讓自己在「教師」這個稱號面前毫無愧色。「榜樣」意識,榜樣的行動,會讓我們坦然面對每一個學生,更會提升教師的自我形象。
二、要具有春風化雨、言傳身教的技藝:
我國近代教育家夏沔尊說:「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能稱其為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
教師「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愛,能成為一種強大的力量,它不僅能夠提高教育質量,也會促進學生的成人和成才,影響學生的身心發展、人格形成、職業選擇和人生道路的拓展。
因此,這是對教師情感素質的要求教育。正如有人說的那樣「要人敬的必先自敬,重師重在自重。」教師要自敬自重,必先提高自身的職業道德素養。師德師風教育活動是改善教育發展環境,轉變教育系統工作作風的內在要求,也是促進教育事業健康發展的有力保證。
誠信立教,首先要做到淡泊名利,敬業愛生,在為人處事上少一點名利之心,在教書育人方面多一點博愛之心;創新施教,要做到以人為本,因材施教,同時要不斷加強學習,與時俱進,學習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方法,更新教育觀念,掌握先進的教學技術和手段。
⑤ 教師應具備哪些教育教學能力(摘抄)
談新形勢下教師應具備的能力
《基礎教育課程綱要(試行)》明確指出:教師是最為重要的課程資源,教師的素質狀態決定了課程資源的識別范圍,開發與利用的程度以及發揮效益的水平。要全面提高學生素質,關鍵是教師素質的提高。當前的教育教學改革發展很快,新的形勢要求我們教師要樹立新的教學理念,運用新思維,採用新對策,具備新能力。那麼,今天的新課程,怎樣才能更好地服務於課程資源?教師應具備怎樣的教學能力?筆者認為應從如下進行:
一、現代信息技術能力
現這一整合的關鍵在於教師。教師的信息素養,技能准備決定了信息技術應用的程度和效果。因此,在某種程度上我們可以說,適應新課程改革,需要教師首先應具備的就是在教學中整合現代信息技術能力。在實際教學中,藉助計算機及多媒體技術將基本的教材內容轉換為直觀生動的超文本形式的教學材料。根據教學目標和內容,開發出相關的教學課件,收集、處理相關信息,同時利用網上課程資源,擴充學生的視野,拓展課程內容。
二、課程加工與開發能力
新的教材,其內容的綜合性、彈性都很大。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需要,採用自己認為最合適的教學形式和方法,對教材進行加工和開發。傳統的教學,教師依賴於教材,教學過程成了忠實而有效地傳遞和執行教材內容的過程。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新教材所蘊含的新理念很少能被教師體驗到、感受到、領悟到、思考到。教師所關注的只是"知識與技能",很少會考慮"過程、能力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另外,傳統的教學注重教學"預設",偏重於教學過程的程式化,傾向於"靜態的"計劃性的教學設計,這能適應教師單向的"傳遞"活動,但不能適應動態的真實教學過程。因此,課堂教學應以學生的學習和發展為本,從學生實際出發,以粗線條的"靜態"設計為基礎,綜合考慮教學過程中不確定因素,注重教學策略,特別是多種思路的設計,為教學過程的動態"生成"創造條件。當然,這就要求教師具備一定的課程整合、設計和發展能力,讓教學過程成為動態生成過程,成為師生共同發展的過程。
三、科研與反思能力
課程改革提出了許多新的教學思想和理念,設立了許多新的改革目標,新課程在實施過程中會出現許多讓人想不到的問題,同時也會產生一些矛盾。這就要求教師對其中的問題展開研究,形成共識。教師能否勝任這一角色,取決於教師的研究意識和研究素質,這就要求做研究型、反思型的教師。
校本課程的出現,客觀上不僅要求教師要會教書,而且會編書;不僅要考慮怎麼教的教學問題,更要思考教什麼的課程問題。教師從事校本研究時,就需要具備一定的研究反思能力。可以從諸多問題中選擇作為研究的對象、問題、獨立或合作地展開研究,最終將研究的成果用於自己的教學實踐。另外,新課程實踐還要求教師在上完課後,靜心反思,用筆記下自己的成功,剖析教學中存在的失識,從而使每一位教師走上從事研究的這條幸福道路上來(蘇霍姆林斯基語)。
四、引導、協調溝通能力
新一輪的課程改革,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了轉變。學生的學習更多的是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環境下進行,是在一種良性的、合作的、對話性的學習環境中獲得發展。怎樣讓學生會學習?教師應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幫助學生樹立終身學習觀念。作為教師,引導學生會學習,應多讓學生動手、動腦、動口。課堂上讓學生留有思考的探索的時間,給學生提供嘗試、創新的機會。另外,教師應尊重學生主體,關注個體差異,並針對不同個體有效組織教學,協調與學生的關系,解決個體發展過程中發生的問題。真正的教育是給人以點石成金的本領,而不是給人家金子。
總之,時代在發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步伐在推進。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應樹立新的教育理念,採取開放性的教育,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
⑥ 不識字的老師摘抄一個擬人句
一、 做一個情感型的教師:教師對學生懷有真誠的感情,學生才會「親其師,信其道」,自覺愉快地接受教師的教誨。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教育過程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心理需要」相互印照的過程,是師生「心理交流」的過程。心理學的研究也表明:只有心心相印、情感交融的教育,才會引起學生感情上的共鳴。反之,在師生「心理需要相抵忤,心理交流多梗阻」的情況下實施教育,會引起學生在接受上的對抗性。教師的真情投入往往是很重要的教育力量。上課時充滿感情色彩的語調,能夠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得牢牢的;教育學生時設身處地的關心,能夠讓學生心存感激;在學生犯嚴重錯誤的時候,一番義正詞嚴語重心長的話語會讓學生痛哭流涕;與學生親近時的童心未泯或者真情流露,則更能夠拉近師生間的距離。這種真情也有可能是刻意為之的,但是一定得是真實的,而不是虛偽的,造作的。
二、做一個科學型的教師:轉變管理者的角色位置,要允許學生犯錯誤,「我允許自己的學生第100次犯錯誤,我也有101次面對學生犯錯誤的耐心」科學,就是要研究不同年齡的學生特點,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制定不同的教育目標。建立「平等的、團結的、民主的、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包容學生的優點、成績,寬容學生的缺點、不足,用賞識、信任的目光,真誠地告訴學生——「我相信,你能行!
三、做一個藝術型的教師:春風化雨,潤物無聲。 所謂藝術,就是可以醉人而不知,育人而不覺。猶如細細的春雨,柔柔的春風,不知不覺滋潤學生的心田。